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   

  1857年7月,额尔金到达香港,问题是他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因为此时的印度发生了起义,印度总督告急,英外交部指示额尔金,把先期到达新加坡的侵华英军1700人及路上的后续三团统统派赴印度。   

  包令与西马縻各厘一看来个光杆司令,那个失望啊。按照训令,额尔金的第一步应该是前往白河与清政府谈判,但是包令、西马縻各厘、巴夏礼及香港英商全体反对,他们坚决主张先打广州。广州似乎成了他们的心病。巴夏礼说:不打广州,其他没戏。西马縻各厘说:广州是整个傲慢及排外的寄托所在,它只能用一个方法来解决,攻陷它,让广州的乡勇丢脸出丑,否则会使他们更加相信广州地位的坚定不移。给我5000人及适当的舰队支持,我就能拿下广州。问题是他这时候手下只有1484人,其中病号就有244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没法打。包令呢,作为一个进城的梦想狂,对于攻陷广州更是狂热了。只不过额尔金这个全权公使一到,就没他的位置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提建议。他给外相写信,坚持认为,不解决广州,北上就会失败。他给额尔金谈话,谈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赛,有时候一谈就是四个小时。香港的英商更是向额尔金提交一份八十五人的联名备忘录,要求政府先打广州。   

  大家的意思都是先打广州。额尔金明白了,这些长期和广州打交道的人,早就窝了一肚子的恶气:广州人坚信广州是难以攻占的,广州的乡勇是不能征服的,那么英国就必须给他们些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拿下广州对英国人来讲,毛毛雨了。   

  额尔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向上级领导克拉兰敦外相汇报。额尔金与美法公使联系,伯驾说,国内没动静没指示(列卫廉还在路上呢),他没法与额尔金一块儿行动;布尔布隆说,法国新派了葛罗男爵来,虽然男爵还没到,但他既然知道了这消息,就意味着自己不能再担负全权使节的职务了。法国驻印度支那的舰队司令里戈少将说:虽然他有军队,但是他没有外交权;葛罗男爵不来,他不能开始活动。   

  这样一来,三国联合北上的预计计划也无法执行,可把额尔金难为死了。正难为的过程中,印度总督又来信了,希望额尔金把每个能派去的人都派到印度去。闲着也是闲着,额尔金在香港没法采取行动,还不如去印度散散心,于是他亲自带兵前往印度了,临走前跟包令交代:保持现状啊,顶多50天,我就回来了。   

  1857年9月20日,额尔金从印度回到了香港,该死的美法公使还在路上,额尔金只好呆在香港无所事事的虚度光阴。不过,该来的总会来的。10月14日,克拉兰敦来信,同意先攻打广州。10月15日,法国新公使葛罗男爵来到。随后也接到了国内指示,是否攻打广州,有完全的自由决定权。11月5日,美国新公使列卫廉来到。来之前,这家伙是美国某大学的历史教授,这会儿脱离书本,直接参与制造和改变历史了。11月14日俄使普提雅廷来到。四强会头的结果是:12月对广州采取行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78节: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2)         

  就在四强磨刀霍霍的期间,广州总督老叶正在干什么呢?也没闲着。可以说,自从1856年10月23日广州第一次开战之后,直到广州第二次开战之前,叶名琛就不间断地给咸丰上奏折,每个奏折都是捷报,计有五份大捷报。由于上的捷报太多,咸丰皇上都麻木了。   

  除了不时地给咸丰打兴奋剂,老叶还有个业务:在香港等处派地下党。可这些地下党,不知是骗老叶钱花呢,还是双料间谍,甚或被敌方发现把他们当作蒋干用了,反正送来的情报都是假的:一是英国女王的〃国书〃已经送到香港,要和平,不要打仗。二是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得大败,赔俄国军费很多,它要求入城,就是为了在广州城内收税好弥补这笔赔款。三是英国因镇压印度起义,国库空了,军饷都发不出来了,英人穷极无聊,极盼与中国通商呢。四,英人在印度打了大败仗,亡一大帅,有人说这大帅是英国的驸马。五,额尔金在镇压印度起义时被打得大败,陆路奔逃,被士兵追击到海边,适遇法国军舰经过,连开数炮,吓退了乱兵,额尔金幸免于难。六,法国国王在葛罗临行时指示,中英交战,法国要和平,不能帮助英国……这些情报让人啼笑皆非,我们甚至可以从中发现这个老叶没脑子,跟外国人打这么长时间交道,愣是不懂这些对手国的规矩,比如英国女王哪里会直接给额尔金发指示?英国的将帅如何能向像中国那样由什么驸马担任?总之,叶名琛就在这么一种糊里糊涂自欺欺人的状态下跟四强干上了。   

