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小丫鬟(全本)-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易回来一趟,叫虎头跟我睡罢!”

  琳琅脸上一红,杨海已经答应了。

  杨奶奶正要回房,忽然问道:“那荣国府里的娘娘就是今日省亲?”

  琳琅点点头,不知杨奶奶说这个做什么。

  只听杨奶奶笑道:“他们娘娘省亲,排场大得吓人,七八日前宁荣街就不让过了,让我出门绕了好大的一段路,恼得我不行。不过,他们如今一家团聚,君臣之别,又哪里比得咱们小门小户共吃元宵,合家之欢。”说着便去了。

  琳琅摇头叹息。

  却说此时此刻,元春已经更衣毕出园到了贾母正房,祖孙母女姐妹相见后,满心有无数的话语,竟不知从何说起,不觉洒泪无言,好容易解劝住了,一时两府掌家执事媳妇领丫头来行礼,元春因不见琳琅身影,不禁问道:“琳琅如何不见?”

  王夫人忙道:“早几年已经放了她出去,现今已经是六品敕命,有家有子了。”

  元春闻言倒也欢喜,待问了明白,点头叹道:“她倒是个有福的。”

  忽又召见薛姨妈母女,见宝钗丰肌雪腮,直如姣花软玉一般,不禁暗暗赞叹,因室内只留三四个太监答应,母女姐妹便叙些离别情景并家务私情,听到王夫人说起诸般事务,且有节俭、后路二项,不必说,元春便知必有琳琅之故,倒也不枉自己托付她一场。

  贾母叹道:“姑老爷如今已经升了应天巡抚,可惜玉儿没来,倒叫我甚是想念。”

  元春听了,怔怔出神,随即嘱咐道:“林姑父如此本事,又身为江南文坛清流翘首,便是许多嫔妃之父也不及他,虽说姑妈已去,到底两姓旧好,只能近,不能远,以交好为上。”

  贾母喜道:“正是这个话。况且我素日最疼敏儿,方想长久留着玉儿在身边。”

  王夫人眼波轻轻一闪。

  元春问道:“黛玉何以没来?”

  贾母忙道:“玉儿远在江南,连接二次不至,怕是没福气给娘娘请安了。”

  元春垂泪道:“林妹妹在家与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何苦叫他们骨肉离别?”

  王夫人亦不觉满眼泪花,呜咽道:“娘娘说得极是。”

  一时贾政帘外问安,元春不过嘱咐些国事为重,暇时保养等等语,闻得亭台楼阁皆系宝玉所题,不免暗感欣慰。贾政退出后,忙宣召了贾珠宝玉贾兰进来,兄妹姐弟姑侄相见,元春再也忍不住泪落如雨,道:“一别多年,我进宫时,也未来得及与哥哥告别,如今再见,真是恍如隔世。宝玉、兰儿都这么大了,真真是叫我不知从何说起。”

  贾珠噙泪道:“娘娘一去,再不得相见,七八年来,日思夜念,却帮衬不到娘娘什么,娘娘在宫里好歹谨慎保养些,咱们家已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为今之计,竟是稳重为上。”

  元春道:“哥哥切记保养,倒不必担忧我。咱们这样的人家,更该勤俭持家,教养子孙才是,以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了那时,竟是后继无人了也后悔不及!”

  众人虽觉贾家不至于此,但因她说了此话,连忙应是。

  筵席齐备,众人陪着元春游园,以贾珠宝玉为导,一路行去,处处精致,色色华美,各地陈设构建皆不相同,真真是搜神夺奇之至,树枝花草除却水仙梅花寥寥几种,余者花木雀鸟竟皆是绸缎绫罗扎就,又有无数灯烛,园中亮如白昼,端的富丽堂皇。

  元春极加赞赏,却又道:“这园子也太奢靡耗费了些,日后切不可再如此,此已过分了。”

  众人忙又应是。

  筵后作诗,惜少却黛玉一人,诸姐妹皆思量不及宝钗,不过随意搪塞一首罢了。饶是如此,元春依旧十分喜悦,只说宝钗为上。外头贾蔷早已率领府里的戏子等候多时,唱起戏来,说不出的婉转悠扬,热闹非常,作尽悲欢离合之状。

