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统天下-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计划是本汗提出来的,所以到时候就让我鞑靼的大军作为进攻的先锋,不过同样的丑化说在前面,作为进攻先锋,死伤必然惨重,等到战事结束之后本汗希望我们能够得到和我们的付出一样的回报,最起码我们双方要平分战果。”

离开战争死伤作为惨重的比如是军队的先锋,特别是和大明交战因为要牵扯到攻城的问题,作为进攻大明的先锋死伤更是要比野外决战要惨重的多,这个先锋如果巴图蒙克让瓦剌的大军担任的话,到时候难免会让阿喇哈青森极其手下认为这是自己在削弱他们的实力,为了避免出现还没有打败大明两军便内斗不断的情况,巴图蒙克只能主动的将先锋揽到了自己身上。不过巴图蒙克也不是一个吃亏的人,既然让他的军队作为先锋了,那战果自然也要得到应得的了。

果然,当巴图蒙克说完之后,以阿喇哈青森为首的瓦剌众人全都点头赞成,同时在心里众人对于巴图蒙克也更加的高看了一眼。

第四百三十九章当死神在靠近

当天晚上经过巴图蒙克修改的南下策略在蒙古联军当中获得了压倒xìng的通过,至此经过了诸多变故之后蒙古大军南下的真正策略终于固定了下来。

联军开拔南下北直隶的时间定在了两天之后,主要是因为阿喇哈青森刚刚率领着三十五万大军到了亦集乃,巴图蒙克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亦集乃休息了十天左右了,当然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开拔了,但是瓦剌的大军就不得不再次休息一下了,这一次一旦开拔南下北直隶在战争决出胜负之前两边的联军便不会再有休息的时间了。

所以在大军开拔之前必须得让所有的军队完全恢复了实力才行,阿喇哈青森的大军刚刚经历了在天北的诸多事情,虽然之前也休息了两天,但是军队的实力却还没有恢复到最好的状态,特别是军队的士气更是需要提升。

而且正好趁着这最后休息的两天,巴图蒙克找上阿喇哈青森开始和对方商量其了到时候两军之间如何协同作战以及物资、粮草押运的事情来了。

不过就在两人呆在亦集乃坐着最后的准备的时候,在蒙古草原之上却率先发生了血风腥雨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主角便是大明大同副总兵郑萼、亦卜剌和莫rì根、亦思马因四人。

亦卜剌、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三人作为最先投靠大明的一批蒙古部落首领,谁也没有想到才短短的三年时间他们的命运便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亦卜剌下定决心死心塌地的跟随大明。而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却已经公开背叛了大明了。其实不但外人想不到事情会变化的这么快,就连身为当事人的三人也绝对想不到会有这么一天,而且这一天还来的这么快。

对于亦思马因和莫rì根,朱厚照早就想杀了他们了,不管如何被人背叛都不是一件两人高兴的起来的事情,如果是在平时的话或许朱厚照还不至于这么生气,但是现在确实鞑靼和瓦剌联军五十五万南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的背叛无疑是火上浇油,往大明的伤口之上又撒了一把盐。

先不说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的实力如何,单单他们两人在这个时候背叛大明所产生的连锁相应和带动效应便对大明大大的不利。而且如果算上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的实力的话,大明面临的情况更加的糟糕。

此时鞑靼和瓦剌一共联军五十五万,不但敌军数量众多,是大明有史以来面临的敌军数量最多的时候。而且这些还都是骑兵,如果被蒙古大军攻破了长城了,到时候整个北方大地都很难找到可以抵挡蒙古大军的力量。

五十五万鞑靼和瓦剌两军就已经足够让朱厚照烦恼的了,在这个时候再加上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部落之中的军队,情况更加的危机。

莫rì根和亦思马因两人手下的部落都是漠南蒙古之中少有的大部落,虽然比不上巴图蒙克麾下的黄金家族后裔组成的直系部落,但是此时两人联起手来如果倾尽所有的话绝对能够凑出来十万大军。

鞑靼和瓦剌的五十五万大军朱厚照都还不知道如何去消灭了,再加上两人的十万大军,到时候六十五万大军,朱厚照都有种战略xìng后撤的想法了。

所以。此战蒙古,朱厚照首先要做的、最急切要做的其实还并不是抵挡和直接消灭瓦剌和鞑靼的联军,反而是要消灭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这两个反骨仔了。

