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皇权-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中国四万万人一同发奋,洋人怎么敢正视我们?〃
保国会的崛起,不仅标志着维新派的一个进步,更标志着中国人国民性的觉醒。而国民性,即是冲击皇权政治的最有力力量。这也难怪为什么会有大臣向光绪进言,说保国会〃名为保国,实则乱国。〃
BOOK。←红←桥书←吧←
第44节: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2)
蝼蚁小民出手救国,迟早有一天会看到皇权政治的腐坏。1898年5月,御史黄桂望呈上《禁止莠言以肃纲折》,说保国会正在撼动大清的根基,民主民权是毒蛇猛鬼,朝廷若批准各省成立如保国会类似的组织,定将刺激各地叛匪闻风而起。
保国会一立,朝中保守人士皆呼大事不妙,纷纷向保国会发起攻势。尽管光绪反复强调 〃会为保国,岂不甚善?〃。可康有为等人还是担心,保国会会步了强学局、《中外纪闻》的后尘。礼部尚书许应接说保国会妖言惑众,用不当手段聚敛钱财,他禁止保国会在粤东新馆开会。逼得康有为不得不将保国会的重点活动地定在河南会馆和贵州会馆。
早就看康有为不顺眼的荣禄放出话来,说什么朝廷大臣还没死绝,就算国家危亡也轮不到康有为等来保。他警告保国会,不要做什么僭越之举,那入了会的最好堤防下自己的脑袋。荣禄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暗托大臣递上《请饬查禁保国会片》。听闻此事,李盛铎冷汗淋漓,忙退了会,反复声明自己和保国会并无瓜葛。
1898年5月7日,康有为将保国会的章程登在《国闻报》,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国会并非现世妖孽。他在报上登上〃京城保国会提名记〃,特地将自己的名字排在不显眼的地方。
变法的序幕还未正式拉开,对保守派的战斗就已经打响。
在官方的强势打压下,保国会门庭渐冷,很多南海会馆的常客,出于自保,也疏远了和康有为的联系。有光绪在,保国会没有被当即查封,但其清形也和被查封差不多了。
慈禧早就听说了保国会的事,作为一个政治老手,她暂时〃按兵不动〃,观察着光绪的举动。她召奕?、荣禄、刚毅到颐和园来,通过他们了解光绪的动向。这三人摸透了慈禧的心思,明白慈禧并不想简单地将保国会关闭,便将保国会的建立和翁同龢连在一起。
光绪对翁同龢极其信赖,并很有可能因翁同龢的存在而坐大。奕?早就提醒慈禧〃注意〃翁同龢,他曾建议慈禧取消翁同龢毓庆宫行走一职。这次,他则告诉慈禧,光绪要变法,就是因为听信了翁同龢的话。翁同龢和张荫桓就是康有为的引荐者,慈禧应当小心防备。
慈禧对变法本身未必多排斥,慈禧,乃至拥护慈禧的官员并不一定是因循守旧的人。那大呼〃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荣禄,在甲午战争后也曾要求〃斟酌中外兵制,设武备特科。〃
但身处政治中的人却会为了现实利益忽略自己的政治原则。如果光绪一门心思要变法,遏制变法就相当于遏制光绪。
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去世,朝中政治格局遂发生变化。此前,支持慈禧而倾向变法的奕?在朝中一直充当 〃平衡者〃的角色,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维新派和保守派的大分裂。而奕?死了,牵制光绪的力量弱了,光绪开始将更多的政事交给翁同龢,这让保守派感到十分恐慌。
▲虹▲桥▲书▲吧▲BOOK。▲
第45节: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3)
奕?死后不过3天,御史杨深秀就进奏:请定国是。又过了数日,杨深秀再次上书,请光绪率群臣以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上谕:明定国是,变法自强。
在这之前,光绪曾请教慈禧对变法的意见,尽管慈禧对光绪并不放心,但一想到新法也许不失为救国办法,慈禧也决定放手让光绪一试,她告诉光绪:〃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施行的新政不能违背祖宗大法,不能伤害满洲权势。
