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出厓山-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多。
至于和弓同时而生的弩,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三組轮射的迭射法,而威震天下的“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一百三十丈,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单兵武器的颠峰。而萧统今天,很大程度就是为了这神臂弓来的。
只是,这等神器,如今台湾岛上却是没有!这不得不让萧统感到遗憾,所幸那神臂弓的图纸却还在,萧统捧着那绘制精准翔实的图纸,仿佛已经感到那箭簇瞄在身上的那种独特的压力。
“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神弓一出,天下无敌,只恨昔日历代先君雅不欲靡费巨资,致使此神器一直未能大量装备,若是前线边军有此神器,焉能让夷狄入塞,遂有靖康之耻景炎之变?”张世杰站在萧统身后,看着那自己早就看过千遍的神器,喟然叹道。
“张枢密可曾试过这神臂弓的威力?”萧统放下图纸,颇有兴趣的问道,从来台湾以后,萧统和张世杰两人的交流明显减少,毕竟目前基本没有战事,萧统也是忙于内政,自然和陆秀夫等文臣走的近些,自然和张世杰也就显得疏远了。
可是,在这小岛之上,大家闲着没事干,很快,关于张世杰失宠,皇帝将要夺兵权这样的传言就起来了,对于这个,萧统可不敢怠慢,忙在这次亲自带着张世杰来视察,相信这样一来,马上谣言就不攻自破。
当然,由于张芷嫣还在宫里和杨太后作伴,加上张世英手握重兵在澎湖,张世豪带着船队还在满刺加那张家明明是圣眷正隆,哪里有半点失宠的意思?
“昔日在淮泗之时,臣追随李庭芝大帅,曾经有幸见过这神臂弓,彼时李帅令最强壮之士卒以足踩蹬张弓发射,其箭矢出则呼啸,射则必中,箭杆兀自颤动不止,微臣尝射五箭,即精疲力竭,可见此弩之强。”
萧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这敢情好,张世杰的功夫自然没得说,如今这弓弩竟然如此强劲,看来史书上也不尽是吹牛,忙道:“张枢密,这神臂弓威力固然不凡,不过朕担心,如此强弩,却需以脚力拉弓,这敌人骑兵一旦冲来,如之奈何?”
“此事无妨,军中可设张弩人;进弩人;发弩人;这样来减短发箭间歇,而且,这弩也可以轮排而设,自然可以依次射之。”
“唔,那成,既然张枢密如此推崇此物,那朕就传谕刘子厚,让他也拨出人手,给朕大造这神臂弓,反正有图纸,就一定能造得出来。”
“陛下,这花费……”张世杰心中虽喜,可是依然面有忧色,他当然知道这神臂弓一旦上马,那就是烧钱,怕是丝毫不会比火器少,而小朝廷财政困难,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
“无妨,朕那,就等着世豪给朕带银子了,世豪如今在南洋干的不错,朕,很满意。”萧统盯着张世杰,一字一字顿道。
张世杰身子微微一动,忙行礼道:“微臣代张家上下,谢陛下恩典。”
萧统淡淡一笑,这次却是坦然受了他的行礼。
看完了神臂弓,自然少不得床弩床弩,这玩意如今武库里有样品,随行的武库守备王炳带着萧统走到床弩面前,开始讲解:“陛下,这床弩乃是从泉州带来的呢,现在陛下看见的这台是四弩中号的,当然还有两弩的,从小号至巨号,种类繁多,这台床弩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如此一箭而出,人马皆毙。只是由于过于沉重,使用要求也很高,才没能大量装备。”
王炳先前其实一直也很上心,可是那时候萧统正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兵器谱里,无暇管他,后来又和张世杰交谈,如今王炳可算是逮住了一个机会表现自己了。
萧统摸了摸桁架,在拉了拉弦,却纹丝不动,倒把他的小手勒的很痛,萧统不由滋滋牙,道:“这玩意还真的挺硬,张枢密,你怎么看?”
