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唯我独裁-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王辰浩同王士珍和汉纳根商议过后,最终做出了详尽规划。北洋兵器将以生产陆军武器装备为主,计划年产毛瑟95式步枪三万支,7。92毛瑟步枪弹600万发,克虏伯80步兵炮72门,克虏伯105榴弹炮36门,克虏伯150重榴弹炮36门,三种口径炮弹总计15万发,无烟火药100万公斤。考虑到原本的天津机器局每年还得供应分驻全国各地的淮军武器消耗,因此原来的黑药厂、铜帽厂、栗药厂、棉药厂没有关闭。黑药厂维持在年产30万公斤规模,栗色火药有所增加,达到20万公斤规模,因为它是巨型要塞炮的优良发射药,因此主要供应旅顺要塞和威海卫基地的防御要塞炮使用。
两座小型炼钢炉王辰浩没有关闭,但只要等到直隶钢铁公司的炼钢炉出钢水后,这两座小钢炉肯定是要被关闭的。
王辰浩裁汰了冗余人员,增加了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人员,这样生产规模肯定能提上去。但王辰浩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年产3万支毛瑟步枪是无法满足北洋陆军的,如果战争爆发,军械消耗巨大更加无法满足。当前的状态是北洋兵器天津分公司尽可能的生产武器,而北洋陆军的武器缺口由毛瑟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提供成品,按照王辰浩的练兵步伐,截止明年年底前,北洋陆军还得采购三镇新军的装备。
王辰浩希望尽可能的减少对外购的依赖程度,因此建议在北洋兵器内实行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这样即减轻国内技术人员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尽快吃透德国技术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王辰浩的规划里,北洋兵器天津分公司主要以生产现代化陆军装备为主,暂时以生产全部德械装备为主,然后按照北洋陆军的发展规模生产和研制符合自身要求和标准的新式陆军装备。这就要求有科研单位。
原本的天津机器局有个武器研发机构,名曰仿制局,里面的人就是专门破解国外武器装备的。仿制局由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主持,有工匠35人。这里的工匠就相当于清朝的武器专家了,只不过他们主要以仿制外国武器装备为主,自行研发武器一是没经费,二是能力有限,没有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王辰浩设立武器研发实验室的想法。于是王辰浩将徐建寅找来,命他在国内外邀请和雇佣武器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同时成立北洋武器装备科学实验室,由徐建寅任院长,加四品候补道衔,武器实验室相关经费由王辰浩特批拨付。
徐建寅顿时大喜,拍胸脯保证一定把这个武器实验室办好。徐建寅的父亲徐寿堪称清末最优秀的科学家了,有着广泛的国内外朋友关系网。徐建寅根据王辰浩的要求,纷纷写信邀请他父亲的朋友和他的朋友们加入。而王辰浩也没闲着,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发电报给清帝国驻各国公使馆,请驻英法美德等外公使们帮助邀请和雇佣外国的知名科学家、教授、学者来华。
王辰浩的眼光放得很远,不单单局限于武器装备方面的科技人才,因此他没有对驻外公使馆邀请和雇佣的科学家做出类别限制,方方面面的人才只要愿意来华发展,都将给与高规格待遇。
此时的欧美各国正处于科技大爆炸时代,大批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都对发明创造和改良现有机器设备感兴趣,尤其是民间一大批以发明创造为生计。但有道是僧多粥少,参与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很多有才学的人得不到赞助资金,很多科技发明都被迫夭折。
清帝国驻外使馆的公使和工作人员们都知道王辰浩的身份特殊,对于王辰浩求他们给办的事情那是优先办理。由于王辰浩资金充裕,开出的条件优厚,很多有才学却苦于没资金赞助的人们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纷纷答应王辰浩的条件加入北洋武备科学实验室工作。
