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沮授就是这样怀着满腹疑虑和忧愁踏上征程的。袁曹之战谁胜谁败,在他看来似乎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颜良率军来到白马,即对曹军展开猛攻。刘延忙向曹操告急,但曹操鉴于袁绍大军压境,一时不敢贸然抽出兵力前去救援,以致白马被围月余,士兵死伤不少。到了四月间,曹操见袁军并无大举南渡迹象,这才决定分兵前去救援。荀彧向曹操献计说:
  “现在我们兵力不多,如果同袁绍正面交锋,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应当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才行。您可带领一支队伍扑向延津,摆出一副就要北渡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必然分兵向西阻截。这样,我们就可以乘机突袭白马,攻其不备,一举将颜良俘获是没有问题的。”
  曹操非常赞同这一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立即依计而行。果然,袁绍听说曹军将要北渡黄河,连忙分兵前往阻截。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掉头东向,督率一支轻骑日夜兼程,直趋白马。
  这时在徐州被俘的关羽正在曹操军中。曹操因十分钦佩关羽的为人和勇武气概,很想把他留下来,在俘获关羽后立即任他为偏将军,平常礼遇十分优厚。但曹操发现关羽常常心神不定,似乎并没有长期留下的意思,便对张辽说:
  “你同关羽交情不错,你去同他聊聊,探探他的底细。”
  张辽遵命去见关羽,说明来意后,关羽感慨地说:
  “我深知曹公待我不错,并想让我留下来。但我受刘将军厚恩,曾发誓同他共生死,我无论如何不能背弃他。我终究不会留在这儿,不过,我要找机会报效曹公一番后再走。”官渡之战示意图
  张辽听了这番话,感到很为难。如实报告曹操吧,恐怕曹操把关羽杀了。不如实报告吧,这又不合于事君之道。考虑了许久,最后感慨说:
  “曹公,是君父;关羽,不过是兄弟罢了。还是如实报告吧!”
  谁知曹操听了张辽的报告,不仅没有生关羽的气,反而十分赞赏关羽,说:
  “事君不忘其本,真是一个难得的义士啊!”
  然后又问张辽:
  “你估计他什么时候才会离去呢?”
  张辽将关羽受曹操恩惠,一定会报效一番之后才会离去的话说了。
  这次突袭白马,关羽也在军中,因此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立功报效的机会。当曹军直趋白马,到离白马只有十多里路时,颜良才发觉,不禁大吃一惊,慌忙摆开阵势准备应战。曹操派张辽、关羽率先出击。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旗帜和车盖,立即鞭打坐骑飞一般地驰去,转瞬间就来到颜良马前。颜良猝不及防,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下马来。关羽又下马割下颜良头颅,这才奔回本阵。袁军被关羽的气势所震慑,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拦。曹军乘势掩杀过去,袁军阵势大乱,纷纷溃逃,曹军大获全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九章官渡之战(8)
曹操解除了白马之围,但估计白马最终难以守住,决定暂时放弃,于是迁徙城中百姓沿着黄河往西撤退。袁绍惨遭失败,并丧失一员大将,不禁恼羞成怒,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这时沮授又劝袁绍说:
  “军事上胜与负的变化,不能不认真地加以考虑。现在我们最好还是留在黄河北岸,只分出部分兵力去攻官渡,如果能够攻下,再回来迎接大军渡河不迟;如果贸然南下,万一失败,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但袁绍还是一意孤行,不理睬沮授的意见。沮授十分沮丧,临渡河时,不禁仰天长叹道:
  “上面志骄意满,下面贪图战功。滔滔河水啊,我们还能北渡回来吗?”
  沮授知道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就以有病为借口,去向袁绍辞职。袁绍忌恨他,偏不让他辞职,但却裁减了他所统带的兵员,把这一部分兵员交由郭图带领。
  袁绍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军,一直追到延津以南,派遣刘备、文丑向曹军挑战。曹操心中已有破敌之策,于是停下部队,在白马山的南坡下安下营寨,派人登上高处瞭望袁军情况随时报告。不一会,瞭望的士兵报告说:
  “大概有五、六百骑兵追来了。”
  曹操没有理睬。不一会士兵又报告说:
  “骑兵越来越多,步兵多得数不清!”
