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苏联到俄罗斯-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朋友便是敌人”这种思路影响。党史上写的一律接受,不会产生丝毫怀疑,思想逐渐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解放初期我们学的中国革命史就是套的联共(布)党史的模式。
李:您怎么看托洛茨基这个人?
蓝:他是很残暴的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比斯大林还激进,完全不要传统文化,不要资产阶级的文化,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列宁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继承的,而托洛茨基所持的就是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一切文化从无产阶级开始。不过他崇拜列宁,列宁说过的话他都尊重。斯大林读书很多,特别爱读小说,记忆很好,对待传统文化基本上与列宁的观点相同。我现在发现,他在搞运动的时候,就是他地位不稳固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才搞的。
李:当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时,就搞运动,而且不是直接针对你,总是绕着弯子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达到巩固地位的目的。
蓝:斯大林为什么要搞清洗呢?就是他总怀疑别人反对他。他永远也没有敌人,因为还没等别人反对他就被他搞掉了。他通过不断地清洗,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地位。1953年,他又要清洗,当时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四人结成一伙。贝利亚制造了个“医生事件”,搞掉斯大林的保健医生。斯大林通过这件事反过来整贝利亚,说此事之所以发生都是内务部丧失警惕性所致。如果斯大林不死,贝利亚的命就难保了。命运让贝利亚取得了胜利。
李:斯大林的死也是一个谜吗?
蓝:不是什么谜,是未及时抢救导致死亡。在他死之前,贝利亚四人已经发觉他要整他们,就准备跟斯大林较量。首先要把斯大林的四个亲信除掉。他们偷走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手稿,斯大林迁怒于他的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把他赶走;又在酒里放毒药,诬陷斯大林的卫队长符拉西克,又制造了“医生事件”,控告斯大林的保健医生维诺格多夫用误诊方法谋害日丹诺夫等一批党政要人,斯大林把这两人投入监狱。剩下一个警备区司令科欣金被暗杀了。斯大林也老了,意识不到这些,还要整贝利亚,他以为人家怕他。一次他们在一起喝酒,喝了一夜,回去之后,斯大林一直没有给贝利亚他们打电话。直到过了两天,斯大林别墅打来电话,说斯大林两天没有按电铃了,他们都不敢进去。贝利亚等四个人去了,见斯大林穿着睡衣,躺在地板上,还没有死。四个人看后,贝利亚说,他还穿着睡衣呢,看到我们怪不好意思的,等他穿好衣服再来吧。说完四个人就走了,没吩咐采取任何抢救措施,过了两昼夜他们才再来,找了医学院的一批医生,这时人早死了。如果有斯大林的几个亲信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此斯大林的女儿说,是他们杀死了她的父亲,他们见死不救。
李:我看有文章说贝利亚的儿子最近写回忆录为他的父亲辩诬。您认为历史回忆录方面的写作,对恢复历史原貌,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蓝:贝利亚儿子谢尔哥·贝利亚写的《我的父亲贝利亚》我读过,觉得是一部严肃的书。儿子写老子未免带感情色彩,但他披露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历史回忆录对恢复历史原貌起的作用非常大。同一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同的人可从不同立场回忆,比以《联共(布)党史》为衡量准绳比较真实。20世纪50年代出版过一本《回忆高尔基》,目的是塑造一个官方需要的高尔基,只选符合他们要求的回忆录,一些极为珍贵的回忆录,如霍达谢维奇和别尔别罗娃的回忆录,均未选入。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意歪曲高尔基。1917年7月事变后,列宁躲在拉兹里夫车站附近草棚里,20世纪20年代奥尔仲尼启则的回忆录写得明明白白:陪同列宁的是季诺维也夫,后来季诺维也夫被斯大林处决,拉兹里夫草棚里便没有季诺维也夫了。《联共(布)党史》写的是列宁在草棚中通过战友和学生斯大林等人领导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就差没直说斯大林陪同列宁了。当然,任何回忆录都不客观,只有比较着读才能接近真相。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走出阴影(3)
