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锊皇钦诖蛘痰穆穑磕悴凰嬖诰谐瞿被叩模趺椿嵊惺奔渑艿轿艺饫锢矗俊

    郭嘉擦了擦手上的油渍,自袖中取出了一束字帛递给陆仁:“文若给你的。”

    陆仁展开字帛一看就愣住了:“这么快?现在才五月中啊,这个事不是要到九月的吗?”

    郭嘉奇道:“什么九月?”

    陆仁差点伸手给自己一嘴巴,急忙补救道:“我是说秋粮入仓一般要到九月才能完成。”

    郭嘉道:“时间紧迫,哪里能等到那个时候?而这种事万一被别的诸候抢了先,那主公这里就会处处受制。现在天子穷困于安邑,距洛阳不过数百里,而主公已兵至颍川,与洛阳已是近在咫尺,这数百里若是轻军急行不过是几天的事,又岂能放过此天赐良机?”

    陆仁没了言语。如果按原有的进程,曹操是在二月进军攻讨颍川、汝南等地的刘辟那些黄巾余党,什么时候摆平的不清楚,不过是在六月间被汉献帝进封为镇东将军和费亭候,七月之后才抵达的洛阳。现在曹操已经摆平了刘辟那帮子人,时间上和原本的好像是差不多,但是曹操根本就没等汉献帝加封官职的信使过来就直奔汉献帝那里而去了,时间上起码提前了两个月。

    两个月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并不长,可在陆仁这里却让陆仁犯了难,因为他这里地里的粮食都还没熟,又哪里有粮食送到曹操那里去?陆仁就算是再有本事,也不能让地里的粮食说熟就熟吧?真要有那本事,陆仁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他在这里愁眉苦脸的,却不知道事情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真论起来其实还得怪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陆仁在抵达濮阳之后的屯田之初,意外的救下了本应前往袁绍那里向袁绍求援的献帝信使。而他这一救,就等于是让曹操提前得知了献帝逃出了长安的关键性情报。

    汉献帝在逃出长安之后,当然不会只向一路诸候发出兴兵勤王的诏命,曹操当然也会得到。但是这得把当时的交通通讯的条件限制因素给考虑进去。而且这路本身就已经不太好走了不说,当初董卓挟汉献帝西迁的时候,还刻意的破坏过道路以阻碍关东联军,这就使得这一段子的路更加的难走。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几百里路的事吗?骑着匹快马一、两不就搞定了?要真这么认为可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信使要把这些信送出去其实是很难的。道路被毁坏,信使就得在这一路上辩认方向自己找路;沿途没有驿站,信使这一路上肚子的问题还得自己相办法解决;要是再碰上点山贼什么的那就不说了;更何况救汉献帝出长安的这帮子人自己内部都还闹着矛盾,会为了利益而把信使偷偷的做掉……

    扯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一件事,就是当时汉献帝那里发出来的一封信,想送到地头上其实是很难的事,仅仅几百里的路却走上了两、三个月都并不意外。而就地理位置与路程上来说,当时距离汉献帝所在的安邑最近的,其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再加上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是当时的士族们最为看好的人物,那么汉献帝这里在发派信使的时候,当然最优先考虑的是袁绍。

    而曹操一则是势力范围稍远,二则曹操本人又一向是不被士族们看好的阉宦之后,三则曹操在这时都有那么些属于依附在袁绍势力之下的意思,这就使得汉献帝这里对曹操那头发出信使的事会有所延误,甚至可以说都不会抱有什么期望,只是尽尽人事的碰碰运气而已。

    如此一来,要是没什么变故的话,曹操收到勤王的消息就肯定是会比袁绍要晚许多的。但事情也就偏偏这么凑巧,那个可怜的信使被陆仁救了下来,知道这里许多内幕的陆仁又赶紧的把事情知会给了荀彧,荀彧再及时的通知一下曹操,那曹操又哪里还能坐得住?当然是赶紧的把老窝附近的“灰尘”扫扫干净,然后就急匆匆的带兵抢汉献帝去,时间上会不有所提前才是怪事!