  曹操听了,吩咐不用再报告了,然后命令骑兵解下马鞍,四散休息,马散放在附近,装出一副懒散松懈、毫无防备的样子。同时,把刚从白马缴获的粮草、器械散放路上。诸将不明白曹操的用意,见袁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都感到很恐慌,纷纷要求曹操集合兵马,守护营寨。只有荀攸慢悠悠地说:
  “这正是一个诱敌上钩的好办法,擒杀敌人的好时机,怎么能够往回撤呢?”
  曹操知道荀攸明白了自己的用意,不禁与之相视一笑。诸将似乎也有些明白了,也就不再言语。
  这时,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六万骑兵先后赶到。诸将要求上马迎敌,曹操认为还不到时候。过了一会,敌军骑兵越来越多,看见曹军四处遗弃的辎重马匹,纷纷奔去夺取,队形顿时大乱。曹操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出击,诸将翻身上马。这时曹操的骑兵还不满六百,但趁袁军混乱的当儿果断出击,很快把袁军打得大败,大将文丑在混乱中被杀。
  在进行白马、延津之战的同时,曹操还派大将于禁率领部分兵力到袁绍侧翼骚扰,牵制袁绍主力。于禁从延津西南北渡黄河,到汲县和获嘉焚烧袁军堡垒三十多个,杀敌俘敌各数千人,招降袁绍部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接着,曹操派于禁率部屯驻原武,袭破了袁绍在黄河边杜氏津的兵营。这些行动,有力地配合了曹操在正面战场上所开展的攻势。
  曹操解除白马之围后,立即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因关羽有言在先,预料关羽即将离他而去,因此对关羽厚加赏赐,希望借此稳住关羽。无奈关羽去意已决,他把曹操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留下一封告别信,竟自跑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去了。曹操的部下得知消息,要求前去追击,曹操不同意,宽容地说:
  “他这也是各为其主,就不用再去追了!”
  白马、延津两次战斗,是官渡决战的前哨战。曹、袁双方虽都不过是小试牛刀,但彼此优劣成败的征兆却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曹操机智果敢,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从而大大鼓舞了己方的士气,而使敌方的士气大受影响。特别是,颜良、文丑都是袁绍的名将,结果才不过打了两次小仗就都被杀死,这在袁军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恐。曹操的兵力从数量上说远不及袁绍,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自己阵营内对战胜强敌还存在着许多疑虑、信心十分不足的情况下,不仅仅是从道理上,而且还通过实践来说明敌人只是貌似强大、我们完全可以战而胜之的事实,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曹操首战告捷赢得的这一分不仅漂亮,而且关键,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两次战斗所取得的实际战果本身,而对后来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

第九章官渡之战(9)
四两军对峙
  曹操取得白马、延津两次战斗的胜利后,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相机打击敌人。当时曹操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仓猝进行决战,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采取这一步骤是适宜的。
  袁绍连败两仗、连损两员大将之后,急火攻心,迫不及待地要逼上前去同曹操决一雌雄。这年七月,袁绍把主力推进到官渡北面的阳武。当时的情况是,从曹操这一方来讲,一方面应避免立即决战,这样做有可能危及全军的生存;另一方面又不能拖得太久,因为军中粮草不足,速战速决对自己是有利的。而从袁绍这一方来讲,由于兵多粮足,加之新败,土气受挫,则应采取持久战的方针,慢慢拖垮对手。因此,沮授不赞成袁绍立即决战的想法,劝阻袁绍说:
  “北方的军队人数众多,但果敢强劲比不上南方的军队。南方的军队粮食储存少,军需物资比不上北方。速战对南方有利,而长期坚守对北方有利。我们应当打持久战,用拖延时间的战术把敌人拖垮。”
  但袁绍还是不想听从这个意见。这年八月,袁绍采取前后结营、步步推进的方法,将主力逼近官渡。袁军背靠沙堆,安营扎寨,营寨东西相连,长达数十里。曹操分兵防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九月,曹操果如沮授所料,主动率军出击,但未能取得胜利,只好退回营垒固守,等待有利时机。
  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士兵在曹营外面筑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望敌楼,并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袁军箭如雨下,曹军死伤不少,人们来往行走都得举起盾牌护身,或低下身子匍匐前进,一时精神上感到很大压力。曹操采取对策,一面同样筑起土山与袁营相对,一面下了一道赶造发石车的命令:
