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方之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了。
在“满洲”驻扎这么长的时间,对和他们交战的中队素质他们也是知之笃深,这些年来对中队他们充满戒备的。日本军队中对中队地蔑视少了许多,中队在学习日本军队的同时也吸取了国外军队的经验,训练出来的军队并不比日本军队要差。他们在数次和日军发生的数次交战也让那些小看他们的人闭上了眼睛。他们深信士兵都是练出来的,训练的强度比日本士兵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李成坤主掌北方地中队后。极为科学的制定了士兵的饮食,充分保证了士兵的营养和训练所需要地热量。加上他所属的军队中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北方人,长期处于北方恶劣生存地环境下的中国人都遗传了比较优秀的体魄,他们仅仅只是缺乏必要的营养和训练而已。当弥补了这些缺点后,他们立刻就展示出日本人所不拥有的素质,大部分的士兵都比日本士兵高上十公分以上,他们强健的体魄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后,单兵作战中日本士兵已经很难再取得以前对中国人的那种优势。
—
本田猛然想起。为什么前段时间会有大批的优秀的战士和军官消失,有的甚至是整个部队消失,原来以为他们可能是执行某种命令,现在看来绝非这么简单。他们很可能是被调遣回国加以雪藏起来了。想到这里,不由想到。战局难道真的发展到了这种地步?那些优秀的士兵和军官真的消耗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当他向木村表达出自己的疑问的时候,木村却点了点头告诉他的猜测并没有错。
事情却并未到他想象中那么严重,不过是参谋本部一种预防措施而已。在木村心中,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一下抽调走这么一批珍贵的战斗骨干,对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影响是很大的,可是另一方面来说木村也认为这是他们现在可以采取的最正确的举措。这么一批人在战场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可是他们在国内却可以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将他们和中国人作战的经验传授给新兵,这些优秀的士兵和军官的指导要远比哪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教官们要更具有实用性,这样他们就能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士兵,远比在战场和中国人厮杀重要得多。
其实这种做法在中队已经极为常见,他们有很多战地学校,经常在战场上来对他们进行考验,每年都会轮换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人来军校任教,同时另一些些在前线战斗过军官和士兵也会在军校中接受培训,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有时候来不及培养的时候,就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来训练起大批的优秀战士,但也是一种实战的训练方式,它缺点就是危险性过高,那些训练不是太足够的新兵很容易伤亡。关东军搞清楚了他们的做法的时候,虽然也有些人提议加以学习,可是关东军的官兵受训都在国内,十分不便,远没有中国人这么方便,此事也就没有人提起。
因为中国人甚至只要一两天的火车就可以从前线赶赴学校或者从学校到前线,而关东军要回本土却要经过长途跋涉。而将自己的优秀官兵送回国内担任教官的事情,关东军是极为不愿意的,这次要不是参谋本部亲自下命令以及前线这种优秀的士兵和军官在中国人的攻击面前损失越来越多,也不得不同意将这些剩下的骨干官兵送一部分回国以培养出更多实用的军队来抵抗中队,同时也是对这些官兵的一种保护措施,防止这些宝贵的官兵白白牺牲在战场上。
北方的中国人对日本向来就有种仇视的态度,从甲午海战、八国联军、日俄在东北大战到一战后获得德国在山东地权益、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一系列地悲惨命运中,日本都是罪魁祸首。而这一系列的事件给北方的中国人地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北方人。向来是中国最精锐
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他们对战斗地激情、从不服输的强健的体魄都让他们具备了成为优秀士兵所需要的条件。
