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东黑血-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2日,英、法、美三国针对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一事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以苏伊士运河具有国际性质为借口,反对埃及的决定。同时,公报还提出将于8月16日在伦敦召开包括美、苏、英、法、埃及等在内的24国会议,企图制造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的局面。
针对英法等国的威胁和叫嚣,纳赛尔无所畏惧,他表示埃及反对国际管制苏伊士运河,并拒绝参加伦敦会议,而埃及收复运河的立场也不会改变。埃及的做法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的声援。苏联、*德国、匈牙利等等,这些国家的政府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持埃及的举动。在中东的*联盟也表示支持埃及的行动,并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对埃及的威胁。
24国会议如期在伦敦的兰开斯特大厦召开。出席会议的只有22个国家的代表,埃及自然是不在其列,另外,希腊由于自己在埃及的特殊利益也不愿牵涉其中。接下来的几天中,参会各国各抒己见。其中,将苏伊士运河交由国际共管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反对的只有苏联、印度、印尼和锡兰这四个国家。
最后会议决定,由美国、澳大利亚、瑞典、伊朗、埃塞俄比亚五国的代表,共同组成一个“五国委员会”去埃及充当说客,说服纳赛尔接受国际共管的方案。结果不难想象,这群说客最终是无功而返。作为“国际共管”的积极倡议者美国,自然不甘心方案流产。不久,它便耍了个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给国际共管换了个名头,叫“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不过这个把戏被纳赛尔一眼识破,并讥讽美国的险恶用心。外交谈判迟迟未见成果,英法心急如焚。于是两国又授意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恫吓利诱领航员,使114名领航员集体辞职。除此之外还有379名外籍雇员也做了甩手掌柜,撂挑子不干了。埃及政府为此紧急重建人力结构,但因遭到了重重阻挠进展缓慢。虽然英法想尽各种办法让苏伊士运河瘫痪,但那时埃及人高涨的爱国情绪难以抵挡,谁也没有想到,单靠运河公司内仅余的几十个人就支撑了整个运河的运作。
当一系列的调解活动失败后,英法再也按捺不住了,昔日的帝国受不了如此的“奇耻大辱”。所有事态的发展表明,想通过外交手段压服埃及是天方夜谭,“和平”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英法开始加紧为军事行动做准备。
4。矛盾的升级:英、法、以三国阴谋勾结(1)
在纳赛尔宣布运河国有化之后,英国的三军参谋长便在艾登的授意下制订了对埃的作战计划,以备不时之需。大家都知道,按照英法的本意它们恨不能立即占领运河,重新让埃及臣服,只是奈何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一切须从长计议。
为了要和埃及好好算算账,英法两国足足准备了3个多月,期间的外交谈判在现在看来更多是出于掩护,为两国军事准备赢取时间。还在外交斡旋期间,英法两国就一直公开战争叫嚣,想先声夺人迫使纳赛尔妥协。无奈纳赛尔是何等强悍的角色,自然是不惧任何威胁。
为保住昔日帝国的荣誉,英法成立了联合司令部,经过紧锣密鼓的一番筹划商榷后,一个代号为“火枪手”的军事计划新鲜出炉。要使这个精心炮制的侵略计划得以实现,英法知道它们还缺一个打头阵的,与埃及结怨颇深的以色列自然而然地就被英法相中了。
其实不用英法提出勾结以色列,以色列也已经是蠢蠢欲动了。自1953年以来,以色列就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当纳赛尔宣布运河国有化时,以色列便有天赐良机的感觉。1956年9月1日,在以色列军方收到巴黎方面发来的要求其参加对埃作战的急电后,以色列立即派出高级代表团到巴黎密谈。以色列认为,只要借此机会发动侵埃战争,就可以打通蒂朗海峡,打击一直以来的心腹大患。有了这个想法,以色列国防军积极配合英法的行动,便着手制订了旨在快速夺取西奈半岛的“卡达希”战役计划。这个计划很合英法的心意,实际上也是“火枪手”计划的一部分。