(原载《世纪之间》,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1)
苏联喜欢用人名命名街道、广场、车站、农庄、工厂以至城市;并且往往用健在的党政领导人和各界名人命名。斯大林逝世前除几座以他姓名命名的城市外,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巴德和斯大林诺戈尔斯克(后改为伏尔加格勒、杜尚别和新莫斯科斯克),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有斯大林广场或斯大林大街。连中国大连也有斯大林广场。苏共二十大后除大连的斯大林广场外,其他以他命名的地方都更改了。海参崴与苏联其他城市一样,多以人名命名街道和广场,不同的是除国家一级党政领导人和全国知名人士以外,还有地方名流,以及同这座城市有关的人士。街名的嬗变或隐或显地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沧桑变迁。
海参崴的中央大街原叫美国大街,纪念战船“美国号”,1859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便是乘坐这艘战船抵达海参崴的。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总督此行的目的是勘察阿穆尔海湾的地形,确定此处是否适合建立海港。勘察的结果自然是大喜过望,此地确为天然良港,遂定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占领东方,援引一年前俄军占领北奥塞梯后所建立的首府符拉迪高加索为例,意思是占领高加索。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被认为是海参崴的奠基人,把他奉为俄国的英雄,所以海参崴的博物馆都从他讲起。他1881年死于巴黎,埋葬在巴黎郊区蒙马特勒公墓。1903年,海参崴政府决定把他的遗骸运回国,但这时爆发了日俄战争,决定无法执行。过了九十年,俄国人仍未忘记此事。1990年把他一部分骨灰运了回来,1992年举行了隆重迁葬仪式。滨海边疆区政府决定在他坟上修建一座小教堂,以兹永久纪念。1992年,我已离开海参崴,没见到迁葬仪式。这次重返海参崴,经过他的墓地,并未见到小教堂,大概因为财力不足未能修建吧。
每次陪同中国朋友参观博物馆,见到画像上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那副睥睨一切的样子心里就讨厌,但并未表露出来。在伯力博物馆里有一幅描绘《瑷珲条约》签字的油画,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身着沙俄军服,昂首挺立,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趴在桌上签字,背后拖着一条大辫子,我看了实在忍不住了,脱口而出:“简直像强盗。”我不知为什么竟说了句俄语。陪我参观的俄国朋友说:“您说的是谁呀?”我一怒之下说:“我说的就是你们的穆拉维约夫总督。”我的俄国朋友是年轻人,不了解历史真相。我给她讲了《瑷珲条约》。告诉她,根据这个不平等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她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你们还想要回去?”我对她说,中国决无领土要求,况且边界已由两国政府划定。我谈的是历史,历史不容篡改。
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外国进行武装干涉。1918年6月,美国、日本等战舰开入海参崴,中央大街无法再叫美国大街了,改为斯维特兰大街,取自斯维特兰巡洋战船,这艘战船1875年驶入海参崴港口。1924年列宁逝世,为纪念这位布尔什维克领袖,斯维特兰大街改为列宁大街。列宁未到过海参崴,但对海参崴极为关心。1922年11月,他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过一句名言:“符拉迪沃斯托克离我们很远,但这座城市就是我们的。”他不用“我们的”,而用“就是我们的”,显然强调海参崴非俄国莫属。这句话至今写在火车站对面邮电大楼的墙上。我每逢经过这里都困惑不解。学过《联共(布)党史》的人都知道,1919年7月25日,俄国苏维埃副人民委员卡拉汉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海参崴是沙俄“独自”掠夺的,理应交还中国。怎么三年后布尔什维克领袖却说“就是我们的”呢?邮电大楼正面矗立着一座列宁全身铜像,也是海参崴所剩下的唯一的一座列宁塑像,其余三座都在九十年代拆除了。这座铜像无人照看,头上和身上落满灰白色鸽粪。列宁在大多数俄国人心目中已失去往日的光辉。1993年,列宁大街又改回斯维特兰大街了。