现在李成坤的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让部分的新兵感到胆寒,铺天盖地的炮击和轰炸。如雨水一样袭来地密集火力,如潮水一般涌出来的士兵,如闪电一般推进的坦克部队……在他们面前,不光是新兵,那些老兵也同样是束手无策。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面前,士气难免低落。那些经过战争地老兵还好,他们至少还有战斗力。而那些仅仅经过两三个月训练新兵却没有办法来适应这种悲观的情绪,简直毫无战斗力可言。
军官们地咒骂和踢打都无能改变这个事实,帝国皇军的确没有能从中国人手中赢得那怕一场漂漂亮亮的仗,眼看的只是中国人不断的扩张和前进。本田也曾经思考过,如何来战胜这个顽强的敌人,发现敌人的弱点加以攻击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可是他却发现。即使中国人有缺点,也被他们周密的计划所掩盖。加上他们一直处于进攻中,而帝国皇军却处于防守地位,根本无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找到他们的弱点加以攻击更是困难无比。
本田忽然想起刚开始木村刚开始询问中队的缺点必然有深刻的用意,否则也不会说出这些来。刚才说的那些话肯定和答案有关系。他仔细回想起来刚才谈论中的内容,木村看这他苦苦思考,也不说话,抱着军刀闭着眼睛休息起来。过了好一会,本田终于想通了,他不顾正在闭目养神的木村,高声呼喊起来,“将军,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木村看着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本田,脸上的露出了一丝的宽慰的表情。
“那你就告诉我你到达明白了什么吧,本田君!”本田立刻点点头,“我刚才是想到您的提醒才明白过来的。您刚才谈起的时候,谈的多的是那些优秀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士兵和低级军官,但是您没有谈起中级和高级的军官。我这才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李成坤的军队中所有的中高级指挥官的年龄都不大,事实上我没有看见过世界上有那个国家还有比他们更加年青的中高级指挥官了。事实上,他们的低级的指挥官和那些士兵的战斗素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可是他们的那些高级官员却不可能有如此突出的表现,我想这也是他们的软肋所在。”
木村用如同上了年纪的老狐狸似的眼神看了一眼本田,“你说得没有错,本田君。这是他们的弱点,可是要抓住这个弱点也并非容易的事情。他们的军队实在是太年轻了,有时候年轻得让我感到嫉妒,帝国的军官每个人都花费了无数的光阴在军队中度过,经过了三十年的奋斗也仅仅只有极少数的优秀军官才能获取将军的称呼。而他们很多人参军不满十年就担任了师长和军长的职位,如果给他们多一些战争历练,如果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无疑会成为世界上最可怕的军队。”
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可是,他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了。他们的军官很多都只经历了两次规模稍大的战斗,而且他们并不完全是做为高级指挥官来参加战斗的,每次战斗后他们都因为他们军队的大规模扩充而得到了跳跃式的提升,这给了军队新鲜的血液,却也给军队留下隐患,他们的这些人无论是经验和年纪都太少了。李成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曾经采用了德国人的建议,将士兵当做军官来培养,将军官训练成多面手,让他们日后能迅速适应提升后的职务。他们还采取了在军队超常编制副职军官的数量,以便更容易扩充部队,在此同时花费了极大的力气兴建起规模庞大的军校,让所有的军官都不断进入军校的轮训。这些举措都保证了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军队中军官数量和经验缺乏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他们始终都没有能够完全解决。
如果说他们现在的军队,对付中国国内的那些武装,依靠他们的超出中国其他部队的训练和武器装备,或许这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可是他们的对手是无论训练还是武器装备都相差不大但战争经验更加丰富帝国皇军,我们只要将他们这个缺点暴露出来,他们就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中队和德队类似,极为重视军纪,他们现在所有的一切进攻或者防御都是按照他们计划精确的展开,要将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图调动起来,必须要找一个有足够分量的目标!”在木村兵太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一个人影一闪而过……………………………………………………………………………………………………………
