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统天下-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放下由于纷乱的party争造成的领导阶层的混乱,税收制度的不能够数目化管理,和第一次全球经济的衰退,给国家在战略领导,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失误。
就只说战斗,其实明朝后来是在三线作战,世界上强大如纳粹德国,拿破仑的法国,罗马……都不能坚持两线作战,更何况三线作战?
先说说南线作战,这个知道的人并不多。
天启皇帝元年,四川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和另外一个大土司之乱
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
先是永宁大土司奢崇明叛乱,进攻重庆,成都,全川大震。后来4000明军在女将秦良玉的带领下夺回成都,重庆,但是叛军主力却安然撤退,2年2月水同大土司安邦彦叛乱,两股叛乱军合并一处,包围贵阳,明军主力当时都在往东??,贵阳守军只能无限期的监守,盼望奇迹的发生。城里守军加上紧急招募的民兵只有7000人,而城外叛军多达100000多人。是明军的15倍。双方竟然反复争夺达10个月之久,明军没有粮食,就吃用死去的人。最后时刻城里军队,百姓只剩200人。却无一兵投降,其壮烈古今无双,震烁古今!
天启3年12月,明军击破安邦彦叛军,斩杀18000人。后明军分兵5路,杀入土司腹地,俘虏元凶伪大梁皇帝奢崇明,和他的宰相菜金贵,妃子,将军等1000多人。土司叛军遭到重创,假意求和,明军急欲北上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就在返回途中,叛军就在山涧伏击了明军。
明军震怒立刻回师,在汪家冲,宅吉屯,织金等会战接连大胜。天启5年6月,安邦彦勾结各地土司和越南联合进攻,10倍于当面明军,但是明军忠勇将士以决死之心与叛乱军决战,大破50000叛乱军。其后叛乱军转入利用西南山区的游击战,最终在崇祯2年9月,明军全歼残匪数万人,斩杀安邦彦。平定了西南土司妄图独立的梦想。
中线暴民军:
过去以为他们有多神勇,后来才发现和明军的战绩是败多胜少,而且大败,惨败多,明军还通常是以少胜多。要不是明军一再应为北方告急,急需调动部队过去,姑息宽恕他们。他们就是实力再大100%,也不是明军的对手。
1627年突然发生的大破坏,如同一个迷,旱灾使帝国的西部,变成了传说中的魔界,大批大批的人们静静的死去了,成为荒漠的世界。日落的余辉下变成荒漠的农田上风沙四起,令人不寒而栗。澄阳县一个叫王二的人带着几百名走投无路的饥民,杀死了知县,后逃入山中,大暴动开始。
但是在曹将军带领下不到10000明军一路追着比他们多10倍的100000多暴民军狂打,从陕西到甘肃,从甘肃到陕西到山西。崇祯5年明军调集京军,川军,河南兵,盐兵,毛葫芦兵,营兵,土兵共30000人把比他们多6,7倍的暴民军包围,里面有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大天王,八大王,八金龙,老回回等几乎所有头面人物十几万造反大军彻底包围在太行山与黄河交界的绳池渡。造反大军无路可退,就以假投降欺骗了明军,走出包围后继续叛乱。
#文#暴民所过之处,把骡马裹带一空,连家属妇女也乘骡马。
#人#遇到明军,以小股骑兵引诱到伏击地点,再以大队暴民围攻。用重金广布谍报,监视明军动向,攻城时,先派入内应,内外夹击,
#书#怀陵流寇始终录卷6暴民骑乘骡马动辄百里,明军步兵无法追击。
#屋#1634年崇祯7年;几经战斗,陈奇榆终于在一个四处绝壁的峡谷,车厢峡把李自成部36000人,死死包围住。只要从绝壁上面往下仍火石,发射弓箭,或者干脆不动困死对方就可以了。可是在这个生死一瞬之间的时刻,李自成主动向陈奇榆提出愿意投降,回家种地。而陈奇榆也就偏听偏信,还就当真了。结果李自成走出险境之后杀掉了押送官,重新造反了。
此时号称造反大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从陕西进入河南,在汝宁与张献忠等人会师,30万大军,连军营百余里。卢象升部下大将祖宽亲自带领2万关宁军突然发动突袭,接连于11月15日,20日,26日连续击败30万造反大军。1636年崇祯9年正月,卢象升带领祖宽,祖大乐,罗岱部关宁军救援被闯王高迎祥围攻的安徽潞州,高迎祥,张献忠汇合各路暴民连营百里,昼夜攻城。关宁军赶到后击破暴民大营大获全胜,一路追杀到河南的七顶山。重创第一强的闯王高迎祥精锐骑兵。随后开始追击败退的暴民,向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山赶去。
在陕西的洪承畴带领的2万秦军,川军也把10多万暴民。向这边赶,准备聚歼暴民于山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6月满清军队突破长城喜峰口杀入北京近郊,崇祯皇帝急忙命令卢象升带领关宁军祖宽,祖大乐,李重镇部,火速开往北京抵御满清军队入侵。8月满清军队退回关外,为了北京的安全崇祯皇帝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保卫长城。