  《传》言:“旝动而鼓。”
  据《左传·桓公五年》载,周天子攻打郑国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的方阵说:“旝动而鼓。”“旝”音“快”,杜预注认为是大将所用的军旗,手执以为号令。贾逵、许慎则以“旝”为发石,《说文》:“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段玉裁《说文注》:“飞石起于范蠡《兵法》。”可见,旝是一种用机械原理将石头抛发出去的砲车,在春秋时即已运用于实战。曹操对这种器械加以改良、革新,用于当前的战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袁军的望敌楼一个接着一个被摧毁。由于发石车发动时声响很大,象打雷一般,袁军又把这种发石车叫做“霹雳车”。曹军在发石时同时擂鼓进攻,一时山摇地动,袁军精神感受威胁,形势顿时发生逆转。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命士兵暗中挖掘地道,直通曹营,以便对曹营发动偷袭。曹操针锋相对,命士兵在营内挖掘长长的壕沟截断袁军地道,袁绍的计划又被挫败。
  袁绍的十万大军进驻官渡后,后方补给线很长,曹操又抓住这个薄弱环节大做文章。一次,荀攸对曹操说:
  “袁绍运送军粮的车队早晚就要到了。护送车队的将领叫韩猛,作战很勇敢,但有轻敌的毛病,可利用这个机会去袭击他,一定能够得手。”
  曹操问:“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合适呢?”
  荀攸说:“可以派徐晃去。”
  于是,曹操趁袁绍的几千辆运粮车快到官渡的时候,派徐晃、史涣前去突袭,将担任护卫的袁军打得大败,并放火把全部军粮烧光。
  这期间,在幽州的乌桓司马阎柔派人到官渡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阎柔为乌桓校尉。建忠将军、负责督辖幽州六郡的鲜于辅则亲自来到官渡,曹操任命他为右度辽将军,封亭侯,仍让他回去镇守幽州。当时幽州为袁绍所辖,但阎柔、鲜于辅却已归心曹操。曹操给他们升官封爵,并让他们回镇本土,其目的是显然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袁绍后方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阎柔、鲜于辅熟悉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有利条件,稳定北部边境局势,可以说是颇具战略眼光的。鲜于辅在官渡停留了一段时间,协助曹军抗击袁绍。
  

第九章官渡之战(10)
后来袁绍被打败,曹操很高兴,看着鲜于辅笑咪咪地说:
  “袁本初打败公孙瓒后,把公孙瓒的头送到了许都,当时我感到很突然。而现在我又把袁本初打败了。这既是天意,也是靠了你们的努力啊!”
  后来,曹操也很喜欢阎柔,常常对他说:
  “我看待你就象看待我自己的亲生儿子,希望你也把我当成你的父亲看待。”
  阎柔自然很高兴,于是同曹丕深相交结,两人就象亲兄弟一般。
  这些自然是后话了。曹操当时同袁绍你来我往,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有效地遏制了袁绍的攻势,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并且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一是军需匮乏,特别是军粮供应不足。在这方面曹操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有些办法别人没有想到,他都想到了。比如还在做战前准备时,各种物资装车后,还剩有几十斛竹片。这些竹片都只有几寸长,大家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准备烧毁。但曹操还是尽力思索,最后决定把这些竹片做成盾牌,把废物派上了用场。
  二是军力不足,士兵过于疲劳。当时袁绍有兵十万,而曹操的军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记》的说法还不满一万,其中还有十分之二、三是伤兵,这个说法虽不可信,但曹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这是勿庸置疑的。当时战线拉得很长,袁军营寨长达数十里,曹操要与之对抗,就只能以尽量少的兵力担负起尽量多的任务,这样,士兵必然不堪重负,极易陷于疲劳,而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战斗力。曹操为此想了些办法来鼓舞士气,一次,他见运粮的士兵十分辛苦,就对他们说:
  “再过十五天,我们就可以打败袁绍了。等到那时,就不用再让你们这么劳累了!”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曹操给士兵开出的空头支票罢了。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很多人不堪忍受,因而叛离曹操站到了袁绍一边,连一些官吏也跑到袁绍营垒中去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辟等人的叛变。