首先有点要说明的,上面一章不是结尾,只是我的思考比较久的一些思路。主要是关系到结尾有些东西现在要开始铺设了,而起写这些东西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虽然自己有了想法,但多听下意见总归是好的。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24
战之折翼二
木村的分析大体上没有任何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让李成坤头疼不已。每当想起这个的时候他都有百般的滋味涌上心头,首先不说自己不到三十岁就站到了权力的峰口上,自己身边那些军队的头头们,又有几个过了四十?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对部队来说是新鲜的血液,会使得部队更加充满活力,也正是如此,部队才更具有可铸性,部队才能如此快的吸收外队的那些优良的作风和作战思想,这也正是部队强大的源泉。
李成坤当初有收编了一些原来的东北军的士兵,他们刚开始来的时候都有意无意的按照他们原来的那些习惯来。如果这些是些好的习惯倒也没事,可他们的那些习惯和训练中加强战斗力的要求都是背道而驰。后来是军官们和教官想了许多办法,也花费了很多时间才让他们克服掉那些缺点。就如同在白纸上作画,如果有人已经在白纸上下笔,而他的方法却使用错了,要矫正过来远比重新在一幅新的白纸上作画要来得困难得多。
而那些新兵们就如同一张白纸,教会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了什么。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接受了正确的方法,远比那些走错了方向又重新加以矫正的士兵的学习要快得多。士兵是如此,军官们更是如此,尤其是他们年龄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远比士兵更加固执,改造他们,让他们接受学习新的知识的难度更大。在那些新成立地部队中。几乎没有这些老军官们地身影,他们几乎都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在步兵和骑兵中任职。
正是因为大多数的军官年纪都比较年轻。所以成立各种新式地兵种以及那些和国内不同的训练作战方式也并未出现在其他国家的那样的抵制,相反大多数的军官和士兵是极为乐意看到这些新鲜的事务出现地。正是有了这些新鲜的血液,才使得这支部队迅速的变得异常的强大起来。可是正是如此,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也是一样的明显,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还有很多不足。这使得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可以发生导致失败地致命错误。
军人尤其是指挥官不仅要锐气和激情,也同样需要谨慎和沉稳。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或许有极少数的人是与生俱来具有这种战斗的天赋,可是大多数地军官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都是经过时间地沉淀和自己的努力才取得成功。在军校中并不可能教会他们所有的一切,许多东西都需要依靠他们去解决,这其中就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某些战斗中丰富的经验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李成坤深知经验的重要性。士兵还可以采取不定时的对日本的小规模交锋来锤炼,那些高级军官却只能通过国内的举行的一系列的演习来找出问题,提高水平和丰富自己的指挥经验。这些毕竟和实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没完没了的沙盘推演来充实这些军官们。每当有战事的时候就派遣大批的军官上战场观摩,吸取经验。这些举措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还稍微强点,在五年前那场战斗的时候,很多军官总共参军也不超过五年。却一下担任了中级指挥官,曾经引发了不少的问题,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否则当时也不必发生如此多的伤亡。不过这不是那些军官们的责任,也未加处罚,只是用血淋淋的实事让这些官员们认识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让他们知耻而后勇做好一个称职的指挥官。
