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普京大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04年3月,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以的高支持率再次当选。
  这一切的一切,仅用";幸运";二字是无法让人信服的,背后一定有原因。
  在他担任总统5年多来,他以优异的政绩和无法抵挡的个人魅力,已经成为俄罗斯人衷心爱戴的领导人。2001年末,普京就曾经荣获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年度风云先生";称号。在2002年,尽管俄罗斯几度遭遇危机,但普京以其冷静、果断的处理方式,每每化险为夷,使他成为俄罗斯支持率最高的领导人,";普京热";从此越烧越旺。
  透过俄罗斯人这一系列的";普京崇拜";,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神奇的";小个子";到底做了些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普京担任第一任总统期间,危机是时刻伴随着他的。";库尔斯克号";的沉没,";米…26";的坠落,发生在莫斯科音乐剧院和别斯兰中学的人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这位俄罗斯领导人。而在对国内金融寡头重拳出击之后,又引起了西方媒体的群起攻讦。
  但是,他顺利地度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并且赢得了俄罗斯人最普遍的尊敬,甚至连他的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人";。
  作为一个大国总统,普京要日理万机,实在难得有什么业余时间。但就在极其有限的空闲时间内,他也尽量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种适时的";放纵";,不仅使普京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处理国事,还给他另外增添了吸引人的魅力。他的柔道,他的爱犬,他的飞行,他的游泳,他的钓鱼,他的读书兴趣,他的音乐爱好……甚至他走路的姿态,他的菜谱,他的保镖……都成了国内外媒体猎奇的对象。
  自他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局由乱到治;经济持续回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情绪趋向稳定。5年来,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50%。2003年,普京提出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10年内翻番、消灭贫困和军队现代化三大战略任务。
  他的";新安全构想";、";走自己的强国之路";、";新俄罗斯思想";、";新富国战略";、";双翼外交";等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正为俄罗斯各阶层所普遍接受。
  曾经走过荣誉与沧桑交替的20世纪的俄罗斯人,又一次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他们坚信:一个强大的民族正在迅速崛起。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伟大领袖人物的脚步声中,我们听到了历史隆隆的惊雷!";
  而普京,就是踏着俄罗斯的土地,迎面而来,踩得整个世界的土地为之隆隆作响。
  普京,这个办公室里挂着彼得大帝肖像的人,这个被俄罗斯民众称为21世纪的";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总统,就这样朝我们走来了。
   。。

第一章橙色风暴 缘  起
说起橙色风暴,人们自然会想到荷兰足球。荷兰队身穿橙色队服,以其简捷流畅的进攻式打法,风靡全球。而今“橙色风暴”又大行其道,但现在的“橙色”含义则大不相同,它已被赋予了政治的色彩。2004年起始于乌克兰的“橙色风暴”已经席卷了中亚大地,让一直关注乌克兰局势的普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2004年隆冬腊月,在克里姆林宫,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乌克兰的上空,关注着乌克兰的局势。乌克兰因选举引发的“橙色革命”引起普京的高度重视,其背后隐藏的复杂背景和难测的结局让他有些许不安。
  那个时节,乌克兰早已是天寒地冻,但乌克兰人民的政治热情却空前高涨,一场政治风波在乌克兰大地刮起。
  时任政府总理的亚努科维奇及反对派领袖维克托·尤先科两位总统候选人对大选计票结果各执一词,皆宣布自己理应当选,引起两派大规模的群众抗争——两派甚至在街头大打出手。
  尤先科的支持者率先走上首都基辅的街头,安营扎寨,开展抗议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较量,第一次投票结果被否定。亚努科维奇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他抗议,但没有效果。在重新投票中,尤先科以52%比44%的得票率击败对手,站上了乌克兰政治权力的巅峰。亚努科维奇不服,但大势已去,他只得接受失败的现实。乌克兰大选风波由此尘埃落定。
  由于尤先科的支持者在游行示威中举橙色旗帜,着橙色服装,此次以群众运动为后盾,推翻大选结果的行动被称为“橙色革命”。
  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宣誓就任总统,乌克兰“橙色风暴”达到高潮。
  “橙色风暴”虽然发生在乌克兰,但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远远地操纵着。