慈禧当然知道变法会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构成冲击。1898年春天的时候,慈禧和光绪的矛盾就变得公开化。光绪半威胁地向慈禧要权:〃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奕?刚去世时,慈禧打算到天津阅兵,以便将兵权更好地控制在手。光绪得知后,竟冒险谏止。而慈禧之所以不阻挠变法,一是因为她也想用新法来强国,一是因为她找到了一个能钳制住光绪的好办法……搞掉翁同龢。
没了翁同龢,光绪就像失掉了主心骨,方便慈禧操纵,相反,如果要翁同龢继续给光绪出谋划策,变法则很有可能失去控制,引发成一场政治风暴。
光绪虽然在实施变法前请教了慈禧的意见,但却没有将明定国是的上谕交予慈禧阅览,而这份上谕又是由翁同龢起草。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不以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兵乎……〃
常年混迹政治江湖,翁同龢对朝上的派系相争心知肚明,因此,上谕中文,字字审慎,他特别在上谕中提到,变法时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翁同龢并不想变法撼动大清根基,更不想在新政未下之前,让保守派抓住马脚。
但是,翁同龢已经没有时间帮助光绪重振国事了。
1898年6月15日是翁同龢69岁生日。看着光绪顺利地颁布了定国是诏,翁同龢了却一桩心事,准备大刀阔斧地辅佐光绪,大施新法。他还不知道,慈禧已经决定将他开缺,令荣禄取而代之。这一天早上,翁同龢和其他大臣一起到颐和园的朝外房等着光绪接见。慈禧经常住在颐和园,光绪一大早就要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大臣们也要跟着去。
这天和往常并无不同,翁同龢和其他大臣都等着太监的传呼,可太监来了,却宣布〃翁同龢勿入〃,翁同龢顿知大事不好。果不其然,待其他大臣退出后,御前大臣宣布了一道针对翁同龢的上谕。
▲虹桥▲书吧▲BOOK。▲
第46节:二 男人终究没斗过女人(4)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上谕显然不是出自光绪的意思,就在前一天,光绪还和翁同龢就变法一事进行讨论,据说,宣诏时,翁同龢涕泪纵横,光绪也泪水涟涟。这天,光绪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搞得侍奉皇帝的太监,以为光绪中了什么镇物。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这道上谕是慈禧亲手拟的。〃众论不服〃、〃喜怒见于词色〃、〃揽权狂悖〃……分明是硬插给翁同龢的罪责。从这道谕中,光绪和翁同龢都分明感到了慈禧的强硬,慈禧似乎借开缺翁同龢警告光绪〃不要放任胡来〃。而让翁同龢担心的是,自己这一回籍,就再难返回京城,之后的改革,只能靠光绪自己去挑大梁。偏偏光绪心思脆弱,喜怒无常,难以担起变法大任。
翁同龢走的那天,光绪想亲自去送,可害怕触怒慈禧为老师添祸,也只好在宫门的道旁前等着和翁同龢见最后一面。
翁同龢被开缺后,慈禧又连下了三道懿旨:收回光绪任命二品以上大臣的权力;1898年秋天到天津阅兵;任荣禄为直隶总督。
二品以上的大臣掌握京师和地方兵权,文包括太师、太傅、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御史等,武则有八旗督统、各省总督、各省驻防将军、护军统领……这类大臣既由慈禧任命,必要对慈禧唯命是从。也就是说,变法过程中,光绪没有实际的用人权,在任命任何高级官员时都必须先请示慈禧。而到天津阅兵,也不仅仅是〃出外游览〃这样简单。能检阅部队的必是有资格握住兵权的人,光绪要以〃陪从〃的身份随慈禧去阅兵,这摆明了告诉光绪,她慈禧才是天下真正的主人。
同时,光绪还注意到,慈禧要荣禄去负责阅兵的事宜。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慈禧要荣禄做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并要其管理兵部、训练新兵。荣禄一下子握住了海军和陆军的两大权力,这让光绪无法借康有为等人生起兵事,同时,万一光绪的变法出了什么乱子,荣禄还可以帮助慈禧,以武力逼光绪退位。
慈禧要壮大自己的力量,手段比光绪狠辣,效果也比光绪明显。如果把维新当作〃一个女人统领着一群男人〃和〃一个男人统领着一群男人〃的斗争,那么,在这斗争中占上风的,明显是前者。
