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五代-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努力工作也有罪(3)
努力工作当然没有错,孔谦之所以被砍了脑袋,是因为他看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潜在危机。一方面,他不得不满足皇帝的欲望,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得罪老百姓。在帝制时代,孔谦这样一个人只能选择后者,以得罪老百姓来满足皇帝。
倘若是在太平盛世,皇帝不是突然驾崩,幸许像孔谦这样的人会永远地活下去,因为皇帝需要他。但是,他当时是在五代,一个皇帝如走马灯一样的乱世。他不可能一辈子侍奉一位皇帝,而当另一位皇帝上台为了向百姓献殷勤的时候,他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比如张宪和豆卢革都没有被老百姓恨,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工作并不努力。孔谦太努力了,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这就跟他个人有关系了。
他有着精明的头脑,又喜欢钱财,最恰巧的是,有人正好给了他这样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位置,他想不努力工作,又怎么可能呢?
所以,是他对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害死了他。
敬翔:变了味道的文人(1)
后梁第一位宰相敬翔的老婆是皇帝朱温赏赐给他的,这位老婆本是朱温的女人,嫁给敬翔后大概由于惯性,还是去朱温处与其私会。敬翔虽然是个书生,有仁弱的外表与内心,但对这样的事,他还是忍受不了。
他对老婆说,你既然是我的人,就应该知道嫁鸡随鸡的道理。如果你不知道,我现在就教你;如果你知道,请你收敛所作所为,改邪归正。
这位妇人非但没生气,反而还冷笑两声,对敬宰相说:“你可知你是我的第几个男人?”
敬翔想不到这位女子还是人中之凤,大惊,急忙摇头,以示不知。
妇人又冷笑两声道:“我第一位夫君本是黄巢手下大将尚让,第二位夫君乃大唐忠臣时傅,第三个男人是你的主子。看看这三位人中豪杰,你能比得上哪一个?如果你觉得我给你戴错了帽子,那我去跟你主子说,我们从此散了吧。”
敬翔大为惊慌,急忙向此女子请罪。
有人会说,因为给敬翔戴绿帽子的人是朱温,所以,他很害怕老婆把自己心怀怨恨的事情讲给朱温听。事实上,从这位敬宰相一出场,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在五代那种大环境下不得不自发地改变味道的文人。
敬翔年轻时曾到唐都长安考进士,但没有考中。就在这一年,黄巢领兵进入长安。长安变成了地狱,敬翔就从长安跑了出来,投奔到在大梁为朱温效力的观察使王发那里。
王发是他的同乡,但绝不是他的天使。虽然可以给他两顿饭吃,却不能让他飞黄腾达。敬翔当然不是吃软饭的,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偶尔有将领要向上级报告一些情况,也找敬翔帮忙。开始时,敬翔写完文字后还要跟对方解释。这些武夫们对“之乎者也”虽然谈不上深恶痛绝,但肯定是不喜欢的。
为了省掉这一道“解释”的程序,敬翔干脆把他们要向上报告的文字用“大白话”写了出来,偶尔还会引用一些警句。但据现在来看,这种警句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是乡野村夫才引以为荣的“书面语”。军中人的相互传颂让敬翔的名字在大梁城中响亮一时。
身为大梁最高指挥官的朱温自然也知道了军中有这么一个人,并且也看过他代写的报告,觉得很合自己的口味。
有一次,观察使王发汇报完工作正要出去,朱温叫住他,问道,听说写东西很不错的敬翔是你朋友?
王发说,是的。
朱温说,你把他叫来,我想见见他。
敬翔被老乡带到了朱温面前,朱温劈头就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
敬翔想了一想,才回答:“诸侯打仗的事。”
朱温一听是打仗的事,来了兴趣:“那么它上面所记的用兵之法,我现在能用吗?”
