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府的前世今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1)
最后的留影(代前言) 1
第一章礼亲王府 1
1始王代善——勇士之最 3
2清朝第一王族 5
3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 6
第二章郑亲王府 11
1始王济尔哈朗——战功卓著 12
2郑亲王府与郑亲王家族 14
3十三代郑亲王沦为“辛酉政变”的冤魂 15
4中国大学入驻郑亲王府 16
5《十三号凶宅》 17
6与公司和破旧居民楼共生 19
第三章睿亲王府 23
1始王多尔衮——“皇父摄政王” 24
2从重华宫、摄政王府到喇嘛庙 27
3复建拂去历史的尘埃 30
4睿亲王新府荡然无存 33
第四章豫亲王府 35
1始王多铎——显赫、功勋与罪恶 36
2豫亲王府的墙——在降为郡王府后却恩赐加高 41
3洛克菲勒的协和医院 43
4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48
第五章肃亲王府 49
1始王豪格——政治阴谋下的牺牲品 50
2肃亲王府的前世今生 51
3末代肃亲王与汪精卫 52
4川岛芳子 55
第六章庄亲王府 59
1庄亲王家族的变迁 61
2精通音律的十六王爷允禄 61
3庄亲王府的变迁 62
第七章克勤郡王府 65
1克勤郡王家族 66
2平郡王与曹雪芹 67
3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的住宅 68
4昔日王府,今日学堂 69
第八章顺承郡王府 71
1顺承郡王家族:两代名将——萨哈与勒克德浑 72
2典型的清式大王府家族庭院 74
3原地拆迁,异地复建 74
第九章醇亲王府 77
1醇亲王南府(原荣亲王府) 78
2醇亲王北府与清朝大员的兴衰 78
3纳兰性德词中美景 80
4宋庆龄故居 81
5醇亲王府现状 90
第十章雍亲王府 91
1从太监官房到龙潜禁地 94
2雍正的“血滴子”特务机关总部 95
3雍正行宫改建为喇嘛庙 97
4世界之最——白檀巨木弥勒大佛 100
5破坏与保护 101
第十一章怡亲王府 111
1始王允祥——贤王“老十三” 112
2贤良寺 114
第十二章孚郡王府(原怡亲王新府) 117
1怡亲王新府的“书呆子亲王” 118
2从新怡亲王府到孚郡王府的历史变迁 119
3超级大杂院 121
第十三章和亲王府 129
1建筑风貌与历史沿革 130
2〃塞思黑”的贝子府 133
3始王弘昼与乾隆生母的亲情渊源 135
4见证近代风云变幻 136
5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44
6被火灾隐患困扰的历史名胜 150
第十四章恭亲王府 153
1和的发迹与豪宅的始建 154
2和死后,抄出天文数字的财宝 160
3秘云洞中隐藏163年的三重恶毒诅咒 163
4丰绅殷德、和孝公主夫妇与皇子永 170
5始王奕——叱咤风云的恭亲王“鬼子六” 171
6两千余件珍贵文物永遁日寇之手 177
7恭王府马号——达仁堂老宅——郭沫若纪念馆 181
8什刹海的明珠 186
9大修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恭王府 190
第十五章庆亲王府 197
1老府——和宅第 198
2新府 198
3清王朝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亲王 200
4贪赃枉法的庆亲王奕 202
5末代庆亲王载振 203
第十六章其它王府——史海拾遗 207
1英亲王府 208
2安亲王府 208
目录(2)
3裕亲王府(荣公府) 209
4恒亲王府 209
5淳亲王府 212
6敬谨亲王府 213
7诚亲王府(荣寿公主府) 216
8定亲王府(朗贝勒府) 217
9绵德府(南府) 218
10仪亲王府 218
11瑞亲王府(端郡王府) 218
12惠亲王府 219
13阿拉善王府 220
14颜王府 221
15僧格林沁府 222
16那王府 223
17循郡王府 223
18宁郡王府 224
19慎郡王府(质亲王府、龄公宅) 227
20恂郡王府 228
最后的留影(代前言)(1)
北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这张巨大的围棋盘沿袭了它千百年来的格局:横平竖直,道路交错,路口密集,它日复一日地折磨着司机们。北京人与各地的人在这古老的格局里建设了一个日趋国际化的大都市:白天,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焦虑的停车场;夜晚,则成为一个灯红酒绿、各种色彩混杂的不夜城。但繁华喧嚣并没完全掩盖幽深的古老建筑和历史文化。这些事物在今天依然让很多人秉承着某种情感与情结:总有人在追忆、在记录、在倾听、在研究老掉牙的大杂院和那些隐藏在重重斑驳屋檐后的府邸,兴致勃勃地游走于胡同与掌故之间。
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和镜头,再好好看看这张大棋盘——用旅游图,用GoogleEarth,用双脚或者一辆轻便的自行车。围棋盘里的每一根线条都是它的街道,这些线条分割出一个个巨大的方块。从清代以来,这种城市格局就已经被奠定,划分这一格局的是北京城里诸多占地广阔的深宅大院——它们都是清代的王府。北京的王府是介于四合院与皇宫之间的一种古代建筑形式,也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惜的是,北京的王府大多毁坏严重,完整者寥寥无几。
