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残燕子楼-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日女亘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一天,他借故自己学习孤独,不能与同窗一块研究学问为由,要求回到符离,用心读书。
白季庚因公务繁忙,见来不及照顾儿子的学习,便同意了白居易的要求,并带书信给陈氏,要严加看管儿子的学习。
白居易回到徐州符离埇桥家中。符离是个清幽恬静的小城,比起秀丽的江南,别有一番宜人的情趣,尤其是小城附近的陴湖,夏季一到,碧波粼粼,白鸥翩翩,使居易心如止水。 看到过苏杭刺史书应物、房孺复的*儒雅、荣耀体面,他深知要步入仕途,出人头地,只有奋发图强。于是他埋头读起书来。苦读又有苦读的乐趣,因为有一个理想在顽强地支撑池,而且他和张彻、张复兄弟及比他小五岁的弟弟行简等五人一起读书,生活并不寂寞。
20岁的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弟弟一死,母亲伤心过度,家中一片凄凉。
张愔到白府见过白夫人,进行了一些安慰,说明父亲不能来的缘故,并询问需要帮什么忙。然后,见过白居易,告诫他注意身体。
张愔刘翕习、张仲素、张美退及贾握中、贾沅犀弟兄一一告别,这才打马回到徐州。。 最好的txt下载网
3、彭城刘氏
这里有必要说说唐代的彭城刘氏。
初唐显宦的刘德威出自楚孝王刘嚣一系在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彭城四刘中,属于丛亭里的一支,西晋司隶校尉刘讷即其远祖。此支亦发迹于北朝。刘德威的曾祖刘庆,曾任北魏东徐州刺史,祖父刘轸,官北齐高平太守,父刘通为隋毗陵郡守。刘德威在大业末年曾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淮南农民武装,立有战功,后与裴仁基同归李密。武德元年(618),刘德威又与李密同归唐高祖李渊。李渊任其为左武侯将军,封为滕县公。北方军阀刘武周南侵,刘德威统兵御敌于并州,结果并州沦陷,刘德威被刘武周俘获。后刘德威又乘机逃归唐朝,高祖嘉其忠诚,又改封彭城县公。在唐东平窦建德、王世充的战斗中,刘德威均立右战功,因此获擢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并娶唐宗室之聿平寿县主为妻。到了唐贞观年间,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卿、大仆卿、绵州刺史、刑部尚书、同州刺史等职。刘德威父子最先在唐朝取得了荣显地位,开创了彭城刘氏在唐博取功名的先河。迄后,这支刘氏的子孙同宗,历官至刺史者多达20余人。这种盛况,遂令时人艳羡不已。徐州诗人刘家声便是这一族的后人,然而,刘家声却是一个流浪的诗人。
唐代的彭城刘氏中的另一支就要说到了文化世家刘知几家族的兴盛。刘知几,后改名刘子玄。其远祖刘僧利,仕北魏孝文帝朝,曾任沛郡太守、羽林监等职。刘僧利与刘芳为从兄弟,皆出自彭城丛亭里。以本支出自楚孝王刘嚣,正是刘知几考证得出的结果。刘知几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12岁时,父亲刘藏器教他读《古文尚书》,他以难懂而厌于学,故“业不进”。及旁听父亲为诸兄讲《春秋左传》,辄能辨析书中的疑点。且对其父说:“像这样的书,儿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奇其异才,于是改让他学习《左传》。一年之后,刘知几便通览群史。此后,他与兄长刘知柔俱以长于文词而知名。刘知几20岁考中进士,授任获嘉县主簿。当时的著名学者徐坚、元行冲、吴兢等皆与知几交往甚密。武则天证圣初,下诏九晶以上的官员皆可上书谈论得失,刘知几上表陈事,言词切直。武后虽嘉其言,但并未见用。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刘知几42岁时,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参与编纂《武后实录》和《国史》。就是在他担任史职期间,完成了他的不朽名著一《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刘知几的哥哥刘知柔也在诸兄弟中比较有名。刘知柔历任荆、扬、曹、益、宋、海、唐等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卿、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官职,亦代传儒学之业。刘知几有六个儿子,分别晕贶、觫、汇、秩、迅、迥,皆知名于当时。
接着就要说到了中唐的著名诗人——彭城人刘禹锡。
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在江南水乡嘉兴县有一所宅院,这是彭城刘氏的后人刘绪的家。刘绪的祖先是匈奴族人,其六代祖刘亮是北朝北魏的冀州刺史,后来又任散骑常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刘亮也随即于洛阳定居。刘绪的祖父刘凯,在唐代当过博州(今山东聊城)刺史。父亲刘云,先后当过洛阳主簿、殿中侍御史,并以儒学出名。刘绪本人,因为青壮年时遇安史之乱,跟随全族迁移到苏州一带定居下来。
此时院里传出一声声不太洪亮的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接生的稳婆手抱着这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小生命,笑容满面地对着产妇,这位年龄约有40岁的中年产妇贺喜道:“刘夫人,恭喜您晚得贵子!”