巴图蒙克和阿喇哈青森此时兵强马壮,对大明有极其的jǐng惕,能够抵挡住对方的直接进攻朱厚照都不再奢求其他的了,至于消灭对方还是以后再说吧。反而是消灭亦思马因和莫rì根则更加管用、更加实际也更加容易成功一些。

之前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都在京城当中,想要消灭两人,最为省力的办法当然是直接在京城当中就杀了两人了,这样没了两人,事情不就一了百了了。

不过虽然这个办法最为省事了。但是朱厚照却不敢这样做了,原因就在于盛名所累了。

大明是什么?那可是天朝上国,那可是礼仪之邦,那可是数千年传承的文明社会,儒家学说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中华大地几千年前便有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了。就更别说此时汉家学说达到鼎盛的的大明了,朱厚照来自后世身后利己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所影响对于那些名声什么的当然不是特别的在乎了。所以他心中一直都是倾向于直接在京城当中就杀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的了。

至于到时候会不会因为此时而影响到自己以及大明的名声,这在朱厚照看来都是其次的,他坚信实力决定一切,只要大明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便没有人敢指责大明的不是。

有了这样的想法朱厚照当然会去尝试一下了,不过当朱厚照还没有付诸以行动的时候便不得不放弃了这种想法了。

原因就是在于朱厚照和朝中的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竟然遭到了所有人的一直反对,不管朱厚照怎么说,李东阳、马文升他们都是绝不松口,一直以什么大明是礼仪之邦为借口告诫朱厚照不可以做出来这种被天下人鄙夷的事情来。

被人拒绝当然是不好受的,朱厚照也不例外,当时也不知道朱厚照是怎么想的,在一怒之下竟然暗中下令东厂去做这件事情,但是令朱厚照没有想到的时候一直以来对朱厚照言听计从的刘瑾竟然做出了反常的举动,他比那些大臣们还有坚决的反对朱厚照这样做。当时刘瑾跪在地上哭着喊着的对朱厚照说:“皇上。您就是杀了老奴,老奴也不会听令的,现在天下人有谁不知道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已经背叛了大明,现在京城当中谣言四起,都在看着皇上倒地会不会杀了他们两人的,如果他们在京城当中没有出事还好说,一旦两人死在了京城了,不管是不是我们下的手,到时候流言蜚语必定会扑面而来啊。”

“皇上啊,老奴不怕一死。但是老奴怕皇上轻率之下而做出损害自己威望的事情啊。”这一次刘健可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了,哭得那叫一个忠心。

好吧,看到就连刘瑾这个不是好人的人都反对自己这样做了,朱厚照也只能放弃了暗哨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的想法了。没办法,他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个年代里众人的高尚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当中会被鄙夷为顽固、虚荣和天真,但是真正处在这个年代当中朱厚照却说不出一句指责他们的话来。

这个方法行不通,朱厚照只能想其他的方法了,其实事情纠结的关键便在于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是应大明之邀才来的,所以从两人来到大明境内的那一刻起,两人的生死安危就和大明的声誉挂上了,朱厚照可以杀了两人,但是却不能在大明的境内杀了两人。他们两人身为客人,而大明身为主人,主人在自己家里杀了自己邀请来的客人,当然说不过去了。

不过如果当两人离开大明回到自己的草原之后便没了这种顾虑与关系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与大明闹翻了的事情天下皆知,在大明境内如果朱厚照杀了他们便是犯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大忌了,但是当两人回去之后再杀了他们,到时候谁也无话可说。

所以从当时阅兵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朱厚照便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应付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的事情来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又不是单独前来的。先不说跟随两人一直到京城的数千个亲兵,就在大明边境的蒙古草原之上便有数万两人麾下的大军在那里等着他们两个人的。

一旦两人离开了大明进入草原便会直接被两人带来的大军保护起来,被几万骑兵保护着的两人就是朱厚照想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两人到时候纵然打不过大明,但是逃离大明的威胁却还是能够做到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厚照便已经开始在北边调兵遣将了。大明北方的兵力不少,但是为了应对瓦剌和鞑靼的两军大部分地方的军队都不能够调动。用了不少的时间花费了不少的力气朱厚照才从众多地方凑出来了五万大军,这些大军全都呆在大同之中,由大明副总兵郑萼率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还在京城的时候这五万大军便一直呆在大同之中等候时机,而当亦思马因和莫rì根离开了京城之后两天之后便得到消息的郑萼便开始整顿兵马并且排除大量探子,想要在亦思马因和莫rì根必经的道路之上埋伏两人。

