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极品三国-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豢赡茉俪鱿窒裎骱菏逼诘陌送踔业拇蠊婺E崖遥槐锥艘埠苊飨裕褪且坏┯龅较窕平碇艺庋拇蠊婺5娜嗣衽崖遥醒胍不岽胧植患埃挥械挚沟牧α浚豢拷N久堑哪切┦孔涫遣还黄铰业摹>退祷平碇遥舨皇瞧鹨宀执伲沤窃缤龅仍颍赫ū厝灰崆跋绿ā
还有一点,对于黄巾大起义这样的暴乱,等到中央派出军队进行平叛之后,必然为时较长,地方政府必然无法忍受黄巾带来的灾祸而自行组建武装,由于为时较长,一旦暴乱平息,地方武装便成了尾大不掉之势,中央政府还是一样无力约束。
丁淮本有心将军队扩至一万人,却担心洛阳方面知道,另外汉中的财政状况以及粮草储备状况丁淮还不是很了解,若是贸然将军队扩到一万人,可能会使得汉中的财力和粮草支撑不了,所以这一念头只能等到将汉中的一切了解之后再进行了。
丁淮到现在终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从师左慈三年,丁淮对于武艺、兵法、医术可谓是样样精通,但是对于内政,丁淮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来到三国之后,丁淮便梦想着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州或郡,然后再趁着乱世,一统中国。
如今这个愿望终于获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不但拥有了汉中一郡之地,而且手下的高顺、成廉、庞德、徐荣,不是冲杀战场的绝代猛将,便是智勇双全的领军大将,但是,很可惜,他们只是武将,要说是搞内政,恐怕把他们四个全杀了也不行。现在丁淮终于后悔为什么没有在来汉中之前招募几个人才了,论起内政,颖川荀彧、彭城张昭、东郡陈宫等,都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内政高手。当然,内政人才很多,并非只有这三人,只是这三人在三国早期比较著名罢了。
此时去找荀彧、张昭、陈宫三人不太现实,原因很多,一是汉中太守新旧更换,正需要丁淮安抚民心之时,不能轻易走开;二是这三人所在地距离汉中都是比较远,来回一趟费时太长;三是,此时黄巾之乱还未发生,天下大势尚为平静,还没有到他们出山的时机,即使丁淮去请了,他们也不见得会同意投靠丁淮;四是,丁淮虽然身为一方太守,位高权重,但(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拾陆K文学网)是丁淮毕竟年轻,一般确实有才华之人向来放浪不羁,岂能听命于一个年轻人;五是,丁淮的这个汉中太守以及云亭侯的来由,并且是功劳和业绩换来的,而是靠着许诺给灵帝造什么啤酒而来的,含金量并不高,不能真正令这些人信服。
所以,丁淮要想找人才,目前来看,只能在本郡之中寻找或者在益州周边郡县寻找,到时候以当地郡守的身份命令其出士。但是,汉末时期的汉中郡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能人,而在汉中郡的周围郡县之中丁淮想到了一个人,便是三国时期张鲁手下的第一谋士阎圃。
历史上对阎圃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是益州巴郡人,其他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既然来了汉中,阎圃这样的谋士丁淮岂能放过。只要打通了益州刺史或巴郡太守的关系,即便阎圃不愿出山也就由不得他了。然而一旦能够请到阎圃,丁淮便自有办法让其心悦诚服地跟着自己。
在接任汉中太守两个月之后。丁淮带着一个被政务搅得整天晕沉沉地斗大地头以及成廉、庞德二人准备去巴郡招揽阎圃。丁淮这次没有将高顺带在身旁。因为高顺杰出地练兵才能。而现在地汉中军队正需要抓紧时间进行训练。所以丁淮将高顺、徐荣二人留在汉中训练士卒。
大家也许都知道。益州以“巴”字命名地郡就有三个。分别是巴郡、巴西郡和巴东郡。很是令人费解。巴西郡和汉中郡相邻。位置在汉中南面。从南郑出发。经过巴西郡地汉昌。再向西便到了巴西郡地治所。巴郡位处益州地最南端。和南越接壤。灵帝时期地益州只有三国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地益州面积地一半左右。
但是。在灵帝地时期。益州却只有一个巴郡。而没有巴西郡和巴东郡。因为只是在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地时候。当时地益州牧刘璋才从巴郡中分出了巴西郡和巴东郡。可见巴郡地面积之大。
