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卦掌董海川-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回 董义士沧州救恩师 风尘女酒楼飞梅针
清朝道光三年,中原大旱,又闹蝗灾,哀鸿遍野。河北、山东闹起了八卦教农民起义,但是不久便被清政府残酷镇压。这一年,河北沧州城里发生了一个值得记叙的故事。
  这天下午,天气闷热,蝉鸣不绝。这时,从城西走来一位神色惊惶的青年,他膀大腰圆,双目如电,身着褪色青衫,背着一个蓝底碎白花的背囊。他疾步走进街心一个酒楼。
  那酒楼古朴典雅,朱木青瓦,高挑着一面杏黄酒旗。门额上书着三个行书大字:香四季。青年刚走上楼梯口,店小二慌忙出来拦道:“今日街上有杀身事,酒家不接客,请客官下楼,失礼了!”
  青年眼睛一瞥,只见楼上靠窗桌前,已有一位妙龄女子端坐在那里。那女子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勃勃生气。她身着明代女子装束:上身穿一件藕荷色紧身衫,束一条杏黄丝绦,水绿裤上镶着暗红道,脚穿一双黑绒双梁云头粉色薄靴,背插一柄鸳鸯宝剑。
  青年眉头皱了一皱:“哼,你为什么招待那位女客,难道这里是女子酒店?!”
  女子听了,哼了一声,微微冷笑。青年一掌推开店小二,这青年气力蛮大,店小二几步退到女子桌前。
  女子不慌不忙,用纤纤玉指一弹店小二的腰,店小二又反扑过来。
  青年暗自称奇,一闪身躲开店小二,疾步来到靠窗前拣了另一个座位坐下。
  店小二心知这位青年也不好惹,急忙端来酒有放在青年面前,并趋身附耳说道:“客官不知,一会儿这楼下就要有人头落地的事啊!囚犯是沧州城里鼎鼎有名的六合拳师李忠义,他加入了反朝廷的八卦教。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镖局带了一百多人在李忠义的家里捕住了他。那李教头也是位好汉,他们打不过他,最后还是镖师把刀搁在李忠义母亲的脖子上——李忠义是个孝子,这样才被擒的。唉,可惜呀!可惜!”
  青年听了,眼圈一红。
  “杀叛匪喽!”一阵锣响,从街东来了一伙清兵,木囚车中绑着一位遍体鳞伤的中年汉子,那汉子虎头剑眉,络腮胡须。两个刽子手袒露胸毛,肩扛明晃晃的砍头刀,耀武扬威地在车前徐徐而行,两旁站满了沧州百姓。
  那汉子在木囚车中昂首挺胸对围观的人喊着:“乡亲们,八卦教是杀不完的,清王朝卖国求荣,逼得民不聊生,他们就要完蛋了!”
  这时,只见一个清兵走上前,用刀背猛磕汉子的后背,那汉子口吐鲜血,骂声不绝。
  清兵来到酒楼下,把那汉子从木囚车上拖下来,按跪于地。
  这时,从后面轿里走下沧州知府裕荣。
  裕荣来到汉子面前,摇晃着脑袋,干咳几声,说道:“八卦教匪首李忠义,纠集教众,图谋不轨,妄图推翻朝廷,朝廷有旨,将他就地正法!”
