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你这么说,邓华还是挺有办法的嘛!”彭德怀大笑。
  “你们两个呀,说的都不是心里话,其实你们都是最志愿的志愿军了。让你们来,你们谁含糊了?谁讲价钱了?不都是高高兴兴地来了嘛!”有儒将之称的邓华严肃认真地说。
  当天下午,朝鲜人民军次帅、朝鲜政府内务相朴一禹到沈阳与高岗、彭德怀会谈。朴一禹曾在华北太行山当过八路军的中层领导干部,抗战胜利后才返回自己的祖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介绍了朝鲜目前的局势和人民军的情况,并转达了金日成要求志愿军迅速出动,首先控制咸兴和新安州的意见。
  军情紧急,双方不事寒暄,简单明了地谈完了,朴一禹立即告辞离去。
  毛岸英见彭德怀送走了朝鲜客人,便笑着说:“彭总,我向你请示一个问题,你不是说指挥所要成立一个党小组吗?”
  “是啊,那就成立吧!”
  “我去通知党员,让他们到你的房间来开会。”
  “好,去通知吧!”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1)
不一会儿,毛岸英、张养吾、郭洪光来到彭德怀的房间。彭老总见人都到齐了,便放下手中的文件说:“现在咱们开个党员会。党中央决定派志愿军出国,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我们都是共产党员,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的决定!从今天起,我们四位同志就是一个党小组。你们看谁来当党小组长合适呢?”
  “岸英同志在工厂就当过党总支的副书记,他当小组长最合适,我选他。”张养吾第一个发表意见。
  “小郭同志,你的意见呢?”彭德怀问郭洪光。
  “我赞成,同意张秘书的意见。”
  “那好,我也没意见,我同意毛岸英同志当小组长。可以说这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党小组。你们都知道毛岸英的情况了,今后要多支持他的工作,还要注意保密。”彭德怀把脸转向毛岸英,“岸英,你说要起个化名,我看不必了,今后总部的老同志多,想保住这个密是不大容易的。你在山西跟康生下乡搞土改的时候化名小曹,说是曹轶欧的侄子,后来不还是被乡亲们看出来了,说你不姓曹,是毛主席的大儿子。我看这样吧,平时不要叫名字,就叫秘书吧,对外也可以叫参谋。”
  毛岸英看了看彭德怀,腼腆地笑着说:“大家选我当党小组长,我就不客气了,在这非常时期,恭敬不如从命。不过,以后有事大家多商量。不管怎么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党员都要听党的话,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志愿军党委的决定。养吾同志,你是老大哥,经验多,你可要多帮助我哟!东北我还是第一次来呢!”
  “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听说东北人和西北人的性格差不多,粗犷、豪爽,都能吃辣子。岸英同志,我一出学校门就搞行政工作,不懂军事,现在要从头学起,我们互相学习吧!”张养吾毕业于张学良兼任校长的北京民国大学,到彭德怀身边当秘书前是西安市教育局局长。
  党小组会刚刚结束,毛岸英就找郭洪光谈心。郭洪光汇报思想时,流露出不愿在机关工作、想回部队带兵的想法。毛岸英当时想批评他几句,但考虑到刚刚认识,对他的情况还不太熟悉,所以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第二天,他找张养吾商量:“小郭的思想好像不对头,你看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
  “郭洪光原来是廖汉生部队的一个连长,也许当警卫员不太习惯。再说,这次跟彭总出来,谁也没料到要出国打仗,他可能感到太突然,就有了点想法。”张养吾沉吟着说。
  “彭总事先没给你们讲清楚?”毛岸英不解地问。
  “嘿,中央派飞机到西安接彭总,我们还以为是去北京参加经济工作会议的呢,脑子里装的还是如何开发建设大西北。”张养吾笑着说,“彭总把我这个行政秘书给带来了,反倒把军事秘书留在了西安,到了北京我们才知道是要去抗美援朝。”
  “哦,原来是这样!”
