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天国-第2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根据宁夏府当下的实际情况,赖汉英接受了马占鳌等人的建议,一方面不得不宣布对宁夏原居民中的三分之二进行迁移,而另一方面,他还得上书天京,再请求天京从内地动员民众西迁,以填补宁夏的人口空缺。
从十一月到转过年来的三月,近五个月“休整期间”,林凤翔、秦日纲、赖汉英及红一方面军的全体官兵们,完全忙得是热火朝天。
对于红一方面军的这一系列意外的举动,无论是龟缩在兰州城的高墙内的恩麟,还是高坐在西宁,威风凛凛的马文义,那都应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可事实上,兰州城内的恩麟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亲赴西安本是想掌控大局的前陕甘总督景寿,不仅没有创造出什么惊人骇世的大功劳来,最后,居然还很不幸地在西安城内,用根绳子自己结果了自己的性命。于是,随着这位总督西北军务的前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离去,作为甘肃布政使的恩麟,也就得到了一个加官进爵的大好机会。不过,此时此刻的这种机会,恩麟自己都明白,这可未必就是一件真正的好事。
道理很简单,他这个眼下的所谓陕甘总督,不仅手根本就伸不到了陕西,即便是在甘肃,他还能说了算的地盘儿,那也是屈指可数。
还在景寿当政的时候,宁夏府就被景寿送给了马化龙。当他不得不接手了这个景寿遗留下来的红顶子的时候,西宁、凉州和肃州也没了,而是都成了马文义的乐园。
说实在的,凡是当官的人,对于自己能拿到手的权力,那绝对都是多多益善,更不会有那个当官的会甘心情愿的将原本是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无端地拱手让给外人。
恩麟也是如此。他很清楚,宁夏府已经没了,西宁、凉州和肃州再一没,他这个陕甘总督手里还剩下的地块儿,仅仅就只有这个屁股底下的兰州城了,他当然打心眼里是不想把西宁、凉州和肃州三地让出去的。
可遗憾的是,他不让都不行。
那个景寿所整出来的这个以回治汉的所谓高招儿,闹得甘肃的回回们简直是一步登了天。眼看着当面的太平红军越战越勇、势如破竹,他这个陕甘总督就是吃了豹子胆,也断断不敢在现如今的回回们头上动土。因为当面的太平军就已经不好对付了,在这当口儿,要是再惹恼了身背后乌烟瘴气而起的那些回回们,他这个大清国的总督,到底会成为谁嘴里的肉,那可是连他自己都算计不清楚了。
所以,他暂时也就只能去满足马文义之流的回回们的庞大胃口。因为只有这样,宁夏的马化龙,再加上身背后的马文义,才会成为他的真正依kao。在他看来,论起打仗来,甭管是他自己,还是他手下那不足万余的兵将,都绝对是不如马化龙、马文义那帮子人的。但是……要是使心眼儿,他则自信,即便把马化龙和马文义这帮子东西都捆在一起,也难敌他一个。
也就是说,跟回回们的账,早晚都是要算的,但毕竟不是现在。
但恩麟怎么也没想到,回回们也会如此的不禁打。
当初的回回们那是闹腾的有多欢啊,可谁想到,仅仅才是短短的两个来月的时间,拥有着任武、白彦虎等如狼似虎的战将的马化龙,就彻底地完蛋了。而那个一直窝在榆林等着看热闹的陕西提督冯景尼,更是一仗未见,就兔子似的逃进了蒙古,宁夏没了,陕西也全部落进了太平军之手。
这一下,恩麟着实是感到心慌了。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就是再不长脑子的人此时都会明白,纵然大清朝的手再长,也难再伸过来拉他恩麟一把了。
此时的恩麟尽管还不愿意把大清朝往即将要完蛋里想,但他却能想到自己的结局,眼下的他,已经与一条丧家的狗,没有多少区别了。
而令他同时感到心里不安的,还有从西宁、凉州和肃州三地涌进兰州城内来的那些早已是无家可归了的难民们,因为宁夏马化龙回军的覆灭就像是火上浇油,将西宁马文义等人那本就炽热、旺盛的反汉之火,更是烧到了极点。
望着城内为躲避杀戮而来难民们而感到不安,这并不是恩麟有了什么良心发现,他是想到了自己的未来。
如果说陕西、宁夏的回乱与他没有太大关系的话,那么,甘肃西部的这场大回乱的责任,他则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推拖掉的。就冲这一点,将来的太平军会饶得了他?