官山九十九泉,这里是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离开大明之前的最后一站,离开了这里继续往北两人很快便可以到达大明长城北面的草原之上。

九十九泉,如同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辉腾锡勒草原之上,在汉人之中这里被叫做九十九泉,但是在蒙古人之中,这里却被叫做议事台。

这里是一个出名的地方,古代不少的皇dìd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特别是草原民族兴盛的的北魏、辽国和蒙古时期,这里更是那些国家之中不少皇帝喜欢前往的地方。

九十九泉闻名于北魏,在史书记载当中年轻有为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是第一个来九十九泉游玩的皇帝,在公元406年的他来到九十九泉,与大臣们谈笑风生,赞颂着九十九泉的美景。离开时,拓跋珪让大臣们在这里建造石亭,以做永久纪念。从此九十九泉的盛名便慢慢的在北方传开了。

而议事台的名字却来源于蒙古时期,作为成吉思汗死后的继任者窝阔台曾经把九十九泉作为前沿指挥所,进行着继成吉思汗之后的一系列统一和扩张战争。征伐命令不断从这里发出。而捷报也不断传到这里。就是在这里窝阔台指挥了蒙古大军灭金攻宋的战争。而也就从哪个时候开始九十九泉在蒙古人的心目当中便有了另外一种含义,他代表了蒙古曾经的强大,所以在蒙古人的心中这里被称作议事台。

议事台夹在官山和官山卫的中间,来到这里两人不可谓不大胆了,此时官山和官山卫都屯有重兵,如果这个时候大明突然南北分兵合围的话两人绝对再也离不开大明了,没有一定的勇气寻常之人在这个时候还真不敢将自己的最后一站定在这种危险重重的地方。

九十九泉的一间客栈当中,数百个两人的亲兵将整间客栈德尔上上下下全都给占满了,而就在客栈的外面还有数千个两人的亲兵jǐng戒着四周呢。

在客栈最大的一间房间当中,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正在交谈。“议事台的北边和南边都是大明的吞并重地,此时相比这两个地方兵力不下万人,真不知道你为什么非得将最后一站选在这个地方。”

房间当中,莫rì根有点不解的朝亦思马因问道。知道九十九泉的北边和南边就是官山和官山卫之后,莫rì根一开始是说什么都不愿意来这里作为休息之地的,他莫rì根宁愿最后一个晚上露宿野外也不愿意将自己置身于大明兵力的半包围之中。不过虽然他心里不想来这里,但是耐不住亦思马因的坚持,两人之中亦思马因资历最高,能力也最好,计谋也最多,所以大多数时候莫rì根都是听亦思马因拿主意。

“哈哈,怎么你觉得这个地方很好吗?”听到莫rì根的疑问,亦思马因笑着说道:“汉人常说最危险的地方却是最安全的地方。荒郊野外看似安全,但是那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奇怪,如果我们在荒郊野外安营扎寨,说不定明军晚上把我们杀了我们连冤屈都没处说了。”

“哼,我就不信他们敢,要是他们有哪个胆量的话你我两人也到不来了这里了。”莫rì根对亦思马因的话不忿的说道。

“哎,之前他们是不敢,但是不代表没有这种心思,你我都在大明,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一到时候明军装作马贼或者制造其他的意外害了你我的xìng命那又如何?虽然天下人知道可能是明军下的手,但是毕竟他们没有直接证据,而且意外吗,总是会出其不意却又合情合理的发生的。而且越是到了最后,越为关键。也越得小心,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大明最为有可能铤而走险的时候。”

“不过住在这里就不同了。这里是议事台,大明在山西的贸易重镇,我们可是光明正大的住进了大明的城池之中的,如果在这里除了意外,大明就是想要推脱都推脱不掉了,”

亦思马因的一番话,莫rì根琢磨了之后也感觉有理,还是住在城池当中最为保险了,在外面还真的保不准大明不会制造什么意外。

“明天一早我们过来长城就到了三不剌川了,相比你麾下的探子也已经回来了吧。”

“嗯,已经回来了。”莫rì根说道,“我带来的那三万大军已经全都倒了三不剌川草原了,我已经吩咐了他们明天一早所有大军全都到长城脚下,明rì除了长城便直奔大军,我就不信明军到时候能够把你我怎么样。还有你安排的怎么样了?”