目前地益州只有巴郡、汉中郡、武都郡、阴平郡、辛潼郡、汶山郡、东广汉郡、犍为郡、蜀郡、汉嘉郡、江阳郡、涪陵郡等十二个郡。而三国后期地益州除了这十四个郡(巴西、巴东已经从巴郡分出)之外。还包含了原来孟获等少数民族地居住地。孟获降蜀之后。其所居地。被诸葛亮划成了七个郡:祥柯郡、朱提郡、越攜郡、云南郡、永昌郡、建宁郡、兴古郡。虽然数量少了一半。但是这七个郡地面积和那十四个郡地面积相当。当然人口却少了太多。毕竟这七个郡在当时只是一些少数民族地聚集地。没有经过开发。环境、生产、技术等都十分落后。
巴郡地治所在江州。由于不知道阎圃地家在巴郡地那个地方。所以丁淮一行只能先到江州造访巴郡太守。以希望能在这里查到阎圃地所居地。现任地巴郡太守是何康。此人颇为正派。只是能力有限。手下又无能人辅佐。所以五十三岁才登上巴郡太守地位置。
对于丁淮地造访。何康显得不是很欢迎也不算很失礼。毕竟对于丁淮这个曾经聚众为王。占山自立。与官府为敌地人。何康显得有些不屑。但是丁淮毕竟是灵帝颇为欣赏地红人。加上又是亭侯。其父丁原还位居并州刺史地高位。何康还不敢太得罪于丁淮。
丁淮心下也是十分清楚,对于何康这个老顽固的态度不以为然,心中想的只是赶紧找出阎圃在什么地方。但是成廉和庞德对何康的态度却是有些恼怒,但是没有丁淮的命令二人也不敢怎样,再说这里毕竟是巴郡,是何康的地盘。
招待过后,酒宴撤去,下人送上茶水,何康便和丁淮攀谈了几句。本来,何康的意思是随便和丁淮聊上几句,看看他是否有什么事情,打发过去就可以了。汉中的情况何康基本了解,由于多山,没有太多的田地,加上太守苏固没有什么能力,所以汉中百姓的生活很苦,致使百姓背井离乡,举家搬到了荆州或益州其他的郡县。越乱的地方,盗贼强盗越多,汉中就是这样,由于地形比较复杂,贼寇都依靠汉中多山的特点,藏在深山,不时出来骚扰一下,一旦抢袭成功,立刻撤退,原太守苏固虽有心铲除这些贼寇,一来没有可以带兵的将领,二来汉中士兵缺乏训练,军纪又不严明,经历两次失败之后,苏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问了,好在这些贼寇平日只是出来抢袭一下,并不过多杀人,否则苏固就算拼着被撤职的风险,也会请求刺史张乔派兵清剿的。
所以,以何康看来,丁淮年轻,又是新上任,必然暂无对策,来此的目的无非就是借钱或是借粮,因为巴郡之地分别在光和二年的十二月份和光和三年的十二月份都发生了板楯叛乱,现在叛乱刚平复不久,巴郡的财力和粮草都较为紧张,何康前些日子刚刚向刺史张乔快马报信,要求张乔拨钱拨粮,又岂能有多余钱粮借给丁淮。
何康的这番猜测,可以说是对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呢。丁淮和苏固交接之后,确实发现了这些情况,并且也确实不知如何解决,而高顺、庞德等人只是武将,对内政方面丝毫不懂,更谈不上为丁淮出谋划策了
没想到在和丁淮攀谈的过程中,何康惊讶万分,没想到眼前这个仅有十六七岁的少年不但知识渊博,对历史熟悉得简直不能再熟悉了,很多历史上的不解之谜他都能侃侃而谈,而且丁淮的见识更是令何康佩服,一些新奇的思想更是何康闻所未闻,虽然不合时宜,听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破绽。何康顿时收起了轻视之心,对丁淮顿时奉若上宾,两人竟然一直长谈到深夜都不觉得累(其实这只是何康,丁淮早就受不了了,只是苦于不能先开口结束这场长时间的谈话)。
这一次谈话竟然让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所以丁淮寻找阎圃一事在何康的帮助下应该就变得十分容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凡有真实才华的人大都有一种怪脾气,并且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而阎圃就是这样的人。但是这种人有一个好处,如果一旦能够遇到真正令其心服口服,感到可以终身追随的主公,他便会一心一意,绝不会中途变节。
。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收得阎圃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2:49 本章字数:3489
“不瞒丁大人,这个阎圃的名声,下官也是早就听说过,并且下官还令其出任巴郡郡丞一职,没想到竟然被他拒绝了”,提起此事何康犹自愤愤不平,看来何康是个极爱面子之人,对于阎圃的断然拒绝,何康始终是耿耿于怀。
本来何康和丁淮都是太守身份,两人的官职相同,但是丁淮比何康多了一个云亭侯的身份,所以何康在和丁淮谈话的时候是要自称下官的。