  刘辟原是汝南黄巾军首领,有众数万,曾先后依附袁术和孙坚,建安元年(196)二月被曹操打败后投降曹操。袁绍大军南下,刘辟见袁绍势盛,又乘机叛离曹操,在许都附近地区抢掠骚扰,与袁绍遥相呼应。袁绍见刘辟可以利用,便派刘备前往汝南与其配合,打算在时机合适时进袭许都。刘备攻下强等县,又有一些地方起兵响应,弄得许都以南地区人心惶惶。后院起火,曹操感到十分忧虑。曹仁建议说:
  “目前大军滞留官渡,许都以南地区有事不可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刘备恰在这时以大军压境,因此,军民暂时叛离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刘备刚刚接手指挥袁绍军队,还不那么得心应手,我们应当乘机率军进击,打败刘备是不成问题的。”
  曹操采纳了曹仁的建议,立即派他带兵南击刘备,果然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刘备打败了。刘备逃走后,刘辟的营寨紧跟着被击破,原来叛离曹操的各县又重新回到曹操麾下。袁绍派部将韩荀去包抄曹仁,又被曹仁打得大败。从此袁绍不敢再轻易分兵外出。
  刘备回到袁绍大营后,自知留在袁绍身边不是长久之计,私下打定了离去的主意。一天,他对袁绍说应派人前往荆州说服刘表出兵,并自告奋勇表示愿承担这一任务。这个建议迎合了袁绍在曹操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于是欣然同意,刘备很容易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刘备率部回到汝南后,与另一支黄巾军龚都部等会合,共有兵数千人,在曹操的后方攻扰。曹操派部将蔡阳进击,没有成功,蔡阳反被刘备杀死。但刘备等人的力量毕竟还较薄弱,不敢轻易对许都发起进攻,因此始终未能造成对曹操南北夹攻的局面,曹操仍得以集中全力在官渡一线对付袁绍。
  曹操在武力平叛的同时,为了安定民心,还适当采取了一些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九章官渡之战(11)
刘辟叛离曹操后,有不少郡县起而响应,只有阳安不为所动。袁绍派人来到阳安,对都尉李通进行拉拢,特地任命他为征南将军。刘表暗中也派人前来活动。但李通不仅不为所动,还将袁绍派来的使者杀了,派人把征南将军的印绶上交给了曹操。为了表示对曹操的支持,李通还让百姓赶快交纳人头税(绢帛和丝绵),以支援官渡之战。朗陵长赵俨得知这一消息,特地赶来面见李通,说:
  “现在诸郡反叛,只有阳安还忠于曹公,但人心也不太稳定。你在这个时候急急忙忙地收取人头税,有些不合适吧?”李通回答说:
  “曹公在官渡同袁绍相持,情势十分危急,左右郡县又都相继反叛,如果我不及时把丝绵绢帛收取上缴,别人还会以为我在徘徊观望,等待形势的变化呢!”
  赵俨听了,说:
  “你说得确实有些道理,不过应当比较一下什么更为重要。你先暂缓收缴,我为你来解决这个麻烦。”
  赵俨立即给荀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阳安的百姓十分贫困,而邻近各县都已反叛,极易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当对百姓进行抚慰,不应当反过来加紧催缴人头税。不然的话,怎么鼓励百姓朝好的方面发展呢?”
  荀彧收到来信,立即报告了曹操。曹操认为赵俨说得有理,立即下令停止收缴,已经收上来的,全部退还回去。曹操这一招果然有效,百姓无不高高兴兴,局面很快稳定了下来。
  这期间,在江东的孙策听说曹操正在官渡同袁绍对峙,曾企图袭击许都,把献帝抢走。他暗中训练军队,部署诸将,加紧准备。但不久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死,袭取许都的计划自然也就落了空。
  总之,曹操在官渡同袁绍对峙不久,便感到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并进而产生了撤回许都的想法。为此,他特地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了一封信,征求荀彧对此事的意见。荀彧很快回了信,信中说:
  “袁绍把主力集中到官渡,要与明公决一胜负。明公如果不能打败袁绍,就必然会给袁绍提供机会,这是一个关系全局成败的关头啊!袁绍不过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虽然能够团聚人才,但却不能使用人才。凭着明公的神武英明和顺时应势、所向无敌的能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功的。现在军粮虽然短缺,但还不象当年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之间相持时那么严重。那时刘邦、项羽没有一个愿意首先撤退,因为谁先撤退谁就会丧失有利的形势。明公以只有敌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划定地域坚壁固守,卡住敌人咽喉使之无法前进,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敌人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他们的力量已经耗尽,相持的局面很快就会结束。这正是用奇谋战胜敌人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失去啊!”
