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了许都。
  九月,曹操被献帝任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大将军是将军的最高称号,为中央政府的执政者,自武帝以来,只有少数皇帝最为信用、最有权势的大臣才有资格充任,权位常在三公之上。武平侯是县侯。汉代侯爵承秦制共分二十个等级,功大者封一个县,功小者封一个乡或一个亭。曹操最初袭费亭侯,只有一个乡亭的封地,在侯爵中等级最低,现在升为县侯,连升了若干级。曹操因循旧例,接连上表表示谦让。其中《上书让增封》说:
  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
  “比章归闻”,谓接连递上奏章表述自己的心情。“天慈”指皇帝的恩惠。从“让不过三”、“至于四五”等语来看,曹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做做谦让的样子。文辞虽仍极恭谨,但已了无谦卑之色,流露出一种自信矜持的口吻,与上书让费亭侯时已有不同,表明曹操大权在握,已今非昔比了。
  曹操左右的部属也得到了封赏。荀彧被进升为侍中,代理尚书令。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长官。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自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成为朝廷行政事务的总管,颇有实权。尚书台常由地位比尚书令更高的官员加上“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头衔来加以总管,曹操这时实际上是将自己“录尚书事”的职权部分地移交给了荀彧。从此,曹操外出征伐时,朝廷中枢的大政就交由荀彧来调度处理。献帝从这时起,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了。
  自献帝西迁长安后,朝廷的典章制度荡然无存,都许后才又慢慢重建起来。原泰山太守、因未完成接应曹操父亲曹嵩的任务而逃到袁绍那里去的应劭,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安元年(196),他删定律令为《汉仪》上奏。当年曹嵩被杀,严格说来应劭并无责任,他只不过到得晚了一点,看来曹操对这件事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无追究责任的意思,因此在建安二年(197)通过献帝任命应劭为袁绍的军谋校尉。应劭又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上奏。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都是依据应劭的建议建立的。
  献帝东迁后,因几经波折,宫中食用困乏,曹操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二顶,丝线十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二箱,椑枣(一种青黑色的枣)二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顺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仅《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极不完全的记载,曹操进献的器物就有:
  盛四石的铜器四只,盛五石的铜器一只;
  皇帝用的纯银粉铫(取粉的用具)一只,药杵臼一具;
   。。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6)
铜熨斗二枚;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用纯银雕刻三条带子镶在上面并漆上图案的书桌一张,用纯银做成三条带子镶在上面的台砚一个,圆砚大小各一个;
  皇帝用的漆上图案的皮枕头二个,贵人、公主用的黑漆皮枕头30个;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纯金香炉一个;贵人、公主用的纯银香炉四个,皇太子用的纯银香炉四个,西园贵人用的铜香炉30个;
  皇帝用的杂物,有纯金痰盂一个,油漆的圆痰盂四个,贵人用的用纯银做成三条带子镶在上面的痰盂30个;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供上车踏蹬用的漆绘图案的两重几大小各一个;
  皇帝用的在金属刻纹上嵌上金线的一尺二寸铁镜一个,皇后和皇太子用的在金属刻纹中嵌上银线的七寸铁镜各四个,贵人、公主用的九寸铁镜40个;
  皇后、贵人、公主及皇子用的纯银漆带镜一个,西园贵人用的镶有三条纯银带子的镜子五个,皇子用的银匣一个、杂物16种,上面加有三条纯金带子的方形妆奁匣四个;
  上面镶有三条纯银带子的镜台一个,纯银镜台七个;
  纯银的盛去污粉的匣子,纯银的雕花匣子,又银子雕花漆匣四个;
  油漆绘画的妆具一个,镶有三条纯金带子并有绘画的方形妆奁匣一个;
  容五石水的铜澡盆一个;
  镶银并有绘画的象牙杯盘五套;
  皇后用的画有各种花纹的象牙尺一个,贵人、公主用的象牙尺150个,骨尺50个;
  皇后用的画有各种花纹的象牙藏针管一个。
  ………………
  开列一份这样的清单是有意思的,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东汉末年宫廷生活的一斑,看到地主阶级上层生活的奢侈腐化和当时工艺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还可以从中看到曹操当时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曹操不仅是政治上的决策者,军事上的拱卫者,在后勤、生活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主管的角色。献帝都许的初期,百废待兴,在建立朝廷正常的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方面,曹操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曹操在谯县时,跟县令郭芝学得一种酿酒法,他特地为此上奏,向献帝详细介绍这种酿酒法,从这件事也不难体会到曹操想办好这类事情的心情。