  酒楼上的那位青年听了,再也按捺不住,刷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柄宝剑,一招“白鹤亮翅”,从楼上窜下,用剑在两个舒畅子手头上一磕,两颗人头应声落地。
  清兵“呼啦啦”一下将他围在核心。青年毫不畏惧,指东砍西,杀得清兵七零八落。
  但听一声呼哨,沧州镖局的十几名保镖赶来助战,其中有一位使月牙铲的镖师,武艺高强,气力甚大。青年奋勇拼搏,渐渐气力不支,被逼到一家山货店的屋檐下。那囚犯一见情势危急,大叫:“海川,还不快跑!”说罢,退到一个清兵面前,磕刀而死。
  青年一看,热泪簌簌而落。大叫一声:“师父啊!”险些昏厥过去。
  那镖师趁这个空隙,一招“平沙飞雁”,一铲挫去了青年右臂上的青衫。
  这时,只听“嗖嗖”几声,从酒楼上飞下几根梅花针,两个清兵和一个保镖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楼上有叛匪!”一伙清兵和保镖蜂拥冲入酒楼。
  那镖师仍死死缠住青年,舞铲如流星。青年大汗淋漓,举剑招架。
  这时,酒楼上那个倚窗女子玉腕一抖,撒出一把梅花针。只听镖师“唉哟”一声,扔铲便跑,手腕上淌下几滴鲜血。青年趁势杀开一条血路,朝沧州郊外树林中跑去。
  青年叫董海川,顺天府文安县朱家坞村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幼嗜武艺性喜遨游,秉性刚直,少时因一案牵连藏匿叔叔家中。几个月前,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叫李忠义的卖艺人,是沧州的六合拳师。海川见他诚实艺高,便拜他为师,留宿叔叔董兴家中。李中心义授艺严格,董海川学艺认真,二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一个月前,李忠义老母病危,告辞海川回家探母。几天前,海川听人说,李忠义是八卦教义军头目,在沧州家中被清兵捕获,就要问斩,于是火急火燎赶到沧州。海川来到沧州城里,正遇上清兵欲斩师父。
  董海川来到沧州郊外树林时,天色已晚,一轮弯月沿着林梢飘然升起,在薄云里盘桓,显得凄清苍凉。他想到师父惨死,自己与师父相处的情景,愈觉凄凉恍惚,朦胧中倚着一株古槐进入梦乡。
  也不知过了几个时辰,一股凉风把他袭醒。他想到梦中与师父相见,拥抱言欢,跟着谈武艺,甚是快活,可此时师父已成刀下之鬼,只剩自己孤身一人,于是放声痛哭起来,决意以死殉师。他解下腰带,拴于槐树干上,又搬来一颗大石放在下面,把腰带拴于脖颈之上,一咬牙,叫声:“师父,我随你去了!”一脚踢飞翔了大石,身子晃悠悠悬了起来。
  正飘忽间,只觉眼前一颗飞石掠过,“扑通”一声摔了下来。他甚觉纳闷,四处寻看,见对面的一株古槐树干上笑吟吟坐着一位少女,凄凄月下,更觉玲珑可爱。那女子正是白日沧州城里酒楼上的那位小姐。
  董海川问:“你是何人?怎么老跟着我?”
  女子笑道:“吕家有悲哀,飞攀尼观松。燕翩清宴殿,落剑竟无声。”
  董海川道:“我不通文墨,你不要作诗跟我绕圈子,你为什么用飞蝗石救我?”
  女子凤眼圆睁,眉毛一挑,冷笑道:”一个堂堂男子,年纪轻轻就如此轻生,太没出息,死了还不如一堆粪土!”说罢,从树上飘然跳下,遁进密林。
  董海川转念一想:这女子说得有理,我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怎么对得起父母和师父,可是如今怎么办呢?
  他踉踉跄跄朝前走着,走了约摸三里,出了密林,来到一片乱坟岗子,忽听前面有隐隐哭音。
  他顺着哭音寻去,只见在一个土丘后面,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趴在一个新坟上痛哭。坟头上插着一块木牌,上写“沧州李忠义之墓”。
  董海川大吃一惊,忙问:“老人家,您是李教头的什么人?”
  那老妇人正哭得伤心,看见一个陌生人,有些惊慌,但见董海川眉慈目善,不像歹人。于是颤巍巍手指坟头说:“这是我儿之墓”。
  董海川一听,“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妇人面前。哭道:“师奶奶,我是董海川啊!”
