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朝的另类史-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侦知江西王守仁等人据城不出,宁王朱宸濠胆子愈大,仅留数千人守南昌,他自己与刘养正、李士宝等人率领六万人,号称十万人,出江西,“声言直取南京,载其妃媵、世子(朱)从,总一百四十余队,分五哨出鄱阳(湖),舟田舻蔽江而下。”
造反大军,先攻安庆。安庆城里,守臣守将勇武,宁王朱宸濠数日不能攻克。
王守仁得知宁王出南昌的消息,知道一切皆在预料之中,便与伍文定在临江樟树镇会兵。“于是知府戴德孺引兵自临江,徐琏引兵自袁州,邢洵引兵自赣州,通判胡尧元引兵自瑞州,通判谈储等人,各以其兵至。”六月十八日,大家齐集丰城,商议如何出兵事宜。
听说王守仁欲攻南昌,不少人有疑意:“宁王一直谋划造反,南昌留备必严,恐怕难以一日攻拨。今宁王攻安庆,日久不克,兵疲意沮,不如以大兵逼之于江中,与安庆守军夹攻之,必败敌人。宁王一败,南昌不攻自破……”
王守仁摇头,说出自己的意见:“不然。我军如舍南昌不攻,与宁王必定相持于江上。安庆守军仅能自保,不可能抽兵增援我们。此时,宁王南昌守军可以乘间断绝我们的粮道,而南康、九江贼军又可合势出击,我们腹背受敌,肯定要吃大亏。宁王集所有精锐之兵齐攻安庆,南昌防御必薄。加上我军新集气锐,南昌定可一攻而克。宁王闻我军攻南昌,必会自安庆解围,还兵救其老巢。待其回军,我方已克南昌,宁王闻之必然夺气,首尾牵制,必为我擒!”
。 想看书来
不自量力的宁王朱宸濠(4)
果然,七月二十一日,大军齐集南昌城下,王守仁下达死命令:“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诛,四鼓不登者斩其队将!”于是,号令一下,士兵蚁附秉城。城上虽设守御,皆闻风倒戈,城门多有不闭者,打兵遂入。
南昌如此坚城,由于宁王暴虐,人民不附,守将怯懦,几乎没怎么招集,就被王守仁大军攻陷。入城后,王守仁安抚士民,籍封府库,城中遂安。
当时的朱宸濠正因安庆久攻不下而着急上火,亲自督兵填濠堑,竖云梯,期在必克。听闻王守仁帅兵攻南昌,宁王大恐。李士宝等人多谋,劝宁王舍安庆不攻,径攻南京。如果登帝位,自然占据了名义上的优势,可使江西等地自服。宁王短视小人,惦记老窝的金银财宝,没有听从李士宝建议,马上要回援南昌。他从安庆撤围,立刻派二万精兵先发,他自率四万军随后继之。
听闻宁王朱宸濠大军还攻江西,明军内部有人建议:“宁王兵盛,凭其愤怒,乘众而来。我方援军未集,势不能支,不如坚壁自守,以待四方之援。”
王守仁自有其独特见解。“宁王兵力虽强,但以威劫众,所至焚掠,不得民心。虽兵马势众,但宁王部伍从未遇旗鼓相当之军与之相战。其部将本来想待其称帝以取富贵,今其进取不能,巢穴又失,沮丧退归,众心已离。我军以锐卒乘胜击之,彼将不战自溃!”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三日,王守仁率诸将在樵舍迎击宁王朱宸濠叛军,败其前锋。转天,黄家渡一战,又大败叛军,“追奔十余里,擒斩二十余级,溺水死者万计。贼气大沮,退保八字脑。”
至此,宁王的先遣军,已经完全被消灭。
宁王本人乘舟夜泊,泊地名为“黄石矶”。他问从人当地何名,南人“黄”、“王”二音不分,对曰“黄石矶”,宁王听成“王失机”,大怒,立身挥剑,把答话人脑袋砍掉。叛军见兵败,军心已经溃散,逃兵日多。
事已至此,硬着头皮也要死撑到底。宁王朱宸濠大赏将士,奖当先者千金,受伤者五百金,并招南康、九江贼兵前来江合,并力合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叛军拼死前冲,杀掉官军数百人,战阵不稳。吉安知府伍文定虽是文臣,提剑监军,急斩先退者数人以徇。他身先士卒,站立炮铳之间,大火焚其须髯,伍文定坚守不动。见伍知府如此,众军勇气倍增,殊死抵拒,兵势复振。
明军铳炮齐发,宁王朱宸濠所乘指挥大舟也挨炮着火,贼众大溃。不得已,宁王率残兵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准备做垂死挣扎。
正当贼王贼将为如何处理败将争执不下之时,官军已经发动火攻,大军四集,争相进击,贼军终于四散而逃,大势去矣。
时至此刻,宁王朱宸濠万念俱灰,与嫔妃泣别,成百绝色佳人知道造反被抓没什么好结果,皆赴水自杀。至于宁王本人、其世子,以及李士宝、刘养正等数百贼头,皆被生俘。此战,叛军溺水淹死的就有三万多,“弃其衣甲器仗财物,与浮尸积聚,横亘若洲。”水上战场真是“壮观”得很。
官军把朱宸濠一行人押上囚车返南昌,军民聚观,欢呼之声震动天地。
入城后,王守仁阅视俘虏,宁王老着脸还哀呼:“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还能当个庶民老百姓吗?”
