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听广东人说,外夷规矩,双方交战,求和一方必得出兵费。从前他们老向咱要军费,此次该夷失败了,想向我求和,估计还怕出兵费,若我们求和,我们就得出兵费,为此,7月8日初次会晤时,就安排我们的人向美夷说了,请他们转告英夷,给我们兵费。①看这个僧王,对于近代外交规则,还处于懵懂之中呢。不过对于不让美使走天津,则是聪明又坚执。下面我们描摹一下美使进京的镜头吧。
按咸丰的意思,希望僧王在北塘多拖美夷一会儿,至少能拖到7月19日之后,因为按照他的估算,桂良到北京,应该大致是这个时间。僧王圆满地完成了此项任务,虽然发现美夷比较好哄弄,但还是怕人家起疑,所以拖到了20日,就让美夷上路了。按照条约规定,公使进京的一切护送事宜,由中方备办。
中国最喜欢这条了,花钱也高兴,因为这能让中国找到朝贡国前来进贡的那种天朝上国的感觉。问题是中国感觉好了,美国这边感觉就不好了。
第一,放着大沽的通道不让走,非得让走偏僻的北塘,把美国公使从北塘绕到了北京。
按当初僧王给咸丰的设计,登陆北塘,有两条路绕英法公使。第一条,北塘海口入河六十里,芦台登陆,走香河县、通州一带进京;第二条,北塘登陆到津,由津乘船到通州,再由通州至京。②第一条,更像是乡间小道,而且有些绕。第二条,其实与英法公使认为该走的道只有一站之别,其他都一样,就是登陆点的不同。英法公使想从大沽口登陆天津,而僧王想让他们从北塘登陆。英法公使想走的道,恰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华时所走的道。马戛尔尼虽不认为自己是贡使,但是他的船头照样被清方挂上了〃英吉利贡使〃的招牌。所以,登陆点的争执,更多的是意气之争,傲慢与偏见之争,无关乎军事机密和国家利益。
这次美使所走的路线跟当初僧王的设计和咸丰后来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总的来讲,美夷待遇又低了些。北塘登陆,不经过天津城府,在离天津府20里的太仓上船。然后至通州,再由旱路至北京。太仓上船,也是天津大吏们临时想出来的,他们给咸丰汇报说,这样的话,也不算太绕远。而且,美使虽行走天津地面,但是离城较远。按他们的小心眼,还是绕人家了,而且,不让美使经过天津城府,按僧王的汇报,有诸多原因,最有意思的一条是,他怕美夷过天津时,无智愚民会对着人家〃讪笑〃。①
第二,华若翰进京路上没有坐一回轿子。好多人对此深表同情和遗憾。
中国女人嫁婆家,都要求八抬大轿明媒正娶呢,一个中国的七品县令都天天轿来轿去呢。堂堂的美国公使,居然连个轿子都没混上,导致当代的美国学者还在大跌眼镜。华若翰其实也要求坐轿了,交涉的时候说我自备了两顶轿子,一只给我坐,一只给我国远东舰队司令达底拿先生坐,只请你们给找16个轿夫就行了。僧王向咸丰请求相关事宜,咸丰的指示是:北塘登岸后,不妨许其坐轿;绕过天津后,天津至通州,走水路;到通州后,令其坐车,或者坐骡拉的轿子;到北京后,那是万难允其坐轿的。②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103节: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4)
奴才最懂主子心了,当然知道咸丰很不情愿美使坐轿,于是僧王、恒福在执行的时候又超标完成了任务。那就是,北塘至天津这段,即使咸丰已批准,他们也不想让华若翰坐轿了。可怜的老华说:我要坐轿。清方回说:外国来中国,不兴坐轿。华若翰说:进贡国才不坐轿呢,我们就不是进贡国。清方回说:俄国人现在北京,也没有坐轿,都是坐大车嘛。华若翰说:我不管俄国,我要坐轿。我带了两只轿子,给我找16个轿夫就行。清方说:这地方偏僻,找不到轿夫啊。我们总督都没有坐轿呢。华若翰玩不过他们,终于放弃了
