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残燕子楼-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光弼忧惧交集,病入膏肓,弥留之际,黯然感叹:“我为朝廷效力,无暇奉养老母,是个不孝之子,还有什么可说的”,下令把自己获赐的金帛分发给诸将。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李光弼在徐州病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赠太保,谥号武穆,唐代宗“吊恤其母”,为李光弼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徐州“虞姬歌班”为李光弼大唱赞歌。
徐州城再次出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第一章(1)唐朝自然少不了脏男臭女
第一章
唐朝自然少不了脏男臭女。
男人为何脏?有人云: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捏的骨肉。女人为何臭?民间有说法:“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女人历来就“不干净”、“不吉利”,不能与老爷们相提并论,男人去的地方,女人不能去;男人干的事,女人不能干;男人在上,女人在下;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老婆成群,再加吃喝嫖赌都行,但女人必须贞节牌坊。。。。。。自古在男人的眼里,女人只是一种玩物,男人总是把女人作为摧残蹂躏的对象,以女人惨痛之极作为自己快乐的高潮。也许这正应了一句:男人女人都不是东西!
有道是:谁家没有*事?
下面要说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徐州。
徐州乃古列九州之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连年战乱,使它几度兴衰,到了大唐天子君临天下,才又渐渐繁华。
知春院就坐落在徐州安定街上。有道是:知春滴翠听潺湲,燕子楼中待君还。自打香销一夜后,雎鸠不忘叫关关。
燕子楼是知春院的最大的红灯笼悬挂处,也是知春院的耀眼招牌。燕子楼建在知春岛上,这里水浮绿洲,洲耸琼楼,回廊环绕,雕梁画栋,翼檐飞角,实在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燕子楼是知春院的头牌待客的地方,一般的客人是没有资格到这去处的,只能在知春院的前院各处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姑娘;燕子楼如今的主人唤作燕娘,来这里等待燕娘接待的也只能是徐州的地方官员和大唐的名流才子。来这里的人需要的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这里并非地位和金钱的问题,即不同于一般青楼,也不同于高官显贵的红楼,而是燕子楼的历来主人立一个规矩,一般刁民嫖客和江湖浪子是拒绝接待的,除非你把燕子楼的主角杀了。
知春院的燕娘,原名燕子,本是河南新郑乡下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六年壬子(公元771年)。父母以种田为生,过得十分艰难。燕子四岁时,家乡出现瘟疫,结果父母双亡,独燕子幸存。成为孤儿的燕子,后被舅父收养。舅父虽然并无儿女,但在当地口碑很好,人称“大善人”;舅母善良,又多才多艺,是燕子琴棋书画的启蒙老师。燕子长到十四岁时,舅母病故。一次,舅父酒后把她当做了舅母,对她施暴,她无力反抗。舅父清醒后因羞愧而服毒自杀。官府却怀疑燕子因财害命,将其下狱。
当天下午,县令升堂审问。公堂上明镜高悬,衙役列于两旁,手持杀威棒,威严似虎。燕子被押上来,她表情有些麻木。县令一拍惊堂木,大声发问:“燕子,你知罪吗?’’
燕子回答:“小女子无罪,也不知犯了什么罪。”
“你养父不是你毒死的吗?”
“不是!”燕子说得斩钉截铁。
“那他怎么死的?”
“不知道!”
“看来不打你是不招了?!”县令发狠了。
燕子反问:“老爷就不怕我被屈打成招吗?”
县令说:“既然你不愿屈打成招,那么,你就如实招来。本官念你
年龄尚小,有情可原,会从轻发落。”
燕子说:“老爷你仔细想想,我爹是在房里面把门闩死的,我怎么好进去毒死他呀?”
县令一听,倒也有理,只好再问:“那你说,你爹到底是怎么被毒死的?”
燕子说:“请老爷明断!”
第一次审问没有结果,又把燕子押回大牢。有个狱卒见燕子笑若天仙,就神魂颠倒,常弄点好吃的给她送去,一天,这个狱卒问她:“你还有亲人么?”
