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追魂夺命拳谱-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 33.倒步转身崩拳 以右脚为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左上一步转身180度,马步下蹲,两掌握拳,由外侧向里环抱,内外关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用力向体两侧撑开,先崩肘,后崩拳。眼视前方。 34.侧身平肩掌 身体自然站立,左脚为轴,右脚向右后撤移一步,转身180度。两手握空拳由体两侧(膻中高度)回抱至腹前,同上式,内外关相对,然后向体两侧崩肘撑开,随之迅速向体外侧分展亮掌,掌心斜朝上。 35、收式 身形不变,两手自然下垂,并从体两侧向上抱气(掌心朝上),举至过头高后,向下贯气,收气下丹田,然后自然垂于体侧,稍立片刻,最后收功。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有四种说法:(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4)指近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刀 武术短器械。现代刀为钢制,由刀身、护手盘、刀柄、刀首等构成。刀身由刀面、刀刃、刀尖和刀背组成。手握的部位称";刀柄";。刀柄与刀身之间的圆盘称";护手盘";,亦称";刀盘";。刀柄尾端称";刀首";,顶端设一小环,用于博系刀彩。刀重(包括刀彩):成年男子,不轻于;成年女子,不轻于;儿童、少年不受限制。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且不许带有任何附加物品。刀尖触地、刀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刀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大刀 亦称“春秋大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盘、刀柄、尾尖等构成。刀身比单刀短,刀柄比单刀长。古时大刀十斤以上,轻重不等,现代演练用大刀为5kg左右。 朴刀 亦称“双子带”、“太平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形似单刀,刀身比单刀长.刀柄比大刀短。全长约,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盘等。刀柄分为前、中、后三段,柄尾有铁环,称";响环";。 双刀 武术双器械之一。属古代双兵器的一种。护手盘呈半圆形,两刀合拢插入鞘内,合拼成圆、其余结构同单刀。 剑 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等;剑柄包括格、柄身、剑首等。剑首系短穗,用于短穗剑术;剑首系长德,用于长穗剑术。剑重(包括剑穗):成年男子不轻于;成年女子不轻于;儿童、少年的剑重不受限制。剑尖触地、剑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剑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双剑 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护手格有一边与创身平齐。其余部位与单剑相同。 匕首 亦称";短剑";。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护手、柄、尾环等构成。长26一33crn。尾环处常系彩绸,一般用于双匕首演练。 峨嵋刺 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长约33cm,中间粗,两头扁细且尖,呈菱形。一小圆环与刺身中部活动相连。练习时中指穿过圆环。用拇指个断拨动使其旋转、主要运动方法有刺、挑、穿、拨等。 棍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用白腊杆制成。大棍长约264cm。齐眉棍长度与练习者眉平齐。分为前段、中段、后段,棍根粗于棍梢。棍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少年男子;少年女子:儿童不受限制。棍中点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儿童不受限制。 