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是在位的时候由于对将大批的士林党官员贬谪下狱引发了“辛巳诬狱”以及“安唐之乱”,在位的时候更是引发了多次全国范围的病疫,死亡无数。

可以说李择自己就不是是什么好鸟,还偏偏自以为自己就是君子,还不自以为朝鲜无敌了,连宗主国都敢妄加批判。

朱厚照自己前世在研究大明历史的时候也看过关于这个李择的记载,当时朱厚照便恼怒了,你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的国主,大明要你生你变生,要你死你便死,不说你们李家王朝就是当年太祖的支持下建立的,就是每一年你们从大明得到了多少东西,到头来却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了。

而沈贞在信里面便隐晦的建议了一下李择以后不要在说一下对大明不好的话了,弄不好就是个麻烦了。

除了大明的变化之外,沈贞也重点向李择讲述了一下这两年发生在大明与周边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特别是和鞑靼的以及亦力把里的。由于朝鲜本身消息的闭塞,虽然大明和鞑靼之间的战争朝鲜也知道,但是知道的却不是很详细,而沈贞便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把这些经过详细的向李择讲述一遍。而得知这些战争也是沈贞告诉李择要重视大明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个强大的大明如果没有向外扩张的意愿的话那么对朝鲜的危害也是最小的,但是一旦这样的大明有了向外扩张的意愿了,那么朝鲜便必须要更加慎重对待和大明之间的关系了。以前朝鲜甚至能够拒绝反抗大明,但是现在已经经过一次巨大扩张的大明已经不是以前那么可以随意拒绝的了。

在信里,沈贞也不忘将那几个朝鲜使者的事情也说了一遍,不过他估计李择应该不会理会这几个人的,不过令沈贞没有想到的正是他认为的李择不会在乎的这件事情让本来很友好的大明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裂缝。

在最后,沈贞告诉李择他让自己来帮的那一件事情可能不太好办,李择让沈贞来办的事情自然就是李择要求大明册封他为朝鲜国王的事情了。自有朝鲜以来,每一代朝鲜国君的产生都必须要经过大明的册封,否则便是不合法的,这条规矩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了,就是李择也破坏不得,最起码如果他得不到大明的册封那些控制了整个朝鲜的儒家官员是不会承认自己的。(朝鲜和大明一样,都是由儒家统治着的,凡官吏大都为儒生,)

李择之所以让沈贞拖到现在年中的时候才来就是想要趁着朱厚照即将登基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办妥了,但是现在看来可能不是那么顺利了,因为出现了这一次的使臣的时间沈贞发现朱厚照明显对朝鲜很不满意。这样想要趁机蒙混过去的可能xìng就几乎没有了。所以沈贞得告诉李择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当然沈贞也有建议李择再派人前来的意见。真的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这样可能李择自己要下台,就是朝鲜国内也可能因为而引发动乱,所以请求大明册封的事情必须要坚持下去。而且沈贞也不认为大明会坚持着就是不册封李择为朝鲜的国君。

因为这样做到时候不管是对大明还是对朝鲜都没有好处,一个动乱的朝鲜显然不是大明想要见到的,因为这可能造成大明辽东的不稳定,朝鲜和大明辽东相连,朝鲜乱了辽东也有可能跟着乱起来。

当年大明为什么放弃在朝鲜北部设立铁岭卫,就是因为不想让朝鲜因此而出现动乱进而影响大明刚刚得来的辽东。最开始大明要在朝鲜北部设立铁岭卫的时候直接导致了当时的高丽王和大明断交并且还带兵攻打辽东。

1388年的时候,大明在咸镜南道南端的原元朝双城总管府(1356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明朝提出铁岭划界的要求后,又命辽东都司派兵设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准备建立铁岭卫。此举激起了高丽强烈的反对,表奏“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悉是本国之地”。高丽禑王在大臣崔莹怂恿下,准备铤而走险,先发制人进攻明朝。