一时间,来自欧美各国的人才经清帝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们的安排,纷纷踏上前往天津的轮船。名单提前以电报发回天津,王辰浩看了一眼,没见有他认识的名字,因此让徐建寅负责接待安排,他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从整顿尸位素餐的冗余人员,到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王辰浩对天津机器局的改造算是完成了。李鸿章对此大为褒奖了他,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竟是让天津机器局起死回生。虽然名字被改成北洋兵器了,也成了王辰浩的私产了,但李鸿章知道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而王辰浩的表现又让他满意,因此对于王辰浩的这种近乎公开的培植个人势力、挖北洋的墙角的做法,李鸿章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以物以类聚来描述李鸿章的心情的话最为合适,因为他从王辰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起家时的自己。
把天津机器局收入囊中之后,王辰浩又把目光瞄准了上海的江南制造局。
第104章 步步蚕食
清末三十年洋务运动,李鸿章先后创立大小工业、矿业和学校三十多个,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三十年后还能够运营的却是屈指可数。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纺织局等虽然经营不善一直亏损,但王辰浩知道这些后缀名带“局”的都是官僚主义的体现,亏损实在太正常了。
这些洋务企业的亏损只是经营不善加上贪腐严重而已,只要稍加改善和整顿,恢复盈利还是可能的。
王辰浩已经成功的将天津机器局弄到了手里,把它改成专门供应北洋陆军装备的兵工厂。现在王辰浩又把手伸到了位于上海高昌庙的江南制造局,李鸿章创办的最大洋务工厂,也是清帝国唯一的一个大型综合军工厂。
不过王辰浩插手江南制造局的目的在于其海军装备制造,陆军装备制造方面王辰浩已经有了北洋兵器来提供,而且江南制造局自身的陆军装备方面的生产线已经落后于欧美列强很多年了,甚至还在生产一些七十年代的前膛武器。
王辰浩所关注的是江南造船厂的海军装备制造和人才,由于北洋水师已经向英国订造了两艘登云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到16000吨的庞然大物已经超出了旅顺船坞的维修能力。国内急需这方面的基础设施,但朝廷似乎没钱也没兴趣花巨资来打造这种设施。当年北洋水师的定镇二舰回国后同样遇到这种尴尬,买了大型铁甲舰国内的船坞却没法维修不得不去日本船厂进行维护保养,实在是荒唐至极。
现在的北洋水师还是李鸿章的,他最明白这种尴尬的滋味,只是当他跟英国人打听了一下筹建一个能够给登云级战列舰提供维护保养的大型船坞竟然要耗资六百万两,把军事战备意识也考虑进去的话得修两座大型船坞,这海军配套设施不是一般的烧钱,李鸿章自问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因此又让王辰浩捡了便宜。
王辰浩打着从民间集资的旗号,实际上从他自己的美洲银行拿出钱来经营江南制造局,而他只需要每年支付60万两的承包费,十年的承包期合同。
时至隆冬,上海的冬天虽然气温不是太低,但是海风大,不穿的严严实实的肯定被吹的透心凉。
一艘挂着英国旗的皇家邮轮沿着虹口溯流而上,驶抵上海高昌庙。
汽笛嘟嘟响了几声,轮船靠岸。几名穿着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的英国水手放下船梯和跨版,指引船上的旅客排队下船。
轮船顶层,一个披着黑貂披风的年轻人负手而立,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正是王辰浩,来上海高昌庙视察江南机器局的情况。
眼前的高昌庙虽然不及王辰浩那个年代繁华,但比起清末大多数城镇来说,这里已经属于发达地区了。
1867年,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落户沪南高昌庙近旁,那就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江南制造局。制造局的迁入,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高昌庙地区由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步伐。此刻,江南制造局外的东、北和东南已形成一个4000多户居民的大型聚落,老广东街、半淞园路至沪杭甬铁路高昌庙站一带更是超过十万人的小城市了。
“看起来这地方发展的还不错!”