张世杰想了想,沉声道:“微臣以为,若是朝廷有余力,则可造多少,造多少,不但神臂弓,床弩,以及陛下还没看的车弩,都得大造,虽然陛下发明的火器威力不凡,可是恕臣直言,那十年内,火器是代替不了弓弩的,尤其是打大仗的时候,再者,根据现有的情况,臣以为台湾反攻大陆一役很可能会大大提前,因此陛下对于火器也不能全盘依托,臣窃以为不可放松弓弩的制造啊。”
张世杰这话大概是萧统鼓捣出火绳枪后就憋在心里了,如今终于说了出来,看来他憋得也很辛苦,而萧统的眼神此时很锐利,很玩味,不过张世杰依然坦然的迎上去,虽然,那有俯视的嫌疑……
“好,朕依你,所有弓弩之事,军中要多少,就造多少,此事张枢密可以会同王炳,和陆相,刘子厚商量出个章程,然后报朕,朕一定尽快决定。”
说罢,萧统深吸一口气,大步走了出去,抬头看看正中天的阳光,虽然感到一阵阵刺眼,可是萧统依然觉得心中畅快,他相信,张世杰一定不会让他失望的。
而谢恩后的张世杰看了眼满脸喜色的王炳,然后拿起神臂弓的图纸,若有所思。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中原乱向
元廷对于黄河泛滥之地,也不能说不用心,朝廷的赈济粮下发的还算迅速,只可惜被天机阁给搅和了,还趁机掀起了民变,导致河南山东等下游地带情况一度紧张,不过,这一次元廷没有“意气用事”,还是迅速调拨了第二拨粮食,并且派重兵把守,这次到没有出岔子。
粮食是确实到了河南省,可是各级官吏大小商人却是蜂拥而上,一阵抢夺后,原本许给百姓的大米饭大馒头,就成了稀米汤和窝窝头。不过,这样百姓虽然仍不满意,可是有怨气的大多已经造反,留下来的都是最最温顺德绵羊,虽然只能吃个半饱,也就凑合了。
接下来,等到阿里海牙带着精锐的侍卫亲军和从地方抽选的五卫镇戍军从东到西这么扫过去以后,七旗白衣军已折其三,中原大地暂时没有了烽火和硝烟。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皆休,风平浪静,战争之后,往往才是最可怕的时候。
只管打仗的阿里海牙带人去攻击躲在晋西南的白普,接下来,就该恢复河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朝廷也罢免了当地主要官员,派来了新人。可是河南行省新任平章乃马颜从大都匆忙上任,一进入河南时,却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中原千里沃野之地,如今却是一片荒芜的景象,原本该青葱满地的良田,如今却长满了杂草,少数田地里虽然插了秧栽了苗,却显然也没人管,长势并不好。沿路看去是村村戴孝家家哭声,几个不听话的士卒去劫掠一番,却发现屋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抢的,就是他们吃得饭,也比猪食好不了多少。而屋子里的女主人已经全身浮肿,瘫在床上起不来,让原本欲火中烧的士卒们顿时萎靡。
乃马颜听了消息,苦笑一下,也没有处置这几个士卒,只是下令加速前往汴梁。顺便说下,以前的河南行省平章阿忽鲁已经被真金等人弹劾,忽必烈亲自下诏论死,如今已经在菜市口掉了脑袋,这阿忽鲁可是阿合马的亲信,而毫无疑问,乃马颜自然也是太子真金的门生。
进入汴京,乃马颜却发现自己几乎进入了死城,虽然这里并没有被民军攻破,可是如今家家户户紧闭大门,街上人简直少得可怜,原本繁华的市坊如今也人烟稀少,而据说城里的国人们听说民军在陈留等地对于非汉族人大开杀戒以后,纷纷卷着细软跑回大都了,毕竟这些人虽然也有蒙古的血统,可是他们只是奴才,甚至是奴才的奴才,根本没有经历过铁与血的考验,如今碰到悍不畏死的汉人,他们也并没有显出什么血统的尊贵和优势来。