。一看傻美国佬这么容易哄弄,清方代表干脆又进了一步,皇帝不是批准美使通州至北京的路上可以坐骡轿吗?咱也给他撤了算了。可怜的华若翰只能坐上清方备好的大车,没有弹簧的那种车,一路颠着进了北京。可是把华若翰尊贵的屁股颠坏了。
美国学者丹涅特是这样评论的:〃第一次进入帝国京城的美国公使和他的随从人员就这样搭乘朝鲜和其他进项国贡使按期进京所乘用的车辇卤簿前往北京,在沿途住户和城里居民看来,这一行人等就无疑是前来向天子进贡了。甚至有人说,车船前面都挂了面不祥的小黄旗,上面写有〃美国贡使〃的字样。③另外两个美国学者更是认为,这是成心羞辱华若翰,木轮马车没有弹簧不说,甚至没有带垫子的椅子。他们说,老华被颠得关节严重疼痛,到最后几英里时,实在受不了,宁愿下车步行。
于是,〃1857年7月27日,中国人终于高兴地看到西方列强的外交代表像个农民一样,靠双腿走着进入北京,这些夷人卑弓曲膝,终于回到他们应有的位置。〃总之,大清的阿Q政府又胜利了一回。
第三,华若翰赠给大清官员礼物,人家上交国家机关了。
傻乎乎的华若翰,受了清政府大员的羞辱而不知,还自作多情地拿个眼镜要赠给负责接待他的直隶布政使文煜,文煜不敢接,委婉地说:公使到京,说不定还要用呢。等从北京回来后再给我吧。华若翰说:给你眼镜,是为了相别之后你看到眼镜,好睹物思人。①
晕,这个傻帽,清方一见你们就头疼,见一次,得噩梦半年呢。还叫人家睹物思人呢,以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文煜大人会得相思病呢。面对这种致命的多情,文煜没法,只好接了,然后马上转交军机处了。这东西不能要,要了,就说不清了,不定哪天就成汉奸了。
第四,进京之后,美国公使和他的随行人员变成了囚徒,甚至与俄国公使自由通信的权利也没有。
华若翰临行之前,俄国停在大沽口的两艘蒸汽艇向华若翰先生行礼致敬,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前来话别,拿着一封信让华若翰捎给在京的俄国驻华公使伊格纳耶夫(N。Ignatief)。华若翰与北塘的迎接官员们第一次见面就交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转交。中方接过了,又后悔了,认为捎信不合礼制,所以又退回给华若翰。华若翰想,那我到京自己送吧。也不行。中国卫兵看着呢,他们不能自行出门。两个俄罗斯人曾经试图冲进华若翰的行馆,被中国卫兵拦下了。
◇欢◇迎访◇问◇。◇
第104节: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5)
华若翰不知道,就在他北塘进京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19日,僧王已给咸丰上奏了:俄夷久住京城,各处游玩,已难禁止,现在美夷再进京,也学他们各处游玩咋办?能不能暗地里跟俄夷商量一下,美夷在京之日,俄夷也不要出来游玩,这样美夷就没法学他们了。
第五,行馆中不得悬挂国旗。
华若翰一进京,按照惯例,要挂自己国家的小旗。就像现在的外交使馆一样,都忽闪着呢。问题是清政府不同意他挂。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中国方面都没有国旗,夷人还国什么旗?更重要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商馆挂旗,中国人认为那是不利手咱们的风水符咒呢。