满族统治者入关以后,在北京建都,沿用明朝的紫禁城,并开始了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朝的王爷大多是皇子,诸皇子在未成年之前,都住在紫禁城内,待长大成年后才可移居王府内居住。清代宗室的爵位等级在历代都有不同的分封形式,凡是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的子孙都有资格封爵。仅以直系统计,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子16个,皇太极有子11个,顺治帝有子8个,康熙帝有子35个,雍正帝有子10个,乾隆帝有子17个,嘉庆帝有子6个,道光帝有子9个,咸丰帝有子2个,后来几个皇帝没有儿子,统计起来,清代一共有皇子113个。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加封亲王、郡王称号的皇子近七十个,北京的王府有五十余座。清朝与明朝不同,分封诸王于各地的形式取消了,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王爷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和继承权。清王朝几百年间,在北京大规模建设王府,把这个城市彻底改造成一个刻板的兵营般的规制。那些王府在岁月里覆盖了厚厚的灰尘,有的消失了,彻底灰飞烟灭,有的尚存于世间,沉睡在平民百姓房屋的包围之中。每个古老的城市都有文物古迹、寺院楼阁,而北京不仅限于此,它还是一座王府的博物馆。
北京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城,清代王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其中大部分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少的也有一百多年。它们是清代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建筑规制的见证。王府建筑及其园林特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与北京的四合院、满族的居住习俗息息相关。《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如太平湖之旧醇亲王府,三转桥之恭王府、甘水桥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龙坑之郑王府为最有名。”乾隆年间,京城有王府30所,其中包括19所亲王府、11所郡王府。嘉庆年间有王府42所。随时代变迁,除了铁帽子王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重新分封,一些皇子则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同时,王府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清王朝灭亡以后,王的封号没有了,王府也大都改换了主人,北京的王府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败落。王府或被拆除,或被分割,或被改建,用途也随之转变,成为办公用地、医院、学校、住宅……随着时代的变迁,王府缺乏修缮,变得老旧腐朽,保存较好的已经不多,而幸存下来的也已经遭受和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对王府的破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在京的破坏;第二个阶段是民国初期民国政府和新兴资产阶级拆旧盖新的大规模建设;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破坏以及近二十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最后这一阶段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北京王府的消失是北京走向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代价。
最后的留影(代前言)(2)
北京城根深蒂固的都城血统特征造就了它与生俱来的气质,从周武王灭商并封黄帝后裔于蓟直到清王朝灭亡,多少宏伟的宫殿化为尘土,北京城见惯了金戈铁马与阴谋诡计所书写的庞大历史文本,封建王朝的森严等级和残酷暴力推动历史的变迁,让无数的生命和漫长的时间在循环往复的历史中烟消云散,然而,北京城却在这历史中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交汇的杰作。随后,现代文明大举入侵,高楼大厦林立的新北京矗立起来,那个古老的北京开始沉默。这件杰作最后定格在多少个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王府被湮没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的棋盘式城市特写,关注它,珍惜它,这是古老的北京城晋升为国际化大都市之前的最后一张留影。
完颜亮
二○○七年五月
第一章礼亲王府(1)
礼亲王府小档案
出生时间:顺治年间
出生地点:西四南大街缸瓦市(旧府),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路西9号(新府)
