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吧,北条氏纲直接便怒了,他可不认为靠着两人能够守住京都,弄不好大家都要死在这里,见足利义晴不愿意听从自己的建议,非要死守京都,脾气暴虐的北条氏纲直接带上自己的大军退守若陕、近江和伊势三地。

事实证明,北条氏纲的想法是对的,足利义晴的想法确实是太天真了,靠着他不到两万的兵力根本就无法守住京都。。。

在明军围攻了三rì之后,京都在几乎被焚毁之后落到了明军的手中。这座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几十年内连番遭受战火的蹂躏。

京都陷落,足利义晴战死城墙,室町幕府彻底灭绝,整个倭国几乎陷入一片死寂。所有的人心里都在流血,都在悲伤。

好在北条氏纲临走之前强行带走了后柏原天皇,这让退守倭国中部以及北面的他不但独揽了大权,而且也有了大义的名分。

国家生死存亡。吾等应尽皆战死效果,仗着后柏原天皇的名义,北条氏纲独揽大权,在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大肆招募将士,征调各诸侯国的军队。

这个时候这些中部以及北部的诸侯国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防备着来自京都方面的人了,迫切的危机感让他们不得不放下以往的一切仇视。

占领了京都,郭城焚城三rì,之后派人东进大阪平原。随着北条氏纲的逃亡,大阪平原上已经没有守军。

但是虽然如此,令明军没有想到的是。那里的平民竟然是有史以来抵抗最为激烈的,占领了大阪之后,那里的明军不但不配合,而且还总是暗中捣乱,甚至暗杀明军将士。

占领大阪在战场之上明军的死伤都没有超过一千,但是被那些平民使用各种手段害死的决多大一千多人,这其中更是以伊贺和河内两个地方最为严重。

郭城几乎怒不可遏,凡反抗者格杀勿论。分不清谁是良民,谁暗中反抗。那就全部都杀了。

至此明军来到倭国之后最大的一场屠杀拉开了帷幕,屠杀从京畿西国开始,一直蔓延到大阪的海边,一村有人反抗便屠杀一村。一城有人反抗便屠杀一城。

倒地有多少人被屠杀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后来推测当时半年之内被杀的人不少于四十万,整个京畿西国以及大阪平原地区几乎十室九空。不过大明的官方却一直没有承认过这一点,他们始终坚持之所以会出现十室九空的局面完全是后来北条氏纲发动瘟疫战一手造成的。

北条氏纲纠集了超过十万大军用来防守。但是最后却仍旧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根本就无法守住。十万大军倒是能够暂时挡住明军不让他们从正南方北进。

但是倭国不是大明,他们地域狭小。四面环海,在大明有强大海军的情况下,他们可以从任意一个地方登陆。但是北条氏纲却没有足够的大军进行防守每一个沿海地区。

郭城和钱如京经过策划从海路越过志摩,直接出现在了伊势的后面,郭城从北侧登陆直接进攻驻扎在伊势的倭国守军。

对方溃败,伊势失守,北条氏纲辛苦维持了才半个月的伊势、近江、若陕防线便宣告崩溃。

伊势位于近江的东北面,伊势失守,近江腹背受敌,北条氏纲在近江三战三败,没能挽回败局,不得不撤出近江。

而若陕的守军则看到自己北回的退路被彻底切断了之后,开城纳降。

北条氏纲大败而归,倭国中部诸侯国见到明军已经无从打败,便心生投靠之意,趁着北条氏纲败回之际,众人齐力将北条氏纲赶出了城池。

北条氏纲刚刚大受打击,便又被部下驱逐,心灰意冷的他直接放弃了除关东之外所有的领地。

北条氏纲退守关东,整个本州岛除了关东之外很快便全都到了大明的统治之下,对关东的最后决战即将展开。

六月,双方的伊豆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由于伊豆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对明军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双方大战半月,上杉家族几乎全部阵亡,明军终于占领倭国东海道南部,伊豆失守,北条氏纲带着残兵败将以及天皇逃窜武藏国。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用退守来形容了。