  表面上看,乌克兰“橙色风暴”是因为反对大选舞弊行为而爆发,但实际上,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一种对抗。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双方力量对比不断向有利于美欧、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演变,美欧东进的具体目标也水涨船高。
  初期,西方陶醉于德国的统一和前苏联的崩溃所带来的喜悦之中,并未大举东进。随着俄罗斯实力和对传统势力范围控制的日趋衰落,以及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意志与行动的不断强化,北约和欧盟的胃口就越来越大了,他们把对中东欧国家工作的目标由发展合作伙伴提升为吸纳入约、入盟,并在扩员范围与规模上不断突破,一步一步地伸展至俄的周边。
  就这样,在这场势力范围的争夺中,西方步步紧逼,俄方步步后退,以至于把“风暴”的中心引到了家门口。
  俄先是让出东德,力争西方势力止步于此;在北约不顾对俄承诺由德国继续东进,吸收波、捷、匈得手后,又一度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北约东扩不得闯进的红线;在北约不留情地践踏了红线,发展波罗的海三国为成员后,俄又退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构成的最后屏障。“橙色风暴”又使俄从乌后退了一大步。
  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间,俄罗斯和西方的斗争一直在持续着,在这场斗争中,俄方基本上是边退边战,边战边退。作为一个大国,面对美欧的每次进攻,俄罗斯皆极力抵抗,不会不战而退;但每次抵抗都无果而终,只能后退,现在已经退到家门口了。乌克兰的失守则标志着欧洲格局在朝着以美欧为主,偏置俄于一角的方向发展中又前进了一大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橙色风暴 美貌女总理
尤先科在乌克兰总统选举中的获胜,和一个美丽的女人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女人就是尤莉娅·季莫申科。
  季莫申科是一个传奇式的女人,她是乌克兰最富有的女人,她也是俄罗斯的通缉犯,她的绯闻一件又一件……
  可以说,尤莉娅·季莫申科在乌克兰早已家喻户晓,但当时国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她真正走入全世界的镁光灯下,还是在这次举世皆知的“橙色风暴”之后。
  在2004年底2005年初乌克兰发生的橙色风暴中,人们看到,总有一位穿着简单却不失高雅的女性与尤先科并肩站在一起,为他摇旗呐喊。
  其实,早在担任政府副总理的时候,季莫申科与尤先科就已开始同前总统库奇马展开了斗争。
  时间追溯到4年前,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发起“没有库奇马的乌克兰”运动,试图借助人民的力量推翻库奇马政权。但这一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乌克兰总检察院对季莫申科提起两项与经济有关的刑事调查,季莫申科丢掉了副总理职位。那时尤先科虽然贵为总理,却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因为跟库奇马比,他实在只能算是个“雏儿”。
  2004年夏天,尤先科与季莫申科再次联手参加竞选。竞选期间,季莫申科使出浑身解数,为尤先科竞选不辞辛劳,拉选票,宣传竞选纲领。可以说,季莫申科成为尤先科竞选的名片,为他的竞选造了不少势。
  在示威活动中,季莫申科始终并肩站在尤先科身边,他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那种默契与和谐,不仅让她当时的追随者深受感动,也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有了季莫申科的强力支持,尤先科如鱼得水。季莫申科是尤先科背后的真正力量,没有她的全力支持,尤先科在与亚努科维奇对决时不会如此底气十足。
  基辅爆发“橙色革命”之后,她更是始终战斗在对抗亚努科维奇政府的第一线。此时,她的立场更坚决、态度更强硬。她时而呼吁支持封锁政权机关,时而号召反对派占领重要设施……
  她的美貌,她的时尚,她的亲和力,吸引了一大批人不断加入支持者的行列。
  季莫申科用她那极具鼓动性的演说,发动了示威者从市中心向总统府大楼进发。当反对派支持者向总统府大楼前进的队伍被拦住时,季莫申科则手捧花朵,劝说维持秩序的军警加入反对派阵营。
  正是她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橙色革命”的胜利。完全有理由说,是季莫申科一手将尤先科送进了总统府。
  人们注意到,身价百亿的季莫申科却几乎从来不戴戒指、手镯等首饰。关于这一点,季莫申科说出了其中的原因,竟然非常有趣。
  “女人哪有不爱戴戒指、手表或手镯什么的,以前我也爱戴,主要是用来配搭我所穿的服装。”她说,“但是我总是在开会或者发言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它们全部摘掉。而往往呢,会开完后我站起身就走,完全没有注意到还有一堆珠宝首饰留在了桌上。有的人捡到后会把它们还给我,有的人就不会。所以,我最终决定还是不要佩戴这些东西了。”
  “她就是乌克兰的铁娘子,一个非常严肃的女性,尤先科背后的真正力量。”这是对她最佳的形容。
  尤先科对她的支持也十分感激,他正式宣誓就任总统之后,随即任命季莫申科为政府总理。
  但作为一个位高权重、拥有无数财富的女人,生活中的种种传闻也使她成了乌克兰最具争议的女性之一。有人传言,乌克兰前总理拉扎连科在任时与季莫申科之间有“暧昧关系”。并绘声绘色地说,由于受到拉扎连科的庇护,乌克兰国内生产总值的20%都掌控在季莫申科手中,她的身价有110亿美元。传言归传言,季莫申科可不管这些,她依然我行我素,过着忙碌而充实、时尚而华丽的生活。
  季莫申科素以冷艳决断而著称,她对衣着的重视和讲究也是出了名的。在所有的女性国家领导人中,可以说没有人能超过她。这位“美女总理”在着装方面创下一项纪录:从2005年2月4日正式出任总理以来,季莫申科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狂”换衣服,在公共场合的不同着装已经超过200套!