  不多时,又赏下东西来,元春对王夫人道:“好歹琳琅服侍母亲一场,几样东西转交她罢。”王夫人细看,不过与尤氏、李纨、凤姐相同,皆是金银锞四锭,表礼四端。

  堪堪谢恩完毕,便有执事太监来请驾回銮。

  元春听了,不觉又满滚滚落泪,情知这一去,再没机会归家,只是皇家规范如此,再不敢表露分毫,只得强忍着离别之意,依依不舍地登舆去了。

第84章 084章:红线牵庄林结良缘

    元春回宫后;次日见驾谢恩;回奏归省诸事;龙颜大悦,又命内帑发金银彩缎等物以赐贾政以及各椒房等员;贾府等人又不免感恩戴德一番。此时贾府上下人等都是神疲力倦,只有凤姐强撑着和无事人一样;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直收拾了三四日方完。

    王夫人早早打发人将元春的赏赐送到琳琅处,另有元春虽未见黛玉;亦同宝钗并诸姐妹同赏;乃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贾母打发人随信送去林家。

    因琳琅长住山上;但城中各处下人上山不易,便是杨家下人,也只能随着采买辎重的兵士进出一二,平素不能,故每回各家都将帖子东西送至城中杨家,倘若琳琅在家还罢,倘若不在,便交了礼单,由下人呈给琳琅。

    可巧元宵后,杨海在山上又吃了三四日的年酒,便携琳琅下山,共游京城,撇下虎哥儿在家,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日才从外头回来,琳琅围着火狐围脖,映得一张脸莹白如玉。

    杨海掐了两朵红梅与她簪在鬓边,越发显得容光慑人。

    琳琅一笑,抚鬓正要开口,忽闻荣国府来人,忙命快请,杨海道:“我去书房,等人走了,你过来,我书中正好有些疑问。”

    杨海学识本不及琳琅,近二年稍有闲暇,便常随她读书练字,倒有半师之分。

    琳琅点点头,杨海方往书房走去。

    少时玉钏儿进来,琳琅大喜,迎上去拉着她,道:“妹妹怎么有空来?府上如今该是忙着收拾罢?前儿送了帖子请吃年酒,并没回音,想来是老太太、太太们不得空。”

    玉钏儿笑道:“哪里有空?多少人家请吃,老太太太太都推了。”

    琳琅一面请她进屋在炕上坐下,一面叫翠儿沏茶,一面又取下颈中的围脖,解了斗篷,陪坐对面,笑道:“我猜也是如此,故此没敢上门去打搅老太太、太太。”

    玉钏儿吃了口茶,点头道:“正该如此,如今,太太还没歇过神来呢!”

    琳琅莞尔一笑。

    玉钏儿放下茶盅,笑道:“我这回来,可不是空着手,特地给你送东西来的。”

    琳琅诧异道:“上元节早过了,有什么东西给我?又不是逢年过节,老太太和太太常赏东西给我。”

    玉钏儿命跟来的两个小丫头捧上东西,一样一样点给她看,道:“这是金银锞子四锭,表礼四端,是娘娘前儿省亲时赏给姐姐的,和东府里大奶奶,咱们府里大奶奶、琏二奶奶一样,太太叫我亲自送来给姐姐。”

    琳琅感谢不尽,又叫翠儿带两个小丫头下去吃茶,道:“难为娘娘还记得我。”

    玉钏儿笑道:“何止姐姐呢?哎哟哟,可惜姐姐没见到那场面,真真是皇家风范。除了主子们得赏,另外有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单赐给我们这些老太太房里,太太房里和姑娘们房里奶娘丫头的。还有彩缎百端,金银千两,御酒华筵,赐给东西两府里掌管园中工程陈设,答应及司戏,和掌灯等人。还有清钱五百串,赐给厨役优伶百戏杂行人丁等等。到底是皇家体面,有钱得很,咱们家娘娘省亲如此,别家一样如此,算来不知有多少。”

    琳琅淡淡一笑,内帑赏赐再多,也不过是各家建造省亲别墅所花费的零头。忠顺王爷尚且倚仗囤积砖瓦木料大赚特赚,当今未尝就没有命心腹奴才如此。

    她亲手给玉钏儿续茶,笑道:“不然为什么人都趋之若鹜呢?”