  当初献帝东迁来到河东时,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劝袁绍将献帝迎来邺城,认为这样做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叛逆,处于谁也无法抵御的地位。袁绍最初听了很高兴,打算采纳这一意见,但遭到另一谋士郭图及部将淳于琼的反对,认为在当时英雄并起、谁都想夺得天下、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情况下,如果把献帝弄到身边来,有事情动不动就得向他请示,听从他的意见显得自己权轻,不听从又是抗命,不是什么好办法。沮授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迎来献帝既合道义,又合时宜,不能迟疑,否则会被别人抢先。但袁绍因当初献帝是董卓拥立的,并不合自己的心意,加之郭图等人反对,因此不再理会沮授的意见。
  不出沮授所料,曹操果真抢先动手了,并因此而得到了不少实惠。曹操迎献帝都许后,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也纷纷归附,这下袁绍后悔了。袁绍很快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他以许县低湿、洛阳残破为由,要求曹操迁都鄄城,企图将献帝迁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以便就近施加影响。鄄城离冀州很近,但还是曹操的地盘,袁绍满以为曹操不会不同意。谁知曹操立即看透了袁绍的用意,拒绝了袁绍的要求,并以攻为守,以献帝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备他地广兵多却只顾树立自己势力,没见他出师勤王,只见他没完没了地同别人互相攻伐。袁绍白讨了一场没趣,没有办法,只得上书为自己表白申辩一番。
  曹操被献帝任为大将军后,又以献帝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地位却在大将军之下。袁绍见自己成了曹操的下级,深以为耻,大为不满,发牢骚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7)
“曹操几次打仗失败,连命都差不多丢了,都是我把他救下来的。现在却忘恩负义,挟持天子命令起我来了!”
  于是上表推辞,不肯接受太尉的任命。当时袁绍的实力远远超过曹操,曹操心里明白,决不能在这个时候同袁绍翻脸,因此决定暂对袁绍作些让步,上表固辞大将军的职务,而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建安二年(197)三月,正式以献帝名义派将作大匠孔融持节到冀州策命袁绍为大将军,并赐给弓矢节钺、虎贲(武士)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得到甜头,这才安下心来。
  建安元年(196)十一月,献帝在曹操辞让大将军一职后,改任曹操为司空,代理车骑将军。司空是掌管国家土木营建和水利工程的官职,三公之一,车骑将军是将军中略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一种名号。曹操虽然把大将军的职位让出去了,但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处在总揽朝政的地位。袁绍虽然得到了大将军一职,并得到了弓矢、虎贲等礼遇性的赏赐和总统诸军的权力,但他实际上还是只能在自己原有的辖区内发号施令。在如何对待献帝、利用献帝这个问题上,袁绍缺乏眼光和决断,大大地输给了曹操一着棋,从此逐渐走向被动。
  将窘困流徙中的献帝迁到许都,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保护人,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曹操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获取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把献帝变成了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献帝名义,名正言顺,置对手于被动地位,而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做在客观上对国家、对人民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谁都想吞灭对方,独霸天下。曹操迎帝都许,将献帝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使献帝变成了一个傀儡,但却也使献帝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时期免除了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保留了这样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使得不少割据者的野心、行为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对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
  孔融像
  四“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续之?”