  “是啊!”张养吾点了一下头,“所以,小郭有点想法也不足为怪。你再跟他好好谈谈,多做些开导工作,我也找他聊聊,我想他的思想疙瘩是能够解开的。”
  毛岸英接受了张养吾的建议,像老朋友似的再次找郭洪光谈心。他首先就这次战争该不该打、愿不愿打、能不能打、敢不敢打谈了自己的看法,接着又结合自己在苏联当兵驾驶坦克打到德国的经历,谈了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和决心,最后谈到自己刚结婚一年,妻子生病正在住院,为什么还要坚决请求参加志愿军……
  郭洪光听后非常感动,他握住毛岸英的手十分真诚地说:“毛翻译,我想通了,你是地方同志,还主动要求到朝鲜来。我本来就是军人,理应服从命令听指挥,党员在关键时刻不能后退,请党组织看我今后的实际行动吧!”
  以后的事实证明,郭洪光没有食言,他尽心尽职地照顾和保护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一直到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才回国。
  虽然还是仲秋季节,但是沈阳的十月已经十分寒冷,瑟瑟秋风,挟裹着几分严冬的肃杀。夜已经很深了,毛岸英仍无倦意。因为是头一次来到祖国东北,又很快就要投入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去,他的心情格外激动。看了一会儿书,他坐在床上开始写日记。火热而又激荡的年代,人们的语言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他的日记第一句就是:我又全身心地投入为正义而战了……
  挂钟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彭德怀背着手踱进毛岸英的房间,看到他背靠铺盖卷还在写东西,不由心疼地说:“岸英,天不早了,怎么还没睡?”
  “彭总,你不是也没睡吗?”毛岸英要穿鞋下地。
  “别动!你我都该睡觉了。”彭德怀走到窗前把窗帘拉严实,然后走回自己的房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2)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初升的太阳像一个羞涩少女,正红着脸向他问好。毛岸英不禁心中自责:“日上三竿我独眠,太不应该了。”他赶忙起来洗漱,冰冷的凉水振作了他的精神。他悄悄来到彭德怀的房间,只见彭老总正面对地图凝眸沉思,不时用铅笔在地图上勾来画去,于是问道:“彭总,你一宿没睡?”
  “我想你也不会睡好的,打仗差不多都是这样,没打之前不饿不困,等打完了仗,饿得胃翻滚,困得连衣服都不想脱。”彭德怀指着地图说,“岸英,朝鲜是个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纵长约九百公里,横宽约二百公里,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狭窄,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我一直在想这个仗该怎么打呀!”不待岸英回答,他又吩咐,“听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扔在沈阳不少图书资料,你发挥一下你的优势,去看看有没有用得上的。”
  “是!”毛岸英挺身立正,领命而去。做这种案牍工作,毛岸英可说是驾轻就熟。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岸英很快就找到了国民党败退时未及带走的大量英、俄文军事资料,他淘沙拣金,挑出有关二战以来美军的发展变化、麦克阿瑟其人及作战经验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对着原文翻译给彭老总听。彭德怀听得很认真,每每听完一份资料介绍,他都会慨叹不已:“哎!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学外文。”
  在沈阳,彭德怀夜以继日地同东北的党政军领导同志研究后方的粮草、军械、医疗救护、民工担架等问题。他对岸英等人说,这些工作,本来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了,但我们是领兵率将干具体工作的,对各个环节都要了解透彻,胸有成竹才敢排兵布阵。这出国打仗,要说粗就得像榴弹炮出膛那么有劲儿,要说细就要看得清士兵刺刀尖的颤抖。
  在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彭德怀和高岗召开了军以上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以及该兵团所属的各军军长和政委。邓华介绍了参战部队各军的领导,彭德怀与他们一一握手。会议由高岗主持,彭德怀宣布了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定。
  彭德怀在讲话中首先阐明了当时形势和我国出兵参战的必要性,接着说:“这次率兵出征,不同以往,美军海、陆、空三军都是现代化装备,而志愿军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加上异国作战,朝鲜幅员狭小,不像我们国内活动余地大。而且地理民情不熟,语言不通,部队作战所需物资绝大部分要靠国内补给,这就加重了后勤方面的困难。但是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必须打好这一仗。”
  最后,彭德怀提高嗓门以洪钟般的声音说:“敌人的进攻速度很快,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中央派我来到这里,也只是三天前才决定的。现在我命令:所有参战部队从现在起,十天之内作好出国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要保证一声令下,立即跨过鸭绿江!”彭德怀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震撼着参战将领们的心房。
  短短几天的时间,临时指挥所的同志就领教了这位彭大将军工作起来的拼命精神。所有人员都在彭老总的指令下陀螺般地飞快旋转着,那种大战将临时的紧张节奏和严肃气氛,使他们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每个人都忘记了疲劳。直到快离开沈阳时,彭德怀才抽出时间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乘吉普车参观了一下沈阳市容。说是参观市容,其实只是在铁西区转了转。只有这个时候,人们始终绷紧的神经才得以舒缓。
  吉普车开出不久,奉命刚从西安赶到沈阳的彭总的军事秘书杨凤安指着窗外惊奇地喊道:“你们看,沈阳的房子和我们西安的房子不一样,都是四四方方的像个火柴盒。”
  彭德怀也显得兴致勃勃:“你看那房顶,大大小小的烟筒多像大西北的树林子,沈阳不愧是重工业基地。咱们走出国门在外打仗的人,也要时常关心祖国的经济建设呀!”