燕子摇摇头:“没有。”
狱卒为难地说:“那就难办了。如果你有亲人,让他们给老爷上点面子,就好说了。”
燕子还是摇摇头。
狱卒又道:“老爷认定就是你毒死的,说你恩将仇报,想图财害命,定你个死罪,你快想想怎么办吧!”
燕子这才真的害怕起来。自己才是十四岁多一点,难道就这样死去?再说自己是无辜的,为何要承担毒死舅父的恶名?多冤枉啊。但如果说明真相,舅父生前赢得的“大善人”名声,也就毁于一旦。她不会忘记舅父十年的养育之恩。况且,舅父对自己更好。如果把舅父的丑事揭出来,她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三天之后,燕子要见县令,她说:“老爷,我要说出事情的真相。”
“什么真相?”县令一头雾水,不解其意。
“我要告诉你:舅父是怎么死的。”
县令分咐左右认真录供。
燕子说:“那天晚上,舅父喝酒回来,有些醉了。我熬了绿豆汤,给他解酒。天很热,又有酒气顶着,舅父脱了上衣和长裤。我看到了他的身子,把他当了男人,一个很壮很雄气的男人,我的心动了……都怪我不好。舅父见我穿的少,露的多,大概也动了心。我想他当时也没把我当作外甥女儿,而是当成了一个妙龄女子。我们俩眉来眼去,都动情了,就做了那种不该做的事…… ”
“你们俩谁主动的?”县令问。
“我。”燕子没有犹豫。
“那你舅父是怎么死的?”县令问,“是你后悔了?恨你舅父,你毒死了他?”
“不,不是的!”燕子说,“做过那件不该做的丑事之后,舅父又后悔,他说,孩子,我老糊涂了,对不住你,对不住你娘,我没脸见人,没法再活了……”
“他想死?”
“是的。”
们 “你没劝他?”
燕子说:“劝了。我说,这事不怪你,要错是我的错。再说,这在胡人那里就不算什么的……”
县令问:“你舅父怎么说?”
燕子道:“他没说什么,就哭了。我以为他想通了,就回我的屋去睡觉了。谁知他走了绝路。他那屋里有老鼠药。他从里面插死了。 ”
县令听到这里,觉得燕子说的也有道理,能够白圆其说。食、色性也。两个孤男寡女在一起,难免干出轨的事。再说,这对他的名誉也损害不太大,如果是*,连他这个县令的脸—亡也就无光了。对,就采信了她的口供吧,也好向上司交差。
三天过后,县令对燕子宣判:勾引舅父,致使舅父愧疚自尽,罪该不赦,但念其年幼无知,又能供出实情,故免于处罚。从大牢出来,燕子就没有再进她生活了十年的那个家。那里有爱,也有她的恨。她忍辱负重,为舅父承担了责任,也算报答了他们的养育之恩,她无牵无挂了,便开始四处流浪。
两个月后,燕子流浪到了徐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2)虞姬歌班
这天,燕子来到云龙山下,看到一片房舍,从里面传出来悦耳的歌声。她快步走过去,只见大门上有个匾额,上写“虞姬歌班”四个大字。
燕子正要进去,被看门的拦住:“你是做什么的?”
燕子扯了个谎:“我想进去玩玩。”
“玩玩?”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什么地方啊?”
看门的说:“虞姬歌班。小姐,不识字吗?”
“字倒是认识几个,”燕子笑着说,“不过,我不知道这虞姬是什么意思?”
看门的让燕子坐下,一五一十地讲开了。他说:“这虞姬是咱彭城的大美人,楚汉相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看上了,百般宠爱,连打仗都带着。这虞姬能歌善舞,可惜好人不长寿啊。”
燕子忙问:“虞姬后来怎么啦?”
看门的说:“后来,项羽大败,四面楚歌,被刘邦包围了。项羽大唱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项羽连唱了好几遍。虞美人也唱起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边唱边舞,最后拔剑自刎了……”
燕子听到这里,已是双眼含泪。她联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心中隐隐作痛,可她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
只听看门的又道:“别看项羽是个霸王,杀人不眨眼,可他也儿女情长,一生就爱虞姬一个。虞姬也忠于他,四面楚歌时,形势危机,她怕连累项羽,就自刎而死,好让项羽无牵无挂地突围出去。虞姬也怕当了刘邦的俘虏,那才是个好色之徒……”
燕子若有所思,对虞姬油然而生敬意,想做一个女人,只要找到一个称心郎君,就是活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想到这里,一行泪流了下来。
看门的见状,便开导说:“闺女,你也别为古人担忧。”
燕子点点头,稍停,她问看门的:“请问这个虞姬歌班小的人都唱些什么?做些什么事?”
