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作是整个国家的统治者。即便是其他的势力实力不弱,但只要你一天没有称帝建立政权你就不能算是一个自立出来的单独的国家,在名义上大家还是喜欢将你归位曾经的王室的统治之下。

就像曾经的鞑靼和瓦剌一样,鞑靼和瓦剌明明都已经是两个互不统属的部落了。但是就是因为瓦剌统治者没有黄金家族的血脉,结果大多数的人不承认他们的称汗,所以在说起蒙古大汗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以鞑靼大汗来代替,而瓦剌则被摆在了这个大汗的名下。

现在的格列博罗特、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三人就是遇到了这个问题,其实他们三人已经从巴图蒙克那里自立出来了,但是一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公开的称汗,所以在整个天下人眼中他们还是属于鞑靼的,还是在巴图蒙克的统治之下的。就好像唐朝末年地方上那些节度使一样。虽然已经实际上割据自立了,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大唐皇室统帅的。

格列博罗特、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三人现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他们想要真正的完完全全的dúlì出来,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这就需要大明的册封了。他们自己称汗肯定是没人承认的,看看瓦剌不就知道了吗,瓦剌都没人承认,就更别说还不如瓦剌的他们了。但是如果有了大明的册封就不一样了,只要大明册封了他们为大汗那么他们便可以得到天下大多数人的承认。

同时他们也不想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一个部落的形式出现。部落的形式是最原始的,同时也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容易衰弱以及被侵占,而王国或者汗国的出现却很好的弥补了这种缺陷。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大明的那些属国从大明的来的好处。所以在他们三人的计划之中也是打算变成像朝鲜、安南、真腊一样的属国。

朱厚照考虑了一下这个亲王的封号还是不打算现在就给他们,自己的计划之中这三个亲王的封号就是为了吊着三人。好让他们老老实实的服从大明的,现在才半年了就轻易的给他们了。俗话说人最不珍惜的东西就是可以轻易得来的东西,所以不让他们费把劲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这个亲王的封号不行,给他们一个国号以及册封他们为大汗确实可以的。本来这样的事情是需要格列博罗特、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三人亲自来商量的,不过由于巴图蒙克不离开草原,弄得格列博罗特、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三人也不敢轻易离开,万一当三人不再的时候巴图蒙克趁机发动进攻就糟糕了。

三人没来,只能通过他们三人的使者来传递消息了,朱厚照列举了大量的名字之后交给三人的使臣让他们回去和格列博罗特、亦思马因和亦卜剌他们商量。最后经过挑选格列博罗特选中了蒙郭勒汗国这个国号,火以及格列博罗特都是来自蒙郭勒部落的人,所以最后格列博罗特还是对这个名字最为满意。

格列博罗特选中了蒙郭勒汗国,而亦思马因却选中了阿鲁浑汗国,这也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虽然这个名字不好听,但是却可以更好的突出他们的疆域,对于他们以后的统治有好处。

最后亦卜剌选中了蒙兀剌汗国这个国号。

而三人也如愿以偿的被大明册封为了三国的大汗。

很快,弘治二十年的八月便过去了,时间也到了九月了。整个běijīng城也越来越热闹了,新皇登基怎么也不得渲染一下普天同庆的气氛,所以整个京城里的人差不多都被发动了起来了,以至于京城之中热闹的像是过年一样。

而全国各地各个布政使司的要员们上折子祝贺的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难得的拍马屁的机会,没人打算放弃,所以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某个省份的驿马来到京师。这也算是为京城的百姓增加了有一个谈资,让他们可以在闲暇之余有个谈论的东西。

除了他们之外前甘肃总兵袁启文在卸下了甘肃总兵官的职务之后带着京军也在月末的最后一天回到了京师。而在他们之后拉达克王国的人、以及嘉峪关的参将胡坤他们也经过长时间的赶路之后来到了京师。

京城这么热闹的局面也是和朱厚照有点特殊的即位有关,在以往往往都是上一个皇帝大行之后新皇才即位的,而在即位前后由于要为先皇发丧所以往往京城之中都有长达数月的治丧期,期间禁止一切婚嫁娱乐。

这几天朱厚照在有了空的时候经常被礼部的人请去排练,当然为了登基的礼仪彩排了,这彩排不但是现代人经常干,就是古代也是。登基大礼是每个皇帝一生之中最隆重的一次大礼,所以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了。要不然到时候肯定有人掉脑袋。所以登基之前的彩排就不可少了。