  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照会叶名琛,重点强调广州当局对外国人一再侮辱并拒绝忠实执行条约规定,以至于把中国与条约国家的和平关系经常置于危险之中。最后提出了三项要求:一、准许进入广州城;二、赔偿〃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一切损失,因为中国开始的这场争战是以违反人道的方式进行的;三、修约。该照会限叶名琛十天内允诺前两项,否则将进攻广州。不用说,这照会是国际惯例上的最后通牒。问题是老叶不懂这个,他就听说英法轮船前来送照会时船头上悬挂白旗来着:卖瓜的,白旗不是投降的标志吗?1841年,咱广州投降,就是学他们,挂块白布来着,现在他们也挂白布了。呵,英法这么长时间没动静,原来是挺不过我了,前来求和了。既然求和,那咱更得拽了。12月14日,叶名琛的回复那是一系列响当当的〃不〃!当然除了〃不〃之外,还给英法公使回了一堆〃知心话〃。   

  22日,最后通牒的期限到了,英法照会:事务已转移给军方。同时,英法军方发来照会,令广州清军两天内退出90里。叶名琛回复:不!两天的期限到了,英法仍没有动静,叶名琛更加坚信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主见:英法没招了,从来都是大言吓人嘛。         

BOOK。←红←桥书←吧←  

第79节: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3)         

  27日,叶名琛给咸丰上一道又臭又长的奏折,给皇上总结说:英国人没法了,他们求和了,不久广州就可通商了!这一份奏折整整在路上走了21天。1858年1月17日,咸丰帝收到此折,看到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又开始亢奋了。谕旨叶名琛〃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   

  这个傻皇上,根本不知道1857年的12月28日,即叶名琛发出此奏的第二天,英法联军以战舰20艘、地面部队5700余人进攻广州。29日,英法联军攻入城内。30日,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在广州西北城竖起白旗,表示投降。广州城就这么稀里哗啦的沦陷了。城陷之后,叶名琛派人拿了一万两银子悬赏潮勇进行反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潮勇来了,问题是跟英法炮火较量了一番后,牺牲很多,他们发现挣这个奖金太不容易了,就撤了。   

  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步入广州城,沿途未遇丝毫抵抗。巴夏礼带领100名皇家海军前去寻找叶名琛。此时的叶名琛躲在都统署内。叶名琛用中国办法设计了一个骗局,但是没骗住巴夏礼这个中国通:老叶的手下穿着总督的服装,在署里假扮主人。主人正在翻后墙逃跑。巴夏礼的水兵发现了,立即上前抓住了老叶的小辫子(看看清朝政府的狗尾巴发型到底有何好处),把这位威风扫地的总督拖进了四面钉上木条的轿子里。被捕还能坐轿,待遇倒是不低。   

  1858年1月7日,叶名琛被捕后的第三天,广州将军穆克德讷领衔、广东巡抚柏贵、副都统双禧和双龄、粤海关监督恒祺、广东布政使江国霖、按察使周起滨等高级官员集体上奏。他们在奏折中说:广州城失陷了,叶督被夷人弄走了,派人问夷人,他们说俺们都不是办夷务的,这事只跟叶总督有关。皇上,您赶紧派新的钦差大臣来吧。二十天后,1月27日,这份奏折送到了御前。十天前刚刚看过叶名琛大报平安的咸丰帝,闻广州又来奏折,以为有了上好的消息,哪知竟会出此等事情,头脑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用朱笔在该折尾写了几个大字:〃览奏实深诧异!〃   

  当然诧异了,可怜的咸丰天天看叶名琛的捷报,习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了,现在突然来个从胜利走向大败,叫他如何适应?         