梢子棍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组成。分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长棍相当于练习者的身高,短棍长50cm左右.用铁环相连。手梢子棍较短小。 三节棍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三节长短相等木质坚硬的棍组成。用铁环相连。每节棍长约50cm,全长约等于练习者的身高。 拐 武术器械之一。长柄拐属“长器械”;短柄拐属";短器械";。长拐亦称";单拐";.长约133cm。短拐多用于双器械练习,亦称";双拐";,长约70cm。在长木棍的1/3处装一垂直短木构成单拐演练方法有劈、砸、滚、蹦、支、扑、拍、拿、勾、挂、截等;双拐演练方法有搂、盖、转、击等。除套路单练外,还可对练。 锏 武术器械之一。锏端无尖,锏柄呈圆柱体,锏身呈四棱状,锏体无节。长约65一80cm。锏体四面呈凹状,称";凹面锏";。多用于双器械练习。运动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扫、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 枪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矛演变而成。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等、大枪和花枪均只一个枪头,双头枪的枪杆两端各一个枪头。由枪头、枪缨、枪杆组成。枪杆多用白腊杆制成。枪杆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少年女子;儿童不受限制。枪樱的长度不得短于200mm。 大枪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枪头、枪缨、枪身组成,分为枪尖、枪座、库口、枪缨、枪身、底端六个部位。枪头呈三菱形,长约,重750…1000g。枪缨长16一33cm。枪身长约。枪杆较粗,手握枪杆时,拇指尖与食指尖相距三指宽。枪杆一般用白猎杆或金属制成。 双头枪 亦称";两头蛇";。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在枪杆两端各装一枪头和枪缨。全长约等于本人身高、多用于双头双枪(双器械)练习。 鞭 武术器械之一。分软鞭和硬鞭两类。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用圆环连结构成,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通常作";九节鞭";.使用时可长可短。运动方法有轮法、扫法、挂法、缠法、抛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单鞭或双鞭演练、硬鞭分";竹节钢鞭";和十三节";水磨钢鞭";。鞭身上有十余个方形或圆形疙瘩,鞭长约100cm,鞭头稍细且尖,亦作握柄。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 九节鞭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几节长9一13cm的细圆金属棒连接构成。每节之间用数个小铁环连接。各节中间粗两头钢,第一节为鞭头,末节为鞭把。鞭彩不超过20cm×15cm,且无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锤 亦称";飞锤";、";走线锤";。武术软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于远古,由绳索与弧形小锤通过几个小铁环相连构成,重约1kg。锤头与绳交接处缚有彩绸。分单流星与双流星两种。单流星绳索长约,双流星绳索长约。主要演练方法有缩、抛、抡等。练时巧妙地将绳索缠绕在练习者颈、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脚踝或腰上,抖身放锤,审击如飞,快如流星,软中见硬,因而得名。 钩 武术短器械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包括钩端、钩尖、钩口、钩脊、钩自身刃、钩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钩寸(横梗)、钩柄、钩钻、钻尖等13个部位。其演练方法有钩、楼、带、压、挑、刺、舞花等.即可单练,亦可对练。 