更严重的是,当乃马颜正式上任,调出前任的卷宗时,发现很多数字明显对不上,大吃一惊的乃马颜匆匆去城内的几个粮仓一看,却发现里面竟然是空空如也!如五雷轰顶的乃马颜迅速派出可靠人员前往各地探查,传回来的消息让乃马颜几乎崩溃,他们发现河南的粮库和银库,几乎已经被掏空!原来那阿忽鲁早就把洛仓兴仓中行仓这些大粮库里的粮食运走卖掉,利润自然全部放进了自己的腰包,而每当中书省来人检查时,则和当地配合他的粮商们勾结,从商行借粮来应付检查,不消说,这样做事后是肯定的给利息的,那么一来二去,这粮库自然就空了。
气得跳脚的乃马颜当即下令传唤参与此事的王,陈,桂,邱等几家粮商,可是,传回来的消息却让他发疯。
“大人,王家如今已经人去宅空,不知去向,他们的店铺早就盘给了前天才到汴京的西域商人,价钱极低。”
“回大人,桂家家主桂鑫被发现自缢于书房,而且仵作验尸,死去最少三天,其家人全部不知去向。”
“回大人,陈家一家大小不知去向。”
“回大人,邱家家主找到了。”
终于传来一个好消息,还有没跑的,乃马颜一阵兴奋,,忙道:“你们把他抓起来了么,问清楚了么?”
“回大人,我们是在邱家大宅的地窖里找到邱民的,他已经被软禁在那里很久了,自称有三个月了,他的一家老小也都在里面,以前抛头露面的,应该不是真的邱民。”
“滚!”乃马颜愤怒的拍着桌子,“你们都给我滚,快!”
如此看来,这肯定是有心人操纵的了,乃马颜不敢怠慢,忙去武库和银库,可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等到乃马颜把看守银库的护兵抓起来一问,就明白了,原来这阿忽鲁居然胆大到公然勾结库兵窃银,他们把银锭藏在屁股里带出来,然后检查时,则动员士卒们紧急到市面上征收临时捐税,而且声明不收纸钞,就这样,把这些零零碎碎的银子凑在一起,再紧急兑上锡,匆匆炼化,再重新铸成银锭来欺瞒上头。
这样,由于上面的阿合马力推纸钞,下面的阿忽鲁巧取豪夺,很快富庶的中原大地就变得民生凋敝,本就脆弱以极的经济由于黄河决口,百姓造反,如今真的彻底崩溃,有钱的和能跑的全跑了,还有的干脆当时就跟着造反的人走了,剩下的,只好留在当地等死。
乃马颜当然不会忘记将这一切如实奏报给真金,可是目前急眼的,却是各县的数字已经报上来了,由于黄河决口田地被淹,百姓出走甚多,今年耕种面积只有往来的三分之二,预计收成可能只有过去四成左右,若是再有个天灾蝗灾的,那今年就彻底歉收了。
可是如今乃马颜手上没钱没粮,而如今已经七月盛夏,再播种早就来不及了,照这个趋势下去,怕是百姓过冬会成问题,要是真闹到了百姓可能活不下去的地步,那再有民变也就是必然的,而那时候,就不像现在这样小打小闹了,百姓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成为暴民,而世界上还没有谁,能和疯狂的非理性的暴民相抗衡,谁也不能!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东印度公司
满刺加的王毅中,很快就把萧统的口谕传遍三军,不消说,自然是万众欢腾,接下来,张世豪宣布,以满刺加为据点,成立大宋东印度公司,由张世豪为经理,王毅中为副经理,负责日常事务。东印度公司将代表大宋朝廷经营一切南洋所产之物,包括香料,粮食,丝绸,珠宝等。朝廷将向里面注资白银二百万两,并且永远具有控股地位,其他股本面向民间开放发行,不过,大宋目前的各级将官文臣,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些许股份,至于对于在满刺加的将士们,则一律是加入东印度公司。
当王毅中私下里问张世豪,说“这公司是个什么东西时”,张世豪淡淡说道:“所谓公司,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的组织,也就是商铺,目前我们东印度公司,就是等于是朝廷开的铺子,朝廷就是东家,而我们也就是朝廷的伙计,经理经理,就是经事,理财,为朝廷赚钱。”
王毅中反应倒是快,忙接着问道:“那东印度公司乃是朝廷所办,那末将可不可以也办这个一个公司?”
