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傻女励志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老头和崔氏已经被王大?接回了王家庄,没多长时间就要过年了,过年总要在自家过,哪有在出嫁的女儿家过的道理。

    家里准备年货都是熙儿和四儿来准备的,年前的事情很多,家里人添置新衣裳不说,还得准备过年那些天吃的菜,以及年前祭祖的东西。

    祭祖这天,作坊是放假的,都放了婆子媳妇们回去祭祖。

    家里虽分家了,可祭祖还是需要一块儿祭的,往年没分家,都是柏老头带着儿子们去太爷太奶的坟上整整坟头,点些纸,跪拜跪拜什么的。再全家去家族的祠堂里跪拜跪拜,再由柏文读些他自己写的祭祖的长篇,听得人都是脑袋直点,睡意朦胧。

    只有柏老头听得很认真,还不时的跟着点头,柏文则是在大家面前卖弄着他的半吊子文采。

    今年,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兄弟几个分家了,再一个家里添了人口,就是柏文成亲了,还有一个就是柏三柱发家了。

    早早儿的柏大柱就同贺氏,带着柏文、范氏以及柏武,一起坐了牛车回来,车上带着一些跟往年一样的祭品。

    柏三柱带着妻儿,以及女儿们准备好的祭祖的纸钱元宝之类的,去了柏老头家。

    柏大柱见着柏老三热情的迎了上来,柏二柱见了则是装着没瞧见,坐在凳子上,靠着墙,翘着二郎腿,柏老头则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就起了身。

    之后柏老头带着一众儿孙,各家拿着准备的纸钱鞭炮之类的,浩浩荡荡的去了祖爷祖奶的坟。

    柏三柱整好了坟头,换了新坟帽,麻利的摊开了鞭,摆好了炮,等着柏老头先焚纸祭拜。

    柏文漠然的站在一旁,福子在帮忙烧纸钱,禄子负责带好喜子,柏武则跟着建本建弘在一旁打闹。

    柏老头刚刚示意点鞭炮,柏大柱赶忙从柏三柱手里抢过了火折子,去点燃了鞭炮。

    喜子赶紧捂住耳朵,转进了禄子的怀里,刚在打闹的柏武三个也静了下来,打算等鞭放完了去找那些被弹开的,未点燃的小鞭炮,柏文依旧漠然的站在一旁,时不时的会看一眼在点纸钱的福子。

    一一在祖爷奶的墓前拜过后,柏三柱依然像往年一样整了整被几天调皮的孩子踩乱的周边。

    祭祖那天是需要准备中午吃的斋菜的,女人们先是在家准备斋菜,之后再一同去祠堂祭拜。

    家里的灶房里,王氏贺氏以及四儿熙儿在灶房里忙着烧菜,小孙氏靠着灶房的门框,吐着瓜子皮,看着她们烧菜。

    因为王氏烧菜好吃,所以四儿和熙儿自然抢着去烧火,贺氏则是怕饭菜弄的不干净,她和儿子们没法好好吃饭,所以自觉的承担了洗菜的任务,新媳妇范氏躲在后院儿贺氏那房里,鲁氏也躲回了自己屋。

    孙氏当然歪在炕上,都打起了鼾声,晚上睡晚了会儿,早晨不睡下回笼觉哪里都感觉不舒坦。

    福子被派回来喊女眷们一起去祠堂,孙氏才不情愿的睁开了眼睛,伸了懒腰,慢慢腾腾的下了炕,等她弄好,其他几个都已经站在大门外等她饿了。

    王氏带了香烛去了祠堂,刚到祠堂,像往年一样,柏三柱接过了香烛去换下了旧的,依旧是柏文准备的稿子,照着先抄写好的再读了一遍。

    在柏老头带着跪拜后,说是有几句话要在祖先面告诫一下子孙,说柏家子孙虽是分了家,但分家不分心,兄弟之间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有福一起享,有难一起当。