接连的败仗不但严重摧残着北条氏纲的信心,同样也在一步一步的激发着他的暴虐xìng格,退守途中北条氏纲找来了大量郎中,沿途不断的杀戮并收集死尸。

控制了伊豆之后,郭城开始进军武藏国,那里是后世倭国东京所在的地方,很有可能也是此次大明的最后一站。

明军兵锋一rì千里,防守的北条氏纲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很快,郭城发现不对劲了,因为这段时间大军之中经常出现无故感冒的人。

如果是偶尔的一两个还好说,但是一下子成片成片的出现,那就不正常了。

意识到事态严重新的郭城立马下令停止进攻,将所有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全都隔离,然后找来军中郎中诊断。

瘟疫,果真如郭城所预料的那样,大军之中出现了瘟疫。

S:ps:求支持啊……

第六百三十二章:末日浩劫

乱世出瘟疫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放在这个时候却显得很不正常,现在的明军当中跟随的有大量的郎中,这些郎中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不但能够处理军队伤病的各种伤情,并且对于战场处理、掩埋死尸、战场防疫等各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

这十几年来大明交战无数,但是却从来没有爆发过一场瘟疫,就连这一次出征倭国,前后每一次交战一结束,大量的郎中就会立马登场,为伤病包扎的就给伤病包扎,负责处理战场的就处理战场,而处理死尸以及防止病疫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倭国之战开始前几个月来,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的疫情,但是现在一到这里,便传出了瘟疫了。

问题不可能出现在明军这边,这一点郭城很有信心,那么原因就在倭国那一边了。

这个时候郭城想起了自己进攻武藏以来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的都是一片经过屠戮的景象,很明显是倭国的大军在对自己人进行屠杀。

一开始郭城对此还很高兴呢,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了。

果然,很快经过军队当中大量郎中的研究,有人提出了可能倭国在故意制造瘟疫。

顿时,郭城大惊,立马经过防护的明军探子四处打探消息,慢慢的随着一个一个探子回归,带回来一个又一个消息,郭城也不得不真的接受这个事实。。。

北条氏纲在故意制造瘟疫,而且他还在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但是更糟糕大事情还在后面,正德十四年五月三rì,经过统计明军当中感染瘟疫人数达一千人。

事态紧急,郭城一方面下令大军不得私自外出,另一方面对所有感人人群继续拧隔离救治,凡是接触过这些感染源的人也全都被隔离,一时之间在关东的明军被隔离人数达到上万人。

而瘟疫不单单在明军当中传播。外面的平民当中更是呈现无法遏制的态势进行传播,整个伊豆五十多万人,现在经过粗略估算,受到感染和结束过感染源的人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

而且他们不想明军当中有着严格的隔离治疗纪律,他们也没有足够的郎中以及治疗的药材,可以想象在平民之间的瘟疫已经无法控制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气氛在明军当中以及外面所有的地方传播,整个天空都好似被yīn暗所遮挡。

这里的情况已经被禀报道了京城之中,得知消息的朱厚照大惊失sè,没想到这个北条氏纲还真够狠毒的,竟然敢自己制造瘟疫。并且还进行大肆传播。

对于这种病毒,朱厚照也没有太多的办法,除了尽可能把自己脑海之中还能想起来的防治瘟疫的方法告诉他们之外,也就只能尽可能的往倭国派遣郎中以及运送药材了。

“便宜行事,事不可为便可以撤退。”这是朱厚照送给郭城的亲笔信。

事态还在进一步的恶化,明军当中被感染瘟疫的人数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到了五月中旬的时候,被确诊的人数已经达到万人,被隔离的更是多达五万多人。

对于郭城来说唯一能使好消息的就是由于明军早有防备以及军队当中有足够多的郎中以及药材。所以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被及时救治,这也让尽可能的减少死亡率。

不过如果看到外面的传播情况,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经过统计,现在瘟疫已经在整个关东蔓延开了。不但武藏国、伊豆国这两个主要的地方,就连除了武藏在内的关东另外七国:下总、上总、安房、上野、下野等也出现了大面积感染瘟疫的情况。而且东海几国也没能够幸免。