慈禧虽在1889年就宣布引退,但朝中大事没有一日不仰仗于她。有折子来了,依旧要送到慈禧的居所,由慈禧批阅。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入宫奏请大事,接见他的经常是慈禧和光绪两人。
慈禧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光绪能坐上皇位,就是靠慈禧的权谋。也就是说,光绪不是从他的前任同治那里承袭皇位,而是慈禧送给他的皇位。在光绪亲政前,慈禧已经巧妙地培植起自己的党羽。军机处自建立以来就被皇帝牢牢捏于手中,被看作是〃清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的产物〃。光绪亲政,依照常理,需要对军机处进行大换血,让其真正成为自己揽权的左膀右臂。可事实上,这种事情并没发生。军机大臣的任命依然要由慈禧说了算。1893年以后,军机处也更换了些人手,增加了数名大臣,可这些人大多是靠慈禧上来的。在诸多军机大臣中,只有翁同龢亲近光绪。现在翁同龢走了,军机处就更像是〃慈禧的办公室〃了。
虹←桥书←吧←。←
第47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1)
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
1898年6月16日,光绪亲自召见了康有为,和康有为一起去面圣的,还有以〃干才〃著称的张元济。
这天一大早,康有为和张元济就赶到颐和园。他们在颐和园仁寿殿的朝房里,忐忑不安地等着光绪。从1888年进京上书到1898年觐见光绪,10年间,康有为无一日不在思考变法之策,10年间他一日比一日坚信〃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
在等待光绪召见的过程中,康有为不巧碰到了荣禄。
荣禄有些轻蔑地问:〃数百年形成的法,怎可以说变就变?〃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新法即可行矣。〃
荣禄听罢,不悦地哼了一声,旋即走了。
光绪在仁寿殿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召见了康、张二人。
光绪脾气急躁,康有为又是出了名的狂士。当〃急脾气皇帝〃光绪遇到〃狂妄书生〃康有为,一场犹如急风暴雨的改革开始了。
康有为一上来便道:〃四夷交迫,分割渐至,中国覆亡无日!〃
光绪愤然道:〃都是守旧的人造成的。〃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足以自强。〃
光学也说:〃诚非变法不可。〃
康有为遂接道:〃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累必败,必至无功。譬如一个大殿,材质腐坏,小小地弥补缝漏,风雨一至,终是倾覆塌压,必须将其拆了重筑。至于重筑的用地,殿之高度,所用砖石,门窗户枢的安排,甚至到钉子竹屑等细节小事,都必须全局统算,然后这殿方可建起。若其中有一点纰漏,都将功归一溃。
数十年来的变法者,都只变了一部分,未尝变其全体。所谓变法,应该从制度、法律率先入手。否则就是变事不是变法。臣请皇上变法时,要统筹全局,先行制度之变再开局部之变,如此才有益于国。〃
对康有为的话,光绪连连点头。
〃臣在变法一事上,曾考察过各国变法的情况,于其中寻找合适中国的办法。现在变法的章程条理都已具备,皇上要是决定变法,只需于其间采择,推行起来。西方人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变法三十年而自强。以中国如此大之国土,如此多之民众,只需三年,便可自立,蒸蒸日上,驾驭万国。〃
BOOK。▲虹桥▲书吧▲
第48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2)
康有为顿了下,继续道:〃以皇上这般圣明,图自强,易如反掌。〃
听到这里,光绪却显得迟疑起来,只客套地回了句:〃先生所言,条理甚详。〃
康有为怕光绪打退堂鼓,遂用了激将法,质问光绪:〃皇上既然也知道非变法不可,为何这么久都迟疑不举,是不是要坐看国家弱亡?〃
光绪沉默了,望了望帘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了四个字:〃奈掣肘何?〃