敬翔回答:“打仗本就是出奇才能制胜,《春秋》上面的用兵之法早就不适用了。”
朱温大喜,因为他最讨厌书生谈古,如今居然有书生认为古的东西不好,这真是找到知音了。
他立即让敬翔留在自己身边,给了一个武职。敬翔摇头,认为武职并不适合自己,况且自己也不喜欢。请求朱温给自己一个文官衔。
朱温答应了,任命其为馆驿巡官,让他专门掌管奏章檄书。
从这以后,敬翔开始了他的“辅佐事业”。
不久后,朱温奉命###蔡州的秦宗权。敬翔显示出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常为朱温出主意。最终,朱温在他的谋划下,将秦宗权打败。
在这之后,敬翔跟随朱温四处平叛。当朱温领四镇,任宣武节度使的时候,朱温已经离不开敬翔了。
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但未必每个人才都能得到在上者的赏识,敬翔之所以能得到朱温的赏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个变了味道的文人的“狡猾”。
首先,朱温是一个狡诈的人。你把所有忠诚拿出来也未必能让他相信你。狡猾的人通常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并且,因为对自己不自信,他经常猜疑众将,动辄斥骂滥杀,文武群臣对他都很畏惧。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敬翔:变了味道的文人(2)
敬翔做事不与人同,文雅一点来讲就是机警多智,难听一点来讲就是会看人脸色。比如,为了维护一个暴发户的自尊,他极少在众人面前向朱温进谏。敬翔常常会注意观察朱温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微小变化,凭此就能揣透其心思。
朱温杀人跟屠夫杀猪没什么分别,他手下的谋臣虽然不多,但绝对不少。等他登基称帝后只剩了那么几个,这里面就有敬翔。
敬翔可不履行“文臣死谏”的愚蠢规矩,如果朱温所做之事并不正确,敬翔就因势利导,予以暗示提醒。两个人就像多年在一起的两口子,心有灵犀了。
他刚做朱温幕僚的时候,朱温极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常常苦于兵力不足而无所作为。想出去征兵又怕各地的军阀阻挠。敬翔给他出计道:“您如果要图大业,难免要和四邻有所冲突。与其固守不如立即出击,可以让您的部下将士假装叛变而投向敌方,然后您再奏明圣上以及四周诸侯,以袭击镇压叛徒为名,击溃敌方。”
朱温大喜,照计行事,果然大有收获,不但小胜敌手,更重要的是每次他都能借机招兵扩军达十倍之多。朱温的兵力逐渐得以扩大。
当朱温领四镇,想要再向上爬时,由于在他前面没有榜样,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当天子的想法是否合适,就编了个梦。
他说自己梦到几个和尚来揪住他去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从上到下都是黄色,几个和尚对他大呼小叫,并且还一脚把他踹醒了。他找来所有部下,将此梦说了一遍,并且用眼神告诉部下,相信这个梦。
敬翔睁着眼睛想了半天,看了看朱温,很自信又很镇定地说:“您这是要当皇帝了。”
朱温一听,很高兴,对敬翔更是器重了。朱温称帝后,更是对敬翔倍加重用,他将昔日唐朝的枢密院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一职甚至比宰相职权更重,可以先和皇帝议事于禁中,然后再向宰相宣旨施行。
敬翔受此重任后,更是勤于政务,内外事务无不用心。据他后来讲,自己大半辈子都是把马背当成床的。
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年,从军作战运筹帷幄,昼夜谋划。他本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将来会得到朱家所有人的报答。可惜,朱温死后,朱家两个皇帝再未重用过他。
朱温在病重时,将敬翔召到床前委托后事,让敬翔将朱友珪逐出京城,出外任刺史,朱友珪便发动兵变,杀死父亲朱温,自立为帝。朱友珪对敬翔非常畏忌,虽然以李振代替他任崇政院长官,但为了使群臣与他合作,还是任命很有威望的敬翔为宰相。敬翔表面上接受任命,但经常称病在家,与朱友珪保持距离。
等到梁末帝朱友贞上台之后,也未重用敬翔,而是重用宠信赵岩等人,敬翔受到这些权臣的排挤,终日郁郁不乐。这个时候的他,很想念朱温,也想念朱温在时后梁的鼎盛。
当朱友贞把后梁折腾得实在不像话时,敬翔还是出面了。敬翔跟这位皇帝说:“国家连年派将士出征,但疆土却日渐削减,这不只是因为兵骄将怯,还因为调兵遣将不得其法。陛下平日深居宫内,和您商议国家大事的都是些左右的随从,这又怎么能料敌制胜呢?先皇在世之时,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半领土,虽然也亲率虎臣骁将连年征讨,但他仍不能扫灭河东的劲敌李克用父子。现在敌人的兵马已迫近郓州,陛下却没有像先皇那样亲征杀敌,这是臣没有及时奏明的第一件事。此外,臣还听说李亚子(存勗)自从戴孝出征以来,已经十年之久,每次攻城掠阵,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箭石冲锋。听说进攻杨刘的时候,李亚子也是先背薪渡水,一鼓作气而破城池。陛下不比他差,儒雅而有风度,但却没有亲征退敌,反而让贺瑰之流的将领与之抗衡,寄托驱逐敌寇的愿望,这很难如愿。这是臣失职没有及时奏明的第二件事。现在陛下应该亲征,同时向黎民百姓老臣宿将询问破敌良策。否则,大患难除。臣虽然愚笨胆怯,但受国恩很深,如果陛下缺少将才,臣恳请去前线为国效死力!”
