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期在鞍钢体验生活,并写出长篇小说《百炼成钢》。今天的人们也许早已遗忘了这些作品,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鞍钢生活的某种写照。
1958年,北京号召「以钢为纲」,「为实现1;070万吨钢而奋斗」,冶金部部长王鹤寿雄心勃勃,向毛主席立下军令状,鞍钢工人也全力以赴,要为钢铁元帅升帐作大贡献。但是大炼钢铁的基调是土法上马,搞全面开花的小土群,而鞍钢是特大型现代化企业,只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增产、增效、厉行节约、降低消耗上面,这样,在大跃进第一阶段的1958年,鞍钢没有产生甚堋轰动全国的「先进经验」。
在你追我赶,每天都有先进经验爆出的大跃进年代,产生不出先进经验就是保守、落后、右倾。鞍钢虽然不能搞小土群,但还是有其它潜力可挖。1958年,鞍钢在工人中普遍开展了「献工」、「献点」活动──就是动员工人发扬共产主义精神,改变工时制度和休息制度,主动延长工作时间。但这也谈不上是甚堋「创造」,因为大跃进期间,全国各厂矿的工人都普遍加班加点。于是鞍钢党委只能另辟蹊径,创造出一套具有鞍钢特色,既能与大跃进精神相适应,又能体现出产业工人政治觉悟的新经验。就在这时,传出上海求新船厂等企业「工人自动要求取消计件工资」的消息。受到这些消息的启发,鞍钢党委迅速在各厂矿发起是否取消津贴的「大辩论」,不言而喻,这类大辩论是不存在对立的两方真正争辩的,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种大辩论的含意。在一边倒的形势下,任何思维健全的人都不会逆潮流,提出「应保留津贴,不应取消津贴」等一类意见。
取消津贴、取消计件工资称得上是体现共产主义思想的新创举,问题是,鞍钢采取的这项改革,究竟是出自工人自发自愿,还是导强力引导的结果?
至1958年11月底,占鞍钢公司生产工人总数的65%,原先实行计件工资的27个厂矿,已有24个取消或准备取消计件工资。在这之前,计件工资占鞍钢工人工资总收入的18。83%,加上各类津贴,一共占工资总收入的27%,最高者能占到40%左右。取消津贴和计件工资后,相当数量的工人收入马上减少。
当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1、「同意取消」者占工人总数的20%;2、「大势所趋随大流」者达50%;3、「反对取消或有抵触情绪的」占20%。取消津贴和计件工资后,损失最大的是技术熟练工人。统计数字显示,占工人总数40%的五级工以上的工人收入都不同程度地削减了收入:八级工每月减少工资21。50元;七级工每月减少工资15。50元;六级工每月减少工资12。50元;五级工每月减少工资6。50元。由于五级工以上工人收入被减少,相应的占全公司工人总数60%的四级工以下的工人收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改革的结果是收入相对高的熟练工人的工资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的差距缩小,问题是,那些减少了收入、家庭人口众多的熟练工人的困难谁来解决?鞍钢的导者想出了一条妙计:作为取消津贴和计件工资的一种补偿形式,每天「向所有工人免费提供一顿大锅饭」!不知这是否可称为「经济民主」?