7月从陕西传来了另人振奋的消息,3月刚刚上任的陕西巡抚,文武双全的山西进士孙传庭仅仅带领3000秦军防守西安,而闯王高迎祥率领数十万暴民铺天盖地的前来攻打
孙传庭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周密部署,在闯王高迎祥的毕经之路黑水峪,天才的利用高迎祥的麻毗大意,以少量兵力利用地形设下伏兵。经过4天激战,几乎全歼
闯王高迎祥的中军数万军队,活捉闯王高迎祥及所部高级将领。并且于9月将高迎祥押往北京在紫禁城午门向崇祯皇帝献俘。崇祯皇帝碟杀高迎祥于午门。
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明军几千打败暴民军几万的战斗到处都是,到了1641,42年,明军财政应为上面的原因彻底崩溃,主力在辽东覆没,关内只剩下了新兵,老弱,暴民军才占有上风,可是败仗,惨胜也是很多的。
最后就是重要的北线了:
这个对手的实力相当不错,他集合了远东各个处于蛮荒时代的民族以及蒙古族,拥有机动,射箭,格斗的优势,应为他拥有天然的优质兵员。但是他最强的还在于头脑,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里面头脑最好的,皇太极则是中国少数民族首领中最具有头脑的人物。他们擅长诱降,内奸,联合,分化,重用投降被俘的汉人。
先说诱降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东北第2次大决战,辽沈战役中的沈阳战役中诱使城里的蒙古人打开城门,使他们攻占了这个防御上固若金汤的重镇。
东北第3次大决战,广宁战役,他们买通了明军一个总兵孙得功,在沙岭野战中,后金铁骑无法攻破3万明军组成的军阵,就是这个孙得功在双方正在激战中的时候,带领自己的部下,向后逃跑,敞开了明军侧面放敌军过来,并且大呼打败了,打败了。造成了明军士气动摇,以为前边真的败了,开始后退。被后金铁骑追杀,全军覆没。他逃到广宁城后,关闭了火药库,四处放火捣乱,最后打开城门放后金进城,直接造成了整个战役的失败。
随后的宁远,宁锦战役,明军虽然取胜,但是;这也是由于当时明朝那个军事天才--袁崇焕在指挥着;后来崇焕被杀(当时真不知道崇祯他老人家是怎么想的;至尽仍然没想明白)后的松锦决战中由于统帅的优柔寡断和王扑这个总兵的胆小怕死导致了战役的失败。其实在战斗中清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是明军占有优势,但是王扑的不服从命令,擅自逃跑,葬送了整个战役,和明军最后的主力部队。
清军入关后,在和明军的战斗中虽然开始还有优势,到了1647年以后满洲军实际上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或者说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了。征战的主力是投降,收编的前明军,如汉军8旗,绿军等。所以在满清征服中国的战斗中,更多的是前明军打现明军。
肯定有人不服气,那就看看8旗军在关内战场的糟糕的表现吧。1651年明军取得靖州大捷,重创沈永忠的20000满汉军,桂林大捷,在城外野战中歼灭数千骑兵,冲入城里杀死王爷孔有德。衡阳大捷,杀死包括皇孙尼堪在内的5000名8旗军。
1653年海澄战役大破平南将军的满汉大军。镇江之战,用万余步兵大败7500骑兵还有7500步兵支援。
厦门战役全歼固山额真,平南将军的30000清军。而真正打败南明的是前任明军,而不是什么满洲军,如果说满洲8旗军还有战斗力的话,那也是索伦,锡箔,巴而虎,达翰儿等各族加入组成的伊彻满洲。
最牛的要属300年明朝的海军
无论内战,还是越南,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全不在话下。
经典之战:与荷兰的料罗湾海战,与日本水鬼大名的露梁海战,与荷兰的彭湖海战,与葡萄牙,日本海盗的九山大洋海战,与越南的小黄江大战,与清朝的厦门海战。
这些个经典之作,以后一定会被拍成大片地。(强烈希望中;至少拍出来比那些什么黄金甲之类的要好看多了)
到了明朝的最后时刻,明军依然可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败2000荷兰军,跨海收复台湾。以1万只有木棍,长矛,大刀的部队在云南打败拥有战象的10万缅甸军队,在一个遥远的山区大败平西王的满汉大军。那怕明朝最后的皇帝已经去世12年,明军依然可以在1674年收复被清军勾结荷兰一起占领,又要送给荷兰的彭湖。他们一直在保卫着中国。