。。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2)
既然海参崴“就是我们的”,同中国有关的街名当然都得改。我每天经过的海洋大街原名中国街,北京街改为福金街,纪念1957年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的福金海军上将。绥芬河街改为乌博列维奇街。乌博列维奇曾任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指挥,1922年10月25日从外国武装干涉军和白军手中夺回海参崴,是革命功臣。但1937年受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牵连被捕入狱,同年被枪决。
海参崴曾是红军和白军争夺的战略要地,战斗极为残酷,有几条街道便以壮烈牺牲的红军指挥员命名。陡坡街改为苏汉诺夫街,传教士街改为拉佐街。苏汉诺夫和拉佐都是海参崴人民心目中敬爱的英雄。苏汉诺夫是滨海边疆区第一届苏维埃主席,1918年在一次激战中被白军杀死,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拉佐是红军游击队指挥员,死得更为惨烈,1920年被白军活活烧死。红军杀白军,白军杀红军,双方都杀红了眼。拉佐被白军烧死,但他被烧死前也曾烧死过几个白军游击队领导人。国内战争期间其他地区也大致如此。战争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海参崴则是破坏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像这样好的世界良港,比起世界其他港口来,生产设施、住宅建设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除战争因素外,政治迫害、官僚体制和计划经济也大大阻碍了海港的经济发展,直至今日,人民生活水平比发达国家不知相差多少倍。
远东大学图书馆位于莫尔多采夫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这条街的对面是喷泉街,横着相接的是斜坡街,三条街当中有个广场。1989年我初来时,广场当中矗立着捷尔任斯基的生铁铸像,1993年,莫斯科克格勃总部卢比扬卡前的捷尔任斯基铜像被推倒,海参崴的生铁铸像也跟着拆除了,广场变成停车场。我原以为莫尔多采夫是游击队员,因为以游击队队员命名的街道随处可见。没想到莫尔多采夫却是功勋卓著的契卡分子,而斜坡街原来叫明仁斯基街,喷泉街——捷尔任斯基街。契卡的大人物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捷尔任斯基是第一任契卡主席,1926年逝世后接替他的便是明仁斯基。明仁斯基也是大人物,但身体一直不好,没有他的后任亚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干得那样轰轰烈烈。1934年逝世时,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等人轮流为他抬灵柩,足以说明他的身份何等显赫。这几条街为何以契卡人员命名呢?我探究一番后才知道,原来滨海边疆契卡总部曾设在这里。苏联所有城市都设有契卡机构,但海参崴的要比别的城市的大,因为二道河子区设有劳改营转运站,押送到远东来的犯人先都到这里。转运站隶属苏联东北劳改营管理局,而这个局也设在海参崴。转运站对押送来的犯人进行“筛选”,体力强的送往科雷马开采金矿,身体弱的暂留在转运站,以后再分别押往其他劳改营。俄国著名作家沙拉莫夫就是从海参崴劳改营转运站押往科雷马的。他在科雷马关押了十七年,写出反映采金犯人生活的《科雷马故事》,轰动一时。苏联一大部分黄金都是犯人在科雷马开采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由于体弱多病,留在转运站,1938年瘐死海参崴二道河子。1937年大清洗时期,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人遭受残酷的迫害,所有中国人都从海参崴迁走。我的忘年交,早已作古的曾先生,便从海参崴押往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原始林,他在那儿伐了十七年树。我问他什么罪名,他说因为头发是黑的。如今在海参崴已找不到一户中国老住户了。
除了二道河子区,还有头道河子街,纯粹是中国地名,当然中国人就居住在这一带,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中国人以捞海参为生,崴就是海边的意思,在岸边一伸手就能捞到海参,可见海参之多,海参崴也就由此而得名。现在山东和黑龙江的老人仍管海参崴叫崴子,他们都曾“下过崴子”。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俄国人不吃海参,后来知道海参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才开始捕捞。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俄国海关查获的走私海参,不知有多少麻袋。但奇怪的是海参就是捞不尽。2001年11月初,我陪绥芬河电视台在海参崴拍商业片,其中有钓鱼的镜头,我们租了一条快艇向俄罗斯岛驶去。到了目的地,我们一行五人在艇上钓鱼,半小时便钓了二十多条,喜得主持人小姐大喊大叫。船员看到我们兴致高,也穿上潜水服在俄罗斯岛岸边大展身手,捞海参给我们看,不到十分钟竟捞起七条大海参,看得我们惊叹不已。中国老人说在海参崴伸手便能捞到海参,看来并非虚妄之说。
