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唯我独裁-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有关难题。例如为了使飞机飞得快一些,能够赶上中华帝国的J11战斗机速度,苏联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但是。当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大到足以使飞机速度达到750公里/小时左右时,要想把飞机速度再提高一些就很因难了。一方面,因为螺旋桨的转速并不是无限的。另一面;当飞机速度快到螺旋桨相对于空气的运动速度接近音速时,螺旋桨前便产生一种空气波。像船在水面高速前进时出现的船头波一样,称为“激波”。这种激波引起的阻力很大,使螺旋桨的效率立即急遽下降。不管发动机的功率多大,飞机仍然飞不快。因此,要使飞机飞得快,达到音速,活塞式发动机是无能为力的。
而喷气式飞机就不同了。喷气发动机是靠空气和汽油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产生推力使飞机前进。由于高速喷射气流直接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飞行,不像螺旋桨飞机高速飞行时效率反会下降,所以喷气式飞机特别适于高速飞行。
苏联人终于放弃了他们的执着,承认他们无法将螺旋桨战机的速度提升至快过音速。但这不代表他们放弃追赶中华帝国空军的步伐,相反,苏联人通过这次教训,开始全面向中华帝国虚心学习。很多苏联航空专家得以在中苏蜜月期间到中华帝国各大航空学院和飞机公司进行考察和培训。为后来苏联的喷气式战机科研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随着苏联灭亡,米高扬等飞机公司并入了德联,划归纳粹空军管辖。
其中米高扬公司正在开发当中的米格…9战斗机入选纳粹空军重点培养对象。
当然,纳粹空军选择米高扬公司的真正原因是米格9的设计类似于纳粹空军服役的ME262战斗机,其发动机也是仿制德国BMW003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每台静推力800公斤)。因为米格9有着浓厚的德国血统,所以纳粹空军很容易接受。
MiG…9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炮管伸在机身外。最大起飞重量5501千克;最大平飞速度0。8马赫;实用升限12800米;航程1100公里;武器系统为1门37毫米航炮,2门23毫米航炮。
由于米格9的性能比德联其他厂家研发的型号都要先进,鉴于中华帝国庞大的军事压力。约1500架J11战斗机部署到北约周边地区,迫使德联做出应对。
因此,到1946年3月第一架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原型机首飞成功后,希特勒立即下令生产1000架米格九战机的命令,使其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
不过,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并不成功,只是德联急着对抗中华帝国J11战机的临时性产物。其服役时间不长,在局部战争中被证明不是J11的对手,因此到1952年新的先进战机批量生产后便退役了。
但米格9战机去成为德国人和苏联人精诚合作的典范,此后希特勒将原苏联的米高扬公司、苏霍伊公司等飞机企业同德国本土的容克公司、福克公司等巨头企业列为同等对象,德联空军在他们当中进行公平竞争。这不但安抚住了原苏联人在德联统治下的心,更令苏德科技力量结合到了一起,对未来德联抗衡中华帝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面对前苏联人为德联设计出来的先进武器都感到惊讶和后悔。很多军事家们感叹当年如果不抛弃苏联,或许不会为今天树立强敌而担心了。当然,也有很多军事专家们认为,如果当年留下苏联,或许今天中华帝国将面临更强大的苏联武器的威胁。
世事难料,中华帝国要做的不是后悔,而是全力打败眼前的任何敌人。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0章 喷气时代下的海军航空兵
尽管纳粹空军的MIG…9战斗机的性能不如华约的J…11,但由于德联大力加强了情报管制,使得中华帝国的特工难以获得MIG…9的真实数据。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军方便难以判明MIG…9战机的战斗力,加上德联空军大规模生产MIG…9战机,并迅速装备给北约各国空军,这令中华帝国军方认为MIG…9战机已经具备了对抗J…11A/B系列战机的能力。
作为同纳粹空军MIG…9战机的对抗,中华帝国空军批准研制新型战机,并要求在未来十年内具备争夺制空权的优势。