是年四月,辛褕派都统使李成桂北渡鸭绿江进攻辽东。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褕,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1392年7月16rì,在高丽左侍中裴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

最后李成桂建立朝鲜之后为了得到大明的册封便再次向大明称臣,这样这一场动乱才结束。

辽东之地贫寒,再加上当地民族成分众多,本来朝廷就是勉强维持局面,要是因为朝鲜再让辽东乱起来便真的得不偿失了。所以为了不使朝鲜乱起来进而影响到辽东,沈贞知道最后大明一定会册封李择为朝鲜国君的,只不过依着沈贞的估计大明一定会让朝鲜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行的。

果不其然,当沈贞找到朱厚照请求朱厚照代孝宗下旨册封李择为朝鲜大王的时候,朱厚照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前五年每一年贡马五千匹、金五百斤、银五万两、布五万匹。

“不可能,这实在是太多了。”一听到朱厚照的这个条件,沈贞立马大吼大叫了起来。

每一年贡马五千匹、金五百斤、银五万两、布五万匹并且还要连带着进贡五年,那到时候朝鲜还不得被大明榨干了啊,所以沈贞说什么都不答应。

第二百四十二章支持朝鲜的敌人

朱厚照提出来的这个条件苛刻吗,说是话挺苛刻的。



但是这个条件确是有理可循的。因为这个相同的条件当年太祖皇帝也提过。

在历史上大明建立、元朝灭亡之后高丽立马向大明称臣,但是由于当时虽然元朝灭亡了,不过他们的后代却还存在着很大的势力,也就是北元。而辽东之地在大明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在北元的控制之中的,也就是当时高丽虽然向大明称臣了,但是在陆地之上大明和高丽是不相连的。而高丽却和北元通过辽东之地连接在了一起。

由于高丽在元朝的时候曾经是元朝的属国所以在高丽国内有着很多的势力是支持着北元的,他们认为北元还十分的强大,有可能会再次南下攻下京城。所以那些人认为应当和大明断交再次向北元称臣。

所以受到这些势力的影响高丽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在大明和北元之间举棋不定,一会投靠这个一会又投靠那个。而有段时间高丽更是彻底的杀了大明的使臣倒向了北元,不过后来当北元邀请高丽一统进攻大明的时候高丽却害怕了,退缩了。当时高丽说什么都不肯出兵。因为在大明强大的实力之下高丽一直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而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有朝鲜人从辽东逃回朝鲜之后说大明正在调兵遣将打算进攻高丽的时候高丽王更是上演了“遣使于诸道点兵”的闹剧,结果最后证明确实一场闹剧。因为当时大明根本就没有进攻高丽的陆路,当时辽东还在北元的手中呢,但是即便那样高丽也是吓了一声冷汗。

最后高丽再次派人到大明要求称臣,但是经过了先前几年高丽国内弑君、杀使和投北元等事情之后。太祖对高丽已经没有了信任了,所以当时太祖就告诉高丽要想再次称臣就必须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来,对方问什么诚意,太祖给的条件就是:高丽,今岁贡马一千匹,差执政陪臣一半来朝,明年贡金百斤、银一万两、良马百匹、布匹万匹。

这便是当年太祖最开始的时候拿出来的条件,但是之后的五年里高丽却一直犹豫不决不愿意拿出这么多的东西。并且暗地里仍然和北元有着联系。太祖得知之后更是大怒,直接将高丽的条件提高了五倍有余。而这一次高丽君臣经过权衡利弊答应了条件并且放弃了和北元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现在这一次朱厚照提出来的条件就是和当年的太祖最后提出来的条件是一样的,虽然现在的朝鲜不是以前的高丽,但是他们却都适用于这个条件。