    边说这些,柏老头的眼睛时不时的看下柏三柱,熙儿知道,这话就是说给自家听的,就是发财了,要带着整个柏家一起发,不能一家独享。

    熙儿几个其他不怕,就怕柏老头以孝道的名义压着她家带着柏老大和柏老二一起分银子。

    果然,柏老头就说了柏二柱是如何的辛苦种地,又是如何的没银子,让柏三柱在祖先面前,同意自家二哥进作坊帮忙做事,这就是对他和孙氏的孝道了。

    柏三柱无法,只得暂时硬着头皮应下来,说是具体做啥,回去还得商量商量。

    柏二柱一听来了精神,说是自己怎地也当个头头吧,还能替三弟家仔细把着银子。

    柏大柱说实话,这次回来,就是打好算盘珠子回来的,老三家的下饭菜能给外人代卖为啥不放在他的铺子里呢,都是自家兄弟,古语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钱应该兄弟赚啊。

    他和贺氏事先都是说好的,这次回来要把三弟妹哄的高高兴兴的,以后的酱菜就都给他家卖。

    见柏二柱能够让柏老头在祖先面前,用孝道的帽子逼的柏三柱带着柏二柱一起发财,他顿时很后悔,早知道先求伯老头了,这三弟从小就是个孝顺的孩子,用这招压着他,也不怕三弟家的不肯。

    相比较而言,柏老大是最为后悔,他很后悔当时自家想请王氏来腌制腌菜,不是他娘孙氏,这现在的辉煌就是属于柏大柱而不是柏三柱了。

    都怪自己当日目光短浅,他每每想到此,都是捶胸顿足,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柏老头见柏三柱同意了,也就没再为难他,回去吃了斋饭,就打发各自回屋了。

    回家后,柏三柱自觉的向妻女求助了,说他也不是有意让二哥进来干活儿的,只是在祖先面前没办法不应承。

    熙儿这些哪能不理解柏三柱呢,安慰她爹说是早就想好了给二叔做的工序,让他不用操心,只要二叔干的好,肯定不能少了他的工钱;年后来上工就行。

    作坊里的活儿多的都来不及干,虽说不安排柏二柱跟一帮女人们干活,但进了作坊也不会养闲人,如若不给柏二柱些下马威,以后估计想进作坊蹭银子的亲戚会更多,前世熙儿知道,没有一家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公司能开好的。

    熙儿家作坊,年前赶制了白菜后又腌了萝卜,萝卜的口味还分了两种,一种是酸辣味儿的,一种是糖醋味儿的。

    另外,熙儿批来的大豆正在外面发酵呢,用发过酵后的豆子和辣椒油加肉沫做成的豆瓣酱,是熙儿仿照前世吃过的做出来的。

    这种豆瓣酱试做了一些,非常下饭,每次喜子都能就着豆瓣酱吃两碗饭,家人试吃之后的反响也很大,熙儿悬着的就心落了地,估计这个新品种退出去应该不愁卖的。

    辣椒酱和酸辣白菜常常不够卖,宋掌柜派人来追单,辛亏先前慢慢的屯了不少白菜和辣椒在地窖里,现在还在大量收购中。

    在冬季,蔬菜品种本来就少,不少家庭冬季都习惯性的屯些萝卜白菜用来过冬,估算着留下够吃的,剩下的卖给熙儿家,还能比旺季时多赚不少银子。

    因为订单多,熙儿家的作坊人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短工人数已经从十名短工增加到了二十名,都是短工们相互介绍的可信的婆子媳妇,甚至隔壁邻村的也来了好几个。

