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访问历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4)
李怀宇 那时候常泡图书馆?
许倬云 那时候图书馆跟现在不一样,是封架式,要到阅览台写我们要的书的名字,在卡片抽屉里找出书名、编号,馆员到库里拿了书交给我们,就在书桌上看。我们除了上课,就在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图书馆坐到晚上11点。
李怀宇 是什么样的机缘到芝加哥大学留学?
许倬云 说来话长。我在研究生的第二年,学校里有李氏基金会提供奖学金,是全校最好的学生去考,我运气很好,就考上第一名。但是基金会的要求是健全青年,我不健全,所以就算了。钱思亮校长很不高兴,就找胡适先生帮忙,努力了两年,找到了华侨徐铭信先生,由他捐出一千五美金。这钱不够,我就申请学校,芝加哥大学愿意补上一些钱,这样我就去了。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全美国近东考古和埃及考古最强的学校,东方研究所做这方面工作,远东的部分就附在旁边。所以我三分之一课程读近东跟埃及,另外三分之一读其他乱七八糟的学科,有三分之一跟顾立雅做独立研究。
李怀宇 在芝加哥大学你还成了医学研究病人?
许倬云 他们还开刀诊治我的脚。一报到,就做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是学校对我的手脚很感兴趣。医生说很难得见,就问我愿不愿意在这里治疗,我说:“没钱。”他们说:“钱不要担心,你是我们的研究病人。”我8月份去,圣诞节就开刀,开了五次刀,每年住三个月到半年,吃他的,住他的,用他的(笑)。
李怀宇 这五年里,你主要的学术兴趣在哪里?
许倬云 很广泛。埃及史、两河流域的考古学、社会学、欧洲中古经济,什么都有。我住在神学院的宿舍里,耳濡目染,就对神学有兴趣,也选课。我跟神学院的学生一起淋浴,有几十个龙头,中间有个大桌子,淋浴完大家就围着中间的大桌子讨论问题。温度很高,所以不用擦,身体都会干。
李怀宇 当时正是社会学如日中天的时候?
许倬云 对。芝加哥大学是韦伯学派进入美国的第一个据点。韦伯跟马克思是两大宗派,马克思是非常好的社会学家,不要单纯地把他当政治家、革命家看,他是社会学者。韦伯是反驳他的,但是韦伯也不是不讲经济学,韦伯一生的第一个课题是德国的土地制度。
李怀宇 你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什么?
许倬云 我的博士论文是写“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动”。《左传》里的人物,找出每个人的来龙去脉,年代、家世作统计,战争作统计。博士论文答辩是芝加哥大学的特色。那时候我们答辩要在校门口布告栏公布出来,任何人可以去考你,这是欧洲的规矩。
李怀宇 到芝加哥大学留学对你后来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
许倬云 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我们那个学校是全美学术气氛最浓厚的一个,不出阔人家的子弟,不出总统,不出财主,但出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念书就像在僧院里一样,坐下来吃饭,另外一个人过来:“对不起,能不能跟你一起坐。”一侃,关于什么问题,你的想法如何?无时无刻不在讨论问题,没有别处学校有这种气氛。
1962年,许倬云从芝加哥回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1964年,许倬云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积极参与民主自由活动。
李怀宇 1962年回台湾以后做什么?
许倬云 回到台湾,基本回到“中央研究院”,但是台湾大学是母校,台大让我去做兼任,马上就从兼任变成合聘。
李怀宇 1964年怎么当了台湾大学历史系的主任?
许倬云 偶然的因素。那时候系主任余又荪先生遇车祸身亡,院长沈刚伯先生半夜三更打电话给我,说明天8点钟你到###去开会,要接系主任。
李怀宇 当时系主任的工作很忙?
许倬云 非常忙。研究和教书两边工作。校长钱思亮先生让我去做大大小小的委员会的委员,他的目的是训练我。当年我出去留学,他帮了忙,所以他吩咐,我一定做。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5)
李怀宇 三十四岁做系主任时,主要研究什么?
许倬云 西周史。一篇篇做文章。
李怀宇 你从1962年回台湾到1970年去美国这段时间,目睹的台湾政局是什么样的?