一句话,北京城里忽闪上美国的米字旗,有损清政府的尊严,还妨碍居民风水,咱理由多得很。
第六,中国方面要求华若翰见皇帝时,叩头。三跪九叩嫌多,那就给你打个折吧。跪三次如何?华若翰这次可不傻了,以少有的坚决和美国南部特有的风格风趣地说:他纵然愿意弓身微曲右膝,可是他却只惯于向上帝和妇女下跪。拒绝下跪后,他主动提出他愿意鞠躬,很谦卑地鞠躬:〃我愿意脱掉帽子,深深鞠躬,迎接皇帝陛下;愿意站着而不是坐下;愿意只在回答问话的时候才开口;愿意倒退着离开,陛下还在时绝不转身〃。①
这个傻帽,林则徐受中国皇帝接见,能跪在毡垫上就是旷世宠荣了,好多心理学家认为满族权贵穆彰阿和琦善等人因此而吃醋自尊心受伤,在鸦片战争发生后乘机打击林公呢。你一个美国佬,长得那么高,电线杆子一样戳到中国皇帝面前,那不把中国的皇宫大厦戳倾吗?还有,中国的文武大臣,不等皇帝说散朝,谁敢先走啊。不体谅中国国情啊。
清方也看到了,这老美虽然傻些,但是一提叩头就变精了,但他们还要努力,说:鞠躬也可以,这样鞠躬好不好?比如,你鞠躬的时候,用手指戳戳地什么的?华若翰不干。于是清方又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华若翰把腿隐藏在桌布后面。这样就是双赢了。华若翰不用下跪,但是皇帝可以假装他在下跪。总之,都是出门混的,给些面子好不好?
正在谈判的过程中,咸丰皇帝又凭栏处怒发冲冠了,他要求,美国公使必须给他叩九个头。叩头问题整整谈了十几天也没有一个结果,于是,咸丰不耐烦了,要求驱逐美国公使。华若翰也就不再坚持面对皇帝亲递国书了。双方转移换约地点,回到北塘,于1959年的8月16日,换约。把自家总统的国书转交桂良,由桂良代呈中国皇上。也算是〃扁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出使任务。
老憨华若翰对自己的换约之行还比较满意,认为和平就是和平,就甭管换约是在北京还是北塘了。清方要求他跟英法说合一下,代劝他们也来换约,华若翰也痛快地答应了。
§虹§桥书§吧§。
第105节: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6)
华若翰满意了,但是诸多旁观者不满意。除了美国人,还有英法人,特别是后者,讥笑华若翰投机取巧,那巧还不怎么巧,他们普遍认为,华若翰换约之行更多的是笑话与屈辱,他们传说,美国公使坐在一个箱子里被运到了北京,在北京又遭遇了囚徒般的待遇。唉,英法说风凉话也是正常的。
美国换约前后,咸丰就指示两江总督何桂清,看看英法公使是不是都到上海了?劝劝他们,也都来换约吧。
何桂清先劝的法国,说,俺们的大员本在北塘等你们来着,谁知你们直接闯入了大沽,以至于闹出了误会,其实咱们之间本来没啥呢;听说美国与俺国正在北塘换约呢,双方情意甚厚,现在俺们的桂良已经到京了,希望你也前往换约,并劝英国一块儿去,免致过期不候。法国公使的回复是:俺在静候国王的指示,俺自己现在不能当家做主,关于英国方面,我向他们转达了,我们俩个深知贵大臣常以和好美意为心。
何桂清再照会英使,愿意不愿意与法国一道上京换约啊?估计布鲁斯正在气头上,没有回复何桂清,因为何桂清提交给咸丰的资料里只缺英方的回复。
布鲁斯确实气坏了,因为何桂清向咸丰汇报自己与英法照会详情时,另附一奏折,折中说,英法公使从大沽口退往上海时,其势汹汹,几若不共戴天,盖因二夷百余年间没吃过这等亏了。
何桂清蒙对了,英夷还从来没有吃过这等亏呢。消息传到欧洲,英法大哗!
