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于望族 (完结)-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妯娌缩了缩脑袋.赔笑道:“他如今是个官呢.想做什么,我哪儿敢拦他.....
  柳顾氏是听不进这种话的:“怎么不敢拦?!不过是个从四品,有什么了不起?亏你还是他的长辈.居然连这点小事都不敢开口,也太没用了吧?!”
  那妯娌呐呐不能成言,心中却在腹诽:你们做过高官的.自然有底气说从四品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可是平头百姓呢!
  自打见了柳顾氏便一直沉默的柳四太太冷眼瞥着她.微微冷笑。
  柳顾氏在这里破口大骂.柳复那边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回头斥道:“消停些吧.什么大不了的事?!圣旨都下了,行哥儿也得了官,光宗耀祖.给先人墓碑上加刻诰命也是人之常情,也值得你这般大呼小叫的?不成体统!”
  柳顾氏瞪着他:“老爷!他可是把婆婆的墓碑也改了!”
  柳复不为所动.实情他已经听柳四老爷说过了:,,既然要修坟,自
  然是一起修,难不成他把母亲的漏了.就是好事了?他又没有给先人乱安名号.母亲可不就是父亲的填房继室么?!”
  他想明白了,圣旨都下了,如今他也致仕了.那什么嫡呀庶的,就都没有意义了.柳东行先前提醒他辞官避祸,让他免于日后的祸患,可见心里虽对他有怨言,也仍旧没忘记彼此是一家人o此番柳东行修墓改碑.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甚至经他这一改.自己的母亲姚氏便成了名正言顺的填房正室,兄长年纪比他大.不知情的外人看了,只会以为兄长是元配所出.但元配死得早.他母亲后嫁进门为填房.又生下了他们兄妹。虽然是自欺欺人,但也给他们这一房留下了脸面口投桃报李.柳东行示好在先,他做长辈的.总不能太过小气。
  但柳复的态度显然让柳顾氏不能接受,她还要再说什么,却被儿子柳东宁拉住了:..母亲.族里的长辈都在场,您就消消气吧,何苦叫别人看了笑话?.,柳顾氏不每得一阵委屈,但想想儿子说的也是正理,才不甘不愿地闭了嘴。
  落在后面的文娴见状,愁眉苦脸的,只觉得自家姑母除了闹笑话,真是什么好事都不干。为免被初相见的族人们取笑.她特地落后了几步.意图离婆婆远一些.但落到其他族人眼中.就未免生出点想法来。
  他们进了宅子.柳复一行都累了,也没闲心跟族人们多说什么,除了柳四老爷夫妻俩被留下来说话以外,其他人都被打发了o文娴见状也没多想.匆匆带着侍琴等人,跟在柳四太太身后去了柳东宁住的院子安置。一家子忙忙乱乱的,足足费了一整天的功夫,才安顿下来。
  柳顾氏惯了在族中称大.加上族长夫人做得久了,完全没想过回来后还要向其他长辈问安.不过是命人备下几分差不多的礼物.叫下人给各房送去就是了。至于新娶的儿媳妇.还是柳东宁提醒.她才想起文娴尚未正式拜见长辈的事.但她之前才病了一场.又赶了这么远的路,哪有精神?便说:“等拜祠堂那日一并见了就行了.有什么要紧?”
  柳东宁耳没这么天真:“她虽不好.但也是儿子明媒正娶回来的.总要让她见一见族中的长辈才是。这是礼数,若她不做,岂不是叫人笑话母亲不懂得调教儿媳妇?”
  柳顾氏干巴巴地道:“那就让你四婶带她去吧!我是不想见那几个人了。他们知道你父亲辞了官,还不知道怎么在背地里笑话咱呢!”