    所以柏二柱就被熙儿安排在搬运这事儿上,从地窖搬了白菜萝卜上去腌,做好的酱菜搬到空地发酵,发酵好的,再搬上牛车让柏三柱去送货。

    发了财就有不少人眼红嫉妒,不说是柏家人,甚至还有好几个短工自己回家也偷偷仿制的,不过,仿的总归是仿的,这味道一吃就能品的出来,只是价格便宜好些。

    飘香馆已经另辟隔间专门售卖福熙堂的所有系列,福熙堂的名号也渐渐打响了,飘香馆已经递了消息,有意愿过来洽谈专门卖福熙堂系列的专卖店铺。

    对熙儿家来讲,还是不少压力的,福熙堂的系列品种还不够丰富,需要追加不少的品种,甚至可以向其他方向发展。

    家里的屋子做加工作坊已经完全满足不了需要,于是需要再盖些屋子,专门做作坊,大约年后就开始动工。

    亏得当时买的地大,靠近路口那块打算辟出一块做厂房,临街路段送货进货都很方便。

    关于开福熙堂铺子,熙儿本也想过自家来开,可思来想去,一是人手确实不足;二来这销路也没飘香馆广啊,自家要想把摊子铺那么大,至少还需要不少年的奋斗。

    所以跟飘香馆合作那就是迅速在各地打响福熙堂这个品牌,让天竺国的国民几乎都知道有个福熙堂是专门卖特色口味下饭菜的牌子。

    当然这利润分成按双方都满意的五五分,熙儿家负责生产,飘香馆负责售卖。

    年前定好了作坊未来的走向,年后就奔着目标前进,一家人虽然忙的跟陀螺,但谁也没觉着累。
第五十章 过年
    祭完祖又来上了半天的工,作坊就放了春节假,熙儿给每个人都包了一个月工钱的红包,喜的媳妇婆子嘴巴咧到了耳朵根,都说东家小姐出手大方,又竞相说了一堆吉祥话儿,才回家去了。

    家里的过年年货,都让一个叫阿来的长工他媳妇姜氏,跟着熙儿一起出去置办了,无非也就过年期间的吃食,过年一家老小的新衣裳,以及去拜年的年礼。

    家里的衣裳还是让邢氏做的,肉食类就买了些猪肉,另外依旧要了好些大骨,分了块包好了挂在屋外的房檐上,反正天气冷,放在外面比前世的冰箱都好。

    家里是搬家后才捉的猪,正常家养喂食也才半大,还没到宰杀的时候,今年家里没有腌咸鱼咸肉,一来她本身就不太喜欢,二来王氏她们也没这个喜好,哪里有新鲜的肉来的好吃呢。

    鸡家里本身就不少,挑了几只长得肥的公鸡杀了,放在房檐吹干,搬家前养的那些鸡都已经开始下蛋了,这些鸡蛋熙儿都说留着自家吃,每日吃两个鸡蛋,保证营养。

    等后面抓的那一百多只鸡生了蛋,熙儿还在想,到底是家里开发新品种的吃食呢,还是全卖掉。

    蔬菜地窖屯了些,自家的简易暖棚种了些青菜,用草帘子都盖着,这个暖棚还是先前的样子,家里一直忙忙碌碌的,熙儿也没能分出时间来改进它,有时间还是要重新弄一下,到冬天就能看出暖棚的好处了,每日吃白菜萝卜的也很腻歪,桌子上能有一盘绿油油的蔬菜,吃的心情也会变好。

    天气暖时屯的木耳干、猴头菇干还有香菇干还有不老少,足够吃些时候了。

    福子熙儿又赶在年三十前,备了厚礼去了喜瑞酒楼,送给了宋掌柜,另外还有两件让邢氏定制的厚棉袍。

    长工阿来和他媳妇姜氏回家去过年了,还有一对长工夫妻阿余和他媳妇申氏留了下来帮忙。

    本来熙儿的意思是都让他们回家去过年的,可两对夫妻商量了一下,打算一年轮着一年在主家帮忙。

    这到让熙儿全家很感动,所以年三十晚上,包了二两银子的红包给了申氏,申氏和阿余感激的跟东家磕了几个响头。

    今年是分家后的第一年,所以过年只要全家人在一起过就行,无论是王氏福子禄子,甚至是柏三柱都觉着轻松惬意了不少。

    年夜饭很丰盛,连阿余和申氏都被强拉着入了坐,边闲聊边吃饭,从从前畅想到现在,所有人都感慨万分,无论是谁也未曾想到,自家的日子能够过的如此富足。

    守岁夜宵熙儿做了酸菜饺子,大家又热闹了一番,放了鞭炮,留下了几个孩子闹着守岁,王氏和柏三柱回屋歇了去。

    兄妹几个都搬了被子,窝在熙儿房间的炕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不知不觉的都睡熟了过去。

