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陷世-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洞口太大,不能将洞口完全盖住。

    德志就找了一小块砖头,将洞口堵住,再糊上水泥砂浆,事情就这样成了。还好,今天气温较高,水泥砂浆会很快凝固,无论老鼠在不在洞里,都会再也无法安居此处了。

    估计不会在洞里,在德志开始糊水泥砂浆的时候,还没完全糊住,老鼠就趁机跑掉,显然,它们已经知道主人的用意,早已趁主人去想办法的时候,搬家走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amp;lt;/a&;amp;gt;
第181章 又回娘家
    要说老鼠是世界最聪明的动物之一,老鼠娶亲的故事家喻户晓,老鼠不仅在德志家娶了亲,还生了娃,这个家俨然就是它们的家,它们的天下了。

    德志将其后路封死,窝全端,小老鼠全部歼灭,对大老鼠,准备老鼠铁笼子,诱捕,然后溺毙,打扫房间,屋内有老鼠屎尿味,彻底清理。对付老鼠,德志需要动脑筋,多想想策略和方法,不断调整思路。这就像做项目,需要动脑筋,不能照抄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能学习理论,不懂实践,要多方面地去思考。

    弄完之后,德志坐那想,这样也不行,孩子一天天长大,山区的教育很明显有些不够好,老师不安心在山区,条件也不太好,相对来说,南郡还是中型城市,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于,如何经常照顾孩子。

    家中无人,就不像个家了,老鼠来占领阵地,自然会娶亲,下一窝又一窝的老鼠仔。德志家住一楼,厕所外面是下水道,还有垃圾道,老鼠最爱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俨然就是它们的厨房了。

    然后,它们吃完喝足就回房间睡觉,至于撒尿拉屎,都在屋内。

    德志和他妻子也是忍着刺鼻的味道,做完清洁的工作,然后准备准备,回妻子的娘家看看,免得这么久不见面,让她父母看看女儿和外甥的样子,也高兴高兴。

    这边的父母,德志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了,目前只有一位母亲健在,去看看也不为过。人生的时间短暂,尽孝需要尽早,否则后悔都来不及。这些都是痛苦的经历。德志历历在目,不堪回首,但不得不想到。偶尔想起,便是一种心酸。

    老人还好,就是吃糖吃得厉害,喜欢喝茶糖水,身体还硬朗,牙齿也不因为有糖而感到有虫在啃咬。身体健康,是德志最大的安慰,希望她长命百岁,等德志成功,有钱了,可以带老人到处走走看看,免得遗憾。问题是因为爱,让她牵挂着德志弟弟的孩子,这个小家伙留给了德刚,而德刚不争气,喜欢喝酒,专顾自己,没办法,德志想到这些,就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

    老人和德志的弟弟在一起居住,帮助他照顾孩子,德志的弟弟结婚,德志没能回来,当时才到归州,第一期项目刚开始,挺忙,加上,领导不是特别信任,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德志忍痛,以工作忙为借口,就留在了归州项目点。

    这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德志的妻子在蜜月、在孩子没满月的时候,总之,德志有些缺憾,对妻子,对弟弟,还是对其他亲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然,在功利社会,大家都能理解这个,为了赚钱,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出牺牲,但是,如果这事发生在基督教机构里,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基督教机构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反而,人们对当今社会上的机构不满,也就对基督教的机构充满了希望,但是,希望越大的,失望也就越大,不如以平常心对待之,加之,基督教机构培养的人,大多数也有一些特点,都以爱人为原则,并且要实践出这个真理。可是,德志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心里的确有些惭愧。

    德志从他母亲家回来,准备一下,第二天到德志的岳父岳母家。

    德志问:“岳父母爱吃点什么?”

    他妻子回答:“买点香蕉、苹果吧。那里缺少这个,但在我们这里,市场的供应非常丰富。”

    德志说:“很好!”