  柳东宁无奈.只得应了.回头便嘱咐文娴.去请柳四太太做引领,拜见各房长辈。文娴见他不肯陪自己.又哭了一场,才叫侍琴去请柳四太太过来说话o
  柳四太太已经让下人去跟柳顾氏身边的婆子打听过子,确认柳复是真的辞了官.而且有些细节之处,就跟柳东行此前传出来的话没有两样.顿时心凉了一半。这时她再接到文娴的邀请,便有些不高兴了。
  她是长辈,文娴有事托她,合该主动上门才是.怎的还要她自己去?便不紧不慢地,推说事忙,等到第二天才去.面对文娴的请托.她也是半推半就的,拖了半天才答应了.却没特地嘱咐别的话。
  于是,文娴在柳四太太的带领下.前去拜访各房叔祖母与婶娘、姚姓姐妹们时.便依照自己平时的习惯行事了,礼数是周全的.姿态是娴静的,见面礼也合规矩.却隐隐透出一种高高在上的隔阂感。
  别人问话.她便微笑着应两句,别人说错了,她就一本正经的纠正对方,有人想打哈哈混过去,她还非要继续把话说完。除此之外.她从不主动提起话题,也不参与婶娘们的说笑闲谈.有两位有心巴结她的婶娘夸起她的堂姐妹文怡,想讨她欢喜.她却显得十分不自在:“九妹妹哪有这么好呀?婶娘们别太抬举她了o”
  若换了是单纯的姐妹,这话倒也没什么,不过是谦虚罢了.但文怡已经是她的妯娌了.还是嫂子,她这么说倒显得酸溜溜的,加上她的性情不合群.又喜欢说教,柳家小姐们都不乐意与她亲近。半天下来.她觉得郁闷.别人也感到难受。
  等文娴与柳四太太走了.几位柳太太便聚在一起议论:“
  这个媳妇怎么是这样的性子?大没眼色了!我不讨是记得这句古话.她非要盯紧了不放,显摆她学问好么?!”
  “可不是吗?她与行哥儿媳妇不是姐妹么?怎的性情差这么多?行哥儿媳妇也是大家千金.也有学问.可对我们却一向是礼数周全、恭恭敬敬的!”
  “别说眼色了,只提用心,她们姐妹俩就差得太远了。族里谁不知道我从不穿绿色料子做的衣裳?宁哥儿媳妇偏要给我两幅绿色的料子.这是什么意思呀?!”
  “我那份也是,族里谁不知道我婆婆守寡多年,素来是不许家里人穿花缎子的?我们全家都只穿单色的料子,她却送了我两幅大花料子.叫我怎么拿回家呀?!这种事只要稍稍一打听就知道了吧?她连这点心思都不肯用,是不是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呀?!”
  “老二家的是诰命.咱们不敢跟她一般见识.可宁哥儿媳妇算什
  ?!不过是个晚辈.又是头一次回老家见亲人,就敢这般拿大,以后她做了宗妇.还不知会怎么待咱们呢!”
  柳氏一族的女眷们私下议论纷纷,但文娴却全然不知情。回到家.她向柳四太太道了谢.又送了一份谢礼,便告退回房了,想起今日见诸位长辈时,每个人的态度都很亲切.她也没出过半点差错,只觉得自己今天做得很好,这么一来.她先前与侍琴商议的事就成了一半了。东宁来问结果时,她也是这么说的。
  柳东宁却半信半疑.他不是个笨蛋,父亲辞官.京城中人对他家的态度就有了变化,甚至连他至亲的外祖家,态度也与之前有所不同。经受过种种冲击后,他对人情往来等事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知半解了。他留意到.父亲此番回乡后,前来拜见的族人少了许多,向来有不和的族人未到不说,连以前上赶着巴结他们家的族中长辈,也有许多缺席
  了。他有心要向堂兄弟们打听原因,别人却只是笑着打哈哈.转开了话题。他只能猜想,大概是族人见他父亲辞了官,所以才会变脸的。
  不但族人.连恒安城里其他的人家,以前一听说他与母亲回来了.都是上赶着拜访送礼的,如今却过了两天还没见人上门。
  人情冷暖,不过如此。
  这件事让他心情郁郁.想要告诉父亲柳复.柳复却只顾着见客人.检查两个庶子的功课,安排他们附馆读书之事,见了他.也只是叫他好生读书,多劝抚母亲.除此之外再无别话口
  柳东宁更加难受了.父亲不喜,母亲吵闹,妻子不合心意.兄弟又有隔阂.他只觉得家里虽大,自己却无处可去,只好窝在书房里.让小厮偷渡美酒进来小酌浇愁。