始王:代善
末王:世铎
著名人物:杰书
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满族的猛将,自幼征战四方。在清王朝入关之前,礼亲王代善在调和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纷争与对明王朝的侵略战争中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善于把握全局,稳定形势,为清王朝的前途而不是个人的前途寻找正确的契合点。作为“八大铁帽子王”之首,他的地位与他家族的地位在清朝是一个不能逾越的极限。历史的硝烟散去了,清王朝早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背影,是一个不断在现代娱乐作品中被美化、丑化、肆意篡改的材料。然而,在历经坎坷的三百余年之后,代善的府邸却保持着相同的表情。
1。始王代善——勇士之最
礼亲王代善与兄长褚英均为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所生。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自幼即随父征战四方,十四五岁时即被尊称为大贝勒,与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他作战勇猛,少年时就屡立战功,继长兄褚英后成为其父帐下的另一员猛将,当时,建州刚刚统一,海西女真对建州女真尚有很大威胁。在《武皇帝实录》中记载,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争中一举成名的。岁丁未,他与兄褚英、贝勒舒尔哈齐统兵袭取东海瓦尔喀部斐悠城之民,乌拉贝勒布占泰遣大将博克多率军阻击。代善看到乌拉兵驻扎于山上,于是率部猛攻,乌拉兵被迅速击溃,代善纵马追逐博克多,将其斩落马下。班师回朝后,努尔哈赤因代善“奋勇克敌”,赐予其“古英巴图鲁”美号。“古英”乃满文音译,意为“刀把顶上镶钉的帽子铁”,“巴图鲁”为“英勇”之意,是勇士的美称,既英勇,又硬如钢铁,更是勇士之最。这个尊号,在清王朝仅为代善所独有。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代善从努尔哈赤灭乌拉。后金建立后,代善于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军伐明,行军两天遇到了大雨,天气状况恶劣,努尔哈赤遂考虑撤军。代善说:“我军已经进入了明边境,现在返回,难道要与其重修旧好?大军已出,如何回避?且雨又何害,反而能使敌人更加松懈。”努尔哈赤听从了他的意见,率军继续前进,于半夜进攻抚顺城,大败明军。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代善在遵化围困了刘之纶驻扎于山上的军队,破其七营。刘之纶逃入山中,代善追击,将其射杀。天命五年(1620年)八月,从努尔哈赤围大凌河,收城外台堡。九月,明总兵吴襄、监军道张春,率四万大军赶来救援,距大凌河十五里,努尔哈赤命代善出击,代善率骑兵冲锋强攻,一举击溃其半数兵力。明军溃散,吴襄败逃,张春收拾残部,重新复阵进攻,代善率军再度将其击溃,生擒张春。张春被押到努尔哈赤面前,宁死不屈,努尔哈赤下令将其斩首,代善上谏,将他赦免。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代善随努尔哈赤###察哈尔,过兴安岭,攻归化城。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伐明,出榆林口,至宣府边外,分兵自咯喇鄂博,克得胜堡。天命十一年(1626年),太祖驾崩,代善与其子岳托、萨哈,与诸子立皇太极为汗,对清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后,代善又大力支持皇太极的中央集权体制,主动放弃与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力。由于代善不可磨灭的战功,及对皇太极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与诸王拥立世祖福临即位,又集诸王、贝勒、大臣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以调和矛盾,兼顾对立双方的利益,平息了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皇权之争。之后不久,礼亲王家族发生一件惨事: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因被告发“密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将一儿一孙双双处死。
第一章礼亲王府(2)
满族统治者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初,多尔衮摄政,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十一日,代善病卒于北京,年66岁,帝赐祭葬,立碑记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其第七子满达海袭爵,后世袭罔替。代善倾尽自己的力量辅佐了三代帝王,他效力于父皇帐下时军功卓著、开疆扩土,后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继位与巩固政权,晚年亦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并不惜诛灭自己儿孙两代骨肉以挫败篡位的阴谋。代善多次在历史关键时刻稳住大局维护了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因此,在所有的清代亲王中,代善被列为首位。