    在购买这些水果的时候,德志显然没有他妻子有经验。但是,在算账方面,德志又略胜一筹。这些习惯,并非德志喜欢数学,而是没办法,而且,对人的观察方面,更加厉害。他喜欢写日记,这些习惯让他提升了观察能力,将能力应用出来,就能带来果效。

    因为忙碌,都忘了买水果,有了孩子之后,把年轻的父母弄得丢三落四,慌乱不堪,到了车站才发现没有买。德志在单身时代,也不怎么注意细节,不过,在后来,他逐渐改变。要说婚姻改变一个人,的确不是假的,而是真的。谁的功劳大,妻子功劳大。好的妻子,培训出好丈夫,甚至宁愿挨打,也要让老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最后老公顺服,被老婆柔弱的不抵抗精神所折服,只有改弦易张,让家庭和谐,家人和睦。

    只好临时到车站附近买。德志抱着孩子,守着行李,他妻子前往。

    没过多久,德志的妻子返回,给德志看了看,说六斤,十八元。

    德志点点头。

    德志掂了掂重量,发现好像只有三斤。问:“不像是六斤,怎么只有一半?”

    德志的妻子说:“是吧?水果商说是六斤,难道少给了?”

    德志说:“肯定了。三公斤和三市斤大不一样。快去找他,免得到时他不认账了。”

    德志的妻子赶紧提着水果袋过去找。不多久就回来,说:“还行。他又给添了三斤。要不给退钱,我说,反正回去一次也不容易,拿三斤水果不像话,就又添了三斤。”

    德志说:“我就是再穷,这点水果还是买得起的。免得老人心里不好想。这么久不见面,见面就给三斤水果,让其他女婿看笑话。

    正说着,车来了。

    德志他们上了车,还在现在不是节假日,人不多,人人都有座。

    这车离开车站,没有在车站附近逗留,只在市区缓慢前行,有人招手,即停,也多少捡了一些乘客。这些乘客,有的是从乡下卖完东西回家的,有的是到乡下探亲的,有的是学生放假回家的,有的是下乡钓鱼的。还有其他装扮的,林林总总,很是多样。

    小家伙在车上,刚开始还活跃地吃喝,小眼睛到处看,随着车慢慢地走上正轨,小家伙像以前那样,雷打不动地开始睡觉。这倒让德志他们很是轻松。小家伙爱动,就需要格外小心。睡着了,只要他们小心,就没事。自己小睡一会儿也可以了。小家伙并不重,压在胳膊上,腿上,都没有什么,不知道这个习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过来,小家伙将来是大个子,可能不到十岁,就跟十二岁的孩子一样高了。

    到了站,路很烂。才修建了从南郡到光华的高速公路,工程车将脆弱的、年久失修的公路,碾压得更加不堪,坑坑洼洼的,坐在车上,好比坐在装甲车上,走在旷野或蛮荒之地,在车上上下左右地颠簸,也确实是对人们的忍耐力极限的考验。

    小家伙醒过来,睁开眼睛,四处张望。可能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还不熟悉,要知道,这是他外婆的家,外婆是个美好的称呼,在《小红帽》里经常出现,小家伙也很爱听这个童话故事。

    天空格外蓝,因为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黄土地一望无边,岗地和洼地交错,很有层次感和立体感。远方的水库,水蓝蓝,和天空差不多,艳阳下的广袤土地让人心情格外舒畅。特别是刚从山区回来,刚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市区回来,给人的感觉确实很不一般。

    有一段路程是必须要走的,因为有土路,但没有车,要有车,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德志心里没数,也不知道未来如何。

    德志的岳父母家在水库之滨,有水的地方,路就要让步,所以,显得格外遥远。好在两人都还年轻,换着抱孩子,慢慢往前走,如果太累,就坐下来歇息歇息。

    路途中间有一些是松树岗。德志的妻子说:“小时候,觉得松树长得很高大,现在看来,却很小,不知道怎么回事。”

    德志说:“那是因为你比松树长得快。”

    她说:“是啊,这些松树没什么变化。这几年,基本上没见怎么长。”

    德志说:“是的。松树长寿,常有人祝寿就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了一座小山包,就看到山包下的村庄了。

    袅袅的炊烟升起,静静的村落,有一些鸡叫和狗吠,是村庄在说话了。

    当然,走近之后,听得到有些农户家在播放一些戏曲,当地的曲剧或者豫剧,还有一些人家的电视播放“三农”信息,再就是做一些农药种子的广告,很是热闹。

    德志打开岳父母家的栅栏门,看见了岳父母,他们听说德志一家回娘家,就在家等候。没有什么表示,只是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德志向二老喊了爸妈,问问好,然后放下孩子。岳母说:“孩子以后会走了,就轻省些了。”