“和你一样,我秘密带来的三万大军也都到了三不剌川了,哈哈”说完,亦思马因便笑了起来,“好了,喝酒,喝酒。”

两人见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了便放心的喝起了酒来了,一直到深夜的时候已经有点醉意的莫rì根才离开了房间回到自己的地方睡觉去了,而莫rì根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刚刚离开之后,从亦思马因的房间之中突然钻出来了一个穿着黑衣的人。

那人身手矫健,从房间顶上的大梁之上一跃而下,直接到了亦思马因的旁边,就连亦思马因突然看到这里人都是大感意外,“你是什么时候进来的?我怎么不知道?”

从亦思马因的话里便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认识这个人的,而且两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还不浅。

那黑衣人对于亦思马因的话确实没有回答,反而嘿嘿一下,大步的走到了刚才莫rì根坐着的地方,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端起酒杯“跐溜”一声便倒进了嘴里。

“啊,好酒,真是好酒。”将酒杯放在桌子之上,那人不住的称赞道。

“说吧,你来这里干什么?”对黑衣人的称赞,亦思马因不以为意,反而脸sèyīn沉的质问道。

“有人让在下前来问问首领你考虑的怎么样了?”又为自己倒了一杯酒那人才开口说道。

“哼,你不用问了,我亦思马因好歹也纵横草原数十年了,虽然比不上有些人,但是也不会成为你们的棋子的。”听完,亦思马因脸sè更加yīn沉的说道,而且更是有叫人的迹象。

“稍慢,”看到亦思马因表现出的不耐烦,那黑衣人伸手制止他站起来,然后继续问道:“你不想成为棋子也行,但是你有那个实力吗?你虽然在草原之上纵横数十年,但却败多胜少,你拿什么和大明比肩,你拿什么让瓦剌和鞑靼高看你?”

“人这一辈子,就要认命,命中注定的事情,不是你能够改变的。”说完,那黑衣人往前两步,突然一跃而起,再次躺在了大梁之上,“今晚我就在你这里借宿一宿了,明天早上等着你的答案……”

第四百四十章身后的突袭

第二天,一到早莫rì根和亦思马因两人便整顿好了亲兵再次上路,而两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两人走了之后,在两人的身后走过的地方迅速出现了大队的骑兵。

“将军,他们已经快到了边境了。”郑萼的前边,一个从前面飞奔过来的骑兵向郑萼禀报这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的行踪。

“好,”郑萼听到之后,大为兴奋,“吩咐下去全军加速,不用在这么磨磨蹭蹭的了,反正已经快到了草原了,就是被他们发现了也无妨了。”

很快,郑萼命令便传遍了全军,五万大军在他一声令下加速向前而进。

离开九十九泉过了半天的时间,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便已经来到了三不剌川的边缘,“前面就是银山关隘了,过了yīn山就是三不剌川了。”

“是啊,走了离开草原这么长时间了,终于回来了。”听了莫rì根的话亦思马因也高兴的说道。

莫rì根回头看了亦思马因一眼,今天的亦思马因看在莫rì根的眼里好像有点反常,往常两人之中反倒是亦思马因最为善谈了,而且大多数时候也都是亦思马因拿主意,但是今天早上开始莫rì根便发现亦思马因好像突然变得沉默了起来,今天一上午的赶路在路上亦思马因都没有主动说过一句话,每一次都是以前不善言谈的自己开口了之后他才跟着说的。

莫rì根感觉到了今天亦思马因的不正常。但是他也不好直接问亦思马因原因。只能在心里不停的思考,不过却一直没有结果。

银山脚下一个依山而建的关隘,这里是一座军堡,里面住着在这里生存了数十年的世代边军,来到关隘下面的时候,里面迅速出来了一队人马,停在了亦思马因等人的前面。

“站住,来着何人?”在赶过来的骑兵的最前面,领头之人大声喝道,不过看到亦思马因、莫rì根这里人数有数千之多。他也没敢直接走上前来,而是在距离亦思马因他们数米的地方停了下来。此时他不得不谨慎,因为从今天早上开始军堡之中的人便发现了在关隘的北面突然出现了数万的蒙古骑兵,近年来不怎么发生战争的这里的人面对突然出现的数万骑兵一下子便变得不知所措了。在远远看到蒙古骑兵的时候军堡之中的守将便迅速下令完全关闭的从这里的所有通道。