  老妇人一听“董海川”三个字,踉跄着爬起来,仔细把他端详一阵儿,猛地把他搂到怀里,泪如雨下。
  老妇人把李忠义受难缘由对董海川一五一十地述了一遍。原来李忠义的祖先是李自成起义军的军官,清兵入关后,李忠义的祖先便隐姓埋名在沧州隐居。李忠义长大后志在灭清扶汉,参加了反清秘密组织天龙八卦教,他们平时以卖艺为名,发展教徒,预备起事。一年前,有人密告李忠义图谋反清,李忠义托邻居照料八旬老母,独身浪迹乡野,卖艺为生,联络教众。他从文安县返回沧州不几天就清兵逮去了。
  老妇人说到这里,喟然长叹道:“自从清兵入关后,汉人受尽屈辱,民心思反。忠义顺科民意,立志反清,不愧是李家的忠义之人,今番壮烈而死,虽死犹荣。”
  老妇人眼望朗月,抚摸着董海川的头说:“那日夜里,清兵突然包围了我家,忠义从睡梦中惊醒,推醒我说:”娘啊,忠义没有什么可牵挂的,只是委屈了海川这徒儿,海川勇力过人,头脑聪慧,若遇高师,很有前途,日后定能在武林崭露头角。你若遇见海川,让他去山东泰山玉泉庙找一位叫郭济元的武术大师,江湖人称‘铁拐道人’。”老妇人说到这里,拉着董海川来到李忠义墓后的一块大石头前。
  老妇人运一口气,伸动双臂,把这块石头轻轻搬到一边。董海川暗暗称奇,心想:这老妇人原来也有功夫,年逾古稀,竟然有这等气力。
  老妇人道:“你挖地五尺,便有一柄宝刀,唤做‘秋风落叶草’,削铁如泥,是我家祖传宝刀。祖先就用这柄宝刀随李自成将军南征北战,如今这柄刀传给你,望你能扶贫除恶。铁拐道人见到这宝刀就会收你为徒的。”
  董海川点点头。老妇人端坐地上,正色道:“授刀!”
  董海川便俯身用手挖土,挖了五尺来深,果然有一个布包。他拿起布包,打开一看,果然有一柄宝刀,铮光瓦亮,寒气逼人。刀柄上方清楚地刻着一行小字:秋风落叶草。
  董海川用手抚摸宝刀,顿觉凉气袭手,直透脊骨。这时,只听“啊”的一声。
  

第二回 郭济元玉皇庙无踪 毕澄霞相国寺有意
老妇人手握利剪倒地身亡。董海川知老妇人不愿拖累自己和旁人,才壮烈自尽,不禁肃然起敬。他在李忠义墓旁,挖了一穴,将老妇人尸身安放其中,将土掩埋。然后将宝刀用布包好,背于身后,在李忠义墓前又深深鞠了三躬,然后朝南走去。
  董海川朝南走了一月有余,才来到山东泰山脚下。这里群山雄踞,拔地隆起,气势磅礴。他还是初到此山,惊叹不已。难怪汉武帝曾赞叹道:“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汉代著名文人东方朔也曾著文称赞道:“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微九河其线,委小七泽其杯,盈彼王屋、太行、终南、五民、岷、番、雁荡之秀,拔天台、会稽之奇。”
  董海川寻中路上山,过王母池、红门宫,拾级而上,又过万仙楼、斗母宫,经柏洞、壶天阁、回马岭,便来到中天门。这中天门东靠中溪山,西倚凤凰岭;北望岱顶,云梯高悬,南天门遥遥在上;南眺汶河,流水如带。
  董海川看得眼花缭乱,不禁心花怒放。从中天门往上走,山路趋向缓平。过了云步桥,便到了五松亭:传闻泰始皇当年登泰山时,曾在此处松树下避雨,因为松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离此不远是对松山,那山双峰对峙,苍松重叠,乱云缥缈其间,风起松涛拍岸。从对松山到南天门的一段山路,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盘,盘道中间有一座升仙坊。
  董海川走着走着,前面走来一位瘦和尚,双手抱臂,嘻嘻笑道:“你若通过此处,须与我比武。若赢我,便放你过去。”
  董海川听了有点恼火,心想:这和尚真是无礼,光天化日之下,竟阻挡别人去路,应当教训教训他。想着,一招“猛虎掏心”,一拳朝那和尚打去。
  那瘦和尚不慌不忙,运口气,鼓着嘴巴,“噗”的一声,嘴中扑出一道水柱,朝董海川喷来。董海川不知这是击水功,只觉得一股寒流袭来,包忙闪身,慢了一点,左肩已被击中,
  一阵酸痛,扭头一瞧,衣衫已经撕破,左肩头红了一片。他不禁倒退几步。
  “师弟,休得无礼!”只听一声大喝,从上面石阶上又下来一位胖和尚。“还不快去担水,师父要骂你呢!”