    也不知才睡了几个时辰,被零星的鞭炮声吵醒了,又都赶紧套上王氏早就拿过来的新衣裳,梳洗打扮完毕,吃了红枣汤圆。

    在王氏和柏三柱的催促下,拎了年礼,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往柏老头家走去。

    到柏老头家时,柏二柱小孙氏刚起身,鲁氏在剁鸡食,柏建树从镇上回来了,邢氏还没过门儿所以不好跟过来,柏大柱一家还未到。

    熙儿几个先给柏老头和孙氏磕头,孙氏耷拉着眼皮,递给了靠她最近的福子几个红包,熙儿拿到手后捏了捏,只得一文钱。

    孙氏穿了过年的新袄子,带了新的绣花抹额,柏老头还是穿的半旧的夹袄。

    小孙氏一扭一扭的从外面进来了,头发抹了头油,带了个银簪子,鬓边还插了朵大红的绢花,穿的是暗红色的绣花棉布夹袄。

    她催促着还未睡醒的建本和建弘给柏老头和孙氏磕头拿压岁钱,建本和建弘象征性的跪了跪,就伸手朝孙氏拿钱,孙氏抬了抬眼皮,从枕头下摸出了两个红包。

    建弘乐的一把抢了过来,打开了红包,数了数有五文,乐的蹦了起来,把建本拉了起来,就要往村口的杂货铺跑,说是去买鞭来玩儿。

    福子熙儿兄妹面面相觑,这孙氏这一碗水端的可够斜的,长辈都不知道咋当,还要人啥孝敬。

    柏建树也拉了鲁氏过来磕头,这鲁氏依旧头发松散,半旧还有些脏兮兮的外褂,眼皮浮肿,人到是清瘦了些,估计柏建树和二奶在外开铺子对她的打击不小。

    照样磕过头,拿了红包,鲁氏依旧干活去了,柏建树嫌弃的眼神看了看鲁氏,转身去后院儿歪着了。

    王氏知道过来要准备着煮中午饭,所以也就随便穿了件干净衣裳,打扮的也很素净,相比较小孙氏来讲是相当低调,所以小孙氏到没在她的穿着上多过在意。

    熙儿刚想感叹一番,柏大柱带着一家过来了,贺氏梳着随云髻,头戴鎏金簪子,手带通透玉镯子,穿着葡萄紫的绸缎绣花夹袄,下面素色长裙,一双绣花鞋,拉着新媳妇沈氏过来了,沈氏梳着元宝髻,插着鎏金花簪,穿着红色织花斜襟盘扣夹袄,下着长裙,暗红色绸面绣花鞋。

    一看还以为哪家阔夫人过来了,贺氏先带了沈氏见了孙氏和柏老头,由沈氏给了孙氏带的礼物,是个两只手心大的木匣子,孙氏打开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拉着沈氏坐到了炕边上。