    玉钏儿想了想,点头道:“可不是,谁不想当娘娘?从前宝姑娘进京,不就是想进宫待选,做公主郡主的伴读?可惜竟落选了。”

    琳琅道:“咱们家姑娘,个个都是好的,宝姑娘,倒可惜了她。”

    玉钏儿笑道:“也未必就可惜了。大姑娘这样身份,当初还是选作女史,服侍主子娘娘,后来才得了福分。宝姑娘进去,还不是作丫头?我听说,从前雪雁便是林姑娘的伴读,可见所谓封为赞善才人也不过是公主郡主身边的丫头,还不如在家里做个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

    琳琅点头称是,道:“极是,极是。你如今,也看得明白了好些。只是,宝姑娘到底为什么落选?说是进京待选,也没见动静就说落选了。”

    玉钏儿沉吟半晌,道:“这个我也不知,古里古怪地就说落选了。哦,对了,二十一是宝姑娘的生日,老太太说宝姑娘虽不是整生日,到底及笄之年,又是到咱们家第一回过,便要给宝姑娘做寿,已经吩咐琏二奶奶料理了,姐姐去不去呢?”

    琳琅笑道:“从前林姑娘生日我也去了,自然不能厚此薄彼。”

    况且她曾是王夫人的心腹,宝钗可是王夫人嫡亲的外甥女,要比黛玉亲近得多,论情论理,都要去走一趟。

    玉钏儿听了十分欢喜,道:“千万记得,那我们便等着姐姐来了。”

    琳琅送走玉钏儿,先将送给宝钗作寿礼的两色针线取出来收拾好,方去书房与杨海论了一回兵书兵法,饭后,又去城内各处游玩一番,并去梨园看了新戏。

    才逍遥了两日,第三日庄夫人忽然下了帖子来请她吃酒。

    琳琅自然不能推辞,过去时,却见不止仇母和庄夫人婆媳,并姑娘们,还有一位从未见过的贵妇,大约五十岁出头,鬓边微现白丝,面色红润,眉梢眼角十分和蔼。

    庄夫人笑道:“这是我娘家嫂子。”

    琳琅便知她是庄御使的太太于夫人,正经的三品淑人,忙上前拜见。

    于夫人笑道:“快别多礼,今儿个你是客,我是陪客。”

    琳琅连称不敢,却知道过两日得亲自下帖子请于夫人吃酒,这也是吃年酒的常理。

    宴席开始,酒菜接二连三地送上来,分宾主而坐,琳琅自坐在于夫人下手,主位上坐着仇母,旁边是庄夫人,频频为仇母布菜,仇母也是个爱笑爱玩闹的,眉开眼笑。

    于夫人用饭时,偶然瞥一眼,见琳琅举止不俗,眼里都是赞赏。

    待宴罢用茶,于夫人忽道:“我听说你和应天巡抚林大人家的千金十分亲厚?”

    琳琅心中一凛,不知她怎么突然提到黛玉,忖度不得其意,忙笑道:“林姑娘原是我旧主的外甥女,这一二年来常常书信来往,承蒙林姑娘不弃,彼此倒熟惯些。”

    于夫人笑道:“原来如此。旧年我去江南大姑太太家一趟,也曾见过林姑娘,怕你不知道,林姑娘现今是我们大姑太太的干女儿。常日里都说京城里有多少绝色闺秀,个个琴棋书画无所不知,再没想过林姑娘更胜一筹。”

    庄夫人道:“竟有此等人物?难道比荣国府那几位姑娘都好?我说,荣国府里那几个姑娘,人生得清丽不说,难为个个都能诗作词,个个都是有一无二的。”

    于夫人笑道:“荣国府的姑娘我也见过,比林姑娘略差些,也算难得了。怪道人都说荣国府是钟灵毓秀之地,调理的人儿个个都出色。”

    琳琅抿嘴一笑,不作声。

    仇母暗暗咋舌不已,道:“可惜往日竟未曾见过,不然我也开开眼界,听说住在荣国府一段时日,怎么就不出门走动呢?”