  荀彧的意见是很有见地的,战争中优劣成败的变化确实往往取决于能否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坚持一下,劣势就有可能逐渐转化为优势,反之,优势也就可能转化为劣势。假如曹操不能坚持下去,主动从官渡撤兵,袁绍必定乘势进攻,士气必然重新振作起来,而曹军的士气必然会大受影响,一些曾经响应袁绍的郡县又有可能重新打起反叛的旗帜,其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曹操接读荀彧来信后,不仅茅塞顿开,而且深受鼓舞。但为慎重起见,他又就同一问题征询了贾诩的意见。贾诩对他说:
  “明公的智慧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果断也胜过袁绍,有这四个方面的优势,但却花了半年时间还不能使局势平定下来,是因为明公想做得万无一失的缘故。必须等待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到时局面一定是可以很快改观的。”
  曹操听了,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于是命令部队继续坚守,一方面积极解决粮食补给问题,稳定军心,平定叛乱,一方面密切注视敌人动静,准备寻找有利战机主动出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五乌巢烧粮
  

第九章官渡之战(12)
到了十月间,曹操终于抓住了一次主动出击、从而使整个战局发生根本变化的机会。
  袁绍部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被徐晃、史涣截获烧毁后,袁绍重新从河北装运了万余车粮食,派淳于琼等五个将领率兵万余人护送,然后把这些粮食集中囤聚在袁绍官渡大营北面四十里的故市和乌巢两个地方。沮授建议袁绍说:
  “可派将军蒋奇另带一支部队驻守在淳于琼的外侧,形成犄角之势,以防止曹操前来夺粮。”
  但袁绍未接受上次粮车被截获烧毁的教训,对沮授的建议不予理睬。谋士许攸又向袁绍献计说:
  “曹操把全军集中起来同我军对峙,许都只留有很少的兵力留守,很空虚。如果我们派遣一支轻骑,昼夜兼程前去袭击,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拿下了许都,就可以奉天子以讨曹操,曹操被我们擒获就不成问题了。即使许都拿不下来,也可以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来回疲于奔命的局面,为我们彻底打败曹操创造条件。”
  袁绍的大将张郃赞成许攸的意见,站出来附和说:
  “袁公虽然连着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还是不宜立即同曹公决战。我们可以秘密地派一支轻骑包抄到曹公的南边去,那他必然不战自败。”
  许攸、张郃这一避实就虚、掩袭许都的建议确实是很厉害的一着棋。袁绍当时兵多将广,要做到这一点本来也并不困难。但袁绍自恃军力强盛,根本听不进这些正确意见。他非常自负地说:
  “我一定要在这里把曹操捉住!”
  许攸其人比较贪财,袁绍未能满足他,心里本来就不高兴。提建议又碰了一鼻子灰,更加感到失望。恰在这时,又传来一个火上浇油的消息,说许攸的家属在邺城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抓起来关进了大牢。许攸一听,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连夜离开袁绍大营,前来投奔了曹操。
  曹操原来就与许攸相识,年轻时还是朋友,听说许攸前来投奔,一骨碌翻下床来,来不及穿鞋,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一边跑,一边高兴地拍着手,高声笑着说:
  “子卿老远地跑到我这里来,我的大事肯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字子远,曹操称他为“子卿”,是表示亲近的意思。两人手拉着手来到营帐中坐定,许攸开门见山就问:
  “袁绍兵力很强,明公打算怎么对付他呢?”
  曹操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许攸又提出了一个更为要害的问题:
  “您军中现在还有多少粮食?”
  曹操思忖了一下,回答说:
  “粮食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立即作出反应:
  “不对!您再说说看。”
  曹操只得改口:
  “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见曹操还是没有说实话,不由得提高了嗓门:
  “您是存心不想打败袁绍吧?为什么不肯跟我说实话呢?”