尤其是当山西全境也已陷落于太平军之手的消息,又碾转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的时候,恩麟就更毛了。
完了,现在的大清朝肯定是帮不了他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早地就做个了断!
这样一想过之后,恩麟倒是更盼着已经决胜了宁夏的太平军,能一鼓作气地来兰州城找他算账。可太平军这一按兵不动,恩麟反倒觉得自己更像是被架在了火炉子上,日日都在遭到那难耐的煎烤。
………【第二八二章妥明这下可是对马文义感到完全地失望了。但是,失望至极的妥明,最后还是狠狠地耍了一把马文义】………
这个人是河州的阿訇——妥明,当初曾与马占鳌等人一起共同策划过河州回民暴动,现在,他是河州督管马占鳌的重要助手。23Us.com
虽然在大趋势的逼迫下,妥明也不得不随大流,跟着河州的回军倒向了太平天国一边儿,但是打心眼儿里说,妥明对这种归宿是很不情愿的。因为在他的心里所梦寐以求的,毕竟还是一个纯纯粹粹的穆斯林国,就像马化龙和马文义他们曾经和正在做着的那样。
几天前,刚刚荣任太平天国政府西北军政公署主任兼西北军区司令官的林凤祥,已经对西北的太平红军,下达了即将全力西进的命令。
而三月二十一日,则是太平红军大举西进的标准时间。
在这一天,已经完成了整编任务的原各路回军,也就是如今分驻河州与靖远的太平天国工农红军第一和第二民族军,此番不仅将随同红军的主力一同西进,还将在就要发起的兰州战役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在其后的进军途中充当先锋,为主力的西进开道。
虽然由于地方政权建设的需要,妥明也和马占鳌等不少的人一样,都没有在回到以原河州义军为主整编成的第一民族军任职,但是作为地处支前第一线的河州的督管府的参议,对于红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妥明多少还是知道个大概的。
而且,就算是他不清楚在别的地方是否也有曾在陕西、宁夏威震八方的,大家眼中真正的太平红军的主力人马在不断地开过来,但至少他在河州境内,却已经看到了“据说是”从西安周围刚刚开来的,由那个曾以生擒了白彦虎而威震陕甘的朱锡坤,所统帅的红二军的人马。
当然,在最近的一次陪同马占鳌一起去巩昌,参加由林凤祥亲自主持的支前工作会的时候,在那里,妥明还见到了更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红军的将领的身影儿。
这一切早就都表明,红军是真的要大打出手了。
“兰州只怕不好打。当然,要是单凭恩麟和图伽布这号的人,想拿下兰州那还是很容易的。不过……毕竟在他们的后面,可还有马文义的那近百万的人马……”
就在他出逃的前一天,妥明以对将要参加兰州战役的第一民族军的河州子弟兵们甚是牵肠挂肚的理由,曾这样地与马占鳌聊过。
“近百万的人马?呵呵,那不过是马文义的虚张声势而已,要知道,上阵打仗,可不是凑桌吃席,长张嘴就能跟着起哄占便宜。打仗是要流血死人的,而到了真正该流血死人的时候,就总是会有人得惜命的。所以,马文义的真正能战之兵,至多也不过就是十万而已罢了。现在的形势是明摆着的,他马文义要想凭借他的这点儿力量来阻挡红军的西进,毫无疑问,那是以卵击石。而更为主要的是,马文义心中所想的是什么,其实你我都最清楚,他是根本不会关心什么恩麟的死活的,就像当初他宁愿坐看着马化龙、任武和白彦虎之流跟红军死拼,却绝没有想到过伸出手来帮衬一下他们一样……依我看,现在的兰州啊,那可早已是一只被我们煮熟了的鸭子,无论如何都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呵呵呵……”
妥明的确是感觉着马占鳌的话讲的有道理。
可如果这一切都变成了事实的话,那么,发生在“宁夏穆斯林王国”的悲剧,就将会在“西宁穆斯林王国”的父老们身上重演。
于是,为了扭转这一切,妥明选择了从河州出逃。
出逃的妥明没有奔往兰州,同样也没有投向还在由恩麟控制着的循化,而是依仗着对地形的极为熟悉,从这二者之间穿过。
三月二日的黄昏,马不停蹄的妥明进入了马文义的“圣军”在巴燕戍格部的防区。
虽然在这里终于见到了“久别了的亲人”,但心急如焚的妥明并没有做更多的停留。