丁淮听了何康的话,心中好笑,汉末时代的人太注重这个身份和地位了,以当时的局限性来说,何康不会,也不可能会想到要降低身份亲自上门拜访,请阎圃出任巴郡郡丞的职务,不但何康不会,三国时代的人都不会。
可能大家会说了,黄山老弟,你懂不懂历史,刘备不就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吗。其实,这件事情是很令人怀疑的,因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刘备上门去请诸葛亮,另外一种说法便是诸葛亮登门自荐。
而黄山则认为第二种说法的正确比较大一些,当然如果确实是刘备上门去请诸葛亮出山,姑且不要问是不是三次,也只能说刘备当时在荆州确实十分落魄,手下空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世猛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谋士,如果再请不来诸葛亮,恐怕就会在汉末群雄争霸的舞台上被清除出场了,所以刘备才会放下皇叔的高贵身份,也不顾年龄比诸葛亮大了一倍,屈尊降驾,登门请诸葛亮出山。试问,如果让在面子和天下之间进行选择,我想刘备先生肯定会毫不犹豫去选择天下,毕竟刘备的野心一直以来都是三国三巨头之中最大的。
丁淮道:“淮此来乃是想请阎先生出任汉中郡丞一职,只要何大人能将阎先生所居之地相告,丁淮自当登门拜访阎先生的。”丁淮对何康这个老古董虽然有点意见,但是毕竟何康是汉末时代的人,思想当然不能和丁淮这个来自未来文明的人相提并论了,但是总的来讲,丁淮对何康印象还是相当不错的,觉得他比自己认识的杨赐、皇甫嵩、卢植,还有自己的父亲丁原这些老古董要开明多了。
但是,何康仍然不能接受丁淮要上门去亲自请阎圃的想法,听了丁淮的话,简直是目瞪口呆,看丁淮的眼神简直像是在看一只奇怪的动物一样,道:“这。。。那。。。岂能让大人屈尊降驾,大人只需一纸相邀,若其再不从,下官自会命人将阎圃带到,交给大人带到汉中。”
丁淮还真怕何康会这样干,要是这样的话,恐怕自己就别再想得到阎圃了,只会将其推给以后的张鲁,虽然张鲁以后可能不会成为汉中太守了,丁淮急忙解释道:“汉中的情况,估计何大人也是清楚的。对于那些盗贼,丁淮手下倒是有几个擅长打仗的武将,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必然能够剿灭汉中所有贼寇;只是丁淮手下无有一人精通内政,丁淮也是只能行军布阵、领军打仗,对于内政实在是一窍不通,所以丁淮才急着寻找像阎先生这样的人才,为了汉中的百姓,别说屈尊降驾去请阎先生出山,就算是去了我云亭侯的爵位,罢了我汉中太守的职务,丁淮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这一番话说的确实漂亮,何康顿时对丁淮更是肃然起敬,大汉朝能为老百姓这样着想的人太少了,何康也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但是何康自信做不到像丁淮一样能够舍弃名利官职的地步。
告辞了何康之后,丁淮便带着成廉、庞德二人赶往南川,因为丁淮已经从何康口中得知阎圃目前就居住在南川县。
南川在江州的东南方向,大约有一百里地,三人又都是骑乘的并州好马,所以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便赶到了南川县,到南川县的时候,天色已晚,丁淮便和成廉、庞德二人找了当地比较大的一家客栈住下。看来阎圃的名声在南川县还是很响的,丁淮只是随便向店主打听阎圃的住处,店主便能十分详细的说出阎圃所居之处的准确位置,虽然阎圃居住在南川县郊区的一个村中。
听说是汉中太守、云亭侯亲自造访。阎圃虽然傲慢。却也不敢怠慢。急忙出门迎接。
大约有二十五六岁。身材短小。体形偏瘦。面貌平庸。但是一双精光闪闪地小眼却能够告诉你此人决不简单。洪亮地声音更是和他地身高和体形不相匹配。这便是丁淮见到阎圃地时候地第一印象。若不是知道眼前此人便是阎圃。丁淮绝对不会主动和此人结交地。
也许是来到汉末地时间长了。也许是每个人都喜欢相貌俊朗地人。丁淮已经在这短短数年之中也养成了汉末时期地人地通病。讨厌那些长相特别猥琐地人。但是因为眼前这个长相猥琐之人是阎圃。丁淮也就不能再以相貌断喜恶了。
“哈哈。久闻阎先生大名。今日丁淮冒昧来访。还望阎先生不要见怪。”丁淮地第一句话便让阎圃感觉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地汉中太守、云亭侯竟然是如此地平易近人。没有丝毫地臭架子。
“阎圃乃是一届布衣。更是虚有其名。安敢使得太守大人折驾而来。”阎圃也是客气一番。但是心中知道丁淮今日来此地目地。心中也在暗想对策。但是。看到丁淮身后地成廉、庞德二人。阎圃不由心中暗赞。好一双猛将。手下能有如此猛将。看来这个太守虽然年轻。却是极不简单。心中地想法。不觉在一瞬间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这些内心地变动并不影响阎圃将丁淮三人让进屋内。
