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谈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上述条约而大举侵入俄国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丑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 月3 日他在对俄国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冒险违反条约来迸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疑义是我们赢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从那时以来,人们对这一点一直在争论。这一笔卑鄙的买卖给了斯大林一个喘息时间——俄文叫peredyshka——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7年在替尔西特从拿破仑手里和列宁1917年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从德国人手里所取得的一样,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也在一个短时期内给了苏联一个远在俄国原有边界之外的抗德前进阵地,其中包括在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的基地——而付出代价的是波兰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和芬兰人。尤其重要的是,如官方的苏联《外交史》' 《HistoryofDiplomacy》' 后来所特别强调的那样,它使克里姆林宫可以放心,如果俄国在以后受到德国的进攻的话,西方国家也已经无可挽回地卷入了反对第三帝国的战争,而苏联就不会像斯大林在1939年整整一个夏天都在担心地那样,单独对抗强大的德国了。
  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是还有相反的论点。到希特勒掉头进攻俄国的时候,波兰和法国的军队以及英国派到大陆来的远征军已经被摧毁了,因此德国可以调动全欧洲的人力、物力扑向俄国,而又没有西方战场束缚它的手脚。
  1941年、1942年和1943年整整3 年,斯大林一直在抱怨欧洲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俄国不得不承担抗击几乎全部德国军队的压力。现在1939—1940年是有一个能够牵制德国军队的西方战场的。如果俄国支持波兰而不是在背后给它一刀的话,它也不可能在半个月之内就被扫荡净尽。不但如此,如果希特勒知道他要打波兰和英法就必须也要打俄国的话,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起来。即使是在政治上胆怯的德国将领们,如果可以根据他们后来在纽伦堡的证词来判断的话,也可能立定脚跟反对同这样强大的一个联盟来进行战争。据法国驻柏林大使说,在5 月底的时候,凯特尔和勃劳希契都曾警告过希特勒,如果俄国参加敌人一方,德国很少有战胜的可能性。
  没有一个政治家,即使独裁者也罢,能够预言长期的形势发'543' 展。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却是高度现实主义的”,这种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一样,是他自己的国家的安全。据他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俄国决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到1939年7 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经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一个有约束力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没有对捷克斯洛伐克信守义务一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德奥合并和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制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到慕尼黑去姑息希特勒,而且把俄国排除在这次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而一任1939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有一件事情,除了对张伯伦以外,几乎对谁都是肯定无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动面前都要动摇的英法外交,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一步一步后退:1935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36年,他进军莱因兰;1938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39年3 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有苏联在它们一边,它们还能使那位德国独裁者对发动战争有所顾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发动战争的话,它们还有可能迅速把他击败。但是现在,它们把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都断送了。现在,它们只好在坏到不能再坏的时机和坏到不能再坏的'544' 条件下,来承担在波兰受到进攻时给它以援助的义务。
  伦敦和巴黎对斯大林的两面手段的指摘声浪甚高而且语调激烈。多年以来,这位苏联的专制暴君一直在痛骂“法西斯野兽”,而且号召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制止纳粹侵略。而现在他自己居然也入伙干起这样的行当来了。克里姆林宫大可为自己辩护' 它也这样辩护了' ,苏联只不过是做了一年以前英国和法国在慕尼黑所做的同样的事情:以牺牲小国为代价,买得了和平和整军经武以备对付德国的时间。如果张伯伦在1938年9 月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姑息希特勒是正当的而且很光彩的话,斯大林在一年以后以牺牲始终拒绝任何苏联援助的波兰来姑息德国元首又有什么错误和不光彩的地方呢?