刘夫人娘家姓卢,自从嫁到刘家给刘绪作妻子以来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丈夫刘绪是个读书人,没做什么官,只在江南一带的官府中当幕僚,因职卑位贱,在官场上疲于奔波,常常顾不上家小。后来境遇有所改善,方能携带家眷至任所,而卢氏此时却已是30多岁的中年女子了。在这个新生命降生前,卢氏也怀过好几胎,可是不是流了产,就是夭折掉,竟没给刘家留下一点儿血脉。卢氏天天给菩萨烧香,拜送子观音,总算又怀上了一胎,而且居然还平安降生。虽然眼前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长得瘦瘦的,手脚的弯处满是粉红色的皱纹,但额头相当饱满,他哭几声,又转动几下小脑袋,似乎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卢氏看到这里,心头止不住一热,一把抢过儿子,拉长着声腔说道:“儿啊!我的亲骨肉啊!”
就在这时,有个仆童站在内室的门帘外,向屋里喊道:“禀报夫人,老爷回来了。”
卢氏连忙回话说:“快请老爷,快请老爷。”正说着,刘绪掀开门帘快步走进内室,对着产床上的夫人抱拳施礼道:“夫人辛苦,望多多珍重!”
卢氏见丈夫从苏州的官任上匆匆返回,心中很是欢喜,她在床榻上略略抬了抬头,对丈夫说:“夫君一路劳顿,产房内污秽不堪,还是快些去歇息吧。”
“不。”刘绪的兴致很高,他夫人为他生了久久渴盼的儿子,他的心能平静下来吗?他弯下身细细端详着新生的婴儿,口里不住地说:“好,好,我的好儿子。”
接生的稳婆在一旁看着这对夫妻只是痴痴地望着儿子乐,就插嘴道:“老爷是个识文断字的人,不能像我们小民百姓那样只顾高兴哪,快给这孩子起个好名才是。”
刘绪正了正色说:“婆婆说得正是。夫人,不知你在生这孩儿之前有何预感,有何征兆?”
卢氏想了想便说:“预感倒是没有,说征兆吗,好像是一一”卢氏要说的是她在分娩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只见太湖地区突发洪灾,那无边无际的大水冲破堤岸,从太湖中向四处漫去。它淹没了庄稼,爬上了窗棂,越过了房梁,无数百姓被迫躲到高冈畔、房顶上。就在这时,有位白须老人从空中走下,他手执铁锄,在大水中搅了三下,就见洪水忽然退去。百姓们欢声雷动,各自返回家园。卢氏也正待回家,忽然见到有个蜡烛包,里面包着一个婴儿,那蜡烛包正挂在一棵大树的枝桠上。卢氏刚刚用手解开蜡烛包,待要去抱那婴儿时,那梦就醒了。
“好梦啊,好梦!”刘绪拊掌大乐,对夫人及稳婆说,“这白须老翁分明是治水的大禹,这孩子分明是大禹送来我家的香火继承人。我看,就叫他禹锡吧!”‘禹,者,大禹也;‘锡’者,赐也。哈哈,真是老天有眼,赐给我刘家这个好儿子!” 这样,刘绪的儿子就正式取名叫“禹锡”,而且刘绪还准备好“梦得”两字作他儿子的字,供他成年以后使用。刘绪为他能给儿子起这么一个好名字而得意了好些日子,如果他能像他的妻子卢氏一样也活到90高龄的话,他就能亲眼看到儿子的出息,并且一定能为自己的儿子那杰出的诗名、高尚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而自豪一世了。
刘绪喜得贵子,心情十分愉快。眼看着自己行将步入暮岁,而功业无成,始终寄人篱下,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现在日过中天渐近黄昏,终于盼来禹锡这个宝贝儿子,如何不令他喜出望外。“刘家有人了!”他在心中不止百遍地默念着这句话,他下决心要将儿子培养成先辈儒业的承继者,培养成诗文兼擅的人。