2。清朝第一王族
礼亲王家族在清初的地位可谓显赫至极,代善共有8个儿子,其中有爵位者7人:岳托、硕托、萨哈璘、瓦克达、玛占、满达海、祜塞。祜塞,初封镇国公,追封惠顺亲王,而满达海袭爵。礼亲王家族共传9代,14位后裔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分别用过礼、巽、康三种封号,仅“八大铁帽子王”中,礼亲王家族就占有三席,分别是礼亲王代善、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祖孙三代均是世袭罔替,另外,礼亲王家族还有二人被封为郡王,一人封为贝子,一人封为辅国公。代善其后,家族一直兴旺,贯穿整个清朝始终,在后来世袭的礼王中,人才济济,武士与学者辈出。礼亲王家族堪称“清朝第一王族”,其它家族遥不可及。
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满达海罪,常阿岱降为贝勒,代善所遗亲王爵由代善之孙杰书(祜塞第三子)继袭,仍沿用原封号康亲王,并在巽亲王府以东新建康亲王府(即今礼亲王府)。代善之孙杰书是清朝名将,在康熙朝曾任奉命大将军,率兵征讨三藩之乱,在征讨耿精忠和防范噶尔丹的战役中屡建战功。杰书与电视剧《鹿鼎记》中以他为原型刻画的康亲王其实不同,并非趋炎附势、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而他真正成名却是在康熙年间。吴三桂和耿精忠叛乱后,康熙皇帝急需在亲族中找一位智勇双全的亲王领兵作战。安亲王岳乐,不仅威望高,而且身经百战,是首选之人。但面对从云南和福建两路杀来的叛军,仅岳乐一人恐怕不能兼顾,这样,康亲王杰书就脱颖而出,被封为奉命大将军,率师###耿精忠。杰书率军抵达金华时,温州、处州已经失守,耿精忠的大将徐尚朝率五万大军强攻金华。战斗一经打响,康亲王的军事才能便显露了出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收复诸多州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杰书率军移师衢州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短兵相接。杰书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奋力战斗,残酷的战斗使双方伤亡惨重,鲜血染红了河水,最终大败叛军。随后,杰书令大军偃旗息鼓,一日夜急行军数百里,攻克江山城。不久,耿精忠无力抵挡清兵的攻势,被迫投降。但是,东南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台湾的郑锦还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率百战之师与刚刚投降归顺的耿精忠部队横扫金、厦两地,将郑锦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率诸王、大臣亲自到卢沟桥迎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亲王杰书病逝。杰书对清王朝的主要功绩是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乱,使清朝的统治得以继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嘉庆十年(1805年)袭爵的礼亲王昭梿在官场颇不得志,二十一年(1816年),因凌辱大臣被夺爵、圈禁,二十二年(1817年),嘉庆将其释放。尽管昭梿不适合做官,但他却是清朝著名的艺术家、诗人,他自号“汲修主人”,一生潜心研究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典章制度,学术上颇有造诣,着有流传至今的《啸亭杂录》、《啸亭续录》,两部著作严谨精良、颇有影响,至今仍是史学家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
第一章礼亲王府(3)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在同治年间先后担任内大臣、右宗正等职务,处理军国大事,被赠与亲王双俸。然而,随着英国的入侵,近代清王朝的渐渐没落,礼亲王家族从世铎之子这一辈也开始衰落。民国后,礼亲王后裔沦落至变卖府邸房产,居无定所,销声匿迹。礼亲王家族从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逊位后三年(1914年),辉煌的家族历史共延续了279年。代善自幼征战四方打下的江山,他鞠躬尽瘁辅佐了三代君主的大清王朝,以及他的后代延绵数百年的显赫家族,皆化为历史的灰烬。
代善墓碑
清末礼亲王府大门
拆迁之前的礼亲王府大门
礼亲王府于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墙中露出礼亲王府的青砖灰瓦
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
3。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