现在郭城所在的伊豆国属于东海七国之一,紧邻关东中心之一的武藏,由于伊豆大面积出现了瘟疫。连带着其南北防线的其余诸如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几个国家也没能够幸免。

在民间具体多少人受到感染郭城不管确定,但是他粗略估计现在绝对已经不下百万人了。

关东八国以及东海七国是整个倭国除了京畿十国之外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甚至由于这几十年京畿地区的战乱。这里比着京畿的人口密度还要大。

现在发生在武藏的战争已经完全停了下来,郭城已经开始不断的后撤,哪里大面积出现瘟疫,他就立马下令撤离。

而之前和他对峙北条氏纲已经被部下杀害,这个时候还让北条氏纲这个恶魔活着估计天理不容。

在关东大面积出现瘟疫之后,北条氏纲手底下的军队同样不能够幸免,这些瘟疫就是他收集大量死尸慢慢造出来的,所以感染的时候第一个感染的就是他麾下的大军。

不到一个月,麾下数万大军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幸免的,而自然的一开始北条氏纲还能够压制住手底下的人,但是当那些不明真相的将士们知道瘟疫是北条氏纲制造以及散播的时候,顿时所有人的人愤怒了。

在乱刀之下,北条氏纲被砍成了肉泥。

但是北条氏纲死了却仅仅代表着这场浩劫才刚刚开始,瘟疫就像恶魔一样,一旦放出来了,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控制的住了。

终于,正德十四年五月末,在明军当中被感染人数达到五万人,已经死亡三千多人的背景之下,郭城下令所有大军撤出本州岛。

浩浩荡荡开赴本州岛的近二十万大军不得不在瘟疫面前败退。

而在本州岛之内,随着明军的撤退,情况更加的恶化,瘟疫迅速蔓延,从关东蔓延到京畿,蔓延到北陆并继续迅速的往外面传播。

当明军已经完全撤离本州岛的时候,整个本州岛从南到北已经几乎没有见不到瘟疫的地方了。而受到感染的人数初步估计已经不低于两百万人了。

此时整个倭国才多少人,七百多万而已。更为恐怖的是,现在瘟疫的传播还没有一点减弱的趋势。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由于它是人为制造的并且被刻意的大规模传播,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遏制它的最好时机,而等到后来所有人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尽可能的逃离感染源而已。

明军是幸运的,他们可以乘坐着军舰撤离的逃离这个犹如地狱一般的地方,但是那些本州岛上的人呢?他们大多只能够呆在那里慢慢的等死。

整个本州岛已经完全被封锁了。为了防止瘟疫蔓延到本州岛意外的地方,大明调遣了整个大明三分之二的海军把整个本州岛都给严格的封锁了起来。

上面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那里。

第六百三十三章:种*族灭*绝

明军当中所有受到感染的人都被安置到了对马岛和九州岛之间的伊岐岛上,之后这个岛也被封锁了起来。控制瘟疫在外面蔓延,这是明军当下最为紧要的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来可以说此次大明出征倭国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在撤出本州岛之后,明军并没有就这样停了下来,因为整个倭国还有一个岛屿没有被占领呢,那就是北海道岛。

这个处于倭国最北端的大岛并没有给明军造成任何的麻烦。虽然这里是整个倭国除了本州岛之外第二大的岛屿,但是实际上他连本州岛上的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上。。。

虽然地盘大,但是这里气候严寒,居住的人口极少,实力更是弱不可言。明军到达上面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交战,北海道上仅有的几个不入流的大名早就听闻在其余三岛之上战事之惨烈了,所以看到明军之后他们根本就兴不起抵抗的心思。

至此,虽然大明没有直接占领整个倭国,但是现在的情况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比直接占领了倭国还要好得过了。

通过明军有效的治疗以及隔离政策,明军当中的瘟疫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最后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治疗,明军当中最后一个被感染瘟疫的士兵成功痊愈。

前前后后明军受到感染的人数一共多大七万多人,好在大部分都已经痊愈,到最后因为瘟疫死亡人数在四千多人左右,造成不可恢复伤病的有五千多人。等于说一场瘟疫让明军损失近万人的兵力。。。