第二百五十章孝宗退位太子登基

弘治二十年九月九rì,天气风和rì丽,此时在朱厚照的登基大典开始之前最高兴的不是朱厚照而是“钦天监”的大小官员们。“钦天监”的工作就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而作为朱厚照登基大典的rì期的选择正是“钦天监”的分内工作。此前“钦天监”将登基的rì期选在今rì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毕竟就是后世的天气预报还总是说反呢,就更别说这个时候的“钦天监”了,预测错误天气那时常有的事,要是在平常上折子认一下错可能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在新皇的登基大典当天突然来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天气,估计负责选天气的人非得砍头不行。所以今天一大早看到这么好的天气之后整个“钦天监”最先是爆发出了一阵的欢呼。

登基大典是为新皇帝继位所举行的一个重要的宫廷仪式,一般都会在老皇帝死后一个月之内择吉rì举行。在汉代的时候一般要等一个月左右,而唐宋两代往往是先帝死后第二天就举行登基仪式,明朝往往是半个月左右,多数情况下老皇帝死时下一代皇帝和大臣们都会在身边,老皇帝一断气,大臣们会立即参拜新皇帝,这个其实就已经算是继位了;先帝死后,新帝登基大典之前这段时间,新皇帝尽管他还没举行登基大典但仍会被大臣们称为皇上。等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

只不过现在朱厚照的情况有点特殊,孝宗没有驾崩。所以就不能和以前的一样,这种情况在明朝也算是第一次出现了。所以不管是“钦天监”还是其他的部门才会如临大敌一般认真对待,第一次的事情往往都会成为以后使用的模板供后人不断借鉴和研究,要是出现什么错误那可是得让后人研究不知带多少年的。

乾清宫。朱厚照静静的坐在那里让一旁的一些个宫女和太监为自己准备行装,朱厚照平常经常穿着的黑sè的五爪常服被放在了一遍,两位漂亮的宫女帮他换上了黄sè的衮服。穿上之后朱厚照看起来更加的具有威严。在心里稍稍的自得一番朱厚照继续坐下来让宫女为他收拾头发。

坐在那里,朱厚照的心思慢慢的从今rì的登基大典想到了其他的地方,常言道世事难料,在这个世上除了死亡以及税收是无可避免的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

就说朱厚照自己就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坐在乾清宫里等待着登基的那一天。虽然自己前世过的也很不错了,从小面异常聪明,考试满分是常有的事。在加上自己家里条件也算不错,所以朱厚照从小也算是没有吃过什么苦,虽说后来自己父亲由于&计划生意超生的原因导致没了没了良好的工作,但是靠着以前的关系也是活得有滋有味。

自己家里姊妹众多。几个哥哥和姐姐全都考上了大学,而自己的大哥更是通过创业成了当地少有的青年企业家了。而自己呢,听从家里的话考上重点大学,后来认识了自己漂亮的老婆,有了一个调皮的儿子。

家庭、事业、爱情自己样样得意。要说真的有什么遗憾的那就是对中国的历史特别的遗憾,朱厚照喜好历史,所以在从小便熟读史,但正是因为此。朱厚照才对中国的衰落感到十分的通信。

试想一下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个领先了世界四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就是因为那个野蛮的民族导致而中华民族彻底的落后于世界以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了中国人还在努力的迎头追赶。谁不感到遗憾啊。

比较时髦的朱厚照对于那些新时期冒出来的一些穿越、重生等东西也是十分的感兴趣,曾经他也幻想过和那些小说之中一样的情节。但是作为一个心里正常的有为青年,朱厚照前世还知道那是虚幻的。

但是世界就是那么奇妙,谁能想到朱厚照会因为自己的一次见义勇为而真的重生了,而且还是重生在了自己最了解的一个人身上。

不过这件事情也表明了看来想要穿越还得做好人好事啊。

“恩呢”摇摇头,朱厚照赶紧把这个心思收回来,要不然估计待会就不知道自己想到哪里去了。还是想点之后的事情。

朱厚照知道对于自己来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候就要来临了,从今天起大明将是朱厚照手中的画布,未来的大明是什么样子的,就看朱厚照怎么画了。