王守仁心中冷笑,脸上不动声色,回答道:“自有国法处置你。”
这边宁王已被活捉,京城内的明武宗高兴得心急火燎,借“亲征”之名南巡,以尽游玩之乐。
大军刚行至良乡,王守仁捷报已至,并表示要献俘阙下。明武宗连发数檄止之,如果宁王被送来北京,他就不能“南巡”游乐了。
阴历九月间,明武宗至南京,王守仁又欲到南京献俘,仍不被允。江彬、张忠等人深知皇上爱玩的心性,想让王守仁把宁王一行人放归鄱阳湖,以使明武宗能亲自率军与其“交战”,而后再奏凯论功。
。。
不自量力的宁王朱宸濠(5)
王守仁不得已,连夜过玉山,押解宁王一行叛将取道浙江以进。这时候,大太监张永在杭州正等着王守仁,准备让他纵俘鄱阳湖,以使皇帝能亲自“打猎”。
王守仁见张永,苦求道:“江西之民,久受宁王荼毒,今经大乱,又继以旱灾,加之供京军粮饷,困苦已极。如再有苦压,一定会啸聚山谷为乱。如果此时放宁王入湖,兵连祸结,何时有个结局啊!”
张永即是昔日诛除刘瑾的首谋太监。听王守仁一席话,也深以为然,缓言道:“我此行杭州,因为群小(指江彬等军人)在君侧,不得已侯你于此,非为掩功而来。但皇上之意可顺不可逆,群小若乘其怒激之,大事不好。”
王守仁听此言,稍稍心定,便把宁王一行贼人转交张永,连夜返回江西。老王学乖,再上奏疏,称“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即把大功归于武宗皇帝及其左右。
张永回南京后,见武宗皇帝,极言王守仁忠臣,良可信赖。本来,江彬等人事先已经在武宗皇帝前进谗言,讲王守仁本来依附宁王朱宸濠,后来见其不能成功,才反手一击击擒宁王。经张永大公公一番释疑解惑,武宗皇帝终于相信王守仁是“好人”。于是,他下诏命王守仁巡抚江西,并擢升吉安知府伍文定为江西按察司使。
年底,宁王一行俘囚槛车至南京。武宗皇帝想自以为功,就与江彬等诸近侍戎服骑马,大列队伍,出城数十里,列俘于前,作凯旋状。
宁王朱宸濠被囚一年后,正德十五年(1520年)年底才被赐死,并被焚尸扬灰。宁王之乱,终于尘埃落定。
王守仁方面,平宁王之乱,立下如此殊勋,但终武宗之世一直未叙功。明世宗入统,很想招王守仁入朝,并下诏封其为“新建伯”。但是,王守仁与兵部尚书王琼关系好,阁臣杨廷和与王琼不睦,不少大臣嫉妒王守仁功劳,皆以“国哀未毕,不宜举宴行赏”为名,阻止他入京。虽然稍后任命他“南京兵部尚书”这样一个虚衔,“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忧恨之下,王守仁拒不上任,病辞归家。未几,其父病死,因丁父忧,他只能闲居于乡,郁郁数年。
。 想看书来
明武宗戏剧人生的终结(1)
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玩够了猫捉耗子游戏的明武宗终于率军往北京回返。
回程路上,武宗皇帝当然不会闲着,自瓜洲过长江,登金山,游镇江。在清江浦,武宗见水上风景优美,鱼鳞潜底,顿起渔夫之兴,便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提网见鱼多,明武宗大乐,尽力挽提,使船体失去平衡,他本人跌落水中。明武宗在北京长大,不懂游水,掉入水中后手忙脚乱,一阵乱扑腾,亲侍们虽然把他救回,但水呛入肺,加之惊悸惶怖,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自此身体就不行了。
导致他大病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武宗皇帝呛水后引致肺部高压,使血液中的水渗透入组织间隙,造成肺部换气障碍,进而引致肺部积水。另一个可能,是受惊加秋日着凉,引发肺炎,才击跨了身体特棒的皇帝。今天,肺炎乃一般病症,大剂量消炎药加上保养能痊愈。但在明朝,肺炎、肺积水可是要人命的绝症。