  对于乌克兰总理创下的纪录,自然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表示反对,认为总理生活不应该如此奢华;也有人提出了另外的看法,认为无论职位高低,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季莫申科虽然贵为总理,她也是女人,她有打扮的权利。
  著名时装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在谈到季莫申科的衣着时指出:“季莫申科属于那种穿什么都得体的女人,她有着匀称的体形、美丽的外表、超凡的能力,这样的女人,哪怕就是国务活动家,也可以充满女人味,并且非常漂亮。”
  且不说美女总理的着装对人们的影响如何,但由她和尤先科发动的“橙色风暴”已经席卷了中亚大地,给俄罗斯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但是自入主总理府,到当年9月份,仅仅在总理的宝座上坐了几个月,屁股还没焐热,她就被尤先科撵了下来……“橙色联盟”不复存在。
  

第一章橙色风暴 刮向俄罗斯上空的橙色烟雾
在乌克兰和其他几个中亚国家政府发生更迭之后,克里姆林宫及其政治对手似乎都感觉到要爆发一场革命的可能性。普京意识到一股橙色的烟雾正在俄罗斯上空飘浮,他岂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决定采取措施防范“橙色革命”,他将要采取的措施是:监督社团资金来源、破获反俄非法组织、清理整顿社会团体、温和防范明星效应。
  在普京的授意下,俄罗斯杜马也于3月中旬成立了选举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多数成员来自“统一俄罗斯”党,其主席是独立议员尼古拉·贡恰尔。
  众所周知,对选举舞弊的抗议成为“橙色革命”的主要借口,普京集中开展“为了诚实选举”的活动,就是要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杜绝“橙色革命”。
  普京本人在一次强力部门人员参加的会议上说:就算我们选举失利,也不能允许任何人利用对选举舞弊的怀疑使邻国发生的事情在俄罗斯重演。普京当然也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和俄罗斯有密切关系的白俄罗斯身上。
  2005年4月,普京在南部海滨城市索契会见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这是两位领导人时隔半年以后的首次会晤。
  普京表示,决不希望这种局面发生在自己的友邦。而卢卡申科也表示了同普京一样的坚定态度。
  他表示,白俄罗斯肯定不会出现战争和“革命”之灾。他坚信他的国家将保持和平与稳定,任何“橙色风暴”都不会刮到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将捍卫安宁和稳定,决不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监控,以应对西方借乌克兰事件的势头来破坏白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对普京来说,这场橙色风暴来的不是时候,因为时下的俄罗斯社会和政治都正趋稳定,经济也呈上升势头。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加快俄罗斯发展的步伐。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不会坐视不动,它当然不想让普京的愿望实现。因此普京的当务之急,是稳定前独联体国家的局势,尤其要首先支持白俄罗斯稳定其国内局势。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是战略联盟关系,如果连白俄罗斯也被“橙色风暴”吞没的话,那俄罗斯的地盘离被美国蚕食殆尽就不远了。
  

第一章橙色风暴 安抚近邻
不仅仅是因为“橙色风暴”的关系,普京才重视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自上台后,他就一直重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因为普京深知,俄罗斯与独联体的关系,直接涉及俄罗斯改革的命运,关系到俄罗斯作为一个有分量的大国的力量基础。
  俄罗斯与独联体成员国的关系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它们逐步建立起多种联系,协调机制,构筑了军事、经济、政治的合作框架。独联体最大的成绩在于它防止了前苏联地区的“巴尔干化”,在保持这个地区相对稳定和合作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外部势力采取了积极的活动,俄罗斯依然是主导这个地区事务的首要力量。
  前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15个成员国各奔东西,俄罗斯联邦和它昔日的兄弟均成为主权国家。与此同时,形成了一个由原先12个成员国参加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未加入),但它“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
  独联体是原苏联绝大多数共和国“离异”之际,一种赖以维系多边关系的特殊形式。各成员国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政治、军事、领土以及其他方面的联系,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割断。原苏联的120多个民族,近3亿人口中有7000多万人居住在非本民族地区。苏联各种经济联系40%以上是跨共和国的。各共和国疆界只有30%明确划分过。总之,历史渊源、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必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亲缘关系。
  独联体自组建以来,一直没平静过,各成员国之间矛盾重重,貌合神离。它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现成尺度来衡量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谁都免不了要竭力维护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并尽量扩大本国的权益,因此争吵不休。
  各国实现独立之后,经济形势普遍恶化,曾寄希望于西方援助,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或者杯水车薪,各国的经济独立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各国领导人不得不回过头来设法从独联体内部寻求哪怕暂时的某些解决办法,彼此还得冷静地坐下来商量问题。
  矛盾与协作并存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独联体的进程既曲折又复杂。这种曲折性和复杂性,对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从国际战略方面来考虑,俄罗斯必须优先发展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以独联体为依托,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西方抗衡的砝码,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领导地位。从经济方面考虑,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也离不开与独联体各国的合作。