朝鲜的前大王燕山君。不管他在位的时候做的怎么样,他都是大明册封的君主,但是现在朝鲜不经大明的准许私自废黜了燕山君,这便是对大明的不敬。燕山君如果不好可以向大明汇报让大明废黜了他便可,但是现在这样没有一点消息直接就把人杀了。也太没有把大明放在眼里了吧。那是不是以后大明册封的人你们都可以随便乱杀,是不是以后大明说的话你们都可以不当回事了。那以后大明的属国不就乱套了。

并且造反这种行为不管是在朝鲜还是在大明都是非常受谴责的,特别是一百多年来大明稳稳定定自成祖之后从来没有发生过造反成功的例子之后在大明造反更是被严厉打击的。

在明朝之前的朝代,通过造反或者政变上位的君主不计其数。但是在大明自成祖之后却一个没有,造反的倒是不少。但是却没有一个成功的,即便是一直到明朝灭亡。

造反在现在的大明没有生存土壤。历史上李择请求大明册封他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得到大明的准许,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一直到后来李择让燕山君的王妃出面上书说李择不是造反的这件事情才过去。即便是李择在前世也是请求了好多次之后才被册封的。

不过现在朱厚照就不会让他那么容易了,想要成为国王,行,不是不可以。不过你的付出代价才行。

本来朱厚照就对李择不待见,所以正好通过这件事情对李择的造反给予jǐng告,同时也给大明的其他属国提一个醒,要造反不是那么容易的,凡是没有经过大明的准许的都是得付出代价的。

虽然沈贞面对这个条件一直不答应,但是朱厚照确实不管那些,“你们答应便答应,不答应便请回,条件绝对不会更改。”

看着沈贞难看的脸sè,朱厚照接着说道:“李隆是我大明亲自册封的国君其实你们说废便废,想杀便杀,他李择既然想当这个国君就要付出代价才行。”

李隆就是燕山君,燕山君被废的这件事情大明是知道的,但是他的死因以及他儿子的死因大明本该是不知道的,而这也是历史上李择能够骗过大明的原因。历史上大明只知道燕山君由于暴政被废黜了,但是之后李隆的死朝鲜对外宣传的确是病死的而不是被杀死的,还有最开始李隆的儿子的死却被隐瞒了。所以历史上最开始的时候大明是想要李隆的儿子继承王位的,但是李择逼迫自己的嫂子上书说自己的儿子也病死了现在的朝鲜无君可立了,所以最后大明才不得不让李择即位。而当后来大明知道了真相之后却已经晚了。

按照朝鲜的估计现在大明应该是不知道李隆的真实死因的,所以沈贞立马极力的否认:“不,殿下,先王是病逝的。虽然我们推翻了他的暴政,但是却一直对他礼遇有加的,只不过他自己不可接受现实从而郁郁而终的。”

“哦,是吗?”朱厚照就知道沈贞会否认,不过他也不怕,反正这件事本身就瞒不住,到时候只要有心人到朝鲜一打听便可以知道了,而且就是自己向外面说一下也绝对没有人否定的,“哼,李隆到死如何死的倒是我大明自会调查,但是本殿下问你李隆的那个世子是怎么死的?”

朱厚照的话听到沈贞的耳中无异于一颗炸弹丢到了身边爆炸,“大明殿下怎么会说小世子的事情,听他的口气好像他已经知道了世子的死因了,不可能。”沈贞在心里想着,从去年开始朝鲜便严防此时外泄,李隆的死倒是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世子的死因确是严密封锁的,但是听大明殿下的口气却又好像知道了一样。沈贞一时心乱如麻,如果大明不知道这些事情的话,可能还好办一些,但是如果真的知道了那就麻烦了。不过从还有这些苛刻的条件看来大明好像已经知道了要不然他们也不应该提出来这么苛刻的条件了。

“难道这些条件是对朝鲜的jǐng告?”很多事情沈贞都不能够确定而只能在心里猜测,不过很明显今天沈贞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办法再和朱厚照谈论下去了,否则可能越来越被动。