敬翔:变了味道的文人(3)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并没有能打动朱友贞,相反,朱友贞还觉得敬翔这是因为不被重用而发牢骚。朱友贞对文人并没有好感,敬翔也不是朱友贞心目中的文人。
两个人谁都不理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李存勗兵临城下时,朱友贞叫来敬翔,这个时候,他居然问这位文人退敌之计:“朕以前总是忽视爱卿的逆耳忠言,以致有了今天这种残局,国事紧急,爱卿就不要发牢骚了,请问朕现在该怎么办啊?”
敬翔苦笑,说:“一切事情都是陛下做出来的,您让别人来收拾残局。别说别人没有这个本事,就是有,谁愿意呢?”
不久,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临死前,他向一位准备去投降李存勗的知识分子说:“你不配做读书人。”但这位知识分子最后还是去投降了。
在五代史上,敬翔与朱温可以算作是君臣际会的楷模。但这种楷模在后来的五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敬翔敢死;因为他能以一种近乎“小人”的思维揣摩朱温的心思,所以他能永远地活着;还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知识分子。
随大流,并不代表你没思想,但你肯定牺牲了一些东西。敬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牺牲的是知识分子的傲骨,还有一成不变的思维。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
“急性子”和凝(1)
后汉时,冯道与太子太傅和凝同在中书省为官,和凝是个急性子,而冯道恰好是个慢性子。两个人在一起做事,正好在性格上达到了互补,所以,倒还算融洽。有一天,和凝到冯道家里做客。两个人正说着话,和凝突然指着冯道的一只脚,问道:“冯大人,你买的这个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冯道看了看自己的靴子,就抬起右脚来,说:“你是说它吗?不多,九百文。”
想不到,和凝一听,顿时跳了起来,回头就骂跟来的仆人:“你这蠢货,冯大人买的靴子和你给我买的那双靴子一样,为什么你花了一千八百文?”
他说完就去揪住仆人,脸红脖子粗地要打仆人。冯道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和大人先别急,我刚才还没说完,”他又指了指左脚,“这只也是九百文。”
和凝尴尬地站在那里,不作一语。
这种急性子在五代时期大概是通病,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有点脾气暴躁,稍不顺意就拍案而起。即使如和凝这样的读过书,并且是从科举考试过来的人都如此。
和凝是今天的山东东平人。幼时读书认字,颇得周围的人喜欢,又生了一副清秀的面容,家里人都认为这个孩子必能光耀门庭。和凝也并没有让家人失望,十七岁那年,他考中了后梁的中明经试。两年后,他又考中进士,遂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看中,招至幕下,从此,他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和凝很像他的父亲,不拘小节,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为了交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他什么代价都能付出,但他也和父亲一样,性子急。
918年,贺瑰与李存勗在胡柳陂展开激战,贺瑰战败,独自逃跑。其他幕僚早他一步都跑掉了,只有和凝跟随。贺瑰让他也逃跑,但他就是不逃。他说:“大丈夫当为知己死,我现在很恨自己没有在战场上死掉,要我离开你,比让我死都难受!”