    当然陆仁可不知道他这是一不小心又把自己给坑了一回,仍然在那里对着荀彧发给他的公文发愁。如果曹操在摆平颍川、汝南地区的黄巾军之后稍稍的消停一下,让他的几万人马先各回各家吃自家的饭,要撑到秋粮入仓绝不是难事。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兵制是府兵制,或者说是半府兵制。除去那些职业军人或定死了军籍的户民之外,其他的也是主要的兵员其实就是农民。说白了就是没战事的时候种地,有战事的时候就去应召打仗。而去打仗的时候,吃的是官方伙食,不打仗在家里的时候吃的就是自家的粮。所以军粮和民粮是要区分开的。(ps: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请勿太过较真。)

    可是现在曹操要马上西进,不等衮州各地的秋粮入仓,在这青黄不接的当口得给后勤方面的人员出了多大的难题?如果按一般的作法,不外乎在这个时候进行颇外的征收,可陆仁很清楚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去征,一征多半就会出事……
第一百四十四回 濮阳县债
    “义浩,看起来你很为难?”

    陆仁把字帛往地上一甩,郁闷不已的道:“能不为难吗?现在是五月,而一般收获谷米多在八月,三个月的时间啊!这三个月的日子,大家还要不要过了?是,我是现在就可以去征集濮阳各地的粮食送到曹公那里去,但现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手里可都没多少,这个时候再把这点粮食征收走,信不信回过头来大家就会造反?”

    郭嘉道:“你去年收获稻谷不是只在六月就收上来了吗?最多一个月就差不多了吧?”

    陆仁拼命摇头:“情况不一样!去年我就管着那么点的地,可以集中精力的去管去教,自然就可以全都监管到位,水稻长得就比较顺、比较快。可现在我是管十个屯,东一下西一下的精力分散了,常常就会发生一些没能及时纠正的事,田里的那些水稻长得就慢了点。前几天我去各处营屯巡视的时候大致的诂算了一下,今年濮阳十屯的水稻收获恐怕会晚上一个月。至于那些麦和粟什么的,最多也就是能比以往种植的早上个十几二十天而已。”

    郭嘉知道陆仁再怎么样也不敢在这种事上瞎扯淡,当下便皱眉道:“文若那里到是还有些存粮,主公军中也还有点,可是加起来恐怕也支应不了几天的,所以文若才会寄希望于你这里的十处营屯。可现在你这里是这个样子……”

    陆仁道:“就不能请曹公稍迟一些再举兵西进吗?两个月,只要两个月,我这里就至少可以送二十万斛粮米过去。”

    还一句话陆仁没敢说,就是老曹你晚俩月过去没关系,因为在原有的历史进程里,你老曹就是七月才去的洛阳。不过这个是不能说出口的。

    郭嘉这里只是摇头:“不行不行,这种事万万不可有所延误。安邑离袁绍的地盘太近,当日文若也曾向你说过迎奉天子的事万一被袁绍抢了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主公的兵马是不能有所停顿的。义浩,我的好贤弟,我来濮阳之前,文若就向我言及这个事现在恐怕只有你能想出办法来解决掉,你不会让我和文若失望吧?”

    陆仁也是被气乐了:“我说你们也太看得起我了吧?地里的粮食哪是说熟就能熟的?真要那样就有违天道了好不好?难不成我还能去跟土地公公说‘请您老人家帮在下把地里的粮食赶快催熟吧,在下有急用’?”

    郭嘉眉头一扬:“你可以去试试!”

    “我去你妹的!”陆仁抓起个空酒杯就朝郭嘉扔了过去,说话也就有些口无遮拦:“真要有那本事我还在这里混个毛线!没吃的了就指着地里说声‘给我长熟’,那我早就可以找了块地头聚起一大帮子的人了好不好?”

    郭嘉看陆仁这样子就知道陆仁是真的急了,再想想这样催陆仁是有点过份,就放缓了语气沉声道:“我知道你很为难,可是事关重大,你就不能再想想别的办法?”

    陆仁气苦道:“这要我想根毛线的办法啊?要不我再跑一趟徐州,去找刘备或是糜竺去借粮应急?哎等等,借!?”

    郭嘉连连摇头:“去徐州打个来回都得两个月左右,那你还不如在濮阳这里等着稻熟!”

    陆仁赶紧摆手道:“不是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文若公有没有算过曹公军中之粮和他那里存留的粮草能支应多久?”

    郭嘉道:“当然算过,撑到底最多也就一个月。”

    陆仁沉吟道:“那我这里只要再想办法多加一个月也就行了,七月初我这里大部份的水稻就能够成熟……嗯!阿诚!!”

    扯开嗓子喊了这么一声之后,陆诚便急匆匆的赶到了陆仁的身边:“老大有何吩咐?”