    德志的妻子说:“不见得,到时候更要担心。到处跑,就需要特别小心了。”

    岳父说:“那当然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182章 娘家岁月
    德志说:“很想让孩子快快长大,但又担心我们会老。”

    岳母说:“不要怕。有苗不愁长,无苗想得慌。孩子一天一天的,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我们家养四个孩子,仿佛还在昨天,但,一个一个都成家立业分飞东西了。现在我们老两人,也感到孤单,你们回来,我们很高兴。”

    德志说:“是啊。我虽然钱少,我觉得满足,未来怎么样,不是思虑能解决得了的。我有时候盼望孩子长大,会走了,就方便了,不用成天抱着,做不了事。”

    岳父说:“你说的是。”

    岳母说:“不要着急,慢慢来。钱多也不能浪费,钱少也不要忧虑。只要不浪费时间,努力了,就行,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当然巴不得你们好,如果实在比不上别人,也无所谓。家人和谐,比啥都强。”

    德志说:“谢谢你们给我你们的女儿,我觉得她还行,不浪费钱,也不追求吃穿,新衣服也喜欢,但不是买贵的,只要便宜的,且能穿上新潮的,就行。”

    德志的妻子说:“没钱多狠啊,到超市或者专卖店,试穿衣服,又不买,人家给了我多少白眼啊。我只装作没看见。反正把好衣服摆出来就是让人家试的,不试怎么会买,如果怕别人试穿,干嘛要摆出来,不如藏在仓库里得了。”

    岳母说:“你也是的,都孩子他妈了,还爱虚荣,衣服只要穿上得体大方就行,显得庄重,别穿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不好看,又不正规,又浪费钱。”

    德志的妻子说:“妈说得对。我就是忍受不了那种虚荣心的折磨,有了好衣服,心里总想拥有,就给自己心理暗示,说,没衣服,没衣服,打开衣柜一看,不少衣服,都不合适,不合适。选来选去,还是穿了刚才脱下来的衣服。没办法,女人好像天生就是衣服架子,总要挂上一两件好的装点门面,其实,我也不想,可是不得不去做。”

    岳父说:“买衣服,别买那些带子多的,须须溜溜的,或者口袋多,不知道要装多少钱才装得下似的。真正用得着的口袋就那两个,最好,别在口袋里放东西,显得鼓鼓囊囊的,炫富吗?”

    德志说:“没错。”

    德志的岳父在京都当过兵。喜欢简单的生活,通过刚才一席话,可见他当初的选择,只是军民一家,和德志的岳母结合,相互影响,慢慢地变成了琐碎起来,也渐渐消失了军队的作风,慢慢地和平民一样了。

    不过,骨子里还是渴望那种生活,孩子一多,如同小牛,牛栏里就不太干净了。可是,牛很有用,少了牛,槽头干净,没牛就没生命,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了收成。光图槽头干净,还是远远不够。

    德志帮岳母烧火,德志会做的不多,锯木头、劈柴、然后码堆,这些粗活,德志会干,但不能干时间长,毕竟不是经常下力气的人。想必他们也能体谅。再就是,村里生活跟城里生活不同,城里有煤气,不用砍柴、劈柴,也不用担心没有柴。村里什么都有,从烧的到吃的,要啥有啥,就是烧火不方便,需要合作。当然,如果功夫高,也能一边烧火一边做饭,这可能也分等级,德志不知道排在哪一级,他在努力学习烧火,尽量让火发挥到作用。

    乡下人做饭,还是靠柴禾,这些东西,烧起来特别有劲儿,做出来的饭菜格外香。除了棉花杆、芝麻杆还有树枝,这些东西在德志岳父母家随处可见。加上附近有短松岗,其它杂树也挺多。靠山不愁柴,靠水不愁鱼,这里有柴有鱼,的确是个好所在。德志不是为了生计,宁愿在乡村生活,这里没有什么不好,只不过他的条件达不到,如果有钱,就不用种地。想吃菜,就种一点,也不累。德志的目标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争取早点实现。