“大战即将临头,一定要放弃一切杂念,时刻注意循化方向清军的动静,做好随时救助他们的准备……”
在撂下这一番诚恳的告诫之后,妥明就继续上路。
三月四日夜,泥蛋蛋似的妥明出现在了西宁马文义的“王府”。
果不其然,尽管妥明既把三月二十一日这个太平天国红军大举西进的标准时间,以及他所知道的、或者是道听途说的相关红军的军事安排,都摊在了马文义的面前,同时,他还苦口婆心地给马文义很谈了一通诸如“唇亡齿寒”的通俗哲理。可是,在他才刚刚提及了“圣军”应该立即出兵兰州之事的时候,马文义的头依旧顿时就变成了一只拨浪鼓。
兰州丢不丢与老子何干!恩麟、图伽布之类的丧家犬的死活,更是关老子个屁事!你妥老兄简直就是不养孩子不知道肚子痛。
不错,老子可以“不计前嫌”,尽全力去帮助恩麟和图伽布他们稳保兰州不失。可拼到最后,得意的只是恩麟和图伽布这些人,老子呢,除去死人和赔钱之外,却是狗屁都捞不到一个。
照你妥老兄这么折腾,还他妈的真不如老子继续想办法与太平天国搞友好相处呢。
妥明这下可是对马文义感到完全地失望了。但是,失望至极的妥明,最后还是狠狠地耍了一把马文义。
妥明告诉马文义,他在新疆的乌噜木齐(今乌鲁木齐市)等地有不少的好友。眼下,大清国已经没了,新疆也就成了个没娘的孩儿,如果马文义能借给他些许的人手的话,当然不用太多,有个三五百人即可,他就愿意替马文义去那里为“咱们的穆斯林王国”扩大新版图。
妥明的这个主意一提出,马文义的脸上立即笑开了花。
开始很无奈、很失望,现在倒是又开始变得高高兴兴了的妥明走了。
而随着妥明后脚到来的,就是恩麟的信使。
哈哈,把兰州白白地交给老子,这还像件人干的事情。V
………【第二八七章不料,马桂源这一等,竟然就是整整的三天三夜】………
由于当初对兰州方面的形势想象的太过乐观,再加上脑子里存在的那个要能够尽可能早地成为兰州城主人的念想的驱使,马桂源从西宁走的是相当地匆忙。23Us.com
除去由西宁城带出来的那两千被他用作护卫中军的人马之外,其他的各路“大军”,则都是临时四处征调来的。
而这些争先恐后的人马,直到在快要接近西固城时才完成了集结之前,不要说相互之间很少有过什么的协作,就是各路领军的头目们,大多也是生疏得很。
就算是马桂源本人,或许能知道某个人的名字,但相互见了面,同样是谁都不认识谁。
也难怪,都说是乱世出英雄。其实,在乱世之中,还有很多的人愿意吃粮当兵。尤其是在眼下的这种乱世,既然只要扯起杆旗子就能吆五喝六,就能抢东拿西,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连傻子也不会再甘心像过去那样,继续单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去黄土地里刨食儿。
于是,还早在陕西、宁夏的回暴刚起,甘肃西部各府县的“回军”就已经闹得是够汹涌澎湃的了,如今的“西宁穆斯林王国”再一成立,“圣军”的队伍就更像是吹气似的迅速膨胀。真可谓是百万回回,百万兵。
三万大军,临时拼凑,互不相熟不说,还肯定是各怀鬼胎。
单这一条,就已经是够仓促的了,可更仓促的事情还远非如此。
当然,那些更仓促的事情,在全军刚一集结起来的时候,虽然就已经都明摆在了马桂源的面前,可还是没有能引起马桂源的重视。
之所以没能引起的马桂源的重视,原因也并不稀奇。
比如说,由于弟兄们都认为只要一到了兰州,就会要啥有啥,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再肯耽误哪怕是一点儿的时间去准备,耗费更多的气力来携带那些吃起来感觉很不爽的干硬干硬的大饼之类的吃食。
当然,至于打硬仗马上得需要的种种东西,弟兄们就更是要啥没啥了。
不过,那个时候的马桂源也觉得这似乎都很正常。本就是来和平接管兰州的嘛,如果再带上那么多的“坛坛罐罐”,怎么说也有点儿画蛇添足之嫌。
可现在,马桂源突然发现自己确实是有些太大意了。
这小一年来,他和他的那些同胞们可是没少整治了汉人,回汉之间的矛盾早已形同水火。常言道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也得咬人,更何况是人乎。恩麟和图伽布是满人,他们连自己的大清国都已经没了,当然也就不会再吝啬一个兰州。但兰州城内毕竟还是汉人们更多,他们岂会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