任何变法都会遭遇〃掣肘〃,但光绪所受的〃掣肘〃却格外的大。既包括法变之后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掣阻〃,也包括本来就存在的来自慈禧一派的〃掣肘〃。慈禧干净利落地〃搞掉〃翁同龢,朝中大臣多趋势而动,站到了保守派一边。
康有为不是朝堂中人,他知光绪苦衷,却知不真切,他天真地把变法和为光绪争权混于一起:〃以皇上现在之权,推可变之法,虽难以尽变,但只要抓其要点,亦能救国,只是现在的大臣多是老朽之徒,不通外国之事。皇上要靠他们来行变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些大臣不是不想用心办事,无奈资格迁转,升到高位时,精力已衰。皇上要办新学,立商务,皆其少年时未学之事,其根本不知该如何办起。皇上要变法,只有提拔小臣,在小臣里举贤用能,不吝封赏。〃
康有为建议光绪,用下诏书的方式推行变法,不给那些守旧之人议驳新法的机会。
看光绪陷入思考,康有为开始讲变法的具体方法。
他从废八股讲到筹集赔款,从派遣留学生讲到翻译新书,听得光绪如坠云雾。论起西学,光绪接触得十分有限。光绪5岁开始读书,学得多是些四书五经,直到少年时期,才在翁同龢的引导下读了一些西学。光绪一口气读完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又跟着同文馆的老师学了几年外语。1895年,英国人的《泰西新史揽要》在中国掀起风潮,光绪还和老师孙家鼐一起对该书进行讨论。可是,未等光绪对西学的认识形成系统,1895年,慈禧就下令大臣只许教授光绪传统中学。慈禧一心要把光绪打造成〃完全传统的皇帝〃。
光绪虽决定变法,但对变法当如何实施,却并不清楚。作为政治家,长期生活在慈禧羽翼下的光绪又很不成熟。1898年6月16日是光绪第一次接见康有为,可光绪的变法之心在此之前就下定了。没有哪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对将变之法、变法之人还不甚了解时就决意变法的。
光绪和康有为一谈就是两个小时,此事不出所料,成了当时紫禁城里的一大新闻。维新派得知后士气大振,保守派得知后忧心忡忡。刑部上书廖寿恒建议光绪封康有为五品卿衔,在荣禄的厉声反对下,未能如愿。最后光绪只给康有为一个〃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官职。
◇。◇欢◇迎访◇问◇
第49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3)
〃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级别虽低,却有一个好处……〃专折奏事〃。当上这个官,康有为有什么心思,即可以写在折子里,直接交给光绪。况且,在6月16日的长谈中,光绪还特别嘱咐康有为,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只需呈上折子。半个月后,光绪又给了梁启超一个六品官〃办理译书局事务〃。
康有为曾建议光绪,要变法,必要洗涤朝堂的旧朽之气,而要洗涤朝堂旧朽之气,于治本而言,则需从改变人才选拔方式入手,即改八股。用康有为的话说,学八股的人〃不读秦汉以后之书,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致大官〃,导致〃群臣济济,却无以任事受者〃。在那次谈话时,康有为已试探了光绪对废八股的看法,他直截了当地问:〃八股能不能废。〃光绪清楚地回答:〃能。〃康有为还特地提醒光绪,若真的要废八股,则直接下诏宣布,无须交予相关部门讨论,否则,废八股计划定将流产。
康有为一早就拟好了废八股的折子,他将折子交由支持变法的山东道监察史宋伯鲁,要他代自己呈上。
光绪见到折子,心下大喜,当即宣布废除八股。保守派大臣闻言,无不大惊失色,忙赶过来要光绪三思,其中尤以大臣刚毅的反应最激烈。光绪生气了,将刚毅大骂一通,可反对废八股的折子还是如雪片一般飞到光绪案前。
宋伯鲁见光绪犹豫不决,便急了起来,和杨深秀一起参劾起保守派大臣。废八股的争执顿时升华成派系之争。宋伯鲁狠参了礼部尚书许应骥,说他昏聩狂妄,守旧迂腐,阻挠新政。光绪要许应骥将自己的问题讲清楚,一肚子怒火的许应骥又避重就轻,反参了康有为一本。御史文悌哭哭啼啼地在保守派大臣间征集签名,打算集合群力复办八股。康有为建议光绪,对那些敢违背定国是诏的大臣,以〃莠言乱政〃问罪。光绪不敢杀文悌,遂降了他的职,以儆效尤。