看门的说:“这是教歌舞的地方,唱的是大诗人们写的诗歌,教的都是新式舞……”
“‘霓裳羽衣’是什么舞呀?”燕子感到新鲜。
看门的笑着说:“这舞的名字,城里人可是家喻户晓。”老班主说,“‘霓裳羽衣曲’,是咱大唐宫廷舞曲,皇上都喜欢的。”
燕子问:“歌班就教这些吗?”
“是呀?” 看门的说,“你想学就进来吧!我看你挺聪明,长得也俏,是个小美人,哈,哈,哈!”
燕子有点不好意思,两腮浮起了两朵红云。看门的补充说:“歌班不仅教授歌舞,而且还到官府和富豪人家演出,换些银两来,大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
“那太好了!”燕子高兴得叫起来,忙问:“还要考试吗?”
看门的说:“那当然了。不过刚才你已经过了第一关:面试。我这就领你进去,考你能不能唱歌跳舞。”
“你是谁?”
“我是虞姬歌班老班主的表弟,我姓关,我儿子也在里面。”
燕子本来就有歌舞的基础,加上“虞姬歌班”的调教,一点就破,长进很快,并成了“歌班”的主角。凡有邀请演出者,必点燕子。
彭城内外,燕子名声鹊起。
在虞姬歌班,燕子认识了那看门的儿子关之均。
关之均是名乐师,弹得一手好琵琶,并且还是燕子的舞伴。
燕子称关之均为师兄。
燕子演出时,关之均配合得十分默契。时间长了,二人一块吃饭,一块练习歌曲和舞蹈,不觉中建立了一中特殊的感情,有时,燕子会心甘情愿地让关之均抚摸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就只差最后的一到防线了。在燕子心中,她要让感到她并非那种轻浮而容易被男人占有的女子。
1、燕娘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了
第二章
这天晚上,燕子正在彭城的大街上无目的地走着,忽听旁边有人叫她:“小姐,请来坐坐。”一个有点肉麻的声音。
她转身一看,一个中年女人正向她使眼色,这女人虽然徐娘半老,但插花戴银,风韵犹存。燕子不知什么事,就走了过去。
那女人原来是金谷妓院的老板,人称老鸨。她热情异常,不由分说,把燕子拉到院里,燕子忙问:“什么事?什么事?”
老鸨说:“啥事也没有,小姐貌若天仙,体态丰满,眉眼都会说话,找喜欢,请你喝杯茶水,不会薄老身的面子吧?”
燕子说:“无功不受禄,你我素不相识……”
“一回生,两回熟嘛。”老鸨油腔滑调。
早在大门口时,燕子就看到这里不同寻常,因为门口站着两个花枝招展的年轻小姐,手里挥舞着花手绢,一双眼睛能勾人。她想退出来,但老鸨拉着她不松手,还直往里面走。到了院里,就隐隐约约听到男女淫笑声不断,还夹着轻歌小唱,琴声箫声……
老鸨把燕子领到一间客厅。跑腿的一个老头立刻端上茶来。老鸨笑吟吟地对燕子说:“小姐请用,不必客气。”又接着问:“小姐哪里人氏?”
燕子故意说:“很远。我来彭城探亲的。”老鸨关心地问:“可找到亲戚了?”
“多年没来,未找到。”
老鸭又试探着问:“我看小姐刚才很注意听这里的歌声和琴声,想必你也精通吧?”
燕子说:“不敢说精通,只略知一二。”
老鸨一听,顿时眉飞色舞,她对燕子说:“小姐,哪里都不要去了,就在这里招呼客人吧,保你吃穿不愁,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说不定被哪个老爷相中了,哈,哈,哈,那就一辈子有归宿啦。怎么样,小姐?”