许倬云 国民党是一党专权,要紧缩它的掌握,所以对知识分子非常钳制,殷海光就在这时候倒霉。我们都是被他们打击的。他们把“中央研究院”和台湾大学的人当作自由分子,不过不用自由分子这个名称,叫“歧异分子”。从院长王世杰到许倬云,从钱校长到沈刚伯到许倬云,都是歧异分子,目的是要把台大夺掉,夺给他们相信的人。所以就把钱先生送到南港,让王世杰辞职。我们都受打击。
李怀宇 1966年,殷海光的《中国文化的展望》出来后,你给他写书评,还指出书中的不足?
许倬云 我很认真而客气地写,但是殷海光已经自命为大师,人家都捧他,他觉得你怎么可以批评我。我讲了他几个有问题的地方。殷海光其实跟我私交很好的。殷海光是有骨气的人,但是学问并不怎么样,他的骨气胜于学问。但当时他硬撑着一股气,所以被大家当作一个指标。
李怀宇 当时自由主义在台湾很受打击?
许倬云 非常受打击……
李怀宇 你跟胡适先生有没有交往?
许倬云 我出去,胡先生回来了。我跟他的交往只有一次。1960年他带了台湾一个访问团到美国学术界开双边会议,我的老师李济之先生是人文部分的领队,李先生是史语所的所长,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做这个会人文部分的秘书,这时候跟胡适先生有接触。等我回台湾时,正是胡先生出殡的日子,我在院里悼念他。他是很温和的长者,很有风度。
李怀宇 你对胡适先生的思想研究得多吗?
许倬云 平心而论,我并不赞成胡先生的科学主义,他的“德先生”也并不清楚。他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不能苛求他。他贡献非常大。
李怀宇 现在大陆在谈“鲁迅还是胡适”,这个问题很妙。
许倬云 鲁迅差太远了。我在抗战时就看他的文章,他最有趣的是《故事新编》。这是历史的东西。
李怀宇 胡适先生去世后,王世杰先生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的风度如何?
许倬云 他的风度非常好。一个很能干的公务员,一个很好的学者,做事非常心细,也是非常有骨气的人。他对蒋介石是不肯屈服的。蒋介石不喜欢他,蒋介石有时候批个东西,他不能接受,退回给蒋介石,蒋介石气得撕掉,他捡起来,贴好了再送回去。蒋介石受不了他这一点。王先生不肯跟蒋介石见面,更不愿意屈尊见蒋经国,但是“中研院”还是必须与总统府打交道,他就派我去见蒋经国(笑)。这样因祸得福,蒋经国跟我打了好几次交道,了解我,所以后来在1967年、1968年特务整我的时候,他不相信。
李怀宇 整你的理由是什么?
许倬云 理由很多。我们自由分子长期跟他们对着干,他们找我们自由分子麻烦。
李怀宇 当时你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多吗?
许倬云 在报纸杂志都有发表文章,关于民权、自由。
李怀宇 至少还可以在报刊上讨论。
许倬云 你讨论两次以后就不让你讨论了。所以《文星》了不起,可以接受这些文章。萧孟能的爸爸是国民党宣传部的重要人员,所以他可以过关。那时候我一到台湾,就找三四十个三十来岁的大学教授,组织一个“思言社”,我在《文星》稿费透支,借两千块“青苗钱”(笑),发行第一期的《思与言》杂志。后来变成我的罪证:你为什么组织“思言社”?我说我想搞“费边社”啊(大笑)!“费边社”是英国的一批主张社会主义的学者搞的,是自由的社会主义。这当然是罪名之一。
1970年,许倬云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任教,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在匹兹堡大学,许倬云与王小波、李银河结下深厚的师生之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6)
李怀宇 1970年怎么去了匹兹堡大学?
许倬云 匹兹堡大学邀请我去当访问教授,本来是要回来的。我们带了两个箱子、一个娃娃,没有想到留在美国几十年。去了匹兹堡大学以后,台湾的长辈陈雪屏先生告诉王世杰先生说:倬云啊,回来环境不好。他们就让我待在匹兹堡大学,留下来。
李怀宇 陈雪屏先生是余英时先生的丈人?