事实上,以色列想要进军埃及绝非是突发奇想,偶然之举。自1949年巴勒斯坦战争结束后,尽管以埃签订了停战协议,但两国的边界冲突时有发生,尤其在加沙地区。在1955年年底时,以色列就针对该地区的冲突制订下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的作战方案。另外,在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前一个月,以色列方面曾派人秘密出使法国购买武器,同法国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法国深知以埃间的矛盾,两个摩擦不断的对手彼此都在伺机而动,想狠狠报复对方一下。这次埃及将运河收归国有,以色列受到的冲击绝不比英法小,它的船只也被禁止从运河通过。所以,在法国提出邀以色列加入侵埃队伍时,它毫不犹豫地甘愿充当英法侵埃的配角。
原本,按照计划联合作战应于1956年9月6日就开始了,但结果却未能如期开战。照计划,此次战争部署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旨在摧毁埃及的空军;第二阶段则是计划在登陆部队海上待命期间,空军摧毁埃军的后勤基地,打击埃及的各种设施,以此达到摧垮埃及人战斗意志的目的;第三阶段轮到地面部队登场,他们将在苏伊士运河北端登陆,占领运河地区。
一切似乎都盘算得很好,只不过英法与以色列这一主角一配角在协调上出了问题。以色列计划的“卡达希”行动中的西奈战役,其目的是为了横扫西奈半岛,击溃埃军,解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阻止埃军随后可能发动的反攻。另外,此战役也是为了摧毁埃军设在加沙边境附近的基地,拔掉这颗眼中钉。于以色列而言,这些都是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最重要的部分,没什么可说的。可问题在于苏伊士运河战争不仅是以色列与埃及的交战,英法两国才是主角。 。。
4。矛盾的升级:英、法、以三国阴谋勾结(2)
就是因为这点,在法以达成交易后,法英又进行了反复密谈。最后,它们两国间也就联合以色列侵略埃及的细节达成了一致。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进攻于10月29日开始,首先由以军向埃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其目标就是要在第二天到达运河区,然后在10月31日清晨联手英法一同对埃及发起总攻。
英法以的策划者们想得很美,他们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将埃及的主力吸引至西奈,然后这时英法再在运河区出手,切断此时在西奈搏杀的埃军的退路。按照他们的宏伟远景,最后西奈半岛全境将收归以色列囊中,而英法则占领整个运河区。整个“火枪手”计划就是要全歼埃军,迫使纳赛尔垮台。
战事即将开始,充当作战前锋的以色列又开始顾虑了起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和国防军总参谋长达扬担心,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一英法两国不能信守承诺履行协定,那以色列的情势将不妙。为慎重起见,以色列密切留意埃军、英法军队的动向。除此之外,以色列也很在意国际舆论的风向。本?古里安知道,一旦以色列首开战端,难免不会被全世界打上侵略者的烙印。倒是英法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在这之后也加入战事,它们也可以堂而皇之将自己封为“和平的守护神”。当然了,不管英法和以色列间各自有着怎样的顾虑或盘算,它们最终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所以那些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凡事都好商量。
从10月22日起,在巴黎英、法、以三方代表又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谈。
会谈中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向英法提出了以方的建议。以色列设想,自己可以先向米特拉地区空投1个伞兵营,权可当作是对埃及之前袭击行动的报复。在这之后,如果英法军队按预定计划开战,以军则予以积极配合,也遵照计划转入西奈作战。但如果英法军队没有照计划参战,那以军将撤回空降在米特拉的部队。以色列的提议对自身而言,绝对是个可进可退的办法,法国对此很是赞同,还在随后给以色列运去了必要的车辆和60架飞机。