朱厚照想一想自己重生以来已经改变了不少的历史了,首先最大的就是那几场战争上,对xīzàng和青海的战争让大明彻底的掌控了两个省份,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通过掌控当地的统治者来掌控两地,而大明也不用在几十年后失去对两地的控制权了。

其次去年以及今年那场跨越弘治十九年以及二十年的大明与鞑靼的大战,再一次解决了一直为严重威胁着大明的北边边患,不但打败鞑靼,而且还重新实现了成祖时期对草原上的掌控。这在历史上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历史上自从成祖时期鞑靼和瓦剌便成为大明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一百多年的战争,大明总是因为骑兵稀少而落于下风。像现在这种局面是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

除了这些之外和亦力把里、南疆以及乌兹别克之间的战争也让大明增加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这三场军事上的胜利是朱厚照重生以来带给大明的最大的改变。

除了这些改变之后大明最大的改变恐怕就要数孝宗皇帝了,在历史上皇帝是应该在两年前便驾崩的,现在就是因为朱厚照生生多了一个弘治十九年以及弘治二十年。未来朱厚照相信一个不用cāo心国事的孝宗在大明最jīng湛的御医的治疗之下寿命绝对可以不断加长。

大明京师以及地方上的人事改变也不少,最起码朱厚照在历史上熟悉的好多人物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而一些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的人倒是在这一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只能说汉人从来不缺有能力的人,缺的是机遇,有那个机遇了便可以成功,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机遇有时候即便再有才能也时能甘于平庸了。朱厚照知道由于自己的到来一些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被改变了。有些人获得了历史上不曾有的机遇,而有些人的机遇则消失了。

收起这些感慨,朱厚照开始预想一下以后的施政方针,这个时候的大明有着自己父皇孝宗皇帝给自己打下的良好的底子,想要壮大大明是很容易的,但是却又为改造大明增添了几分难度。

俗话说大乱大治、大破大立。其实对于那些真正的改革派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局面就是天下大乱之后的局面。因为天下的动乱会将整个社会原有的社会秩序以及各种势力进行一次大的洗牌,在这一过程之中大多数的势力都将会削弱乃至消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施政者便可以随心所yù的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改造整个国家了。因为这个时候反对势力经过打击之后是最虚弱的时候。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在每个王朝的建国初期很容易实施改革,而到了中期或者之后一般改革都会十分的困难而且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了。

就像新中国时期一样。那个时候看似一穷二白,但是却恰恰减少了改革的难度,在长达四十年的动乱之中,整个旧中国的保守势力以及阻碍改革的势力以及极近消亡殆尽了。那个时候的新中国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施政者想怎么样往上面画都可以,因为反对者以及在之前消亡殆尽了。

现在的朱厚照即将实施的改革其实就和后世的那场“改革开放”一样,“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实行,就是因为国内长时间的动乱导致大多数人已经对当时的情况不满了,反对者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整个社会都要求来一场变革。但是现在的朱厚照面临的情况却恰恰想法,经过孝宗皇帝的中兴,整个大明朝富足安康,人在这种情况下最希望的就是保持现状好让这种局面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反对变革。一方面是现在的局面很好没有变革的必要,另一方面就是对变革后的未来感到看不到希望以及好处。

朱厚照时常想着要是让自己再早二十年就好了。那个时候整个天下刚好经历了成化年间长时间的**与动乱不堪的局面,那个时候支持改革的人可能多一点。

必须得让天下人看到改革的好处才行。朱厚照想着。一旦自己即位之后实施什么改革的措施,到时候肯定是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之上大部分的人都会反对,即便是那些投靠自己的官员也会反对。这不是是不是自己人的关系,这是大部分官员出于稳定的考虑,这个国家不但是皇室的更是天下人的。就像宋朝神宗“改制”一样,反对的不乏曾经支持他的人。论起敢为了天下和皇帝作为的人最多的就是明朝。朱厚照现在就可以想象到以后整个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一片一片的样子了。

依靠皇权强硬通过改革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皇权很厉害,但是离开了文武百官皇权也就失去了作用了。所以为了继续实施自己的改革,朱厚照绝得自己必须得先找几方面能够让大家看到好处的方面作为试验。