看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多么危机,都决不用女人换取和平,决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都决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但是没有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但从没看见他们和外族签定过一个卖国条约!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古代世界上所有过百年的帝国唯一没有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的,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基本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战38年。
你眼中的锦衣卫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明太祖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大内亲军都督府”。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部分功能形同汉代的监察官司隶校尉和现代的宪兵、国家安全局及总统府参军长。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类似于今天的CIA,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锦衣卫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传统意义上,锦衣卫服饰的三大特征为飞鱼服,鸾带,绣春刀。
明初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它原是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加强**统治,使锦衣卫的权力扩大,兼管刑狱、侦察、缉捕盗贼奸党、监视文武百官。
其实锦衣卫的“职业历史”到明代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汉朝汉武帝时设置“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之众的“司隶校尉”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职业的雏形,到魏晋时期曹操因为生性多疑恐“中丞,司隶不为己用。”进而设立了规模更为庞大的“校事”、“典校”及其附属机构,正式确定了这个神秘的特务机构在中国历朝政府中的地位。再以后南北朝时的“侯官”、唐时的“内卫”一直到明朝的“锦衣卫”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其实都那样,只不过名字不一样罢了。并且到了明代,朱元璋把汉武帝时的司隶校尉、绣衣直指御史这类专设监察官职正式化了,锦衣卫“私查舞弊,拱卫京师,独捍皇权,察录妖异”的特务性质最终连同组织形式终于正式被“确认”下来,并得到了他正式的名分而已。也就是说从明朝开始此类的军事机构才具有正式的政治地位,用今天的话说咱从今往后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这类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另一类就是负责“巡查缉捕”的锦衣卫,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司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既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也出过马顺,纪纲一类的走狗,酷吏。既有过对万历中日战争中出色的情报战,及其对蒙古贵族策反等表现,也有过依附东厂,妄杀忠臣的卑劣行径。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皇帝监视臣民,正面作用是制裁士大夫阶层的不轨行为和预防可能的叛乱,同时负担相当部分国防及情报工作。明朝的皇帝有了锦衣卫这样血腥的统治工具,监督士大夫阶层行径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有明一代的锦衣卫,基本是文官,宦官两大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工具。尽管有一定的正尽管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大的是负面影响。对锦衣卫进行改革使其朝着良性方面发展也是朱厚照未来的重要工作。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第九十五章五军营之史
“殿下,这是刚刚打探回来的有关鞑靼人的消息。”朱厚照身后,郑广慧把刚刚得到的密信交给了朱厚照。
拆开信,朱厚照越看越心惊,同时也越看越高兴,到了最后更是有些许的遗憾。“你也看看吧。”说着朱厚照把信交给了郑广慧。