会谈中也充斥着分歧。比如英国,它只肯应允在以色列发动进攻72小时后才开始轰炸埃及机场,但法国则主张进攻的同时开始轰炸。最后,大家还是达成了折中意见:在进攻发动36小时后动手,不过英国将在一开始就要对埃及机场进行空中监视。
10月25日,战事已迫在眉睫,以色列秘密下令实行部分动员。以色列这样做是有其用意的,达扬是想混淆视听,让国内外误以为以色列下令动员是针对约旦的。因为在此之前,以色列对约旦实施了报复性进攻,此时用这个做幌子再合适不过了。按照计划,以色列空降部队在当天就已降落在米特拉地区。同一天,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国也宣布缔结军事协定。
到10月28日黄昏之时,以色列完成了对全部野战旅的动员。截止到那时,以色列国防军共有兵员10万人,在装备上有坦克400辆、装甲车45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另外,经同英法两国商定,在作战期间,法国空军负责战区内的制空权和以色列的国土防空。以色列的空军将主要支援本国地面部队作战,同时负责亚喀巴湾方向的作战。
英法以三国密谋其事,苏伊士运河上空亦是战云密布。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埃及方面临危不惧。纳赛尔下令加紧对运河区的军事管制,并征召动员预备役军人加入部队。尽管埃及没有料到英*拉以色列入阵营,并计划让其打头阵,但埃及从来就没有忘记英法的殖民天性,对英法的入侵还是做了充分的估计。纳赛尔早就已经想好,假如英法向运河区进攻,埃军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一旦运河区被英法占领,埃军则坚守开罗。假如最后连开罗也失陷,那就沿着尼罗河重组防线,直至血战到最后胜利。
在战争爆发前,埃及陆军总兵力为15万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岛东部军区的兵力共3万人。在装备上,埃及陆军有坦克530辆、火炮500门,空军有作战飞机255架。埃军的整个军事部署显然是以西奈半岛北部为重,中部及南部的防御部署则显现出薄弱态势。
以英法的想法,它们要利用以色列牵制埃军主力,使埃及的防御出现缺口。就埃以两军实力相比较而言,埃军在人员和装备方面都优于以军。但从战略部署来说,埃及的防御重点是苏伊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在西奈地区只部署兵力3万人左右。而以色列为入侵西奈则部署了万人的军力,在这一方向上以色列优势明显。
10月28日上午10时,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向埃及进攻的计划。次日下午4时,以色列这个急先锋终于出手了,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开战。
5。“火枪手”开火(1)
当经济挟制、政治恫吓和武力威胁都不能使埃及低头,英法终于乞灵于战争征服。
1956年10月29日,载有1个营兵力的运输机一架接一架地降落在埃及西奈半岛。在阿里尔?沙龙的指挥下,以色列伞兵向运河以东的米特拉山东侧挺进,而苏伊士运河战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埃以两军在米特拉山口展开激战。
为达到突袭的目的,以色列在进攻前频频施放烟幕弹,以色列总理和驻美大使一再表明以色列保证不会发动任何侵略。在遭到以军突袭后1个小时,纳赛尔一方面旋即命令前线将士奋力抗击,一方面迅速组织反击。由于埃军对战事迅速做出了反应,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很快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濒临全军覆没的险境。
米特拉山口地形险要,悬崖峭壁是其天然的屏障,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争到了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0月31日中午,以军冒险犯境,不料却遭遇了早已在那里守株待兔的埃及伏兵。一时间,炮火轰鸣。占据有利地势的埃军居高临下,把以军打得手忙脚乱。后来,以军虽经拼死抵抗也抢占了一块有利地形,但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还是伤亡惨重,最后是借着夜幕的掩护撤离的。埃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士气大振。而对于以军而言这是“空前惨重的伤亡”,以军参谋长达扬痛心疾首,对素以强硬做派著称的指挥官沙龙的匹夫之勇也是深感不满。