。。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3)
离我住得最近的菜市场位于卡马罗夫准尉街。1860年,这个沙俄准尉率领十几名士兵乘坐“满洲号”船在海参崴登陆,“那里荒无人烟”,准尉开始盖营房,被认为是海参崴的第一个建筑者。他登岸的地方还建立起一座纪念碑,用以证明在他之前这里没有居住过捞海参的中国人。
海参崴到过几位著名的文化人,前有契诃夫后有索尔仁尼琴,但都来去匆匆,没留下什么遗迹。关系较深的只有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和作家法捷耶夫。三年前为纪念曼德尔施塔姆这位杰出而又不幸的诗人,在百年大街“火花”电影院后面,即前二道河子劳改营转运站的旧址,塑造了一尊水泥塑像,但很快被人打掉鼻了。当年折磨诗人的看守人员看来并未死绝,或者他们的后代仍在滋生,这些人岂能容忍为他们的牺牲品建立纪念碑?有意思的是,去年又在原处用生铁铸造了一尊诗人的全身像。我回国的前两天冒着大风前往拜谒,见到生铁像上泼了一道红漆。没想到那些人对诗人的仇恨,竟然如此绵绵无绝期。
法捷耶夫可算作滨海边疆区产生的作家了,他在海参崴商业学校上过学。他住在姨妈家的一栋小楼里,这栋小楼至今保存完好,是海参崴最漂亮的建筑之一,位于卡马罗夫准尉街菜市场对面。我经过时常会猜想,他姨妈家一定很有钱,不然建筑不起这么漂亮的住宅。法捷耶夫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念了七年书,商业学校旧址成为远东大学校部。这是一座20世纪初的建筑物,恢弘、坚固、美观,同苏联时期的建筑物迥然不同。建筑物留着时代的印记,走在街上,一眼便能看出哪些是十月革命前建造的,哪些是斯大林时代建造的,哪些是赫鲁晓夫楼,哪些是勃列日涅夫楼。海参崴也有一条法捷耶夫街,但法捷耶夫自1921年离开后再没回来过。他当了斯大林的文学总管,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日子却过得并不快活。他做过违心的事,伤害过不少人,也帮助过一些人。斯大林死后,他思想起了很大变化,决心改组作协,把它从一个衙门化的机关改变成创作团体,但遭到他的助手们的反对。他与有势力的作家,如西蒙诺夫、苏尔科夫、特瓦尔多夫斯基一一吵翻。他向苏共中央求援,可赫鲁晓夫等人正陷入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中,没有理睬他,使他完全绝望。他虽再没返回过远东,但一直怀念远东,怀念他充满理想的美好岁月,不然便不会一直在写《最后一个乌德格人》了。乌德格是个人数极少的民族,至今不足两千人,他在远东打游击时同他们接触过,从此难以忘怀。
有些街名我听起来别扭,如马卡罗夫街、库兹涅佐夫街和涅韦尔斯科依街。马卡罗夫曾任旅顺口太平洋分舰队司令,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被日本鱼雷炸死。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领土打仗,哪方人被打死了都活该。库兹涅佐夫曾是苏联海军主帅,在他领导下,苏联海军一度称霸世界,也许还有点让俄国人骄傲的地方。涅韦尔斯科依是俄国海军上将,1855年率俄国战船占领了黑龙江出海口庙街,为了纪念尼古拉一世,竟把庙街改成尼古拉耶夫斯克。1898年沙俄“租借”旅顺、大连后,为了讨好尼古拉二世,曾想把大连也改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尼古拉二世怕犯了祖宗的讳,没有批准,但还是把大连改为达尔尼(远方)了。
还有一条街名不仅我听起来别扭,俄国人听起来同样不舒服,这便是梅赫利斯街。1938年梅赫利斯到海参崴来过一趟,因为他是大人物,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但他此行的目的是诱捕布柳赫尔元帅(即加伦将军),布柳赫尔元帅到莫斯科后不久便被枪决了。梅赫利斯是斯大林最宠信的人之一,卫国战争期间他经常代表斯大林视察各战区,不知迫害了多少苏联将领,战争初期,巴甫洛夫大将便是因为他的栽赃而被处决的。他在斯大林面前自称“癞皮的犹太狗”。1953年,梅赫利斯死在斯大林前面,对以后新领导人之间的权力之争不构成威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提起。现在大多数俄国人都知道梅赫利斯是何许人了。20世纪90年代,梅赫利斯街改为邵尔斯街。邵尔斯是苏联国内战争中的英雄,1919年在战斗中牺牲。
蓝英年:海参崴的街道(4)