    城里做饭靠煤气,这些液化气非常快,用来烧水还可以,但是用来炒菜做米饭,就无能为力了。

    吸引德志回到岳父母家的原因之一就是来体验一下,农村人的饭食,跟城里比起来,有格外的风味儿。

    烧火也有学问,把柴挤成一堆,火容易熄灭。德志开始烧火,没经验,火老是熄灭,不停地用吹火筒吹,才有火起来,但没过多久,灶膛里的火又熄灭。岳母说:“等你烧火,我们到晚上都没饭吃。将柴架起来烧。火要空心,这样才不会熄灭。人要实心,才会有真朋友。”

    德志很感谢岳母这番话,原来,烧火也充满了哲理。

    德志不知道他妻子为何不懂这些,他们姊妹四个,相对来说,老四还懂事些,其他几个都太直率,不知道如何拐弯。这样容易得罪人。包括德志,都和得罪差不多的音,不知不觉,就把人给得罪了。

    而德志的姨妹子,却是发高帽的。腰里别了一圈的高帽子,见了谁都发一顶,吹捧几句,人家就高兴极了,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些高帽子都不需要去投资,花很多钱去买,而是因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说话得体,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设计好的话题。

    面条、馒头都不算白,可是吃起来有一股麦香,没有染色,没有添加剂、没有防腐剂、膨化剂,很好。这些原始的食品,没有深加工,倒显得受人欢迎,看起来不太好看,但是,吃起来觉得香甜,另外,还吃的比较安心。要是回来,种地的肯定是德志的妻子,德志不会去种地,他种不好,反而落埋怨。在农村,没有闲下来的时刻,总是做不完的事,不是这事,就是那事,事做不完,一方面是人贪心,总想多捞一点。另一方面是习惯,做惯了活儿,突然停下来,恐怕要郁闷出疾病来。

    德志到岳母家,可以完全放心,吃的食物没问题。有问题的就是水,她家没有打深水井,大概只有十米左右,地面的水、农田的水都极有可能渗透到井内,然后经过抽水,到水塔,经过沉淀,再到农户家,没办法,水里有些土腥味,才喝的时候,很不习惯。心里的阴影就是,这水不够卫生。

    德志很想帮他们解决吃水困难,可是,项目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关系。德志所去的地方,和省民宗委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关系,比登天还难。除非自己有钱,拿钱出来给大家解决吃水困难。可惜,德志没钱,虽给别人做好事,轮到自己,却无能为力。对尴尬的理解,大概就在这里。

    但是,从小教育的方向是,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不要自私自利,但是,这个方向好像有点问题。自己的温饱都没解决,拖着病怏怏的身体,怎样为别人谋福利呢?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多了,无论在何方,都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能埋怨周围的环境,即使在咒诅环境,环境还在那里,对环境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心境。

    德志也只是借力使力,用别人的钱办实事,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力来为大家服务。在山区,在陌生的地方,根本没有可能照顾家人的需要。对于岳父母的需要,德志无法满足。这在周围的邻舍中,岳父母都没办法解释。

    帮助了那么多的人,轮到自己,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不知道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也就是说,机构领导没有放权给德志,一个项目,没有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得到资助的。说到底,德志还是没有权力,也没有权利,在这种事情上,他表示很无奈,但是又很不甘心。总在想办法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能力,能给家人带来保障和平安、喜乐。

    在大方向上,还需要明朗。德志很清楚,以前和现在所做的项目,在归州,那里和省民宗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德志的岳母家,虽说在农村,所说在“三不管”地区,这些汉族地区的边区,无人顾及,无人关心,交通不便,非常有需要,可是,没有谁来援助。”边区“要想得到帮助,得到发展,必须要靠自己,外界只是一方面的资源支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动力。自己不做,别人累个半死,也于事无补。德志不是为了项目能落实到没有关系的贫困农村而忧心,而是为了机构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不相匹配而忧心。这种忧心,就像蚂蚁一样,在德志的心里爬来爬去,不知道怎么样处理。他不是政府的官,也不是机构的官,他只是一介平民,一个无名小卒。要想有所进步,必须要坚持,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到达极致,不要被动挨打。不久,就有希望达到目标,实现平生的抱负。

    德志想到这里,心里有些不舒服。看着灶膛的火舌舔着锅底,岳母在锅台前忙碌,德志感到心里有些酸酸的,两滴清泪竟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lt;/a&;gt;
第183章 德志表现
    德志抹了抹眼泪,岳母问:“怎么了?”