王辰浩以为这个时期的上海除了法租界繁华之外,其他地方都会是落后的农村,而高昌庙给他的印象已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了。
旁边站着的王士珍这时说道:“上海县志上写:高昌庙,县南七里,因‘制造局’而成市。”
王辰浩道:“看起来你知道的还不少。”
王士珍回答道:“大人要来上海,属下得多做些准备才是。”
王辰浩点点头,是以微笑。
王士珍又道:“大人雷厉风行的整治了天津机器局,恐怕江南制造局上下早就获得了情报,这次估计不会有突袭效果了。”
王辰浩对此赞同。事实上他这次到上海来也没打算再像对付天津机器局官员们那样,一次性大开杀戒惩治数百人。那次是杀鸡儆猴,用一次就够了。
“这次我不会大开杀戒了,但我会交给陈南丰处理的。”
陈南丰是江南制造局的帮办,也是李鸿章手下的老人,王辰浩来之前李鸿章暗示过他希望能够放陈南丰一马。因此王辰浩的策略也就随之更改,即便不动陈南丰,至少也不能让他太好过。
王士珍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王辰浩笑道:“陈南丰先放他一马,但是我会回给他下达一个活命的指标,江南制造局内冗员严重,这次我就不动手了,让陈南丰去清除他们。”
王士珍先是一愣,旋即笑道:“大人这招可是高明啊!这回我看陈南丰没好日子过了。”
二人相视大笑,这时李国栋上来禀报道:“大人,安排好了,我们也该下船了。”
※※※※※※※※※※※※※
王辰浩一行人自码头下船后径直去了江南制造局,不过这次已经没了突袭效果,陈南丰等制造局官员已经准备好了备用的账本供王辰浩查阅。
“大人,这是账册,请大人过目。”
王辰浩看了一眼陈南丰,又扫了一眼左右两侧的官员主事。从他们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有恃无恐了。
“陈大人帮办制造局大小事务已有五六年了,可谓兢兢业业,账目就不用看了,我相信中堂大人的眼光。”
“这——”
王辰浩看都没看就把账册推了回去,这让陈南丰大感意外,同时他跟其他人安排好的一系列对答都乱了套。
接着,王辰浩告诉他们江南制造局已经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这需要裁员,当前的两百多个官员、部门主管和分部管事将要裁汰一大半人,最终只保留四分之一。临散会时,王辰浩表示有功的人可以优先考虑留下。
有功指的是什么,这些官员们心中都清楚。两百多人只留下不足五十人,使得这些人不得不为自己打算,暗中举报对方自然是少不了的。
果然,当天晚上王辰浩在临时官邸内就接到了好几封举报信,三天后他接到了不下上百封。王辰浩只留下了陈南丰的,其他人的举报信都交给了陈南丰处理。
当看到手下们彼此相互举报对方时,陈南丰气得快要疯掉了,偏偏王辰浩只留下了他的罪证,逼得陈南丰没有办法,只好按照规章制度对其他有罪的人进行处理。
第105章 船舶重工【第二更】
王辰浩捏着陈南丰的把柄,逼着他去收拾其他人,这招果然奏效。几天时间,陈南丰就处置了上百人,追讨回克扣账款三十七万两。所有人都老实的认罪,请求宽大处理。
王辰浩知道这是陈南丰和他们的妥协结果,针对江南制造局的这次行动王辰浩不打算抓一大堆人进监狱,反正他们亏空的是朝廷的银子不是他王辰浩的。王辰浩的目的是裁汰他们,而不是把他们逼上绝路。因此当他们求情宽恕时,王辰浩点头同意了。
很快,王辰浩借陈南丰的手完成了对江南制造局的整顿,最后的结果是八成尸位素餐的冗余官员和部门主管们被裁汰,共计追缴回来43万两白银,都是一些要求交钱赎罪的官员们拿出来的。
当一切尘埃落定时,王辰浩把几封举报陈南丰的信交还给了他。
“信的内容我没看,你大可以放心。”
“多谢大人垂怜。”
陈南丰双手颤抖着接过那几封举报信,抬眼看向王辰浩,神色复杂。眼前的年轻人的谋虑之高实在让他刮目相看。
王辰浩说道:“陈大人整顿制造局劳苦功高,我会上报给中堂大人的。以前的事情我就不追究了,但从今天起,我不允许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在出现这类事情。”
陈南丰老半天才长叹一口气,苦笑了一下,说道:“大人之胸襟实在让下官佩服。只是前段时间中堂大人督促整顿制造局却一无成效,如今——下官无颜再呆下去了,还请大人准许下官告老还乡。”
王辰浩楞了一下,没想到陈南丰主动请辞。
旁边王士珍凑过来小声道:“之前中堂大人呆在上海一个多月,就为了整顿制造局的烂摊子,但结果却一无成效。如今大人您刚来一个礼拜就把事情办成了,陈南丰哪敢再呆下去?”
王辰浩想想也是,这等于间接落了李鸿章的面子,陈南丰也是老奸巨猾了,不趁机开溜才怪。同时被裁汰的官员、主管们明知道这是王辰浩故意下的套,但他们却更恨陈南丰,使得陈南丰两面不是人,不得已陈南丰只好主动辞职,提前告老还乡。
王辰浩于是又象征性的劝说几句,见陈南丰坚持,最后点头同意,准许他请辞告老还乡。
看着陈南丰离去的背影,王士珍不由得说道:“当初花重金买到了这个肥缺,如今又都吐了出来,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何苦呢?”