←虹←桥书←吧←。
第106节: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1)
5.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
大沽失败的消息,于1859年9月传到欧洲。伦敦与巴黎大哗。
英国与巴黎相较,前者保守,后者浪漫。前者反应比较慢,后者反应比较快。所以我们先看法国的反应吧。
法国虽然在大沽的损失相当的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应不强烈。一海军上尉说:〃长久以来,文明首次在我们所称的野蛮面前止步了〃,为了 〃法兰西国旗的荣誉〃,〃远征中国应坚定不移〃。
拿破仑第三的帝国政府更是一下子就把大沽事件认作侮辱性的:法兰西国旗严重受辱,帝国政府必须报复!此时的帝国正处于海外扩张时期,所以这是它最正常的反应了。另外,作为军事独裁政府,靠海外征服、靠枪杆子赢得声望,也是它军队的需要。
法国外长致书法国驻上海代表布尔布隆:皇帝政府决定因中国如此明显违反国际法最基本的准则而给予惩罚。目前政府正与英国协商,争取明春动手。之后,他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提出赔礼道歉等条件。中国的拒绝更加坚定了法国政府的动武决心。
民间舆论方面,起初大家都倾向于远征。后来发现,远征跟他们也没啥关系,不过逗逗乐而已。因为法国在中国没有任何重大利益需要维护,两国缺少通商的基础。不过,谁让法国浪漫呢。他们认为,仅北京这个神秘的名字就足够令人魂牵梦绕了。不只民间,就是拿破仑三世,也受他叔父的影响……那个预言中国睡醒必将震撼世界的拿破仑一世就对中国充满了诗歌般的想象。所以,深入中华帝国,挺进北京吧。
为此,法国开始了远征筹备。它一开始就确定出兵1。8万,甚至准备派出自己的骑兵队。但最后还是放弃了骑兵队,并把兵力削减为这个数的零头:8000人。一则是考虑到实施问题与经济问题,二者是考虑到了英国的感受。特别是后者,法国出兵过多,超过英国,英国是不接受的。法国迅速准备好了远征,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方面的反应。
英国先是目瞪口呆,反应不过来;等反应过来后,态度就很激烈了。
首先是民间。伦敦《每日电讯》说:〃大不列颠应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并得到物质上的保证,担保以后不再发生袭击……我们应该鞭打每一个穿蟒袍而敢于侮辱我国国徽的官吏……应该把这些人(中国将军们)个个都当做海盗和凶手,吊在英国军舰的桅杆上。把这些浑身纽扣、满面杀气、穿着丑角服装的坏蛋,在桅杆上吊上十来个示众,让他们随风飘动,倒是令人开心和大有裨益的场面。无论如何应该实行恐怖手段,再不能纵容了!……无论如何应该实行恐怖手段,再不能纵容了……应该教训华人重视英人,英人高出于华人之上,英人应成为华人的主人翁……。我们至少应该夺取北京,如果采取更勇敢的政策,则应于夺取北京以后永远占领广州。我们能把广州保留在自己手里,和我们现在领有加尔各答一样,我们能够把广州变为我们远东的商业中心,来抵抗俄国在中国东三省边境已取得的势力,并奠定新领地的基础。〃①
《泰晤士报》说:〃英国要与法国一起,必要时甚至单独行动,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讲信义的乌合之众;要使欧洲人的名字从此在他们整个领土上成为令人敬畏(如果不是令人喜欢的话)的通行无阻的保障。〃②
相对来讲,政府稍理智些,但是心态比较复杂:
第一,布鲁斯出发时,他的上司是托利党内阁。大沽口惨败消息传回时,则换上辉格党内阁了。尽管托利党在布鲁斯出发前给了他训令,但是为了给现执政党颜色看,他们尽力攻击布鲁斯,并且表示对大沽惨败不负任何责任。
第二,巴麦尊现任内阁中,有些成员当初是特别反对亚罗战争的。现在,又摊上了布鲁斯事件,当初不支持包令武力进城,现在支持布鲁斯武装换约?这咋转变呢?
第三,有人把矛头对准了额尔金,认为他应该对大沽之役负责,因为他签订了不详的天津条约。在公使驻京问题上作了不该作的让步,遂导致了这一切后果。
第四,布鲁斯太轻率了。是不是疯了?当时在中国,走大沽是唯一的选择吗?