张世豪斜睨了他一眼,笑道:“你小子倒是快,成,不过话说清楚,首先,你自己的公司不能损害到东印度公司的买卖,而且,若是买卖里有了冲突,你必须回避。还有,这公司和以前的商铺不同,不是谁都能开,你得有注册资本,然后向朝廷领取许可证。”
“注册资本?这是什么意思?”王毅中有些不解的问道,他虽然也是家族历代经商,可是对这些从没听过的名词,还是不懂的。
“毅中,咱这可是海外的大买卖,可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得,而且你们去做,总得有个凭证吧?靠啥?就靠银子!陛下说了,想办公司,没二十万两银子,不给许可证,没许可证,商船不得超过五艘。”张世豪背书一般的向王毅中解释道。
“这样,可是我哪里有那么多钱啊,二十万两,三将军,你也知道,我那点子家底早就捐了军资了。”王毅中拉长着脸闷闷不乐说道。
“嘿嘿,你不是手上还有大笔绿石头么,那不是钱?”张世豪笑得就像偷到鸡的狐狸一般,狡猾的很那。
见王毅中一脸犹豫,张世豪忙道:“毅中,你可是想好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皇上说了,你们这也就是特事特办,以后官商可是不能兼得,家里人都不行,你那几块绿石头放手里,那还是石头,可是你拿出来,那可就是银子堆成山啊,那时候,你算也为你们老王家光宗耀祖了。”
王毅中深吸一口气,一咬牙,一横心,一跺脚,道:“罢了,三将军,就依你了。”
于是乎同一日,王毅中宣布成立大宋珠玉公司,专营珠宝玉石,当然,这自然比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要低调许多,怎么也不能抢了朝廷的风头不是?不过,那王毅中却是长袖善舞,不但忽悠的满刺加算端入了一份股,送给张家一分股,还让朝廷也占了两分股,这样一来,这珠玉公司虽然由王毅中控制经营,可是却也有着朝廷的股份,说起来也算朝廷给他背书了,精明的张世豪对此自然也无可奈何,反正这还在皇帝给他的底线之内。
可是,这王毅中胆子未免也太大了,公司刚刚成立,几杯酒下肚,王毅中就悄悄找到张世豪,说有“要事相商”。
有些疑惑的张世豪把他放了进来,砌上茶,宾主落座后,王毅中主动说道:“三将军,那陛下是不是说过,‘不准公然贩卖人口’,对吧?”
“对啊,陛下确实说过这话。”张世豪随口应道,可是话一出口,却觉得有些不对,顿时心生警觉,道:“毅中,你这是什么意思?”
“呵呵,三将军,勿要着急,且听毅中慢慢道来。”如今褪下了甲胄换上便服的王毅中,满脸堆笑眉飞色舞,活生生商人模样,“陛下说的是,不能公然贩卖人口,陛下金口玉言,那就是圣旨,我们不能不从,可是,那说的是‘公然’,对吧,也就是不能打着朝廷的名号贩卖人口咯,三将军,您说是不是?”