    随后,柏大柱就进来了,紧跟进来的还有柏文柏武,柏文手上拎着几包点心,还有两块绸布。

    孙氏一见,习惯性摆着的脸上露出了些许的笑意。

    贺氏乘着孙氏心情好,就说开了,礼物都是儿媳妇孝敬的,包括她的头面,以及柏大柱的一身新衣裳。

    这些个衣裳的料子还是沈氏娘家从县城带回来的呢,贺氏又献媚的问了孙氏是否喜欢这匣子里的头面,说如若喜欢,下次再让沈氏去县里时帮着挑挑。

    边说边斜眼看看刚进屋来的王氏,还有一直坐在一边的小孙氏,小孙氏气的暗暗绞着帕子,臭女人,不就是讨了个有钱的儿媳妇吗,显摆什么呀。

    贺氏看着王氏平常的打扮,心里暗自鄙视了一下,就陪着孙氏说了会儿话,拍了些个马屁。

    这才喊了柏文沈氏和柏武来,给柏老头和孙氏磕头,才磕完,孙氏赶紧递了厚厚的红包分别给了柏文和沈氏,柏武的红包相对薄了很多。

    刚磕完头,孙氏拉起了沈氏,意向性的拍了拍沈氏的手背,沈氏装着恭顺的叫了声奶。

    在孙氏放下沈氏手的时候,熙儿注意到,沈氏乘孙氏没注意,把手在身上擦了两下,嘴角嫌弃的撇了撇。

    孙氏特地把柏文和沈氏留下来说说话,让其他人出去自己待着,该干啥干啥,柏武早就问了建本建弘的去向,也向村口奔去。

    孙氏在屋里跟沈氏和柏文说了啥,熙儿不知道,只是看到沈氏一脸闷闷不乐的表情出来了。

    熙儿和四儿嘀咕,这新嫂子不高兴了,可想想孙氏待沈氏的态度,也不像难为她的呀。

    也是后来四儿偷听到柏文和沈氏在屋后面说话才知道事情的大概,原来,沈氏和柏文成亲一直到现在,柏文都未曾亲近过她,也就是说沈氏还是黄花闺女一枚,孙氏留下柏文和沈氏,是让他们尽快为柏家开枝散叶,她也能早日抱到重孙。

    四儿说沈氏哭的梨花带雨的,问柏文,到底娶她回来干啥,贺氏也催她赶紧怀娃,孙氏也催她,连她自己的娘也常常催,这种事情又难以启齿,怎么问柏文他就是不啃声。

    四儿才九岁,也不明白新婚之夜的事情,只是模仿沈氏哭诉的声音觉着好玩,可熙儿两世为人,虽没经历过,但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男女之事是怎么回事,她的理解有几种可能,一是柏文不喜欢沈氏,二是柏文有可能是断背,三是生理方面的原因。

    不管是何种可能,总是会被知道的。

    难怪到吃午饭再见到沈氏时,她的眼睛是微肿的,偶尔说几句话时还带着一丝鼻音。

    熙儿想,不管是哪种原因,沈氏都是够可怜的,也许这就是包办婚姻的弊端,亏得自己还小,如若到了该说亲的年纪,怎么样都得找个自己了解,自己喜欢的,省的出现这样的糟心情况。

    吃过午饭,大家就各自回家了,熙儿几个赶紧爬到炕上睡了个午觉,圆了下昨晚没睡好的觉。

    晚上的晚饭是申氏煮的,在熙儿强烈的要求下煮了粥,用自家的面粉摊了饼,一家人呢舒服的吃了顿晚饭。

    饭后,熙儿把王氏柏三柱以及兄妹几个都喊到了她的屋子,开了个总结会,摊开了账本,仔细汇报了一下这大半年的总收入,一共赚的银两两万三千六百六十两,大钱都存了钱庄,家里剩下六百多两的零头,用来做进货和家用。

    熙儿说了半天没听到任何人的回声,她抬起看账本的眼睛,刚想看看大伙在没在听,只见所有的人都张着嘴巴,惊讶的看着她。

    各位亲,今天早些发文,这两日糯米追看连续剧睡的较晚,今天实在吃不消了,要早些呼呼,补个美容觉,嘻嘻。。。。。。还望各位多多支持,给糯米投票票,谢谢啦!!!!!!
第五十一章 新品种
    还是四儿先回过神儿来,家里竟然有这么多银子,都不是在做梦吧,她摇摇熙儿的膀子说道:“姐,是你在做梦还是我们在做梦啊,你没骗我吧,家里真有这么些银子?”