  瘦和尚吐吐舌头,做了个鬼脸,一溜烟似的朝上跑去了。胖和尚也尾随而去。
  二人一前一后,疾步如飞。董海川整整衣衫,继续朝前登攀,见石阶上嵌有一双双脚印,他不禁称奇:这胖和尚真是好功力,莫非他们都是铁拐道人郭济元先生的弟子,看来我这番辛苦没有白费,拜师有望了。
  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峭,接近南天门时,回头一望,仿佛身在云霄之中,飘飘欲仙。他从摩空阁出来,穿过天街,过了碧霞祠,从唐摩崖往上走就到了泰山极顶,又名玉皇顶。只见山顶有一庙,金碧辉煌,门额书“玉皇庙”三字。
  董海川暗喜心想可找到郭先生了,他下意识地摸摸“秋风落叶草”宝刀。这时那个瘦和尚正挑着水桶走出寺门,朝董海川做了一个鬼脸,旋风一般下山去了。
  董海川跨出大门,走进大雄宝殿,殿内一片香烟缭绕,一位老法师身披火红袈裟,端坐佛像前。口中念念有词。
  董海川正欲上前问话,那胖和尚从西厢房走了出来,问道:“你来这里有何事?”董海川急忙揖身道:“借问佛家,此处可有一位铁拐道人郭济先生?”
  胖和尚上下打量他一番,说道:“郭先生来去无踪,云游天下,他从燕山来此栖身,几日前不辞而别,听说他又到河南开封去了。”说罢,不紧不慢地回东厢房去了。
  董海川听了,如凉水浇头,大失所望。只得从原路下山,来到中天门,顺凤凰岭西行,经黄西河谷,过黑龙潭,来到一座寺院前。
  董海川见天色已晚,便想进寺借宿。走近一瞧,只见山门上写着三个字:普照寺。走进寺门,看见一位老和尚正在练功,他身捷手快,蜿若游蛇,嗖嗖有声。一忽儿,他来一招“金鸡独立”,造型飘洒。董海川不禁叫好,仔细一瞧,宝刀已在和尚手中。
  和尚将刀拔出刀鞘,飞步劈向旁边一株幼柏,只听“咔嚓”一声,幼柏拦腰而断。和尚又劈向旁边一座石碑,那石碑也被削去一角。盲和尚啧啧赞道:“好刀!好刀啊!”说着,又一个虎步,那刀又回到董海川身后,功夫干净利索。
  董海川“扑通”跪地道:“弟子不远千里,拜访名师,请受弟子一拜!”
  盲和尚听了,不耐烦地说:“我这功法是祖传秘方,家祖有训,此法不传外人!”说完,傲然入寺。
  董海川一路靠卖艺为生,又辗转来到了河南开封,街上车水马龙,非常繁闹。
  董海川看见街心有一个客店,便想进店住下再作打算。
  店小二是个瘸子,身材短小。
  董海川问:“此处还有地方住吗?”
  店小二道:“客官随我来。”店小二引他来到后面一间客房,见屋内窗明几净,倒还利落。店小二给他打来洗脚水,又给他炕上换了新被褥。
  董海川解下宝刀,一摸胸前,里面只有三个铜钱。他拿起宝刀,就要出门。
  店小二慌忙上前拦道:“客官是不是嫌我这里不干净。”董海川道:“不是,我身上盘缠将尽,我到外面再耍几回武艺赚些钱来,再来住店。”
  店小二忙道:“不妨,不妨,我不是钱串子,先住下再说。”说着,推董海川在椅上坐了。
  董海川见他言辞恳切,也不再推辞,就住下了。
  次日天蒙蒙亮,董海川被鸡啼声唤醒,店小二已把洗脸水和毛巾放下炕下。
  董海川洗完脸,来到院里,乘兴耍了一回六合拳。正练得起劲儿,前房的店小二喊道:“开早饭喽!”