光阴荏苒,时间到了大历十三年(778年),小禹锡已经长到7岁,便进了嘉兴县城中一家出名的私塾馆读书。他的老师是位须发皆白的老明经,满肚子学问,一身的正气,因看不上官场的污浊,辞去僚属之类的职务,回到故乡教孩子读书。小禹锡在他的教诲下进步很快,不出半年已读完《诗经》,现在《尚书》也学了好几篇。
4、刘禹锡师从皎然
这天,小禹锡听着老师讲解新课,最后有两句中竞嵌着自己的名,那就是“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小禹锡急不可耐地问老师说:“先生,你念的我什么玄圭,什么成功?”老师先是一愣,然后见问话的是小禹锡,心中忽然省悟过来,笑呵呵对小禹锡说:“你问得好,还是去问你的爹吧,他会告诉你的。”
正好这几天刘绪因公务路经嘉兴,身子有些不适,便托差役给苏州任上的节度使李栖筠送去一信,请求准他几天假,待在家中养好身子就返回。此刻,他正躺在长椅上假寐。小禹锡放学还家,见多日不见的爹爹回来了,高兴得连蹦带跳地跑拢过去,摇晃着爹爹的身子喊道:“爹爹,爹爹,我今天学《尚书》,先生让我问你,怎么我的名字在《尚书》里呢?娘不是说你给我起的‘禹锡’是大禹送子的意思吗?”
刘绪见状十分高兴,一把搂过儿子便说:“是呀!我的儿,你叫‘禹锡’是大禹送子的意思,那是你母亲梦中得儿,所以我早就准备将‘梦得’两字作你将来成人时的礼物送给你。不过——”刘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你的名‘禹锡,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你先生今天所提到的、《尚书》中‘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的意思。”原来,“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八字是说大禹疏通了洪水,平定了天下,受到了帝舜的嘉奖,便将一种叫“玄圭”的黑色美玉赏赐给大禹,用来表彰他对百姓所作的巨大贡献。
再说小禹锡读书刻苦,加上天资又好,不过几年工夫,《诗经》、《尚书》早已烂熟于心,而且《易经》、《尔雅》这些难学的书也学懂了十之*,至于《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及《论语》、《孟子》等文章也差不多都能背诵,这些儒家经典著作已经在小禹锡头脑中扎下了深根。
刘禹锡家住的嘉兴地区是处在杭嘉湖平原的北端。那里河港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南北有大运河相通,且有驿道相连,南来北往的船只车马如穿梭一般繁密。那驾船的、赶车的贫苦百姓一边或拉纤或挥鞭,一边拉长了声腔唱起了山歌,听得让人出神。小禹锡在运河边、驿遭旁一听就是半个时辰,他觉得那些卖苦力的民佚真不简单,唱出的曲调竟那么动听,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学着唱几句:“运河两岸花连花,春风吹浪正淘沙。船家女郎剪织锦,漂到中流比晚霞。”
小禹锡将这首新学的山歌从运河岸边唱到塾馆,正巧被他的老师听见,老师马上把小禹锡叫到身边,很是生气地说:“禹锡,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既知书,又识理,怎么今个哼这些淫调野曲呢?”
小禹锡有意不服。他想,从来还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而且,女郎的织锦在水流中同晚霞媲美,这歌的意境多美。正欲张口争辩,老师见他没有认错的样子,火气就来了,指责他说:你不是孔圣人的门徒吗?你倒说说,孔圣人在哪篇文章中说过山野之良能唱出好曲来?你大概不会忘记他老人家倒是说过;郑声淫,的,你唱的那个曲儿正是‘郑声’呀,是咱们读书人万万唱不得的!”