二战后,中华帝国充足的财政收入保障了对空军装备加速现代化更新。各大航空公司都看好未来喷气式飞机领域的发展前途,因此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制。两次世界大战最终都未能将德国彻底打垮,这让他们将目光瞄准下一场世界大战,即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最后决战。
当中华帝国军方的军备扩充法案出台后,中华帝国同德联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也随之拉开序幕,这些航空巨头们自然不想错过这个大餐,于是竞争日趋激烈。
最终,经过中华帝国空军装备委员会的十几轮审核,江南重工集团的WP…15喷气式战斗机以性能出色,造价低廉的大比分优势击败了中华帝国其他七个航空工业巨头,入选中华帝国空军五十年代制式装备名单。
根据中华帝国战后装备发展条例,中华帝国陆海空天四军在和平年代的装备更新速度为每十年更新一次,战时根据实战需要另行制定。因此江南重工的WP…15喷气式战斗机将在光华五十年至光华五十九年这十年间成为中华帝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WP15能够杀出重围获得中华帝国空军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该机搭载了4门20毫米机炮。在空军的试验场上空,WP15战机在同对手进行空中格斗时,其4门20毫米机炮打败了配备6门12。7毫米重机枪的来自皇家重工的种子拳手K…40战机。
在空战演习中,WP15的20毫米口径特种炮弹给K…40造成致命打击,一至两发该炮弹即可将K…40摧毁。反过来。K…40的12。7毫米机枪多次击中WP…15战机,最多的一次累计133发,但等到WP…15降落后,机师们为其检查时却惊人的发现WP15的结构性依然完整,飞行员理论上依然安全,战机的防护性能极为出色,观看对抗演习的空军司令部官员们为该机的出色性能喝茶。
在最后的评估报告上,空军委员会认为德联的米格9战斗机已经安装了37毫米机关炮。认为K40的12。7毫米重机枪已经无法满足实战需要了,因此采纳了WP15。
WP…15入选中华帝国空军五十年代主力战机后,其在中华帝国空军战斗序列里的编号为J…15。原本是要赋予它J…12的,考虑到对西方世界的真真假假战略迷惑才放弃的。这样会造成德联空军会认为中华帝国已经完成了J…12、J…13、J…14几款战机的研发。给他们造成无形的压力。
J…15作为中华帝国空军战后第一款喷气式战机,为了对抗德联的MIG…9,已经支援前线盟友所需,中华帝国空军累积装备了4000多架,成为中华帝国空军在五十年代的主力战机。
J…15战机相比较J…11战机而言,发动机性能大幅度提升,采用1台WJ65…16A涡轮发动机,推力达34。3千牛。其翼展11。91米,机长11。07米。机高4。24米,采用后掠翼布局,航速达1100公里每小时。而其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镁铝合金材料,空重只有5992千克,满载燃油航程可达2240公里。尤其配备的四门20毫米机炮,备弹1000发,火力极为凶猛。其搭载的雷达系统等各种电子战系统比J…11都先进很多。
J…15战斗机被用来压制北约的MIG…9战机,但实际上包括德联随后研制的ME350、JU…18、FT…33等喷气式战斗机都不是J…15的对手,在五十年代的外高加索局部战争中,华约的J…15战机单机创造了击落北约战机77架的世界纪录,令J…15战机一跃成为五十年代的国际明星,除北约外的全世界各国都积极购买这款战机,直到其停产时,累积出口了两万多架。直到八十年代末。在落后的非洲地区依然能够看到这种战机的影子。
就在J…15战机入选中华帝国空军的同时,竞标失败的皇家重工集团将另外一款K…14战机交给海军装备委员会进行测试并获得了通过,成为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在五十年代的制式舰载战斗机。
K…14获得海军航空兵舰载战斗机命名委员会命名为F…12,以取代海军航空兵现役的F…6野猫舰载战斗机。
F12舰载战斗机相较于F6舰战在整体性能上大幅度提升。该机于光华四十六年开始研制,原编号K14…UBK。光华四十七年三月原型机首次试飞,两年后正式交付中华帝国海军使用。
F…12是中华帝国海军的第一种舰载超音速战斗机。首飞时就突破了音速。同时也是中华帝国设计的最后一种以机炮为主要武器的飞机,所以F…12的飞行员们常称自己为“最后的枪手”。
F…12作为中华帝国海军五十年代主力战机,由于其优秀的性能,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之一。