途中耽搁几个月,正德十六年(1521年)春正月,明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文武百官在正阳桥南接驾。武宗皇帝身体困疲,仍强自支撑,入城时大耀军容,把俘虏的贼将贼臣以及从逆者家属数千人皆五花大绑,皆令他们在辇道跪于两边,“生者标其姓命,死者悬首于竿”,特别不吉利的是,路两旁皆标以白帜,数里不绝,一派发大丧的排场,当时就有不少人觉得不祥。
明武宗仍旧戎服乘马,立正阳门下,阅视良久,才入宫中歇息。老小伙子又发烧又咳又胸闷,还有心气和精气神玩阅俘的把戏,真正是荒唐到底。
正月十四日,明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大礼不得不终止。
拖了近两个月,正德十六年阴历三月十二日,武宗皇帝处于弥留状态,对司礼太监讲:“朕疾不可为也。告知皇太后。天下事重,望太后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辈所能预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毕,这位英俊爱玩的大明天子崩于豹房,时年三十一。
其实,明武宗朱厚照在后世人眼中十足坏人一个,但相比明太祖,明成祖,明世宗,明神宗,明熹宗,他并没有坏到哪里去。只是继位为帝的不是他儿子,而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出于私愤,明世宗在实录编撰中下令史臣皆录其恶,丝毫不为尊者讳,使得武宗皇帝荒唐之行天下人皆知,且“万古流芳”。
明武宗为帝,北征南巡以外,不是没有干过好事。史不绝书的,是正德一朝多次赈灾免赋,而且,刘瑾之诛,宁王、安化王乱平,北边御蒙古,皆是正德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代的臣子有不少能干贤才,皆从侧面反应出这位帝王治下的总体治略的可称道之处。再举数个小事以彰显正德时代的“好事”:其一,宁王造反,武宗亲征,行至山东临清,传令当地官员进“膳”。由于人多苍猝,武宗本人面前竟然忘记放筷子。他笑道:“怎么这样怠慢我!”话虽如此,并未发怒,吓得尿裤的地方官未得任何怪罪;其二,太监黎鉴向都御史王頨索贿被拒,便跪于武宗面前哭诉王頨虐待蔑视自己,武宗笑言:“肯定是你要人家东西没要成,王巡抚怎敢惹你这样朕身边的红人。”;其三,武宗皇帝一行至扬州,江彬等人欲夺富人宅院为“威武将军府”,知府蒋瑶坚执不可(现在某些官员还不知明朝这位爷,专替开发商强拆老百姓房屋)。江彬伺机报复,正好明武宗手钓大鱼一条,戏称价值五百两银子,江彬就强卖给在一帝侍立的蒋瑶,让他用库钱购买。蒋瑶屁颠颠从家中跑回来,把老婆的耳坠头簪献上,说:“官库无钱,臣所有惟此。”见此,武宗皇帝也是“笑而遣之”;其四,武宗祖母太皇太后王氏崩,百官送葬时,正值大风雨,泥地中众人欲下跪时,明武宗遣人谕止……诸多小事,从一个侧面说明明武宗本人并非残虐淫暴大恶之君,他这辈子坏就坏在一个“玩”字上。
明武宗戏剧人生的终结(2)
所以,史臣也公正:“毅皇(武宗)手除逆(刘)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该肯定的也应肯定。
明武宗病危时,江彬不知深浅,仍矫旨改团营为“威武团练”,任命自己为军马提督,兼掌京内大军,以至于大臣们都忧惧江彬旦夕之间想造反。
大学士杨廷和文人老姜,亲自与江彬寒喧,常常没事人一样笑谈,使得江彬不觉有异。明武宗崩后,杨廷和密不发丧,与司礼太监魏彬定计,派内官密禀太后,索得除掉江彬的手敕。于是,他们以坤宁宫殿成,要行安装上梁的仪式,派找江彬与工部尚书李燧一起入宫主持典礼。
江彬不知是计,穿礼服入宫,其侍卫被阻于宫外。祭礼毕,江彬欲出,太监张永又出面,留他吃饭。
远远看见有宦者持诏带几个锦衣卫士兵走来,江彬感觉不对,朝西安门方向狂奔,但宫门紧闭。无奈,他又顺墙疾行,趋北安门。结果,把门的兵将说:“皇上有旨,留提督在宫内!”