双方落座之后。丁淮也不客气。直接开门见山道:“阎先生如此高才。竟然在此隐居避世。不能施展胸中才华。不但是阎先生地遗憾。也是我大汉之损失。”丁淮进屋后地头一句话便给阎圃送了一顶高帽。
阎圃岂能被这短短几句好话忽悠住,只见他微微一笑道:“大人错矣,一来阎圃生性狂傲,向来不服管教,不宜做官;二来阎圃并非像外面传闻那样,其实阎圃胸中并无多少真才实学,若是真的出士为官,只怕更是一团糟。更何况,阎圃最喜欢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世外生活。”
丁淮早料到阎圃会说这样的推辞之语,毕竟他对自己还没有任何了解,于是便叹了一口气道:“只怕先生这样的生活不能长矣。”
阎圃奇怪道:“大人何出此言,目前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虽然有些地方少有灾害或者暴乱,但是毕竟只是局部,而且更不会是长期。”
丁淮道:“朝中十常侍把持朝政,皇上荒淫无度,致使政令混乱,天下百姓受苦何其多,怎可说只是一时或是局部。更何况,以丁淮的猜测,如今天下虽然看似平静,其实却暗藏漩涡,不出三年天下必然大乱,到时候先生还能如此逍遥无束否?”
阎圃听了丁淮的话真是大吃一惊,说十常侍的坏话也就罢了,但是丁淮竟然敢直接抨击皇上,这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而且丁淮说三年之后天下必然大乱,更令阎圃心存怀疑,但是像丁淮这种身份的人是不会随意打诳语的。
阎圃的大脑飞速旋转了一下,道:“大人如何知道三年之后天下必将大乱,既然大人知道反贼信息,为何不上报朝廷,防患于未然,也可使我大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丁淮毕竟是还是年轻,沉不住气,只想着将阎圃招致麾下,不觉之中不但直接抨击了灵帝,而且将黄巾大起义的事情也差点说了出来,这已经让丁淮够后悔的了。现在,又被阎圃这样一问,丁淮简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其实就连身后的成廉和庞德也是奇怪主公为何能够知道三年后天下必将大乱。顿时,屋内四人,三人的眼光都聚集在了丁淮的身上,更让丁淮觉得难以向下应对。
丁淮微微一笑,伸手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啜了一口茶,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看似悠闲,把握十足的样子,其实丁淮是在拖延时间,考虑如何说下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已经不好接了,可以说这也是最后一句话了,说精彩了,阎圃自然投靠,说不好,自己只怕便会灰溜溜的回汉中了。
丁淮放下茶杯,抬眼看着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阎圃,道:“国主昏庸,阉党专政,各地贪官污吏以攫取钱财为业,各州地主豪强更是以欺诈百姓为乐,老百姓生活举步维艰,说是民不聊生亦无不可。大汉十三州到处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发生,如此下去,百姓岂能不反。近年来,不但朝中混乱,而且各地更是灾祸不断,百姓种地已不能维持生计,各地税收只涨不降,地主豪强更是加重剥削,所以不出三年必然有一次大规模的暴乱。”
一席话听得阎圃目瞪口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多么生动的写照呀。阎圃虽然胸有丘壑,但是仍旧摆脱不了凡人二字,虽然隐居世外,仍是时时关心目前天下情况,只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可以追随的明主,现在好像这个人出现了,阎圃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
正文 第三十章 汉中啤酒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2:49 本章字数:3233
收得阎圃之后,丁淮的心情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爽呆了。有了一个内政高手,自己便可以安心做其他的事情了。这个其他的事情,其实也是内政,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赚钱,趁着现在黄巾之乱还没有发生,赶紧赚钱。
