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繇说得对,他们只是一群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庶民,他们没有改朝换代的野心,充其量只是想换一个好一点的皇帝而已,他们自身根本没有问鼎的意思。他们不是被人当成牛牛一样的驱使、盘剥,就是被人当成实现野心的工具。

    刘辩想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虽然他不相信什么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类的教条,但他知道真正的农民起义非常少,农民虽多,但掌握方向的却不是农民自己,而最后收获果实的也不会是农民。

    他们只是一群卑微的蝼蚁,即使是在文明昌盛的二十一世纪,他们也被冠以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农民工。

    刘辩脸上的笑容不见,他向四周的黄巾将士拱起手,欠身施礼:“天下不安,罪在朕躬。”

    短暂的沉默后,营中哭声一片,无数黄巾将士拜倒在地。

    。

    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
第117章 当年小道僮
    黄巾军痛恨官府,痛恨朝廷,痛恨皇帝。顶 ;点小说 ;。。xstxt。。。他们曾经祈祷,曾经哀求,曾经逃亡,都无济于事,最后只能揭竿而起。如果不是民怨积蓄得太久太重,张角又怎么可能在十几年间积聚几百万人的信徒。

    皇帝是天子,是所有统治阶级的代表,所有的愤怒最后都指向皇帝。即使知道眼前的这个皇帝还很年轻,登基才半年多,也没什么恶迹,但是他既然继承了皇位,当然也要继承愤怒。

    父债子偿,这是最简单的逻辑,也是黄巾军的逻辑。

    可是,黄巾军的悲哀在于他们虽然痛恨皇帝,骨子里却还是渴望有一个仁德贤明的天子。当他们看到一个为他们而流泪,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并且希望能对他们有所补偿的天子时,他们忘记了曾经的仇恨,原谅了这个年轻的天子,拜伏在他的面前。

    大营里哭声一片,刘辩两眼含泪,下了马,一一扶起身边的黄巾军将士。

    杨凤、郭泰又惊又怕,既怕有黄巾将士趁机刺杀天子,又对天子的手段感到恐惧。他们紧紧的跟在刘辩身边,既保护刘辩,又将刘辩和更多的黄巾将士隔开。

    荀攸和钟繇紧紧的跟在身后,两人只交换了一次眼神,就再也没有任何交流。可是那一次四目相对,他们都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疑惑,看到了茫然,看到了恐惧。

    从营门口到中军大营,有五百步的路程,刘辩走了大半个时辰。当他走进大帐时,他的大氅上,袖口上,衣襟上,已经沾满了尘土——上面有黄巾军将士的泪,有黄巾军将士的希望。

    “陛下……”杨凤尴尬不已:“臣就这取水,为陛下洗漱。”

    “无妨。”刘辩看着变了颜色的衣服,伸手解开了腰带。“这是好事,这说明朕还有人心,还有机会重整山河。好了,进了这个大帐,我们就是谈判的对手了,无须客套,坐下来谈吧。”

    杨凤看着刘辩脱去皇袍,露出皇袍里面的鱼鳞软甲,摘下冠冕,换上一顶头盔,惊愕不已。不过,他什么也没说,伸手相邀:“陛下请。”

    谈判的条约之前就已经商量妥当,刘辩亲自来谈,不过是最后走一个形式。从刘辩走进黄巾大营的那一刻起,谈判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都是仪式。他们很快谈拢,黄巾军、白波军接受天子的改编,分成两部,一部驻留在并州太原郡,一部进入关中扶风郡,四万黄巾军大部分都转为屯田兵,只从中精选出五千步卒,由杨凤、郭泰等人率领,随刘辩征战。

    杨凤拜平北将军,关内侯,统兵驻太原。郭泰迁右扶风太守,领屯田校尉,驻雍县。

    一切谈妥,刘辩要求与杨凤单独谈话。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原本没有这个议程。

    刘辩笑笑:“将军身经百战,道法高深,应该不会担心朕一个人吧?”