当然,这也跟对手太弱有直接关系。毕竟德联体国家在航空母舰发展上面十分落后,他们一直使用滑降起飞技术来代替他们蒸汽弹射技术不过关的尴尬。同时,喷气式战斗机在航母起降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德联海军航空兵根本达不到那种技术水平和设备保障能力,因此在有限的技术下,德联海军航空兵一直使用陆基战斗机。只需要将其略微改造一下,变成折叠机翼和增加着舰尾钩等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简单一些便可以打造德联独有的海军舰载机部队了。
而中华帝国作为超级海军强国,在航母技术上和海军航空兵准备技术上一直领先,拥有全球唯一的一座大型综合海训中心,华约国家所有海军航空兵大多数都在那里培训过。蒸汽弹射技术处于垄断地位,使得舰载喷气式战斗机能够短距离起飞,这些限制海军航空兵战斗机先进性的因素对中华帝国海军而言都不是问题,这就造就了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德联海军被中华帝国海军远远的摔在了后面,迫使德联海军不得不在其他水面舰只上面做文章来超越中华帝国海军。
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华帝国海军的F12舰战一直保持对德联海军航空兵的战机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华帝国内阁也就很难批准为海军航空兵更换新型飞机了。
F12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其主要型别有:A型。单座昼间战斗机,共生产318架。B型,有限全天候型,共生产130架。RF…8A,侦察型,共生产144架。C型,A型的改型,空战能力加强,共生产187架。D型。有限全天候型,时速接近两倍音速,共生产152架。E型,D型的改进型,共生产286架。F…12E,英国海军和土耳其海军订购,共生产142架。
整体而言。F12的特点是采用可变安装角机翼,起飞着陆期间,飞机上的液压自锁作动筒可把机翼安装角调大7度,这样既增加升力,又使机身基本上与飞行甲板或跑道保持平行,避免因机头抡起而影响飞行员的视界,平飞时,机翼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另外。机翼外段是可向上折叠的,便于舰上停放。
F…12空重817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33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420千克,机内燃油量6300升。作为海军航空兵的骄傲,F12可进行空中加油。这在全世界航空领域成为一个耀眼点。从F12服役中华帝国海军那一天开始,就被全世界各国海军所关注。
当然,F12的知名度还是靠它强大的性能来支撑的。其最大平飞速度2124千米/时,实用升限17000米。由于是舰载战斗机,其作战半径自然不能跟J15相比了,只有370…800千米,转场航程也不过2250千米。
武器方面,皇家重工在空军订单竞争中败给了江南重工,因此F12的武器装备也做了大幅度调整。机头装4门2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84发。机身两侧各有2个武器挂架,可挂8枚火箭弹,后来生产的F…12E又增加两个挂架,可以挂载空空导弹和航空炸弹,最大载弹量2270千克。
不过,尽管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拥有先进的F12舰战,但这并不代表海军航空兵一直顺风顺水。
由于海军飞行员训练条件苛刻,战机在海上起降的风险极大。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从建立那天开始,就少不了牺牲。不过,早期的螺旋桨舰战伤亡事故还是很低的。到了喷气式舰战时代,伤亡事故节节攀高,一度让海军司令部多次叫停飞行训练来减少伤亡。
中华帝国海军总共制造了1261架F…12战斗机。在F…12战斗机从海军中退出现役时,已有1106架战斗机在事故中坠毁,而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才是在地中海战役、黑海战役和海湾战役等战争中被击落的。由于引擎故障、飞行员失误、天气或运气不佳,大量的F…12战斗机(88%)撞向了地面、掉在了水里或变成了飞行甲板上熊熊的火球。这段中华帝国海军的航空史是1947年到1988年的一段历史。直到九十年代初,中华帝国海军喷气式飞机的坠机率才少于10万飞行小时一次,让事故成了极不平常的偶然性事件。这与光华五十四年时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海军航空兵(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加起来)在这一年里总共损失了776架飞机和535名机组人员,其坠机率远远高于10万飞行小时50次的坠机率。而且,舰载战术飞机的坠机率比这一坠机率还要高得多。