▲虹▲桥▲书▲吧▲BOOK。  

第80节: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1)         

  2.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   

  据说,叶名琛被俘时,手下有人以手指河,给他使眼色,劝他跳河做烈士,但叶名琛瞪着两眼没有表示。   

  不过你不跳河,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落水下河。联军里的中国志愿兵,那些客家人,一看见这个屠夫被捕了,一路上给予他各种各样的侮辱,并且在他脖子上做出杀头的动作。至于叶名琛的那些同僚们,更不够伙计了,老大被逮了,他们首先要洗白的是自己。   

  1858年1月7日,广东全体高级官员联名所上的那个折,不外是墙倒众人推。其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一切都是叶总督的错。咸丰当然也没错,虽然把叶名琛当作了南国的长城,夷务的能手,但既然把事办砸了,那下场就跟林则徐一样,背黑锅吧。于是下旨以〃乖谬刚愎〃之罪褫其职。同时着黄宗汉补授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未到任之前由柏贵署理;广东巡抚由江国霖署理。这边咸丰都不让他做外交部长了,那边叶名琛还自我欣赏呢。洋人先是把他弄到了香港,他每日亲作书画,以应洋人之请,书画上皆落款〃海上苏武〃。苏武若泉下有知,不定如何跟他急呢:你也配吗?没的侮辱我名声。不过,一年之后,叶名琛就与苏武九泉相见了。   

  英国人觉得,把叶名琛放在香港也不是地儿,他要是像拿破仑那样,又跑回去呢?英国人想多了,因为中国人跟法国人德性不一样,叶名琛这么一丢丑,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就会将其打入另册。但是英国人不知道大清的规矩,最后他们把叶名琛转移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居大里恩寺的镇海楼上。   

  转移的过程中,《泰晤士报》的记者柯克与叶同船,他发回伦敦的文章,让英国人恶心死这位中国总督了。第一,他说叶名琛屠杀了10万名拜上帝教徒。虽然有些英国人也知道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把基督弄得全变质了,但人家洪秀全毕竟自称上帝的孩子。而且,英国人素质高,即便不是上帝的孩子,你也不能乱杀啊,所以,英国民众同情教徒,自然认为老叶是广州屠夫。第二,柯克描写老叶不讲究个人卫生。指甲肮脏,不洗澡不刷牙,用袖子擦鼻涕。在他们眼里,不洁比渎神更让人不能容忍。第三,他描写中国最小的猪的尾巴都比叶名琛的辫子长。   

  卖瓜的,天朝大吏老叶的光辉形象就这样让英国的小报记者给毁了。还是这个柯克,英军攻陷广州后,他巴巴地跑到广州的监狱里考察去了,他如此描写他看到的一个狱室:〃屋子中央躺着一具尸体,上面唯一新鲜部位的乳防已被老鼠吃掉。尸体周围及上面是一群腐烂的人,他们居然还活着!〃①   

  试想英国读者看了这报道,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仁义大国会产生什么看法呢?当然了,清政府不在乎。老叶也不在乎。俺们不跟夷人一般见识!   

  叶名琛住在镇海楼上,待遇比拿破仑要高些。按叶随行家人许庆与胡福事后的口供,洋人给叶名琛预订了专门的车马,叶名琛可以随时出去游玩,但老叶保持了革命晚节,坚决不跟他们玩。洋翻译每天还定时给老叶读报,所以老叶对于国内的情形也知道个大概,但是不知其详。唯闻战则喜,闻和则长叹。不过老叶身边的志愿人员远没有人家拿破仑多。跟随他的,只有一个厨子(营养师)刘喜,一个剃头匠(发型师)刘四,一个巡捕(保镖)蓝镔,两个家人(经纪人)许庆、胡福。除此之外,当地有两个中国商人……金子达与刘裕寿,经常前去探望叶名琛,并代叶买办物件。         

虹←桥书←吧←BOOK。←  

第81节: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2)         

  1859年3月24日,叶名琛随带的粮食吃光了(叶本来饭量很大,自从被囚之后,一顿只吃一碗饭),随从人员想从本地购买,叶名琛不准。他给随行人员们说:我之所以不死,愿意到这里来,是当时以为夷人会把我弄到英国。听说英国的国王比较明理,我想面见其国王,当面评理。两国既然和好了,为什么还来找事?说个谁是谁非,把他说服,而存国家体制。至于我自己,早置身度外了,不期来到这里,一天又一天,总不能到他国,还活着干啥?所带粮食既已吃完,何颜吃外国的粮食?   