    听说是刘辩一个人,杨凤松了一口气。他看看刘辩身后的王越、史阿,不紧不慢的说道:“臣是担心陛下万一有什么意外,臣万死难辞其咎啊。”

    刘辩摆摆手,示意王越、史阿退下,杨凤也示意郭泰等人退下。众人虽然惊疑,但是见谈判已成,双方都很有诚意,也没有坚持,都退了出去,将大帐留给了刘辩、杨凤二人。

    杨凤疑惑的看着刘辩,紧咬着嘴唇,不肯先开口。刘辩呷了一口酒,打量着杨凤,转身拿出了锦囊包裹的九节杖,轻轻的放在杨凤面前:“认识这个吗?”

    杨凤狐疑的接过,解开系绳,脱去锦囊,只看了一眼,就不由自主的倒吸一口冷气,拜倒在地,神色恭敬:“这是大贤良师的九节杖!”

    “我听说,大贤良师有两件至宝。”

    “不错,九节杖和《太平经》。”

    “如果我告诉你,这两件东西原本都是宫里的,你信吗?”

    杨凤紧紧的闭上了嘴巴,死死的盯住刘辩,半晌没有说话。他被刘辩这句话吓住了,这两件东西如果都是宫里的,那一直号称所有信众要推翻苍天,另立黄天的大贤良师和朝廷是什么关系?

    “《太平经》的由来,你可以去问,早在孝顺帝时就入宫收藏,民间根本没有流传。我想就算是你,也不知道大贤良师的《太平经》传自何人,对不对?”

    杨凤不吭声,握着九节杖的手关节发白。

    “至于九节杖,你应该清楚这样的玉工,除了宫里的尚方监,不会有人能制出第二件。”

    杨凤的眼神缩了起来,额头沁出了冷汗。他知道刘辩说得对,《太平经》的来历蹊巧,还可能有另外的说法,但是九节杖却肯定来自皇宫。玉器的制作是一门非常罕见的手艺,普通人家不能用玉,所以民间没有玉工生存的空间,只有皇宫才有专门的玉工,这么精湛的玉器工艺,只可能来自皇宫。

    以前杨凤没有怀疑大贤良师的胆量,也没往那方面想,现在,面对这两个问题,他才发现大贤良师以前的行踪有些诡异。

    “我听说大贤良师曾经和白马寺的胡僧支谦论道。当时他身边有两个道僮,一个叫飞燕,一个叫飞凤。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飞燕应该就是黑山军的头领张燕,飞凤就是你杨凤吧?”

    杨凤骇然心惊,抬起头看着刘辩,半晌没有说话。良久,他躬身向刘辩拜了一拜:“陛下所言甚是,我就是大师良师身边的道僮飞凤。”他看了刘辩一眼:“陛下的意思是……”

    “你是大贤良师的贴身道僮,应该比我清楚他的情况。”刘辩的眼神平静,他对此早有准备,此刻说来,自然是合情合理,丝丝入扣。“现在,你应该能明白为什么大贤良师传道十几年,朝廷一直没有下令抓他,大贤良师起兵之后,为什么能在巨鹿坚持那么久,为什么陈王宠拒敌有功,反而被天子下令处死,为什么皇甫嵩揭发张让,自己却丢了官……”

    刘辩一桩桩的说来,杨凤听得心惊肉跳,鬓角湿透,冷汗淋漓。

    如果刘辩说的是真的,大贤良师的所作所为都是灵帝安排的一着棋,那几十万黄巾的浴血奋斗又是为了什么,还说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难道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公众版最后一天,求推荐,求收藏!
第118章 大贤良师之死
    “你们应该反的不是天子,至少不应该只有天子。顶点 ;小说 ;”刘辩停住了,喝了一口酒,润了润有些干的嗓子:“我不清楚先帝和大贤良师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约定,但是我相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那些一边为民请命,一边盘剥百姓的世家豪强。”

    杨凤长吸一口气,又慢慢的吐了出来。所有的猜测,在这一点上达到了最圆满的解释。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大贤良师的所作所为,才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够得到《太平经》和九节杖这样的至宝。

    “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不通。”刘辩盯着杨凤的眼睛:“大贤良师既然道法高深,能以符咒治病甚至临阵作战,为什么会突然病死?”