此时的燕子,从家里出来不久,身心的伤痕还没有完全抚平,对男女之事还心有余悸,那种卖笑生涯,她绝对不能接受。但她身五分文,总要找一个能挣钱吃饭和住宿的地方。
她对老鸨说:“实不相瞒,我曾是虞姬歌班的主角,歌舞精通,我只要能有吃饭和住宿的地方,愿意奉献出我的才艺。”
老鸨听说是虞姬歌班的主角,那可了得啊!现在虞姬歌班正在酝酿重建,到嘴的肥肉可不能丢掉。于是,老鸨变得十分地温和起来:“哎呀,闺女,你怎么不早说呢,既是在虞姬歌班混过的,那都是我的好朋友,这样吧,你就做我的干闺女好了,你以后就叫燕娘吧,让你住进后院的楼里,那楼也就随了你的名字,今后就叫燕子楼。我也不让你接那不三不四的客,等你高兴了,介绍介绍一些大官爷认识认识,相中了人家就把你嫁了,所有的嫁妆老妈包了!”
就这样,燕子成了燕娘,时不时地有些达官显贵路过徐州,到燕子楼欣赏一下燕娘的歌舞,便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的官爷要求要和燕娘发生性关系,皆被燕娘婉言拒绝,或以死相拼,那些人为了面子,又十分爱怜燕娘,只好作罢。
燕娘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关之均并不当嫖客
燕娘一直没有忘记她的师兄关之均,她爱关之均,但又恨关之均没有能耐,他保护不了她。
但燕娘始终是爱关之均的。
一次,关之均听说知春院有个燕娘,听介绍仿佛是燕子的影子。为了看个究竟,他把手头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跟老鸨好说歹说,才进得燕子楼,当真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情人。
燕娘见是关之均来到了知春院,以为他已变成了嫖客,边装作不认识,硬让老鸨叫来几个小姐陪关之均。
老鸨此时却疑惑起来,这俊俏哥儿敢情不是来找姑娘的?该不是与燕娘有什么恩怨瓜葛罢?心里想着,面上的笑容却慢慢消散了。
老鸨问关之均:“你是她什么人啊?她会接待你吗?可别自找没趣啊。。。。。。”
关之均说:“见了她会知道我的。”
“你是她的相好?青梅竹马?”
“也算吧。”
“噫!我说呢,你咋有那耐心。几时认识的?”
“我是她师兄。”
老鸨一怔:“莫非你是什么玉鸡班的什么鸭?”
关之均笑了:“是虞姬歌班的。”
“反正都一样。虞姬歌班,我知道,我看过你们的演出。怎么没见过你啊?”
“我是乐师。”
“哦,乐师,会吹的,不是横笛就是竖箫吧?”
“不,我是弹月琴的。月琴,弹弦乐器,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
“月琴,我知道的,跟琵琶差不多。”
关之均似乎要卖弄自己的学问,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不完全一样。 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颈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也有二弦、三弦的月琴。音域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技巧有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 。琵琶,是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可独奏、伴奏、合奏的。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
“哦,还那么多学问呢,不象我们这里,横竖都是一个样,嘿嘿。。。。。。”
关之均有点不好意思了:“老鸨真会说笑。”
“世上的男人女人哪,不都那回事?”
“也不尽然吧。”
“咦,你找燕娘不是为了那事?”
“不是。。。。。。”
“那你到这里来是无事找事的了!”
弄得关之均顿足大哭,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如何来到知春院的,结果,老鸨借他大闹知春院的缘故,让人把关之均连打带哄撵了出去。
事后,燕娘十分伤心,自责错怪了师兄,便将实情告诉了干娘老鸨。
老鸨为了稳住燕娘,便派人去找到关之均,免费让他再次进入燕子楼。
燕娘与关之均这对情人才重修旧好。
不久,虞姬歌班恢复,关之均在徐州也小有名气。手上有了闲钱,有时也就来燕子楼看看燕娘,陪她说说话。关之均并不当嫖客,二人只是有时拥抱温存一会,倒也冰清玉洁,这点让燕娘十分敬重。
一次,关之均要求燕娘回虞姬歌班。燕娘摇摇头:“不行,我这两年的吃住,都是干娘给的,我们拿什么来还清她的帐呢?再说,到了外面,我又有什么保障呢?要怪只能怪我们命苦啊!”