大跃进的主旋律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鞍钢工人在这期间提出了几十万条有关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合理化建议」,但是进入1959年以后,鞍钢的生产情况开始显现危机,由于原材料、电力严重紧张,致使鞍钢的生产时断时续。1959年2月,鞍钢三个轧钢厂被迫停工,其馀几个主要轧钢厂也只能开两班。更为严重的是,由于1958年一年高度紧张,许多任务人吃住在车间,大量的献工、献点,使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疲惫不堪,再继续坚持下来,有难以为继之虞。
最大的困难是当时已显露迹象的粮食与主副食品的供应困难。计件工资和津贴取消后,已使许多任务人收入减少,加之粮食和食品困难,工人体力急剧下降,造成生产事故不断。为了减缓生产第一线工人的特殊困难,1959年5月鞍钢为炼钢工人调整了粮食供应的比例:每人每月供应大米10斤,高粱米10斤,白面两斤,小米两斤,其馀为粗粮,但是肉类仍无法解决。
长期奋战,供应减少,体力下降,引来了工人们的「牢骚怪话」。许多任务人留恋「八小时工作制」,甚至羡慕苏联工人的生活,说甚堋「如再苦战,就把老人战死了,青年人战倒了」。更多的工人对吃粗粮有意见,认为「粮食丰收了,粗粮反而多了,真不像话」。还有工人直接否定大跃进成绩,埋怨说「小麦产量压倒了美国,就是吃不上」,「费了好大劲,弄了一堆废品」。甚至有人公开说(都是成分好的工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就是吃不饱。」
面对上述新情况,鞍钢导拿起「阶级分析」这个显微镜和望远镜。鞍钢的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鞍钢的职工就进入了「红色保险箱」。首先,鞍钢有大量技术人员。依照1958年的新观点: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属于剥削阶级;鞍钢的工人来自四面八方,1958年又扩招了一批新工人,这些人家庭背景各异,有一些人是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即使家庭出身好的工人也有思想觉悟高低之分,例如有的工人就对将知识份子划为剥削阶级「感到接受不了」。所有这些都说明,即使对工人阶级也要划分左、中、右,阶级成分固然极端重要,但仅仅是阶级成分纯正还不够,政治思想是否正确才是关键。
根据上述不同情况,鞍钢各级导采取不同政策,以示区别对待:1、批判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对大跃进的怀疑和动摇;2、在所属各厂矿设立肃反机构,开展肃清反革命的斗争;3、对一般工人根据思想和政治表现进行「排队摸底」。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大批判开道,推动大跃进。在各种批判、教育中,对一般工人进行的「排队摸底」是最有创意的。依照过去的习惯,「排队摸底」的对象基本限于知识份子或民族工商业者以及从旧社会过来的社会知名人士,但在大跃进期间,「排队摸底」已普遍运用于广大产业工人。鞍钢的方法是将工人分为三类:1、先进层;2、中间层;3、落后层。区别的主要标准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态度,干劲大小,有无牢骚怪话,是否具有共产主义主人翁精神,以及是否愿意主动加班。分类结果是:先进工人多为老工人,中间工人多为青工,落后工人多为徒工。下一步就是在工人中开展「大辩论」和「拔白旗」,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开展「大辩论」后的一段时间,工人的思想觉悟和生产自觉性会有所上升,但是不久,又有牢骚怪话出现,于是,再进行一轮「大辩论」。不知这是否可称之为与「经济民主」相配套的「政治民主」?
三、
1959年夏召开的庐山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号召全党全民「保卫三面红旗」,反击「右倾机会主义者」对三面红旗的污,骤然打断了1959年上半年工业战线上对大跃进混乱局面的纠偏,使刚刚受到抑制的瞎指挥等又重新泛起,且更加理直气壮、变本加厉。鞍山市委也乘着这辆反右倾的快车,将大跃进以来鞍钢的各项经验加以总结提高。1960年3月,终于获得毛泽东的亲笔批示,毛认定纠正了过去「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而大搞政治挂帅和群众运动的鞍钢的一套作法就是「鞍钢宪法」,从此,「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就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在1959年1月至7月,尽管鞍钢各级组织仍不时在工人中开展「大辩论」,但是,鞍钢导层也意识到前一年的跃进出了不少问题。当然,鞍钢的导绝不会在中央下达新精神前自行纠偏,正是由于毛泽东在两次郑州会议和1959年3…4月的上海会议上提出「降温」问题,鞍钢的导才愿意面对这些困难。1959年5月20日以后,鞍钢分别召开了工人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职工们对过去不说真话,弄虚作假,都作了检查,对导听喜不听忧、主观主义、强迫命令作风也提出了批评」。在这种大背景下,鞍钢以外的其它一些钢铁企业甚至对工人疾病的情况也开始着手调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数据是,由于长期苦战,患各种慢性病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7%。