  斯大林同希特勒协议瓜分波兰并且得到希特勒默契并吞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的无耻密约,除柏林和莫斯科而外,外界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它很快就从苏联的举动中叫人看出来了。甚至在事隔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也仍然会使世界上大部分人震惊骇异。俄国人也许可以说' 他们也这样说了' ,他们只不过是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从他们那里拿走的土地而已。但是,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并不是俄罗斯人,而且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回到俄国去的愿望。只有武力,只有苏联人在李维诺夫政策的全盛时代表示要避免采用的武力才能使他们回来。
  自从参加国际联盟以后,苏联曾树立了一定的道义上的力量,以和平的维护者和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反对者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那种道义上的资本已经丧失净尽了。
  最严重的是,由于同纳粹德国完成了这笔龌龊的买卖,斯大林已发出了一场战争就要揭幕的信号,而这场战争又肯定将演变成为世界大战。他毫无疑问是明白这一点的。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英国政府并没有袖手坐待德苏条约在莫斯科正式签订。8 月21日深夜柏林宣布里宾特洛甫乘机飞往莫斯科缔结德苏协定的消息,使英国内阁行动起来。22日下午3时,内阁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了一个公报,断然声明,“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曾经一再公开宣布,并且决心履行,绝不受'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 影响”。与此同时,议会也决定在8 月24日开会,要通过《紧急权力' 国防' 法案》。此外还采取了某些预防性的动员措施。
  虽然内阁声明已经说得尽可能的明白,但是张伯伦还是要让希特勒不发生任何疑问,于是便在内阁会议结束之后立刻又以个人名义给这位元首写了一封信。
  ……柏林某些方面显然认为,德苏协定一经宣布,大不列颠为维护波兰利益而进行干预的可能就已无需再加考虑。这是一个莫大的错误。无论德苏协定的性质可能如何,都绝不能改变大不列颠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有人曾经说过,要是英王陛下政府在1914年把立场表示得更明确一些,那场巨大的灾难就可能不致发生。姑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这一次英王陛下政府决心不再让这种悲剧性的误解重演。一旦发生上述这种情况,英王陛下政府决心并且准备毫不迟延地使用所拥有的一切力量。而敌对行动一旦发生之后,其结果是难以逆料的……
  这位首相“这样彻底明确地阐明了我国的立场”' 这是他自己后来附加的话' 之后,再一次呼吁希特勒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他和波兰之间的分歧,并再次表示英国政府愿意提供合作来实现这'546' 一点。
  这封信由汉德逊大使从柏林乘飞机送到伯希特斯加登,于8 月23日午后1 点过后不久交给了希特勒,这位纳粹独裁者看了之后勃然大怒。汉德逊在拍给哈利法克斯的电报中说:“希特勒暴跳如雷,不论说什么话他都不肯听,当他提到英国和提到波兰的时候,措辞都极为粗暴而又夸张。”关于希特勒那段长篇攻击的内容,汉德逊在这次会见的报告中所作的记载跟后来从被缴获的纳粹档案中所发现的德国外交部有关这一问题的备忘录是一致的。他咆哮道,波兰的顽固全是英国造成的,就像一年以前它应该对捷克斯洛伐克不讲道理的态度负有责任一样。波兰有数以万计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他声称甚至还发生了6 起阉割事件——这是一桩使他忐忑不安的事。他说他已经忍无可忍。要是波兰人再继续迫害日耳曼人,就会马上引起实际行动。我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和他作了争辩' 汉德逊拍给哈利法克斯的电报写道' ,并且一再指出他的话是不确实的,但结果只是又引起他一通长篇攻击。