所以,冒火归冒火,面对着紧闭的金城关的大门,现在的马桂源又很是无奈。
干脆来硬的吗?显然不行。尽管他带来的人是不少,可先不说大家谁也没有这回是来硬啃兰州的思想准备,就即便是大家都愿意打,也都能打,但趁手的攻城用的家伙呢?再说了,这一旦攻关失利,伤了面子还是小事儿,兰州那可能就是真的没了。
而不打,再忍忍呢?似乎也不行。
总是三万多人啊,难不成就这么的给撂在这个被西固城和金城关前后封堵着,北kao大山、南傍黄河的四十里长的狭窄夹道中了?要是仅仅就一个半个的白天还凑合,可万一再长点儿呢,三万人在这已经成了无人区的荒凉野地里吃啥?又住啥?
思前想后,从来不愿吃半点儿亏的马桂源,还是决定先忍忍再说。
不过,忍忍可以,但条件却还是要提的:
第一,时间不能太长。
第二,要求图伽布支援足够的粮草。
对于马桂源所提出来的这两个条件,图伽布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一个时辰之后,金城关的大门虽然依旧紧闭,但关城之上的守军兵将们,还是严格地执行了他们的图大人命令,不仅给“圣军的朋友们”顺下来了数百麻包的米和面,还给马大帅本人顺下了他们的图大人专门拿出来慰劳他的带有酒肉类的精品食物。
马桂源多少算是得到了点儿安慰,开始耐着性子的等待。
不料,马桂源这一等,竟然就是整整的三天三夜。
春季大西北白天的气候,应该还算是好过的,只要没有一阵一阵的狂风卷起漫漫的黄尘,凭着马桂源及其部属们随身的那些衣物,倒也不会感觉很冷。
但是到了晚上,那个罪遭的可就是相当的难受了。
在大西北,广为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
早穿皮袄,午穿纱,到了夜里,得守着火炉吃西瓜。
尽管这句话针对的是夏天的新疆所说,尽管兰州这个地方比起新疆来,似乎还得好许多。但是,兰州这里的早晚温差,同样也足以能令那些lou宿荒野的“守夜者们”,饱尝冬天的气息。
更何况马桂源所带领的这些“守夜神们”,每天还都不得不把自己的三根肠子,闲起来接近两根半呢。
奇怪,马桂源难道就会这么的听话?他会宁愿老老实实地在这荒野之中,忍饥挨冻地熬上三天三夜?
当然,之所以能够有这种几乎是海市蜃楼的奇观出现,功劳可都得记在兰州城内的图伽布的身上。
真要是说起来,陷身于大野地里的马桂源,的确应该算是很凄惨。但是,兰州城内的图伽布,也并不就是十分的舒服。
图伽布是已经决意要投奔太平红军了,只是他还并不情愿就那么无条件地投奔过去。光是为了投奔的最后条件,他就跟林凤祥所派出的代表,反反复复地“磋商了”六七回。
说白了,他还是害怕指不定哪一天,太平天国会翻腾起他把西宁等地“出卖”给回暴军的老账来。
直到已经身为红一方面军南线前敌总指挥的左宗棠,于三月十二日夜亲自进入兰州城“单刀赴会”,再加上来自岳登龙等正处于一线的将领们的压力,图伽布这才总算是有了个最后的准主意。
既要应酬好太平天国那一方,还得稳住大野地里风餐lou宿的马桂源,图伽布虽然忙的是脚后跟朝前,不过倒也很“规范”。
应酬来自太平天国方面的种种事情,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对付马桂源的手段,图伽布玩的那是相当地高超,无论如何都值得写上几笔。
………【第三○一章迈买铁里以赴伊犁“告御状”的形式,演出了他即将向满清朝廷和那些贪婪的伯克们宣战的序幕】………
对马本源能从刘昌林的手里脱逃这件事,红一方面军总部显然没有任何的计较。23Us.com
但是,对于那个生死已经被马本源都忽略不计了“西宁穆斯林王国”的“前国王”马文义的下落,林凤祥和左宗棠却始终耿耿于怀,无法忘却。
永昌、山丹、甘州、抚彝以及高台等一系列的大小城镇、军事要地,都已经被红一方面军收复在手,五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的左右两路大军也暂时兵合一处,一齐浩浩荡荡地杀奔了肃州。
可是到如今已经小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那个只身钻进了达坂山的马文义,居然还是生死不明。对担负着甘肃的军管任务的李文学的责任心相当认可的林凤祥和左中堂,也不由得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这个东西是钻地鼠?或者是长了翅膀的“雀儿”干脆直接飞上了天?