1959年上半年的纠偏逐渐触及到1958年创造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若干域。在黑龙江省委工业部召开的干部讨论会上,虽然所有与会者都肯定干部参加劳动的做法,但一涉及到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就出现了争论。多数人指出「群众管理太多,甚堋事情都要工人管理,工人负担重而不愿干」。大多数代表同意工人应参加一些「简单的、带有群众性的管理工作」,至于复杂的工作,诸如工资计算、产品检查、设备维修,则主张仍应由专职人员管理。个别人在纠偏空气的鼓舞下直抒胸臆,提出目前「企业管理混乱,就是工人参加管理的结果」。及至反右倾运动兴起后,所有这类言论顿时绝迹。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开始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两参一改三结合」。毛说:「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3月,毛将「两参一改三结合」赋予「鞍钢宪法」,大大提高了鞍山市委报告的理论层次,因为在他们给中央的报告中,竟没有一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表述。毛的指示下达后,鞍山一片欢腾,已经沉寂多时的工人「双革」(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建议又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每天都要实现数千件技术革新建议」。当时的笔杆子是这样描述接到毛主席指示后的鞍钢工人的心情:「过去是一长制,不敢革命,是人民币挂帅;现在是大搞群众运动,大闹技术革命,是政治挂帅」,「1958年以前,脑袋上好象戴上个『紧箍咒』,不敢想,也不敢干」,现在则是「思想大解放,右倾一扫光,革新闹高产,心花大怒放」。更有工人在听到传达后思想大飞跃,马上体悟到「鞍钢宪法就是毛泽东思想」,他们热情称颂主席思想「赛过太阳万倍强」。
尽管毛泽东的批示给鞍钢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大跃进的快车到了1960年还是不得不放慢了步伐。1960年4月上旬,全国钢铁生产出现大滑坡,4月份1…20日的平均日产量比3月份同期减少3;400吨。1960年8月,北京号召「保粮保钢」,同时宣传「当前大好形势」,「粮食生产大跃进是肯定的」;但是,眼前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难的事实又如何解释呢?不久,群众被告知形势还是大好的,造成困难的原因有三:1、帝国主义封锁;2、气候恶劣;3、敌人破坏。上海工人阶级在保粮保钢运动中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是对的,一个指头的毛病是出在我们手上。」
平心而论,鞍钢的工人阶级是对得起毛主席的。1960年5月以后,鞍钢工人再掀跃进高潮,但是跃进实在难以为继,以致先进经验有「越推越少」的趋势。8月,辽宁的粮食供应已极为困难,辽东发生大水灾,铁路交通受阻,包括鞍山在内的辽宁十个城市的粮食库存量仅可供应八九天,北京紧急调运粮食支持辽宁,但仍无法根本扭转粮食危机。
严重的粮食困难已使几个月前迎接毛主席指示的欢快气氛不复存在,更有甚之,大量的牢骚怪话又纷纷出笼,许多人甚至公开半公开地抱怨,「大好形势」是「形势不好」。作为消极现象的集中反映是出现了建国后鞍钢从未有过的现象:鞍钢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得了营养性浮肿病。据鞍钢卫生处在59个单位,14。2万馀职工中做的调查,共有4;000馀名职工患浮肿病。在患病人群中,干部、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工人较少,享受保健待遇和高温作业的工人得病率小于一般工人,在鞍钢所属26个工厂的炊事员中,仅有七人得浮肿病。到了1961年3月,距毛主席发出有关鞍钢宪法的指示一周年,鞍山地区工人患浮肿病的比率又大幅上升。
粮食的空前紧张犹如泰山压顶,鞍钢的部分工人误认为农村情况要好于城市,于是向导提出返乡务农的申请,第一炼钢厂平炉工人有3%…4%要求返乡。还有一些工人不辞而别,私自跑回家乡去「保命」。鞍钢工人逃跑回家并非始于1960年,早在1959年就有不少新进厂的工人因害怕苦干和工伤事故而私自逃跑回家,只是1960年8月的农村情况远比1959年恶劣。1960…61年,辽宁农村已普遍发生断粮、绝粮的现象,当跑回家的鞍钢工人发现这一点时已太迟。