  董海川用毛巾擦擦脸,来到前房。这里是个饭堂,饭堂里已有两人,靠东边屋角坐着一个胖和尚,正值初秋,他敞着胸怀,摇着一把大蒲扇。屋角西边坐着一个老道,鹤发童颜,又止微合,正在养神。门口老榆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
  店小二来到胖和尚面前,打揖问道:“请问法师,您吃点什么?”
  胖和尚打了个哈欠,说道:“来一斤狗肉包子。”
  店小二赔笑道:“我这店里只有猪、牛、羊、驴肉包子,还没卖过狗肉包子。”
  胖和尚道:“那好,来二两驴钱肉,一斤牛肉包子。”
  店小二一扬毛巾,说声:“好喽!”又来到老道面前说道:“这位老道,您来点什么?”
  老道摸摸鹤发,眨巴眨巴眼睛,便道:“我只想在这儿歇歇脚,一会儿就走,什么也不吃。”
  店小二笑道:“您老尽管歇着,一文钱也不要,别把凳子磨破了就行。”说着又来到董海川面前。“壮士,您吃点什么?”
  董海川要了半斤猪肉包子。
  此时,住店的人们也陆续进来坐了。
  这时,门外一阵环佩相撞之声,走进一位俊俏女子,她举止轻盈,款步来到一个座位坐下。胖和尚见那女子颇有姿色,嘴里一边嚼着包子,一边凑到那女子面前,叫道:“娘子,老夫陪你用早饭。”说着坐在女子旁边,动手动脚,那女子纹丝未动。
  董海川一向打抱不平,见老和尚调戏妇女,心中不平,上前叫道:“休得无礼!”
  胖和尚一听羞红了脸,一甩蒲扇站了起来:“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董海川道:“有本事通个姓名,我不打无名之辈!”
  胖和尚听了呵呵笑道:“我乃山西平遥双林寺知觉和尚,你这毛头小子是何人?”
  董海川正色道:“我是顺天府文安县朱家坞村。”
  知觉笑道:“你先打我吧!”
  董海川趋身上前,挥拳便打。知觉和尚用蒲扇左扑右晃,董海川拳拳落空。
  知觉笑道:“你那拳头不顶用,还是拿个家伙打我吧!”
  董海川刷地一声抽出“秋风落叶草”宝刀,但见寒光四射,众人齐声叫好。
  知觉也怔了一怔。
  董海川大喊一声:“看刀!”只听“咔嚓”一声,分明是对着和尚砍的,可是却把桌子劈去一角。
  董海川转身去寻知觉,他正蹲在一张木凳上嘿嘿冷笑呢。董海川有点心慌,自知武功浅薄,欲退不得。
  这时,知觉跃上桌面又飘然落地,全无声响。
  知觉笑道:“后生,这下该瞧我的了,我要叫你瞎一只眼睛。”说着,伸出左手两指,朝董海川戳来。
  这时,只听“哎哟”一声一声面团飞来塞住知觉左眼。知觉忙用手去扒糊在左眼上的面团,又有一团面塞住知觉右眼,知觉急忙扔掉蒲扇,用双手去扒糊住双眼的面团,谁知却扒不下来,他知遇到高手,唯恐吃亏,于是火急火燎,夺门而出。
  扔面团的正是坐在一边养神的老道。他抖抖烟色道袍,正了正雪白云髻,朝那重孝女子唤了声:“翠珠,我们赶路罢。”走出门去,在那老榆树下解绳牵过毛驴,跃身骑上。
  店内端坐的少女缓缓起身,她来到毛驴前,将缰绳牵在手。毛驴“得,得,得”渐渐远去。
  原来老道和那女子是一路人。
  莫非那老道就是铁拐道人郭济元?
  董海川急忙奔出店门,可是老道和少女已无影无踪。
  董海川扫兴回到店内,帮助店小二收拾了一番。他一摸怀内,银两所剩无几。于是带上宝刀来到相国寺前。他脱了青衫,摆个摊,朝众人打个揖首道:“有瘾您凑合着瞧,没瘾您站在一边助助威,练得不好,您甭给掏银子!”说罢,耍了一趟六合刀,把刀放下,又耍了一趟六合拳。
  这时,从东边来了一位骑白鹿的和尚,着一身皂色僧服,腰间拎个大葫芦。他呵呵笑道:“这等武艺还有脸面在此卖弄,不如回家种地去!”