一路大胜的林凤祥和左宗棠很窝心。
而一路大败的马本源则没有窝心的感觉,有的只是寒心和烦心。
寒了心马本源本是一点儿都没有要在肃州与太平天国的军队放手再战的想法的。
尽管眼下的肃州还有很多没见识过汉人之厉害的臣民们,还在不知天高地厚地叫嚷着要跟汉人们决战到底,誓死捍卫穆斯林们的家园,换句话说,就是民心极为可用。
但是,马本源自己明白,“此汉人”已绝非是“彼汉人”,就算他敢倾家荡产,也根本招惹不起。更何况,从他个人的角度上讲,他又已经算是倾家荡产过了的,曾几何时,他的那个还是相当地热热闹闹的一个“华丽大家族”,如今连他在内,一共也没剩下几个。
既然招惹不起,那就只能再接着跑路。
可接下来还怎么跑呢?马本源很烦。
不过,就在烦心的马本源一筹莫展之际,却得到了“高人”的指点。
在新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各民族的穷苦农民们,所收到的封建农奴制的残害是罄竹难书的。
来自满清朝廷的官吏,以及农奴主和各级伯克(所谓“伯克”,是突厥的语音译,意思就是“首领”或是“管理者”。也曾为突厥汗国的官号,显贵和统治者们的“尊称”。因此,在后来的维吾尔族聚集的地区,就有了“伯克”这一世袭制的地方官职)、阿訇和高利贷者们,就像是一个个吸血鬼一样,用进了一切的卑鄙手段,无情地吞噬着穷苦农民们的血和肉。
恰恰就是在这类灾难极其深重的地方,宗教的势力也越加的活跃。
这不能责怪人们的愚昧,因为在暗无天日的苦难深渊中长期挣扎、走投无路的穷苦农民们,早已经对现世的光明完全失去了希望,于是,他们也就只好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一切憧憬,企求于来世的解救。
但是他们忘了,那些指引着他们走向所谓光明的来世之路的阿訇们,不过都是一些统治者们的帮凶而已,宗教,只是用来麻醉和愚弄他们的一种手段。
劳动人民受尽宗教的麻醉和愚弄,企求于来世的解救,而阿訇不过是统治者的帮凶。与此同时,高利贷者也大肆猖獗,因贫困而走投无路的农民正是他们任意榨取的好对象。
一八五六年十月,“代表”库车民众前往伊犁将军府就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与当地的伯克们相互勾结,除向百姓征收朝廷定下的公粮及税款外,又私自向百姓们征收各种各样多如牛毛的杂捐、胡乱摊牌而“告御状”的一个叫迈买铁里的穆斯林小财主,喜气洋洋地从伊犁回到了库车。
迈买铁里这一回在伊犁将军扎拉芬泰面前所告下的“御状”,一状告准。辖治库车的叶尔羌参赞大臣,在收到了扎拉芬泰批转来的迈买铁里的这份状子之后,当即就给乌尔清阿致函,严令库车的众伯克们“毋得再有科派”。
迈买铁里这种敢于为民仗义执言的义举,使得他一下子变成了库车穆斯林民众心目中的大英雄。
其实,早在几年前,当迈买铁里从往来的行商们那里一得知了南方正在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开始通过种种途径,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太平军在近几年所发动的东征、西进、南讨和北伐中的一次次巨大的胜利,更是令迈买铁里振奋不已的同时,又有一种压抑不住的躁动。
太平天国能做的事情,难道我做不得?