贺瑰最终在和凝的保护下成功逃脱,回到家中,他对老婆说:“这个小子乃志义之人,将来必有前途,我们需要好好待他。”
过不久,他为和凝举办了婚礼,新娘子就是他的女儿。李嗣源称帝后,大肆招揽有志之士,和凝就投奔了李嗣源,并被任命为中侍御史,后来又让他负责贡举事务。
五代时期的贡举和太平年月的贡举完全不一样。在太平年月,大家都去考进士,因为进士科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并且一旦考中,仕途之路就为自己打开了。但也正因为有这些好处,所以,进士科非常难考。
五代时期任何一朝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进士对人才的苛刻要求导致了人才的供不应求。皇帝知道这种状况,举人们自然也知道,所以,许多举人都去考明经科。明经科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要考试帖经(主考人将应试人所习的专经文句,遮掩其前后文,留下一行,令其诵读全段,以测验其记忆力,并定出优劣,名为“帖经”)。
由此可知,只要肯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考中明经科。考中的人自然就有官做,于是,大家都想,既然这么容易就能做到官,为什么要舍弃容易(明经科)而求难(进士科)呢?
朝廷基于这种想法,举人们也基于这种想法,所以,明经科成了热门,进士科被冷落了。进士科遭受冷落并不代表就没有人来考,许多举人往往瞧不上仅靠死记硬背就能有功名的明经科,而是选择了进士科。
但是,五代的进士科并没有因为“情势”已经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它还是那么让人难以考中。
所以,每次进士科考完,在贡院门口发放成绩时,没考中的举人性子一急就开始冲击贡院,扔石头、吐唾沫的事情时有发生。朝廷当时为了防止这些落第人士闹事,就在贡院门口放置了许多棘条,书生都害怕疼痛,看到那些带刺的东西,当然就不敢向贡院门口冲了,只能在外面骂两声发泄一下,然后就走了。
。。
“急性子”和凝(2)
和凝主持贡举事务后,就让人把棘条撤走。有人跟他说,那些读书的人性子都急,一旦落第就跟疯了一样,还是小心为好。
和凝说,没有关系,我招生光明磊落,我性子比他们还急,没事。
果然,那些落第的读书人并没有闹事,因为他们知道,和凝主持的审卷肯定公正,他们没考上就证明自己能力还不够。
一个人一旦公正,他就能把想要找自己麻烦的人的嘴死死地给堵上了。
石敬瑭称帝后,和凝以其公正的做人和做事态度被拜为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石敬瑭有事无事地就把他叫到自己身边,问一些时事,和凝对时事的看法很中石敬瑭的心意。940年,他又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二年,他跟石敬瑭说:“据我这几年的观察,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可能要反。”
石敬瑭极为惊讶,问计。和凝献上计:“先发制人。”
不久,安从进果然造反,石敬瑭因为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就把叛乱平息了。到了刘知远称帝,和凝被封为鲁国公。955年,和凝因病死掉,可谓善终。
据说,和凝特别喜欢写文章和词,而且,急性子的他总以“量”取胜。他一生写的文章编成集,有百余卷。文人的炫耀之心让他把这些文章刊行于世,但里面真正好的文章几乎没有。这大概和他性子急有关,他做完文章从不修改,所以,每天都在写文章,但每篇文章因为不精雕细刻都是不入流的文字。
和凝是那五代时期文人性格的一个代表,五代时期的知识分子脾气都不怎么好,因为乱世,人心浮躁,人心不古。所以,急躁不安就成了他们必定有的性格。和凝要幸运许多,毕竟他的仕途走得很宽广、很顺利。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张希崇的悲叹(1)
张希崇出身贫寒,从小就想改善生存状态,于是,他选择了读书。张希崇年轻时已遍览诸经,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读了几年后,他自认为能辅佐别人成就一番事业了,就走出家门,寻访明主。一不小心,他寻到了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处。