    陆仁道:“你去书房带上我濮阳令的印绶,马上赶去府衙把濮阳一带大族的户籍全都调取出来,我稍晚一点就会赶过去。哦对了,记得着人把夏候将军、韩都尉,还有子修公子也都一并请去府衙,就说我有紧要之事相商。”

    陆诚应了一声忙事去了,郭嘉则看了看陆仁,迟疑道:“濮阳一带的大户?还把夏候元让与韩元嗣这样手握军兵的人都请去?义浩你这是想干嘛?该不会是想诛夷富户再取其粮谷吧?这种事可做不得!”

    陆仁瞪了郭嘉一眼:“我没那么笨!会那么做的是董卓!我可不想被弄得跟董卓似的神人共愤。都说了是借,现在能拿得出曹公几万人马这一个月粮草的,恐怕也只有这些家中颇有存粮的大户人家了。单是濮阳这里可能还不够,回头你回鄄城的时候,问问文若公是不是也能像我这里这样找一些大户人家借粮。”

    郭嘉的确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但这种事却并不在郭嘉所擅长的领域之内,甚至可以说这种事在当时那个时代都属于有些超乎范畴之外,郭嘉这会儿还真有些反应不过来。但看陆仁已经是定下了主意,也就没有出言反驳。毕竟对郭嘉这样的人物来说,成大事者就别拘于小节,把事情办好办妥才是最重要的。

    而很快的,陆仁这里的命令就雷厉风行的执行了下去。其实陆仁这是想起了现代社会里的国债体系,或者说是国库卷更直白一些。简单点说就是政府向国民发行债卷,籍此来调集足够的资金进行国家建设。而这种事在现代社会虽然比较平常,但在陆仁所处的那个年代嘛……

    嘿嘿,这可就很不好说了,反正在陆仁的映象之中,好像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向民间借贷的。因为皇帝要是没钱了,直接就会去百姓那里征收,而这个征收不如说是抢才更合适一些,但却又那么的理直气壮,谁让封建王朝或是帝国王朝是那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着?实在不行皇帝们还有大把的官位爵位可以卖,用不着借。

    至于找夏候敦和韩浩帮忙,那是因为陆仁很清楚这个事一弄出来,在当时没谁会信,恐怕更没谁会借,不得已之下就只有玩一玩威逼的事了。但说真的,陆仁也只是让夏候敦和韩浩虚张声势的吓唬一下那些富户们而已,杀人抢粮的事陆仁可不敢做。

    不过还好,陆仁这里的事进行得到是比较顺利,濮阳一带的富户们对陆仁的借粮都是持以了一种至少是在表面上比较合作的态度。这或许得归功于陆仁之前诛夷田氏所留下来的“凶名”,而且陆仁查算过富户们的户籍资料,能算出各家各户大致上能拿出多少来。适当的少点没关系,多出的临近了警戒线的话陆仁却也不要,毕竟陆仁可不想把濮阳这里的局势搞得那么紧张。

    最后的环节当然是债卷……当时叫契约的正式化。其实也不外乎就是在官方的借据上面加盖上陆仁濮阳县令的印绶和夏候敦的印绶,同时向富户们保证在濮阳收获之后,濮阳官方不但会归还所借粮食,还会给予少量的利息。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富户的粮食征收过来就是了,又何必去借?他要不愿借,你陆仁却强行的借贷了过来,富户们还不是一样的会心生怨恨?其实这种事就是这样,征收就不说了,这个借虽然有强制性的意思,但至少可以给富户们一个盼头,让他们选择先持以一个观望的态度。

    如果借了不还,那情况就不必多说了,濮阳这里肯定会闹出点什么乱子出来。但如果陆仁这里按约归还,而且还给了利息的话,濮阳的富户们不但不会怨恨,甚至还会说现在的官府言而有信,多少对濮阳的治理都还是有些帮助的。商秧为什么要玩立竿的把戏?还不就是为了一个官府的信用度的问题?当然陆仁可不会想得那么远,只知道自己这里给富户们一个盼头,然后再有借有还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再借不难,陆仁不作考虑。

    陆仁这里的事一做,郭嘉就赶回了鄄城向荀彧汇报,而荀彧听过之后也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但也有试着向衮州的一些大族富户去借粮,但他这里借得就没陆仁那里那样相对顺利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在曹操六月底抵达洛阳,军粮将尽的时候,荀彧这里筹措好的一个月的粮食也跟继了上去。

    再下来就到了七月,也就是陆仁诂算着十处营屯中的水稻种植地成熟的时候。今年的情况还不错,或者应该说是陆仁所付出的努力都见了成效,今年种植的水稻每小亩的产量都在五石以上,极少数种植与护理得特别好的“样板田”甚至有六石以上的产量。这样的结果不但让屯民们欢呼雀跃,陆仁自己又何尝不是松了一口大气?