郑广慧也是此次跟随朱厚照亲征的锦衣卫里身份最高的一人,南镇抚司镇抚。南镇抚司是主管一般卫、所部队人员之犯罪侦查、审讯、判决、情报以及军事武器之研事项(等同后世之宪兵队、军事法院、军事检查署以及军备局、军情局之结合体)。
这几年来郑广慧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从一个锦衣卫低级军官升到现在的锦衣卫南镇抚司镇抚,正式的成了锦衣卫的高层了。此次朱厚照亲征,郑广慧便负责战场情报的搜集工作。锦衣卫成立一百多年,在整个大明朝和周边的各个国家遍布探子无数,就连巴图蒙克的身边锦衣卫都安排进去了一个人,虽然那人职位不高,但是负责传递个情报还是行的。今晚巴图蒙克在汗帐里遭到刺杀的消息便是那人靠着追捕刺客的时候偷偷送出来的。
“是你们的人干的吗?”等郑广慧看完信后,朱厚照问道。
“启禀殿下,锦衣卫最近一段时间从没有派人出去刺杀过鞑靼的大汗和其他的大臣、将军们。就连东厂的人最近一段时间也没有派出去过人。”
整个大明两大情报机构锦衣卫、东厂。两大机构共同效命与皇帝,但在大多数时候两个机构都是对立的,互相监督更是常有的事情,了解对方恐怕比了解自己还清楚。
“哦,竟然不是你们的人?”朱厚照惊奇道。本来他还以为是锦衣卫的人做的这件事呢,但现在看来情况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知道是谁派的人吗?”朱厚照实在是想不出整个大明还有什么组织有折磨强大的力量,要知道派人刺杀巴图蒙克一点都不比派人刺杀一国之总统容易。
“启禀殿下,臣不知。”郑广慧紧张的回答道。郑广慧根据信上的内容可以判定这个刺客一定是大明一方派来的人,但是作为国家最强大的情报机构的锦衣卫竟然不知道这伙人的来路,这就明显是锦衣卫的失职了。
“查,一定要给我查的水落石出,本殿下就不相信在大明还有你们锦衣卫查不到的人。”对于这伙人不查出来朱厚照是不会放心的。什么敌人最可怕?不清楚的敌人才是最可怕的。隐藏在暗处的他们随时可以给以你最出乎意料的打击。虽然朱厚照不确定那些人会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但是他是不会心存侥幸的。
“是。殿下。”
郑广慧走了之后没多长时间,杨一清得到消息之后便马上来求见朱厚照。
“殿下,恐怕鞑靼人明日便会大举进攻了。”详细的看过密信之后,杨一清沉重的说道。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巴图蒙克一生自负,这一回吃了这么大的亏,他是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经过朱厚照和杨一清商量之后,明军连夜加强警戒,第二日不到五更明军便已经下令士兵集合应战了。
五更也就是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寻常人家在此时都是睡得最死的时候,但是很多战争恰恰正好是在此时打响的。鞑靼大军三更生火造饭,四更快结束的时候大军开始进食,五更大军准时出征。
榆林是大明在陕西的最北边关,出了榆林地界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是鞑靼人的大草原。天刚微微白,榆林城墙上的明军便已经看到了远处翻滚的黄沙。
“敌袭……”
“呜”“呜”“呜”低沉的号角声瞬间便响彻全城。
顷刻间整个城头上便站满了人。
“乖乖,这得有十几万人吧,这回鞑靼人倒是挺舍得下血本的啊。”北门,直面大草原,历来便是榆林防御最重要的的一面。此时北门的城墙上,一个看着才二十来岁但却已经身居高位的年轻人看着远方翻滚的黄沙,不住的感慨道,只不过他眼睛里却净是野兽看见猎物时的嗜血的光芒。
此人名叫郭城,字召清,年不过二十八,但却已经身居京军中五军营的果勇营的提督内臣。明朝京军几十万人马,但大都由五军营组成,五军营可以说是京军的最核心的力量。
明朝京营的建制完备于永乐时期。洪武时,朱元璋在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洪武四年,京军总数207800余人,隶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后,分隶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
永乐年间,京军规模不断扩大,增为七十二卫,分别归属于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为三大营。五军营为步骑军,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每年调中都(凤阳)、山东、河南、大宁兵为班军,轮番戍守京师,亦隶于五军营。五军营的官员最初设置情况为:每营有提督内臣1人,武臣2人,掌号头官2人,大营坐营官1人,把总2人。下属中军,有坐营官1人,马步队亦各设把总1人。左右掖、哨官亦同于中军。五军营内分出12营,掌随驾马队官军,设把总2人。有围子手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马步队官军,设置坐营官1人,围子手营下统4司,亦各设2名把总官。幼官舍人营亦属五军营,掌操练京卫官员的应袭子弟,设坐营官1人,下分4司,各设1名把总。