许倬云 是的,当时是国民党的秘书长。
李怀宇 此后一直就在匹兹堡大学?
许倬云 一直到现在,我的房子还在匹兹堡大学。我有历史系和社会系两份聘书,我教东亚史、社会变动、中国古代史、历史研究法,等等。
李怀宇 匹兹堡大学的社会系很强,杨庆先生与金耀基先生都是匹兹堡大学社会系的?
许倬云 是的。我到匹兹堡大学主要是杨庆先生要我去的,他还一直帮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社会系,由中大借去的。所以匹兹堡大学和中文大学有特殊的渊源,等我后来到中文大学去了七年,每次半年,也是由中大借去的。
李怀宇 杨庆在社会学的建树如何?
许倬云 他回来帮助社科院重建社会学,国内的社会学是他跟费孝通先生一起重振起来的。那时候他把中国美化,我跟他意见不一样。那是1973、1974年,中国并没有那么好。我说:中国不是你讲的那样。我俩意见不一样,但是到他死,我们感情还是很好。他是爱国主义。
李怀宇 那时候王浩、杨振宁也曾经回来过,经历相似。
许倬云 你现在跟杨先生谈话,他会回忆当时他被懵的事情。他是非常爱国。
李怀宇 爱国应该是海外学者共同的感情。
许倬云 但是,我到五十岁才拿自己的爱国思想摆在一边,我觉得不能盲目地爱国,我要关怀全世界的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人类社会跟个别人是真实,国是经常变动的,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我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打出来的爱国思想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到五十岁,我理解到多少罪恶都是以国家之名在进行。
李怀宇 你去美国时四十岁,从此在美国扎了根?
许倬云 但是到1972年以后,我就每年回台湾。我母亲还在,每年暑假回来看老太太。所以,我跟史语所的关系一直不断。我现在还是史语所的特聘研究员,不退休的,因为我不拿薪水。
李怀宇 你的研究是很多学科的交叉,不单单是历史学、社会学。
许倬云 对,兴趣问题。我对很多课题都有兴趣。
李怀宇 后来你在匹兹堡大学的学生中有一位在国内非常有名。
许倬云 王小波!我跟他是缘分,我还是很想念他,他是个有血性的人,诚实、热情,而且相当聪明。每个星期三我跟他谈一个下午,东拉西扯,什么都谈。反正他提问题我就回答,我不是给他答案,是教他怎么思考。
李怀宇 人家写文章讲他:坐无坐相,站无站相,非常散漫的一个人。
许倬云 我说他是“惫懒相”,站着歪歪倒倒,坐在那里,他的脚翘在桌子上,我的脚也翘在桌子上。
李怀宇 你们在一起聊些什么?
许倬云 他对世界上许多事物并不清楚,譬如:自由主义,人权,解放与放任之间差别在哪里?资本主义要不要衰败?共产主义跟社会主义究竟差别在哪里?反正他进来问问题,我都跟他讨论,我提出三五不同的方向:你可以这么想,可以那么想,你自己找你的路去。
李怀宇 你也曾经对他的文字提出建议?
许倬云 我跟他说,你的文字写得太松、太浪费,要炼字炼句,他听我的话。他起初不服气,我就把他的文章改给他看,说这些都是浪费的,一句就够了,他服帖了。文章要干干净净。
李怀宇 他的文章中不少以他下乡当知青的经历为背景。
许倬云 这是最后一个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很多,但是留下来的很少,他的留下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7)
李怀宇 更重要的方面是,他在美国时对一些现代观念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在写文章时有一个好的思想框架。
许倬云 理清楚头绪了,他用讽刺、嬉笑怒骂的笔调写严肃的问题。对问题本身的思考方式,我是帮了他忙的。
李怀宇 当时是李银河在读学位,他却没有?