    杨凤仰起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陛下,这件事……我一直也非常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杨凤看着刘辩,泪水从脸颊滚落,他却没有遮掩一下,就那么任由泪水肆意流淌。“陛下,大贤良师的身体一直很好,随着他的道法精进,精力甚至逾过常人。起兵之后,他统主力与卢植作战,虽然黄巾军都是一些百姓,没有战斗经验,更不熟悉战斗阵势,但是他们勇敢,悍不畏死,再有大贤良师的咒术辅助,我们还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

    刘辩默不作声,静静的听着。

    “可是,随着战事的频繁,大贤良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每次作法之后,他都会感到疲惫。开始,我们都以为是他耗费心力太过的原因,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所以每战之后,他都会抓紧一切时间修习道法,希望能够再次获得突破……”

    “等等,大贤良师的……命格是什么?”

    “应龙。”杨凤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大贤良师是应龙命。”

    刘辩点了点头:“你继续说。”

    “大贤良师勤于用功,道法精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杨凤收起了笑容,露出后悔之色:“他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容易发火,而且再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他整天和圣女们在一起修习道法,有一天,他……”杨凤痛苦的摇了摇头,掩面而泣:“他精门失守,魂魄俱散,道消身亡。”

    刘辩沉思良久,又问道:“他除了修习房中术之外,有没有修习导引术?”

    “导引术是大贤良师一直在修习《太平经》内篇上的秘术,如果有问题,早就应该出事了。”

    “既然大贤良师是应龙命,那他修习什么导引术?”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杨凤皱起了眉头:“大贤良师修习导引术时,身边不会有人。”

    “你修的是哪一形?”

    “鹖形。”杨凤惭愧的摇了摇头:“可惜,我资质太差,一直未能明悟。”

    “张燕呢?”

    “他是燕鹰,不过,他突破得太迟,直到张牛角战死瘿陶时,他才临阵突破。”

    刘辩捻着手指:“大贤良师除了在洛阳访道之外,还和哪些高人有过接触?”

    “这就难说了,大贤良师传道十几年,足迹遍天下,但凡是名山大川有高人隐居,他都会不远千里的前去拜访,一时哪说得清楚。何况我追随他的时间也不是很久,也就是三四年而已。”

    “张燕呢?”

    “他时间长得多,将近十年。”

    “这么说,有些事还要问问张燕才行。”刘辩将九节杖推到杨凤面前:“你想办法将这件九节杖交到张燕的手中,把我说的也转达给他,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帮助。”

    杨凤接过九节杖,迟疑了片刻。刘辩要将大贤良师的遗宝交给张燕,这是表明将以张燕为黄巾军领袖的意思吗?

    “本来我是想把《太平经》交给你的,可惜,我现在不能确保《太平经》是不是有问题,暂时只能作罢。不过,我可以把《黄帝十二形》中的鹖形图谱给你,应该比《太平经》内篇上的导引术更高明,也许能助你早日破境成功。”

    杨凤转怒为喜,连忙拜谢。

    ……

    荀攸缓缓的走了进来,唐瑛站在门口,眼神中带着几分讥讽:“去而复返,旅途劳顿否?”

    “哀莫大于心死,些许劳顿,算不了什么。”荀攸看看唐瑛,欠身致意:“闻说皇妃受了委屈,文若叔甚是遗憾,托我向皇妃转达他的歉意。”

    唐瑛语噎,眼睁睁的看着荀攸从她身边走了进去。刘辩笑笑:“荀攸,你说错了,你现在面对的不是皇妃,而是皇后。作为世家子弟,你失礼,作为军谋智士,你失算。”

    荀攸一怔,转头看向唐瑛,唐瑛得意的笑了。荀攸眉头一皱,沉声道:“陛下,你不怕天下人非议吗?何家出自南阳屠门,已经遭人非议,唐家……”

    “世家也有败类,屠门也有豪杰。”刘辩不以为然的笑笑:“高祖当年不过是一个亭长,樊哙乃是屠狗之辈,谁敢说他们不是豪杰?至于宦者,荀攸,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光照千秋,蔡伦改进造纸术遗泽万世,岂能因为他们是宦者就歧视他们?人的尊贵与否不在肢体,而是这里。”

    刘辩指了指头:“论身体强健,你荀攸能敌一壮士吗?”

    荀攸把目光转回刘辩脸上,眼神更加黯淡,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看来陛下、皇后对臣成见颇深,臣来得不是时候,能否容臣告退?”