  老叶这话,估计是家人们编的。家人们再愚也知道主人没有殉节,面子上说不过去。所以就想了这么个当面论理的借口。至于人臣不得外交的中国规矩以及叶名琛见人家外国国王如何个见法儿,会不会像他见中国皇帝那样给人三跪九叩,倒顾不上思考了。最后就弄了这么个宁死不吃外国粮的故事。   

  英国人听说了,也来给叶名琛送吃的,但是叶名琛坚决不接受。4月2日,叶名琛病了,从此每饭仅喝一碗稀粥。英国方面派英夷来给他看病(西医他倒没拒绝)。4月9日,叶名琛死了。临死前也没说啥,辜负天恩,死不瞑目,估计也只能说这些了。   

  这位气节大人死后,英国人本想把他掩埋于当地的华人义塚,可金子达不同意。强之,则要价三千金。英国人不舍得出这么多钱,所以着人往叶名琛嘴里灌了半碗加过药末的水银以防止尸体腐烂,把他放入英式的马口铁棺里,外裹大木箱,运回了中国。他写的诗也随之而回。   

  诗曰:〃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向戌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又曰:〃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扎犹传节度衙,海外难寻高士粟,斗边远泛使臣槎。心惊跃虎笳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①看老叶这诗,也是一肚子委屈。好像天朝就他一个抵抗派,别人都做壁上看客呢。不过他敢把自己比作〃高士〃,比作〃苏武〃,还敢把自己比作 〃范仲淹〃,九泉之下有得闹的。   

  至于广州这边,城失陷了,广州人民的爱国气焰也烧不起来了,他们把这气焰转输到老叶身上了,四处散发如下手机短信:〃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老叶真正的委屈在于,按薛福成评价,他似乎是想在死硬派林则徐与服软派琦善之间另辟第三条道路。②理论上,我硬邦邦,对外夷表示不挺;实际上,我对外夷不理也不睬,这叫外硬内软,既不媚外又不至于引起边衅。因为这家伙再傻也应该能发现,这个时候的夷务,跟人硬吧,没资本,硬的结果,把自己硬得靠边站了,比如林则徐等;软吧,毁名声,软的结果,把自己的清名软没了,最后职位与小命也可能没了,比如琦善和耆英。         

※虹※桥※书※吧※BOOK。  

第82节: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3)         

  问题是,中国这样一种单一思维的民族国度,根本容不下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所以叶名琛的最终结果注定是破产。而且在常人看来,这个老叶不可思议,简直是个神经病。至如今,帮他说话的学者似乎只有一位,那就是澳大利亚的黄宇和先生。黄先生给他辩论半天,我咋看咋不值。不过对黄宇和先生来讲,最值的不是替老叶辩论,而是,凭这一番辩论,他的博士学位就到手了。不过平心而论,广州给老叶编的那则手机短信,我看水平实在一般,〃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云云,他们也不想想,战和问题,岂是他老叶能当家做主的?降走问题,岂是老叶敢做的?至于守死,咸丰都从北京跑了,根本没想过学前辈崇祯去树上练练吊脖子,怎么只责备老叶不守不死?   

  总之,老叶也不容易,在大清,混碗官饭容易的?平时吧,玩玩贪污与官僚主义作风欺负欺负小民百姓就行了,这个很容易,谁都会。可是跟资本主义文明打交道,就太不容易了。容易的话,大清还能一挨打再挨打,直到挨得老太太风情万种地亲自向洋鬼子献〃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等跨国之媚?   

  老叶是没戏了,下面我们去关心关心柏贵吧,老柏也不容易。         

→虹→桥→书→吧→。  

第83节:柏贵:绰号〃匹克威克〃(1)         

  3.柏贵:绰号〃匹克威克〃   

  广州陷落的第二天,虽然还没有抓着叶名琛,但额尔金就感觉有必要建立政府,重建广州的秩序了。广州人民不讲自觉,逢乱必抢,英法联军更不讲自觉,参战就捞战利品。不管怎么说吧,额尔金要建立广州政权了。而且,这广州政权还得广人自治。原因很简单,英法联军方面,懂得广东话的就两三个人,怎么统治广东省啊。1858年1月6日,英法夷人把柏贵与穆克德讷〃请〃到了观音山。   

  夷人对穆将军的印象是:〃他是个大汉,身高几近6英尺,年约60岁;肥胖得出奇,几乎无法站直……他之所以身居高官,似乎主要是由于他拥有这么一副魁伟的身材,而不是其他什么德行。他是个最无关紧要的人物。他这个人对政治上的任何举措都是可有可无的〃。说来说去,这满洲将军就是个大饭桶。没办法,人家先祖打下了江山,儿孙后代再饭桶白痴,都能封个将军呢。   

  夷人对柏贵省长的印象倒是好一些:〃行动举止和谈吐都习惯于宫廷中的礼仪规范。他为人精明强干,外貌坚强果断〃,①以至于英法的海军司令同时相中了他,认为他在任何方面都比老穆那个草包将军强多了。于是他们决定,在广州要利用柏贵维持秩序。   