向大同方面告急的文书今天早上已经从这里发了出去,不过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收到来信,而此时军堡之中所有人都是紧张万分,深怕外面的蒙古骑兵会突然攻城,现在在突然看到从南面而来的数千规模的军队,他们当然更加紧张万分了,亦思马因、莫rì根以及两人的手下之中蒙古人的装饰看的一清二楚,这更加的加剧了军堡之中所有人的担心。

“是我们,”听到问话,从亲兵当中走出来一个将领赶着马到了那个拦着路的其并非首领面前。“后面是我们的大汗,这是朝廷发放的文书,你过目。”

接过文书之后,那人打开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有关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身份的介绍以及朝廷专门发的通关文书,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他也不敢在拦着了,迅速的让开了道路让亦思马因他们通过,“通关方行。”

一下子刚才的紧张从这个人的身上消失的差不多了,因为朝廷的文书已经将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的身份将的清清楚楚了。而且不但如此,就连此时军堡外面突然出现的数万骑兵的情况在文书之上也特别交代了,既然朝廷的文书之上吩咐了不必在意这些蒙古骑兵尽管方形便可那他也心安的多了。

送上文书的那个蒙古将军拿过来文书之后马上回到了莫rì根的旁边,向莫rì根事宜了之后众人再次赶路。

而此时在在关隘外面三里地的地方,六万的骑兵分成两部分停在这里。所有的骑兵全都骑在马上,手握弓箭与刀枪。一脸紧张的看着不远处的关隘。

这些骑兵便是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此次南下大明带来的大军,本来两人带来的军队和亦卜剌带来的军队是呆在同一个地方的,不过此时由于两人和亦卜剌关系也已经恶化,所以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思前考后便单独讲麾下的兵马调到了三不剌川上了。

在大军的最前面一手拿着兵器一手拉着缰绳,作势彷如虽然准备冲出去的两位主将便是苏赫巴鲁和达rì阿赤,两人分别是莫rì根和亦思马因麾下的大将之一。

“达rì阿赤,这都快中午了,你说大汗他们怎么到了现在都还不出现,会不会是出意外了?”在关隘的外面两人已经这样等待了一个上午了,耐xìng早已经从两人的脸上消失了。

“应该不会的,哎。再等等吧。”被问到的达rì阿赤同样面露焦急的回答道。

但是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突然声响巨大的开门声从不远处传了过来,这里关隘的城门全都是使用jīng钢打造的,打开的时候伴随着与地面、城墙的摩擦之声即便是在几里外的苏赫巴鲁和达rì阿赤都隐约听得到。

“好像出来了。”听到声音,达rì阿赤迅速的挺直了身子往前面望去,只见在依山而建的要塞之下那扇沉重的大门正在缓缓的打开,看到这里,后面的蒙古骑兵全都jīng神一震。

“驾,驾……”当城门完全打开来之后,早就已经在里面做好准备的亦思马因和莫rì根麾下的亲兵率先有一部分策马飞奔了出来。

“是,大汗的亲兵。”这些人的服饰苏赫巴鲁一眼便认了出来。常年跟在莫rì根身边的他如何不知道莫rì根身边的亲卫们的装束。说完之后苏赫巴鲁一脸兴奋的便驱动马匹往前面跑去,而在他后面的那些骑兵看到主将已经策马往前面跑去了,便瞬间都跟了上来。

而在一旁的达rì阿赤也同样不离开,就在苏赫巴鲁刚刚离开他便同样策动马匹往前面敢去,他后面的骑兵自然也是和刚才一样跟了上来。

瞬间平静的大地全都是万马奔驰的声音,像是早就商量好的一样,在快要达到要塞下面的时候,苏赫巴鲁突然带着麾下的骑兵往要塞大门的东边赶去,而达rì阿赤则带着骑兵往西边赶去,原来两人要将从要塞之内出来的蒙古骑兵保护在中间。

策马狂奔。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带着骑兵瞬间便离开了要塞彻底来到了城外的蒙古草原之上,看到人完全出来了之后,苏赫巴鲁和达rì阿赤两人有迅速的带着骑兵讲要塞大门与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他们中间的地方给围了起来。

“走,”往回看了看将自己保护起来的苏赫巴鲁和达rì阿赤。亦思马因和莫rì根没有在这里停留,吩咐了一声便带着大军往草原深处走去。在这里始终太靠近大明了,两人无论如何都没有太多的安全感。