叉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叉头只有两股锋.形似牛角,称";二股叉";。双头有三股锋,形似";山";字.称";三股叉";,或";三头叉";、";三角叉";、";钢叉";、";马叉";。三股叉头的中锋比两边锋高10一13cm。柄长231一264cm,尾端是瓜锤形。全重。另有在叉头和叉尾装有铁片.相击发声.柄稍短,称";飞叉";或";响叉";。练习方法主要有拦、横、扦挑、崩、滚、搬、捣、搓、掏、贯、拍等。 戟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戟头由月牙刃、矛头和横寸组成。横寸长约6.6cm,用于连接月牙和矛头。矛头略高于月牙刃。截杆由杆身和尾尖组成、戟全长约264cm。若在矛头两侧装以同样大小的月牙刃和横寸,称";双面戟";,方天画戟的戟头长约52cm,柄长约190cm,全长约244cm。又分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古代多为青铜制作,后为铁制。 斧 亦称";戚";。武术器械之一。短柄斧属短器械.长柄斧属长器械。刃宽阔并呈弧形者为";钺";。短柄斧多用于双器械练习。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凤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头长约26cm,刃宽约13cm。短柄斧柄长约82cm,长柄斧柄长过人,约264cm。招法有劈、刺、搂、抹、云、片等。 钯 武术长器械之一。把头有铁制或木身铁齿两种,形似";梳";。齿数5、7、9不等。每隔6cm一齿,齿长约16cm。柄长约165cm,与钯头垂直相交。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可单练亦可对练。 锤 古称";椎";。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分长柄锤和短柄锤。锤形有圆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轻者5kg,重者数十斤。短柄长约50cm。练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抓 亦称";挝";。武术器械之一。由抓头和抓杆组成属长器械,若抓头和绳连结属软器械。抓头形状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挠,木杆长200cm,抓头套接于木杆上。软器械爪头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节,能屈伸,爪背有环,用约650cm长的绳系于爪环。暗器中称";飞抓";。 戈 武术器械之一。始见于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内戈。除作兵器外,还用于礼仪、祭典。作兵器时.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绳,固定在木柄上。依长度分长、中、短三种。长戈约314cm;中戈约139cm;短戈约91cm、主要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铲 武术器械之一。最早见于石器时代。石铲呈长方形或梯形,两面磨光呈扁平状铲刃。商代后出现青铜铲.战国时出现铁铲,呈凸弧形,多用于作战。明代的铲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长300cm,杆尾有锋。主要演练方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可单练和对练。 txt小说上传分享
点穴功
点穴功是功夫中的精华,堪称克敌制胜法宝。虽然电影和文学中过分夸张,给其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但确实是武林四大绝技之一。 穴位