    德志说:“没什么,眼睛里进了灰。”

    岳母没有再问什么。

    岳母打了土鸡蛋,加了葱花,浓烈的香味充满厨房。德志的妻子抱着孩子进来,说:“好香,好香!”

    岳母说:“这是我放养的鸡下的蛋,放心地吃。不存在你们担心的问题。什么红?什么假土鸡蛋。什么什么的。”

    德志妻子说:“是苏丹红,假土鸡蛋,壳上涂色,或者混杂在土鸡蛋里,实际是一种白壳的洋鸡蛋。”

    岳母说:“上次我看电视,说那些养鸡场养的鸡,每天被灯泡照着,又添加了催蛋的东西,弄得母鸡脖子上的毛都快掉光了,洋母鸡,每天都以为是白天,加上吃了那些饲料,结果下蛋,跟屙屎一样快。哪里像我喂的鸡,两天一个蛋,这样的蛋才放心,吃着才香。”

    德志说:“是啊。养鸡场的母鸡,那是下蛋的机器。老板为了赚钱,肯定以最少的投资,赚回最大的利润。这样才能赚钱,才能完成向政府所定的税额。”

    德志的岳母说:“原来,养鸡也要交税啊。”

    德志说:“是啊。现在的税,名堂可多了。还有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常常光顾养鸡场,老板不堪重负,因他们去了名为调研,检查工作,实则是吃饭,吃完还拿,于是就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十一点打电话。’一打电话,准备来吃饭了。不得不做准备。有些老板,到了中午,就关机,或者将那些混吃混合的人拉入黑名单,但是,似乎没用,他们会通过工商税务等常打交道的部门找到老板,让老板无处可逃。所以,老板开养鸡场的确不容易,既然斗不过政府,逃脱不了人,干脆就拿鸡出气,让鸡多下蛋,这样才多卖蛋,赚点钱好弥补那些窟窿。”

    饭好了,德志将菜端到堂屋里的桌子上。德志的岳父赶紧起身,也到厨房帮忙端饭菜。

    德志的岳父用自己的专用碗筷,考虑到自己有结核病,实际是顽固性的结核病,已经石化,不会传染。为了避嫌,他自己要这样做。年轻时候当兵,为了表现好,拼命去做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晚,起早贪黑,争当五好战士,后来,果然达到目的,但是,因为太卖力,身体搞垮了,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还扛得住,到了老年,就发现身上不是这疼,就是那痒的。一身都是病,尤其是这结核病,更是顽固,看过不少名医,都无能无力,最后不得不放弃,任其发展。好在他命大福大,结果,肺已经石化,就不会传染,也不会立马就死。虽不传染,但也是一种病,想起来有些心里有些添堵,但是,看看他本人的健康状态,也就没什么了。街上有很多人都有病,不可能都弄清楚人家得的是啥病。

    他喜欢吃饺子,这和他在部队十年有关。

    德志听父亲说过,部队上包饺子,是边擀皮边包。饺子馅基本上全是肉。饺子下锅后,捞出来,咬一口,油直流。

    但是,在部队上吃饺子,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才入伍不久,在训练阶段,更不容易。对小战士的考验就在前三个月,能忍受的,就留在部队,忍受不了的,就回家。因此,在才入伍的三个月里,对新战士简直是一种虐待,该睡的时候不能睡,该吃的时候不能吃,该乘凉的时候偏偏在太阳底下晒,该取暖的时候,偏偏在冰天雪地里拉练,让人无法忍受。

    饺子下锅,捞起来,端到餐桌,刚准备开吃,忽然听到吹紧急集合哨,那就吃不成了,没办法,这是训练,军令如山倒。哨子一吹,就得集合,如临大敌。这种训练,就是要求你提高警惕,别只顾了吃,忽略了警卫,不提高警惕,有可能将小命送掉。