    接下来陆仁要做的事,不外乎将陆续入仓的粮食分成两拔,一拔不用说是要往曹操那里调,另一拔则开始偿还“县债”。还是那句话,那些富户的债还是赶紧还掉的好,陆仁可不想在濮阳这里闹出什么乱子。再说句很小人之心的话,这万了个一的曹操要是想赖帐,那黑锅岂不是还得自己来背?那些借据契约上面盖的可是自己的印绶。

    正是由于陆仁有这样的私心,在分配粮食的时候,都比较偏向于先清掉债务。而那些被强借了大量粮食的濮阳富户,见陆仁这里如约的归还了粮食,还送来了相应的利息,连带着自然就会对陆仁赞喻有加,甚至还有人殷勤的问陆仁要不要再借点?看来是尝到了甜头就动了心思。

    对此陆仁实在是啼笑皆非,心里很想对那些富户们说:

    “你们他妹的长点眼行不行?就不看看我这里今年收上来了多少粮食?哪里还用得着再问你们借!?”
第一百四十五回 难得闲暇
    七月中,濮阳城外,大队的人马正在整装待发。

    “陆兄不骑马吗?”

    陆仁一头钻进了车中,闷声闷气的道:“不骑!坐车舒服些。”

    曹昂看了看陆仁那臭臭的脸,心中却也是哑然失笑。其实也难怪陆仁的脸色会这么难看,你说这大半年的忙下来,好不容易终于到了秋粮陆续入仓的时候,一直主理着屯田诸事的陆仁还寻思着自己终于可以清闲下来,过一过安生的小日子,却不料荀彧那里又是一道令文发了过来,要陆仁和曹昂带队,押送一批粮草去洛阳。

    除了明面上的令文之外,荀彧还有另外的一封密令给陆仁,大致的意思就是要陆仁走慢一点,不要因为急于完成任务就急急忙忙的把这批粮食往洛阳那里送,末了则是一句“事多有变,难以预料,望义浩慎之、慎之”。

    陆仁是知道内幕的人,再一看荀彧送来的路线图上那偏南了许多的行军路线,马上就明白这批粮食表面上是准备送去洛阳,实际上要送达的目的地却是许县,即后来的许昌。

    只不过带着汉献帝迁都的这种事太过敏感,现在已经身在洛阳的曹操都还得跟汉献帝和那帮子官卿扯皮,毕竟曹操玩的政治策略是迎奉而不是劫持,要是对汉献帝来硬的岂不是就变成了第二个董卓?那就等同于是给了其他的诸候发兵攻打自己的合理借口。以曹操之聪明,又怎么会犯那样的错?

    但是和汉献帝,还有那帮子官卿扯皮肯定是需要时间的,曹操这里明面上的事当然还得要做,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押送粮草的任务才会落到陆仁的身上。因为陆仁早在前往濮阳屯田之前就和荀彧商谈过,为求臭屁的显摆一下,陆仁还向荀彧说出过洛阳不合要求的话。

    这样一来荀彧当然会认为这次的运送,深知此中别有用的意陆仁才是最合适的人,要是换成夏候敦或是韩浩这种不明白这次的运送另有含意,而且性子又偏急的人,信不信他们会快马加鞭的把这批粮草直接就送到洛阳去了。

    陆仁当然也是很快就想明白了这里面的事,却也只能在心中暗暗的责怪自己当初那么多嘴干什么?这搞来搞去的,却还是累了自己!可命令发下来了,又不能不执行,所以这张脸就会臭得那么难看了。

    而此刻曹昂见陆仁的脸色臭得这么难看,也忍不住向陆仁打趣道:“陆兄又何故气闷如此?”

    这里面的话,陆仁暂时还不能和曹昂明说,眼下也只能找别的借口:“你说我一介文官,既带不了兵又打不了仗的,这押送粮草的事干嘛要我来做?”