何谓穴位?穴位即穴道,又称腧穴、气穴、孔穴、砭炙等。穴位有空隙的含义,是位于体表的人体精气营血等各种机能物在经脉循行过程中的聚集、灌注和传输部位。穴有大体上处于人体表的凹陷处。在体上下纵横分布着十二经路及脏腑八大脉,它们中分布有上千个穴位。有在经路线上循行的“经穴”,“络穴”,也有不在经路线上的“经外奇穴”或“阿是穴”。在人体14经脉线上的穴位有365个。它又分为井穴、募穴、郗穴、络穴、俞穴、俞穴、原穴、会穴、荥穴、经穴、合穴等等。 点穴中取的穴位不是取所有人体上的穴位,而主要取人体上的俞(腧)穴。根崐中医针灸穴位与五行学说理论,人体上共分五大俞穴:即进穴、荥穴、俞(原)穴、经穴和合穴。共有66个腧穴,大都在皮肤和肌肉间。 何谓点穴?点穴是根据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在人体相关穴位上可产生一定的反映的原理,在技击中用拳、指、肘、膝等骨梢之强固点来击打人体上的某些薄弱部位和敏感部位即主要穴道,使其产生麻木、酸软或疼痛难忍,失去反抗能力,造成人体伤亡,从而制服对方的一种武术技击术。在搏击中,点击人体上某些主要穴位可产生麻、哑、晕、死、咳、笑等效果,有些穴位虽轻打亦承受不起,重则死亡,称为死穴。人体穴位中包括经外奇穴在内有致命穴70个。有致命穴歌为证,歌曰:“上止天庭二太阳,气口血海四柔堂,耳后受均不治,伤胎鱼际即时亡,前后二心并外肾,崐鱼晴目空甚张忙,肋稍播手艰于治,肾俞丹田最难当,夹背断时休下药,正腰一笑立身亡,伤人二乳及胸膛,百人百死到泉乡,出氯不收无药石,翻肚吐粪见阎王,死门髓出阴阳混,天涯何处觅妙方。” 点穴又称打穴。打穴有七种:斫、戳、拍、擒、拿、撞、闭。用掌边侧打者为斫;用手指直打为戳;用掌根按打者为拍;用五指抓取者为擒;用二指掐取者为拿;用膝、肘打者为拍;用于指抓取者为撞;用手指扣扣者为闭。点穴法中以指点啄为最常见,又有一指点、二指点,撮指点等等。 人体的经脉气血和穴位是按照一天的时辰来进行开合变化的。所以在一定时辰里,点打某一气血流行开合的穴位,使其气血流行中断,凝聚,则会使人产生失其知觉之效。这就是武术点穴中的“按时取穴”的原理。如点穴24闭穴时辰歌曰:“人身之血有一头,遇时取穴定伤损。子时人中丑天庭,寅时鼻梁卯牙腮,辰时双阴已将台,午时脉腕未七坎,申时丹田酉血海,戌时下阴亥涌泉;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寅头已手热,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头亥股隙”。
点穴练指法
一、鹰抓功:这是练手指的抓、扣、拿劲的。开始两脚并扰,两手平伸如鸟翼,然后意存丹田,气运穿手指。初练时往往感到两肩酸软不能举。通常只练五分钟为宜。练到一个小时时,劲达指稍,即为功。 二、铁指功:这是练手指点按劲的。开始两脚分开,身体俯卧,两手五指分开撑地,腰不可屈,然后两臂带全身回环伸展。初练时,用五指撑地,随功力增深,逐渐用四指、三指、直至单指撑地,此功乃告成。 三、点石功:这是练手指力和内劲的。开始两脚站立,面对壁约一米远,然后身体前倾,再用两手指分开触墙,呼气入丹田,呼气时,两手用力下按,静身,直到练至臂、腕、指较吃力时,可作休息。练至一个月后,可见功效。 四、解绳功:这是练拇、食中之指的指头劲力的,首先备直径约10-15毫米的麻绳一根,越长越好。先用双手将麻绳打成一个个的绳结,然后用拇、食、中三指逐一解开。这样解了再结,结了再解。随次数的增加,批力也练得越强。 五、插少功:此乃练指上直劲。先备桶一个,盛满绿豆(或谷子、石砂、铁砂)然后马步站立于桶前,用丹田气运至手指,发力插入桶内,再抽回手掌。如此反复练习,三年成功后,十指利如抓。为防练时手中毒,练后须用药手洗一次。药方为:川乌、草乌、南星、蛇床、半夏、百部各一钱,花椒、良毒、透骨、藜芦、龙骨、紫花各一两,青盐四两,硫磺一两,刘寄奴二两,用醋熬热水洗。 六、木人功:这是练手上点打劲的。先备木人一个。面对木人,气沉丹田,运气贯注指端,对准木人穴位发指飞速点打,用力由轻至重,持之以恒,每天须练至一小时以上,方为功夫。 七、锁指功:此功专练指的扣力。先用指握住一小圆木,后猛力扣一顿饭时间,再松手休息片刻。持续练习,此功练二年,则大功告成 点穴的三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 “点穴容易识穴难”。点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目抚之。否则,如盲人看马。识穴必须认真准确,丝毫无差。具体练法是: 习点穴之法,必须先明确十二经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其具体练法是:取较坚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绘标出某一经的诸穴,循其经络点其穴位,每日三至五次,每次三至六回。熟悉之后,改为夜晚点之,继练月余。若能在暗处点中,初艺则成,可另换一经,依上法习之,依次增加。将人身全部穴位练熟后,可合并通练,练到能在暗处准确地点中全身诸经百穴者,功则已就。 人身之穴位占面积极小,所点击之面积只不过二三分也,所以初练时千万不可疏忽大意,误此为彼或误彼为此。练时应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着力应由轻到重,时间应由短到长,苦恒点练。 