刘守光对他实话实说:我不喜欢读书人,你若留下来就给我弃文从武,若还抱着你那文人的身份不放,你就走人。
张希崇很是气愤,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留下来。刘守光见他还略懂兵将之道,就让他做了一名偏将,后来,又让他去镇守平州。
平州附近因为有契丹骑兵的马所吃的草,所以,契丹人经常呼啸着来平州喂马。张希崇本来就是个书生,对于打仗虽然略懂,但他并不喜欢。所以,在平州那段时间,他总对着天空长叹。后来,契丹人见平州之地对自己非常重要,就攻陷了平州,张希崇成了俘虏。他本以为契丹人会杀掉他,?##醯と酥浪歉龆潦槿撕螅尤缓苡糯嗡芯韭恚绦な仄街荨?/p》张希崇窝火得要死,本来自己不想当武夫,可偏当了;本来自己对异族没有好感,可居然为他们卖力。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本是他同民族的刘守光不是很喜欢自己,而契丹人对他却非常喜欢,并且恭敬有加。
当李嗣源称帝时,张希崇对手下人说,我们还是逃回中原去吧。
手下人都不敢,他就做思想工作,“契丹兵在平州只有三百人,我们把他的首领杀掉,那些兵肯定会逃跑。从平州到契丹老家有一千多里的路,这些人跑到老家报告,我们早已经在汉界了”。
手下人一听,就跟他一起设计把契丹的小首领杀掉,果然如他所言,那些契丹兵一见主帅死掉,都四散而逃。张希崇把平州内的物资和人口一起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非常高兴,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
又是一个武职!张希崇有些受不了了,可受不了的事还在后头,过不久,朝廷又把他迁到宁夏灵州,做灵武节度使。灵州与异族接壤,经常受到异族的搜刮。张希崇真是有泪无处流,有痛无处说。
但作为一个书生,一个一心想要在朝堂上出谋划策,有着远大理想的他只能按照古语所言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了。
凭着他多年的书本知识积累,他开始屯田,教人耕种。军队有了粮食,打仗也有力气了,李嗣源知道后,大为赞赏。张希崇又训练士卒,向那些落后民族伸出了抚慰的双手,一时之间,回鹘、瓜、沙等民族都派遣使者入后唐进贡。
在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待了四年后,张希崇实在不想待了。他想回内地,确切地说,他想要入朝参与政事。可是,朝廷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治理边疆的天才,不同意他回朝,而是把他扔到了今天的陕西省彬县,任他为邠宁节度使(治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
他几乎要哭死,可看了看老母亲,又不能落泪,只能带着老母亲上任。在邠宁节度使任上,他和从前一样,总是闷闷不乐。有事就严肃地处理事情,没有事了就看看书,写写文章。他对母亲的孝顺邠州家喻户晓。并且,他也常常要求别人这样做。刚到邠州时,有一个案子经过了好几个节度使都无法解决。张希崇在看了原告的诉状后,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难办的案子。原来,邠州有一户姓郭的人家,收留了一个男孩,将他抚养成人。不料这养子长大后,性格越来越乖戾,根本不听教诲,郭家只得请他离开。后来,郭氏夫妇相继去世,他们亲生的儿子也长大了。郭家的一些亲戚想夺取郭家的财产,便与那个被赶出家门的养子合谋,说他也是郭家亲生的儿子,理应分得遗产。审案的官员换了几任,也搞不清这原告到底是养子还是亲子,官司一拖数年,成了“疑案”。
张希崇看完诉状后,大怒,立即下了判决:“父亲在时就已离开,母亲死时不来送葬。如果是养子,则辜负了二十年的养育之恩;如果是亲子,则犯了悖逆之罪,严重伤害了名教,竟还敢来理论田产!郭氏家产全部由其亲生儿子继承,原告及朋比为奸者,交法官按律定罪。”
。。
张希崇的悲叹(2)
张希崇当了几年邠宁节度使后,后唐被石敬瑭取缔。他向石敬瑭提出回内地,可石敬瑭听说了他的业绩后,又把他派到灵州,做灵武节度使。
张希崇麻木了,并且对入朝参政已经没有兴趣了,他叹息道:“我肯定会老死边疆,这难道就是命?!”