张世豪听了,倒吸一口冷气,他强自压抑下心底的冲动,沉声道:“说下去。”
“我家久居闽粤,当地早有用南洋黑奴黑婢之习,盖因这南洋之人,因日光毒辣而皮肤微黑,同时也性格温顺,乖巧听话,如今在三闽两广之地,大户人家无不以用黑奴为荣,这里头,利润可是难以想象的啊。”
张世豪露出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道:“能有多少?”
“日前一个黑奴一百二十两银子是一定卖的到的,而这满刺加,穷人家的汉子二十五两左右就愿意卖身,要是我们深入暹罗,吴哥,还能压倒不到二十两,如果再往西,怕是根本不用给现银,直接可以找他们酋长卖,这样算来,这里头五倍以上的利润是少不了的。”
“可是这先期投入……”
“三将军,要说投入也就是第一次需要拿钱,后来的完全可以用第一次的钱和利润来买第二批的人,然后就这样利滚利,可以说,那几乎是无本的买卖啊。”王毅中的神情很激动,很明显,这样巨大的利润,足以让任何人失去理智,就是张世豪,也忍不住心中“砰砰”乱跳。
“三将军,您给个话,做,还是不做?”王毅中身子微微欠起,似乎张世豪一说不字,他就要走人一般。
此时张世豪心中可以说是千回百折,白花花的银子,黑人挣扎的身影,威风凛凛的战船和骑兵,黑人家破人亡的哭声,光复河山后的万丈荣光,良心难安的欠疚……这些都在张世豪的心里翻来覆去,不得安生。
终于,利益还是占了上风,同时张世豪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因言道:“毅中,我只能说,朝廷,是绝不可能公开支持的,也绝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彼此都是聪明人,王毅中当然明白,分钱朝廷是要的,可是日后若是追究起来,那黑锅就得他背了,可是王毅中却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了,然后,二人又商量了一下细节问题,形成口头协议,便各自散去了。
只是,等到在台湾的萧统看见密报得知这事后,却是冷笑道:“早就知道你们有人会想到这出的。”沉吟了一下,便提起笔,在上面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他日有事,则诛杀此獠全族,断不可手软,此件封存,无朕之印鉴不得启之。”
写完,萧统丢掉笔头,心中一片轻松。
第一百二十九章 贩卖黑奴
一旦有了巨额的利润,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某位大胡子不是说过么,当资本有一倍利润时;它会立即膨胀起来;当有两倍利润时;它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有了三倍利润时;它会甘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而如今南洋可以说遍地黄金,而萧统又给予他们如此巨大的便利,还予以国家背书,其中利润又何止三四倍?在这样的利润面前,区区良心又值几个钱?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光荣的目标——为光复中原而赚钱!
财富的巨大涌流,金银的大量进入,一定可以让台湾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市场繁荣起来,虽然台湾目前只有百万人口,比起大陆还南洋来都比较小,可是,萧统来自后世,深知市场的弹性和效率,台湾虽然弹丸之地,可是如果能充分的配置资源,叠层消费,所能创造的效率和期间流通产生的财富,绝不会比现在的大陆少。现在,需要的就是动员百姓,解放百姓的思想,因为消费靠达官贵人是拉动不起来的,如果台湾的百姓用的吃的穿的都是南洋的运来的,而他们生产的东西却也能卖到海外去,一进一出之间,却正是市场的伟大威力。