至于三千营之设,则是因于明成祖得边外降丁3000,立为三千。也就是把投降自己的三千蒙古军设为三千营,让他们替自己打仗。三千营下分5司,各司分掌驾前旗纛、御宝、传令营旗牌、御用盔甲、兵仗、衣冠等项。设提督内臣2人、武臣2人,掌号头官2人,坐司官5人,见操把总34人,上直把总16人,明甲把总4人。不过三千营均为骑兵也是京军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剩余一个神机营则为火器营,官员之设,同于三千营。分为五军,中军,设坐营内
臣1人,武臣1人,下设4司,各设监枪内臣1人,把司官1人,把总官2人,左右掖、哨官之设亦同于中军。得都督谭广马5000匹,设置五千下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设坐营内臣、武臣各1人,下分4司,各设把司官2人。
三大营的分工,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习巡哨,神机营习火器。明代军力部署,重内轻外,成祖之后一般情况下京师约驻军30余万,畿内亦有20万,整个京畿地区驻军不下五十万。
京军三大营制度在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前无大变化。不过在英宗时期,五军营遭遇了重大的改变,原因就是土木之变,使京军50万几乎全军覆没(当然大部分的人都是私自跑了。)。京营制度在内外困顿的情况下生了重大变化。
景泰年间,景帝命兵部尚书于谦整顿京营。于谦认为三大营各为教令,有战事时,临时调拨,兵将不相习,乃设立团营。每50人为一队,设队长,两队百人,设领队官。20队千人,设把总官。5000人有都把总官。从三大营**选15万人,分10营,称团营。每营设坐营都督1员,都指挥3员,把总都指挥15员,指挥30员,管队官每队2员,于三大营提督中选2人充任总兵,负责10营的训练管理。剩余的兵士归本营,称老家。京军之制为之一变。只不过英宗复辟,于谦被杀,团营制被废除,恢复三大营旧制。营军总数为23
万余,分为头拨、次拨,随时进行训练。
后来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恢复了团营制,增为12营,称奋武、耀武、练武、显武、
敢勇、果勇、效勇、鼓勇、立威、伸威、扬威、振威。每营万人,各分为五军。三千营、神机营仍领马队、火器。12团营各由侯一人统领,各佐以都指挥,监以内臣,提督以勋臣,称之为选锋。余兵仍归本营为老家,不参与训练,专门供役使。当时共选出14万人,3000余人为选锋,又以山东、河南、江西精兵为班军,春秋番上京师,共计25万人。成化时,郡内监汪直总督团营,禁旅大权从此落入太监之手。成化二十年,还恢复了殚忠、效义二营,练京卫舍人、余丁。二营立于永乐年间,后废置,至此复设,但不久,又因无益废除。
弘治初时,营军久困于工役,缺伍多,颓靡不振,明武宗即位时,12营锐卒仅余六万余人。此后十几年经过孝宗的励精图治之后,五军营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小郭子,别到时候吓得尿裤了。哈哈哈……”郭城身后忽地传来一阵大笑声。。明统天下
第九十六章光明正大的较量
上一章在作品相关里面。。听到有人敢嘲笑自己,郭城大怒,不过扭头看到说话的人的样子后刚刚抬起来的右手又惺忪的放了下来,因为来人是和他一样身份的张斯任。张斯任和郭城一样都是属于五军营的提督内臣,自己要是动手了估计事情到时候就严重了。不过虽然如此郭城还是不打算在嘴上放过他:“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这个斯文败类啊。”
张斯任在京城里也是名人一个,张斯任是英国公张辅的小儿子张槃的大公子。英国公张辅去世之后张懋继承了张辅的爵位。张懋是张槃的哥哥。当时的张槃还只是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孩子,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了。但是现在张槃可是一直对自己的哥哥张懋有点怨言。为啥啊?因为当时英国公张辅死的时候不但他张槃是一个小孩子,就连他哥哥张懋也同样只是一个九岁的娃娃。张槃一直以为自己也是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的,只不过自己当时太小了所以才让张懋抢了先。
当然了张槃现在也没想过在把爵位抢过来,毕竟这件事情都已经成了定局了,除非自己兄弟俩闹翻,否则是没有可能了。张槃自然是不会和自己的哥哥张懋闹翻了,兄弟倪墙可是家族禁忌,张槃自然不会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了。不过平时占点哥哥的便宜张槃还是经常做的。而张懋身为兄长自认为自己对弟弟有点亏欠,平时对张槃一房也是格外的好。张斯任身为张槃的大公子,自然的比较受张懋的宠爱。
自古慈母多败儿,其实家里的长辈不管是母亲还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