王辰浩笑道:“谁又能预测那么远呢?大染缸里很难独善其身,除非——”
后半句话到嘴边,王辰浩突然止住,他不想过早的表露心声。
不料王士珍却随口道:“除非换一口大缸,注入清水。”
王辰浩看着王士珍,见他一脸微笑。王辰浩知道这个王士珍应该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于是笑道:“有你说的那么容易就好了。”
王士珍饶有深意的说道:“以前卑职以为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不过,卑职自从跟着大人做事以来,突然发现任何困难在大人面前似乎都变得很容易了。”
王辰浩只是笑而不答,这种带着暗语的谈话还是越神秘越好。
“士珍觉得制造局应该怎么经营才好?”
见王辰浩转移话题,王士珍也不好深问下去,只好回答道:“大人已经有了北洋兵器,年内即可供应北洋陆军之所需。而江南制造局内的陆军装备生产线过于陈旧过时,不如承包给民间商人。这样一来可以物尽其用,二来大人是打着从民间集资的旗号来经营的,总得做些掩饰,若是让朝廷权贵们知道美洲银行竟是大人自己的,恐怕会给大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王辰浩点点头,赞同王士珍的话。既然是打着从民间集资的旗号,总得做做样子才是。若真的暴露了自己和美洲银行的关系,恐怕朝廷的那些吸血鬼们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既如此,就把制造局分作两个部分。陆军装备生产制造部分全部承包出去,我们只保留海军装备制造部分。”
王辰浩定下基调,王士珍立即着手办理。江南制造局造船部门独立出来,更名上海船舶重工。
由于陈南丰辞职,上海船政重工需要一个在造船方面技术过硬的领军人物出来主持。放眼清帝国的造船领域,自徐寿去世后,能够挑起船舶建造大梁的只有福建船政局的总监魏翰了。
于是王辰浩将目标放在了魏翰身上。此时,魏翰虽然是福建船政总监,但已经五年多没有建树了。当然,这不是否定他的才学和能力,自是福建船政经费日趋枯竭,朝廷不给订单,而自身造船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民间造船订单也逐年递减,使得船政局无船可造,自然没有政绩和建树了。
王辰浩趁机写信给魏翰,请他来上海船舶重工主持工作。魏翰早就听说了王辰浩的大名,得知他改组江南制造局成立上海船舶重工后,魏翰就知道他苦等的机会来了,于是立即动身去上海。
只是当魏翰抵达上海时,王辰浩突然接到李鸿章的急电要他回去,二人未能见面。不过王辰浩将王士珍留下了,直接任命魏翰为上海船舶重工经理,并把王辰浩的要求告知给了魏翰。
王辰浩对魏翰的要求是,上海船舶重工要在登云级战列舰回国前完成两座大型船坞的建造工作,并具备仿造登云级战列舰的能力,同时要求自身达到自行设计建造五千吨级巡洋舰的能力。仿造登云级战列舰不难,因为英国方面提供了全套设计图纸,只要大型船坞建成后,再从英国买回关键设备稍作研究既可以自行组装。对于仿造和组装这方面的技术魏翰还是有把握完成的。只是自行设计建造五千吨级巡洋舰,这对魏翰来说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自行设计建造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魏翰参与过的最大吨位的巡洋舰也不超过两千吨。魏翰是个务实的人,他立即给王辰浩回电,称他会尽量多邀请一些国内外的造舰界朋友帮忙,但他没有把握办成,希望王辰浩能够谅解。
王辰浩早就估计国内的技术力量不足以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战列舰,因此他才给魏翰的要求放低到建造五千吨级巡洋舰,但这样还是高估了国内的造舰能力,王辰浩不得不另想办法。
王辰浩记得清末甲午战争后,清廷为了整饬海防向英法德订购了大大小小三十多艘军舰,其中海字号的大型巡洋舰海圻排水量达到4300吨,而且武备火力也非常强,属于吉野号巡洋舰的加强版。
海圻号造价33万英镑,在王辰浩的经济承受范围内,于是他联系英国公使窦纳乐,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定制两艘类似海圻号的五千吨级装甲巡洋舰,由英国负责建造第一艘,第二艘由上海船舶重工自行建造,所需原材料和技术人员要求英国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允许上海船舶重工派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建造。
英国方面很快就同意了,但因为王辰浩不要像海圻号那样的穹甲防护巡洋舰而是针对俄国海军阿莫西夫级的装甲巡洋舰,这样在火力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由穹甲改为装甲的造价就高了很多。最终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将价格敲定在单价52万英镑,包括军舰设计图纸和技术转让费在内,允许上海船舶重工自行建造和出口。
王辰浩同意了这个价格,但要求阿姆斯特朗公司先把第二艘军舰的全套造船材料和技术人员派送到中国来,以方便魏翰和上海船舶重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积累经验。对此,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意了。
这样,魏翰得到了王辰浩的大力支持,迅速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前往英国。不过,令魏翰更高兴的是,王辰浩同时说服了英国海军部,允许上海船舶重工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登云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这样魏翰和他手下的技术人员们也同时学到了建造大型战列舰的技术,并积累经验。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东北亚局势的变化,日本海军覆灭后,因为财政吃紧使其海军力量发展缓慢,而英国希望清帝国的海军力量可以牵制俄国远东海军,因此英国人才会同意王辰浩的要求,这种对华技术开放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
第106章 来自沙皇的邀请【三更】
李鸿章急招王辰浩回天津,原因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发来邀请函。尼古拉二世决定在1896年5月18日举行加冕礼,正式加冕俄国沙皇,指名道姓的请李鸿章和王辰浩二人去参加。
“尼古拉加冕请中堂大人去很正常,为何也把我也叫上?”