此外,萧统还没有忘记另一个地方,那就是扶桑,这个在后世曾经给中华带来巨大苦难的地方。可是如今,据萧统的情报,扶桑人却正处在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的阶段,据说扶桑的各个大名们虽然纷争不已,可是一直以宋廷为华夏正统,可是自从伯颜拿下了临安城以后,扶桑上下就以亡天下的姿态而悲愤不已,不少人甚至打出要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口号,让萧统哭笑不得。再想到大概再过一年,蒙古人就得对这地方下手了,萧统还是觉得,这块宝地不能让蒙古人抢了去,怎么说倭国比起台湾来,还是大了十几倍呢。萧统也不敢指望传说里的神风这一次还能奏效。
当然,如果能打开大陆的市场,自然就更好了,可是基于战略考量,萧统却不能干这种给蒙古人输血补给的事情,他要做的,是掠夺!掠夺大陆的金银等贵金属,掠夺大陆一切能保值的硬通货,掠夺大陆百姓积攒多年的财富,当然,更要掠夺鞑子的王公贵族们,就是这群人敲骨吸髓加横征暴敛,才让大陆百姓贫苦若斯,就是这群人不学无术加用心险恶,才让华夏文明面临断根的危险,那么,萧统很愿意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他们穷凶极恶无以复加,毕竟,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很快,在朝廷的默许,王毅中的努力下,七月末,第一批来自吕宋和满刺加的黑奴就运到了清远外海,由于目前元廷海禁,海外的商品只能走蒲家,苏家等几个海上大族,而王毅中经计算,认为他以私人身份和清远苏家合作,利润同样不小。加上朝廷一直有跟苏家合作的意思,因此这一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王毅中的密使在深夜敲开苏家的大门时,不消说自然被苏家的人一阵痛骂,大斥其丧尽天良云云,可是这密使把一本账簿拿出来,让在场的苏家家主,和几位长老看过以后,气氛却沉寂了。
已经年迈的苏仁依然很是矍铄,目光炯炯丝毫不见老态,可是精明如他,面对这般巨大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得不心生犹豫。
因此,他客客气气的把密使请进客房休息,然后几人开始商议。
“家主,这事情干系太大,且有违祖训,还是不做的好。”
“不,我倒以为,这事情做得,里面一倍半的利润是少不得的,这是我们看得见额度,至于销路也不用愁,府上那黑奴不就还有七八个么。”
“我赞成三叔的意思,这事情虽然风险大,可是值得一做。”
“父亲,不能做啊,我苏家也算世代良人,可做不得这等伤天害理的事情啊。”
双方争执不休,让一向果决的苏仁也犹豫了起来,可是,当他抬起头来,看见头顶上父亲亲笔书写的匾额,想起了当年的风光与如今的颓丧,昔日的车水马龙和如今的门可罗雀,再想到蒲寿庚如今不可一世的样子,苏仁终于做出了决定。
“这一票,我们苏家做了!”苏仁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当在三闽有着较强的基层实力和人脉的苏家介入以后,这生意就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由于这一带本就有用南洋奴仆的传统,因此在宣传和销路上根本不用操心。
仅仅一个月,80万两白银的利润,就让苏家上上下下所有有疑虑的人闭了嘴,而王毅中更是一夜暴富,成为当时数得着的有钱人,而根据目前的需求可以预见,这一数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会不断增加,因为中原塞北,大都上都,到时候怕都是会来买这些黑奴的,这样一来,王毅中甚至都担心南洋的人口够不够了。而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南中国黑人数目之多,将是这些人不可想象的,其中造成的问题也甚是复杂,还让萧统废了很大力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王毅中确实识趣,当他看见有如此巨大的利润摆在面前时,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树大招风这句古训,马上上奏朝廷,捐出四十万两白银用作军费,不消说这样的行为,自然让朝野上下很是高兴,就是司徒不群等人本想弹劾他的,也因为这个而闭了嘴。毕竟没谁会跟钱过不去不是?