  最后,希特勒答应两小时以后就英国首相的来函提出一个书面答复。于是汉德逊便回到萨尔斯堡去稍事休息。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希特勒召见这位大使,把复信交给了他。据汉德逊向伦敦提出的报告,同第一次会见相比,这位元首“显得十分安详而且始终没有提高嗓门”。
  希特勒说' 汉德逊报告道' ,他已经50岁了,要打现在就打,他不想等到55岁或者60岁再打。这位德国独裁者在山顶别墅中发出叫嚣时所显露的不可一世的狂妄态度,在德国人的会谈记录中甚至表现得更加露骨。记录在记述了他表示愿意在50岁的时候打仗而不想等到以后再打的话之后,接着写道:' 希特勒说' 英国最好别忘了,作为一个上过前线的军人,他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并且会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不用说谁都明白,如果世界大战' 指1914—1918年的战争' 期间由他当德国首相,德国是不会战败的。
  自从波兰人胆敢和希特勒对抗以来,希特勒一直在对国外人士和德国人民吹牛说谎、虚声恫吓。他给张伯伦的复信就是集这种谎言与恫吓之大成的混合物。他说,德国并不想和大不列颠发生冲突。德国一直准备“以一个真正空前慷慨大度的建议为基'547' 础”同波兰人讨论但泽和走廊问题。但是英国对波兰的无条件的保证,只是鼓励波兰人“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150 万日耳曼居民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迫害的浪潮”。他宣布,这样的“暴行对于受害者来说是可怕的,而对于德意志帝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则是不能容忍的”。德国将不再容忍这种暴行。
  最后他谈到英国首相保证英国将信守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这一点,他用坚定的口吻告诉英国首相说,“这丝毫不能动摇德国政府捍卫德国利益的坚定意志……如果英国竟然发动进攻,它将发现德国是有准备而且有决心的”。
  这次函件来往的结果如何呢?现在,希特勒从张伯伦那一方得到了一个庄严保证说,一旦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就要投入战争。而首相从元首方面得到的回答是:这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但是,此后紧张的8 天中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在8 月23日那一天,他们两个人谁也不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对方的话已无转圜余地了。
  希特勒尤其是这样。来自莫斯科的好消息使他大为振奋,他相信,尽管张伯伦刚刚写了那封信给他,在俄国转了向之后,英国一定会重新考虑是不是要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问题,而在英国之后,法国也会重新考虑。因此,这位元首在8 月23日傍晚当汉德逊飞返柏林的时候,决定了向波兰发动进攻的日期:8 月26日,星期六,拂晓4 点30分。
  “关于发动进攻的具体日期和时刻,将不再发布命令,”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写道,“一切都将按计划自动进行。”
  但是这位陆军参谋总长没有说对。8 月25日发生了两件事,使希特勒在他的部队按计划应当突破波兰国境之前不到24小时的时候从灾难的深渊边缘缩了回来。一件事发生在伦敦,另一件发生在罗马。
  希特勒在8 月24日回柏林欢迎了从莫斯科归来的里宾特洛甫,听取了关于俄国人方面的情况的第一手报告,然后在25日这天上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封信。这封信就他何以未能把他和苏联谈判的情况及时通知这位轴心伙伴的原因作了事后的解释。他说他“没有想到”谈判会进展得这样快,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他说,苏德条约“必须看成是轴心方面所能取得的最重大不过的收获”。