  曹操总揽朝政后,力图通过兴利除弊使朝政出现一个新的面貌。他特地为此给献帝上了一封《陈损益表》:
  陛下即祚,复蒙试用,遂受上将之任,统领二州,内参机事,实所不堪。昔韩非闵韩之削弱,不务富国强兵,用贤任能。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以暗钝之才,而奉明明之政。顾恩念责,亦臣竭节投命之秋也。谨条遵道奉旧训权时之宜十四事,奏如左,庶以蒸萤,增明太阳,言不足采。
  “损益”,指政治上可革除和可兴办的事情。“二州”,指兖州和司隶,曹操原领兖州牧,又领司隶校尉。按东汉初年置司隶校尉,掌纠劾京师百官及附近各郡,并领一州,治洛阳。“遵奉旧训”,谓遵照执行过去的制度章程;“权时之宜”,谓权衡当时的实际需要。曹操不是恪守旧章陈典一成不变,也不是将旧章陈典完全抛弃,另搞一套,而是有所继承,有所创新,采取了切合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曹操所提出的十四条建议今已不存,但究其内容,当都是围绕着“富国强兵,用贤任能。八个字来展开的。富国强兵,用贤任能。这在当时确实是实现由大乱到大治的根本途径,做好了不仅可以拯救国家,而且还可以造福人民。曹操大权在握后,不是尸位素餐,而是亟思进取,不仅仅是考虑军事上如何攻守,还力图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这是他同其他割据者的不同之处。
  曹操提出的十四条建议肯定是会得到献帝首肯的,曹操自己在贯彻执行这十四条建议时自然也会不遗余力。具体到用贤任能,曹操在这一时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曹操对都许前就跟随自己的一些有才能有贡献的僚属给予了重用。除荀彧被委以侍中、尚书令的重任,军国大事常与之谋划外,程昱、董昭、满宠等人也得到了重用。程昱开始被任命为尚书,因兖州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又被改任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担当起了治理兖州一方的职责。董昭在通使长安、迎帝都许等问题上曾给予曹操很大帮助,这时被任命为洛阳令,留守故都。满宠开始被任命为西曹属,后改任许令。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新的贡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8)
其次,曹操还注意大力罗致新的人才,由此而出现了一个人才来归的热潮。其中一些人是抱着效忠献帝的目的来的,但因献帝已被曹操控制,所以这些人也直接间接地为曹操所用。有些人是奔着曹操来的,认为曹操有胆有识,重贤用能,事业蒸蒸日上,来这里可以大有作为。还有一些人则可能两种目的兼而有之,因为曹操拥戴献帝,觉得为曹操效力也就是效忠献帝。献帝在许,众望所归,这确实为曹操大力罗致人才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是其他任何割据势力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献帝都许不久,名士孔融即接受征召,到许都做了地位较高的将作大匠。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小时颇聪明。十岁时,随父到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是当世名人及世交挚友一概不肯会见。孔融很想一睹李膺丰采,于是来到李膺家门前,对看门人谎称与李膺是世交。李膺把孔融请进屋,问:“你家祖辈同我家有过来往吗?”
  孔融回答说:“是的。先君孔子与您先人李老君同德同义而相师友,因此我与您是世交。”
  李老君,即老子,为周朝守藏史。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到周时,曾向老子问礼,算是有过交往。在座的宾客听了孔融的回答,都觉得颇机敏得宜,无不为之叹息称赏。只有太中大夫陈炜不服气,吹冷风说:
  “小时聪明,大了不一定就能干。”
  孔融应声回答:
  “照您所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李膺听了,哈哈大笑,夸奖孔融说:
  “长大以后,你一定是个人才!”