在这个漫长的转型过程中,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共参与了六次大的战争和无数的危机,当然,有许多飞机和机组人员在敌方的火力下损失了。但是,大部分喷气式飞机是因为事故损的。换言之,从F…12战斗机服役到退役的这二三十年的时间,大量粗心的机组人员因为飞机的操作性能和可维护性差丢掉了性命。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海上环境中,中华帝国海军飞行员勇于献身,在中德冷战期间,维护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他们的牺牲令中华帝国海军为之骄傲,赢得了全世界各国海军航空兵的尊敬。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1章 钢铁的碰撞
二战后,德联因为经济困难在海军、空军以及天军三个烧钱的兵种上完全不是中华帝国的对手。但在陆军装备上,德联却不落后于中华帝国,反而在装备规模上远远的超过了中华帝国陆军。
中德两国在战后的陆军发展方向上正好相反。中华帝国陆军继续奉行精兵路线,帝国常备陆军保持200万左右,装备极为精良。而整个华约集团则拥有陆军930余万,装备精良但比中华帝国陆军略低一个档次,成为牵制北约的主要力量。
换句话说,中华帝国陆军担心跟北约的军事冲突中会遭到首轮猛烈攻击,这点中华帝国陆军吸取了二战闪电战的经验教训,中华帝国陆军主力不在接近北约地区部署,而是向后纵深部署,避免遭到北约突然袭击。而在前沿,都是其他华约国军队充当炮灰直接面对北约军队。
德联则不同,其陆军总兵力在战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主要因为德联战后经济困难,大批军人解甲归田根本无事可做,反而因为生活不能温饱而成为社会上的恶势力。德联于是采取原苏联在一战后的恢复兵团生产策略,将大部分军队一边生产一边执行战备。
当中华帝国陆军恢复和平战备水平时,德联军队总兵力却增至630万人,整个北约总兵力高达1380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队,所需要的陆军装备也是惊人的。战后初期北约各国拥有各种坦克战车1。8万辆。由于德联在海军、空军和天军装备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中华帝国。因此希特勒便大力建设陆军,力图成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
而坦克作为陆军的重要标志。于是便成为德联重点发展对象。
二战期间,德军的坦克吃尽了联军坦克的苦头。除了技术落后于中华帝国之外,更多的却是生产成本过高导致数量不足所致。苏军的坦克生产成本低,坦克群在后期对德军的冲击巨大。
战后,德国陆军吸取了教训。随着原材料市场的放开,德军生产坦克的成本快速下降。而苏联灭亡,沙俄加入德联,使得德俄两国的坦克技术进行了大融合。性价比高的苏军坦克配上德军坦克的强劲发动机。终于让德联坦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1949年3月,原苏联的T44主战坦克同德国的6号坦克结合起来,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主战坦克——T50。
T50主战坦克总重39。7吨,炮塔装甲203毫米(仅在炮塔最底部有这个厚度)、车壳99毫米。主要武器为PD…9型100毫米线膛炮,2挺12。7毫米重机枪。采用德国六号坦克的V8柴油发动机,最大行程600公里(有副油箱),最大时速55公里。
总体而言。T…50主战坦克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尤其显著的缺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阵营对其有不同的评价。在中东的几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的坦克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而其中被波斯帝国军、科威特军击毁,击伤。缴获的就不计其数。其实战缺点表现为由于经济吃紧关系,德联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降低车体的大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弹药库和燃料仓位置的缺少防护,坦克一旦被击中后。生存力差,而且容易爆发“二次效应”(就是传说中的内部爆车。特别危险)。
但最根本的却是德联的坦克火炮缺少先进的火控系统,射击精度一般,填装弹药对坦克手的体力消耗大,而且发动机的质量大大的落后东方华约国家坦克。