    刘辩站了起来,慢慢的走到荀攸面前,盯着荀攸的眼睛,嘴角微挑,眼神嘲讽:“想走的话,可以走,不过,这次走了,下次就不要再来了。”

    荀攸语塞,他看着刘辩,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打定了主意,要在刘辩面前以退为进,争取主动,却没想到刘辩根本一点挽留的意思也没有,直接让他走人。

    简直,直接,甚至有些粗暴。

    “这就是陛下重整河山,再兴大汉的第一步?”荀攸反唇相讥:“看来文若叔也有失算的时候。”

    刘辩耸了耸肩,哈哈大笑,他笑了一会,突然收起笑容,冷冷的说道:“是人,就会有失算的时候,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荀攸,你好好的看看朕,是不是也觉得他看走了眼?”
第120章 进击的儒门
    “儒法之争?”虽然有心理准备,刘辩还是有些吃惊,这个问题可扯得有点大了。

    “没错,儒法之争。”荀攸伸手蘸了些酒水,几下就在案上画了一个大汉疆域的简图,他画得非常熟练,可以看得出来,他平时没少看地图,对大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平王东迁,姬周分崩离析,春秋时诸侯心中尚有王室,只是争霸,战国时王室衰微,诸侯间弱肉强食,混战数百年,最后只剩下七国,号称七雄。”

    刘辩点点头,放下了酒杯,坐直了身子。

    “天下板荡,民不聊生。诸子百家,儒墨道法,无一不想统一天下,致天下太平。他们的目标一致,手段却各不相同,以太行山为界……”荀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侃侃而谈:“大致上山东尚儒,山西尚法,而征战百年的结果是以法治国的秦国统一六国,征服了天下。”

    “但是,秦二世而亡,汉兴,鉴秦覆辙,乃用黄老之道,与民休息,三世而有文景之治。”荀攸顿了顿,问道:“陛下应该知道,接下来就是孝武帝独尊儒术了。可是,既然黄老之道能致文景之治,武帝为何却要独尊儒术?”

    刘辩看着荀攸,不说话,却听得非常认真。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去的一个问题。他听过很多不同的看法,现在有机会亲耳听取当代的智者分析这个问题,却是任何一个专家都难以奢望的机会。

    他注意到,在荀攸之前。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认为汉武帝做得对。甚至皇甫嵩、贾诩这样的山西人也没有异议。

    “因为黄老之道只能与民休息,却不能实现太平。”荀攸铿锵有力的给出了答案。眼神亮:“只有积极进取的儒门,才能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刘辩糊涂了:“文景之治还不算太平?”

    “当然不是。”荀攸反问道:“陛下可知当时南有百越,北有匈奴,大汉东不过辽河,西不过祁连,而国内则是诸侯林立,各行其法,天子以函谷为钥,潼关为门。夙夜以兴?”

    刘辩想了想,仿佛醍醐灌顶,眼前豁然开朗。是啊,所谓的文景之治怎么可能是太平盛世呢,当时朝廷能真正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函谷关以西,景帝时还有七国之乱。而让人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北方的匈奴年年入侵,将汉人当作两脚羊,任意勒索敲诈,予取予求。

    “黄老之道……不能完成统一之举。必须尊儒才行?”

    “陛下,黄老之道尚清静无为,又岂能赞成朝廷大举征伐?武帝征南越赵佗,淮南王刘向就上书反对。即使后来取胜。天子亦不得不亲自作书向刘向解释,以示安抚。”荀攸笑了笑,“其实。当初用黄老之道治国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文帝之时有贾谊,景帝之时有晁错。他们都希望朝廷削藩改制,采用儒道来治国。可是。贾谊废,晁错死,为何?功臣旧戚在,不欲天子权重也。”

    “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荀攸看着刘辩,一字一句的说道:“只有儒门才能尊王,才能致天下太平。也只有儒门才能助武帝内削诸侯,外逐匈奴,建立赫赫功业。可是,武帝利用儒门成就了功业,却抛弃了儒门致太平的理念,外示儒术,内用黄老,霸王道杂用之。”

    “儒门不肯罢休,抗争百余年,先有盐铁会议,石渠论经,后有元帝改制,太平更化,都被宦官和外戚所沮。百年努力,诸贤前仆后继,而太平不可得,致有王莽之变。”

    荀攸长长的吁了一口气,神情激奋:“奈何王莽泥古不化,急于求成,不仅未能致太平,反而激起了民变,功归一篑。刘氏宗室乘势而起,兴复汉室。”