对于这个结果朱厚照已经很满意了,就大明现在的医疗条件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让绝大多数被感染者痊愈几乎可以称之为一种奇迹。

但是明军没事了,倭国本州岛上却仍旧处于地狱之中。用地狱这个词语来形容本州岛上的情景没有人能够反对。

通过明军持续不断的对岛上情况的检测,上面的情况每一天都被反馈到了外界。

到了现在除了那些躲藏到了深山当中的人之外,其余的地方已经几乎见不到没有感染瘟疫的人了。

对于岛上的七百多万人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明军虽然退出了那里。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们宁愿明军没有退出本州岛。

以前明军在的时候好赖有时候军队当中的郎中还会拿出一部分的医疗物资送给当地的居民让他们用来防治以及治疗瘟疫。

而有时候明军当中的郎中甚至会出于同情亲自去治疗一下当地的患者。当时明军几乎遍布整个本州岛,可以说受到明军恩惠的当地居民不再少数。

可是随着明军的完全撤退,这些全都没了,没人再给他们医疗物资了,也没人再给他们看病了。

更让人绝望的是明军撤离之后岛上出现的混乱局面。明军虽然是一个外来的统治者,但是毕竟明军还有这极其优良的军纪,同时明军对于较服从地区的统治还比较温和。所以他们当时还算是得过且过。

但是现在呢?明军是走了,不过之前的战争已经让整个倭国的原由上层统治者被清洗一空,明军撤离之后的权利真空迅速的刺激着岛上的一些野心分子。内部的战乱不可避免。哪里的明军撤离。第二天准定爆发冲突。

瘟疫让人们恐慌,遍布本州岛各地的冲突则不断的加剧着岛上局面防止瘟疫的困难,到了现在,上面的战乱以及基本上停止,因为几乎所有人的都在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九州岛、四国岛以及北海道上的居民应该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因为大海的原因可以不受瘟疫的困恼。

或许等到这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消退了之后,他们就要成为整个倭国最后的人了。

不管怎样那里的战事已经算是结束了,除了还在封锁本州岛的海军之外,剩下的十几万步兵已经开始陆续撤退了。镇守其余三个岛屿根本就用不了多少的军队。

现在朱厚照对于倭国的期望就是等待。等待上面的瘟疫自行消退了之后再上去看看情况如何。

至于在暗地里朱厚照倒地有没有因为倭国爆发的瘟疫而窃喜那就不知道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场瘟疫灭绝的是一个种族。

时间转移到国内,虽然受到大明与倭国之前的战争影响。大明的发展有那么稍微的减缓,不过总体上整个大明还以呈现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

一个王朝能够连续两代君王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奇迹了,以至于现在朝中很多的人都开始拿朱厚照和唐太宗相提并论了。

唐太宗有贞观之治让大唐呈现鼎盛,而朱厚照同样也有正德改革让大明前所未有之鼎盛。唐太宗歼灭了东突厥。让大唐成为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朱厚照同样彻底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以及更远的地方,让大明成为了这个世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王朝。

把朱厚照和唐太宗相提并论。一点都不过分,而朱厚照更是欣然接受,作为一个稳坐皇位的穿越众,如果不能超越唐太宗,那就实在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身份了。

进来朱厚照还在酝酿着另外一个改革,那就是科举制度。

这个出现于隋,发展于唐,兴盛于宋的科举制度不得不客观上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之创造,它很好的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条尽可能公平以及广泛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样更重要的是,它一手终结了在以往延续了上千年的世家统治。

不过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和先进与落后相伴随的,在以前科举制度是一个可以称之为领先世界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又有谁知道历史上再过两三百年它就会被骂的一无是处了。

历史已经证明科举制度不革新不行了。

当然,朱厚照也没有那个心思,更没有那个胆量去直接完全的废除科举制度。朱厚照对科举制度最大的好感就在于这个制度是古今中外论起公平xìng最好的一条选拔制度。

不要说科举存在舞弊的现象,真的要说起来,其他现在的选拔制度当中舞弊的现象揭露出现能把你给吓死。科举舞弊一经发现抄家、杀头、流放那可是常有的事情,现在哪个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如此严厉的惩罚的。