    曹昂环视了周边一圈,笑道:“但陆兄你有威望啊!有你在,镇得住众。”

    这到是句实话。陆仁这次在濮阳屯田成功,在濮阳的民众之中有着很高的评价,而这次运送粮草的队伍中的搬运民夫都是在濮阳召募的,用陆仁的名头完全能镇得住他们。

    陆仁无奈的耸了耸肩:“都差不多了吧?出发出发,你在马上带队前行,我在车里睡会儿。”

    曹昂哑然道:“陆兄你是不是也太……”

    陆仁身子一倒在车中躺了下来,气闷道:“你就不想想我什么情况?这大半年的下来,我一直都累得跟狗似的,好不容易以为能清闲一下了,偏又让我去办这个差事……本来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还打算带着婉儿去踏青游玩,现在这打算却泡了汤了。”

    曹昂道:“是有点可惜,我也想与陆兄、小妹(指婉儿)在这个时节一起去踏青射猎,然后在青草地上吃着野味、喝着美酒,再听一听陆兄与小妹的乐曲,那该是何等的惬意?算了,来年春季的时候再说吧。”

    陆仁现在除了能无奈的点点头之外又还能干啥?

    ————————————————————

    那时的送输队本来就走得很慢,陆仁这里又因为有荀彧的暗中授意,走得就要更加的慢上了几分,足足走了十天才抵达清河集。而濮阳到清河集只有一百来公里的路,换算成汉制也就两百来里而已,可见陆仁的这支运输队走得有多慢。这也幸亏荀彧考虑得周全,没让夏候敦或是韩浩与陆仁同行,而是让相对来说比较信服陆仁的曹昂和陆仁一起运送,不然慢到了这个程度,依夏候敦或是韩浩的脾气,只怕早就和陆仁吵起来了。

    到清河集的目的当然是过河,然后经由比较平坦好走的道路前往洛阳。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事,所谓好走的道路其实是随时可以转个方向就去许县的。而这么多的人马、粮草要过河,少不了要准备大量的渡船,于是乎陆仁又找到了借口,让这支队伍在清河集这里多耽误个一、两天的。

    这里在忙着找船渡河,陆仁却偷懒的坐到了河岸边。看着流淌的河水,陆仁却想起了自己当初逃出濮阳之后发生的一些事,心有感触的取出了竹笛,对着河水吹奏起了那曲《白河寒秋》。

    一曲奏罢之后,陆仁瞥了眼旁边的曹昂,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向曹昂问道:“子修,我们的粮队大概何时才能完全渡河?”

    曹昂盘算了一下,回应道:“船只偏少,照现在的样子,可能还要两天才行。”

    “两天吗?”

    陆仁点了点头,心中亦暗自的盘算了一下之后道:“清河集离陈留不远,我想去拜访一下我的一位故人,子修你就在这里先管着,我两天之内一定会赶回来的。”

    “陆兄的故人?”曹昂转了转眼珠就明白了过来,笑道:“陆兄是想去拜会一下蔡家小姐吧?”

    陆仁呵呵的干笑了一下算是承认了。

    曹昂当然早就知道陆仁那个“曾为蔡邕侍僮”的经历,现在陆仁算是顺路抽空的去看望一下蔡邕后人,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自然不会阻拦,还特意的调了五十骑给陆仁随行。此外毕竟蔡邕的名头太响,曹昂就另备了些礼物请陆仁代为送达,算是表达一下敬意。

    其实陆仁这次过去也有些心里没底,因为当初他在临离开蔡琰那里之前,还曾经特意的跟蔡福说过一些内幕,希望蔡琰能搬家去别的地方。而之后自己因为一直都太忙,没能再到蔡琰这里来看看,古时的通讯联络又太差劲了点,再加上陆仁身边又没什么人的,实在是不太方便打听蔡琰这里的事,所以现在都不知道蔡琰是不是还住在当时的地方。

    不过这种事在路上随便找个人打听一下就能知道,所以很快陆仁就得知蔡琰根本就没动过地方,仍然还在那个河畔的庄舍里住着。自己这一趟不会走空,陆仁又不由得动起了别的心思,就是想试试看能不能劝蔡琰搬家。

    不过对这个事,陆仁也就是想想而已。好歹当初他也算是和蔡琰打过些交道,知道蔡琰这种女人的性格说得好听点叫刚毅坚定,说得难听点就是某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真见上了面,对自己这里的劝说能不能听得进去那可真叫天晓得。而且这是现在自己好歹有了点身份,蔡琰顾着面子的会和自己见个面。要还是和以前那样,蔡琰会不会见自己都是个问题。

    清河集到陈留真没多少路,陆仁这一行人轻装快马的半天都不用就可以赶到。不过陆仁来得有点不太巧,蔡琰并不在庄舍之中,而是去陈留城参加族中的秋祭去了。古人对重大的宗族祭祀活动一向都非常看重,蔡琰就算是与族中的人不合,这种祭祀却也是一定要参加的,所以陆仁的这次过来就扑了个空,肚子里准备好的一大堆的话也全没了用处。