关之均无言以对。
燕娘也十分了解关之均的境遇,她只有叹息。
还好,关之均在外借着虞姬歌班的名声和一些当地官员的资助,不时地有机会和燕娘会面。
安定街是徐州最繁华的烟花之地。这两天,在这条街上传开了这样的消息:
“彭城新来了位白大人,听说这是个*人物。”
“不知什么时候来咱这,也好会会这位帅哥啊!”
。。。。。。
也许,那位白大人有资格来这燕子楼一坐的。
然而,现在坐在知春院的大堂里声称要会燕子楼的头牌的人物却不是什么白大人,而是一个叫做关之均的青年。
美貌的姑娘们如穿花蝴蝶一般在关之均身旁飞来绕去,关之均却只神色柔和地等着知春院的老鸨。
老鸨听说是白大人府上来的朋友,没敢怠慢,打扮整齐,脚不点底般地飞奔过来,见是关公子,道了个万福,就说:“燕娘不在,公子可中意别的姑娘?”
关之均便笑:“只有燕娘色艺无双,只见此人啊。”
老鸨也笑得花枝乱颤:“哎呀,我的哥,你来晚了。我那女儿啊,一大早就出去游玩了。我这里新来了抚琴,伺书,听棋,个个比花解语,比玉生香,公子不要见一见么?”
“谢谢了!请问妈妈,燕娘何时回来?”
“公子说话恁客气。”老鸨对关之均的人品本就欢喜无比,又听他说话有度,不似一般客人,早已喜欢到了心坎里,恨不得立刻推了一个女儿到他怀里 。
“谁知道!早年间是被我拣回来的。白养活这么多年,说走就走了,倒不如一条养家的狗。”老鸨言词愈加冷淡了,神色颇不耐烦。
“怎么,走了?”
“出去春游去了。妮子还真实够浪的,咱管不了她,她背后都是些有头脸的人物给撑腰,我这个老鸨呀也是难管她那裤腰带的!”
关之均说明来意:“我是白大人派来专门约她的。”
“约她?哈哈,他自己不会来,要你代约?”
“白大人是个有身份的人,他是羡慕燕娘的歌舞的,想约她到府上一叙。”
“哎呀——我说咋回事呢,弄到家里去,这不比金屋藏娇还明显么?”
“呵呵。”关之均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我说公子啊,你也被在这等了,要叫燕娘到您那府上去,除非让白大人的八抬大轿来。”
关之均真有点坐不住了:“那好吧,今天她不在,你帮传个话,就说有个姓关的来过了,改天真的用轿子来接她。告辞了!”说着,递给老鸨一块玉佩。
老鸨喜不自胜:“瞧您客气的!我保证把话传到。公子是不是顺便挑个姑娘?”