  直到这时.柳东行方才带着文怡,心情很好地回来了。夫妻俩得了几日休闲时光,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哪怕是寒风凛凛,也不能叫他们心头的喜忧减少半分。文怡直到下马车的前一刻,还在车厢里与东异十指交缠.耳鬓厮磨,只觉得自己如同身处温暖的春天般,心中柔情蜜意自不需提。
  下车进了宅子.已经有伶俐的家人上来请安问好,报告柳复一家回来之事了。柳东行非常平静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然后回头对文怡说:“我去见二叔.你跟二婶她们问个安吧。一会儿咱们回房里整理带回来的礼物,尽量赶在这两天里分送到各房去。”手在袖下悄悄的捏了捏文怡的手指。
  文怡脸微微一红.面上却不露异色.顺从地应了.便吩咐秋果领着人将行李送回客院去,自己带着润心去见柳顾氏。她心情正好,哪怕知道要去见的是柳顾氏,脸上也仍旧带着微笑。
  到了上房,说来也巧.正好文娴、柳素、柳四太太和另两位柳太太都在。文怡先给柳顾氏见了礼,又一一拜见了几位长辈.问候她们的身体安康.然后又对文娴笑道:“二弟妹瞧着气色倒好.一路上辛苦了,没晕船吧?”
  文娴心情有些纠结,这么多天来,唯一一个记得她会晕船的居然是文怡!连亲姑姑和丈夫都只知道责怪她在船上整天窝在房间不出门,却不肯听她辩解半句。只是她对文怡素来有些许心结.柳顾氏与几位婶娘又在场.她笑也不是,不理会也不是,一时间.竟不知怎么反应了.只得板着脸回答:“我没事。”显得十分生硬。
  文怡心情好着呢.也没把她的态度当回事.笑着转向柳素,说起了家常口柳素笑着应答几句,小心地看了嫡母一眼.便稍稍退后几步。文怡知她难处,也不多说.便跟几位柳太太说起话来。
  柳顾氏板着脸坐在正座,根本就不肯理会文怡,只是一味向文娴问话。文娴要专心回答她,也就顾不上文怡了,落在族人们眼中,自然会觉得长房婆媳对文怡这个娘家人十分冷淡。几位柳太太互相对了个眼色.面上不露.待得离了长房的宅子,才聚在一处议论:“不是说她们是一家子么?怎么老二家的跟宁哥儿媳妇对行哥儿媳妇那样冷淡?”
  “可不是么?难为行哥儿媳妇还对她们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换了是我.早就冷了脸走人了!”
  “所以说行哥儿媳妇好涵养呢.怪不得行哥儿说他二婶当初是不愿意帮他结这门亲事的。老二家的是什么性子?咱们心里都有数,她能看中的人能有什么好?只看宁哥儿媳妇的行事,就知道她眼光不靠谱了!”
  “我看哪,虽然人人都说她们三个是一家子.其实只不过都是平阳顾氏的女儿罢了,老二家的和宁哥儿媳妇是顾家长房的,行哥儿媳妇却是六房的,根本就不是一家子.不是一样的家教.怪不得性情行事差别这么大呢。以前咱们只说顾家女儿不好,其实不好的.就只有顾家长房的女儿。平阳顾氏既有这么大名声,自然不是虚的.哪一族没有害群之马呢?”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连柳四太太也说:“我在京城见过顾家长房和六房的两位老太太.真是两个性子,怪不得会教养出不一样的女儿来。”
  她们的评论很快就在族里传开了.柳氏族人对文怡与文娴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以及相关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文娴的耳朵里。
  

第三百四十一章 迎头棒喝

  
  文娴伏在妆台上低声抽泣,只觉得委屈无比。她与族中诸位婶娘小姑们相见那日,她们明明还对她那般亲切客气,怎的才过了两天,事情就完全变了呢?她既不曾对她们失礼,也不曾做过什么错事,为何她们要如此抵毁她?!