“照了,在想什么呢?”正在朱厚照凝思之际,一旁响起了孝宗的声音。这几个月来孝宗皇帝一直居住在坤宁宫里面,就是为了让张氏就近照顾。而今天的登基仪式同样也是孝宗的退位仪式,所以孝宗也不得不从坤宁宫那里出来准备一下。

朱厚照扭头看到了脸上喜悦、放松、不舍以及惆怅的表情。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孝宗绝对是累得不轻,在勤政上孝宗绝对是比着什么被某些无知的人称赞的康熙要勤劳的多了,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被累死了。至于历史上有人说的被人害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不止伴随着孝宗一人,历史上伴随着这个观点去世的皇帝不计其数,因为中国从来就不缺少yīn谋家与造谣家的,其实这种事情只要正常点的人用正常的思维看就知道大部分都是假的。皇帝哪有那么容易害的。

现在自己终于可以把这一身的重担放下了。孝宗如何能不感到喜悦与放松呢。但是同时孝宗做了二'奇‘书‘网‘整。理'提。供'十年的皇帝亲眼看着这个大帝国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的恢复他往rì的风采,那种成就感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这个国家就像孝宗的孩子一样,但是从今天自己就要把他交给别人了,所以孝宗如何能不感到不舍。

“父皇,照儿在想以后怎么施政呢。”朱厚照轻松地回答道。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啊,所以照儿,以后一定要多听那些大臣的。现在内阁的两位阁老还有几位尚都是父皇经过jīng心挑选的治世能臣,到时候只要照儿能够多听一听这些人的意见就不成问题了。还有刘阁老,现在父皇还想着他呢。”

“嗯,放心。父皇,照儿到时候一定虚心向几位大臣请教。”

“皇上,殿下,时辰到了。”这个时候刘瑾和王岳两人一同走进来像孝宗和朱厚照请安道。王岳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今天的仪式还得他和礼部尚张生两人共同主持才能完成。

﹋﹋

在外面司设监、钦天监、尚宝司、教坊司等负责登基大典的各个司监也已经准备完毕,天坛、先农坛以及太庙也都已经准备完好。就是皇宫外面也已经有大批的民众被组织了起来就等着到时候宣布礼成的时候好大肆庆祝的。

孝宗在前朱厚照在后,两人坐上龙辇一起出了乾清宫。

登基的仪式十分的复杂,孝宗和朱厚照两人先是在礼部的官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坛来祭天,然后又去了先农坛。又去太庙。这一番祭拜天地、祖先的仪式下来,朱厚照光是跪下磕头都不下三十次。这个仪式可真是够复杂的,估计放到现在一定被人批评。现代人都是能简单就简单但却殊不知这样却把古代的一些礼仪越来越弄得没有一丝的庄重。

祭拜完天地以及祖先之后,按照以往这个时候就是该新皇在老皇帝的灵位前哭诉的时候了,不过这个时候吗,朱厚照当然不敢哭了,现在是孝宗皇帝宣布退位的时候。

早就等在**前的官员都身着朝服,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他们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但这时他们还不能进入“奉天殿”,因为孝宗和朱厚照现在还在奉天门上做祷告,所以,大臣们只能留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以“文东武西”的方式文武百官们分别跪在御道的两侧,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朱厚照和孝宗两人和各路神仙沟通完毕呢。

朱厚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神论者,即便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无法理解的重生的事情,朱厚照还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所以朱厚照看着孝宗一脸庄重的跪在那里认真的和天地百神们沟通,他也不知孝宗倒地成功了没有,不过估计是没有成功的。看到有人向自己这里看过来,朱厚照赶紧学着孝宗的样子摆出一脸庄重严肃的表情同时最里面还念念有词的样子,虽然咱是无神论者,但是这个时候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过了一会,朱厚照看到孝宗估计是和满天神佛沟通的差不多了站起来之后也就跟着站起来了。看来一年朱厚照孝宗无奈的笑了一下,然后就从“奉天门”上下来,在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直接去了“奉天殿”就座,孝宗坐在属于自己的龙椅上,而朱厚照则站在一旁。文武百官这个时候全都蜂拥而入想着上面的孝宗三呼万岁。

然后等文武百官们站好了之后,孝宗开始发言了,先说自己艰难即位的事情,然后说了开始的时候自己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己和众位臣子一起为国cāo劳的一点一滴,最后在说了一下现在大明的昌盛。在这里站着的都是和孝宗共事了多年的老臣子,所以孝宗一番话说下来可是在那些臣子之间引起了共鸣了,期间有不少的老臣子都直接伤感的苦了,孝宗这一退就就代表着他们这一代的大臣开始走向衰竭了。