光绪顶着保守派的攻击颁下废八股的诏书,而慈禧对此却没有多大反映,她倒是要看看光绪能玩出什么花样。若光绪新政做得好,她支持,威望大涨,反正她已经捏住了兵权和任免高级大臣的权力。若光绪的新政办得糟,她又可以以〃收拾残局〃的姿态出来主持大局,更好地巩固权力。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八股一端接着富贵荣华,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将光阴倾在八股上的读书人,没了八股就断了生路。八股诏书一落,举国哗然,用梁启超的话说 〃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直隶的旧式书生集结一起,守在康有为常经过的路上,一见康有为,便围上去对其一通好打。更有甚者,甚至威胁要康有为的小命。
→虹→桥→书→吧→。
第50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4)
康有为并没有为这些威胁吓倒,他把八股之废当作维新派的一个胜利。而废八股引起的喧嚣还未平息,他就在6月19日,展开了变法的第二步,上折请开制度局。
康有为一向以为,中国的变法,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宫中开制度局,选天下通才若干人进入局中,对所有政事、制度进行商定,斟酌旧制,考察新政。在折子里,康有为向光绪指出,制度局将成为议决政事的机构,所有关于新政的折子,都要在制度局评议后,再交给各行政机构。与此同时,制度局还要〃议宪法〃,康有为把制度局当作一个向议会制度过渡的机构,改变清朝政治的第一步,借开制度局开启中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一大区别。
光绪未必多了解议会,但他也本能地感觉到开制度局是个不亚于废八股的大事。实际上,早在1898年初,维新派就给光绪递了不少关于开制度局的折子,光绪一直没下定决心。
庆亲王奕劻悄悄地将康有为关于立制度局的折子告诉给慈禧,慈禧对制度局的态度十分明确:〃既不可行之事〃,还令大臣放开胆子予以驳斥。奕劻得令后,便在交给光绪的复折里大谈制度局之非,什么祖宗官制已然完备,军机处、内阁、六部九卿总理衙门都运转甚佳,根本无须另立新局,免得徒增滋扰。除了奕劻外,军机处也对制度局非议甚多。军机大臣里李鸿藻的儿子李符认为,开制度局,就是要废军机处,他宁可忤逆圣旨,也要阻止制度局开设。不久,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又和奕劻一起,提出了一个变通之策,建议光绪将康有为的〃选天下通才置于制度局〃改为〃选翰詹科道十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 翰詹是官名,位居大理寺卿之下,科道是都察院的衙门,和六部相对。若光绪采纳了这一建议,就意味着,不能将民间的维新派名士引入宫中,只能在旧有大臣中选去变法顾问。而旧有大臣里,保守派又明显占了上风。
光绪不只想开制度局,还想立议院,大臣孙家鼐提醒他〃君权从此替矣〃,光绪则答:〃变法是为了救民,如果能救民,君权之替不替有什么关系?〃
光绪有心大展宏图,只是这大展宏图的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
光绪、康有为都难以驳斥世铎等人的〃变通之策〃,这〃变通之策〃表面看来和康有为的〃开制度局〃并无多大区别。最后,康有为也只得长叹一声〃制度局一条了矣〃,光绪也无奈地将〃开制度局〃变成开懋勤殿。
开制度局一仗,保守派占了上风。
经过这一仗,光绪愈发察觉到自己〃势单力弱〃,于是他冒了一次险,在没有向慈禧请示的前提下,朱笔一挥,革了若干大臣的职。1898年8月30日,光绪下诏裁汰冗员,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大理寺,裁了湖北、广东、云南的巡抚,并对地方官员进行清减。没过多久,光绪又下令大学士、六部及各省督抚,都要对局中冗员大裁特裁,不分文武。
▲虹桥▲书吧▲BOOK。
第51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5)
裁撤官府,即意味着会有一大批大臣小臣丢了工作,整个清廷都不免怨声载道。这回,不只保守派官员极力反对,原本一些既不倾向改革,也不反对改革的中间派官员,也恼怒起来。