与米特拉山口之战的激烈程度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另一场战斗是阿布奥格拉之战。
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的东北部,距埃、以边境的路程是30公里,向西是运河区的重镇伊斯梅利亚,可见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被以军当作重点进攻目标的阿布奥格拉,埃军又怎么会不知道它的战略意义?埃军早就在前方构筑了一个坚固的据点,并部署了一个完整的环形防卫体系。防守这一要塞的任务,埃军交给了第三师第六旅以及配属的炮兵团、反坦克连。两军交战势在必行。
10月29日,以军吹起了战斗的号角,其步兵率先发起了进攻并向西奈半岛中部推进。由于步兵战事进展缓慢,以军随后下令让第七装甲旅提前于30日投入战斗。严阵以待的埃及守军不敢怠慢立即予以还击。两军交锋中,以军坦克先遣队冲击失利,于是达扬又重新排兵布阵了一番。以军经过一番调遣,阿布奥格拉的埃及守军面临三面围攻之势。但很快埃军也做出了应对之策,从运河方向紧急调来了增援部队。埃以双方的激战持续了整整两个昼夜。
在阿布奥格拉之战中,埃军的守军由于是一些战斗力并不强的后方勤务人员组成,所以开始时挡不住以军攻势,一度让以军的第七装甲旅攻破了防线,后来还占领了该城。当以军装甲旅得手后,又马不停蹄地向东推进,妄图冲击埃军的环形阵地。而在此处的埃军凭借防御工事顽强抵抗,以军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严重的以军求胜心切,顶着埃军的狂轰滥炸连续进攻,虽一度突破了埃军阵地,但随后便遭反击而终不能再前进一步。最后,以军的坦克部队因弹尽粮绝无以支撑,只好鸣锣收兵。
埃军环形阵地东端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在那里,埃及守军的两个营对阵以军两个旅,轮番交战下来居然毫无败象。这样的局面让达扬心急如焚,不得不亲临前线督战。在后来达扬的*中可以看到,在10月31日晚,以军发起了强大攻势,但始终未能撼动埃军的防线,以军倒是自己损失了两个营的兵力。为此,达扬紧急调动了以军的第36机械旅,命令该部队倾全力进攻。一场血战下来,阵地上尸横遍野,其中还包括以军的旅长。埃及的这场阻击战让以色列损兵折将,以军总部最后不得不决定暂停进攻。
5。“火枪手”开火(2)
以军来势汹汹的入侵,遭到众志成城的埃及守军的拼死抗击。在稍事休整后,埃军跨过了苏伊士运河,准备对以军还以颜色,进行大规模反击。而此时的以军则是锐气大减,并且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势头。
按照约定,这时英法两国应隆重登场支援以色列。果然,英法在以色列连遭挫败之际,及时对埃及发出了最后通牒,并在10月31日下午出动空军对埃及进行空袭,正式加入了苏伊士运河战争中。
英法的加入让西奈战场形势顿时发生了逆转。之前,以军在西奈战场连番失利。一直盼着英法空袭支援的以军,等到事先约定的时间仍不见英法飞机的动静,这引起了本?古里安的疑心,担心英法已经变卦,于是他下令达扬即刻率军撤出西奈。正当以军停止一切进攻之际,英法的空袭终于姗姗来迟。达扬在自传中对当时的心情也做了惟妙惟肖的描绘。他承认以色列入侵埃及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在国际舆论不利于以色列,而英法又迟迟不出手的情况下,他们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巨大心理压力。幸亏,英法在最后一刻还是信守了承诺,迟到总比不到要好。
按照既定方针,英法两国假模假式地向交战的埃以双方发出了一纸通牒,要求双方停火。它们要双方从运河两岸各撤出10英里,并提出由自己的军队进驻,“保护”运河。这真是个可笑的通牒,相信那时的英法已经“忘了”自己的身份,还以为自己是运河的主人呢。其实,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英法和以演的一出双簧罢了,纳赛尔怎么会上当呢?他毫不理会英法的通牒,下令埃军继续在前线与以色列对阵。