等大臣们都抹泪的差不多了,孝宗让王岳宣读了自己的退位诏。然后在文武百官再一次的万岁声中孝宗在王岳的搀扶之下离开了奉天殿。

孝宗一走,这里的主角就成了朱厚照了。朱厚照镇定的走上那座龙椅,然后在群臣的注视之下让一旁的刘瑾宣读了自己的即位诏。

等刘瑾全都完毕之后文武百官再次跪下三呼万岁,然后朱厚照说“平身”之后群臣起来谢恩,至此,整个登基大典正式结束。朱厚照正式接替孝宗成为了大明的统治者。

属于朱厚照以及大明的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来临。

第二百五十一章仁孝之名

弘治二十年九月九rì,孝宗皇帝宣召退位让位与太子朱厚照,在举行过登基大典之后太子朱厚照正式在满朝文武大臣的朝拜之中登基为帝,以正德为年号,与明年为正德元年。

但凡新皇登基为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这或许已经成了两千年来各个皇帝的共xìng了,只要是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爱慕虚名,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乃甚至是皇帝,往往更加的在乎名声,哪一个皇帝想给自己弄一个昏聩、残暴的恶名,谁不想让人人称赞自己为仁君、明君呢,所以这才有了这个大赦天下。soudu.org

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使犯罪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完全归于消灭。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

所以以往的那些皇帝喜欢通过大赦天下与天同庆以显示自己的仁慈之名,同时也可以拉拢那些被赦免的人。虽然朱厚照对这个规矩有点意见,因为这个大赦天下虽然对那些犯了死罪以及冒犯皇室的那些人排除在了大赦的名单之外,但是由于这个时候关于这项cāo作非常的笼统,里面空子太多了,所以往往就造成了被很多的官绅之士钻了空子了。比如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就可以通过上下勾结等方法把自己要保的人通过大赦来弄出去等等,方法不一而足。而那些普通的人有时候则有可能被恶意的取消赦免。毕竟它没有严格的限制于规定。很多时候全凭当地官府主观cāo作。

不过人家都这么干了自己不干也不行。所以在第二天内阁递上来写好的大赦天下的圣旨之后朱厚照还是重重的在上面该下了玉玺玺印。不过朱厚照也找来了李东阳和谢迁两人要求内阁认真的做好这项工作,严格把关,争取多赦免那些可赦之人,而对于那些妄图通过钱财、权势蒙混过关之人要严格打击。一旦发现一次则之后遇赦不赦。

这个大赦完天下的犯罪之人了,同样也少不了免税了,免除天下赋税这个才是一般彰显仁慈之命、拉拢天下世人的重头戏。

经过和内阁仅有的两位阁老商量之后,朱厚照将免除赋税的标准定了下来。免除天下农丁赋税三年、商税一年。

这十几年来朝廷免除赋税已经好几次了,比如朱厚照出生的时候孝宗就曾经下旨免除赋税,而等到朱厚照被册封为太子之后也曾经下旨免除赋税,而等到太子大婚的时候也下旨免除过赋税,现在等到朱厚照登基了再一次免除了赋税。而且还是三年的。所以自从朱厚照出世以来朝廷数次免除赋税的时间虽然不一而足,但是加起来也已经一共超过九年了。

也就是说朱厚照出生之后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免除赋税的,所以这一次免除赋税的圣旨一下,顿时便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万分的高兴的。除此之外对于朱厚照崇敬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民间不管是清流文人还是走夫百姓有很多的人都在不断的称赞朱厚照的仁慈,至于朱厚照上半年在大同杀的那么多人,对不起那些老百姓不认为是朱厚照的错,那些人都是该杀的。所以即便是朱厚照杀了那么多的人呢民间还是一致的称赞朱厚照仁慈而很少见到有说朱厚照嗜杀的声音。

而且朱厚照通过刘瑾的口中得知现在民间已经有人为自己建造生祠了,这才登基不到一天的时间啊,听后朱厚照很高兴,想不到自己已经和自己的父皇享受同等的待遇了。看来自己在民间还是蛮得人心的啊。