  房里没有别人,只剩下一个侍琴在旁安抚:“奶奶何必跟那些没见识的村妇一般见识?她们见过什么世面?知道什么叫大家风范?我呸!若不是老太爷做了大官,这恒安柳氏也不过是寻常人家罢了,如何能与我们平阳顾氏相比?奶奶只看他们族里这些太太们的出身家世,就知道她们的眼光高不到哪里去了。不过是一群没见识的蠢妇,成天只知道打听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流言蜚语,奶奶若跟她们同流合污,成什么人了?奶奶您可是正经名门望族出身的大家闺秀!根本就没必要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文娴听了,心下一想,这几位婶娘的家世确实比不得婆婆和自己,不过是寻常人家的女儿罢了,强一些的,家里是小官小吏,或是秀才举人,差一些的,也不过是家里有些薄田,有一位其至还是商家女!也难怪她们的才学见识远逊于她了。
  这么想着,文娴觉得心里好受多了,抽泣着抬起头来,斥责侍琴:“你这丫头,说的什么胡话?婶娘们的出身再不好,也不是你能说的,还不快住了嘴?叫人听见传出去、她们越发要编排我了!”
  侍琴忙赔笑道:“是是,奴婢遵命?奴婢平日一向说话小心的一今日是实在气不过了,才为奶奶打抱不平,忍不住多说几句,不会传出去的。”
  文娴嗔她一眼拿帕子擦干了脸上的泪痕,落寞地道:“就算知道她们没什么见识,我不该与她们计较,可听了这此传言,我心里还是觉得难受。就怕外人不知道,听信了她们的话,只当我是那等不恭不敬、狂妄无礼的人了,那我在恒安还怎么过日子呀?!”她现在是越来越怀念平阳了她在老家平阳的名声可是非常好的,任谁都要夸她贤良淑德、优雅娴静。
  侍主小心地打量了她几眼眼珠子一转一便道!”依奴婢说,这种事实在是没道理!那日奶奶去会亲时明明几位太太都是笑脸以对的,这两日忽然变了。风,肯定有问题!想来这其间的变故也不过就是九姑奶奶回来这一件事,难道是她做的?”
  文娴一愣,想了想,摇摇头:”这倒不至于。九妹妹的性子我是知道的,忽然得了势,有可能会向娘家人炫耀炫耀,但还不至于故意败坏我的名声
  我也是顾家女儿她坏了我的名声,又能有什么好外?”说到这里,她有几分茫然若失:”从前我还疑心他们夫妻有意思走宗子之位,但我们回来时,他们都拜完祠堂、上完族谱了,一个字也没提过宗子的事,可见是真没这个意思。那九妹妹也没必要坏我的名声了。::
  她沉默片刻,叹了口气,对侍琴道:”你也别胡乱猜疑了我晕船的事,除了你就只有她一个还记得,还知道要问候我一就冲她这份心,哪怕她与我有些口角,也不过是小节。她并不是坏人,我们就不要与她计较了。”
  侍主讪讪地应了,眼珠子又转了转,赔笑道:”奴婢其实也不觉得九姑奶奶是有意为之,只不过……族里几位太太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才会觉得奶奶不好。奴婢打听过了,九姑奶奶初贝众位长辈时,还有几位太太对她不大喜欢呢,但她后来一出手就是金首饰:还道了不少好料子,那几位太太就不再给她脸色瞧了,还夸她恭敬知礼待人和与,听到别人说她的不是,还替她说好话呢!依奴婢看哪,什么和气不和气,都是假的!不就是因为九姑奶奶送了厚礼么?奶奶见长辈时,只按规矩送了几匹尺头,若在往日,自然是无妨的,但跟九姑奶奶的礼一比较,就稍逊一等了。那几位太太嘴上不说,心里说不室正抱怨奶奶小气呢!”
  文娴吃了一惊:“真的?九妹妹真这么做了?!”