  但是,这封已从缴获的文件中找到原件的信的真正目的,还在于先向这位意大利领袖打一个招呼,告诉他德国随时可能对波兰发动进攻。不过希特勒并没有把他所定的确切日期告诉他的盟友。他说,“波兰方面如果发生令人不可容忍的事件,我将立即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预言下1 个小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希特勒没有明确要求意大利给予援助。因为根据意德同盟条约,意大利自动给予援助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他在信中仅表示希望获得意大利的谅解。虽然如此,他仍然盼望立即得到'548' 一个答复。这封信由里宾特洛甫亲自从电话中口述给德国驻罗马大使,于当天午后3 点20分送到那位领袖手里。
  在这期间,元首于午后1 点30分在总理府接见了汉德逊大使。他摧毁波兰的决心毫未动摇,但是他比两天前在伯希特斯加登同汉德逊谈话的时候更加急于作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据大使发给伦敦的报告,他发现元首“十分冷静和正常,话也说得非常认真,显然流露出诚意”。尽管有着过去一年来的切身经验,汉德逊甚至到了这个时刻还看不透这位德国元首的“诚意”。因为希特勒要说的话是十分荒唐的。他对那位大使说,他“承认”英帝国的存在,他个人准备“亲自保证英帝国的继续存在,并且愿意用德意志帝国的威力来达到这一目的”。
  他希望' 希特勒解释道' ,对英国采取一个其性质同对俄国所采取的行动一样具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元首准备同英国缔结协定,不仅要在一切情况下' 只要涉及德国' 保证英帝国的存在,而且如有必要的话,还愿意保证不论英帝国在哪方面需要援助,德国都将给予援助。他补充道,他“还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把德国的西部国境看成是最后的疆界。据汉德逊讲,希特勒说着说着又像惯常一样,开始唠唠叨叨地说起一些矫柔造作的话来,虽然这位大使向伦敦发出的电报中重述那段话时并没这样说。元首说:他的天性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一旦波兰问题解决以后,他就要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战争贩子了此余生。
  但是这位独裁者却是用另外一种调子结束他的发言的。
  元首重复强调' 据德国人拟给汉德逊的口头声明说' ,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这是他最后的建议。如果他们' 英国政府' 拒绝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那么就会发生战争。在会谈的过程中,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出,他对英国提出的“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议”附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一建议只有“在德波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生效。汉德逊一再表示,除非这意味着德波问题的和平解决,否则英国将不能考虑他的建议。希特勒的回答是:“如果您认为我的建议毫无用处,那您就不必把它发回去。”'549' 但是,这位大使刚刚回到威廉街上离总理府没有几步远的大使馆,施密特博士就带着希特勒那番谈话的书面副件' 其中颇有删节' 扣门求见,同时还带来元首的话说,元首请汉德逊敦促英国政府“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一建议”,并且主张这位大使亲自乘飞机把建议送到伦敦去,德国政府可以派一架飞机供他使用。读者已经读完本书这么多章节,自然就会知道,要想看透希特勒那颗狂热的脑袋中的那些离奇古怪、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在8 月25日提出那个荒唐的“建议”,说要保证英帝国存在,显然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杰作,因为两天以前在他和汉德逊讨论张伯伦的来信以及就此复信的时候,连提都没有提到过这么个建议。即使说这位独裁者神经有点失常,也难于相信他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像他对英国大使提出时那样认真。再说,当时张伯伦根本连信也来不及看,纳粹军队就要在第二天拂晓冲进波兰' 这位元首此时尚未更改他原定的发动进攻的日期' ,试问,又怎么能够指望英国政府像他所要求的那样“十分认真”地看待这个建议呢?但是在这个“建议”的背后确实隐藏着一个认真的打算。希特勒显然相信,张伯伦和斯大林一样,也希望得到一个借口,能让他的国家置身于战争之外。”