许倬云 对,他是跟着李银河去陪读的,他在中文系选课,那里的课都是教洋娃娃说“你好吗?”“火车站在哪里?”之类(笑),他就找我,我就说聊天好了,个别指导。
李怀宇 现在国内有很多“王小波门下走狗”。
许倬云 (笑)现在他的书有很多人读,银河现在也很有名啊。她当时读的是社会学,杨庆先生和我是指导委员,她有选我的课。她那时已经注意到性的问题。
李怀宇 当时她的学习成绩如何?
许倬云 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当时一起从大陆去的学生有十来位,就她一个人读出来了。
李怀宇 李银河最近很红,你有注意她的一些言论吗?
许倬云 我有注意,她最近有一个同性朋友,对不对?也无所谓,人有做事情的自由。小波走了以后她也很寂寞,这也是应该的事情。这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许倬云在美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任教过。,近年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讲学和主持学术研究。他关注两岸三地,用多民族和全球视角思考中国历史。历时三年完成著作《万古江河》,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李怀宇 晚清以来,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来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主要在哪里?
许倬云 最大的转变是把欧洲的史学研究方法拿进来了。寅恪先生写的文体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期刊的文体,规格、体裁、讨论问题的角度都是德国史学的,是傅孟真先生带回来的。史语所建立以后,就成了全中国史学的指标。
李怀宇 在70年代,台湾正在转型,而大陆正在搞“文化大革命”,当时你在美国关注得多吗?
许倬云 在70年代,我主要关注台湾,希望台湾能够逐渐走向开放民主,花了很大力气。我想这么大一个中国,“文革”是天翻地覆,谁也没有办法措手。当时我在香港的书店里,看到从地上堆起到肩膀这么高的字画,唉,看了伤心:有的泼了墨,有的刺刀刺穿,有的剪刀剪开,好字画呀!国内拿去卖的,五块港币一张,等于废品。要是我把这么一堆买了,花不了几百块钱。我心里不忍心。多少好的艺术品在里面,后来下落怎么样我不知道了。
李怀宇 八年抗战和十年“文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倬云 八年抗战没有摧残,而是凝聚、吃苦、一穷二白。人家问我:抗战对你们经历怎么样?我说:bleeding to white——血都流白了。但“文革”不是,“文革”是摧残,摧残文化,摧残人格。抗战时穷归穷,苦归苦,危险归危险,人格都在。钱宾四是在抗战的炸弹声中写了《国史大纲》,陈寅恪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在逃难中写的。
李怀宇 中国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没有断?
许倬云 现在也差了。台湾本土化的运动以后,也差了。他们不要中国,要本土,也是跟“文革”一样荒谬。台湾就是中国嘛,你怎么可以说:我只要手指头,不要身体呢?
李怀宇 你最近几年在台湾多吗?
许倬云 差不多半年在美国,半年在台湾,在台湾的半年还扣掉在大陆的一个月时间。
李怀宇 我们身处大陆很难理解,在台湾“去中国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市场?
许倬云 我可以解释给你听。1895年割台,台湾人的情绪是,你有十八个儿子,为什么独独挑我一个?Why me——为什么是我?割台以后恩断义绝,这点很重要。日本人治台,跟治朝鲜、治东北不一样,相当花力气。有一个人叫后藤新平,主张把台湾建设成一个现代的地方:排除了瘟疫、盖好了水利、普及了教育、不贪不污的法院。这些事情,让台湾老百姓心里投降了。1895年到1905年十年之间,台湾的抗争此起彼伏,伤亡大概二十多万人,这个数字很庞大。但是等到1905年以后改变政策了,让台湾人心服了。这是一。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8)