    琳琅忙解释道:“老太太不知,那时林姑娘正守孝,不出门。”

    仇母恍然大悟,提起贾敏,不觉叹息道:“荣国府的四姑太太,我也见过,娇养在闺阁里的时候,真真是金尊玉贵,通身的气派,满京城里都少有人及,谁承想竟去得这样早,老姊妹四个,这是极小的,也没了许多年。想必她的女儿必定不错?”

    贾敏待字闺中时,于夫人还是新媳妇,素日应酬交际,自然也见过,论根基门第,庄家虽不富贵,清名却远胜荣国府,并不比他们低。

    于夫人道:“其言谈举止另有一样,与素日所见女子全然不同,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又问琳琅黛玉为人如何。

    琳琅听她问得详细,又想起庄家也有未定亲的年轻公子,隐约已经有点眉目了,便笑道:“太太既见过,不必我说,自然眼见为实。”

    庄夫人已撑不住笑了,对琳琅道:“我这嫂子要打发人去林家给我小侄儿提亲呢!”

    琳琅一惊,回思庄家幼子年纪生平,不禁暗暗为黛玉欢喜,说为人本事品行才貌,庄秀倒也配得过黛玉,只是黛玉另有一种乖僻,不知如何想法,口内便笑道:“竟有此事?”

    于夫人笑道:“我见了林姑娘,心里就喜欢,好容易得了林大人为爱女择婿的消息,这不,等出了正月,立即打发官媒去,好歹不能落在别人后头。我们还请了杨提督太太做保山呢!哎,林姑娘那般品貌,就怕林家瞧不上我家五小子。”

    庄夫人道:“嫂子不必忧虑,人都道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果然有缘分,自成婚姻。”

    于夫人欢喜不提。

    琳琅回到家,百般不解林如海为何忽然为黛玉择婿,消息传得如此之快,致使庄家忙忙提亲,忽一眼瞥见元春所赐之物,登时想起鸳鸯曾说过贾母有联姻之意,今元春封妃,语出成谕,偏宝玉非林如海意中之人,自然要先发制人了。

    想到庄家与仇都尉家、杨提督家,杨总督家联络有亲,既有杨提督的太太做保山,杨总督的太太又是黛玉的干妈,庄家小公子庄秀又极出色,倒比别家好些。

    琳琅到底不放心,私下找蒋玉菡去细细打听庄秀为人。

    蒋玉菡打听消息未得,却闻得凤姐之女大姐儿出喜,琳琅忙又亲自探望,因大姐须得避十二日,待大姐毒尽癍回,算算日子,也该是月底月初了,如何方是二十一日宝钗的生日?原著果然混乱,一时说贾母和宝钗是一日,一时又云贾母八月初三的生日,竟不能按原著。

    不等大姐痊愈,便已是二十一日了。

    这日早起琳琅便来贺寿,送上贺礼,除却早就预备好的两色针线,余者便是寿桃等物。

    贾母早在院子里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都有,又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因琳琅乃是荣国府出来的,亦算自己人。

    贾母见到她十分喜悦,笑道:“一会子等寿星点完,你也点两出,今年忙得很,过年也推了你家的帖子。今儿个咱们好生乐一乐。”

    凤姐笑道:“老太太拿了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生日,不知我得添多少东西。”

    琳琅听笑道:“我竟沾了宝姑娘的光。宝姑娘的生日也好,人都说无才可去补苍天,偏宝姑娘的生日是补天节,可见宝姑娘有补天之才呢!娘娘是正月初一新春,林姑娘则是花朝节,宝二爷是饯花节,三姑娘是清明节,二姑娘是立春,四姑娘是暮春,倒也奇怪。”

    众人一笑,道:“往日没留意,倒有意思。”

    琳琅又问凤姐道:“大姐可好些了?”