两天以前,他付出一笔代价,让俄国人在东欧方面“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整个地区内自由行动,已经买得了斯大林的善意中立。难道他就不能向英国首相保证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像霍亨佐伦德国那样成为英帝国的威胁,以此为代价买到英国的不干涉吗?可是希特勒当时没有认识到——同样斯大林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使得他后来付出了可怕的代价——现在终于睁开眼睛看清了现实的张伯伦认为,德国称霸欧洲大陆对英帝国来说是一切威胁中最大的威胁。其实,对于苏俄帝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早已说过,若干世纪以来,英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单独称霸欧洲。
  午后5 点30分,希特勒接见了法国大使,但并没有对他说什么重要的话,只是再一次重复“波兰对于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谈到这里,希特勒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对法国大使表示送客了。但是考伦德雷对这位第三帝国的元首却还有些话要说,而且坚持非说出来不可。他凭军人的荣誉向希特勒担保,他毫不怀疑,“一旦波兰遭到攻击,法国将以全力'550' 支持波兰”。
  希特勒的回答是:“想到不得不同贵国交战,是使我感到痛心的事,但是问题不决定于我。请把这个意思转告达拉第先生。”
  这是柏林时间8 月25日午后6 点钟的事。首都的紧张气氛在这一天里有增无已。从中午刚过一会儿的时候起,同国外的一切无线电、电报以及电话联系,都按照威廉街的命令被切断了。前一天晚上,最后一批英法记者和无官职平民都已经匆匆奔向最近的国境线。25日是星期五,在那一天里,人们都知道了德国外交部已经用电报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叫他们要求德国公民选择最快的路线离境。我在8 月24日和25日所记的日记到今天还能使我回想起当时笼罩着整个柏林的紧张气氛。天气闷热,所有的人都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在这个大城市里,到处支起了高射炮,轰炸机群不断地从头顶上掠过,朝着波兰的方向飞去。
  24日晚间我在日记上匆匆忙忙地划了这样几个字:“已是一片战争景象。”第二天,我又重复了一句:“战争迫在眉睫。”我还记得,在那两天的晚上,我们在威廉街上看见德国人窃窃私语相互传告:希特勒已经命令部队在第二天拂晓开入波兰国境。
  我们现在知道,给他们的命令是要在8 月26日星期六拂晓4 点30分进攻。而直到25日那天下午6 点,所发生的事情都不能使希特勒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发动侵略的决心有丝毫动摇,汉德逊和考仑德雷两位大使关于英、法两国一定将履行对波兰的义务的个人保证肯定也没有发生这种影响。但是到了下午大约6 点钟,或者说6 点稍过一点的时候,来自伦敦和罗马的消息使得这位看起来是意志不可动摇的人犹豫起来了。
  德国的秘密档案和威廉街官员们战后的证词,都没有清楚地说明希特勒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得知英波正式条约在伦敦签字的,这个条约把英国对波兰的单方面保证变成了一项互助协定。但'551' 在哈尔德的日记和德国海军记事册中有一些证据表明,威廉街在8 月25日中午就得到了这一条约将于当天签字的风声。参谋总长在他的笔记中说,中午12点,他接到最高统帅部的一个电话,问他进攻计划推迟执行的最后时限。他回答说:午后3 点。海军记事册也说,有关英波条约以及“意大利领袖的通知”的消息是在中午收到的。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根据德国人在墨索里尼的信上所作的标记来看,送到的时间不会早于“午后6 点钟左右”。希特勒一直要到那个时间前后才可能知道英波条约在伦敦签字的消息,因为签字直到午后5 点35分才举行——而且那个时间距离波兰驻伦敦大使爱德华·拉仁斯基伯爵接到本国外交部长授权签字的电话的时间也仅仅15分钟。
  无论是什么时候收到的——午后6 点钟左右是个正确可靠的推测——总之,伦敦的消息使希特勒动摇了。这很可能是英国对他那个“建议”的答复,那个建议的内容这时一定已经送到了伦敦。这就是说,他企图像买通俄国人那样买通英国人的打算落空了。报告送到时施密特博士正在希特勒办公室里,据他后来回忆,元首看完报告之后,就坐在书桌旁沉思起来。
  墨索里尼临阵胆怯