王辰浩提出了他的疑问,他不认为他跟尼古拉二世有交情,这种加冕礼没理由叫上他。而李鸿章则不同,尼古拉二世未登基前,作为皇太子时的尼古拉于1891年环球旅行,是唯一一个来过中国的俄国沙皇。当时由李鸿章负责接待尼古拉,是以他们二人相识,尼古拉邀请他去可以理解。
杨士骧淡淡的一笑,说道:“这很明显是有预谋的!”
王辰浩不解,转头看向另一侧的张佩纶。
张佩纶于是对王辰浩说道:“我询问过驻俄使馆,他们说一开始尼古拉只邀请了中堂大人,但不知为何几天后突然又增加了你的名字。有消息称皇上曾给驻俄公使下过谕旨,其中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王辰浩暗道你俩表情明显猜出来了就是不说出来,非要让他自己去猜。不过,杨士骧一提到光绪时,王辰浩的心中就有了盘算。
“若是去俄国,来回的路程怕是很漫长。”
“八九个月,耽搁一下甚至要一年。”
“也就是说一旦中堂大人离开天津去圣彼得堡,那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一职就得暂时让别人替代?”
“没错。”
“若是我也去了圣彼得堡,练兵大臣就得由别人来代替?”
“是的。”
王辰浩沉默了,张佩纶也不语,这明显就是个阴谋圈套。
杨士骧见二人沉默不语,于是说道:“显然,俄国方面叫辰浩过去是想中断或者拖延北洋新军的训练,这样对远东俄国陆军的威胁就会减少。而皇上正希望看到这点,他会安排其他人来代为管理直隶和北洋陆军。”
王辰浩心中苦笑,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夺权。问道:“有什么办法没有?”
杨士骧说道:“圣旨已经下了,很难更改,除非称病不出,但也只能一个人。如果两个人同时称病,就等于向皇上叫板,结果肯定不好。”
王辰浩突然笑道:“反正中堂大人认识尼古拉,去圣彼得堡玩两天也不错。”
张佩纶摇头道:“辰浩你想过没有?中堂大人一走,皇上另派人过来代理,辰浩你将处处受制,没了中堂大人袒护,不出三个月皇上肯定有借口把你调离。”
杨士骧点点头,道:“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如果中堂大人留下的话,辰浩去俄国,那么北洋陆军就不会轻易让皇上夺去。”
王辰浩看他们二人的架势,苦笑了一下,道:“看起来只能我去了!”
张佩纶笑道:“你在军营历练了八个多月,身体可比以前强壮多了,突然称病有人信你才怪?不过中堂大人年事已高,最近又一直身体不好,他称病不去连皇上挑出不理来。”
王辰浩知道,他这次没有选择,光绪和李鸿章之间他只能相信李鸿章,只能期盼着他辛苦训练出来的北洋陆军不要从此改姓了。
“既然这样,那我什么时候出发?”
张佩纶和杨士骧自然明白王辰浩的想法,他们过来就是为了劝说他使他放心的。
见王辰浩同意了,于是杨士骧说道:“沙皇加冕礼在5月18日,前往圣彼得堡需要好几个月,路上指不定有什么事情耽搁,我想为了不延误日子,朝廷肯定会让你近期就出发。”
张佩纶拍拍王辰浩的肩膀,笑道:“中堂大人不去了,辰浩你就是代皇上和太后出使俄国,我想很快朝廷就会给你升官,怎么也得一品大员才行。”
杨士骧赞同道:“那就提前恭喜了!”