老师见小禹锡没有反应,继续训斥道“要听雅正的音乐,孔圣人听舜王传下的《韶》乐,沉浸于其中,甚至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并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竞到了这种境界。他老人家还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才是咱们读书人应该听的事。”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感,因为他原先学习《论语》时书上就这么写的,他原本也感到书本上说的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太有魅力了,这么优美动听,但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深秋,小禹锡随母亲去苏州城中探视父亲,才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并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刘绪耐心地向小禹锡解释:“儒家的经典确实不看重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但是万事不可拘泥,总该有个变通才是,比如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
小禹锡听了父亲这番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十分佩父亲的胆识,但又感到父亲说的同书上说的太不一样了。
小禹锡在嘉兴县塾馆中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诗作得越来越出色,他的老师暗暗欢喜。有次上课,他对学生们说:“离这里只有几十里地的吴兴县住着一位著名的诗僧皎然,他俗姓谢,字清昼,是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的十十世孙,他的诗不但在当今僧人中名列第一,就是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写好诗,还擅长诗歌理论,我这老朽是不及他之万一的,诸位何不前去向他请教呢?”小禹锡在座上听到这番话,心中窃喜,他见先生一边讲话一边还不时将眼神向他投过来,更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止不住心头一阵狂跳:“机会来了。”他暗道。
小禹锡听罢先生讲的故事,对皎然充满了钦佩之情、向往之意,决意前去向他求教诗艺。他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搭乘驿站的马车,向嘉兴县西北方向的吴兴出发了。
皎然居住在吴兴县杼山的妙喜寺中,那杼山是一座景色幽雅、环境清静的苍翠青碧之山。山腰间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山脚边是一望无际的茶丛,河道两旁又植满了桑树,皎然所居的寺院就被这青山绿水包围着。小禹锡来到妙喜寺的后院,推开竹扉,只见有个清癯的老僧正手持瓦罐,往陶杯中倾倒沸水。那些置于竹案上的陶杯一个个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那老僧见小禹锡到来,冲着他笑笑说:“今晨喜鹊叫,我猜是贵客要到。你瞧,这不到来了吗?”
小禹锡听老僧说自己是贵客,脸臊得通红,但他依然不慌不忙,向长者深深作一个揖道:“晚生久慕先辈大名,今日得以瞻仰尊容,实为万幸之事。”
皎然也不再客气,直呼其名遭:“禹锡,我早已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刘绪之子,嘉兴城里的高才,诗作得不错,见识也高,你先生早把这一切告诉我啦。”原来,小禹锡的先生大小也算是个江南的名流了,但同蛟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所以他也时常去吴兴皎然居处作客,向他讨教点学问。皎然兴致不减,继续对小禹锡说:“其实,权德舆先生也对我提起过你。”
权德舆是中唐著名诗人,同刘禹锡父亲刘绪关系密切,曾赞扬刘绪教子有方。权德舆在小禹锡七八岁时见过他,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这次见面,说小禹锡已能熟习《诗经》、《尚书》,头上束着两个发角,身上佩着用象骨和玉石制成的装饰物,对人恭敬,同一般小孩子大不相似。权德舆能把上述看法写成文章,自然对皎然也会如许传述的。这样,皎然对这位小客人就印象特佳了。
正在此时,竹扉咿呀一响,又进来一个胖和尚,皎然马上将他介绍给小禹锡: “这位是灵澈兄,人称灵澈上人,住本县何山,时常到此与我切磋诗文,你可认他为师呀。”
小禹锡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深深的一揖,口中说道:“晚生三生有幸,得以仰逢上人大人。”
灵澈笑眯眯地看着小禹锡,又对皎然颔首示意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个灵巧识事的孩童。”
两位诗僧一边品尝香茗,一边议论开近日诗坛的新鲜事,不时地赞扬几旬,也不时地批评几句,小禹锡一一默记在心。有时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还向两位老师虚心请教,老师向他耐心解释时,他还用石笔在石板上记录下来。两位老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皎然同灵澈谈论了将近半个时辰,见小禹锡笔直地站立侍候在身旁,便有意考考他的诗艺,对他说:“今日天公作美,春光明媚,你从嘉兴来此,一路自是饱享自然风光,心中必定有所吟咏,能不能为我俩诵上一篇呢?”