  他的沉思很快就被罗马传来的同样不利的消息打断了。据施密特博士的描写,这位德国独裁者整个下午都怀着“毫不掩饰的焦躁情绪”等待着意大利领袖的复信。下午3 点钟,汉德逊前脚刚走,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后脚就应召来到总理府,但是这位大使只能告诉元首,他还没有收到罗马方面的回信。这时候,希特勒神经紧张到了极点,他叫里宾特洛甫去用长途电话找齐亚诺谈话,可是外交部长没法找到他通话。于是,施密特说,阿托利科就被“不大客气地”打发走了。
  若干天以来,希特勒不断收到罗马方面传来的报警消息,说他的轴心伙伴可能在他进攻波兰的紧要关头抛下他不顾。这个情报不是没有根据的。齐亚诺在8 月11日到13日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举行了那场使他幻想破灭的会谈后,一回去就着手撺掇墨索里尼抛弃德国人,他的这种活动没有逃过罗马德国大使馆严密监视的耳目。这位法西斯外交大臣的日记,详细地记载了他力图说服意大利独裁者认清大局,及时避免被希特勒拖入战争的种种经过。8 月13日,齐亚诺从伯希特斯加登回来,当天晚上马上就去晋见领袖,这一条约附有一份秘密议定书,其中声明,条约第一条所提到的两国如遇需要实行军事互助以对付其侵略的那个“欧洲强国”指的是德国。由于这一规定,才使英国政府在苏联红军与德国人合谋侵入波兰东部的时候不致于有必要采取向苏联宣战这一严重的步骤。
  向他报告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经过之后,'552' 就试图说服他的上司,“德国人已经背弃了我们,欺骗了我们”,并且“正在拖着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去冒险”。
  领袖的反应变化无常' 那天晚上齐亚诺在日记里写道'。起初,他同意我的看法。隔了一会他又说,为了信誉关系,他必须同德国人并肩前进。最后,他表示他要把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作为他的一份战利品。
  8 月14日——我发现墨索里尼忧心忡忡,于是便毫不迟疑地想尽一切方法极力挑起他心中可能对德国人抱有的反感。我说他的威望已减,他所扮演的是个次要的二等角色。最后,我给他看一堆文件,证明德国人在波兰问题上对我们言而无信。两国同盟所根据的前提条件现在已经被他们否定了;他们既然背信弃义,我们就应当抛弃他们,不必有所顾虑。但是墨索里尼仍然顾虑重重。第二天,齐亚诺为这个事情同墨索里尼彻底谈了6 个小时。
  8 月15日——领袖……已经相信,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德国人走。但是……他要有一个时期作好准备才能和德国人决裂……他越来越相信,民主国家一定会打的……这一回就意味着一场大战。而我们却不能卷入战争,因为我们的困难处境不容许我们这样做。8 月18日——上午与领袖谈了一次话。他还和往常一样三心二意。他仍然认为民主国家有可能按兵不动,德国人会做成一笔大有好处的便宜买卖,他不愿看着这笔买卖不能插上一手。同时,他还怕希特勒会发火。他相信,废除同盟条约或类似的行动可能使得希特勒丢下波兰问题而同意大利算账。凡此种种考虑,弄得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8 月20日——领袖突然变了卦。他要在这场迫在眉睫的冲突中不惜任何代价地支持德国……墨索里尼同我和阿托利科进行了商谈。' 那位大使已从柏林回罗马述职。' 大意是:现在要背弃德国已经为时太晚了……全世界的舆论都会说意大利胆怯……我试图争辩,但已无济于事。墨索里尼顽固地坚持他的看法……
  8 月21日——今天,我把话说得很明白……我一进屋,墨索里尼就肯定地说,他决心和德国人同进退。“领袖,您不能这样做,万万不能这样做……我到萨尔斯堡本来是去商定共同行动的方针的,但是我所碰到的却是一项Diktat' 绝对命令'。背弃盟约的是德国人而不是我们……撕了那个条约吧!把它扔给希特勒!……”
  这次谈话的结果是,让齐亚诺去和里宾特洛甫安排第二天在勃伦纳山口举行会谈,并且通知他,意大利将置身于德国进攻波'553' 兰所挑起的冲突之外。中午时分齐亚诺给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等了好几个钟头都没有来接,但是到下午5 点30分的时候他终于来接电话了。纳粹外交部长表示,勃伦纳会谈通知得这样仓促,他不能立刻作答,因为他“正在等候莫斯科方面的一份极为重要的电报”,要过一会儿再给齐亚诺回电话。晚上10点30分,他回电话了。
  8 月22日——昨晚10点30分,新的一幕开始了' 齐亚诺在日记上说'。里宾特洛甫打电活告诉我,他希望在因斯布鲁克而不在国境线上和我会见,因为会后他就要动身到莫斯科去同苏联政府签订一项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