第二,现在讲###运动,很多要角都是当年“皇民”——天皇的子民——的后代,正如香港也有一批专门说英文的华人。在日本统治之下,日本人把本来地方上的领导阶层赶走了,把他们庞大的产业让二手地主接下来了,二手地主原来是大地主的租户,现在变成产业所有者。租户成了地方领袖,把子弟送到日本去留学,大半是读医,一回台湾,不能做大官,不能开大公司,医生是最好的职业,这叫做皇民,皇民要全家讲日本话。到1940年时,大概全台湾百分之四到五的人是皇民。太平洋战争开始了,兵源不足了,皇民的人口提升到百分之七到八。仗打完了,皇民的人口大概不到百分之十。这些人基本上没有受中国教育,基本上是完整的、彻底的日本教育。到1945年,国民政府在打内战,到台湾搞接收的是最差的福建纪律不好的部队,福建公务人员也不好。军队的纪律不好,公务员的操守不好,台湾人很失望,他们看惯了日本军队非常有纪律……这些人是对中国看不起的,像李登辉,他说中国是“清国奴”,他们脑子里,中国不现代,日本是现代的。蒋介石带了九十万人到台湾以后,台湾的政权基本上在外省人的手里,本省人只有跟蒋家比较合作一点,才去沾一点边边上的位置。这也是他们心里摆不平的地方,到今天以民主程序的话,要把这个倒过来。
另外一个理由,这个中国我们能回去吗?……我解释这么详细给你听,你就了解这中间的前因后果,累积起来,而且中间有一批人从来没有受过中国的教育。要把中国的成分拿走,才有独立的可能。但是紧箍咒就是“一中”原则:美国只能接受的“一中”原则,变成紧箍咒,怎么都去不掉。只要美国不肯去掉“一中”,台湾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怀宇 你的《万古江河》就是把“台湾百年的变化”作为最后一节。
许倬云 因为这本书本来是写给台湾人看的,本来在台湾发行,在大陆发行是蹦出来的。在大陆发行时改了一些,但是不太伤元气。写《万古江河》时我有原则,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写老百姓。
李怀宇 为什么没有写同时期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历史?
许倬云 我无法写,因为1949年以后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事情,这一段不能靠史料,就像我写台湾后面那一段不是靠史料。
李怀宇 《万古江河》的写法跟以前中国通史类的著作有些不一样,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世界眼光。
许倬云 我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做系主任时,第一个事情是修改课程:中国是一圈;东亚各国——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越南、蒙古是一圈;再外一圈是美、俄、英、法、德。我教学生理解,你读历史不能光读中国史而已。你看了《万古江河》之后会理解:中国从来不是孤立的。从新石器时代就给人家文化,拿人家文化。从新石器时代逐渐并合,并合中原,并合中国,并合到大中国。它的视野、它的领域都在跟外面接触,准备走向大世界共有的大人类,为我们下一代的孩子准备这条路,将来中国必定是全世界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外。
李怀宇 你在五十岁以后对中国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许倬云 那时候我就拿最大的“全人类”、最小的“个人”这两个当作真实不虚的东西。余外,国也罢,族也罢,姓也罢,都是空的,经常变化。哪个国的疆域没有变过?哪个族是永远这么大的?哪个姓没有中间变化而来?哪个地方是永远同一个地名?哪个村永远是同一批人?都是变化的,只有全人类全体跟一个个人是真实的。
李怀宇 在你之前,像陈寅恪、钱穆先生这些前辈有没有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历史?
许倬云 寅恪先生为什么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他要指出唐朝是一个混杂的东西。为什么写《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因为他的家里经历了同光年间的清流与浊流之间的党争,写牛李党争是同光党争投影过去的。他写的关怀基本上不在历史本身,自己摆在历史里。他写柳如是,是讲一个无可奈何接受了革命的人,留下来没有走,后来是很懊悔的。但是当时为什么不走呢?世家子弟吃不起苦,逃了一次难已经苦死了,不想再逃第二次难。他写陈端生,是“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他特别表彰孟丽君这种男人里没有的女子,来看不起世间一般冠冕堂皇的人物。他早期写印度神话,是探索中古以后中国接受了外来的影响,尤其是佛教。他跟宾四先生很不一样,宾四先生是爱国主义,但是寅恪先生一辈子没有写出一个类似通史的东西。
许倬云:只有“全人类”和“个人”是真实的(9)
李怀宇 为什么这么多史学家里,陈寅恪先生不写通史?
许倬云 他有能力写的,晚年眼睛瞎了,环境又不好,于是人间少了一部好书。
李怀宇 你是不是把《万古江河》当作晚年对中国历史考察的一个总结?