鞍钢领导再一次寄望于大抓阶级斗争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这其中又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1、在「成分不纯」的单位和知识份子集中的部门进行阶级排队,例如当时的鞍钢无缝管厂就被认为是职工队伍严重不纯。1961年8月前后,上级部门又以召集「神仙会」的名义,邀请鞍钢设计院39名党外高级知识份子开会,其目的是为了「摸底」。经过「反复动员」和「交代政策」,终于让那些知识份子「说出了心话」。这些人竟将「暂时困难」的原因称之为「七分天灾,三分人为」,批评大跃进「成绩伟大,缺点不少」。更有人公开宣称「鞍钢宪法并不比马钢宪法好,实行鞍钢宪法大搞群众运动缺乏科学依据」,又说「大搞群众运动,不是群众要求,而是上边硬贯的」。碍于当时经济形势的极端困难,上级部门才没有立即对他们开展斗争,但已将他们的言行记录在案,几年后,他们都遭到了批判和清算。2、对于一般思想认识「模糊」或有「错误」言论的工人,则进行具体分析:对于一般思想认识问题,对之耐心帮助,限期改正;对于属于两条道路斗争性质的错误,则发动群众揭发批判,「坚决搬掉阻碍运动的绊脚石」。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鞍钢针对群众中对「大好形势」的普遍怀疑,在1961年还开展了一场回忆对比的活动,动员群众通过回忆旧社会的苦,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爱。只是这场活动的效果十分有限,因为大多数工人都很实№,只会从眼前的粮食短缺以及百物皆无的角度来观察「苦」和「甜」的问题。
1961年是鞍钢最艰难的一年,虽然还在宣传鞍钢宪法,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主体──工人群众,早被饥饿和浮肿搞得意志消沉,再也提不出甚堋「双革」建议了。在这年中,鞍钢有些厂还宣布停产(化工总厂),工人群众中的「模糊思想」和「不正确」的议论更加突出,有人竟埋怨党「过去对轻工业重视差,所以物资供应紧张」,更有不少工人产生「弃工务农」思想,以致到了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的1962年初,还有工人准备春节回家请长假,如果农村情况好就不回鞍钢。
北京在1961年初终于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困难作出反应,中央宣布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紧接着又下发了《工业七十条》,一批大跃进中上马的无效企业纷纷下马──从表面上看,工业格局已全面向1958年前复归,然而,完全的复归并不可能。1961年3月,毛泽东又发出指示,在工交企业建立政治部,以加强党对工交企业的全面导。从一年前的「两参一改」发展到一年后建立政治部的指示,说明毛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以思想革命化来推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以阶级斗争来保证他的理想的推行。现在毛已不太关心那些使他头疼的数字了,尽管眼下的特大困难令他有些消沉,但是他并没有后退,而是「硬着头皮顶住」。毛终于坚持到了经济开始恢复的1962年下半年,在北戴河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上发起了凌厉的反击。
1962年12月,东北局经济委员会根据十中全会精神召开了工业企业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每个企业都要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会议宣布在困难时期有错误言行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17%左右。现在,鞍钢宪法的主旨已经按毛的最新思想转化为更加突出强调阶级斗争,具体导各企业进行阶级斗争的组织就是按照毛的指示建立的政治部。
综上所述,「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是毛主观世界的产物,经由毛的强力推动,「两参一改三结合」在1958年后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工业化管理的一种新方法,毛期望以此来规划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然而,遭到毛唾弃的马钢宪法并非资本主义的歪门邪道,它和鞍钢宪法一样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向重工业倾斜的生产管理方式,只是鞍钢宪法已用「政治中心主义」代替了「技术中心主义」而更具主观性。