    凤姐收起脸上的笑容,道:“病虽险,倒无妨,正养着,难为你惦记。”

    宴罢点戏,皆是贾母素日所喜的热闹新鲜戏文,琳琅也不在意,只感叹宝钗体贴,吃的是老人家喜爱的甜烂之食,正感口干,鸳鸯回身扯着她去借口方便,到了屋里沏茶与她,冲淡嘴里甜腻之感。

    琳琅吃完,长叹道:“你这样体贴,也不知道谁有福!”

    鸳鸯瞪了她一眼,道:“你再说,我不给你茶吃了。”

    琳琅笑道:“行,我不吃你的茶,赶明儿你吃我们家的茶,给我做兄弟媳妇去!”

    时日越久,琳琅越觉得鸳鸯匹配得蒋玉菡。

    鸳鸯恼羞成怒,扭身走了。

    琳琅回到宴上,可巧一出戏才唱罢,别人也都未曾留意。

    至晚上散时,琳琅告辞,可巧贾母极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正命人带进来,细问名字年龄,那小旦才十一岁,答道:“回老太太,我叫龄官。”

    小丑葵官却才九岁。

    大家叹息怜悯一回,贾母命人另拿肉果给她们,又每人赏了两串钱。

    凤姐因走到龄官身边,笑道:“这个孩子扮上去活似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

    宝钗一眼即明,心里知道,只是一笑,不肯说。宝玉极尊黛玉,虽然猜着了却不敢说,唯有史湘云接口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林姐姐家去二年了,也不来和我们顽!”

    众人却都听到了这话,留神细看,面庞身段果然大有林黛玉之态,不禁都笑了说不错。

    琳琅暗暗皱眉,把千金小姐比作戏子,绝非大家所能言语的事儿,凤姐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贾母等人就不知道这是玷辱黛玉?而众人只是笑,却并不反驳。不等她细想,便忙上前道:“今日随着老太太太太乐了一日,该告辞了。”

    贾母便笑道:“闲了再来。”命人送她到二门。

    琳琅回去也不过与杨海恩爱数夜,阖家团聚几日,杨海便出征了。

    自杨海走后,琳琅颇觉无趣,便在山上绣万佛图,疏忽数月而过,进四月里方收针,送到忠顺王妃处,请她在四月初八佛诞日进给皇太后,余者便不在意了。

    她品级太低,也没资格进宫朝贺进献。

    这日正在家中听蒋玉菡诉说打听来的消息,还未怎地,便听他说庄林两家已经定亲了。

第85章 085章:得宣召琳琅初进宫

    琳琅虽然知道庄林两家亲事十有八九必成;却没料到这么快;忙问端的。

    蒋玉菡笑道:“姐姐消息也太晚了些。”

    琳琅听了;嗔怒道:“还不是你?几个月前便叫你详加打探,谁承想你今儿个才来。”

    蒋玉菡笑道:“我忙着呢;哪有功夫?从前姐姐还说那些省亲的人家未必买我那些南货,却不知年底我大赚了一笔呢;多少重锦香料都不够卖的,赚的银子我也给姐姐带来了。”

    琳琅并不在意;道:“横竖你还要进货;且先用着罢。先跟我说说庄林两家结亲的事儿。”

    蒋玉菡便道:“我留了一半做本钱。”

    又道:“庄五爷为人品性;姐姐也常听说,我去打探;十足十的名副其实;姐姐倒不必为林姑娘担忧,况且林大人何等精明?早打发人进京细细打听了,根基、门第、人品、模样、家风都觉得相配,才应了这门亲事。”

    琳琅一想也是,吃一堑长一智,从前林如海便是没有仔细打听荣国府的家风便依贾母之信送黛玉姐弟进京,险些吃了亏,如今自然会打听清楚才做决定。虽然林如海乃读书科举晋身,出身清贵,但亦是官场老手,圆滑世故。

    蒋玉菡又道:“庄家已经在准备聘礼,预备南下下聘了。”

    琳琅一惊,问道:“什么时候?”