(原载《收获》2002年第2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蓝英年: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邪恶势力》译后(1)
《邪恶势力》的作者是苏联作家皮库利。皮库利在中国是个陌生的名字,很少人听说过;但在苏联名声极大,超过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当然并非指他作品的价值)。他的读者超过苏联任何一个作家,仅在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之下,被誉为苏联的大仲马。我说他可以同中国的金庸媲美。有这么大的名气,为什么中国没介绍呢?我想是因为苏联文坛有意贬低他,把他定为通俗作家。他写的都是历史小说,多采用野史,并常突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规定的框框,为史学界所诟病。他又从未获得过各种奖项,所以苏联作品在中国泛滥时期,也没有哪家出版社肯把遭苏联官方冷遇的作品列入选题。
皮库利的作品极多,到底出版了多少本书我也弄不清。我从俄国朋友那里知道,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宠臣》和《邪恶势力》。《宠臣》写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拓疆土的功绩和豢养面首的恶习,《邪恶势力》则道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覆灭的原因。
《邪恶势力》中的主要历史人物,除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外,便是妖人拉斯普京了。《邪恶势力》虽为小说,但并非戏说。其中大多数人物和事件,在别的书中都得到印证。如我所读过的俄国人爱德华·拉津斯基写的《尼古拉二世的生与死》,美国人斯坦伯格和俄国人赫鲁斯塔廖夫合写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英国人罗伯特·梅西写的《尼古拉与亚历山德拉》和中国人李永昌写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传》。这些著作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邪恶势力》讲的大致相同,只是没有后者生动。除论述末代沙皇的专著外,在亚历山大三世重臣维特伯爵和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的回忆录中,也都提到《邪恶势力》中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拉斯普京。皮库利在书中一再说他写的是政治历史小说,并引用大量史料,所以《邪恶势力》虽非信史,但对历史并未虚构,仍可当历史书来读。不过皮库利使用的材料大多不出于正史,而是当年报刊上发表的揭露拉斯普京的文章和警察的秘密报告、沙皇和皇后的通信,以及与拉斯普京有关人物的回忆录,其中既有他虔诚的信徒也有他凶恶的敌人。如他的死党维鲁博娃和发誓掏出他肠子的伊利奥多尔神甫。帝王将相进入正史,像拉斯普京这样的角色进入不了正史,只能将他贬入野史。
我说拉斯普京是妖人不够准确,应当说他用虔诚的话语迷惑住沙皇和皇后,特别是皇后,以及一群上流社会的贵妇,公爵夫人和伯爵夫人。他除了善于蛊惑人心外,还有高超的房事本领。有了这两点,他便把一大群贵妇攥在手心,通过她们钻入王室,最终控制了王室。
拉斯普京是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省波克罗夫斯科耶村的农民。但他从小不爱劳动,受不了耕田种地的辛苦,长大成了无赖,靠欺骗和诱惑妇女过活。看见饭店有人吃饭他便凑上去讨,不给便死皮赖脸不走。村里人都怕他,知道得罪了他准遭殃。1917年沙皇覆灭后,他家乡的村民们纷纷揭发他。卡尔塔采夫说:“有一天他偷干草垛围栏换酒喝被我抓住,打了他一顿。他恶毒地报复了我:奸污了我小女儿,又拐走我妻子。我的两匹马也不见了。”有人揭发拉斯普京参加鞭身派活动。这个宗教派别的信徒先一起跳舞,跳到疯狂时便倒在地上群交。拉斯普京不仅糟蹋本村妇女,把邻近村子的妇女也糟蹋遍。地方志编辑得出结论:肉欲在拉斯普京身上爆炸,仿佛淫乱魔鬼在他身上附体,他给兽欲包上敬神的外衣,从而打下拉斯普京现象第一块基石。拉斯普京这个姓便是从“放荡”一词派生出来的。他身上还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提:天生有一副铁打的身体,具有牲畜般的耐力。他五十岁时可以从中午狂饮纵欲到次日凌晨,然后精神抖擞地上教堂做晨祷。晨祷后再重复前一天的功课。正常人是受不了的。就是这样一个游民、淫棍和酒鬼,一个大字不识的恶棍,竟实际上掌握俄罗斯帝国权柄数年之久。
蓝英年:罗曼诺夫王朝的掘墓人——《邪恶势力》译后(2)
如果拉斯普京一直呆在西伯利亚农村,祸害的范围还是有限的。但命运的恶作剧却把他送入专制君主的内宫。沙皇和皇后对他敬若神明,言听计从,他的胡言乱语被当作上天的神谕,帝国大厦如何能不倾覆?