在汉末,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首先就是要先有钱,有了钱才能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历史上的曹操若没有陈留卫弘的资助,恐怕连最初的五千人马也拉不起来,又岂能矫诏讨董,博得一个忠君爱国的好名声,这才使得之后很多人才都流向了曹操,不然曹操即使再有能耐,手下没有兵马,没有人才,还能有什么成就。
汉中之地只是丁淮设在益州、荆州、雍州之处的一个基地,一颗棋子,也是为了方面日后攻打益州、荆州或雍州,丁淮真正的创业基地是选在了青州,只是现在没有机会。但是若是手中没有钱粮,就算日后真能执掌青州,恐怕也养不起多少军队,更不要说招收流民了。
三国时代的战争和现代的战争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三国时代是冷兵器时代,现代战争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比斗。但是无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是要以经济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战争就绝不会胜利。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战争的很多地方都需要钱,士兵要有军饷,阵亡将士的抚恤需要钱,盔甲兵器需要钱,马匹需要钱,粮草需要钱,占领一个州郡之后需要金钱来恢复当地的经济。所以,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打到最后,甚至会连粮草都弄不上,士兵都没有饭吃,还打什么仗。
由于丁淮在来到三国之前是学历史的,对于其他的一些东西都不太懂,然而有两种事物,丁淮还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和制作工艺的,那就是纸和啤酒。丁淮在前世当导游之前,曾经在造纸厂和啤酒厂打过零工,对于丁淮这样的高才生,学会这些东西是不太难的。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东汉和帝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虽然得到蔡伦的改进,东汉的纸张仍然是表面粗糙,并且纸张较厚,纸张的均匀度还是不太理想,并且制造起来相当麻烦,致使纸张的价格仍然高居不下,只能成为一些官员富商和地主豪强的专用,一般老百姓还是买不起。
啤酒在东汉时期当然是没有的产品了,不但是中国没有,恐怕整个地球上也不会有,因为这时候发明啤酒的人还没有出生,所以丁淮便取代了这个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啤酒的人,而且这个啤酒是必须要生产的,因为当日在朝堂上丁淮亲口向灵帝保证了的。
啤酒生产过程主要分为:制麦、糖化、发酵、罐装四个部分。对于制麦、糖化、发酵三个过程,实现起来虽然没有现代那么方便,但是在经过丁淮的努力下,还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对于罐装,丁淮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汉末还没有出现玻璃,而啤酒最大的缺点就是如果密封不好,时间久了会变味。
因此。在丁淮地啤酒能够向外推出之前最先喝到地人也只有个八人而已。分别是丁淮、阎圃、高顺、庞德、成廉、徐荣、马钧、郑浑。
马钧是中国古代较早地机械发明家。字德衡。扶风(今陕西扶风)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很苦。无钱读书。就刻苦自学。并且深入实际。寻求知识。马钧对机械方面兴趣很浓。又善于钻研。终于取得了许多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有代表性地发明家。马钧一生仅做过小官。政治上无大建树。惟有他地发明创造。对生产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现在能够知道马钧地能力地人也只有丁淮了。毕竟马钧在这个时候还不是很有名气。所以丁淮便派人从扶风将马钧招了过来。
对于啤酒不能进行罐装。就连马钧也是束手无策。丁淮只能是失望地将此暂时放一放了。但是。这也不能影响丁淮出售啤酒。一旦啤酒能够被这个时代地人接受。必然会有大量地人来汉中买酒。买了酒就要想办法带回去。说不定在这些人中能够找到罐装地办法也不一定。