    带来的礼物陆仁都交给了老管家蔡福,再客套了几句之后,陆仁就得赶回去,毕竟自己身上的事才是正事。在临走之前,陆仁本来是想再劝告蔡福几句,并由蔡福再转告给蔡琰,但仔细想想吧,一则是蔡琰未必能听得进去,二则嘛……曹操现在的行动比原有的历史进程快了至少两个月的样子,原本应该是七月才前往洛阳,现在却是已经在洛阳呆着了,那么杨奉不见得就能像原有的历史那样,把匈奴兵带过来再借此去和曹操抢献帝。

    其实说白了,陆仁对蔡琰这里的事也是有心无力。人家不愿跟着你搬家去别的地方,难不成你陆仁还能硬逼着蔡琰跟你走?你陆仁算老几哦?是,陆仁现在是能调动些兵力,可以把蔡琰抢过来再说,但问题是陆仁的这个命令下去,谁他妹的会理你?再万了个一的匈奴兵没到陈留这里来,陆仁岂不是成了抢男霸女?而且抢的还是名女!那陆仁以后的日子就别混了。

    总之这个事到真是像极了陆仁在自己的时代,在马路上碰上了老人家倒在了地上的情况。不救吧,心里说不过去;可要是救了,却又得担心会不会被对方给“瓷”上。而现代人对这种情况会作出的选择,这里就不多说了。

    “唉,还是算了吧。或许因为我的出现所带来的变化的缘故,蔡琰能躲过这一劫,不会流落到北方去……其实仔细想想,蔡琰会出名,不正是因为她的这些苦难吗?要是没有这些苦难,那蔡琰又会不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一笔?或者、也许、可能,我不去管她才是对的?不过真要是那样,总还是觉得太可惜了点……”

    (呃!到了网吧才发现146没扔进u盘里!明天吧,瓶子可不想这个时候回公司,再说也进不去。)
第一百四十六回 惊遇劫虏
    输送队仍在龟速前行,陆仁则躲在车里发着呆。或许是因为这一趟没能见着蔡琰的缘故,陆仁总觉得有点遗憾和担心。也正是由于这些遗憾与担心,使得陆仁的手中在反反复复的摆弄着那支竹笛,却始终都吹不出一个音来。

    “陆兄!”

    “何事?”

    曹昂拍马来到了陆仁的车旁:“子孝、子廉二位叔父的快马信使送了信来,让我们就在这里原地扎营,他们的五千兵马很快就会来此与我们汇合。”

    陆仁愣了愣,再从车里探了个头出来。别人心里或许不清楚,但陆仁的心里却相当的清楚,这个时候曹操会把曹仁、曹洪这两员大将派过来接应自己的这支粮队,恐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曹操已经带着汉献帝往许县动身了。如果是原有的历史进程,汉献帝随曹操前往许昌是在九月,而现在却是八月都没到,时间上至少提前了一个多月。

    安营扎寨这一类的事不用陆仁去操心,再说他操心也没啥用,他不怎么懂这些,所以无非是在车上等着睡到营帐里去而已。而在两天之后的入夜时分,曹仁和曹洪所率领的五千人马赶到了这里,陆仁手里的活也就正式的交接到了这二位的手里。

    因为天已入夜,要动身启程也得到明天,陆仁和曹昂就弄了顿丰盛的饭菜先招呼一下曹仁和曹洪再说,顺便的陆仁也想和这二位拉拉关系、套套近乎。

    其实真论起来,别看陆仁已经在曹操麾下混了两年多,但还真没怎么和曹仁、曹洪打过交道。主要是这二位一直跟在曹操的身边打仗,陆仁却一直是躲在后方搞后勤,彼此之间只能算是勉勉强强的认识,但却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往来。

    不过这二位对陆仁却并不怎么感冒,席间的举止恐怕只能用“礼貌的客套”这个词来形容,陆仁对此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再一转念,便公事公办一般的问起了曹操那边的情况。曹仁就告诉陆仁,曹操是在七月中旬说动了汉献帝和那帮子官卿,然后开始迁都许县。

    这些都没什么,只有一句话引起了陆仁的注意,就是杨奉和原有的历史进程一样屯驻在梁,此外也一样的对曹操带着汉献帝迁都的事表示不满。而曹操会派曹仁、曹洪带着五千人马赶来接应陆仁的这支运输队,就有担心杨奉会袭击这支相对来说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