朱厚照高兴了,那刘瑾自然也有好处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朱厚照郑重的把东厂交给了刘瑾。由于朱厚照的原因,王岳比历史上更早的成为了司礼监。而且东厂也在王岳手中这么长时间了,现在自己也登基了好赖也得将这两样给自己人一样不是。

听到朱厚照要将东厂交到自己手上,刘瑾高兴的赶紧磕头谢恩。刘瑾高兴啊,熬了这么多年自己终于熬出头了。现在自己是东厂都督了,也算是宦官里面的二号人物了,而且刘瑾看朱厚照的样子似乎有意让自己将来接替王岳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可是太监里面的老大了,刘瑾怎能不高兴呢。

这个时候刘瑾除了感谢朱厚照的器重之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干爹,自己的亲生父母刘瑾早就已经没有印象了,刘瑾从小便被卖入皇宫成了太监,那个时候的他生活都还不能自理呢,要不是那个刘姓的老太监将刘瑾认作干儿子收养了刘瑾,说不定现在刘瑾就已经饿死了。太监一般都是薄情寡恩的人,这也是他们特殊的环境养成的习惯,但这并不能说明太监就不懂得感恩,虽然他们薄情寡恩但是一旦被他们认同了的亲人,他们便会把他当做亲人来看待,虽然刘老太监将刘瑾留在身边的时间不长,但是刘瑾却早就已经将他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看待了,只不过等到刘瑾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却已经过世了,想到这里即便是刘瑾也在心里充满了伤悲。

不过做了这么多朱厚照感觉还是少了点啥,瞧着脑袋一想,君主无外乎最在乎的仁和孝的名声,现在自己已经大赦天下和免除天下赋税了,这个向天下人表明了自己的仁慈,但是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孝心啊,朱厚照一想还得从自己的父皇孝宗身上下手。

现在孝宗刚刚退位最需要的就是静养,不过由于大明朝之前没有发生过人在便退位的事情,所以在皇宫里面并没有专门留给孝宗修养的地方。虽然紫禁城里面房间众多,但是目前却没有适合孝宗居住的地方。毕竟孝宗身份非同一般不是什么地方都能住的。比如现在孝宗居住在张氏的坤宁宫里面,正常情况下坤宁宫是应该让给新任皇后的,不过就是因为没有孝宗适合的宫殿说以只能让他和张氏一统暂居在坤宁宫里而杨紫嫣就不得不和朱厚照居住在乾清宫里面,而冬雪更是只能暂时受一点委屈还居住在东宫里面。

朱厚照想着干脆自己在为自己的父皇建造意见宫殿得了,这个想法一发便不可收拾。于是朱厚照叫来工部尚曾鉴和户部尚韩文。

朱厚照将自己的设想向曾鉴描述了一下,宫殿的名字就叫做养心殿,不过和历史上的那个养心殿却不太一样,历史上的那个养心殿是几十年后嘉靖皇帝建造的,而且建造的位置也是乾清宫的西侧。不过这一会朱厚照要建造的位置可不是那里,因为他就不再紫禁城里面,而在紫禁城外面的西北处。

在紫禁城的外面西边有一个西苑,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水湖太液池,此湖甚大,一直从皇城的北安门处到长安门处,在长度上是现在紫禁城的两倍还多,连绵整个西苑。里面风景秀丽景sè优美,最适合孝宗在里面修养了。

朱厚照将大致规划说给两人听后便讲给两人回去商量去了,两人一个管着钱袋子,一个管着工匠,由他们商量最合适不过了。

第二百五十二章皇贵妃的难立

得了这个任务曾鉴和韩文两人绝对是不敢怠慢分毫,这个任务看似只是建造一个宫殿那么简单,但是真的要是办砸了那影响可就一点就不简单了。

首先这件事情牵扯到两个关键的人物,刚刚升任太上皇的孝宗和刚刚继任大统的现在的皇帝朱厚照,本来这个养心殿就是朱厚照为了体现自己的孝心才为孝宗建造的,到时候要是弄砸了不但朱厚照的打算要落空了就是孝宗自己也绝对有意见,什么意思啊,我这才退下来就有人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不是。所以这件事情要是办砸了那直接得罪的可是先后两个皇帝啊,到时候就是有多大的能耐也得玩玩。而且弄不好到时候两人也得担上个不忠不孝的罪名。

出了皇宫,曾鉴和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