  在安全问题上,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近邻,这一地区形势是否稳定,是否对俄罗斯实行友好政策,关系到俄罗斯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战略防御空间大大缩小,防御能力严重削弱,加上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严重威胁着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安全。因此,建设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对加强俄罗斯自身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间的矛盾排俄、弱俄,不断向独联体渗透,使独联体内离心倾向和亲西方因素不断增长,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地位不断削弱。
  因而普京一上任,就把俄罗斯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看作是绝对优先发展的方面,他加紧实施独联体外交政策,外交重点是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
  普京政府首先巩固了与俄关系密切的国家之间的友谊,把双边和多边关系推向新阶段。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两国在1999年12月签署建立国家联盟条约,为两国朝着建立联盟国家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为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普京当选总统后,在2000年4月访问了白俄罗斯,密切了同白俄罗斯的联盟关系。普京还积极推动俄白联盟条约的落实,双方在加强军事联盟和建立共同防御空间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0年10月11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6国在比什凯克举行会议,共商维系各成员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签署了集体安全体系基本措施计划。
  在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上,普京可谓别具匠心。他把就职总统以后的首次出访的国家确定为乌兹别克斯坦,扩大了两国的经贸关系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1999年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乌兹别克改变了态度,参加了俄、哈、吉、塔等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关系也逐步得到改善。
  普京还抓住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武装侵扰,对中亚各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的时机,向这些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使这些国家迅速向俄罗斯靠拢。
  本来,普京虽然一直对这个效率低下的“俱乐部”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也未抱太大的期望。然而,最近接连发生的“橙色革命”改变了他对独联体的看法。独联体毕竟是以俄罗斯为核心的地区合作组织,其存在对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只有稳定了独联体各国,俄罗斯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外围,才能安心地发展经济。
  为了显示独联体的集体力量,2005年4月,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边界—2005”联合军事演习开始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此次联合演习的第一阶段原定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举行,但由于吉反对派发动“颜色革命”,演习被迫改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演习方案随即作了修改,增加了武力对抗“颜色革命”的科目,主要目的是吸取吉尔吉斯斯坦“革命”的教训,提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军队对抗“颜色革命”的水平。
  虽然现在有几个独联体国家发生了“橙色风暴”,但俄罗斯与大多数的独联体国家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就是那些已经发生“橙色风暴”的国家,也不能不把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普京的心中一直有着把俄罗斯建成一个强大国家的梦想,而这个强国梦是不能不以他原来的势力范围——独联体为依托的。坐在克里姆林宫里,普京陷入了沉思。想到父母为自己所取的名字弗拉基米尔,想到父母的期望,他不由地又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平凡的起点 大杂院里欢乐多
按照中国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说法,一个淘气、任性而又成绩平平的孩子,大概会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了。然而,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小男孩,却在47年后成为影响世界的政治领袖,这个人就是普京。
  且看普京的真实童年——
  1952年10月7日,在圣彼得堡(当时称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一个小生命诞生了,父母在这个男孩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由此,便将其取名为弗拉基米尔——一个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一样的名字。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列宁一样,为苏联的将来做出贡献。
  普京的父母来自特维尔州图尔根诺斯基农村,他们俩是地地道道的同乡。普京的母亲玛丽娅·伊万诺芙娜·谢罗莫娃,居住在一个名叫扎列奇耶的小村庄里。而在距离她家仅4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50户人家的村子,叫波米诺沃,普京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就居住在这里。
  据后来普京自己讲,父母的结合主要是出于爱情。还有,父亲很快就要应征入伍,为了彼此有个保证,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普京的说法和流传在那个乡村中的关于他父母亲的说法有着巨大的差别。另一种说法是,在当时,许多年轻人总爱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散步、聊天,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而美丽的玛莎(普京母亲昵称)和沃洛佳(普京父亲昵称)都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在一次活动中,沃洛佳不小心弄伤了玛莎的眼睛,而且还比较严重。于是,玛莎的爸爸就把沃洛佳叫到了自己家,并对他说,“你娶了我的女儿吧,她现在这个样子谁还会娶她呢?”