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不相信皇族,不相信贵族,更不相信人民,只相信上帝。他们派人四处寻找上帝的代言人。1905年革命被血腥镇压后,他们更胆战心惊,抛出成立杜马的诏书。1905年成立的俄罗斯人民同盟,即黑色百人团,又叫黑帮,为竞选杜马的席位,派人四处搜寻宣传高手。与此同时,皇后也派人到民间寻找圣徒。传说西伯利亚出现了一个未卜先知的圣童米季卡,地方官吏把他送到皇宫。这是一个神志不清的残疾儿童,豢养人用鞭子抽他,他发出痛苦的哞哞声,这哞哞声便被说成上天的预言。米季卡到皇宫后不会使用马桶,在墙角里把屎拉得一堆一堆的。女官们踩得满脚都是,虽说是圣徒拉的,感觉总不愉快。一次米季卡被抽得太厉害,歇斯底里发作,倒在地板上。皇后看着他,大概受到强烈刺激,也歇斯底里地倒在地上打滚,导致流产。这么一来,只好把圣童和豢养人送回西伯利亚。这次寻找圣徒失败了。黑色百人团派沃斯托尔戈夫神甫到西伯利亚寻找宣传高手,发现了拉斯普京,把他带回圣彼得堡。黑色百人团中央委员会考问他,这时拉斯普京尚未进入角色,只会说:“我主上帝,上帝保佑我们大家!”因而没被黑帮看中,认为他不过是农村常见的无赖,命令神甫把他送回去。但沃斯托尔戈夫神甫不肯认输,把拉斯普京当成他的晋升法宝。此路不通走彼路,神甫打定主意通过贵妇们把拉斯普京捧起来,自己跟着沾光。他看出拉斯普京能说会道,一肚子坏水,准能飞黄腾达。神甫下了赌注,给他置办服装,把他带进有权有势的伊格纳季耶娃伯爵夫人家。临行前,神甫训导拉斯普京:“你要保持本色,你的力量就在于你的野性,要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神甫还给了拉斯普京一段铅笔、一个小本和一把小刀。小刀后来派上用场。拉斯普京一进门便对伯爵夫人吼叫道:“你怎么搞的,老妖婆?瞧,把什么丢人现眼的玩意儿挂在墙上。你这是让鬼闹的!买这幅画花的钱够庄稼汉买条奶牛。你看,我用法力废掉它!”拉斯普京在挂在墙上的半裸的《娜娜》油画肚脐上狠狠地打了个叉。喝茶的时候,神甫向他要了小刀,悄悄溜出去,在拉斯普京打叉的地方用小刀割破,又回到他身边。过一会,一个人从外面跑进来,对着伯爵夫人耳朵说了几句话。老太婆站起来,虔敬地向大家宣告:“拉斯普京长老说得对,神已在我家显灵了。娜娜承受不住长老的法力,撕裂了。”拉斯普京在众人眼里威望陡增,已变成神人了。他同沃斯托尔戈夫神甫回到家中,大笑不止。神甫说功劳应归功自己,是他把拉斯普京变成神人的。后来他们吵翻,神甫说出真相,但那时拉斯普京神人的地位已无法动摇。接着,拉斯普京施展他的第二种本领——高超的床上工夫。第一个跟他上床的是戈洛温娜伯爵夫人的女儿蒙卡。事后,蒙卡对女友男爵小姐库索娃讲述拉斯普京“圣化”她的经过:“他跟我干的事无法用语言表达!你知道吗,他干这种事的时候还强迫我祈祷,真的,他把向基督祈祷同畜生般的姿势结合起来,感觉特别强烈。我的身子掏空了,就像倒干酒的罐子。我的身子没有了,只剩下灵魂。同长老发生关系后我觉得自己也成了圣徒……他真是个十足的畜生。”此后,蒙卡成为拉斯普京的死党,专门向他推荐女人。蒙卡对女友们说:“这算什么,好朋友?说到底这并不是爱情,只是一种特殊的祈祷方式,如同谁都可以上教堂,谁都可以向上帝祈祷一样。你也去祈祷吧!”如果向拉斯普求助的女人不肯上床,蒙卡便劝说道:“不做这种特殊的祈祷长老就没力量,办不成事。”
苏联著名精神病学家别赫捷列夫揭示出拉斯普京对女性影响的秘密:“他的力量在于他天生好征服人的个性和善于立即把自己摆在所有求见女人亲密无间的位置上……‘虔诚的’长老在前厅迎接每位来访的女士,先用自己‘温柔的’大手摸遍她们全身每个部位,似乎研究她们的形体,一下子拉近了她们同他的距离,此刻她们已成为他的候补情人。”精神病学家接着写道:“还有性催眠术,拉斯普京有极强的性催眠术,对正在退化的上流社会女士效果尤佳。”1976年才去世的杜马右翼党团领袖舒利金在回忆录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