小禹锡见皎然老师要自己诵诗,便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这字该在末句之中,是不是这样的呢?”皎然也跟着发问,这问题似乎是在问小禹锡,又似乎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
小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不是想说杨柳在春色中的主导作用吗?不是说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吗?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诗作的主体让位给桃李了,这正同自己原先的设想相悖。对,毛病就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要我改动这个‘邀’字呢?”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正是。”
“那我就将它改为‘偏’字怎样?再不然改成‘还’字可否?”
灵澈上人说:“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笑笑对小禹锡说:“是这样,你想想,若改作‘偏’字,岂不有点否定桃李之意?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一力度不足。”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说,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正是此字,正是此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真是孺子可教也。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可渭恰到好处,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真是妙手偶得,天然自成啊!”
小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对,诗就要写得豫他们那样。”
从此,小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议诗论诗伙伴,小禹锡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盛唐时代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
转眼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贞元六年(790年)时,刘禹锡已是位19岁的年轻小伙了。他现在学有所成,踌躇满志,正欲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依据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书生要由地方长官择优选送到中央去应试。刘禹锡所在的县是嘉兴县,隶属于苏州府。他能否被地方长官选中,是能否通过中央政府的进士考试,并随之踏上仕途的关键。幸而刘禹锡学业扎实,再加上又有权德舆、皎然、灵澈、包佶等人的赞誉,临场发挥又特佳,所以被县里馆监判为优等成绩,列本县第一名,不日即可将刘的名单递送到苏州州府中。
县令正下令让王主簿带队,一帮差役相随,又领了一队吹鼓手,一路上锣鼓喇叭齐鸣,直向刘宅前来贺喜。
一位年轻小伙子搀扶着已年近六十岁的刘母率领家人在门口迎候。
王主簿率队来到刘家大门前,由他向刘母宣读县令签署的推荐书,读罢,又让刘母上前来接。
刘母拉着年轻小伙子的手,接过推荐书,激动不已。年轻小伙子就是被推荐的学子,他叫刘禹锡。
刘禹锡现在是学有所成,踌躇满志,正欲在政治上一层宏图。依据唐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书生要由地方长官择优选送到中央去应试。刘禹锡所在的县是嘉兴县,隶属于苏州府。他能否被地方长官选中,是能否通过中央政府的进士考试,并随之踏上仕途的关键。幸而刘禹锡学业扎实,再加上又有权德舆、皎然、灵澈、包佶等人的赞誉,临场发挥又特佳,所以被县里馆监判为优等成绩,列本县第一名,不日即可将刘的名单递送到苏州州府中。
现在,刘母步履沉稳,一手接过推荐书,一手送上赏金,对王主簿等人又施了个礼道:“有劳众人辛苦,家有喜庆,理应同欢。”
刘母卢氏在四十上下生了刘禹锡,二十年来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她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要比别的母亲多得多。今天儿子得以被荐举为“乡贡”,看来是打通了入仕第一关,今后这路要由禹锡独自去闯了。想到这里,卢氏心头先一阵喜,又一阵悲,泪花不由自主地闪了出来。
刘禹锡很快来到苏州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王纬的身边。