命运第一次垂青了他。938年,善于占星的张希崇发现星象有变,叹道:“毕口大星是边将,难道是我?!”果然是他,第二年刚过完春节,张希崇就死掉了。
张希崇一生都想以文人身份入朝参政,可在武夫皇帝们眼里,他应该是个边疆之才。事实也的确如此,张希崇对边疆的治理是非常好的。从这一方面来讲,他是一个人才。但,只是武人皇帝们眼中的人才。
他自己希望的价值与作用并没有实现和体现。五代的皇帝和藩镇主多持重武轻文之态度,五代时期所有的节度使和刺史都是有军功之人担任的。如果张希崇在刘守光那里以偏将身份立下军功,他不可能被派到平州去。
五代的皇帝和藩镇主不但不喜欢文人,还喜欢杀文人。后唐时的宁江军节度使武夫西方邺因所作所为多不中法度,判官谭善达就对他提出忠告,他却派人诬告谭善达受贿,不经审理就把谭判官扔进了监狱,最后就死在了监狱里。朱温出去游玩时,随口戏称柳木宜为车毂,那群武夫们对这种事情根本不知道,就不说话。随从中的几个文人宾客忙顺口逢迎。朱温像疯狗一样大骂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骂完,就命部下将左右数十宾客统统砍了脑袋。这样的事情在五代并不新鲜。
相比之下,张希崇要比他们幸运得多。可也正是他的这种幸运,才体现出了其他文人的不幸。
那么,张希崇真的是幸运的吗?如果让一个人一生都担任一个他自己不喜欢的职务,他会不会高兴?尤其重要的是,张希崇不好财不好色,在那个武将位置上,简直就是煎熬。
由此可知,乱世是多么可怕。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还能改变一个人的理想,乃至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阅读‘何木风’的其他作品:
//vip。book。sina。/book/?book=47851皇陵全攻略:来龙去脉
//vip。book。sina。/book/?book=41911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自然先生”尹玉羽(1)
尹玉羽死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至少修史的人不知道。因为当时他已经成了一名合格的隐士,虽然他不是非常想隐居,但他宁可饿死,也不出去做官。
尹玉羽本是陕西长安人,在唐昭宗被朱温弄得死去活来时,他正在如饥似渴地诵读诗书。当时,他就以文才闻名整个长安城。大概是多年来的刻苦读书,使他得了很严重的病,又没有钱治疗,所以,他一开始就隐居在长安城门外的杜门。
朱友贞称帝后,让那个著名的理性将军刘掞镇守长安。刘掞到任后寻访闲士,找到了隐居在杜门的尹玉羽。尹玉羽被刘掞的气质和真心打动,就带着病恹恹的身子出来为官。
当时,镇守长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刘掞很想把长安城修筑得更坚固一些,尹玉羽就出主意说,“当初唐朝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改建长安城时遗留下了好多大石头,这些大石头应该有用。”
刘掞大喜,很赏识尹玉羽的见识,就向朝廷推荐尹玉羽。于是,尹玉羽一路做着不同州的从事官,到后唐李从珂称帝时,他已经是光禄少卿了。他的病也因为做官而养好了,他又开始准备隐居。
尹玉羽隐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年来的从政生涯让他看到了官场的陋习。但这种陋习他还能克服,只要不大声反对,又不同流合污,自然就可以身在污泥而不染了。最让他头疼的是,他的上级往往拿他这样的文人不当人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光禄少卿任上只做了半年,他就退了官,跑回老家去隐居。相约几个朋友,在山林之间游玩,渴了就取泉水来喝,困了就睡觉,诗兴大发时,就写两首诗。几个人都给自己起了个隐士的名号,尹玉羽取名号为“自然先生”。
虽然武夫们不赏识他这样的人,但总归有不是武夫的人赏识他。李嗣源称帝后,重用了一位善于敛财的张延朗为宰相。张延朗闻得尹玉羽的高名,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去请他。可尹玉羽躺在床上装睡,对这位当朝宰相的热情邀请,不屑一顾。
但张延朗只请了他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打扰过他。尹玉羽又高兴地做他的“自然先生”去了。他做了好几年的隐士,当然明白,如果一请就出山,那就不是真正的归隐了。确切地说,他是在向那个混账时代抗争,用自己的隐居来对那个时代说不。
果然,石敬瑭进入洛阳后,一听说了当初有这样一个人,其实这个人并不是很有名,但因为他放弃了官职走进深山老林隐居,仅这一条就够人遐想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