  按照这个说法,于是,普京的父亲就娶了他的母亲。
  婚后第4年,他们移居列宁格勒,住在城郊。母亲进工厂上班,父亲在潜艇舰队服役。战争开始后,父亲上了前线,母亲则留在家里带孩子。普京的一个舅舅在舰队参谋部工作,把她们母子带进城里照应,在城里她们度过了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最艰难时期。
  老普京在卫国战争中受过伤,退伍后回到家乡,在一家工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他腿上一直留有榴弹的小碎片,每当天气出现反常,他连走路都很困难。
  普京曾有两个哥哥,都是幼年早夭。一个刚出生几个月就死了,另一个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死于白喉。母亲直到41岁时才生下他这个“独苗”,父母自然视他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虽然如此,父母从小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作为一名苏###员,普京的父亲经常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心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而许多年后,普京果然不负众望,成了对俄罗斯真正有用的人。
  有人说,清贫的生活、朴实的家风和严格的家庭教育能让人在成人后异于常人,从普京身上,我们的确验证了这句话。但少年时的普京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孩子日后成为俄罗斯总统。
  小时候的普京是个贪玩的孩子,他喜欢在外面玩,在院子里玩。当时普京家住的地方有两个院子合在一起,像一座风井。普京的一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时候,普京常常玩得昏天黑地的,有时连饭也想不起来吃。母亲呢,也担心他跑出去,偶尔会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喊:“你在院子里吗?”事实上,普京虽然爱玩,但总是呆在院子里。这一点表现还是让父母比较放心的,所以只要他不乱跑,就可以在院子里玩,不必大人同意,如果他要出去玩的话,就需要跟妈妈说。
  有时候,普京也会做些离谱的事。有一次,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上学呢,他没告诉大人,一个人跑到大街拐角上去玩。那天正好是五一,大街上嘈嘈杂杂,一片喧闹,他小小的个子只能看到人们匆匆忙忙走过的腿。当时他有点儿害怕,赶紧往家跑,后来他自己都不知怎么回的家。
  普京虽然爱玩,但他不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他唯一的冒险经历还是和一个小伙伴一起。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怂恿普京一起出去玩。他俩没有告诉父母就一起离开了家。
  两个小家伙乘上一列不知开往哪里的火车,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的火车,完全迷路了。当时天很冷,地上的冰很厚,两人冻得直发抖。他们不停地跺着脚,小脸都冻得通红通红的。这两个小家伙也真够逗的,他们把随身带的火柴拿出来,就那样傻乎乎地点火取暖,不一会火柴就没了。那可怜的样子,不禁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那么冷的天,什么吃的也没有,他俩肚子空空的,可冻坏了。后来一位好心的阿姨领他们去她家吃了点东西,问清了他们的地址,把他们送上火车,他们才安全地回家了。
  可想而知,回到家里以后,等着普京的是什么。无疑,为了这次“壮举”他少不得受一场皮肉之苦。老普京气得暴跳如雷,抡起皮带把他一顿好打,普京的屁股为此痛了好几天,那几天他睡觉都只好趴着。
  从那以后普京再也不敢往外跑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上学可能是好玩的事,都想去上学。可是普京并不这么想,他还想着玩呢。那时候的普京,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玩,玩,玩!但再玩也得上学,普京还是被父母送进了学校。
  普京是10月份出生的,所以他差不多到8岁才上学。他们家的相册里还夹着一张他身穿老式的灰色校服的相片。普京后来回忆说:“那身衣服看上去像军装,不知为什么照片上的我手里拿着一个花瓶。不是鲜花,而是花瓶,有点怪怪的。”
  小普京于1960年9月1日进入193中学接受启蒙教育,这是一所包括小学和中学的混合制学校。从1年级到8年级,普京都是在第193中学度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