  董海川听了,朝和尚打个揖道:“你若不服气,咱们比试比试。”
  和尚听了,不慌不忙,解下大葫芦咕嘟嘟,喝了一大口,然后朝董海川一努嘴,“噗”的一声,一道水柱喷来。董海川知道这是击水功,急忙转身,那水柱喷到地上,竟出现一道水沟。
  董海川心想:这和尚虽然年轻,还真有功夫,不如拜他为师。一抬头,那和尚骑着白鹿就要离去。
  董海川叫道:“喂,和尚,你是哪个庙的?”
  那和尚也不回头,只是吟道:“少年遁空,林中鹿鸣。寺烛明月,僧锁云重。”
  董海川见那和尚不停下,扫兴而回。众人早已一哄而散。
  董海川回到原处,低头一瞧,糟糕:“秋风落叶草”宝刀不知去向。
  

第三回 碧霞观专访碧霞仙 正气殿揭晓正气身
董海川正为师父的传家宝刀丢失焦急,猛一抬头,看见宝刀正插在相国寺墙外的一株银杏树干上。董海川飞身取下宝刀,只见宝刀尖处插着一个诗笺,诗笺上写着一首五言绝句诗,诗曰:“八方一杯酒,卦卜观京华。掌上有奇山,传书武林观。”
  董海川回到客店,把诗笺铺在坑上,左右观阅,不解其意。董海川请店小二来看,他更看不出什么名堂。
  店小二眉头一皱,说道:“我去把相国寺住持铁佛法师找来,他老人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肚子里有文章,可能会瞧出点门道来。”
  董海川道:“那就麻烦你跑了趟了。”
  一会儿,店小二引一位身披火红袈裟的白眉法师进来,正是相国寺的铁佛法师。董海川与法师见过礼,忙把诗笺递给他。铁佛法师看过诗以后,笑道:“这是珠联妙名,右首诗尾是九华山观,一定是安徽九华山有高人传你武艺。”
  董海川听了大喜,说:“我找名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如今竟有高人指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这时,只听铁佛法师叫一声:“哎呀,不好!”
  董海川忙问何故。铁佛法师把诗笺翻过来观阅,诗笺背面也有一首五言诗,诗日:“明天复明天,复字何时完?清月照零丁,反被世人传。”
  铁佛法师惊道:“这是一首反诗!你们看,这四诗的诗头反过来看,是‘反清复明’四个字。这位高人一定有许多委曲,是位反清志士,你去寻他,日后必能成大器。”
  店小二哆嗦着拍了拍董海川的肩头:“客官,这年头还是持重点好,反朝廷是要杀头的!前一段,湖南闹起什么天地会,朝廷‘咔嚓’、‘咔嚓’可杀了不少乱党,脑袋这个玩笑是开不得的!”
  铁佛法师听了微笑不语。
  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并称四大佛教圣地,相传在东晋时代这里就建有道观和寺庙。唐永徽四年,新罗国王族金乔觉渡海而来,见九华秀丽端庄,隐修于此,苦行七十五年,到开元十六年农历三十夜坐化,享年九十九岁。世人看到他去世后的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相似,因此称他为“金地藏”,并建立地藏塔,供以朝拜。九华山古称九子山,汉代称陵阳山,还有求子山、天台山、去冠山等旧称。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遨游此山,见山色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摸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便将九子山改称九华山。九华山有三百余座寺庙、道观,僧尼道士一万多名,香客遍于长江流域数省,隐士高僧不乏其人。董海川来到九华山时,天已破晓云横雾绕,只见九华山诸峰宛若朵朵金莲,竞相开放。寺庙星罗棋布,苍松异花点缀其间。那化城寺、旃檀林、肉身殿等高低错落,各占一处。
  董海川沿山寻觅道观,道观中那些道士、道姑见他只是不睬。董海川寻师没有结果,有些焦躁,来到后山时,已是深夜,雾气缥缈,奇径纵横。忽听前面有潺潺水声。他觅水而去,来到一条小河边,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正踏水过河,虽是涉水,声息极微。
  董海川知老道功夫高深,心想可能正是欲寻之人。仔细一瞧,正是开封客店里遇到的那个老道。于是快步来到老道面前,揖首道:“师父,请受我一拜。”
  老道说:“我们出家人,每天拜坛求道,只图个清闲自在,哪里会什么武艺。”
  董海川道:“方才我已看见师父的踏水功,您功夫非凡,不必瞒我。我在河南已得您的指点,才千里迢迢寻到这里。”
  老道一挥鹅毛扇:“我们观中不养闲人,你还是另找山门罢。”
  董海川道:“我可以不用观中口粮,每天在山里耕田砍柴为生,只学武艺。”
  老道问:“你有什么本事?”