  彭德怀非常羡慕这块黑烟滚滚、机器隆隆的风水宝地。他的思绪从即将挥兵杀敌的紧张状态中游离出来,忽然又想起了几天前还在为之殚精竭虑建设大西北的蓝图。
  身为统帅千军万马的战将,彭德怀约束部队很严,对自己的约束更严。离开沈阳时,地方领导送给他一件挡风御寒的上等貂皮大衣,说它是关东“三宝”之一,在上面落个雪花立刻就化成水珠,吹口气能烧干嘴皮子。彭德怀撇一下嘴说:“老伴儿刚给我捎来毛线背心,你这东西太火了,我这身子骨恐怕抗不住烧,你还是拿回去吧!”
  彭德怀并非完全拒收“礼物”,他把貂皮大衣退回去了,却欣然接受了军区首长配给他的一个警卫连。因为这是军事需要,又是军委批准了的,他不得不破例接受这个对他来说既实惠又及时的最“珍贵礼物”。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3)
沈阳的夜,静谧、安详。久经战阵的军人们却敏锐地嗅出,这里的空气中仿佛浸透着一种血腥与硝烟的味道。
  张养吾:彭总,我看你会成为打败美国军队的第一人。
  十月九日,麦克阿瑟在对北朝鲜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又通过无线电波发出最后通谍:“为了以最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贯彻联合国决议,我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最后一次要求你们及你们指挥的军队,不管位于朝鲜什么地方,都放下武器,停止敌对行为。……否则将马上着手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以实施联合国的决议。”
  其实,麦克阿瑟对北朝鲜的军事行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他发布第二个声明的时候,西线沃克所属各师正在向朝鲜首都平壤进军,东线的韩国第三师也在快速向元山接近。
  第二天,作为答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拒绝了麦克阿瑟的要求,并向他的军队发布了一份挑战性通报:命令朝鲜人民军战斗到底。
  在中国的东北大地,一列火车如蛟龙出窟,自辽宁省城沈阳向中朝边境呼啸而去,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向中朝边境挺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的第一列火车,车上所有官兵都各就各位,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
  彭德怀临窗伏案,戴着紫边老花眼镜,正在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戎马生涯几十年的老将军,此时忽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仓促上阵的紧迫感,方方面面的工作在他脑海里奔来涌去,各种必办的事情纷至沓来,让他应接不暇。
  作为首长身边的工作人员,毛岸英一直守侍在侧。彭德怀有点见老了,他脸上的纹路就像他曾经在那儿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看着被岁月黄沙打皱了面额的彭总,毛岸英几次想提醒他休息一下,但又怕打断他的思路,影响司令员的工作,只好埋头看自己的外文资料。
  毛岸英与彭德怀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对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前辈一直心怀敬意。在苏联学习时,他就听说过彭德怀的传奇故事,还知道父亲曾写诗赞扬过这位骁勇善战的猛将,诗中“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的名句在军内外广为传颂。苏军的将领们对彭德怀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把他列入世界著名军事家行列。
  彭德怀一会儿翻阅地图,一会儿翻阅师团干部花名册。警卫员悄悄走过来为他斟水,他端起杯子,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岸英,麦克阿瑟自称是登陆将军,是不是有点吹牛?”