第六百三十四章:科举革新

让朱厚照不去废除科举制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敢。

实话实说,朱厚照确实是不敢真的完全废除科举制度。整个大明一百多年来所有的统治阶级基本上都是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你把这个制度废除了,那不就是和全天下无数的读书人以及那些实权者彻底走向对立面了。

后世满清的灭亡不可否认他们完全废除科举制度也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

所以朱厚照要做的便是慢慢的改革,虽然我没办法直接完全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我可以像是温水煮青蛙一般的一点点去改变这个科举制度。

或许等到二三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虽然科举还叫科举,但是那个时候的科举除了名字一样之外,内容是否还一样就不一定了。

其实朱厚照所谓的改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复古。如果真的要改革科举制度其实也并不需要真的去创造些什么东西,只要你有那个心,完全把以前科举制度的一些东西给加上就绝对可以了。

到了大明朝,科举制度考试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的八股文,这个东西也叫做经义。

其实在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只有经义这一个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最为繁杂的时候是唐朝,当时考试常设的科目有就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换成今天的文理科的叫法,基本上就是把文科的内容和理科的基础内容全都包括进去了。。。

考虑到当时自然学科并不发达的现实,这五十多种学科已经把当时社会上能够加进考试的东西都给加进去了。在某种程度上比着现在考试的还要全面。

当然科举制度的衰败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大明,因为本身从设立之初科举制度就存在了重文的局限xìng,到了宋朝更是因为重文轻武的思想极力的压制经义之外的其他东西。至于大明的八股文其发源还在于元朝。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第一次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变,在传统八股文的基础之上,今后科举制度增加了策问的内容。

策问。即议论。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以前唐朝和宋朝的时候也有这个内容。策问主要就是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经济等各方面社会问题,比起传统的八股文来难度更大,当然也更有实用价值。

这一条改革一出现,基本上大明都是呈现欢迎的态度,这些年随着朱厚照带来的影响,大明是越来越开放。对于当今科考考生只会做文章的现状不少的有识之士也已经发表了众多的不满意见。

现在在八股文的基础之上增加有关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策问无疑让不少开明的人看到了科举制度将更加具有实用xìng。

今年就是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即位以来第一次科考是在正德元年,也就是明年再举行科考的时候,考生就要多了策问的环节了。

这期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也足够那些考生们来弥补驻足了。

而除了增加了策问环节之外,朱厚照还突然设立了一个制科的科考。现在大明的考考内容都是属于常科,也就是每一次都要考察的东西。而制科与之相对,就是临时增加的科考内容。比如那一段时间国家缺少哪一方面的人才了,朝廷就会临时增加一到几门的临时科考内容以选拔特殊的人才。

不过在大明。这个制科从来没有实行过。而明年的科考,朱厚照却要在大明第一次实行制科。

在此次制科考察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明法科(即律法)、明算科、格物科、经济科这四大类。

此次参加制科科考的人员没有任何的限制,凡是愿意为大明效力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制科的考试。在明面科考之前,各地官府就会完成第一批可以直接参加制科人员的筛选。

而那些考试经义以及策问的人则可以zìyóu选择,他们可以不用参加制科内容,但是如果能够在制科上有所建树的则可以对会试成绩进行一定的加分。

明法科。明算科,格物科,经济科。这四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律法、数学,科学以及经济。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这四门学科才是未来最为重要的东西,不过朱厚照也不能一下子就让这些学科从无到有取代了经义的考察了,那样反对的声音太多。

朱厚照这才想出了制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制科的考察为大明选拔一批实用xìng的人才,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不过分的刺激那些读书人。临时的吗,就是随时就会取消的,这样那些读书人心里就不那么担心了。

不过外人所不知道的是,朱厚照心里真正的打算确实把制科的内容连着实行三次之后,就宣布把制科变成常科。经过九年的缓冲期,足够让支持的力量全面压制反对的力量了。

而且等到这四门学科变成常科之后,内容也就不会仅仅是四门了,未来他们就要逐步的进行扩充,朱厚照倒是不指望恢复到唐朝五十多种的样子,因为那样考试的太多了,而且其中有很多的设置也不合理。