  孔融崇尚儒学,博涉多览。十六岁时,因掩护被官府搜捕的著名党人张俭,事情败露后又与兄争死,名震远近,成为不少人推重、景仰的偶像。开始做司徒杨赐的属官,后为虎责中郎将,因触忤董卓,出为北海相。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被击败。后任青州刺史,又被袁绍之子袁谭击败,兵士只剩下百人,箭飞如雨,孔融却仍安坐读书,谈笑自若。城破后独自逃走,妻子儿女却都当了俘虏。
  孔融自以为智慧超群,才能卓异,当世豪俊都不如他,常以安邦定国为己任,但志大才疏,华而不实,从未办成过什么大事。来到许都后,每逢朝会,引经据典,议论纵横,满朝公卿大夫都成了陪衬,但不识时务,所提建议往往脱离实际。不过孔融在当时士大夫中确实享有很大名声,他来到许都,投入曹操阵营,对感召和影响人才来归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颍川阳翟人赵俨,避乱荆州,得知曹操迎帝都许的消息后,便在建安二年(197)扶老携弱前来投归曹操,被曹操任命为郎陵长。
  河内温人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之兄,聪敏多识见。原为董卓所留,朗料定董卓必然败亡,用财物买通了董卓身边的人,请求回到乡里。曹操都许后,征召他为司空掾属。
  故太尉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在建安中被举为孝廉,接着被任命为郎中。
  武将则有李通等人前来归附。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以侠义闻名于江、汝之间。投归曹操后,被任命为振威中郎将,率部驻守汝南西界。
  曹操虽有献帝在许的有利条件,但他并不是消极地等待人才上门,而是千方百计主动寻求,并发动部属积极推荐。荀彧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一次曹操问荀彧:
  “你看,有谁还能代替你为我出谋划策呢?”
  荀彧听了,便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郭嘉两个足智多谋的年轻人。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何进当权时,被任为黄门侍郎。董卓乱起,曾谋刺董卓,事败下狱。董卓死后获释,弃官归家。后被任为任城相,辞不就。由于蜀汉险固,人物殷盛,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却因道路阻隔,一时无法赴任,被羁留荆州。荀彧向曹操推荐后,曹操立即给荀攸写了一封信:
  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9)
“顾”,却,反而。“蜀汉”,蜀郡和汉中,不是指刘备后来所建立的蜀汉。这里即指蜀郡。“变”,指交通情况的变化。曹操对荀攸说:当今天下大乱,正是才智之士发挥作用的时候,而你却在那里坐等蜀汉的变化,时间不是要拖得太久了吗?荀攸接信后,觉得曹操说得有理,于是立即动身赶赴许都,曹操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后又调来朝中任尚书。曹操与之接谈,感到他确实很有才能,非常高兴,对荀彧等人说:
  “公达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我能有机会同他商议大事,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于是改任荀攸为军师,留在身边随时请益。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最初追随袁绍,见袁绍不知用人,做事抓不住要领,喜欢谋划却又下不了决断,很难办成大事,于是便离开了袁绍。在这之前,颍川人戏志才很有才能,荀彧推荐他给曹操当谋士,曹操很器重他,但不幸早死,于是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信: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续之?
  “汝颍”,指汝南、颍川两郡,均属豫州。荀彧得信后,便推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同他纵论天下大事,发现他见解不凡,非常高兴,事后便对人称赞说:
  “能够帮助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
  郭嘉见过曹操,也很高兴,事后对人感叹说:
  “曹公真是值得我侍奉的主人啊!”
  曹操当即任命郭嘉为司空军谋祭酒,留在身边参谋军事。
  此外,荀彧还向曹操推荐了钟繇、杜袭等人。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原在朝任黄门侍郎,曹操通使长安时,曾为曹操出过力。后随献帝东迁许都。此前荀彧就曾多次对曹操提起过钟繇,钟繇到许都后,曹操即任命他为御史中丞。不久,改任侍中、尚书仆射,做了尚书令荀彧的副手。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客之礼,但杜袭认为刘表不是能够拨乱的人物,因而南去长沙,不久逃归乡里,曹操得知后征召他为西鄂长。这些人对曹操战胜对手、统一中原的事业,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但前来许都的人中,有的人也给曹操带来了一些麻烦,其中最突出的要数祢衡。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颇有才气,但恃才傲物,喜随意褒贬人物,觉得谁不如自己就不理睬谁,人际关系搞得很糟。兴平年间(194—195)避乱荆州,建安初年来到许都。当时许都虽属新建,但士大夫四方来集,也算得人才济济,但祢衡却大都看不上。有人问祢衡:
  “你怎么不去投靠陈长文(陈群)和司马伯达(司马朗)呢?”