“太子殿下,先王以及世子的死一定是有人在故意造谣好离间我朝鲜与大明之间的关系,下臣待会回去之后一定会上报给大王的,而且殿下所提的条件下臣也会禀报给大王定夺的。”

说完沈贞向朱厚照请示一声便告退了。

“哼,本殿下就不信你敢不答应。”看着沈贞远去的身影,朱厚照恶狠狠的说道,这一刻的朱厚照像足了一位恶人。

“刘伴伴,你去告诉牟老师,让他通知辽东都指挥使多给女真人一点支持,告诉他们就说女真人不是一直想要拿回来他们在鸭绿江东边的故土吗,现在就给他们一个机会。”

第二百四十三章三部女真

如果要说起辽东当地的民族,有一个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那就是女真族。1;女真族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因此在明代书面上有时女真也被写作:诸申、朱里真等。

在明朝对于大部分生活在辽东的民族来说辽东的女真族算是这些数十个民族之中比较早的一批,当然他们并不是最早的,因为最早的已经有好几批灭绝了。在女真族的悠长岁月里面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可以忽计的,虽然他们的起源很早,有个几千年了,但是在文明上面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十分落后的,即便是辽东一些比他们来得晚的民族一般也要比他们的文明先进一些。而对于当时文明最为先进的大明眼中辽东的那些女真族就和野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在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眼中那些女真族也是和野人差不多的。

最起码蒙古从成吉思汗时期崛起了之后到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民族之一,虽然他们相对于大明已经很落后了。但是通过数百年的发展他们在文明上还是要高于此时的女真族的。

女真族的历史也不是完全的没有可书的地方,在遥远的过去他们还是有过辉煌的,比如在大唐时期的辽东有一个渤海国。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特别注音Jī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chūn),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这便是渤海国的大致的历史,而值得注意的是渤海国建立的主体民族便是靺鞨族,而这个靺鞨便是现在的女真的先祖。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女真族在唐朝的时候还是有过辉煌的,只不过在大唐之后他们便灭亡了。而由于女真族在当时不具备像汉人那样的向心力,在之后的女真族便重新过上以前那么到处游牧的生活了,好不容易聚集在一起的民族再次分裂成了好几支。

看过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的朋友可能都没有忘记在上面看到的那个乔峰出入关外和当时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一起的情节,从上面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女真族已经再一次退化到了和野人差不多的时候了。

不过幸好上天让他们的民族出现了一个完颜阿骨打。后来靠着完颜阿骨打的才能,女真族在一起崛起了更是建立了一个在当时威震天下的金国。这可能是女真族自诞生以来最为先进的时候了。独自建立朝代的女真人不断的吸收着来自汉人、辽人的先进文化,不断的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可惜他们却总是将汉人的奢侈学了个十成十,但是汉人的坚韧和凝聚力却没有学到多少。所以说最后金国还是不可避免的灭亡了。

被蒙古人灭亡的金国子民女真族再一次陷入了分裂之后,他们不得不再一次迁徙到辽东之地过上了游牧的生活。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几百年来辽东女真族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们与不断发展的世界文化几乎完全挨不着边,所以现在的女真族已经退化到仅仅比真正的野人要好一点了。

朱厚照根据后世看到的女真族的历史发现好像近一千多年来每隔几百年女真族便会崛起一次,比如唐朝的渤海国,宋朝时期的金国,以及历史上再过一百年之后将会出现了清国。正式因为自己来自后世,知道女真人的统治将会给以后的中华民族带来多大的灾难,所以自从长大了一点之后朱厚照便开始关注着女真族,由于历史上对于女真族在努尔哈赤之前的历史记载的很少,所以造成朱厚照一开始还以为女真族在现在就已经具有很大的势力了,一直到朱厚照打听了之后才知道现在的女真族完全就是生活在大明的统治之下的,虽说势力仍然不小,但是和那个以后大名鼎鼎的清国差远了。