习点穴之法,无论制人或救人皆须身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则,制敌人反而被敌所制,救人却反而贻误人。 古人云: 点者出手暴客残 应指倒地一刹间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杀人便 制人必先学救法 误伤良君可复原 能制无解非真功 还须从头把功练习点穴法,虽力在指,但要牢记";心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气合,手与眼合,技与巧合";;";阴阳归一,五行求本,本为力气";;";力气之本,仍为气血,气血密依";;";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顺血行快,血壮气充盈";。所以,习点穴者还需增加营养以宜壮血,苦练气功以宜发力。 习点穴法,切要";识透穴理";。凡学者必须细心体会,随时习练,不拘形式,如床头、桌前、地边、途中等均可练。经常摸索点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如气血之头在某时应在何穴,在某时经流何穴,始自何时几刻,又终止于何时等,皆须精推细摸,了如指掌。 习点穴之法,还须深知气血循行,行之某经是逆行还是顺行,是向上还是向下,是向左还是向右等等,都必须辨其明,知其详,方能得心应手,点之即中。若误其前后,或误其左右、上下,则都不能奏效。习点穴法,还应熟知人体诸经的血液循行轨道及其变化,血液循行在何时经何经络,注入何穴,顺逆凝滞,缓急多少等。 点穴之妙,在于选中穴位,击中要害,灵在眼疾手快,视其准,点其速,力之雄,无不妙也。百点百中,点中要害。若无真功,皆会点偏穴位,着手是空,不仅不能制对方,反而给对方开了一个缺口,被对方击中。空穴之意另有一说,即";气未到,血已过";。换句话说,就是未点在气血头上,任你指头上很有功夫,也难奏效。因气血之循行和气血之头所注入各经穴的时刻、路线,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习点穴之法应深知气血循行的路线及气血循行之头,方可点之即效,制服敌人。 前辈云:";气血头者五枝也,上下两枝,左右两枝,正中前一枝。";以正中一枝诸穴者,最为要害。出手点时,应视准而力猛,中者必应。气血还有正头和直头之说,气血正头为猛,气血直头为冲。其实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诸穴而言,仅说法不一。 歌诀曰: 点穴之妙在血头 何时点打须追求 何时正头注何处 何时气血经穴流 五枝血头须详辨 丝毫偏误不可有 更考时辰多幻变 悉知五枝血注头 切记交手抢直头 若失良机命要休 劝君切莫忘练气 点穴无气功白丢 习点穴法,应讲实效,其秘法有三:一则精悉经络、穴道和气血循行之理;二则深知气血流注与五行、天时的关系;三则熟读并牢记点穴诸诀。 习点穴法,还必须采用考问法,来验证自己所学之法。何者正,何者误,何者优,正者持之,误者改之,优者扬之。其考问之法有四: 1。考问穴位 制一木人,绘出人体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点木人诸穴,学者一一答之。教者可先问致命穴,次问大穴,最后问*。也可先考问经穴,次考问经外奇穴,或任意考问。 2。考问经络 仍以木人考之。在木人体表绘出经络和奇脉,教者考学者:伤人者点何经络?此经络引连何脏?被点者当时有何症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药?效果如何?等等,逐经逐穴逐日考问。 3。考问人体之气血,诸穴与脏腑之关系 习点穴之法,必须深考人体的气血循行、肢体百穴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对气血某时循行流注何穴、路线,某穴与某脏某腑的生理关系,都必须了如指掌,对答如流,方能于出手点打时,选中要穴,百发则百中。 4。考问才德 拳谱曰:";对于不守寺规与门外无德之门徒,概不传点穴之技,对一般徒众虽可授点穴手法,但切不可传致命要穴与制人之技。"; 历代武僧在授徒时都严行法规,慎重行事。凡对随徒未经十年之考查和具备高尚德行的门徒,概不传授点穴法技,亦免暴徒得技,损国害民。另对只有德而无真才的门徒,也不传艺,亦免半途而废或一知半解,无济于事,名损山门武威。对久经考问确为德才兼备的贤徒,定诚恳授艺,扶植成才。 