。。。。。。。。。。。。。。。。。。。。。。。。。。。。。。。。。。。。。。。。。。。。。。。
上强推了,今日第一更,下一更会在傍晚,大家多多支持。
第一百三十章 黄火药
台湾岛如今就像一座工厂一般,岛上几乎没有一个闲人,如今竟成了男人当兵做工,女人种田织布,小孩子么,萧统特地下了诏书,不论贫贱地位,一律得入官塾读书,至少先打下相应的文化基础,至于以后做什么,可以再行分流,毕竟总不能人人去考科举吧。朝廷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文官,因此,萧统已经开始着力部署,要逐渐的开化民智,尤其是要让百姓知道,做技术的,绝不比学经世致用的文章要差。
可是,这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简直难于上青天,毕竟几千年的官本位文化实在太严重,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一直是天下读书人的理想,而官僚阶层掌握了绝大多数的资源,也就造成了读书当官就有钱有地位有女人,如果这样的情况再延续下去,工程技术工艺这些,就永远会被当成奇技淫巧,而永无翻身之日。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说到底,观念也是产自利益,要想挖掉这样陈腐落后的观念,也必须得有相应的利益配套,如今萧统给刘子厚开的是每月三百两白银的薪俸,当时在消息传出去时,曾经朝野大哗,连张陆二人都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更遑论司徒不群等清流们,可是这一次,萧统在朝堂上大发雷霆,呵斥群臣,最终乾纲独断,定了此事。并且明言,如果有谁不配合刘子厚的工作,就按律治罪,绝不姑息,因此暂时刘子厚也没有被穿小鞋。
而萧统这么做,效果也是明显的,等到刘子厚在台湾第一次收学徒时,预想中的门庭冷落的情况没有发生,很容易就来了百十号人,刘子厚也不客气,一律收下,这其中穷人家的孩子自然不必考虑那么多,一份学徒工也是月俸三两白银二贯铜交,维持一家的正常生计绰绰有余,令人惊喜的是,马南宝还专门把十五岁的幼子马鹤龄给送了进来,而且还让马鹤龄行了拜师礼,此事很让朝野侧目,一时间也是议论纷纷。
如今台湾岛上,正式酷暑难耐之时,可是,那刘子厚报来的一条消息,却让萧统感到心中阵阵清凉,比喝了那甜美的西瓜汁还要舒坦。
原来,在萧统总是在刘子厚耳边叨叨黑火药如何不好,黄火药如何好,又照着自己残存的一点记忆大致描述了一下黄火药的制作方法后,这刘子厚等人还真给搞了出来!
他们是把铁矿石放在木炭上燃烧,烧出来的便是萧统口中说的硫酸铁和硫酸铝,再放入大桶里搅均沉淀,倒掉水,把沉淀的液体放在大陶瓶中蒸熘,得到沾手烂皮的酸液,也就是萧统口中的硫酸,然后以硫酸与硝石在一起烧制,可得味道极其奇怪的硝酸,把硝酸与甘油放在一起,就得到了一种注定将被载入史册的东西。
当刘子厚小心的把一小瓶这淡黄色粘稠液体埋在一个大坑,然后将长长的引线穿过竹管,然后拉到地面时,马鹤龄忙拉着剩下的引线一路小跑,最终拉直,这试爆用的引线可足足有十丈长,当时为了搓制这引线,可也废了不少工夫。
“你们全部退后,对,十五丈。”刘子厚严肃说道,接着,他看了一眼马鹤龄,道:“鹤龄,你的资质最好,师傅也信得过你,如今,就由你来点火,有没有问题?”
马鹤龄小脸红扑扑的,可是依然梗着脖子,用力的点点头,道:“放心吧师傅,我可以的。”
刘子厚不再多说,跑到坑的面前,拿起铁锹,快速的将挖出的土朝坑里填去,当然,那竹管处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便于空气流通,而马鹤龄果然人小鬼大,取出了火折子,小手只是颤抖了一会,便眼一闭心一横,“嗤啦”一声,那引线便开始燃烧。
而刘子厚依然迅速的培土,好容易,把坑填了个大概满,而那引线已经剩下不足两尺了。
刘子厚这时却又去搬了一块大石头,奋力一起,那看起来似有千钧的巨石就被提起,然后一声闷响,那石头就被盖在了坑上,算是固土,还好没有压到竹管那块儿,而这时那引线已经即将燃尽!
刘子厚疯了一般奋力回跑,可是似乎他总觉得一股力正从脚底阻拦他,突然,他觉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