自从金国灭亡之后,女真人一直生活在辽东以及其北的广大土地之上,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先是被蒙古人统治,而之后大明打败了蒙古人之后控制了辽东之地,而女真人也就顺势投降了大明。之后大明便在这里建立了辽东都司以及奴尔干都司两个都司来管理辽东辽东以东以及以北的地域,只不过后来由于此地的持续动乱以及维持奴尔干都司的巨大成本,朝廷便取消了奴儿干都司而仅仅留下了奴儿干都司境内的各个卫所来维持统治,不过这并不代表大明放弃了这一部分土地,相反的大明在之后的岁月里在以前奴儿干都司境内的卫所确实越来越多,一直到万历的时候更是达到了最多了数百个。兵力鼎盛时期更是达到了上百万,只不过后来随着满清的背叛这些土地才全都丢失了。(在明朝女真以及女真所在的地域全都是大明统治的。)现在到了孝宗时期的辽东只剩下了辽东都司以及以前的奴儿干都司剩下的上百个卫所。

在大明统治的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女真人逐渐的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火儿阿)、斡朵怜(怜一作里。又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sāo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明赐姓名李思诚,朝鲜文献作于虚出)、猛哥帖木儿(清文献作孟侍穆)等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一带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斡朵里部南徙,初与胡里改部走着同一路线。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进入图们江流域,几经变徙,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1406年初(永乐三年十二月)。因阿哈出推荐,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居在建州卫管辖下。

在加上后来逐渐迁徙到此地的女真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中终于形成了建州女真。后世的满清皇族便是出自这个建州女真之中。

而海西女真也作扈伦四部。明朝人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因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海西女真。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叶赫拉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留下了自己打大名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呢,只不过这个名声不能说太好而已。

在历史上满清国内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大清朝“兴也叶赫,亡也叶赫”。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据闻清朝开国时,消灭了叶赫那拉氏族,当时这个族群的酋长金台吉说了一句话:“即使我族里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消灭掉。”过了两百年,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慈禧太后是来报仇的。意思是慈禧太后灭亡了清朝,满清有“兴于叶赫(努尔哈赤的妻子是叶赫部人),亡于叶赫”之说。

这句话最起码在现代人眼中是基本上准确的,因为历史上清朝的兴起便是从征服叶赫拉氏开始的,而最后满清的彻底衰败也是在叶赫拉氏的后人慈禧的手中衰败的。

而除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之外剩余的那个主要的女真部族便是野人女真了,说实话这是在大明朝女真部族之中唯一一个直接被成为野人的部族,像前两个虽然在大明人的信里面和野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一般不会在书面上称呼为野人,但是最后一个部族确实直接就被叫做了野人女真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朝贡的原因。在大明统治了女真之后,三部女真是都需要向大明进行朝贡的,而正是由于这个朝贡形成了野人女真这个称呼。在当时的大明有着这么一个说法,就是女真朝贡分为一年一贡和三年一贡两种,而一年一贡的必定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三年一贡的则必定是野人女真是也。

其实野人女真应该被称为东海女真才对,因为这一部的女真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东海之滨,所以严格来说应该被成为东海女真。但是由于野人女真居住的地区距离大明的中心běijīng城实在是太远了,所以野人女真在朝贡上面便和其余两部女真族相差了很多,不但每次朝贡的间隔更长了,更是经常出现该朝贡的时候没人来的局面,所以时间长了这一步的女真便被称为了野人女真。因为在当时人的眼中一个真正的有文明的民族是不会不在乎朝贡这个仪式的。另一方便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都有着一个观点,那就是距离文明中心越远的地方也就越落后,即便是在现代这个观点也是大致成立的。而野人女真正好距离中原和京城遥远。所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一部的女真便被成为了野人女真了。

在地域分布上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一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着。