朱厚照心里最好的科举制度其实就是古代科考和现代高考以及大学的一种结合。留下古代科考的制度以及流程,而考试的内容则慢慢演变为现代高考以及大学考试的各种学科。

这样的考试就要分为两个等级了,一个就是像高考或者乡试一样在各个省内进行,考试的内容都是像现代高考那样的学科分类的知识,比如基础的语文、外语,文综以及理综。这样在省内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人去参加第二个级别的全国xìng质的会试。这个时候再考察的东西就要高级的多,也实用的多了,完全就是把现代大学的各种学科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全国xìng质的考试。当然到时候考试的难度肯定要比现在大学的难度大得多了。

五十年到一百年,这个是朱厚照心里预期的科考演变的时间,想要把大明现在的科考完全变成自己所预期的,没有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根本就不行。而其中难度最大的还并不是内部的阻力,而是那些自然学科发展的限制。

就比如化学或者物理,在大明在这方面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前,根本就没办法单独的作为一个科考的学科存在。

第六百三十五章:安南作乱

朱厚照出台了科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之后一下子陷入最忙碌的还不是那些考生们,而是礼部。

那么多年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都没有考试过的东西一下子又要开始考试了,这让那些考生们完全一筹莫展。

根本就没有学过这些东西,而且平时也很难接触到诸如明算、格物等这些知识,这让他们如何准备?

没办法,只能礼部出手了。。。

这一次礼部几乎动用了超过一半的人手大面积的搜集资料,才终于在三个月之后编纂了几套基础的有关明算、格物等各方面知识的书籍,然后立马刊行全国。之后的事情那就不管礼部什么事了,反正我们是把要考试的东西给你们了,至于学不学那就是你们的事情了。反正我们这些人都是过来人,不用再参加科考了。

从开chūn到现在本来大明一直平平静静的,这让所有人都以为今年应该不会出现什么乱子了。但是果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今年会是个和平年的时候,突然南方爆发了战乱了。

正德十五年,四月二rì,东南安南王朝边境军队趁着明军不被突袭攻入广西龙州,在龙州境内残杀大明百姓一千余人。

事发之后广西当地官府立即戒严,一方面上报朝廷,另一方面上报就地开始调遣大军反攻安南。。。

得知广西当地情况的朱厚照大怒,当即责令兵部对安南宣战,调遣海军三万,陆军十五万大军进攻安南。

消息传来,安南国王黎椅大惊失sè,立马上书大明乞罪并禀明进入大明境内的军队都是地方诸侯的军队,他根本就无法管辖。

这个时候的安南已经不复几十年前的那种鼎盛了,当初安南何其强盛啊。不但把大明赶出去了,而且还几度攻占占城王朝,让一个占城王国几乎名存实亡,更是曾经一度打得澜沧王朝没有招架之力。

但是所谓盛极必衰,安南的强盛和他们几位开明的国主是分不开的,但是在连徐除了几位开明国主之后,安南也走上了霉运,竟然连着除了几代昏君。

好酒sè,施暴政,残害宗亲。等等。这二十多年来安南国王各种昏招不断,让的一个好好的安南王国开始陷入了内斗当中。宗室之间离心离德,zhōngyāng与地方持续对抗。

而外部安南同样也不稳当,以前占城和澜沧王朝都是因为实力所限不得不在安南面前低头,但是自从有了朱厚照的指示以及大明的暗中支持之后,相对于安南实力迅速提升的两国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反击。

这十几年来可以说安南外部的战争都没有中断过,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不下百次,而安南也从一开始的强势反击到现在勉强招架。

在经历了陈皓造反以及大臣郑维?弑杀国王之后,短短几年之内。安南已经换了三四位国王了。

好在在四年前安南终于迎来了一个还算好一点的国王,就是黎椅。

黎椅也算不上多么有才干,不过比着自己前面五六任国王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怎么折腾了。即位之后的黎椅还算是干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暂时的结束了和外面占城以及澜沧王国的战争。

对外黎椅看的很明白,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