在军校中的培训对所有军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历程,为了弥补他们经验的不足,所以军校对中高级别的军官的教程是非常繁杂和严格的。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军事方面知识,如谋略、指挥艺术之类,还要学习如何处理战场的紧急情况……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德国来的那些教官们要求这些指挥官们在繁忙的学习时间内抽出一些时间来参加音乐修养课,他们可以欣赏各种音乐并演奏各种他们喜欢的乐器,来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按照那些德国佬的说法就是,这样可以培养军官们良好的指挥艺术。不管那些德国人说的有没有理由,在经过了长时间学习的军官们也的确需要一种放松的方式,德国佬的做法也就很自然被他们接受了。
可是经过了学习后的中高级军官们不管怎么说,也被灌输了一肚子世界上最先进的进攻思想和战术,依靠这些也把鬼子捣弄得七零八落的。毕竟鬼子的那些中高级指挥官除了年纪大点、经验丰富点外,战术思想都是极为落后的,按照教官们说的,日本军队最优秀的反而是那些低级军官和士兵,越往上越差劲,经过几次交锋后,他们也感觉到了日本中高级指挥官的那些缺点,应付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实事在李成坤麾下的那些中高级指挥官虽然缺少经验,但是他们被培养出了比较好的战术素养,作战起来非常灵活,而日本的那些中高级指挥官做事非常踏实,一丝不芶,在基本原则上极少发生错误,但是他们的缺点同样的明显思想僵化,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日本人在战争至始至终都缺乏必要的战略。他们在明治维新后就视侵华为国策,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却缺乏必要战略思考。
木村将自己的计划密封起来用派遣本田直接乘坐飞机返回奉天向关东军司令部汇报。正如同沪会战中日本军队几乎破译掌握了所有的华军电文,日本军队的电台密码也有不同程度的被破译,其中苦心研究日本军用电台密码近十年的李成坤麾下地电译室掌握地情报是最全面的。
样重要的计划,无论是李成坤还是关东军都心有不宣比较费事的文件传输。而不是通过不安全易被拦截的无线电。
他的计划如同一根救命的稻草及时的被送了过来。关东军内经过了简单地讨论很快就通过了他的计划。事实上,在目前的情况下,关东军内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木村的计划看上去成功的可能性相当的高,这对于稳定现在极为危险的局势是至关重要地。为了使整个计划顺利的实施,那些正在被中国人攻击的守备部队的抵抗就显得十分地重要,关东军司令部的一纸极为严厉电文传过。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关东军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也直接导致了自己全部玉碎了,日本军队对军令执行之彻底也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在中队的进攻下,很多地方的守备部队的联系都中断了,只能依靠无线电传达,即使电文被截获他们也毫不在乎了。虽然有人从这里嗅出了一丝异样,可是除了语气比较严厉外,这也算的上是关东军的一向作风。所以也没有特别的关注,实事上从关东军司令部发出这封电报后,接下来的攻防战都显得异常的艰苦。中队坦克部队推进的速度十分的迅速,可是步兵攻克那些日军防线的时间却越来越慢。几乎每攻克一个日军守备点都要动用数量庞大的火炮和付出不小的伤亡。
—
周茂盛扔下背着的喷火器,灰尘满面的他拿起手榴弹就扔了过去。在过去的两个星期中,除了进攻还是进攻。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他自己也感到庆幸,在这么长时间的战斗中,自己居然连屁大的个伤也没有碰上。他甚至连手榴弹爆炸时候看都没有看,就靠着掩体拿出一根烟抽了起来,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战斗,他自己感觉过去了好像不是几天,而是几年。见过了太多的战友倒在自己身边,那种血腥的场面是他参军以前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出来的,当初那种看见战友倒下就杀红眼睛的事情也很少发生了。他的话是越来越少,到现在他才明白了原来见过的那些老兵为什么一个比一个鸟,都不喜欢搭理人了。每天部队都在补充新兵,每天都有人阵亡、受伤,他也算得上是个有些经验的老鸟了。
他现在倒是有些想念胡志强了,就是不知道那家伙现在怎么样了。那老小子的在绿林中纵横了这许多年,伤疤倒是不少,严重的伤也不是没有受过。可是这次他的手很可能就此废掉了,就是康复了也很难来扛枪了,可惜了他那出神入化的枪法。现在的那些新兵倒是有一腔热血,但是战斗中伤亡最大的也是他们。现在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靠浴血奋战而取得,每个人都感到了日军的那种歇斯里底的顽强。