布鲁斯为之辩解:
第一,白河是去北京的唯一的自然通道。北塘那样的偏门,是不能走的。〃英法这样的西方两大列强只应从偏门进入吗?那不就像是来向皇帝朝贡的吗?〃。
→虹→桥→书→吧→BOOK。
第107节: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2)
第二,6月25日上午九时才接到直隶总督恒福的照会,邀请他从北塘进京。这个时候已来不及了,贺布离他12公里之遥,而且拂晓就下了行动命令。第三,中国人利用奸诈引起了战争。第四,对付中国人,只有战争,才能恢复他们的理性。第五,美国公使倒是从北塘进京了,不是遭受诸多侮辱吗?
至于巴麦尊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八天之内开了四次内阁会议。第一次内阁会议,紧急决定,立即从印度派出土著军、欧洲军各一团前往香港。第二次内阁会议,一致倾向于向中国派出强大的军队,但对于布鲁斯在大沽的行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第三次内阁会议,决定让驻法大使转告法国外长,英法两国公使拒绝绕道后门走卑贱之路是正确的,因为英法代表的是西方两大强国。第四次内阁会议决定,公使必须驻京,外交不成,就使用武力。怎样使用武力呢?经过多次讨论,巴麦尊决定,由于季节的关系,时间上,推迟到来年春天。办法上,占领何地封锁何口,内阁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打进北京,则是一致同意的。
经过磋商,英法双方人员配备如下:英方计出兵1。2万,总司令格兰特,全权公使额尔金。法方计出兵7000人,总司令孟托班,全权公使葛罗。
格兰特:爱好音乐,大提琴拉得不错;曾经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战役有他的身影;据说,因陪上司拉琴而获晋升;1858年镇压印度起义有功,获得一枚军功章。鉴于印度是这次侵华的大本营,且大部分士兵都要从印度调出。所以格兰特将军成为现职的最适当人选。不过这家伙语言表达能力特差,据说说不出完整而有条理的话,导致手下只能根据他断断续续的话揣摩这位上司的想法。不过这不妨碍他当一位出色的将军。政府给他的训令是:第一,拿下白河口,占领天津,完成天津条约的批准。第二,尽量避免进驻北京,因为那很危险。北京夏天热冬天冷,人口还众多。第三,中国皇帝可能离开首都。长期进驻很困难。总之,进军北京以及撤退北京,你自己当家吧。
孟托班:当时的法国认为远征中国是一场浪漫,所以孟托班接到这一奇异的任命,还有些不太相信它是真的。确认后,老头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命。不过老头出征前不是太满意。第一,他要求带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委员会随军出征。未成。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对搜集中国历史与艺术文物的好奇与兴趣,二是想保持拿破仑一世远征埃及的传统。拿破仑一世在远征途中那句〃让学者与驴子走在中间〃的名言,地球人都知道。而且,远征埃及之后,这批学者造就了埃及学的开端。孟托班估计是想开辟汉学事业呢。奈何政府不同意,弄得他很扫兴。第二,他想带一个摄影师,也被拒绝。结果珍贵的照片都让英国给拍走了,真是遗憾。聊可安慰的是,他的队伍里有一名学者。除此之外,他还带了一支庞大的医疗队,由40名军医和8名药剂师组成。当然,宗教处、随军牧师那是必备的,就跟咱们配备政委一样。
▲虹桥▲书吧▲BOOK。
第108节: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3)