一直策马狂奔了二十多里地之后,看到后面一直,没有出现大明的追兵,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同时面带微笑的松了一口气,然后便停留在了原地。

“呼,也不知道是谁在谣传说明军要在你我出城的时候shè杀你我,白白害得我紧张了一会。”暂时安全了之后,莫rì根朝着亦思马因调侃的说道。在还没有离开京城的时候便有人在京城当中传言说明军要在他们两人离开大明的时候shè杀了他们两人。不管这事是真还是假的,反正听了之后莫rì根和亦思马因两人是十分的担心的,无风不起浪,两人心里没底还真的害怕大明真的那么多了,那样的话就死的太冤屈了。

也正是为了防范这一点两人才会在离开京城的时候便派出去麾下的亲卫到草原之上将自己带来的骑兵全都调遣到了这里而且还吩咐了两位大将让他们在看见自己出来之后便迅速赶来将自己给包围起来,严防明军的冷箭。

从刚才还在要塞之中等候城门打开的时候,莫rì根和亦思马因两人便开始紧张万分了,甚至于莫rì根额头之上都冒出了虚汗了,才刚刚二十岁出头的莫rì根无疑是最害怕这种冷箭的。

从城门一打开两人便率先冲出了城门,速度奇快的生怕慢了一步便被明军的冷箭给shè杀了。一直到现在在数万骑兵的保护之下来到了距离明军二十多里的地方,两人才将心放回了肚子里。

“莫rì根,我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停下来之后,亦思马因突然出乎意料的朝莫rì根说道。

“在这里休息?距离明军太近了吧?”莫rì根不无担心的说道。

“嗨,都这个时候了你还害怕什么?”亦思马因像是嘲笑莫rì根胆小一样说道:“在这里你我加起来有六万还要多的大军。你感觉明军拿我们又办法吗?他们派的军队少了还可能被我们给消灭了,派的军队多了打不过难道我们还跑不过他们吗。”

说完。亦思马因率先下马,然后又吩咐手下全都从马上跳了下来,看到他这里样子,莫rì根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跳下了马了。

两人的大军分成两部分全都席地而坐,已经到了中午了,从早上到现在都没有吃过任何东西的骑兵们看到难得的休息机会,马上从马匹之上拿出了干粮和水开始吃了起来。

而亦思马因和莫rì根两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两人刚刚离开yīn山要塞没多久,在后面一直追赶者的郑萼同样带着大军来到了这里。

矗立在要塞之上的军堡主将看到明军的军旗之后还以为自己早上求援的援军来了呢,高兴之下亲自开城门出去迎接,“有劳郑总兵不辞行苦前来救援了。”看到来人竟然是郑萼,军堡主将大为兴奋,他这里虽然距离大同有点远,但是所有的军队却都还是听从大明总兵府的调遣的。郑萼这个大同之中的风云人物他也是久仰多时了。

“哈哈。老屠户,本将军可不是来救援你们的,你们的求援信总兵大人看完了之后可就放在一边不理会了。”老屠户是军堡之中主将的外号,他在从军之前是跟着自己父亲在家里杀猪的,所以到了军队当中众人便经常称呼他们屠户,不过现在经过二十年的战场风雨昔rì的屠户早已经成为了军中的将领,一般人也就不敢在称呼他为屠户了,不过大同总兵府的那些比屠户级别高的将领们却还是习惯以屠户称呼他,唯一变化的是昔rì的屠户已经老了,现在已经成了老屠户了。

老屠户听了之后。大感意外,“将军不是看了末将的求援信来的,那将军此次前来倒地所谓何事?”

“刚才有一伙蒙古从你这里通过吧?”郑萼问道。文人小说下载

“刚刚过去,人数有数千之多呢。”老屠户如实回答。

“这就是本将军此行的目的。”

“哎,将军怎么不早说?”一听郑萼的话老屠户便仿佛追悔莫及的说道:“刚刚末将才讲他们将军,将军要是早点吩咐了末将,末将一定将他们留在要塞里面。”

“哈哈,”听完老屠户的话郑萼便笑着说道:“不,你应该放了他们,要知道他们的身上可是有朝廷的通关文书的,不放行那可就是抗旨了,”

“那?”老屠户更是不解,不过郑萼马上将事情的缘由讲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