    “光武皇帝以河北为基,逐鹿中原,而有天下。一旦成功,便转而压制山东。为此甚至不惜取消都试旧制,只为压制山东儒门,不让他们有掌兵的机会。其后诸帝为确保皇室安全,重用外戚、宦官,又走上了前汉的旧路。”

    “王莽败,儒门卧薪尝胆百余年,而今有袁氏。袁氏之起,源于孝明帝时楚王英之乱。”

    “致天下太平,是儒门奋斗千年的目标。”

    “袁氏反汉,代表的不仅仅是山东,而是儒门。”

    “袁氏为什么能成为儒门的领袖?因为袁氏得到了一颗凤卵。如今,袁绍即将孵化这颗凤卵,凤鸟即将临世,圣人即将再现。陛下,你怎么可能取胜?”

    刘辩听得冷汗涔涔。

    荀攸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扇门,将他的思路从简单的山东、山西对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直推到从春秋战国就开始的儒法之争。听了荀攸的故事,他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阴谋,儒门为此已经处心积虑的谋划了几百年。

    如果袁绍代表的是山东,他还可以凭借山西人与之对抗。如果袁绍代表的是儒门,是天下读书人,那他还拿什么和袁绍对抗?打败了袁绍就行?错!打败了袁绍,还有其他人。正如王莽败了之后,儒门并没有放弃反抗一样,袁绍败了,同样有人会接过儒门的大旗继续战斗。

    因为这几百年来,儒门虽然没有还没有取得最终的目标,却已经掌握了话语权,垄断了主流文化,在知识传承和积累上,有着毫无争议的主导权,有着无比雄厚的资源和坚实的后备力量。

    历史上,袁绍败于官渡,以法家面目出现的曹操取得了胜利。可是儒门并没有放弃,曹魏立国之后就被迫取用了九品中正制,权力又转移到儒门手中,四十年后,世家代表司马懿建立晋朝。

    儒门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至于唐宋以后,科举盛行,那就更不用说了。

    更何况袁绍手中还一颗凤卵,即将孵化出传说中的神鸟凤凰。

    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大汉气数已尽,必亡不可?(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求订!
第121章 龙系血脉
    荀攸目光灼灼的盯着刘辩,刘辩浑然不觉,眯起了眼睛,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他有些恐惧,面对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没有人会不恐惧。

    荀攸一声不吭,静静的看着刘辩。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城府,就要看他在危险面前能不能保持冷静。他知道刘辩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就算这些天刻苦学习,也未必有人会给他讲这些。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死读书的人能够明白的事,要想明白这一点,不仅需要博学,熟悉史事,还需要有见识。

    正如被浪花迷了眼的人看不出水下的暗流,死读书的人也看不出纷杂事件背后的脉络。

    刘辩想了很久,脸色忽然凝重,忽然嘲讽,直到他抬起眼皮,平静的看着荀攸,眼神中有一丝迷茫,却非常坚定。“你说得对,我的确没什么机会。”刘辩轻笑了一声:“可这不是放弃的理由。”

    荀攸并不感到意外,淡淡的问道:“陛下打算如何做?”

    “你说的是大方向。”刘辩端起酒杯,放在鼻端闻了闻,又慢慢的倒进嘴中,品味了片刻,又道:“而且,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荀攸皱起了眉:“错在何处?”

    “我说不出太多的道理,但是有先例可循。”刘辩慢慢的敲着桌子:“山东六国与秦战,山东败了;七国之乱,山东又败;王莽篡位,再败;历数古事,山东也好,儒门也罢。都是败的一方。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朝廷虽然屈居下风。但是袁绍……”

    刘辩举起了一根手指摇了摇,轻蔑的说道:“不管他是代表山东。还是代表儒门,不管他手中是不是有一颗凤卵,能不能孵化出凤凰,他都胜不了。”

    想起了被四书五经统治,亡于异族铁蹄之下的宋明,想起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屈辱近代史,刘辩停了停,眼中流露出些许焦虑,但更多的是坚毅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往前看。如果儒门真的胜利了,也未必见得就是好事,更可能是一场遗祸无穷的灾难。我不能让这样的事生,我会全力以赴的阻止儒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荀攸喜忧参半。

    喜的是荀彧见微知著,招招抢先;喜的是刘辩沉稳大度,没被他的一番宏论侃晕,依然能保持冷静。而且一点也没有气急败坏的征兆,甚至没有动怒。他似乎真的只是坐而论道,忘记了这是一个皇帝与降臣在说话;喜的是自己没有成为一颗废子。

    不过,这也预示着儒门很可能又要迎来一次挫败。丧失一次绝佳的机会。

    如果拥有凤卵的袁绍都不能取胜,那儒门的希望在哪里?