礼亲王府位置多有变化,最原始的位置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袭为巽亲王,《啸亭杂录》记载此时的巽亲王府仍在缸瓦市,次年,满达海卒,其长子常阿岱袭爵。顺治十六年(1659年),康亲王杰书新建康亲王府。其后,康熙年间亦有大规模扩建,扩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资助,陈设也由各地官员献纳,所以礼亲王府之豪华甲于他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康王府改称礼亲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昭在位时,礼亲王府失火,嘉庆皇帝赐银,命其按照原式重修,重修后的格局保持到了清末。
整座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礼亲王府与豫王府同为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群落。根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礼亲王府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有府门、宫门、银安殿,殿前有丹墀;有两侧翼楼、后殿、两侧配殿;有启门、神殿前出轩、两侧配殿;有遗念殿(后罩楼)、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共有房屋五重、院七进。东路由十二进院落组成,是王爷和其家人休息的房间。西路由花园、屋宇等十一进院落组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设计得十分巧妙。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四百八十余间。
民国时期,1927年,礼亲王的后人经济拮据,将王府前半部售给华北文法学院作为校舍。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华北大学曾租用礼亲王府做校舍,该校为私立学校,经费拮据,无力对原有建筑进行改建,故王府得以保护完好。在华北大学租用期间,礼亲王后代金睿铭,全家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日本人市谷留治郎介绍将王府售与“满铁”,金睿铭全家搬迁到吴量大人胡同居住,没过几年就一贫如洗了。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大学收回王府所有权,并且为国家接管华北地区的机关、企业单位培训了大批干部。现在礼亲王府的中路建筑大多保存完好,犹具旧日规模,其余多经改建,面目全非。但仍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公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亲王府现在的位置是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路西9号,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板场胡同,占地广阔,约三十公顷。现在,从西黄城根南街北口可以看到路西侧被一道古老的高墙包围,里面隐约露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南行大约二百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王府东侧的西黄城根北街街道不宽,绿树成荫,车辆行人不多,环境清幽,东侧府墙基本完整。从外侧望去,礼亲王府院内已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辟为停车场。礼亲王府是北京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王府之一,仍存有八进殿堂,但王府南侧应为正门的地方已经被居民楼和门面房占据,看不出历史的痕迹。
此外,礼亲王府还有一个花园在海淀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初花园分前园和后园。前园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无一缺余。后园以叠石假山,将各个景区分隔开来。花园规模很大,占地约五十余亩,全园布局分三部分,即寝居室、山林野景区、园林区。园中主要景物系以叠山取胜,建筑布局以对称为特点。造园手法,有聚有散,散聚结合,前园显得严谨,后园显得活泼,颇有幽趣。园中建有月台一座,四周缭以白石雕栏,台上西部叠置台山一座,高低错落有致,玲珑得体,确为园中之佳品。后来王府日益衰败,后人以府内秘方卖给同仁堂药铺制药,借银度日。到民国前,礼亲王府所欠债银达数万两之多,不得不将花园抵债售与同仁堂,从此成了乐家的乡村别墅。现在这处花园仍保存较完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郑亲王府(1)
郑亲王府小档案
出生时间:顺治年间
出生地点: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始王:济尔哈朗
末王:昭煦
著名人物:端华
今日作用:二龙路中学