  双方协商的结果,柏贵还做他的巡抚,巡抚衙门里设置一个联军委员会,由巴夏礼负责。英国拨100名士兵,法国拨30名,其他由中方配备,组织一个1300人的警卫部队,负责广州城内及郊区的治安。至于柏贵本人,没有联军委员会盖印,不得私自或以个人名义发布告示。不用说,这是个傀儡政权了。清政府得知叶名琛被逮后,另派了一个两广总督黄宗汉。在黄宗汉到岗之前,两广总督及钦差大臣由柏贵暂理。看来柏贵混得不错,敌我双方都挺信任他的。   

  1858年1月9日,乃柏贵政权宣布成立的日子。英法全权代表奏着军乐,大摇大摆地进了广州城。终于进入广州城了,据说没有主人欢迎,旁观的只有汉奸,因为广州人民不屑于前去观看。广州人民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中国人历来喜欢看稀罕的。这次不出来看,不是心里有压力,就是心里有情绪。有压力乃是怕被扣上汉奸的帽子;有情绪乃是干脆自己就认为观看就是汉奸。柏贵前一天曾派人通知各级官员届时到巡抚衙门迎候,但是官员们觉悟很高,不来。所以柏贵下山的时候,迎接他的反而只能是洋人了,这样柏贵在广东就像洋人的客人了。   

  广州政权建立后,柏贵在英方的授意下,发了些告示,比如中外一家互相和好了,比如不得称鬼子了。前者吧,大忽悠;后者吧,百姓们一时改不过嘴来,至如今,中国的影视剧里还都是鬼子长鬼子短的。   

  一句话,打不过是打不过了,但嘴上的便宜,还是要沾的。这叫志气。   

  按法国学者伯纳·布立昂所言,英国人很快给柏贵起了个外号:匹克威克。匹克威克,狄更斯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里的男人主公。老男人、老绅士、老学者、老光棍……有些善良、有些迂腐的老好人。柏贵这个老好人,这时候只能做双料间谍了,既得给夷人干,还得给清政府干。   

  按说,1858年1月27日咸丰接到穆克德讷等广东官员的集体奏折,应该知道柏贵等人已丧失人身自由与政治自由了,但是他却假装糊涂,谕柏贵:广东士绅咸知大义,其民也勇敢可用,着柏贵等联络绅民,激其公愤,把英夷撵出广州河内再与之理论。   

  这个傻皇上,跟他爹道光一个思维,官兵不够,绅民凑。正规官兵打不过夷人,就忽悠广大绅民上。按美国学者魏斐德看来,这种思维,乃是典型的儒家思维。儒家倡导以民为本,那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民〃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能拯救、恢复或者毁灭、推翻一切,一旦被合乎道德地动员起来,〃民〃就是不可战胜的。①   

  这种不可战胜,在大清自己的历史宣传中,是有先例的。那就是发生在20年之前的三元里神话。从英国方面来讲,三元里不过一场小冲突,在义律与郭富的正式报告里,甚至没有提起,但是在中国的宣传里,变成了伟大的民众的胜利。一句话,关键时刻,中国的统治者要推出民众进行自卫,也许说自慰更合适些。因为这种救驾思维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都不靠谱儿的。   

  理论上,大清就是一家大公司,广大劳动人民从来没有参与过分红,如今这家大公司遇上了竞争对手,老百姓乐得好看,即使换个新的董事长,与他们也无干。当然如果新的董事长比较仁义的话,他们也会表示喜欢的;绅士倒是参与了分红,至少算是股民,公司在面临破财和倒闭的危险时,一般要出面倡议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但他们毕竟不是股东,这种出钱是有限度的,这种热情更是有限度的。而且他们还得忽悠身边的百姓上,用天朝的衣冠伦理给民鼓气。但是再鼓,绅给工资还好说,绅不给工资,他们也就三天的爱国热情,撑不了多久。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可能也会捐款,但是,由于绅在民间,不管什么活动都占据了管理者之位,民甚至怀疑他们会贪污大家所捐之款呢,时间一长,内讧就出现了。更重要的是,实践上,即使没有出现内讧,面对近代化的敌人,大清的正规官兵、正规武器尚不可用,绅民们赤手空拳,如何用他们的血肉,去给大清家筑一道长城?         