  毛岸英放下手里的书:“麦克阿瑟是美军五星上将,一八八〇年一月生于军人世家。他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有五十二年的军事生涯,被西方军界称为‘两栖登陆作战之父’。二战时他曾运用‘跳蛙战术’成功地指挥过数十次两栖登陆作战。”毛岸英身边带着一套资料,随时等候彭德怀提出各种问题。
  “他凭的是空军、海军,还是陆军?”
  “当然是陆军啰!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的空军、海军威慑力量很强,可麦克阿瑟愣是瞧不起他们。麦克阿瑟依仗资格老、战功大、地位高而变得极为主观、傲慢,目空一切。”
  “再加上这次仁川登陆成功,麦克阿瑟就更牛了,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彭德怀思忖着说,“也好,咱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狠狠教训他一下子,把他打得谦虚一点儿,不让他过好今年的圣诞节。”
  听到他们的对话,张养吾也放下手头的工作走了过来。连日来,他跟随彭德怀从西安到北京,又从北京到沈阳,眼看彭德怀把全身心都扑在了这场战争上,非常感动,于是满怀信心地说:“彭总,古人云:骄兵必败。我看你会成为打败美国军队的第一人。”
  彭德怀摆手笑着说:“哪里哪里,我是受党和人民之命,要把这一仗打好!毛主席说‘骄傲使人落后’,尽管如此,我们对这位傲气十足的‘登陆将军’还是不能等闲视之,在战术上要重视他,把他当真老虎打,只要老子和他过上一招,就知道他究竟是大熊包还是亡命徒了。”
  列车在沈安铁路上急速行驶,滚滚向前的车轮和钢轨摩擦,发出咯咯噔噔的响声,好像在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专列在第二天早晨开进中朝边境重镇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彭德怀刚刚走进镇江山下一栋日式小楼,山上就拉响了防空警报。最近敌机正如麦克阿瑟所说的“鸭绿江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那样经常飞过江来轰炸我国的东北地区,仅八月二十九日这一天,美军四架飞机就炸死安东居民四人,炸伤七人。
  钻进防空洞,彭德怀见里面电不断灯不灭,如同白昼一般,不解地问:“防空警报都拉响了,这里的电灯怎么还亮着?”
  “这是自发电,敌机就是把咱的发电站给炸了也不怕,这里照样灯火通明,咱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4)
“哦,原来是这样。”彭德怀点点头说,“我看警报经常响响也未必是坏事,也算是有点战争气氛,好让我们的部队早一些进入战争状态。咱们就在这里开个短会,我快被时间给挤垮了!咱们的千军万马已经开动,过江以后的事要一一部署。”
  听完十三兵团各位首长简短的汇报后,彭德怀吩咐:“马上给我安排一个朝语翻译,我要尽快接见人民军派来的高级军事代表,关于作战计划还要征求金日成首相的意见。然后,我再把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传达给大家。”
  接着,彭德怀听取了四十军军长温玉成关于参战部队准备情况的汇报,并视察了部队。他还是多年征战时养成的老习惯,枪炮未响先看战场,不顾连日奔波的疲劳,来到鸭绿江北岸勘察渡江地点。汽车开到鸭绿江大桥边停下,看到大铁桥像从两国土地上伸出的一双手臂在江中相拥,老将军一腔铁血豪情顿时化作无限感慨——这是真正的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啊!
  毛岸英站在彭总身侧介绍说:“对面的城市是朝鲜平安北道的首府新义州,美军飞机经常过来轰炸,你看这哪还有一点城市的样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加上李承晚的伪军,总兵力已达四十余万,拥有各种飞机一千余架,军舰三百余艘,其先头部队约十三万人已越过‘三八线’,兵分多路向北推进,他们狂妄叫嚣要在感恩节前占领整个朝鲜。”
  “敌人不是宋襄公,绝不会愚蠢到等我们摆好阵势才来。他们是现代装备的机械化部队,有空军掩护和海军支援,进攻速度极快,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彭德怀说完又陷入沉思。
  “如果我们不马上出兵,他们很快就能打到这里。”
  “我要有诸葛亮那两下子就好了,我不是去借东风,我要借北风、借寒风,使鸭绿江冰冻三尺,我们的大队人马好从冰上一跃而过。”彭德怀望着滔滔江水若有所思。
  虽然这是彭德怀的一句戏言,世上谁也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年的冬天却比历年都来得早,据说北朝鲜的天气还超过了莫斯科最寒冷的一九四一年冬天……
  离京前,军委向彭德怀交待过,计划两个军作第一梯队过江,顶住敌人后,再出两个军。眼前的情景和军委的作战计划,同时在彭德怀的脑海里翻腾:万一大桥被炸,后续部队将如何过江?集中优势兵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后果不堪设想。
  “干脆,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不失为一步好棋。对!必须尽快把参战部队都集结到鸭绿江以南,改变原来先出两个军的部署,就这么办!”彭德怀大呼一声,“上车,我们马上回去!”