    蒋玉菡想了想,道:“大约是月底,说是还有些聘礼尚未齐备,正忙乱着。我也打算那时候南下一趟,今年纸扎香料短缺,明年必是贵的,我要去南方贩些纸扎香料来。”

    琳琅点点头,思量不语。

    蒋玉菡回身拿出一个沉甸甸的匣子来,打开,却是六锭五十两重的金元宝,推到琳琅跟前,道:“这是三百两。六百金本钱到南方,除却本钱,得了两倍的利润,去掉一半打点请客的钱,又买货进京,回来又得了两倍利润,留一半做本钱继续做生意,那一半去除各项花费工钱,这是姐姐该得的。”

    琳琅暗暗惊骇,到底是做生意,果然是一本万利,才一年,便回了本,因见蒋玉菡不愁钱,便收了,又道:“闻得江南土地肥沃,你没想着在那里置办田庄?”

    蒋玉菡奇道:“姐姐想买田置地?”

    琳琅点头笑道:“从前囤积砖瓦木料时得的钱我一分没花,给你做生意的本钱,你又给我回了本,还是那么些。我想着,那些钱在手里也不过白放着,不如置办些田庄,多些进益,横竖又不必交税。原本是想着在关外买两处,可是咱们家又没人去关外。”

    蒋玉菡寻思半晌,道:“姐姐不必急,等我回来再说。南方虽说是鱼米之乡,可地价儿也高,天高皇帝远,也没个妥当人给姐姐管着。倒是关外使得,乃是膏腴之地,姐姐先调理几个心腹手下,我明年去关外贩些皮子人参来卖,正好去看看有什么合适的,若有,买下来,也有人料理了。”

    琳琅悠然一叹。

    蒋玉菡不解她何来此叹,便问道:“姐姐叹什么?”

    琳琅自然不会告诉自己在愁他将来荣国府抄家之事,虽有谋划,奈何不知得花费银钱几何,自然是多多预备为上,故此笑道:“并没有什么。我在想,林姑娘定亲,我送什么好。”

    蒋玉菡闻言放下心来,笑道:“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古玩书画林姑娘都是不缺的,姐姐便是送了,也没什么新奇,怕还不及人家的精巧,倒不如姐姐绣两幅针线送去,真心实意的东西岂不比什么都好?”

    琳琅笑道:“你是见那万佛图借忠顺王妃的手进上故有此语,姑苏那才是刺绣之乡呢!”

    蒋玉菡笑道:“苏绣纵好,高手也多,我觉得还是姐姐绣得更好些。不然,为什么偏姐姐的绣图,接二连三进了上,还得了青睐?姐姐可还记得从前卖针线的绣庄?”

    琳琅道:“怎么不记得?那时我还在荣国府里,常托人卖些针线攒钱,后来买地钱也不够,你去借了秦大哥的一些,才凑够银子买了一百五十亩地。”

    蒋玉菡道:“我又遇到了那个掌柜的,追着我问姐姐的针线可还卖不卖,据说便是卖出去的针线,也都被大户人家采买走了。我说不卖,把他急得什么似的,一幅山水插屏芯子已经提到一千两银子了。呸,当初姐姐卖那么些,统共还没给二百两银子呢!”

    琳琅笑道:“那时我年纪还小,又没名声,价钱自然低些。不过如今纵是一千两银子,我也不卖。”

    蒋玉菡笑了,道:“正是,咱们如今也不缺钱,不过绣一两幅送人罢了。”

    琳琅莞尔,蒋玉菡又说了一回庄秀素日事迹方去。

    琳琅听着他说的庄秀,虽非十全十美,偶尔也是诗酒放诞,但较之纨绔却胜过多矣。

    只是不知黛玉定亲的消息传到贾母耳中,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却说贾母数日后接到林如海的书信,犹未看完,撒手落在榻上,身子略歪了歪。

    鸳鸯忙扶着贾母倚着靠枕,细细抚胸拍背,顺了气,拾起书信一看,一面惊叹于林如海的迅速,一面暗暗为黛玉欢喜,面上却丝毫不露,解劝道:“姑老爷给林姑娘定亲是喜事,将来林姑娘嫁进京城,老太太岂不是能常见到,总比仍在江南的好些。”