迈买铁里在这样问了自己无数次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答案:
我当然也做得!
于是,在经过了长时间认真、精心的准备之后,迈买铁里以赴伊犁“告御状”的形式,演出了他即将向满清朝廷和那些贪婪的伯克们宣战的序幕。
十九世纪的一位伟人这样说过:
“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二。”
迈买铁里自然也要走这样的道路。
此刻已经是声威陡增的迈买铁里,借机宣称自己是真主安排来解救所有凡世间穷苦人们的“海里拜”(就是集政教合于一身的“王”),并与好友伊布拉依木?夏等人一起,利用宗教的特殊优势,深入库车的广大穆斯林民众之中进行宣传和鼓动。
他们向他们的穆斯林兄弟们描述了中原的太平军所到之处,残暴的满清官吏及地主恶霸如何被一举扫荡一空,而过去那些饱受欺凌和压榨的穷苦的农民们,则是如何的扬眉吐气。
最后他们告诉他们的穆斯林兄弟们,只要今后大家能够绝对地听从他们的领导,武装起来一起去从满清的恶吏、穷凶极恶的农奴主及无恶不作的伯克们手中夺取一切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力,则不仅可以不交祖,不纳粮,不当差,还能把整个的世界翻过来,过上那种与真主一样的、天堂一般的幸福生活。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迈买铁里和他的朋友们的付出,自然得到了巨大的回报。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武装起义的这堆干柴,就被他们一点一点地垒好了。
而恰恰就在这种时刻,那位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却主动将点燃这堆干柴的火把,递到了迈买铁里等人的面前。
………【第三○二章极其富有创造性力和想象力的、天才的塔塔林诺夫,居然还敢睁着眼睛说胡话,硬是把……】………
其实,当初的迈买铁里之所以能够在伊犁一状告成,绝不是扎拉芬泰有多么的英明,也绝不是扎拉芬泰对库车的民众们抱有特别的爱心,而是因为扎拉芬泰遇上了一桩令他头疼不已的大事。wWw.23uS.coM
去年的六月,塔尔巴哈台(塔城)数百“不明真相”的百姓,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刁民”的煽动下,竟然胆大包天地一把火烧光了大清国的忠实盟友——沙俄人的贸易圈。
在这里,很有必要把发生在塔尔巴哈台的这起“涉外事件”的经过,大致地回顾一下。毕竟“满清国”或“大清国”最怕“涉外”,而每当一有“涉外事件”发生,他们就总会给国人和整个世界,送去一个别人即使打破了脑袋也都难以想出来的、相当相当意外的“惊喜”,更何况塔尔巴哈台本身就还有一个很是别有韵味的名字——绥靖城。
一八五一年八月六日,在沙俄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尽管满清政府再感到委屈、再不乐意,但还是得带着友善的笑容跟人家坐在一起,签下了一份臭名昭著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这个所谓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共有十七条。其主要内容大致有:
一、伊、塔两处与俄通商后,沙俄方面可以“专派管贸易之匡苏勒(即领事)官照管”;
二、中俄双方在伊、塔两地通商,“彼此两不抽税”;
三、沙俄商人如在伊、塔两地出现了犯罪的状况,应该由沙俄领事自己来究办,不受满清国法律制裁;
四、沙俄方面的商人可以在伊、塔两地建造“贸易圈”(即商站,也叫贸易亭),以便沙俄方面的人等自由居住,存放货物;且住站的俄人,“自有俄罗斯管贸易官管束”,不受满清国政府的任何管辖……
就这样,通过这个所谓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方面获取了可以在伊利和塔尔巴哈台两地设领、贸易免税、领事裁判权以及设置名曰贸易圈实为租界之类的特权。
而正是有了贸易圈作为入侵中国的前进基地,贪婪的沙俄终于从陆地打开了通往中国西北的大门。
因为在那个所谓的贸易圈内,自由自在居住的可不单单只是为了“促进双边贸易”而来的沙俄商人们,存放着的自然也不都是能够用来交换的商品,在那里,还驻屯着“用以自卫”的、武装到了牙齿的哥萨克,还存放着只会用来杀人的,比如火枪和大炮等等的东西……
话说在塔尔巴哈台的西南,有一座因雅尔噶图山而得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