  董海川慨然道:“我有‘程门立雪’的精神。”
  老道微笑着眯着眼睛:“你学艺为什么?”
  董海川昂然答道:“救苍生,壮国门;承师艺,传乾坤!”
  老道听了,微微一笑,飘然而去,董海川紧随其后。
  董海川随老道穿过茂林修竹,沿着蜿蜒石径逶迤而行,来到一个幽静所在。只觉异香扑鼻,炉烟袅袅。翠竹丛中掩映着一座巍峨壮丽的道观,依山递进,金殿秀阁,隐约可见。老道来到观门前,轻合双掌,掌声响彻山谷。一忽儿,道门半掩,老道进去,吩咐道童关门,把董海川关在门外。
  董海川借着月光看那道匾,上书三个瓦蓝大字:碧霞观。
  董海川见老道一时不肯收他为徒,有些闷闷不乐,又加上几日兼程,身体疲惫,便倚住一株桑树睡了。
  睡梦间,他被一阵“咯咯”的笑声惊醒,睁眼一瞧,见天已大亮,两个妙龄少女,正从观里出来。董海川不禁纳闷:道观里为何住着身穿明代服饰的女子。其中一个穿藕荷色衫的女子笑道:“呆子,既然想拜师,还不跪在门口,一点诚意也没有”。
  另一个穿粉衫的女子笑得更响,说道:“师父快出来了,还不跪下!”
  二人说着,下山而去。董海川听了两个女子的言语,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跪在道观门口。一直跪到夕阳西下,道观内还是没有动静。
  一会儿,皓月当空,冷风袭人。董海川觉得腹中饥饿,便想找点野果充饥,他绕着观墙往前走,走了约摸三里还是没有尽头。他看见旁边有一株桃树,便攀缘上去,嗬,这道观好大,那八仙殿、玉皇殿、灵官殿、太祖殿、藏书楼、老律堂,错落有致,观内回廊环绕,假山重叠。
  这时,听“噗”的一声,一颗石子落在观内的水池内。一个黑影沿着观墙脊飞奔,动作敏捷轻如野猫,那黑影愈来愈近。皎皎月下,董海川见来人是个秀丽女子,一身青色夜行衣,身后背一柄宝剑。女子一招“白鹤穿林”,飘然落地,躲于假山之后。此时恰有一位道童手持一个朱纱灯笼,晃晃悠悠走来,类笼上写着一个金字:毕。
  道童经过假山时,那女子旋风般转出来,施展点穴法,用手指轻轻在道童身上一点,道童未哼一声,倒在地上。董海川思忖:这女子一定是个飞贼,来观内偷盗。那女子来到一座楼阁前,潜身上了楼。董海川为探个竟,也尾随那女子上了楼。
  董海川上了二楼,却不见了那女子踪影,他见楼阁内有烛光,便将手指放在嘴里蘸湿,在纸窗上捅破一个小口,往里一瞧,看见前夜所见的那位老道正坐在一个大浴盆内纹丝不动,双目若睁若闭,木凳上放着金黄道袍、内衣等物。看来老道正在洗浴,不知为何呆坐盆中。董海川猛一抬头,看见那青衣女子像游蛇一般盘醒在西壁上,一只手朝一块诗匾摸去。诗匾上写着一首草体五律诗:沙睛冬候暖,古观晚苍凉,一径踏残叶,半庭除夕阳。泥封丹灶合,石护蘸坛坊。华表依稀似,蓬莱是故乡。
  那女子朝木盆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