王辰浩只是苦笑道:“那我想皇上该心疼了!”
说罢,三人相视大笑几声,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第二天,李鸿章卧床不起,称病无法出使俄国。这样一来,就剩下王辰浩一个人了。原本王辰浩作为副使陪同,他的二品官衔已经足够了。但李鸿章称病不去,王辰浩成为俄皇尼古拉二世唯一指名的要见的人。考虑到国体威严,光绪最终不得不把王辰浩的官衔提至一品,最终给了个三等子爵兼云骑尉,位列一品大员行列之内。
御书房内,光绪脸色不善的瞪着翁同龢。
“都是你出得主意,现在李鸿章托病不去,王辰浩平白捡了个一品官衔。”
翁同龢低着头,眉头紧蹙,心中很是不爽。暗讨:明明是你的主意怎么反倒怪起我来了?真是没天理了。
想归想,翁同龢却是不敢吭声。原本尼古拉二世邀请李鸿章去圣彼得堡,光绪以为李鸿章一走,直隶总督可以换个人替代。只是光绪一高兴,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如果把名单内增加王辰浩的话,一下子就可使李鸿章和王辰浩同时离开直隶,那样对掌控直隶军政大权极为有利。
翁同龢当时只是恭维了光绪一句,并未同意。只是光绪心急,怕王辰浩推脱不去,因此密电给驻俄公使许景澄,命他想办法让俄国方面也邀请王辰浩过去,如果沙皇开口邀请,那么王辰浩怎么都没法躲。
许景澄于是跟俄国外交大臣谈话时提及王辰浩也想来俄国观看加冕礼,而俄国方面也觉得有必要面对面的跟王辰浩谈一次,摸摸清帝国陆军武备的底,因此双方一拍即合,沙皇尼古拉二世于是又在邀请函上增加了王辰浩的名字。
本来,光绪的计划可谓周密,让李鸿章和王辰浩没有理由拒绝。但是不成想李鸿章半路耍赖称病不出,李鸿章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是有目共睹的,他称病不出连慈禧都没办法别说光绪了。结果李鸿章称病不去,光绪就无法替换直隶总督,想要夺取北洋陆军的计划变得困难了。
光绪因小失大,因此气得要命。
老半天,光绪见翁同龢一声不吭,不满的道:“你倒是说句话儿啊?”
翁同龢这才说道:“启禀皇上,虽然李鸿章留下了,但王辰浩一走,这练兵大臣不能空下来,不管最终是皇上的人来担任还是李鸿章的人来担任,只要不跟李鸿章沾亲带故,我们总有机会拉拢过来。”
事已至此,光绪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问道:“你觉得谁合适?”
翁同龢想了想,道:“王辰浩离开后,可令铁良出任练兵大臣一职。”
第107章 准备
王辰浩出访俄国已成定局,不过在走之前,王辰浩召集了心腹手下们开了个会。把各项安排都落实下去,守住家底作为第一要务。
直隶钢铁公司交给曹符真打理,目前公司的建设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着,由于还没有建成投产,因此朝廷的那些吸血鬼们还没有盯上,有曹符真打理王辰浩也放心。
北洋兵器制造和上海船舶重工改组后,由官办改为官商督办,实际上也是王辰浩个人的私产,只不过为掩人耳目打着从民间集资的幌子进行。新式装备的制造也得在年底前后才能完成,那时候王辰浩也快回来了,因此他也不担心,只需要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即可。
王辰浩唯一担心的就是在他离开期间,北洋八镇新军别改了姓。虽然这件事看起来是俄国和光绪二者之间都有份参与的阴谋,但王士珍提醒王辰浩时表示,其中不乏也有李鸿章的想法在内,提醒王辰浩也得提防着李鸿章一些。
王辰浩于是在会上作了详细的安排,在他出国的这段时间里,新军操练按照现有规定严格执行。若是新任练兵大臣铁良听话还则罢了,不听话就想办法挤走他。对此,王辰浩特意叮嘱了冯国璋、段祺瑞、龚元友、任永清、阮忠枢等人,他们纷纷表忠心一定按照王辰浩的指示去办,绝对不让别人夺了兵权,包括李鸿章在内,王辰浩也对他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