额尔金:他这是二进宫,第二次出使中国了。他真不愿意来啊。第一次来,先到香港,后应印度总督要求,去印度帮他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了;回来攻陷中国的广州与天津大沽,逼迫中国签订天津条约。在印度期间,他给妻子写信:〃在低等民族中间生活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自从我来到东方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很少从他们那里听到任何与基督教相符合的只言片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和他们连在一起的就是憎恶、藐视、暴行、报复〃。天津条约签订后,额尔金的弟弟布鲁斯给外相写信,说到了自己的哥哥:〃他不得不跟一些毫无理智、懦弱无能的人打交道,而且这些人对于讨论的题目和自己利益茫然无知〃。至于额尔金自己,则在日记中说,与中国人打交道很难受:〃我本性热爱正义,憎恨人世间的不公,这些让我处于永久的煎熬之中〃。①
看得出来,额尔金很厌恶自己的东方之行。他是个理想主义者。问题是厌恶也没法,当初政府提名让他第一次出使中国时,他找不到理由拒绝,虽然他对辉格党的对华政策并不支持,但他还是硬着头皮来了。虽然硬着头皮来,但是玩得很漂亮,英国几乎没受什么损失就签订了天津条约。现在,他那不争气的弟弟在大沽吃了败仗,需要他这个做哥哥的来收拾烂摊子。虽然政府顾忌到了布鲁斯的自尊心,依然让他留在中国做副使,但是,不用说,活儿都摊到额尔金头上了。来之前,他给政府要求,回来后〃国家给予年金作为酬劳〃,唉,他实在不愿意离开他那〃温暖的苏格兰家庭〃。
葛罗:葛罗也算是二进宫了。1857年5月作为拿破仑三世派往中国的①全权代表,与额尔金并肩作战,与中国签订《天津条约》,现在,需要他第二次出面了,一是因为他出色的外交才能,二是因为他与额尔金上次合作愉快。为此他的皇帝拉着他的手,深情地对他说:你是五十里挑一的人选,五十人中,没有一个愿意如此牺牲,你重返中国吧。于是,他就又来了。
关于侵华总方针,1860年初,英法双方完成了如下协议:第一、大清各向英法赔款800万两。天津条约的赔款数包括在内。第二、共同占领中国的舟山作为抵押。第三、清政府为大沽口事件道歉,同时互换和履行《天津条约》。除上述三项协议外,英法给两位公使的训令精神有:
第一、英法公使应该进入北京,并在那里受到光荣接待。英国政府专门强调,必须走布鲁斯当初要走的进京路线,必须坐轿进京。千万不能学那美国的华若翰。
第二、英法公使是否常驻北京,由你们两位共同协商。
第三、战争尽可能在扬子江以北地区进行,要和其他地区的居民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四、战争的目的不是要颠覆清政府,要防止在北京出现无政府状态。北京的皇帝如果从北京跑回老家了,咱们就没意思了……太平军会反得更来劲儿,中英权威会下降,平叛的总督们更无能为力。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和中国建立更明确、安排得更好的国际关系。
此外,英国外相授意英方人员:如果法国不反对,就把香港对面的九龙搞到咱手。这外相不知道,他训令发出之前的一个月,巴夏礼与先期到达香港的英国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和香港总督罗宾逊等人密谋,已取得了九龙的永租权。时间是1860年3月。
这个时候,中国方面的两广总督是劳崇光,他并不比他的前任更具有智慧,他对付不了在广州任联军委员会三人委员之一的巴夏礼,他在巴夏礼手下,跟他的前任柏贵一样:只要驻在广州,就摆脱不了被巴夏礼玩弄的命运。巴夏礼给他一个照会:卖瓜的,九龙的治安太乱了,影响香港的安全。目前办法只有两条……你们要么派一支部队驻留那里搞治安;要么割让给我们,就象香港那样。鉴于贵总督在皇帝批准之前无权割让给我们,那就租给我们吧,目前需要贵总督决定的就是,租金多少?
劳崇光做选择题还比较神速,巴夏礼3月20日提交照会,3月21日,他就在租约上签了字,年租金500两白银。永租给英国了,以后要求割让就很方便了,因为英国会对中国说,永租与割让,区别不大嘛。有了九龙做基地,这侵华就更方便了。
目前,英国已做好了一切准备。中方在干什么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