汉朝时候酿地酒。酒精度不高。也就是相当于二十度左右。人们饮酒。一般都是以石、斗计量。所以。对于酒精度更低一些地啤酒。汉中郡地老百姓很快就接受了。除了喝第一口地时候感觉到有点苦涩之外。啤酒喝起来简直是太爽了。很快在汉中之地。其他地酒便卖不出去了。所有地酒店全部换成了啤酒。人们也很少再去喝以前地酒。虽然啤酒地价格要比之前地酒地价格要高上不少。但是喝起来地口感和啤酒比起来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丁淮酿造地这种啤酒如果不能密封地话。只要过上个两天。便不能再饮用了。所以。丁淮生产出来地啤酒也只能销售到汉中郡周围地几个郡县最远也只能送到长安。但是到了长安之后味道便不如钢生产出来地那样鲜美了。即使这样。丁淮地啤酒在长安地行情也是异常地好。
没过多久。远在洛阳地汉灵帝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下旨催促丁淮赶紧将啤酒送到洛阳。接到灵帝旨意地丁淮丝毫不敢怠慢。将刚刚生产出来地啤酒。密封在了一个罐子之中。由丁淮手下地一名旋风骑快马送到洛阳。中间换了六匹好马。终于在一天一夜后将啤酒送到了洛阳。当时正是丑时和寅时交会。灵帝正在搂着宫女睡觉。听到啤酒送来地消息。灵帝连忙命人将酒送来。连衣服都没穿上。便已经喝了一大口。虽然丁淮制造啤酒从开始到现在还不足三个月。但是啤酒地名声却已经传遍了大汉各州。灵帝早在丁淮当日说起这种啤酒地妙处地时候就已经早想品尝了。所以这才如此急于喝到啤酒。
虽然经历了一天一夜,但是由于这次的密封是丁淮花了很大功夫,毕竟是给皇上的嘛,所以啤酒的味道和刚生产出来的没什么两样。灵帝在喝了第一口之后,顿时感觉爽呆了,身为皇上,什么样的好酒没喝过,还真是没有一种酒能赶上啤酒的味道,而且这种酒还不容易让人喝醉。
龙颜大悦的灵帝立即下旨,让丁淮每日加大送酒的量和次数。
接到圣旨的丁淮大喜,本来给皇上送酒是一桩赔钱的生意,不但不能向皇上要一个钱,还要占用人力、马力、财力,可是丁淮为什么会大喜过望呢?
这其中是有几点原因的。第一,丁淮当日故意说成只有汉中之水才能酿成啤酒,这使得啤酒的生产线能够牢牢控制在丁淮的手中,毕竟垄断的利润是最大的,即使灵帝下令命丁淮在洛阳建一套生产线,从汉中送水,丁淮也会以各种理由回避;第二,经常向灵帝送酒,不但能使得自己在灵帝驾崩之前的红人的身份一直保存下去,更会使自己可能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提拔;第三,丁淮心存野心已久,要想以后争霸中原,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军队,本来在汉中的丁淮是没有任何理由购买马匹的,否则必然会被人高以意图不轨的罪名,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得丁淮能够名正言顺的从凉州购买大量的马匹,大家都知道凉州的马种虽然还比不上周边少数游牧民族的马种,却也是大汉的马种之最。第四:丁淮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正式训练骑兵,虽然数量不能太大,但是也可以趁机以皇上的名义招揽一两个大将。
本来骑兵将领在三国时代中最佳人选是吕布,但是丁淮却不敢要的。趁着这个机会,丁淮也派人寻找黄忠、甘宁、华雄等人,结果却很令丁淮失望,黄忠并不在南阳,甘宁也不在巴郡,华雄已经投靠了董卓。
得到回报之后,丁淮心情极其烦躁,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就此作罢,希望在日后能够再有机会将三人招致麾下。
。
正文 第三十一章 益州名将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2:52 本章字数:3181
远的虽然找不到,但是近的还是有几个的,例如三国时期的益州最著名的两员名将张任、严颜。
张任,166-214年,益州蜀郡人,刘璋的部下,益州从事,以忠勇著称,传闻张任是汉末著名武学大师童渊的大弟子,武艺高超,并且善于用计,可谓是智勇双全。刘备取蜀时,张任出兵对抗,两次被击败,遭生擒。刘备派人劝降,张任宁死不降,遂被杀,刘备为之叹息。
严颜,154-223年,阴平郡广武人,原为刘璋的部下,任巴郡太守。刘备取蜀时,严颜据守江州,被张飞击败,遭生擒。面对张飞的迫降,严颜宁死不屈,得到张飞的赞赏,被待为宾客,严颜遂投降于刘备。
所以,这一次,丁淮决定亲自前往,足见丁淮对这两人的重视。只要这两人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