  侍琴连忙点头:……千真万确!奴婢问了好此人了。昨儿在太太那里见到四太太时,她头上不是插着一对金花簪么?那就是九姑奶奶送的!族里每位太太都有,各人的款儿都不一样:掐丝的簪子手工很好,但一对加起来也不过费了八钱黄金罢了,不值什么。也就具没见识过真正好东西的乡下人,才会拿它当成宝贝!”
  文娴瞥她一眼:“你又说这些话了,仔细别人听见”,细心一想,昨日确实是看到柳四太太头上戴了这么一对簪子,她当时还在想,几个月前就不再时兴的花样,恒安人怎的到现在还在戴?京城里时兴的首饰花样早就换过两轮了。不过柳四太太进京操办她和东中的婚事时,确实正在流行这种样式的金簪,大概是她误导了其他几位婶娘,让她们以为那是时下花样最新的首饰吧?想来九妹妹文怡一向在这种事上不大用心,不清楚也是有的,她若不是在前两三个月里常常代表学士府出门参加各种饮宴聚会,也不会在这种事上留心。
  于是她便道:“婶娘们大都上了年纪,用不着戴什么新花样的首饰,既然她们喜欢这些,我不是还带了许多玉花簪回夹?给族里的几位姑娘各送一件去就走了。”
  侍琴忙道:”族里的姑娘们大都还小呢,说的话也不顶事,九姑奶奶也不过是只送了其中两位年纪最大的,奶奶送她们东西,根本就是白费劲儿!依奴婢说,真要送,还是要送给几位太太,而且还要大方些,送点真正的好东西给她们瞧,咱们奶奶可不是小气的人,只不过是她们没见识罢了!”
  文娴想了想,有些迟疑地点了头。
  于是第二日,侍琴便奉了文娴之命奔走在柳街之中,给几位柳太太重新送礼去了。送的是她特地帮文娴挑的一一两市的赤金簪子,上头镶着贵重的碧玉如意,成双成对,寓意也吉祥,同时送去的还有几幅好料子,一对玉佩十足重礼。除此之外,两位年纪大此的柳小姐还各得了一支玉花钗,用白玉磨成薄片,组成了牡丹与道花的形状花蕊是珊瑚珠子,绿叶是碧玉凿成,缀着水晶珠子串成的流苏晶莹通透,在阳光下闪得人眼花。正是京城眼下初冬最时兴的样子,十分相衬,也是文娴的心爱之物,为了大局方,结果两位柳小姐一看就喜欢上了。
  但柳小姐们喜欢,并不代表柳太太们对文娴的观感就有了好转。柳四太太率先对妯娌们嘲弄道:”沉甸甸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有钱似的,这是打发叫花子呢?!把我们当成什么了?,”
  柳三太太今天也来了,嘴角带着讽意:”那送东西来的丫头还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特地说明这东西费了多少金子,那玉又有多贵重,还拿行哥儿媳妇送的对簪来说事儿。这是听说了我们私下议论她们妯娌俩的话了吧?难道我们夸奖行哥儿媳妇,是为着她送了我们八钱重的金簪子?!不过是为着她的恭顺知礼、行事平和!我们家里虽比不得长房有钱,也不差这一两几钱的金子!”
  另一位柳太太叹道:“前儿她送了我绿色料子,今日的料子多了一倍却还是绿色的!用心打听一下,真有这么难吗?”
  ”我看啊她这是听到咱们的议论,心里急了,想拿钱收买咱们呢!真是笑话,咱们柳家可是名门大户,我们妯娌几个虽然没有诰命,却也是体面人,哪里会为了这点钱就不顾脸面了?!”
  柳三太太一声冷笑:”她想要咱们说她的好话?先学学什么才是晚辈的礼数吧!”
  这番议论又再次传入了文娴耳朵里,她再次伏案痛哭:“我哪里有那个意思?婶娘们为何一再误会我?!”
  侍琴有些心虚,忙安抚她道:”奶奶别伤心了,其实她们心里早就改了主意,只不过是拉不下脸罢了。她们若不是好财的,为何会改变对九姑奶奶的态度?,
  文娴哽咽:”你听她们说的那此话,兰改了主意的模样么?!都是你出的馊主意,我叫你害惨了!”