已进入角色的英法在48小时内空袭埃及,轮番轰炸和扫射尽显帝国的癫狂。为了在舆论上为自己造势,美化自己的入侵举动,英政府授意英国广播电台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还煽动埃及人民推翻纳赛尔政府。甚至,艾登他们还拟出了一份在埃及意欲扶植的傀儡政府的傀儡名单。在这份名单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竟然有两个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对英法的入侵,纳赛尔已做过充分的估计,但其投入的力度却大大出乎其意料,为此,纳赛尔召集官员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有一些被英法的狂轰滥炸吓破了胆的官员提议纳赛尔投降,但最终纳赛尔还是决定要为捍卫祖国的荣誉、自由和尊严背水一战。接下来的又将是一场恶战。
经过一番激烈的空袭后,英法又将目光锁定了塞得港。塞得港,是埃及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第二大港口。它地处苏伊士运河的北口,除了一面临海外,其他三面都为湖泊和沼泽所包围。在它的南面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直通向运河中部的开阔地带,而这些地形特点也决定了它在军事上易攻难守。考虑到这些,纳赛尔曾计划放弃塞得港,这样可集聚力量在伊斯梅利亚地区打一场大仗,以消灭英法侵略军的有生力量。当战事逼近,埃及军民的高昂斗志让纳赛尔改变了决定,他顺势下令埃军一定要坚守住塞得港。
埃及军民捍卫国土的激情和英法侵略军的狼子野心在塞得港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战两军对垒惊心动魄,埃及方面是军民齐上阵,而英法侵略方是海陆空法宝尽出。当战斗进行至白热化阶段时,一支英国的坦克部队,打着埃及的国旗开进了塞得港。不明就里的塞得港居民以为是自己的军队得胜归来,便涌到了大街上夹道欢迎。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英军的坦克竟然向手无寸铁的民众疯狂扫射,一时间遍地鲜血。同胞的鲜血刺激了塞得港的军民,肉搏和巷战随即展开,战事再次升级。
在塞得港,英法共出动了海陆空军8万,结果却落得个头破血流的下场。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希望在24小时之内拿下塞得港。但现实的情况则是美梦难圆。直到11月7日凌晨2点,陷入血战的英法两军被迫宣布停火,而那时的英法仍未能完全占领塞得港。截止此时,苏伊士运河战争经过连番的恶战,终于暂告一段落。
6。谁与谁的交战?(1)
尽管英法宣布了停火的声明,但却丝毫没有想撤离埃及的意思,他们是想赖在埃及不走了。但英、法、以三国的闹剧也演得差不多了,这时坐在一旁等候多时的人要登台亮相了。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和法国只想着尽快扳倒纳赛尔,好夺回自己对运河的控制权。可不曾想,自己在运河那拼死拼活,却给了自己的盟友美国一个大好的机会。谁不知美国早就已经盯上了中东,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良机不便下手罢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正是其苦等的天赐良机。不错,英国、法国和以色列都是美国的盟国,而纳赛尔也是美国必欲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对盟友们想用武力解决运河问题,美国是持反对意见的。在它看来,运河国有化对于自己利大于弊,能趁此机会削弱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自己趁势崛起不是好事一桩吗?所以,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在英法两国为谋求恢复运河控制权上蹿下跳时,美国一直在联合国安理会寻求协商解决之道。
说实在的,对英法两国瞒着自己与以色列勾结发起对埃战争,美国的心情只能用气急败坏来形容。它决计不能再让英法在中东胡闹下去,所以在它们酣战之际,美国使出了浑身解数,全力反对英国和法国,最终迫使它们不得不偃旗息鼓。
按说,英法要对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发动战争不是什么大事,可他们为什么非要瞒着美国人不可呢?法国总理摩勒的一番话道出了个中玄机:“如果我们把决定的日子告诉美国人,新的耽搁、新的会议又会强加于我们,那时以色列可能会逃之夭夭 ”显然,他们心里明白着呢,告诉了你我们不就不好放开手脚大干了吗?