  曹操见瞒不过许攸,只得找个台阶下台,同时吐露了实情,说:
  “刚才不过想同您开个玩笑。说实话,军中的粮食只够维持一个月了。您看这该怎么办呢?”
  许攸回答说:
  “明公孤军坚守,外面没有救援,军粮又即将用尽,情况确实十分危急。我有一个主意: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军粮囤放在故市和乌巢,防备并不严密。我们可以派一支精兵前去袭击,出其不意地把这些粮草通通烧掉,不出三天,袁绍肯定就会全军溃败。”
  许攸的建议,正符合曹操寻找机会、出奇制胜的作战意图,因此听后,大为高兴,立即发布命令,让曹洪、荀攸留守大营,自己亲率步兵、骑兵五千人连夜出发。不少将领心存疑虑,觉得曹操过于相信许攸,万一有诈,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荀攸、贾诩二人相信许攸,劝曹操不必疑虑,尽管放心行动。
  曹操命偷袭部队全都打上袁军的旗号,士兵每人背上一捆干柴,为了防止发出声响,口中还横含一根小棍,即所谓“衔枚”,马嘴也都用绳子拴上,趁着天黑抄偏僻小路向乌巢进发。路上遇到袁军盘问,曹军就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官渡之战(13)
“袁将军怕曹操绕到侧后袭击我军粮囤,特派我们到乌巢去加强防守。”
  听的人信以为真,也就不再盘问。天色微明时,曹军到达乌巢,立即散开围住粮囤放火。袁军见四处起火,顿时大惊失色,一片混乱。天明后,淳于琼等见曹操带的兵力并不多,就在营外摆开阵势,护住粮囤。曹操命令展开猛攻,淳于琼等抵敌不住,只得退守营中,等待袁绍派兵救援。
  袁绍得知曹操袭击乌巢的消息,不仅不派重兵前去增援,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攻下曹操官渡大营的好机会。他对其子袁谭说:
  “我们只要把曹操的大营拿下,曹操就会被弄得无处可回了!”
  于是派遣大将高览、张部等人前去进攻曹操的官渡大营。张郃认为这样做很危险,提醒袁绍说:
  “曹公亲率精兵去攻打乌巢,淳于琼等人是一定抵挡不住的。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打败,乌巢失守,那将军的大势就算完了。我们应当赶快派兵前去援救才是。”
  郭图迎合袁绍的心理,不同意张郃的意见,说:
  “张将军说的不是什么好办法,不如还是攻打曹操的大营。我们攻打曹操大营,曹操势必回师救援,这样乌巢即使不去救援,危险也可以解除了。”
  张郃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
  “曹公营寨坚固,去攻打短时间内一定拿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战败被俘,那我们这些人就都要当俘虏了!”
  但袁绍还是固执己见,只派了几千骑兵去援救乌巢,而让张郃、高览率领重兵去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果然不出张郃所料,曹操的官渡大营一时攻不下来,而曹操得知大营被攻的消息,也并不马上率兵回救,而是对乌巢袁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击。这时援救乌巢的袁军已经赶到,左右向曹操报告说:
  “敌人的骑兵已经越来越近了,请分出一些兵力去抵挡吧!”
  曹操生气地高声喊道:
  “他们到了我背后再报告!”
  在曹操的督率下,将士无不拼死作战,终于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袁军打败,袁绍的一万多车粮草被烧个精光,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人被杀死,并被割下首级;士兵被杀一千余人,都被割下鼻子;牛马则被割下唇舌。曹操命将这些割下的鼻子和唇舌抛掷给前来救援的袁军,袁军将士看了,无不惊恐失色,纷纷溃散而去。
  淳于琼受伤后也被割下鼻子,但没有死,夜间被曹军捉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看了淳于琼的模样,十分得意,故意发问道:
  “你怎么弄到了这个地步呢?”
  淳于琼并不看曹操,只是高声回答。
  “胜负由天定,这还用得着问吗?”
  淳于琼当年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任右校尉,曹操同他有过一段旧情,因此不想杀他。这时许攸在旁边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
  “明早一照镜子,他就更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掉了鼻子的人!”
  言外之意是,如果不把淳于琼杀掉,他是肯定会记仇、报仇的。曹操觉得有理,于是下令把淳于琼推出杀了。
  六全线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