许倬云 对。我另外还在写一本《万古江河》的姐妹篇,那是投射到未来的。写中国面对未来的世界,每一章讲一个问题,中国的演变过程,加上平行的在其他文化系统里演变的过程,然后未来是变成什么样子。历史学和未来的预测合在一起。
倪匡:我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1)
倪匡
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到香港,1992年移居美国,2006年回到香港。
居港期间,倪匡创作了大量小说、剧本、散文,其中以卫斯理系列小说最为著名,为创作量最高的华语作家。
我和古龙是1967年在台湾第一次见面,之前我代武侠小说杂志约他写稿,他写了《绝代双骄》。他写了一段就断稿,我帮他续了很多。所有名家的小说我都续过,金庸续过,古龙续过,卧龙生续过,诸葛青云续过,司马翎续过,我喜欢续小说,我觉得很好玩。
倪匡先生的住处位于香港铜锣湾,高处可见豪宅,低处是一片旧楼,他说:“每天看着窗外风景,告诉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刚坐下来,他就介绍:“我们在美国的房子很大,见过的人没有不喜欢的。这房子是一个建筑家专门建给一个舞蹈家住的,三层五千多尺只有一间房,反而有四个洗手间,古怪到极点,我一看就喜欢。”
从平静的美国回到热闹的香港,倪匡顺其自然,说起美国神采飞扬,谈到香港妙语连珠。一个下午的采访,是在笑声中度过的。
我说:“今天是来听你讲故事的。”“有人叫我写自传,我的自传三百字就可以写完。我从1957年来香港快五十年了,这五十年除了写稿,还是写稿。”倪匡操着有浓重口音的粤语,讲话速度飞快,“写稿之外,就是吃、睡。人家问我现在忙什么,我整天睡觉,而且一睡就做梦,人家笑我的人生有两次,梦中一次,现实一次,好像庄子一样,都不知道是现实还是梦中。我的很多小说都是做梦做出来的,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小说在梦中想到很古怪的情节,我一定即刻跳起来,记录下来,要不然明天就会不记得了。昨天我就梦见潜到海底,见到一条古怪的鱼,奇怪,我根本就不会潜水。”
这位自称是世界上写汉字最多的作家,即使今天出品锐减,谈起写作,还是感慨良多:“我写稿除了稿费没有第二个目的,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因为我发现我来到香港以后,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除了写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够资格,不够学历,不够经验,也不够能力。我做生意都亏得厉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黄金,我以为最容易了,结果亏得几乎跳楼。最后只有哈哈大笑。现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来。”如今酒烟的配额已经用完,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在谈话中,他对后辈作家的作品如数家珍: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婆妈,也觉好看;余华的《兄弟》是晚清讽刺小说以来最好的讽刺小说;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要看三遍才看明白;平路的《何日君再来》有相见恨晚之感。对自己的妹妹亦舒,他也不忘吹捧:“亦舒的小说好看,文字简洁明了,情节发展得快,人物性格鲜明,这是小说的必要条件。”
谈到兴起,倪匡起身带我欣赏他和倪太、女儿倪穗和洋女婿、儿子倪震和周慧敏的照片。又进电脑房参观两部电脑,随手打开的那部电脑桌面上是倪匡夫妇、倪震和周慧敏四人在美国旧居前的合影。突然,他说,客厅里还有一样好东西,原来是舒淇早期的裸体写真集。他笑道:“真靓!”
1935年,倪匡生于上海。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度由家长带到故乡浙江镇海的乡下避难。童年时喜欢博览群书,养成了一生好读杂书的习惯。1951年,倪匡初中毕业后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后参加解放军和公安,至苏北、内蒙古垦荒。
李怀宇 你在抗战年代已经养成喜欢看书的习惯?
倪 匡 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看书,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书。我差不多在十二岁以前就看遍中国传统小说,那是在小学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我看《聊斋》时完全不明白,就选一些最短的来看。我在小学已经看《红楼梦》,但是看不明白。我在当兵的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红楼梦》。真是好笑,那时候有一本书叫《红楼梦研究》,是俞平伯写的,当时要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我最喜欢看《红楼梦》,周围的干部都是大老粗,对我叫嚷:“在看什么?”“《红楼梦》。”他们看到《人民日报》上正在批判《红楼梦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