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探贝斯特-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秋季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

    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

    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

    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节气日期速算法'2':通式寿星公式——'yx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

    “原来如此啊,贝斯特老弟,想不到你对24节气也这么的了解啊,看来我们真的需要看看书,增长知识了啊。”king警官自愧不如。(未完待续)
220 民谣节气
    “还有些民谣可以将节气划分呢,我来背背看吧。。。”贝斯特左手摸了摸中秃脑门说道。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耕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七十二候

    每气分三候,可以见到黄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谷雨:榖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大概就是这么多了啊。。。”贝斯特说道。

    “真是厉害啊,贝斯特先生,想不到你能倒背如流啊,真是神人也。。。”恶魔雕塑家佩服的鼓着掌。

    “哈哈,我再来讲个故事吧,是关于启明星的故事。说不定启明星能帮助我们破案呢。”贝斯特说道。

    “在我国启明星的来历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很早的时候,乐山东麓的桃木山附近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户徐姓老夫妇。他们生养了一个男孩,叫金山。儿子金山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被官兵抓走戍边一去不回,老夫妇整天以泪洗面,盼望着儿子能早日回来。后来,年过半百的老夫妇又喜添一女,取名金豆。女儿的降生,给徐老夫妇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当金豆长到八、九岁的时候,遇上了灾荒年成,村子里的人们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家户户上山挖野菜充饥。这年的春天,金豆也到桃木山上去挖野菜,挖出了一粒如黄豆一般大的金灿灿的东西,象金珠子。她感到很是稀奇,就好奇的把它埋在地里,又用手捧来一些山泉水说道:“金珠金珠,你变成一棵豌豆吧,长得又高又壮,豌豆角儿长得又长又饱,好给我的爹妈煮煮吃。”说来也奇,金豆的话音刚落,立刻长出一棵豌豆来,真的开了花,马上结了角儿,豌豆籽长得又大又饱。金豆急忙把这棵豌豆拔了起来,准备拿回家给爹妈煮煮吃。谁知那颗金珠又滚了出来。

    金豆一手掂着豌豆秧,一手拿着金珠心想:何不再试一试,看还能长出别的庄稼来么?就又将金珠埋在地里,还用手捧来一些山泉水说道:“金珠金珠,你长出一棵黄豆苗吧,黄豆棵长得又高又大,角儿长得又大又饱,好让俺爹妈做面条吃。”话音刚落,本来就不是种黄豆的季节,却立刻长出一棵黄豆苗来,转眼黄豆苗长高了,结角了,一棵又高又大籽粒饱满的黄豆秧出现在面前。金豆拔下这棵黄豆秧,那粒金珠又滚了出来。金豆急忙将金珠拿在手里,心中暗暗高兴:“这一定是一个会长庄稼的宝珠。”

    金豆拿着豌豆秧、黄豆秧回到家里,急忙让爹妈看她捡到的金珠,告诉爹妈金珠能长出庄稼来。爹妈那里肯相信,金豆就跑到屋子外面,把金珠埋在地里,端来一碗水浇到上面,说道:“金珠金珠,你长出一棵秫秫吧,棵儿长得又高又壮,穗子结得又大又饱,好让我的爹妈做馍吃。”话音一落,立刻长出一株高粱(也叫秫秫)来,不一会儿就长高了,高粱穗子长得又长又饱。爹妈看看金豆拿回来的豌豆秧和黄豆秧,又看看眼前的红高粱,知道金豆捡到了一个宝贝。

    金豆的爹妈心底善良,为人和善,同情乡里乡亲,就将金豆捡到金珠的事告诉乡亲们说:“金豆捡到了一颗能变粮食的宝贝,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救命珠。今后谁家缺粮少面没吃的,就拿去变些粮食吧!”有了这颗珠子,全村人一个荒春都没有挨饿。

    不久,这件事被财主赖八国知道了,硬说金珠是他家的,是金豆在他家地里偷挖走的,硬逼着金豆交出金珠。赖八国带来一帮狗腿子,非让金豆交出金珠。金豆怕金珠被抢走,就将金珠噙在嘴里。赖八国没办法,就叫狗腿子用铁棍撬金豆的嘴,愤怒的金豆急中生智把金珠咽到了肚里。金豆把金珠刚咽下去,立刻通身金光闪闪,光芒四射,刺得人们眼睛都睁不开。赖八国做贼心虚,吓得直打哆嗦往后退。这时,只见金豆腾空而起,向天空飞去。

    金豆越飞越远,变成了一颗又明又亮的星星,这就是启明星。乡亲们说,金豆变的星星又明又亮是因为舍不得她的爹妈,思念她的哥哥,忘不了乡亲们。”(未完待续)
221章 阴阳历 上
    “我还要介绍一种东西,就是阴阳历,这个花园昼伏夜出的情况和阴阳历十分类似哦。”贝斯特左手摸了摸中秃脑门说道。

    “是吗,又有新知识了吗,我们继续学习吧。”king警官和雕塑家奥修认真的听着。

    阴阳历,在天文学中是指兼顾月相周期和太阳周年运动所安排的历法。一年有12个朔望月,过若干年安置一个闰月,使年的平均值大约与回归年相当。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日本、朝鲜、及中东以色列的传统历法也是阴阳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是使用阴阳历。

    阴阳历,是指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历法的一类。阴阳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但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兼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我国农历的主要内容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阴历折叠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依据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未完待续)
第222章 阴阳历 中
    中国历法折叠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直到今天,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跟农业种植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阴历”在国人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只有伊斯兰历一种。即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不管季节变化。阴历主要用来指导他们的宗教节日等,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但伊斯兰教国家另设一种阳历指导世俗生活。

    所以我国的民间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农历”更为准确,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这个角度上说,农历有了其优势。

    伊斯兰历法折叠

    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为30日,偶数的月为29日,平均每个历月为29。5日。积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12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现的那天开始,回历采用置闰的办法,每30年为一周,共加11个闰日。在30年循环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为闰年。闰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

    回历年比公历年约少11日,因之岁首逐年提早。约33年循环一周(即比公历多出一年)。

    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六)。

    两河流域的太阴历折叠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编制了太阴历。他们规定七天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班。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就是由此演变过来的。

    阳历折叠

    在天文学上,指主要按太阳的周年运动来安排的历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阳历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其历年有两种,一种是平年,一种是闰年,闰年和平年仅差一天。

    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格里历。为现行公历。基于一年有365。242199174日,而并非刚刚好的365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闰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经过四年一闰后,已修正为365。25,但仍有误差,故每一百年就会减一个闰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没有闰年,再修正后为365。24。最后每四百年加回一个闰年,即1600年、2000年、2400年等均有闰年。最后修正为365。2425。仍有0。0003误差,需要约3000年才会出现一天误差,所以已经很准确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古埃及的太阳历折叠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像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这些历法可真是纠结啊,从中国到外国,想不到这也能成为一门学术啊。。。”奥修惊叹不已。

    “是啊,这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习才是啊。”贝斯特笑道。(未完待续)
223章 阴阳历 下
    古罗马历法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有本事从乌鸦的争斗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