    得到熙儿的肯定答复,大家都十分兴奋,柏老三家终于也算是小有家底的人家了。

    方氏和柏三柱高兴的**都没睡好,第二天顶着两对熊猫眼出来了。本来打算初二去方氏娘家的,考虑到来回得好些天,歇不了两天又要开工了,所以大家商量了一下,年后开春了,正好要请舅舅们帮忙建个作坊,顺道再接了姥姥姥爷过来。

    今儿个也不用去谁家拜年,都打算好好休息两天,卯足了劲儿接下来再干。

    方氏还能做做针线,柏三柱哪里这么闲过,这一没事干,他坐哪儿都感觉针扎似的,乘这机会把地窖里里外外整理了,兄妹几个悠闲的看看书,教教四儿和喜子认认字,玩玩熙儿教的纸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翌日一早,熙儿几个刚吃完早饭,申氏就过来说了,镇上的宋掌柜来家拜年了。

    一家人赶紧把客人迎进屋来,宋掌柜受人嘱托带来了拜年的节礼,熙儿一看礼单,是京城楚家楚哲瀚送的,不是一些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而是农家实用的异域的农作物种,花生、芋头和土豆种,每样一筐。

    熙儿很高兴,这些都是前世很普遍的农作物,在这世还没见过呢,这比送金银珠宝的礼物强多了,熙儿很痛快的收下了。

    宋掌柜难得来熙儿家,虽跟王氏不熟,但是他是跟柏家有着知遇之恩的人,于是非常热情的招呼了,柏三柱虽跟宋掌柜见过几次,但没深谈深交,也想乘这次机会好好相处。

    今儿的饭菜熙儿主厨,王氏四儿帮忙打下手,熙儿炒了些家常的小炒,适合男人们喝酒的下酒菜。

    东坡肉、麻婆豆腐、多彩蒸蛋、炒青菜、凉拌菌菇、醋溜白菜加上萝卜大骨煲,对见惯酒楼大菜的宋掌柜来说,这些小炒才觉着贴心,像家里的感觉,他本就知道熙儿的厨艺了得,于是也就没觉着很惊讶,跟柏三柱有说有聊了起来。

    熙儿烧菜不喜欢大碗装,她给家里备了很多盘子,每次的饭菜几乎都是顿顿清,从不给家人吃不健康没营养的隔夜菜,她不知道她自己养成的习惯,竟然成了以后柏家的传统,以至于福子禄子以后成了家也是这样的习惯。

    熙儿家没啥特色的回礼,家里最多的就是酱菜,宋掌柜也都见过,但这次的新品种,宋掌柜还没尝过,于是熙儿拎了两坛给宋掌柜拿回家尝尝鲜,另拎了两坛让宋掌柜有机会捎去楚家,给楚哲瀚也尝个新鲜。

    来了这些个新品种的农作物,熙儿可是高兴坏了,一一的跟家人解释了各自的名字,种的方法,以及如何的好吃,还不忘找些借口说是从农书上无意中看来的。

    这些农产品经过慢慢的的传播会变成日常最基本的食物,这刚尝试的人总是胆大的,熙儿想了想这几样种子自家先种一茬试验一下,以后可以给舅舅家留些好种,让它们传播的更快更远些。

    家里现在有二十亩地,其中十亩是种了板栗苗,还有十亩打算种辣椒的,现下这辣椒还是给舅舅家种比较稳妥,第一是能预计到产量,不会让舅舅家吃了亏,第二新品种得种一季试验一番,这起码得一茬看看情况。

    地还是太少,现在家里也有足够的银子来置办田产了,这买地的事儿变成了节后第一件要办的事,柏三柱对地的好坏判断还是非常专业的,所以这件事就被柏三柱主动揽了过去。

    在过了几日舒服不忙碌的日子后,一切又开始恢复了正常,福子禄子恢复了每日去私塾的日子。

    家里的小作坊已经挑了好日子好时辰开了工,媳妇婆子们都是一脸的喜气,给家里挣了银子腰板也直了,来作坊干活干劲儿更足了,时不时的传出她们的欢声笑语。

    柏二柱也按年前说好的,过来上工了,小孙氏让他先来试着干几日,如果活计轻松银子又多的话,她也过来混混银子。

    柏二柱来能干多少,能干多久,熙儿可是不抱希望的,柏老头是不见黄河心不死,以为他偏爱的儿子能有些出息,柏二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只要有便宜他就忍不住要去沾,柏大柱家是看的紧,他是沾不到大便宜的苦。