他们躲避在任何能躲避的地方向进攻他们的中队开枪。他们为了潜伏不被发现,甚至可以在一个地方不吃任何东西一动不动的隐藏两天,跟随步兵进攻的坦克部队承受着背负炸药包的士兵一波又一波袭击。周茂盛和战友多少次的拦截住了那些不要命的日本士兵对坦克的敢死冲击,每当日军从地上跃起的时候,都会让他们的神经感到紧张。坦克部队更是如履薄冰的前进,日军隐藏的火炮、地雷,还有那些不要命的日本敢死队,这些都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每天战场维修部队修理工厂里都堆满了损坏的坦克,如果没有那些高效而训练有素的坦克修理部队,周茂盛不敢想象每次进攻的时候都靠步兵不惧伤亡的强攻会是怎么样的一幅凄惨的光景。
现在参加进攻的坦克都严重超重,在坦克上堆满了沙袋,用以防止火炮和炸药对坦克的损害,而坦克周围更是被坦克兵们布满了形状各异铁丝网。周茂盛后面的那辆坦克向外延伸的铁丝颜色已经变得深黑,在铁丝网周围还有些碎片挂在上面。周茂盛很清楚那些东西是些什么,他亲眼看见有鬼子兵抱着炸药冲上去,却被铁丝网挂住。自己被炸得血肉横飞,血肉就这样混杂着铁丝网掉下来,但是还有些肉末被挂在铁丝网上。休息的时候,当有新兵爬上坦克玩,询问拿起那些碎片询问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坦克兵告诉他们实情后,他们扔掉了那些东西,将吃的饭全部给吐了出来。
周茂盛知道坦克兵也并不喜欢这些恶心的东西挂在上面,可是每次战斗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想清理也清理不完,再说有这东西自己安全多了。见识过残酷战斗的他们很清楚,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存下来更重要的了。虽然那些杂七乱八的东西看上去十分的凌乱,可是也的确管用,只是加载了那些沙袋后,坦克的负重迅速的上升,速度也就慢了下来,不过这对于攻克那些日军阵地来说已经足够了。
从一个星期前,日军的抵抗就变得异常的顽强起来,每次战斗都必须将他们全部杀干净才算得上真正的占领。周茂盛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传来的情报,日军命令所有部队全部死守,不允许任何的部队出击。而日军修建的那些工事又非常适合单兵防守,每个适合单兵防守的工事后都会有一小队的日本士兵,死了一个另一个顶上去,所以要攻克就只能消灭工事内的所有日军或者彻底摧毁日军的工事,这给进攻的部队造成前所未有的麻烦,每一次的进攻都异常的艰难,部队伤亡和弹药的消耗也不断的上升。………………………………………………………………………………………………………
本来想写些什么的,想了会,还是静静的码字,打枪的不要。
第二部 第二部 第一百零七章 鏖战25
战之折翼三
战场上的枪声并不算密集,日本人自从被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固守以来,也十分的注意节约弹药,除非中队攻克到了他们面前,到达了最佳射程内他们才会射击。他们这样的做法让进攻的中队十分的头疼,不过也带来了一些便利,每次进攻不利修整的时候只要退出他们的射程外就可以了,从不用担心他们的反击。实事上,每一个参加这些艰苦攻坚战的士兵都对鬼子兵的表现感到不可思议。明明知道关东军下达的命令是让他们送死,他们所做的只是给进攻的中队造成一些麻烦,拖延了一些时间而已,可是却还是毫无折扣的执行了这个命令,即使有突围、撤退甚至发起反击的机会也全部放弃了。
在攻坚战斗中,工兵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之一,无论是解决铺设在阵地前的地雷还是对付那些日军堡垒和工事。要攻入到这些堡垒和工事内是极为愚蠢的事情,那些日本人会疯狂的反击,用他们的机枪、刺刀甚至手榴弹和你同归于尽。对付这样的工事除了炮兵的炮击,最实用的就是工兵的爆破和使用喷火器。一般来说不少坚固的工事都需要两次爆破才能真正的将他们摧毁,否则里面还是会有人接着依靠损坏的工事加以顽抗。
在进攻中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给用了上来,坦克、大口径火炮、迫击炮、炸药、手榴弹、喷火器……甚至很多地方都动用了化学武器和直接用推土机铲平那些机枪火力点,将日本人闷死在那些永久工事内。随着部队的推进,重炮和坦克大多都被使用在深入突破作战中。他们要攻克的都是那些重要地城市和枢纽。当听到那些进攻地坦克和步兵又占领了那个城市和围困住了那些日军的时候,在他们的身后很远地地方,那些担任攻坚任务的步兵不得不一个个的歼灭那些龟缩不出的日军部队。