大跃进期间的鞍钢工人没有争取「经济民主」的思想意识,「两参一改三结合」与「经济民主」不搭界,所谓「经济民主」只是当今学人理念世界的产物,与当年鞍钢工人无涉。时下某些学人从预设的立场出发,将自己的想象附丽于历史,以某种理想化的态度来构筑过去。按照这种思想逻辑,过往的年代的许多概念都会在「后现代」闪烁出光辉,因为只要抽去这些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定内涵,再将其诗化,根本无须费力去「开掘」。这样,毛时代的许多概念马上就会熠熠生辉。顺便说,大跃进年代与鞍钢宪法相匹配的还有农业战线的「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除了那个密植的「密」有待商榷,其它哪一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所以,今天经某些学人演绎的、被认为是体现后现代「政治正确性」的「鞍钢宪法」,只能是一个历史名词,它只存在于学人的书斋。幸欤?悲欤??本文基本资料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所藏中国当代史史料,谨致谢意。

11。高华:大饥荒中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与代食品
//。21c/plus/view。php?aid=44551
从1960年起的两年多时间里,在中国广大地区先后开展了两场与粮食问题有关的群众运动:“粮食食用增量法”和代食品宣传推广运动。前者是在大饥荒已经蔓延,当政者仍确信粮食大丰收,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发起,并得到中央认可和支持的一场节粮运动。后者是中央已意识到大饥荒的现实性,但已无粮食用于赈灾,因而主动发起的一场救灾运动。对于这两场和粮食危机有关的运动,国内外学术界在有关大饥荒的研究中均较少涉及,本文拟对这两场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后果作出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确信粮食大丰收,“粮食食用增量法”登场
  “先进烧饭法”或“粮食食用增量法”最先是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创造的。1959年5月,辽宁省黑山县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创造出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报道称,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这个经验经辽宁省委上报后,得到中央的肯定,并批转全国。1960年1月,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同月,河南省创造出更具科学术语规范性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一词。具体操作程序是,将原粮煮到六七分熟后,从汤水中捞出,再用水磨将原粮磨成糊状,把酵母放在面糊中,发酵后送入蒸笼蒸熟。其结果是,用传统方法蒸馍,1斤面只能蒸出1斤馍,最多只能蒸出2斤,采用增量法后,1斤面可蒸出5斤馍。河南同志兴奋地将这种馍命名为“跃进馍”,他们甚至创作了一首歌谣,表达对“跃进馍”的喜爱:
  “跃进馍真正好,
  既顶饥又顶饱,
  节约粮食营养多,
  利国利民好处多。“'1'
  川沙县和河南省的经验分别代表了以食米为主的南方和以食面为主的北方的两种不同的节粮方式。继而,层出不穷的增量法纷纷问世,也都贴上了“营养多、易消化”的宣传标签。其中有:
  北京市密云县的“烫面”、“双蒸”、“水磨”做饭法;
  辽宁省抚顺市的“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其工艺特点是,“用土超声波使油水乳化”;
  湖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饭法”;
  四川省邛崃县、莆江县的“火米(蒸谷子)增量法”、“三开一煮法”;
  武汉市的“蒸米做饭法”;
  重庆市的“冷水发饭法”;
  兰州市的“水发面蒸馍法”;
  西安市的“纯面增量法”、和“碗蒸馍增量法”;
  河南省鲁山县的“煮后干磨烫面增量法”;
  ……
  各地创造出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五花八门。虽然在1959年庐山会议前中央曾向全国批转过辽宁省黑山县的经验,但在批判彭、黄、张、周之后,这项工作就被搁置了下来,直到1960年3月,领导层才真正重视起粮食食用增量法这个新发明,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3月之后,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内蒙、江西、广西、陕西、四川、辽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采用增量法的伙食单位已高达50%至90%。'2'
  推广“食用增量法”是否表明领导层已经意识到全国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并准备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检讨1960年头几个月领导层的政策举措,却无法形成上述判断。事实是:北京认定全国粮食取得了大丰收,仓禀饱满,不仅可供国内需求,还可用于出口换汇;同时,领导层相信节粮与丰收并不冲突,越是粮食大丰收,就越要节粮。由此,下一个问题自然就被提了出来,即领导层对1958年大跃进以来各地普遍发生的浮肿、非正常死亡、人员外流等现象,究竟有何反应?