  侍琴讪讪地缩了脖子,站在一旁不敢再多言。门外的丫头们小心探头探脑地,见状都在暗中议论纷纷,阿碧听说后,冷笑不已,转身去小厨房熬了解酒茶,往书房送去了。
  文娴这次送礼闹得有些大:她的丫头在光天化日之处四处送礼。各房的女眷事后又不曾隐瞒自己的看法,柳街上下都在流传着对柳东宁之妻不利的言论,文怡本就住在长房的宅子里,自然也听说子,不由觉得讷闷,以文娴素日行事的习惯,只会太过拘泥于礼数,又怎会在礼数上得罪长辈呢?
  文怡派人暗地里打听了详情,自己又在与各房婶娘小姑来往时,旁敲侧击地试探过了,得出的结论却叫她哭笑不得。与柳东行商量过后,她便带上两样平阳风味的点心,往内院去看望文娴。
  文娴两只眼睛肿得象核桃似的,好半日才粉饰好了,出来见人。文怡看在眼里,也不去戳她的痛处,只是笑道:”我家有个丫头最擅长做点心,特地教了她平阳的法子:做了此百果蜜糕与松仁鹅油卷弟妹尝尝,比咱们自家做的如何?”
  文娴哪里有心情尝点心?只是笑笑!”,九妹妹有心……”忽然顿住,眼圈一红,改口道:“嫂嫂有心了……”
  文怡没有露出丝毫异状,还笑道:”弟妹若坐着好:我就叫丫头多做一些,给几位婶娘也送些去,叫她们尝尝鲜?二婶可有爱吃的点心?我叫人也做一份?”
  文娴无精打采地道:”我哪里知道这此?婆婆平日吃东西也是以京城风味为多……”
  文怡皱皱眉:”弟妹别怪我多事,你既然做了人家的媳妇,平日多留心婆家人的喜好,时不时送些点心吃食什么的,哪怕不是自己亲手做的,也是一份心意,怎的连婆婆的喜好都没留心呢?:一
  文娴眼圈更红了:”婆婆如今见了我就没有好脸声::我再殷勤小心又如何?我也曾经下厨洗手做羹汤的,却被婆婆骂说失了体统,我哪里还敢再去呀?!”
  文怡哑然,遇到柳顾氏那样的婆婆,也怪不得文娴了,只得安抚道:ii既如此就不必亲自下厨了,但偶尔投其所好;讨人喜欢还是不成问题的。从前姐姐在家时,不也曾讨过大伯祖母的喜欢?怎的如今到了婆家,反而不会了呢?”
  她改了称呼,文娴也留意到了,说话的语气和缓许多:”这如何一样?我自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心里清楚她的喜好,而且祖母就算不喜欢我送的东西,也不会骂我的……”
  文怡道:”可你若是送了大伯祖母喜欢的东西。她一定会高兴吧?送礼可不就是这个规矩么?总要投其所好,不然就是送了金山银山,若遇上不喜欢的人,那也是白搭,是不是?”
  文娴有些不解地看着她:”九妹妹,你这是……:想说什么?”
  文怡叹了口气,只好说得明白些:i“几位婶娘对你有怨言,不是为了你送的礼轻些重些:而是你没有事先打听她们的忌讳!比如六婶娘,最讨厌绿色,你却偏偏送了她绿色料子,八婶娘家里人从不穿花衣裳,你却送了大花料子,三婶娘出身读书人家,最厌黄白之物,你的丫头却在她面前一再声明送的礼物有多珍贵……五姐姐,我怎么觉得你自打离了平阳之后,便越发糊涂起来?!”
  文娴如梦初醒,回头狠狠地瞪了侍琴一眼喝令:”还不快头请四太太过来?!我要向她打听清楚,各房婶娘们都喜欢此什么!”
  文怡有些无语,你有求于长辈,就亲自上门去说!请人来做什么?”