在以色列发动进攻的当晚,艾森豪威尔就马上召来白宫幕僚商讨对策。其后白宫发表声明,表示“保证支持在中东发生侵略的受害者”。随后艾森豪威尔还召见了英国驻美代办库尔森,表示“中东事态的发展已牵涉到美国和英国的威信”,还对法国勾结以色列的行动“不能理解”。在艾森豪威尔召见库尔森的第二天,美国就抢在苏联之前找到了联合国,要求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并严正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
美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让英、法、以三国始料不及,对此,艾森豪威尔的助理曾无可奈何将之称为“痛苦的分裂”。在美国的积极操纵下,1956年11月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要求英法停火的第 7号决议。英国首相艾登看到这个结果很是伤感,他难以相信美国政府会在联合国大会中带头反对自己和法国、以色列,换成是苏联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艾登如此意外。
在11月6日,艾森豪威尔再次分别致电英国和法国首脑,威胁恫吓之意溢于言表。美国把事做到了这个分上,艾登再也无计可施了。无可奈何的艾登只得给法国总理摩勒打去电话,商议撤军一事。整个通话过程是尴尬无奈的,艾登的一句话让摩勒一直无法忘却,“我不能做王室的掘墓人”。英国都已经决定出局,法国哪还有独撑大局的勇气?于是,12月3日,英法两国同时宣布撤军。
这是新老殖*义者博弈的结果,是两者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尖锐表现。英法对美国的反对和拆台是始料未及,而美国的强势也让英法不敢再轻举妄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都已今非昔比,原来的两个欧洲一等强国战后已是江河日下。英国舆论将英国首相艾登讥讽为“稻草人”,称其已无力应对纳赛尔的挑战。艾登确实不想做“大英帝国的掘墓人”,可他有选择吗?一场战争,让艾登以及英国本身都是焦头烂额。最惨的还是艾登,他经过30年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不想却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赔得一塌糊涂。在1957年1月,艾登落寞地辞去了首相的职位,从此销声匿迹于政坛。艾登的命运可以说是大英帝国风光不再的缩影,回想当年,试问全世界有几许人胆敢挑战英国呢?法国的命运不比英国好多少,甚至是更糟糕。这个在二战中差点万劫不复的欧洲大国,元气尚未复原,如何能振其雄风?所以说,遇到埃及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英法勉强出手了,可面对美国的发难,它们则真的是无可奈何。
6。谁与谁的交战?(2)
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这是英法两国扮演殖民帝国的谢幕之作。这场战争后,英法两个殖民者彻底退出了中东舞台,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它们将作为新的竞争者逐鹿中东。从某个方面来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英、法、以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另外也是英法与美苏争夺中东的霸权之争。
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是在美苏两国都不乐见的时间发生的。在中东燃起战火之际,美国正忙于总统选举,而苏联则身陷匈牙利*之中。眼见两国对中东的遏制力有所放松的时候,战争爆发了。战端一开,美苏两国忙不迭地回身处理,不谋而合地均表现出强硬态度,要求英、法、以三国即刻停战。像在英法轰炸埃及的当天,苏联就发表声明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在联合国大会上,苏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联合”,共同对英法两国施加压力。当然,与美国的积极主动相比,苏联对埃及的支持是说多于做。在战争过后,美苏两国都得到了想象不到的好处,从此这两个大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了中东的事务当中,而中东的局势愈发变得风云激荡。
相比之下,英法两国则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了失败。其中英法两国最大的败笔,在于战事结束后它们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自己再也无力把持什么。
对这场战争的配角以色列来说,战后所面对的局面还算不错。以色列起初参战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从战后的结果来看,其目的虽不是完全达到但也算有所斩获。首先,以色列在亚喀巴的航行将不会再受阻。另外,由于联合国部队驻扎在沙姆沙伊赫和西奈半岛的停战区内,埃及的袭击部队就无法再潜入以色列境内,这样也可暂时卸下心头的大石头。苏伊士运河战争还使得以色列国防军从此声名大噪,扬名天下。可见,以色列这个买卖做得还是蛮划算。
要说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就只能是埃及了。虽然它在军事上也遭到了挫败,但它最终还是实现了运河国有化。当然了,对埃及的胜利美苏两国和国际舆论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有着美苏这两个能决定战争命运的局外国,苏伊士运河战争才最终朝着埃及利好的方向发展,这对埃及来说是件大大的幸事。
毋庸置疑,苏伊士运河战争开创了中东的新局面。美国的《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这场战争的结果的:“我们与中东处在一种极端紧张的状态中,因为俄国的地位加强了,西方的势力削弱了,而纳赛尔比以前的威胁则更大了。在中东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危险和困难的时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