直到清末,济尔哈朗的家族仍是舒尔哈齐家族中最强盛的一支。辛酉政变之后,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端华被赐死,这个家族开始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郑亲王后代开始变卖王府地产,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将其收购。其后,中电三厂拍摄了一部恐怖电影,以郑亲王府为背景编造了一个郑亲王后代兄妹乱伦产下私生女的故事。社会的变迁把过去代表着清王朝森严等级的王府插上草标在市场上变卖,“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尊严也在媒体泛滥的语言暴力中沦为嘲弄和谩骂的笑料。满清封建王朝的肉体和精神都被埋葬,一座座大殿轰然倒塌,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始。
1。始王济尔哈朗——战功卓著
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为舒尔哈齐第六子,出生于明建州左卫的费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母亲姓乌拉纳喇氏,名富奈,是乌拉贝勒布干之女、布占泰之妹,努尔哈赤晚年大福晋乌拉纳喇氏的姑母。济尔哈朗是清初名将,清王朝创建者之一。他战功卓著,是开国元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济尔哈朗“幼育于太祖”,13岁时,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死去,他便由伯父努尔哈赤收养,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自此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因此他才会在父兄反叛后依旧受到信任和重用。努尔哈赤为争取蒙古早日归附,消除来自西北的威胁,决定征伐原来追随察哈尔部林丹汗之蒙古各部,派济尔哈朗等人率领后金大军前往征剿。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济尔哈朗伐喀尔喀巴林部、扎噜特部,使之脱离林丹汗的控制,为清王朝统一漠南蒙古扫清了道路。济尔哈朗因战功受封为和硕贝勒。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采取的对外政策基本一致,除主要对明战争外,对周边蒙古、朝鲜各部既联络结盟,又进行武装征服,使之均成为后金讨明的联合力量。天聪二年(1628年)五月,济尔哈朗偕豪格征伐蒙古固特塔布囊,收其众。天聪六年(1632年)五月,济尔哈朗率领右翼四旗大军,随从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很快占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收复黄河一带察哈尔部千余里疆土。在太祖、太宗这一时期,济尔哈朗在征伐战争中,“出则总军,入则留守”。他的战功与恪守颇受皇室成员与清军将领的称赞,从而得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用。
其后,济尔哈朗独主镶蓝旗。天聪元年(1627年),清军伐朝鲜,朝鲜小国寡民,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朝鲜国王李倧投降乞盟。阿敏对于和朝鲜结盟毫无兴趣,欲攻其国都。岳托邀请济尔哈朗商量,济尔哈朗表示:“吾等不宜深入,当驻兵平山以待。”于是与朝鲜签订了盟约,随即还师。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伐明,清军从广宁城旧边出发,进军围攻锦州。济尔哈朗偕同贝勒莽古尔泰等率领一支部队截击了明军的运粮队。之后又移师前往宁远,与明总兵满桂的部队遭遇,随即,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济尔哈朗骁勇善战,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负伤后仍“裹创力战”,士兵深受感染,拼死奋战,最终大败明军,载誉而归。天聪三年(1629年)八月,清军战锦州、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再度围攻明北方各边陲。“十月,上率师自洪山口入,济尔哈朗偕岳托攻大安口,夜毁水门以进,击明马兰营援兵。及旦明兵立二营山上,济尔哈朗督兵追击,五战皆捷,降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清史稿?列传二?诸王一》)此次战役,济尔哈朗率军攻入长城,直入遵化(今属河北)等地,所至多捷。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初设六部,济尔哈朗掌刑部事。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以军功晋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
。 想看书来
第二章郑亲王府(2)
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极在沈阳死去,八年(1643年),多尔衮为了执掌实权,立皇太极6岁的幼子福临为帝(顺治),遂联合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济尔哈朗谕各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