  回到四十军军部,彭德怀直奔办公室,挥毫起草了向毛泽东请示的电报,然后交给毛岸英发往北京。电文如下:
  毛主席:
  志愿军各项出动准备不充分,对美帝坦克尤其空军顾虑很大。炮兵进入阵地运动时无空军和高射武器掩护,顾虑更大。请设法速调一至两个高射炮团。安东、辑安两铁桥无任何高射设施,战斗开始两桥将完全被毁坏,交通将发生困难。按你预定指示十五日出动,二十日至迟二十二日四个军、三个炮兵师集结下述地区,相机适时歼敌一部。四十军集结在熙川,三十八军在江界,炮兵司令部率两个师集结前川,与一师集结北镇、温井,原拟先出两个军、两个炮兵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毁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原定计划。
  彭德怀
  十月十一日二十时三十分
  作为抗美援朝最高决策人的毛泽东,已有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了,他的办公室一直灯火通明,烟雾弥漫。自决定出兵朝鲜后,种种忧虑袭上心头,最令他牵念的还是周恩来与斯大林的会谈能否顺利。
  周恩来这次去苏联,带去了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心,也带去了向苏方提出装备中国军队、派空军支援中国出兵的一系列要求。斯大林的态度会是怎样呢?最要紧的是他会不会同意派出空军配合志愿军作战。中朝边界只一江之隔,来往交通全靠安东至新义州大桥和冬季江面上的浮冰层。如果敌人凭借空中优势,严密封锁大桥和江面,那问题就严重了,两个军不足以打歼灭战。
  正在毛泽东苦苦思索之际,秘书送上彭德怀发来的急电。毛泽东看完电报,脸上露出了笑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作为军事家,毛泽东所思所虑正与彭德怀不谋而合。他盛赞彭德怀把准备参战的四个军二十六万人全部集结在鸭绿江南岸是个好主意,于是把战略决策“先站稳脚”改为“运动中歼敌”,从而奠定了后来志愿军入朝旗开得胜的基础。
  彭德怀:苏联不出动空军,我志愿军还是应该入朝作战。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5)
苏联,阿布哈兹区索契市。
  位于黑海东岸的索契是苏联的避暑胜地,海滨除了有良好的天然浴场外,还有过去的沙皇行宫、新建的高级宾馆和大大小小的疗养院。这里的青山碧水,蓝天白云,还有那悦耳的涛声,拂面的海风,总是给人一种心清气爽的感觉。因此,苏联国家领导人常来这里度假休息,各种国际会议也愿意在这里召开。
  五年前,美苏两国首脑曾在这里商讨过对朝鲜的托管问题。在那次会谈之前,罗斯福边往烟嘴里插烟边调侃道:“斯大林元帅,您那个赫赫有名的烟斗哪儿去了?据说您就是靠这个烟斗熏跑自己的敌人的!”斯大林抖动一下他那牙刷般的八字胡,微笑着说:“总统阁下,在会见老朋友时,这个烟斗还是不出现为好。”就这样,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成了一笔交易。
  今天,在索契市区一家富丽堂皇的宴会厅里,斯大林正兴高采烈地举着一杯红葡萄酒,给周恩来敬酒后,又来到林彪跟前,没想到却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滴酒不沾的林彪拒绝喝酒。“酒里没有毒药,稍饮无妨。”斯大林见他的激将法对高举免战牌的林彪不起作用,便扫兴地摇头叹道,“不知这位将军是如何在前线指挥打仗的!”