  祢衡露出一脸不屑的样子,反问说:
  “你是想让我去跟随屠户和卖酒郎吗?”
  又有人问他:
  “曹公、荀令君(荀彧)和赵荡寇(即赵稚长,当时任荡寇将军)算得上是盖世之才了吧?”
  祢衡对曹操勉强称赞了几句,但对荀彧和赵稚长却一点也看不上。荀彧有仪表,而赵稚长肚腹大,祢衡因此回答说;
  “文若可以借他的脸面去吊丧,稚长可以让他去监厨请客!”
  祢衡只看得起孔融和杨修两人,但也并不尊重,戏称孔融为“大儿”,杨修为“小儿”,认为这两个人还可以上得台面,其余的人全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其狂妄傲世的情态,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孔融对祢衡却很器重,特地上表推荐,说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文艺,升堂睹奥。”又说他“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如仇。”还一再在曹操面前称赞祢衡。曹操听了,动了心思,想见见祢衡,谁知祢衡却称病不肯前往,而且还在背后不断讥讽曹操。曹操得知后很不高兴,但考虑到祢衡有才名,不便发作,于是想了个羞辱祢衡的办法,折折祢衡锐气,一泄心中怨气。祢衡善击鼓,曹操便将他召为鼓吏,利用一次大宴宾客的机会,让他当众击鼓。按规定,鼓吏击完一通鼓后,应脱下旧衣换上特制的新衣。祢衡最初没有换衣,被有关官员呵责后,走到曹操面前,将旧衣一件一件脱下,直到脱得一丝不挂,裸身而立,然后才又慢慢穿上新衣,而脸上竟毫无羞愧的表情。曹操反被弄得下不来台,自我解嘲地大笑一阵之后,对众宾客说: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10)
“我本来想羞辱一下祢衡,不料反而被他羞辱了!”
  事后孔融责备祢衡,并向他说曹操仍想见见他,这回祢衡答应了。孔融又去见曹操,说祢衡狂妄失礼,想见见曹操当面表示歉意。曹操很高兴,吩咐守门人,如标衡来了立即通报。谁知一直等到下午,祢衡才来,但却不是向曹操道歉来的。只见他身穿布单衣,头顶粗葛巾,手持一根三尺木棒,往大营门口一站,以杖击地,大骂曹操。曹操大为生气,对孔融说:
  “祢衡这小子,太不识抬举!我要杀他,不过像杀一只麻雀,一只老鼠。只是想到他有些虚名,不肯杀他,怕远近的人们会以为我曹操没有容人的肚量。现在我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看看会怎么样!”
  立即命令准备好马三匹,派两个人将祢衡送到南阳去。祢衡知道自己得罪了不少人,也早想南还荆州,这时也就听之自然,不再表示异议。临行时,有几个人到城南为祢衡饯行,但祢衡未能如约按时赶到。大家商定祢衡来时,都不要起立迎他,报复他一下。祢衡到后,见大家或躺或坐,都不起立,突然坐下大哭起来。众人不解其意,只得相问。祢衡回答说:
  “坐着的是坟堆,躺着的是尸体,我夹在坟堆尸体之间,能不悲痛吗?”