不过,由于T50坦克的生产成本极低,希特勒为了短时间内形成北约对华约陆军上的绝对优势,在五六十年代里陆续生产了高达4万辆。期间T50坦克不断进行改进,衍生了一百多个型号版本,适应不同地形的战争。由于T50坦克的数量庞大,虽然德军在日后的中东战场上失利,但在非洲战场上却大显神威,成为非洲国家亲睐的高性价比坦克。
在德联陆军推出T…50主战坦克的同时,中华帝国针对德联坦克部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坦克计划。
首先,中华帝国集中力量大批生产M36虎王重型坦克、M28A3猎豹中型坦克和M35猎犬轻型坦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研制出综合性能突出的M43主战坦克,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五十年代的主战坦克。
M43坦克使用120毫米火炮,相比较T…50坦克使用的100毫米火炮而言,仅从火炮口径来比较,M43处于优势。且中华帝国在电子设备研发和制造上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使得M43坦克的火控系统先进,射击精度高,炮弹自动装填节省炮手体力。从M43只有两个乘员来看,就比需要4个乘员的T50智能化高得多了。
不过,尽管M43坦克在性能上领先T50,但从五十年代的整体战略态势来看,实力的悬殊关键在于坦克的数量上,中华帝国仅仅生产了1。45万辆M43坦克,跟4万辆的T50坦克差了三倍有余。双方都同属二代坦克范畴,M43性能的领先同样造价高昂,这点德联的廉价T50坦克最终以数量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1951年,元气日渐恢复的德联开始露出侵略的爪牙。但在五十年代,中德冷战中德联处于弱势,因此希特勒不敢挑起新一轮的世界大战,而是通过支持和武装格鲁吉亚军入侵亚美尼亚。
希特勒的目标是干掉亚美尼亚,从而结束中华帝国对外高加索地区的控制,为德联夺取外高加索——黑海——里海石油区扫清道路。
对于希特勒的野心,中华帝国浩早有准备。帝国皇帝王辰浩谕旨全力支持亚美尼亚,包括将中华帝国军现役的多款先进武器装备出口亚美尼亚,其中首推M43主战坦克。
1951年11月2日,格鲁吉亚不宣而战,七万格鲁吉亚军向亚美尼亚发起攻击。亚美尼亚当即向格鲁吉亚宣战。
这样,冷战背景下,以中德两大军事集团背后支持的两个外高加索国家开始一场高强度局部战争。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712章 外高加索战争
外高加索原本在二战期间已经完成了统一,由中华帝国支持的亚美尼亚成为实际的主宰。格鲁吉亚原来是苏联的成员国,迫于中华帝国的压力才脱离苏联,但跟苏联却是关系密切。
随着苏联灭亡,俄国人加入德联和北约,格鲁吉亚人也受到俄国人影响,开始支持希特勒的阻止东方奴役西方的言论,积极支持西方崛起。
德联和中华帝国两个核武国家展开冷战,这让原本就蠢蠢欲动的格鲁吉亚人认为机会来了,于是开始了行动。
而对于德联和整个欧洲共同体国家来说,石油以及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性能源了。而中华帝国操纵着全球石油生产和供应,对欧洲发起石油战争。中华帝国通过大规模生产原油,降低出口价格来摧毁欧洲的煤化油工业,令罗马尼亚的石油亏本不得不减产。
而当欧洲的煤化油工厂大量倒闭,罗马尼亚石油供应减少后,欧洲开始依赖中东石油供应。于是,中华帝国再次出手,令中东各国开始减少石油生产,太高国际油价,再次重创欧洲经济。
中华帝国将石油握在手里,对欧洲经济进行轮番侵略,令德联和北约各国痛恨不已。但由于德联的经济实力不如中华帝国,北约的军事力量更难以跟华约抗衡,因此德联不得不暂时隐忍,等待机会。
于是,德联便在背后支持格鲁吉亚。首先便是向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武器装备。
尽管德联的经济比较困难,但支持一个格鲁吉亚小国还是非常宽裕的。希特勒大笔一挥,援助格鲁吉亚2700万马克用于购买德联武器装备。德联向格鲁吉亚人民军提供了以T…50坦克、ME262战机为代表的大量现代化武器装备,以及二战留下来的大批德军、苏军、法军的武器装备。
其中光二战期间的德国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就达到400辆,苏军遗留下来的T34坦克就支援给格鲁吉亚军高达1400辆,加上200多辆T50坦克,格鲁吉亚军短时间内就拥有进2000多辆先进坦克,德联退役的大批容克…5、ME262、米格…3等战机也以象征性的1马克价格赠送给了格鲁吉亚空军近1100架飞机。
短时间内,格鲁吉亚军接收了数量庞大的先进军事装备。一跃成为军事强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排进了前十,武装力量都超过了英国。
突然间从不起眼的小国变成军事强国,格鲁吉亚总统洛比桑有些被冲昏了头脑,以为格鲁吉亚从此就可以笑傲列强国家行列了,连带着格鲁吉亚军政领导人也都自大的起来。