  文娴道:”婆婆平日有事找四婶娘,都是让人请她来的。她也常常来我们家,这有什么不对?,、
  文怡忍不住白了她一眼:“你又不是你婆婆,你身上有诰命么?你是长辈么?哪怕是平辈,也要讲究个长幼先后呢!二弟妹,你这个样子:还真是愧对了顾家十几年的教养!”
  看着文娴呆若木鸡的模样,文怡也懒得再与她磨蹭下去,起身告辞走人了。她看在姐妹情份上,提点到这个地步共文娴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她也不必再费心了。
  出了门,看着天上明晃晃的太阳,文怡心情一阵轻松。他们夫妻起程的日子已经定了,再过三天,便要前往期待已久的康南。
  

第三百四十二章 接连打击

  经文怡提点后,文娴总算有些开窍了。她先是客客气气地亲自去拜见了柳四太太,稍稍提了一下自己来到恒安后,因为忙着安置家人、料理家务等事,疏忽了亲戚间的礼数,惹来长辈们的怨言,深感惶恐,希望柳四太太能居中说和,为她在长辈们面前说些好话,请她们不要再责怪她。
  
  柳四太太见文娴的态度比以前要恭敬几分,心里不由得舒服了许多。她是时常光顾长房的,自然听说过文怡去看文娴的事,便猜想是文怡说了什么,对文怡的观感又好了几分。至于文娴的请托,她倒是不大热心,如今柳复致仕,也没法帮助柳四老爷得官了,她只是念在对方仍旧是一族之长、家里又富庶的份上,帮忙打理族务和产业,从中也给自家谋些好处,但面对柳顾氏时,已经不象以前那么殷勤小心,对文娴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娘家父亲丢了功名、婆家公婆丈夫都不待见的小媳妇,得罪了又如何呢?
  
  不过文娴遇到难处,知道先来向她求助,倒也算是有点眼光。柳四太太心想,看文娴前些天出手的礼物,就知道她嫁妆不少,私房也多,加上她娘家伯父还在京城做大官,既然都求到自家跟前了,若是不趁机会谋点好处,岂不是对不起自己多日来受到的委屈?
  
  于是当晚柳四太太就亲自往各房走了一趟,与众位妯娌们密议了一轮,第二日又领着文娴再走了一趟。这一回,文娴稍稍放下了身段,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也是为了自己的族中的地位,她让自己变得和气些了,长辈们说笑时,她也知道跟着笑几声,主动提起对方喜欢的话题,还夸了对方的儿女许多好话,或是奉承对方眼光好、有见识,等等,哄得对方脸上总算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除了说好话,文娴又送了一回礼。这一次,她事先请教过柳四太太,根据各房长辈的喜好,认真准备了礼物,最后又请了文怡来过目,确认无误了,又拿很普通不起眼但又还算体面的匣子装了,方才送出去。众婶娘们都很喜欢,众小姐们更加欢喜,连带的,那些老太爷老太太们,也开始觉得这新进门的宁哥儿媳妇还是懂些礼数的,不算太糟,至少比她婆婆和气些。
  
  这般忙碌过后,族中对文娴的评价总算有所好转了,虽然还有人在背地里笑话她,说她原来不是仗着娘家婆家势大就目下无尘,而是根本就不通人情世故,才会闹出那样的笑话来。如今还要妯娌提点了,柳四太太教导了,才知道改正,实在是太笨了。不过也有人说,宁可她是个笨人,也比她婆婆那样的性子强。以后各房还是要多多提点这个笨笨的新媳妇,不能叫她被她婆婆给教坏了,在外人面前丢了柳家的脸。
  
  听到这种种评价,文娴先是欢喜,复又转愁。她不过是一时疏忽,怎么就被视为蠢人呢?若是她没有对自己的失礼加以补救,放下身段上门去给长辈们赔礼,她们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想她?傲慢无礼和愚蠢不通世事,哪一种评价更糟糕,更让她伤心,她自己也分辨不出来了。
  
  怀着这样纠结的心情,文娴第一次亲自前往客院拜访了文怡。
  
  文怡听着她的抱怨,只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