▲虹桥▲书吧▲BOOK。▲  

第84节:柏贵:绰号〃匹克威克〃(2)         

  总之,面对近代化敌人,咸丰像他爹那样,爬到封建皇家的垃圾堆里,扒拉出一些千年垃圾,编制些不靠谱儿的指示,希望变废为宝,将注定是没有成效的。而且,他给柏贵的附加指示,跟他爹当年给林则徐、琦善等的指示一样,是一个天朝特色的两难选择:办理此事,不可失之太刚,像叶名琛那样,激成事变;也不可失之太柔,叫夷人瞧不起咱们。①这道题,天朝灭亡之前都没有人能够解开,遑论德才都平庸的柏贵了。   

  2月1日,咸丰第二次下谕,着柏贵与在籍绅士罗惇洐等秘传各乡团练。如果夷人悔过,退出省城广州了,那么咱就原谅他们;如果仍不老实,那么咱们就调集兵勇,联成一气,把夷人撵出城外,让他们不敢轻视我中国。   

  2月4日,咸丰看到了粤海关恒祺奏折:柏贵屡与夷酋会面,〃词气慷慨,大义凛然〃,该夷并不敢轻视俺们;您就叫柏贵先办夷务吧。待钦差来了,再叫他俩〃和衷共济〃。咸丰批曰:好的。我已经将叶名琛革职了,这么大公无私,夷人也该感悔了吧。   

  2月9日,咸丰收到了四川巡抚骆秉章的奏折,内中意思如下:夷人袭居省城一事,传闻纷纷,臣老家花县,距省较远,遂派在湖北做生意的粤商取其广州号店来信参阅。叶名琛被夷人掳走未归,广州的将军、抚臣、都统等曾被夷人邀往观音山,那么他们所发的奏折,是否在观音山所发,就不可知了。老奸巨猾的骆秉章是在暗示咸丰:广州地方官员给您拜发的奏折,已经不可信了。除此之外,他的奏折中,还夹附了那封广东来信。信中云:将军巡抚从观音山回来了,但有夷目领夷兵同住巡抚衙门;现在广州的夷兵,真夷兵仅有3700人,汉奸2000人;夷目中其他人尚可,唯巴夏礼熟悉中国情形,起衅调度皆出其手,最为难制。看了骆秉章的奏折,咸丰这才意识到,柏贵可能被英方控制了,从柏贵那里可能得不到确切消息了,于是他命令骆秉章,以后听说了什么消息,赶紧汇报哦。   

  2月15日,咸丰看到了穆克德讷与柏贵的联奏,内中意思比较丰富:   

  第一,广东民夷还比较安静,我们也不敢有所动作,怕一动作,画虎不成,省城数十万生灵尽归涂炭(这一手跟自己前董事长道光学的,打不过了,想投降,就说为了人民什么的)。第二,恐怕土匪乘机起事,咱就更难办了(这一手,提醒咸丰呢,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内贼,才是咱的终极敌人)。第三,夷人现派领事官驻粤,毫无苦累百姓之心,唯愿商民安心,早日通商(借夷人之口,劝咸丰跟外国和好呢。不过夷人若执政广州,可能真的就成民意政府了,真的唯民意是瞻了)。第四,奴才柏贵连日接见该领事,还比较〃驯顺〃(咸丰不等着夷人悔过吗?说他们驯顺,皇上心里可能得到些安慰)。除此之外,穆克德讷附奏:叶名琛的夷务文件全被夷人抢走了。抚驭之事,动关机密,让他们知道后就不好办了。以后凡给我们的谕旨,不要明发;我们的奏报,也不要钞发。         

◇BOOK。◇欢◇迎访◇问◇  

第85节:柏贵:绰号〃匹克威克〃(3)         

  穆克德讷是对的,这些夷务文件被抄走后,英方就发现耆英,那个璞鼎查的干亲家,当面跟璞鼎查卿卿我我的,背后在折子里骂人家是犬羊畜生。做人不能这么两套语言系统,可是中国的官吏,夹在咸丰与夷人之间,必须这么玩儿。所以,文件绝对不能给夷人看,否则,像耆英那样,就是要命的事儿了。此是后话。   

  咸丰看了穆克德讷与柏贵的联奏之后,连下三道谕旨,一道给穆克德讷,问:叶名琛辱国殃民,被夷人弄走,生不如死,况已革职,你们还有什么顾忌的,为什么不调兵驱逐?今省城失守,广东人民并没有出手救援,肯定是叶名琛刚愎自用导致人心散漫的。柏贵现在夷人掌控之中,不能抽身出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