  (1)对浮肿病的反应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后,各地有关浮肿病的内部通报,除了庐山会议后的几个月,在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畅通状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8年一年,就有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山东、湖南等6个省存在着浮肿病严重蔓延的情况。'3'。
  1959年浮肿病在更大范围加快蔓延。据零星资料统计:'4'
  山东省荷泽地区:1959年入春以来,水肿(即浮肿)病人达72。7万人,死亡1558人。
  广东省海南岛:1959年7月,海口市与其它6个县有浮肿病人4。3万人。
  至1960年,浮肿病已成为遍及全国城乡的流行病症,4月中旬,仅湖北省水肿、干瘦、妇女子宫脱落人数达35。9万人。江苏省浮肿人数达12。6万人。6月,江苏省浮肿、消瘦人数达89。2万人。'5'
  对于各地浮肿病蔓延的现象,各省及中央经过一段时间,方弄清发病原因。起先认为,是食用了不洁食物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而导致,后认为是食盐过多而引起浮肿,最后才判定是营养不良导致浮肿。'6'北京要求各地解决群众疾病问题,但一般不减免地方的粮食征购任务。
  (2)对人口外流的反应
  1958年4月,山东、甘肃农民就开始大量流入内蒙河套地区。
  到了1959年,大量外地农民开始流入北京、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4月,流入上海的人口已达数万。据不完全统计:
  河北省:外流人口28万;
  山东省:外流人口32万,其中青壮年10万人。'7'
  1960年1至4月,无票乘火车的盲流农民达17万人次,比1959年同期增加3倍,大部分来自鲁、冀、豫。前往东北的占60%,前往西北的占20%,其它城市占20%。同年1至6月,流入内蒙的盲流达60万人,同期辽宁农民外流30万人。'8'
  对于农村人口外流,北京持明确反对的态度。195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紧急通知》,其后,在各个交通枢纽普遍设立收容站。对于流入北京等大城市郊区的外流农民,可免粮票供应饭食,但需进行人员登记,其后一律遣返原籍。
  (3)对经济下滑严重影响对港副食品供应和出口供应的反应
  1958年11月后,由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内地供港的副食品急剧减少。'9'北京对此的反应是,动员群众少吃肉、蛋,1959年5月,国内城乡市场基本已不供应猪肉、鲜蛋。在大城市,除保证特种供应外,将居民供应压缩到最低限度,或停止供应,以全力支援出口。河南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提出口号:国庆节前不吃肉,不吃蛋,或少吃蛋。湖北省规定:从县到省,除特殊需要外,一律停止供应肉食。1959年4月,武汉市将停止肉食供应的范围扩大到餐馆、合作食堂、点心铺。偶有供应,群众排队如长龙。'10'
  (4)对大城市节日供应困难的反应
  1959年1月至4月,上海市市民的猪肉供应减少了35。92%,家禽减少75。19%,蛋减少79。56%,鸡、鸭、鱼则早已停止供应,原每人每月肉供应6两(老秤)已不能够维持。长期销售不旺的代乳粉、代藕粉成为畅销品。粮店开始出售部分山芋丝、苞米粉,作为居民的定量口粮。'11'全国首善地区北京市的节日供应也捉襟见肘。1959年春节,在各地大力支持下,北京的食品供应仍比1958年减少。1959年端午节,马寅初因没买到鸡、肉,只吃了几个粽子。他说,活了78岁,第一次没过端午节。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傅鹰在家养了50只小鸡。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供应更加困难。1959年山东省枣庄市黑市地瓜干8毛钱一斤,洋槐叶5分钱一斤。'12'
  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反应是,号召勤俭建国,开展新旧社会对比活动。
  (5)对非正常死亡人数激增的反应
  1957年12月,各地就有非正常死亡的内部通报。1958…1959年后,情况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资料反映:'13'
  1959年冬至至1960至4月,江苏省宝应县35391死亡,其中绝大部分为饿死,该县县城内拾到的弃婴有927名,其中死婴153名。'14';
  1960年1月至2月,江苏省高淳县非正常死亡1171人'15'……
  对于此类非正常死亡事件,北京的基本态度是,认定事件起因是“民主革命不彻底”,'16'要求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反击阶级敌人的破坏,同时责成地方妥善安置灾民,处理好善后工作。
  北京领导层对上述所有“消极现象”的总体判断是:
  (1)认定现在全国粮食形势一片大好。1960年1月26日,国务院下发文件宣布,1958、1959年粮食获得特大丰收。当前粮食形势好得很,国家粮食库存在1959年6月底343亿斤的基础上,1960年6月底将达到500亿斤,而1960年6月底的实际库存仅为127亿斤。'17'
  (2)认定消极现象仅是“一个指头”的问题,其它“九个指头”都是好的。
  (3)坚持大办公社食堂的政策。庐山会议后,重又没收农民自留地;1960年3月后,统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