    “陛下不可轻敌。”荀攸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露出内心的纠结:“袁绍虽然迂缓。不够果决,但是山东实力雄厚。能耐久战。而陛下眼前虽然兵精将勇,却杀机暗伏。稍有疏忽,便有倾覆之险。”

    “公达是说并凉人不足恃么?”

    “不仅如此。陛下,没有了山东,陛下何来财赋,没有财赋,如何支撑战事?”

    “你说的的确是个问题。”刘辩挠了挠头,苦笑一声:“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

    荀攸反问道:“陛下不怕我误导,行反间之计?”

    刘辩微微一笑:“如果你想做郑国,我也可以做秦始皇。”

    荀攸语噎,略显尴尬。他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很快恢复了平静:“陛下,当务之急是击退袁绍,解荥阳之围。陛下在河东半月有余,袁绍再迂缓,也应该采取行动了。”

    刘辩眨了眨眼睛,正要说话,外面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青竹爆烈声,片刻间,安邑城中响成一片,打破了寂静。

    新年到了,刘辩的时代开始了。

    是为太平元年,正月初一。

    ……

    荥阳,嵩山北麓,凤凰台。

    曹操、刘备相对而坐,夏侯渊、曹仁、关羽、张飞等人围坐在一旁,篝火烧得正旺,火上的铜壶咕嘟嘟的冒着水汽,典韦提起铜壶,给温酒器上换上热水,又将酒器放在上面。

    曹操举起酒,热情洋溢的说道:“玄德,来,喝一杯,去去寒气。”

    刘备举杯,两人碰碰杯,一饮而尽。

    “时辰到了,点青竹哦——”才十岁的曹昂抱着一捆青竹跑了过来,扔进篝火,青竹还没爆响,已经溅起一层灰,正咧着大嘴笑的张飞吃了一嘴的灰,顿时暴怒,一跃而起:“竖子,找打么?”

    关羽伸手按住了他:“三弟,和小孩子治什么气?坐下喝酒。”

    曹昂挣脱了张飞,撒腿就跑。

    “喝什么酒,你看我的新衣服都被烧坏了。”张飞怒道,却不敢违抗,不情不愿的坐了下来。还没等他坐定,青竹炸响,火星四射。夏侯渊等人见状,一个个连滚带爬的避开,狼狈不堪。

    曹昂和几个小伙伴们躲在远处,见此情状,乐得开怀大笑。

    刘备笑道:“令郎聪明可爱,将来必是英雄。”

    曹操乐呵呵的笑了,他眨了眨眼睛,笑道:“知道盟主最喜欢哪个儿子吗?”

    “三子袁尚。”

    “次子袁熙、三子袁尚,都是刘夫人所生。”曹操指了指曹昂:“此子生母也姓刘。”

    刘备一愣,听出了曹操的言外之义。“孟德的意思是说……”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曹操哈哈一笑:“玄德,你年纪也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看到合适的人就告诉我,我帮你出面提亲。”

    “不,孟德,你刚才究竟是什么意思?”刘备凑了过来,拽着曹操的袖子:“孟德,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你一定要告诉我这里面的学问。”

    “玄德……”曹操呷了一口酒,嬉皮笑脸的说道:“命格中最贵重的是三大类:龙、凤、虎,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龙命最贵重,如果夫妻中有一个是龙命,生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不会差。”

    “有这样的事?”刘备两眼放光,好奇心大起。

    “不过,如果夫妻双方同命,却有两种可能。”曹操忍不住的笑出声来:“一种可能是生出天才,一种可能是生出蠢材,而生出蠢材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生出天才的可能性。”

    “当真?”

    曹操不理刘备,接着说道:“刘氏是皇族,出现龙系命格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有凤系命格、虎系命格的人通常都想愿意与刘氏婚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