  众人听了,无可奈何,只得都站了起来。
  祢衡到荆州后,刘表开始很看重他,案牍文章都要经由祢衡审定。但祢衡同刘表左右的人处不好,这些人在刘表面前告祢衡的状,说祢衡一面说刘表仁义,即使是周文王也不过如此;一面又说刘表遇事不能决断,最终成不了气候。刘表听后,感到耻辱不能相容,于是将祢衡送到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黄祖最初也很看重祢衡,黄祖之子黄射尤与祢衡相好。但后来,祢衡有一次在黄祖大会宾客时当众出言不逊,黄祖呵责他,他反以骂言相对。黄祖大怒,命拖出杖责,祢衡仍大骂不止,终于被黄祖在一怒之下杀死,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有才而终不为社会所容,应当说这是一个悲剧。但祢衡自身的性格弱点应当说也是突出的。其人狂傲自大,目空一切,刻薄不饶人,得罪他不行,不得罪他也未必就行,比他差不行,不比他差也不行,名士脾气大发作,这是他同谁都难以处好,到谁那儿都待不长的重要原因。他到许都来,曹操最初并没有要怎么样他,他对曹操的政治军事举措及个人品德、为人处事等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满意,他自己似乎并不代表什么正义力量,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地位比他高,别人趋之若鹜,他就偏不买这个帐,因而才发生起冲突来的。曹操对祢衡的敌对情绪和行为应当说是采取了一再忍让的态度的,祢衡总是处于攻势,而曹操总是处于守势。实在忍无可忍了,曹操的反应应当说也还是比较克制的。将祢衡遣送出境,是处置这件事情的最好办法,如将祢衡继续留在许都,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稳定当时局势和建立曹操个人的权威都是极不利的。曹操不想杀死祢衡,不是说他就很宽容,或者说他就很看重祢衡,在他心目中,祢衡的生命不过与麻雀老鼠等值。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从策略和影响上考虑,当时正当用人之际,如果杀掉祢衡必然产生使有用之才望而却步的副作用。从大处着眼,不因私怨小忿而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给事业带来损失,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也是一种应当具备、值得加以肯定的品质。曹操在兖州时,因杀掉名士边让而招致一场叛乱的教训,看来他在一定程度上是记取了。
  如果将曹操同刘表、黄祖比较一下,曹操较为克制和宽容的态度就更容易看出。祢衡对刘表既没有当众羞辱,更没有当众大骂,但他却不能为刘表所容。祢衡被告发的几句话,并不一定就是祢衡说的,就算真是祢衡说的,也是赞扬(而且是非同寻常的赞扬)和贬损(何况遇事缺乏决断确也是刘表的弱点)一半对一半。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曹操将祢衡往他那里送,是想对他的宽和作一次考验,用意虽然狡黠,但还说不上恶毒,何况祢衡自己也有南回荆州的打算。刘表明知黄祖性急,却要将祢衡往他那里推,让干柴去碰烈火,却是存心要让祢衡难堪了。两相比较,高下之别是显然的。至于黄祖,则更是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11)
因此,曹操对祢衡的处理,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他不能容人的个性,特别是将祢衡召为鼓吏企图加以折辱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但从总体上说,与他贯彻重贤用能的方针是并不牴牾的,虽然后人对于此事颇有訾议,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形看来,倒是并没有因此而造成多少不良影响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1)
一“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刚做兖州牧时,治中从事毛玠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对这两条建议,曹操当时就极表赞赏,并积极创造条件施行。经过努力,曹操首先做到了第一条,将献帝迎到了许都。接着,曹操开始做第二条。
  修耕植以蓄军资,其中心任务就是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收成,解决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民以食为天,军队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军队缺乏粮食,不仅要削弱战斗力,连自身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因此,解决好军粮问题,就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在群雄角逐中站稳脚跟,进而消灭对手,实现统一大业。
  早在黄巾起义前,东汉的社会经济就已面临崩溃的危险,延熹六年(163)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就指出当时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之厄”。董卓之乱后,社会经济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原地区所遭受的破坏尤为严重,原来经济繁荣的河南和关中地区变得万象凋零,残破不堪。在这场劫难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农业,而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工商业也就随之凋敝下来。农业遭受严重破坏的标志,是农业劳动力锐减,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战争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政府大肆屠杀人民。董卓乱起后,董卓及继之而起的关东州牧郡守也肆无忌惮地屠杀人民。董卓占据洛阳后,放纵军队四出掠杀,其部下在阳城将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