    贾母垂泪道:“几次三番地好说歹说,别人家怎比得咱们家待玉儿好?只是略等几年大了在定亲,我身边有两个玉儿做伴,一辈子也就完了,谁承想姑老爷都没应,偏在这时呼喇吧喇地给玉儿定了亲,也没问问我的意思,我这张老脸啊,竟没了。”

    鸳鸯笑道:“林姑娘不小了,史大姑娘比林姑娘小,也已经在相看人家了。”

    贾母方拭了泪,皱眉道:“玉儿有亲爹做主,倒还好些,只是云儿自小没爹没娘,也不知能给她寻个什么人家,倘或一时不好,岂不是误了云儿的一生?”

    鸳鸯忙笑道:“侯府里两位太太未必如此。况两位太太虽疼史大姑娘不及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到底也并没有刻薄,衣食起居姑娘们都是一样的。说亲,那样的门第在,必然不是极差的人家,到底侯爷府里也要颜面,若刻薄了史大姑娘,下剩几位姑娘也得不了好。”

    贾母长叹不语。

    鸳鸯也不敢说话,私心里倒是觉得庄秀更配得上黛玉,他在宝玉这个年纪已经出入各处场合,行事游刃有余,而且有了功名,宝玉现在还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似的,别说功名了,怕是四书还没读完,也就秦钟在时去了一趟家塾,至今未去。

    忽听贾母道:“一会子打发人去接云儿来过两日,再收拾几件东西出来给玉儿添妆。姑老爷虽瞒着我早早给玉儿定亲,到底那是我嫡亲的外孙女,我哪里就不疼她了?”

    鸳鸯满口应了,道:“添妆的东西还得老太太亲自做主。”

    贾母点头道:“自然。这件事且不必说出去,倘或宝玉知道了,还不知道闹得怎么样。”

    鸳鸯踌躇了一下,道:“怕是瞒不住。满京城里消息传得迅速,庄家即将下聘,林家偏是咱们家的女婿家,咱们家娘娘才省了亲,正在风头浪尖上,如此一来,势必人尽皆知。”

    贾母含泪道:“我如何不知这个理儿?只是宝玉前儿烫伤,又迷了神,中了邪,好容易得了神仙似的和尚道士来持念通灵宝玉,才好些,犹未大愈,正静养着,现今如何能叫他再受打击?素日他和玉儿兄妹最好,冷不防听说玉儿定亲,便是冷心绝情的人尚且伤感,何况他又是个极重情的,焉能不泣血而哭?”

    鸳鸯点头一叹,道:“正是呢,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贾母道:“只管告诉太太去,别人就罢了,想必太太知道了,必定为玉儿欢喜。”

    邢夫人犹可,王夫人果然十分喜悦,心胸大快,笑道:“大姑娘大喜,竟是不曾想到,倒说到京城里来,门第人品也都是极相配的。金钏儿,给林姑娘添妆的礼,加厚三分。”

    金钏儿笑道:“太太到底疼林姑娘呢!”

    玉钏儿抿嘴一笑,道:“老太太说了,宝玉才好,叫太太不必声张。”

    王夫人拈着佛珠的手一顿,随即笑道:“这个道理我如何不知?你们两个竟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许到处乱说,若叫我知道谁告诉了宝玉去,可仔细你们的皮!”

    金玉钏两姐妹忙躬身称是。

    王夫人又道:“去请琳琅来陪我说说话儿,我倒是想她了。”

    玉钏儿出去便叫人下帖子请琳琅去。

    待琳琅过来,见王夫人眉梢眼角俱是欢喜,唇边颊上十分兴奋,声色不比往日,转眼又见玉钏儿悄悄往南方指了指,比了个对指,心中便即了然,笑道:“太太面上倒像是有些喜似的,想是府里大喜了?”

    王夫人叫她坐下,笑道:“你和林姑娘好,想来是听说了?”

    琳琅忙道:“太太说的是林姑娘大喜?我已经听我兄弟说了,果然是一门好亲。”

    王夫人点头笑道:“我也这么想,两家都是书香门第,读书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