然而,格鲁吉亚毕竟是小国,这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获得了德联如此庞大的军事援助。但缺少技术性的军人来驾驭这些武器。先进的装备不会用,再多也无济于事。
格鲁吉亚总计不过一万多常备陆军,空军几乎没有。尽管格鲁吉亚军方紧急征兵,使其陆军扩充到了5万人。空军扩充到了3000人,但依然缺口很大。
为此,德联军方不得不开除大批德军战斗人员的军籍,甚至开除他们的国籍,允许他们加入格鲁吉亚国籍,从而帮助格鲁吉亚打造强军之路。
格鲁吉亚的动作自然瞒不过中华帝国的眼睛。只不过中华帝国实在瞧不起格鲁吉亚那点军事力量,甚至连亚美尼亚军方也对其嗤之以鼻。一直追随中华帝国脚步的亚美尼亚军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区域战争的洗礼,亚美尼亚军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一度号称世界第二。对于格鲁吉亚的军事准备动作。亚美尼亚军方根本不放在眼里。
但随着整建制的德联军队陆续进入格鲁吉亚,中华帝国方面开始担忧起来,并向亚美尼亚方面发出了警告。但亚美尼亚军方过于骄横,根本不理会中华帝国的警告,终于酿成大祸。
1951年11月2日凌晨,格鲁吉亚不宣而战,七万格鲁吉亚军越过边境。向亚美尼亚北部阿克斯塔法地区发起攻击。
格鲁吉亚军再次上演了二战期间德军闪击苏联的历史,对毫无准备的亚美尼亚军实施突然袭击。
六十多架ME262战机呼啸而至,第一时间摧毁了亚美尼亚军的雷达站。紧接着一百多架轰炸机在三百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亚美尼亚军的重要军事设施实施轰炸。短短五十分钟的时间,亚美尼亚北部三座机场全部被摧毁,一百多架先进的战机还没有来得及起飞便被炸毁在跑道和机库内。
亚美尼亚当即向格鲁吉亚宣战。但前线的亚美尼亚军依旧没有缓过气来,亚美尼亚第一军遭到格鲁吉亚空军的猛烈袭击,大批坦克战车被炸毁。军营一片火海,人员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在边境秘密集结的格鲁吉亚陆军开始攻击。两千多辆坦克和七万军队从绵延一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发起攻击。而亚美尼亚第一军的指挥系统似乎出现了混乱,最高指挥官不在军营里,指挥部也被炸毁了,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
格鲁吉亚军一路突破了亚美尼亚军的防线,亚美尼亚军被迫撤退,北方大片领土被格鲁吉亚军占领。
外高加索联邦发生内战,中华帝国对亚美尼亚军的失利大为震惊,连忙照会各国驻华大使,对外高加索局势提出担忧,并向格鲁吉亚方面发出了警告。
格鲁吉亚请求德联庇护,为此德联大使也向中华帝国提出希望中德两国都不介入外高加索联邦内战的要求。
起初中华帝国见德联没有直接出兵参战的意思,同时也认为亚美尼亚军不过是暂时失利,很快就会挽回战局,因此同意了德联的建议,暂时不军事干预。
然而亚美尼亚军却节节失利,虽然其军事装备比格鲁吉亚军的先进很多,但很可惜的是,格鲁吉亚军占据了绝对数量优势。他们的坦克蜂拥而上,亚美尼亚军猛虎架不住群狼,寡不敌众,很快失去了大片领土。
格鲁吉亚军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们直接向阿塞拜疆方向前进,意图控制巴库石油区。
巴库石油区是中华帝国在东欧和中东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华帝国在那里经营多年,也是控制德联石油的重要地区,万万不可以落入敌人之手。
在多次警告格鲁吉亚军无果的情况下,中华帝国于光华五十二年二月突然向格鲁吉亚宣战,在科威特驻扎的中华帝国军挺近亚美尼亚,在阿什共和国驻扎的中华帝国陆军第十九军亦开始在里海东部地区集结,三天后在里海舰队的护送下前往里海西部的巴库。
中华帝国突然采取军事行动,令德联和格鲁吉亚大为震惊,甚至整个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各成员国也都绷紧了神经,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然而,希特勒的智囊团在最后却警告他,眼下不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北约都不是华约的对手,贸然卷入外高加索战争的话,北约必败无疑。而且德联唯一可以要挟中华帝国的核武器恐怕飞不到中华帝国领空就被击落了,因为中华帝国已经完善了防空网络。同时,中华帝国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轻易落到德联领土上。爆发核大战,德联没有任何胜算。
希特勒最终听从了智囊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