良师教徒要严守三则:其一,平日与人交手不可乱点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点时要有分寸,不可贸点;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练,不可半途而废,困难再大也要坚持到最后成功。 第二层功夫 点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脚踢,克敌制胜,全靠一指之功。劲有硬度,触于硬物,易于破伤皮肉,初学者,更是如此。奉劝初学练点穴之法者,不要心急,更不可无规乱练,应在良师训教下,循序渐进。 歌诀曰: 初习点穴莫心急 循序渐进守规矩 不可无章乱点打 免得流血伤身体 尊师训练即妙方 点穴真功名列一 习点穴者,经过对第一层功夫的学练之后,就要转入第二层功夫的学习,即指功。 1。点木物 初练时,宜在较软的物具上练,如桐木板、腐木等。其具体练法是:持金针指或金剪指缓缓点,每日三至五次,每次15~30下。三个月后,可逐渐加重指功的劲力,其点法由缓变猛,每日五至七次,每次30~50下。练三至五个月后,自感点指有劲而点物不痛时,可改为点练比较硬的木板,如杉木板、椿木板等。 2。点石物 经过一段苦练点木物之后,指端逐渐坚实,则可开始练指点石。以点指指端向平滑坚硬的石头上点练,点劲由轻到重,点时由短增长,点次由少增多。若感到指头疼痛或肿胀,可以酌情减力、减时、减次数,切不要终止练功。练至两个月后,痛苦亦能日渐消除。此时可换在较粗糙而无芒角的坚硬石头上点练,每天不少于300下。这样苦练三至五年可获显效。 3。点沙袋 袋中填入散沙,约一尺二寸厚,以点指点插之,每天点插360下。练功三年,倾出散沙,填入小石粒,约五寸厚,再练功三年,改填入铁砂,每天练点指单点380下;再练三年后,加至5OO下,继续练三年,再去掉铁砂,换成铁屑,加倍研练。铁屑多尖棱,易伤指头皮肉,特别当心。但也不能因受皮肉之苦而停止研练。古人云";不惜流血痛,自能成真功";,";有志定成才,苦可育英雄";。 练点沙袋之功,约时三年,以肉指点打土块、木材等硬物亦获奇效,若去点打人身,功效令人惊赞。 4。练顶劲 运一臂之全力,贯注于指端去按点硬物者,为顶劲也。顶劲的练法仍由软到硬。先运气变力,再点打其物。用力时,由轻到重,逐渐增之,至力尽而略停,继续进行。每天以300~500下为宜,天天点练,不可中断。 体弱者,可以戴指帽(用三层白粗布制成)点练,先点五谷、砂粒,再更换成腐木,逐渐变成点练硬木、墙壁、石头,甚至铁物。 5。练抓劲 抓劲即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抓点制人的功法。其法是以食指为中点的重力,大拇指和中指先抓后点,辅助食指去点抓制人的方法,亦有独特之处。其练法是:拇、食、中三指的末节向内稍屈,似鹰嘴状,形如圆椎,锐如枪矛,尽三指之力,紧紧扣之,用至全身锐力尽也。每日练抓握实物三至五次,每次100~250握。依此苦练三至五年,即可成功矣。 苦练此功成就,出手抓住对方要害部位,弹指用力,可将对方触处抓烂。初练者可先练抓土块、水果,有一定功夫后,再研练抓握砖头、石头等硬物。体弱或可练抓砂、球(用白布缝成球形小袋,内填满砂粒,缝好),每日二至三次,每次30~50握。体壮者可练抓木棒、铁杆、酒罐等(内装铁砂或铁片)。 以上所谈诸法,皆属外层功夫,点指非粘人身者,难以奏效,凡有志者亦非难之事。但闻有点打不着人身者而能制人的内层功夫,此功夫仅闻而未见实,闻之就感难,练成功夫则是难上加难,极难也。 练点穴功夫,有时亦有误伤或被别人无意致伤者,必须及时治疗,用药水洗之。如能在练功之前浸洗一次,可防意外。其药方是:生半夏、生南星、羌活、青皮、辣椒各3O克,川芎、象皮、乳香、鹿角、茄皮、紫草、当归各45克,大附子、黄蜂窝各6克,川椒一两,鹰爪一对,青土120克,老醋五斤。 以上诸药,置砂锅内同煎去渣。放温时,将两手放入盆内浸洗之,待药汁生效,自感温气在体内如蚁行之时,出手擦干,然后练功。 此方可以防患,有舒筋活血和通络之功,有壮血益气和强髓健骨之能,为练点穴功夫的良方。适于练点石、插砂等外层功夫。 又方:凤仙花草一株,桑枝一两,桃树枝一两,鹿角一两,象皮五钱,红花、桃仁、赤芍各八钱,云木香三钱,青皮、广陈皮各三钱,草乌、川乌各四钱。煎法用法和效果同上方。 6。点打功夫 练点打之功,应结合认穴、识别经络、气血循行和气功等基础知识。先制一与真人大孝高低、模样相似的木人,用墨法标明人体十二经络和常用穴位。其中致命穴、要害穴要用不同颜色标出,宜于点打(如三十六致命穴用红色,要害穴用黄色等)。但所标诸穴的位置必须准确,否则会导致错点部位,反而被敌所制的恶果。 其具体练法是:练点打者,先熟记穴位,面对木人,相距一尺二寸,任选一穴,出点指向木人标穴点打,然后检查是否准确。若无丝毫差位,再改点他穴,一一点打,遍至木人全身。此为一循,每日练点二至三循,练至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