    第二次集合,是饺子还没起锅,就吹了紧急哨,只好让饺子烂在锅里。

    第三次,是端碗到餐桌的路上,没办法,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只好就地一放,跑出去集合。吹哨子的人真够缺德的,估计他在暗中查看,专门让人达不到目的。特别是那些对吃特别感兴趣的战士,更为懊恼,恨不得将哨子弄成哑巴,或者让吹哨子的人肺活量降为十,想吹也吹不响了。

    但这些都是幻想,该吹哨的就吹,该吃不着饺子的吃不着。这些事都很无奈,不这样也不行。如果敌人来偷袭,你是要饺子还是要命呢?这些事,都是人无法预测的。

    但是,德志的父亲说,他很有经验,只要饺子从锅里一捞起来,不要等凉,再慢慢吃,需要立即行动动嘴,趁热吃,边走边吃,走一路,吃完最好。因为吹哨子就盯着餐桌,当他看不到你,你就安全了,可以先下手为强,先吃几个,万一吹哨,你肚子至少还有收获,不至于太吃亏。

    德志的岳父爱吃饺子,简单,又有内容,实在。这是当兵的人的特色,脑袋比较简单,直来直去,不喜欢搞一些阴谋诡计,只是想怎样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很远大,道路很曲折,喜欢直行的他们的确没有办法。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行。

    饭量可以,这一点让德志尤其感到安慰。岳父母身体好,就是德志的福气,不用担心花钱买药。虽说人到老年,疾病缠身,小病不断,大病却无。让德志尤其感到欣慰。因德志本没有钱,在慈善机构做事,如果个个都富得流油,社会不好理解。社会人的普遍观念,就是既然做慈善,一定是很有钱了,钱多得没地方用,或者有很高的收入,找一份慈善的工作做着玩的,不依靠工资养家糊口的。

    其实,德志刚好是后者。如果有钱,也许就不会给别人打工,听别人指挥了。

    有了家,有了孩子,德志在决定重大事情之前,就不是仅仅为自己一个人考虑了。需要考虑到妻子和孩子,以及自己的父母和妻子的父母,这些都是至亲至爱的人。人之所以选择单身,可能惧怕承担责任。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需要,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入尴尬之地。

    实际上,如果没有孩子,德志也许会以自我喜好为中心,而不愿为别人做出牺牲。自从德志的孩子来到世间,德志就彻底改变了这一点。这个功劳,说到底,还是应当归给孩子。是孩子来到世界后,那种无助,需要呵护,让德志感到身上的重任,还有不断添加的压力使然。对家人负责,对孩子负责,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德志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本能。一般来说,自私的人不会考虑别人,不肯牺牲,人们早就说过,孤老杆子,就是自私,因为不懂分享,所以一辈子孤单。哪怕是借人家的玫瑰送人,手里留下的还是清香。

    德志的岳父母不停地让德志吃鸡蛋、鸭蛋,那些盐蛋,有的非常咸,但德志强勉吃下,他并不知道,一天之中,人体应该摄入多少盐才算科学。看着岳父母花白的头发,邀请他吃蛋,他感到很是愧疚。他们将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给你,然后又为你生儿养女,你如果对不起人家女儿,就是对不起两位老人家。

    上次,德志还和他妻子打架,那更是不应该。男人打女人,走遍天下都不对。女人是水做的,非常娇嫩,应该倍加呵护,不应该因生气而殴打,更不应该凭蛮力来取胜。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胜利的一方。若果非要争个输赢,最后肯定是两败俱伤,得胜的不是人,而是鬼。

    吃完饭,德志要去洗碗,被岳母拦下,他只好将空盘子和碗,捡到厨房,然后到堂屋里扫地。地面不平,是水泥和砂浆铺的,但是,堂屋中央还有一个磨盘,这磨盘不是石头雕刻成的,比较粗糙,看上去,当时的磨盘就是要让磨盘粗糙些,这样才能打磨出粮食来。历经多年,这磨盘仍然如新,就像一部手机,虽是新的,但就是舍不得用,一直妥善保管,到时候还是把新手机藏起来,担心被偷,因为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手机就会易主,不像磨盘,许多年过去了,还是一块纹丝不动的石头。这样下去,还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