从废八股到裁冗员,每一条政策的新政实施都极不顺利。光绪不免焦躁不安,翁同龢被罢官故里,康有为、梁启超职位低微,宋伯鲁、杨深秀又实力有限。光绪撤不了荣禄、刚毅,光绪也没办法给维新人士多高的官职,最后,他只有依康有为的计,将办理新政之事更多的交给小臣。
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论变法之事,要求光绪亲赴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结果这份上书却被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扣了下来。光绪得知后,便在1898年9月4日,将怀塔布、许应骙革了职,同时还对王照大大表扬了一番。第二天,光绪又越过那些亲王要臣,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等维新名士四品卿衔,就任军机章京。之后,他颁布朱谕,要杨锐等人思时事之危,凡所见的应该开办的事,都要据实汇报,由军机大臣呈递,不可有所欺瞒。通过这道朱谕,光绪暗示四人〃我给你们的权力不仅是批阅奏章,更是议论政事,为我出谋划策。〃
杨锐等人赴任后,立即成了光绪的左膀右臂,他们专门阅览有关新政的折子,无论是批评的还是支持的,在阅览完毕后,要在上面批上处理意见,然后直接交给光绪决断。而光绪后来颁布的一些新政谕旨也多由这四人起草。自任命这四人后,光绪就很少再通过王大臣会议讨论新政了,王大臣多和慈禧关系密切。
慈禧不可能不对光绪的这些举动没有察觉。光绪到颐和园请示开懋勤殿的事,果不其然遭到慈禧痛骂。为此,光绪还悄悄给杨锐下了道密诏,说慈禧并没有将法尽变的意思,更不愿将那些〃老谬昏庸〃的大臣罢黜,光绪很担心慈禧的态度会让那些有心维新的人感到失望。光绪向杨锐等人讨教,到底如何才能将那些〃老谬昏庸〃都开缺出去,如何才能让〃通达英勇〃都得以重用。
而未等杨锐想出对策,慈禧就出手了。
虹桥门户网。
第52节:四 偏偏来的是袁世凯(1)
四 偏偏来的是袁世凯
光绪实施变法时,慈禧也曾小心观察康有为等人,还曾专门召李鸿章来,询问他对康有为的看法。
李鸿章是畅游政治江湖的老手,他早前支持维新派,康有为办强学局时,他曾出2000两银子资助。而当维新派和保守派各占山头展开大战时,他又觉察到维新派不是保守派的对手,便收起对维新派的支持,静观时变。
〃回老佛爷,康有为、梁启超不过是书院经生,那种在市井里不依不饶打官司的人,不值为虑。〃
慈禧又问他:〃既是如此,为什么洋人要支持他们?〃
李鸿章答:〃洋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把中国的书生都当成他们自己的书生,所以能容忍康有为这样的人,但一旦他们知道这号人究竟是什么货色,别说支持,恐怕躲都躲不及。〃
李鸿章这番话,虽让慈禧暂时放下了治康有为的心,但慈禧很快又发现,康有为并非像李鸿章说得那样不成大事。光绪的党羽逐渐壮大,懋勤殿日后难保不架空军机处的权力。
据1894年考中进士的胡思敬记载。光绪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时,慈禧厉声指责他:〃九列重臣,没有大过错,不可废弃,现在你以远替亲,以新替旧,因康有为一人而乱家法,祖宗要怎么说我!〃光绪哭着答:〃祖宗如果现在还在,其法一定不是这样,儿宁肯坏祖宗之法,也不忍抛弃祖宗之民,不忍失祖宗之地,被后世嘲笑!〃
慈禧怒不可遏:〃小子以天下为玩弄,老妇无死所矣!〃。
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愈发僵了。
其实,从1898年7月开始,京城里就流传着〃换皇上〃的说法。光绪的地位岌岌可危。内务府总管大臣立山带着十多名重臣一起跪在慈禧面前,大控光绪。荣禄本人也生了废光绪之心,只是由于害怕没来由地〃搞倒〃光绪会引起众怒,才决定按兵不动,他想待光绪的改革出了大乱子,再将维新人士一网打尽。荣禄每在离京赴任之前,就曾再三要求慈禧训政。
光绪并不是不知道慈禧已经织好天罗地网,就等着他自己往网里面跳,可他除了往网里跳外,又别无他法。他早已抱着必死的心推行新法:〃朕不自惜,死生听天,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
康有为谈起变法滔滔不绝,可论起官场世故,就像是门外汉了。他和杨锐一起为救皇上寻主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