这王纬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侄子,为官清廉,政绩颇佳。而刘禹锡之父刘绪此时仍在苏州任幕僚,不过这王纬已是第五任郡主了。前几人是韦元甫、李栖筠、李涵、韩滉,刘绪同他们相处甚好,同王纬自然也不例外。
刘禹锡来州府一是将喜讯报告父亲,二是在州府中饱学之才更多,可随时向他们请教,以便再次顺利通过州府的考试。根据唐代地方官员荐举法,上郡,即上等的州府,每年可向中央推选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苏州府是江南一等州郡,自然是上郡。这次由苏州府下属的各县推送上来的人员共计20名,王纬要从中挑出三人,送到中央政府参加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
眼看州府的选拔考试日期渐近,刘禹锡夜以继日地在父亲身边温习功课,不敢稍有倦怠之心。到了正式发布州府录取名单那天,整座州府衙门似乎要沸腾了。王纬观察使亲临考场,上等佐官别驾、长史、司马侍立左右,六曹参军在下手听使唤,各县县令也应招前来。
官家的乐队钟磬齐鸣,笙笛悠扬。宾主纷纭,按尊卑长幼次序入座。厅堂北端的长桌上备下了祭器,内中盛放着丰盛的猪、羊等祭物。宾主们在祭奠先师孔子后宴会随即开始。席间,由官家蓄养的歌伎唱起了《诗经》中的《鹿鸣》诗,酒桌上觥筹交错,热闹异常。
酒宴之后,又将客人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人聚集一处,然后让20名从各县来州府复试的学子同老人们在一起促膝交谈,再以后就是宣布推荐名单了。
王纬从主位上站起,从下官手中接过一轴短卷,拉开卷面,向大家高声宣读:“本州此次考试,录取‘乡贡’二名,‘生徒’一名,共计三人。‘乡贡’为刘禹锡、王行方,‘生徒’为邱员。本州府荐举刘禹锡等三人上朝应试,亟望能为本州生辉。”
王纬宣布完毕,钟鼓齐奏,一片欢腾。
刘禹锡字梦得,其祖父刘云,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人,父亲刘绪均以儒学出名。
刘禹锡之父刘绪自然也十分兴奋。他现今已是六十挂零的人了,还有几天官可做?眼看儿子朝着自己设计的道路正稳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心中充满了欣慰之情,他觉得自己的终生梦想,早晚能在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自己纵然一辈子当幕僚,也该是心满意足。想到这里,刘绪早已老泪纵横了。思想着儿子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颇多才丽,这也不枉费了自己一番心血。
眼见冬去春来,刘绪便打发儿子进京考试。
刘禹锡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展示在他眼前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京都。刘禹锡先在西侧靠近朱雀门大街的一家旅店中暂时安顿下来,一条全城最为壮观的朱雀大街展示在刘禹锡的眼前。这条大街长达10里,宽近50丈,坦荡平直,车马不绝,人行其上,一种能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刘禹锡费了几日工夫到全城各处去转了转,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好气派的京都!”
庞大的长安东西长约20里,南北接近18里,城墙高达20尺,共有12座城门,以南面正门明德门规模最大,层楼飞檐,曲廊危栏,煞是雄伟,下设五个通道,为国外来使及文武百官上朝的必经之门。这座都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这些大街相互交叉,划分全城为110个街坊,坊内主要是民宅,也杂有店肆、酒楼、商行、旅店等。刘禹锡居住的地方,恰好处于长安城中轴线的东侧,离著名的小雁塔仅一街之隔,距明德门和皇宫朱雀门距离大致相等,到东城门和西城门的距离也正好相同。
刘禹锡又去城北皇城区瞻仰了大唐皇城的风采。长安的皇宫主要由三座大型宫殿群落组成,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这三座宫殿群却不在一处,太极宫位于城北中部,大明宫位于城东北角,兴庆宫位于城东,其中大明宫是唐朝政治活动的最重要中心。大明宫的正殿为含元殿,整座大殿坐落在高高的黄土台上,东西长16丈,宽6丈,左右各建一阁,名翔鸾阁和栖风阁,殿南有条长达20余丈的斜坡台阶,称龙尾道,道旁设置了青石栏杆,上面雕刻着飞龙的头像。含元殿的色泽以红白两色为主,栏杆等处还贴有鎏金,更增添了一帝王之气。含元殿之北为宣政殿,再往北是紫宸殿,在宣政殿两边,排列着中书、门下二省(宰相办公处)、宏文馆(文化机关)、史馆和御史台(监察机关)等政府办公处。
刘禹锡初到长安,只能站立在宫墙之外,仰视那高大巍峨的宫楼,是如此庄严肃穆,又是如此金碧辉煌,使刘禹锡为之无限向往。此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为国家的兴旺强盛和百姓的安宁康乐,竭尽自己的才力。他感觉到自从一踏进长安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