第二百四十四章进攻朝鲜

也正是因为朱厚照专门调查过女真人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朱厚照才会知道原来女真人和朝鲜人现在可是世仇呢。(。)

在历史上鸭绿江图们江流域这一部分的广大区域上面都是女真人的居住地,可以说女真人已经在这个地方居住了上千年了,但是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高丽王国趁着元朝陷入内乱之际趁机北上夺取了大片元朝控制的疆域,而那片疆域便是女真人居住的地区,高丽人为了控制新的来的国土大肆驱赶女真人。后来朝鲜的建立取代了高丽,但是和高丽一样对待女真人以及鸭绿江、图们江流域的土地的态度是没有改变的,朝鲜建立了之后继续北上,靠着武力一直侵占了整个鸭绿江图们江流域下游流域,并将朝鲜的疆域扩张到了现在的鸭绿江东岸。

可以说明朝时候朝鲜的北方大片的土地全都是从女真人手中强占过来的,从那个时候起女真人便和朝鲜人杠上了成了世仇了。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女真人势力较小所以一直以来就只能被朝鲜驱赶,但是后来随着大明控制了辽东之后女真人开始在大明的支持下强大了起来,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女真人便开始讲自己的复仇付诸于行动了。

在明朝时候的中国有一个词叫做“南倭北虏”

嘉靖年间,大明朝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北方的蒙古各部落重新统一后,势力强大。嘉靖二十五年。俺答称汗,遣使议和,求通贡市,世宗不许。屡请屡拒。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军侵大同,后退兵开市。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北部边境蓟辽地区滋扰不断。在东南沿海边境,rì本封建割据造成大批武士流亡,与海商和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成武装力量,侵扰浙江、福建一带,即称“倭寇”。屡禁不止。二者造成的嘉靖年间的边疆危机,合称“南倭北虏”。

在大明朝有这个“南倭北虏”之患,同样的在朝鲜也有一个“南倭北虏”之患。和大明的“南倭”一样,都是指代的倭寇。在有明一朝,rì本由于战乱、贫瘠等形成了大批的流浪的武士不但成为了大明的边患,同样的也成为了朝鲜的边患,而且由于朝鲜的国力比不上大明以及朝鲜和rì本之间的更好到达的路途,朝鲜面临的倭寇之乱更加的强大。

只不过不一样的就是朝鲜面临的“北虏”和大明面临的就不一样了。大明当时面临的“北虏”主要就是当时的蒙古,但是朝鲜面临的“北虏”确实指代的辽东的女真了。

正是因为在初期朝鲜强占了女真的大片土地,所以在随后的两百多年里女真一直都在实行着复仇的行动,当然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重新抢回来那一片祖先的土地。而朝鲜呢自然不会甘心的把那片土地在让出来了。所以朝鲜也是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打击女真的机会。只不过由于有大明一直在边上充当着观众外加裁判,所以双方在大部分的时候始终处于势均力敌的时候。如果女真在和朝鲜之间的战争之中损失过大的话。大明就会出面制止战争然后让女真人恢复实力。而如果女真人势力大了大明就会和朝鲜联合起来打压女真人。

关于当时大明、朝鲜和女真三者之间的关系状况最典型的能够反映出来的莫过于当时大明联合朝鲜发动的一次和女真人之间的战争了。

1412年也就是永乐十年的时候,大明将猛哥帖木儿所部从建州卫中析出。另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时建州卫首领阿哈出孙李满住,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率“一千余户到婆猪江居住”。婆猎江即今鸭绿江支流浑江。李满住等领400余户住在浑江中游之兀刺山城(现在辽宁省桓仁县东北之五女山城)南麓瓮村,距鸭绿江只一rì程。同时迁到婆猪江流域的,还有猛哥不花所统西毛怜卫部众。猛哥帖木儿未一同南迁,先派管下童家吾等27人率男女200余名还阿木河旧居地,“随率正军一千名,奴人、小儿共六千二百五十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