八月天气愈发的炎热起来。高温的天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地心情在这个时候愈发的显得烦恼不安。木村兵太郎躲在地下室内,身后的电扇转动的时候嘎嘎响个不停,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进展都如他的预料一样进展顺利,尤其是大本营传来的消息尤其令他鼓舞。大本营不仅同意增兵。而且在南下作战极为重要的关头抽调大量地船舶来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后勤保障,关东军司令部更是优先把能调动部队和库存的弹药全部都运送到了前线。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从大本营到关东军司令部对前线地部队的要求都极为重视。上至野战医疗设备,下到士兵军靴地修理,都一应俱全。关东军司令部和前线参战部队,一再进行周密的兵棋推演。并且举办各种作战研习会议,彻底检讨过去与中队作战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对策方案。整个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被策划周全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先期的后勤补给到兵力分配和改组,各个部队的弹药和油料都被精确计算,并保证所有部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供给。
“好啊,老钟。霍山这小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又打了一个漂亮仗。一下敲掉了鬼子四千人。他们现在又开始逃跑了,奶奶的,真让他们跑了那还得了啊!”范清平走进了指挥部就把帽子扔在了桌子上,拿起茶杯就开始大口大口的灌起凉茶来。挥手一摸嘴边的茶水,坐在板凳上就喜颜悦色的对着钟国柱报喜来了,钟国柱也笑了起来,头脑中霍山那机灵的身影一闪而过,“是啊,他们开战以来一直都打得不错,不过……”
钟国柱望着地图上日本军队这段时间有些匪夷所思的调动,根本摸不清楚他们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这段时间来一直有一些不好的预感,所以感到有些担忧,可是他的这些想法都无法得到证实。和范清平的讨论中也无法猜测到日军的这些变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加上前线进展还算得上比较顺利,日军在混战中渐渐被蚕食,其余的部队也在这种打击下承受中队追击和围堵的巨大的伤亡,渐渐开始向四平方向溃退。
当初制定的计划是要求范清平指挥部队将这股日军全部拖住,能歼灭就歼灭,但是一定不能让这些日军增援其他的地方日军。既然他们出来了,再让他们龟缩回去,那么歼灭起来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范清平命令部队尽量将水搅浑,让日军根本无法形成大的建制单位,日军也开始认识到情形的恶劣,集中所有能集中的力量集体向一个突破口突围,虽然伤亡很大,但是也让大多数的部队从混战的局面中摆脱出来。
日军要逃亡,中队就要阻截和追击,在短短的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双方上演了一场极为激烈的龙争虎斗。在中队的全方位围追堵截下,日军行动速度一直就快不起来,短短的路程就是没有办法走完,在每一天除了激战还是激战。即使如此日军还是顽强的向四平方向撤退,他们宁可在撤退途中为了迷惑追击和拦截而绕许多弯路也没有改变他们突围的方向。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追击中始终没有逃脱过中队的掌控,这也是让钟国柱感到担忧的地方,日军的指挥官没有理由没有注意到这点,这样的做法只会让部队伤亡更大,唯一可以解释的他们做法的原因就是这样做法必然有不为人所知的深意。
钟国柱将自己的担心告诉范清平的时候,范清平也并不傻,立刻就明白了这其中的意味。但是却没有能把握这些日军的真实企图,日军在撤退的途中也损失惨重,这种追击和拦截作战所取得战果惊人,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地小。这也深受范清平和前线部队地欢迎。范清平很清楚自己的责任。牵扯住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好让邓熙他们地攻击突破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这一个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
。接下来自己索要做的就是攻克四平。他们的任务除那些日占区的敌人。
—
此时日军地举动,不过是让范清平把第二步战略的步伐提前了那么一点时间而已。沉迷于前线战报频传的前线指挥部,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和总的计划之间出现了一些细微的时间差。在范清平兵团开始追击日军并提前向四平开进的时候,邓熙的率领的部队虽然突击异常地迅速,但大部分步兵和部分坦克部队都被日军的顽抗死死的拖住,使得全面占领的时间有所拖延。这一前一后之间。原本精密周详地作战计划也微微露出了一丝的破绽。
此时地不断撤退的日军,在追击他们的中队眼中早已是囊中之物。然而却忽视了日军不断突围的部队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损失后,汇合起来人数却还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