关之均摇摇头,也不顾知春院姑娘们的生拉硬拽,向街上走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新上任的彭城县令白季庚
第三章
关之均所说的白大人就是新上任的彭城县令白季庚。
白季庚乃明经出身。据载:“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於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於秦,受邑於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为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乞丙,其后以为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始皇念其功,封其子仲於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二十三世孙、后魏太原太守白邕,邕五世孙建。建之子胜居於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乙降是也。”“初,(季庚)高祖(白建)赠司空,有功於北齐,诏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同城县,至今存焉。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葬於(陕西)韩城县。”白建以下白士通儿孙几代,已经进入隋、唐时期,他们都是在游宦生涯中度日。白建在他的晚年之所以携带三子士通离开故乡,落户於千里以外的陕西韩城,主要是为了接受和开拓刚刚受赐的土地和家业,为自己的儿孙后代开辟新的立足点和发展天地。白士通曾任唐朝“利州(今四川汉寿县)都督”;其子(高祖父)志善,曾任“朝散大夫、尚衣奉御”。从他们两代人的宦历看,他们的一生,大部分时间过得都是“居无定所”的游宦生涯。直到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才从韩城、长安迁居到华州(今陕西渭南市)下圭,时间大约在“唐高宗至中宗之间”。不过,白温一家虽然迁居华州,而且他的两个儿子白锽、白鳞也都是在下圭长大成人。父亲白锽是白温的第六个儿子,17岁明经及第(相当于进士。因诗赋取中者为进士,因经义取中者为明经),经过科举考试,当上了鹿邑县尉,历任洛阳县主簿、洛阳(今河南洛阳)主簿、酸枣(今河南滑县)县令,曾因治县有方,被节度使赏识,保奏得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之衔,佩绯鱼袋,充当节度使的参谋,参与军机。他一生在外游宦飘零,大部分时间也并不在下圭度过。因其为人耿直,对不合理的事直言不讳,未被节度使采纳,一气之下,留书一封,不辞而别,后来又被委任为河南府巩县县令,政声颇佳,他为官清政,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文集十卷传世,闻于一时。在白锽任巩县令时居郑州,生五个儿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
白季庚是白锽的长子,在来徐州之前,先后当过萧山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宋州司户参军。 白季庚(729~794年)8岁时,就没了父亲。他是靠寡母艰难地抚养长大的。白季庚总算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早早地通过读书考试,当上了萧山县尉,掌管税赋的征收及司法等事务。
白季庚年轻时喜游山玩水,出入烟花柳巷,41岁才结婚,娶了他的堂甥女——15岁的陈氏,也即陈氏称呼白季庚为“堂舅”。夫人陈氏是位善良贤惠、颇有见识的妇人,父亲陈润,颖川人,官至陕西鄜县尉,善于写诗。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河南郑州新郑县城西十二里东郭里村白家大院,一片喜气洋洋。
这家大院的主人66岁的白锽和他的老伴薛氏也是乐得合不拢嘴:长子白季庚之媳陈氏又为白家喜添贵子——这就是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锽虽已年过六旬,但身体还挺结实,他为人宽厚随和,很好说话,但在事关正邪大是大非问题时,却明言表态,毫不含糊,主持正道,丝毫不让。他晚年以积蓄买下这片田宅,退居此地以诗书自娱,颐养天年。他工五言诗,已有诗集十卷。他对李白、杜甫的诗尤为喜爱,常慨叹诗人命薄。李白死了十多年了,有的传言杜甫也死了两年。白锽认为自家光景虽不算富裕,倒也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如今世道多变,人生多艰,有子腾达光宗耀祖自然求之不得,但首要的倒是‘生能安居乐业吧。
时任宋州司户参军的白季庚为新生之丁取名为居易;字乐天,未必没有白锽老人的企求祝愿之意。白季庚这年已四十有三;白居易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在此之前他已有长子白幼文。
出生后六七个月的白居易显示丁小凡的识字能力,乳母抱弄书屏下,对书屏上的“无”、“之”字似乎有一种特殊感应,口虽不言,心已默识。后有人以此二字问白居易,白都以手指之不误,开始有人以为是偶然碰上的,不足为怪,后屡试不爽,就暗暗称奇。
当白居易长*岁时,似乎早把“无”、“之”忘在脑后,他与同龄的小伙伴一样,整日像野马似地奔向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春和日丽,那曾留下古时郑国青年男女聚会相恋身影的溱水、洧水静静流淌,岸边一群小伙伴在摸鱼捉蟹。夏日炎炎,这里又是他们嬉戏玩水的乐园。秋日里,天高气爽,他们结伴在山野里烧毛豆,一不小心那星星之火,燃起了燎原山火,望着那吞噬一切的野火着实让他们受了一番惊吓。来年春,当他们在那又是绿草如茵山野上打滚时,他们感受到了绿色生命的顽强。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封山封林封门封河,却封不住小伙伴们好奇的心,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躲过大人监视,集合在村子里来一场冰雪激战,那凛冽的寒风吹不散那充满活力的激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徐州城外踏青游春
白居易的童年是在新郑度过的。当时作为父亲的 白季庚居官在外,很少回家,于是教养子女的责任,就由白居易的外祖母和母亲承担起来。白居易的母亲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妇人,她很善于教育子女。她对白居易兄弟的爱,超过了一般的骨肉之情。她懂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