  十月十一日,周恩来与斯大林在黑海之滨的会谈结束了。中苏双方在会谈中就抗美援朝的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斯大林答应提供武器装备中国部分军队,并同意派空军进驻安东一带沿海城市布防。
  周恩来和林彪是根据中共中央事先与苏联方面的协商,在彭德怀出征的同一天秘密访问苏联的。这次出访的目的主要是商谈购买苏方武器装备和苏联出动空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问题,周恩来见斯大林已满足了我方提出的要求,便立即返回莫斯科住所,向毛泽东报告这一喜讯。
  不料,当天晚上苏方又改变了主意,他们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给周恩来打电话说,苏联不赞成中国立即出兵,也不准备派空军支援。理由是:苏联的空军还没准备好,要暂缓出动。斯大林对中国派志愿军赴朝作战疑虑重重,担心中国出兵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斯大林甚至主张,如果朝鲜失败了,可以让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成“流亡政府”。
  当晚,毛泽东接到周恩来发来的最新消息后,既吃惊又气愤。他一生信守诺言,痛恨出尔反尔,友好的国与国之间哪有这样的事情,已经达成的协议怎么能说变就变呢?
  他感到问题严重,不得不再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出兵问题。第二天晚八时,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高岗,命他们立即返京。
  彭高、邓洪韩解:
  (一)十月九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对岸烽火连天,军情紧急;这边箭已上弦,枕戈待旦,却为什么引而不发?彭德怀手捧电报,双眉紧蹙,目光冷峻。看完电报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一边踱步一边沉思。十三兵团的领导焦急地说:“兵贵神速,赶快出兵吧!我们再晚几天入朝,人民军就更难有组织地撤退,过江后我们的立足点也就更少了。”
  彭德怀未作回答,只是大手一挥说:“你们都回去待命,我要回京一趟。出兵的事等我回来再说,你们要利用这段时间抓紧进行准备。”言毕立即收拾行装,带着毛岸英等人乘火车去沈阳,拟于第二天早晨从那里乘飞机返回北京。
  十月十三日上午,坐在飞机上的毛岸英向窗外望去,只见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禁想起父亲写过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那首词使风云诡谲的山城平添了几分风雅,也提高了他的声望。蒋介石要共产党人交出枪杆子、交出解放区去他那里做官。毛泽东在词里写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没想到在四年之后,“风流人物”齐聚北京,开始了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彭德怀靠在座椅上,脑子里还在转悠毛泽东发给他的电报:“命令暂不执行”、“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什么意思?哪里又出了问题?中央决策又有了重大变化?他一连打出几个问号,又一个个把它否掉。
  彭德怀用迷惘的目光瞟一下舷窗,顿时他被破窗而入的雪景深深吸引住了:“好雪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他又长叹一声,“唉,大西北要是有这场大雪就好了!”
  “彭总,您‘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东北,心挂西北呀!”
  “大西北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父老乡亲对中国革命贡献大哟,我们是用西北人民生产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鬼子和老蒋,我怎能忘记他们呢!”彭德怀说,“对了,到了北京你小子赶快回家去看看,不然思齐对你就有意见啰!”
  

第二章 参加志愿军(16)
“你也要到大西北去看看浦阿姨……”
  “那倒不必,我们是老夫老妻了。不过,我出来后曾给你浦阿姨发过电报,末尾有‘征衣未解,又跨战马’八个字。所以她看我人不回,就知道我是去打仗了。”
  一场西北风把秋天真正地吹到了北京。北方的风有时就和北方人的脾气差不多,说来就来,而且也没有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一来便拿出凶猛的架势。大风过后,被染成黄色和红色的树叶就开始冉冉飘落,飘落在千年古都的马路上,飘落在红墙大院的花园里,飘落在菊香书屋的房顶上。
  身着宽大睡衣的毛泽东从木板床上下来,在他那并不宽敞的卧室里烦乱不安地来回踱步,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工作时,一般都穿睡衣,就是在菊香书屋开会的时候,也常穿着睡衣。他习惯于靠在床头,半躺在床上,似乎这种姿势特别能触发他的灵感。床前围着半圈沙发,中央书记们来此开会,久坐成习,便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位子。最左边的沙发是列席人员坐的,那里有个书桌,可以记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