    柏二柱刚开是来也很积极的,每天地窖里搬上搬下的跑好些趟,渐渐的就觉着乏了,刚开始是找人闲聊,可找来串去,大家伙儿的都在忙,没人有那闲工夫跟他侃大山,后来,柏二柱想想,左右自己也是柏老三的二哥,老头子都发话让他罩着自己了,那柏三柱还敢怎么着,于是柏二柱放心大胆的出去赌钱玩了。

    熙儿家上工的都有人专门记录的,留着发工钱的依据,柏二柱并不知道,也没人告诉他,柏二柱哪天来的,来上了几天的工都记的清清楚楚。

    柏三柱最近办买地的事,现在正是出售地的高峰,马上要春耕了,年前想卖地的人家都会选春耕前把地卖掉,买家才好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种上粮食。

    石沟屯村隔壁的隔壁村子,有户人家急卖上田四十亩,中田二十亩,说是儿子过年去赌博,赌输了没银子还债,赌坊催的紧,家里只能卖些地来应应急。

    柏三柱由牙行带着去看了地,位置还挺好,靠地不远就有条小河,浇灌啊都很方便,于是就做主定下了,让牙行的明儿个去家里办手续拿银子,银地两讫。

    家里又多了这些地,熙儿觉着光靠他爹和两个长工估计忙不过来,最好还是多请些长工比较好,到农忙时也不至于等别家忙完才能来帮忙。

    就在全家商量这事后没几日,宋掌柜亲自过来下单子,说是上次带回去的豆瓣酱要下个大单子,定金也给带来了,时间上还是有些限制的。

    熙儿心想想就是豆子煮后自身发酵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能在时间期限内完成的。

    接下来,就是熙儿和柏三柱一起出去买豆子,跑了好些家,才定到了足够数量的豆子,付了定金,约好了送货的时间,加上家里屯的不少豆子,父女两才放了一半儿的心来,豆子定好了,又去订了足够数量的坛子。

    先将家里的豆子煮了,装了坛子发酵,后面的几拨豆子也陆续送了过来,安排了人挑拣了后,才开始下面的工序。

    后面加辣椒油和肉酱熬制的工序是王氏和柏三柱做的,柏三柱力气大,大铲勺搅得动,王氏在旁边轮换或指挥。

    光熬制也费了好几日的时间,装好封坛,一家人才放下了心来,雇了几两牛车一同送了货,比约定的时间还早了几日,宋掌柜说这帐过几日自有人上门结。

    王大?带着几个师傅也来了好几日,盖房子的材料刚备完,准备打地基。腌菜坊熙儿想改成前世的厂房模样,一共建两个一样的作坊,分别分了三大区,边上大间是熬制区,里面搭了四个灶台,中间的很大的空间是手工区,另外一边是专门装坛封坛的地方。

    在靠作坊的西边,建个两个小四合院,用来做长工们的住处。

    福子和禄子被勒令专心读书,不需要管家里的事情,兄弟俩也很珍惜能读书的机会,除了白日在私塾里读书外,晚上两人常常在各自的房间里挑灯夜读。

    王氏心疼儿子们读书如此用功伤了身体,福子解释说,他们的年纪在那帮学子里已属偏大的了,如若再不努力,也会被人瞧不起。

    花秀才的私塾里是分甲乙丙丁组的,也是从一级到四级来分,基本上四级学完就具备考童生的资格了,考上童生后就只得去镇上或县城的书院学受教去了。

    福子禄子刚进私塾是分在甲组,现在没过几日已经破格提升到乙组,因为受到了花秀才的肯定,兄弟俩读书的热情更为高涨,连带着郑氏的儿子胜水也觉着压力山大。

    于是郑氏经不住儿子的哀求,跟王氏商量了能不能搬到她家来,也好让儿子有个读书的伴儿,王氏爽快的答应了,并帮胜水收拾了专门的屋子。

    柏大柱先前跟柏三柱打了招呼,说是想卖福熙堂的酱菜,在家等了好些日子,没等到柏三柱的回信儿,忍不住的就过来了。

    这是柏大柱第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