江彬可笑又可气:“今日旨从何出?”意思是皇帝病成那样,我又没派人发旨,哪里有什么“圣旨”。说话间,他推搡拦阻他的门将,想乘间逃出宫去。
这时,得到密令的门将再也不怕江彬,命手下士兵一涌而上,把江提督绑成粽子,连打带骂,把他胡须拨个精光。昔日威武绝伦的大将,如今狼狈不堪。
明世宗继位后,下诏凌迟江彬,并杀其成年的五个儿子,其幼子江然与其妻女“俱发功臣家为奴”。对江彬抄家时,查得黄金七十柜,白银两千两百柜,其他珍宝不可数记。
凭实而论,江彬也就是一个恃宠跋扈武夫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剪除异已之心,也没有质劫公卿之志 ,一心一意只想哄明武宗开心,常年导其游猎,骚扰地方。所以,他在武宗身边十年,为恶之事,比起刘瑾的乱政五年,远远不及。
明武宗弥留之际,江彬没有任何拥立宗室的打算,可称是皇帝耿耿忠臣,绝无为已为身远谋的私虑。为此,虽然江彬当时是以“谋逆”的罪名惨遭凌迟,后世史臣并未把他列入什么“逆臣传”或“奸臣传”中,只划入“佞幸”一类而已,实为公允。
最后,再表一个与本文离题不是很远的真实历史“花絮”。刘瑾大公公,千古坏人,铁案一件,一万年后也翻不了案。但他没干过什么好事吗?一件好事也没干过吗?回答是否定的。
京剧折子戏《拾玉镯》(全戏为《法门戏》),刘大公公就是最终扭转冤案的正面人物。
故事发生在今天宝鸡市的眉县(戏文中改为“眉坞”),线索大致如下:正德初年,眉县金梁乡有位世家公子傅朋,其母给他玉镯一对,让他择中意之人成婚。傅公子心高气傲,总想娶个卫慧才,嫦娥貌的女子,日久未成。一日,有友自京城来,二人至西村游玩,巧遇村姑美女孙玉姣。这位姑娘乃村内孙寡妇的独生女。二人一见倾心,互传爱慕之意。公子临别,假装把一支玉镯遗落于地,孙玉姣会心拾起,含羞入户。此情此景,被邻居刘媒婆看个满眼。
傅公子刚走,刘媒婆就走入孙玉姣家,自告奋勇当媒人,想趁机赚几两银子花。孙玉姣羞涩之余,拿出一只绣鞋作为信物,应允刘媒婆为自己做媒。不料,刘媒婆之子刘彪乃流氓大恶之人,以为傅公子与孙姑娘有奸情,自己想趁机尝尝鲜。于是,他先持绣鞋去傅公子处,想敲诈几个钱花,被公子的家人们乱揍一顿赶出。
怒从心来,色从中起,第二天夜里,刘彪手持绣花鞋,想偷入孙玉姣绣房实行奸淫。赶巧的是,孙玉姣的舅父屈环生和舅母贾氏在孙家借宿,住在孙玉姣房间内。刘彪摸黑,色胆包天,潜入房间后,趁黑往床上瞎摸。屈环生夫妇惊醒,与之扭打一团。刘彪又惊又急,掏出尖刀,杀掉屈环生,并把其妻贾氏人头割落,提之于手,夺门而逃。
花分两朵,各表一枝。眉县县城内,有个穷生员宋国士,中年丧妻,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名宋兴儿,女名宋巧姣。由于借高利贷商人刘公道的钱不能及时偿还,宋国士就让儿子宋兴儿在债主刘公道的粽子房当伙计还债。一大早,刘公道搅锅煮粽子,忽然发现大锅中有个人头,登时大惊,引得一旁帮忙的宋兴儿也来瞧。这少年不经事,大叫“杀人了!”刘公道大怒,怕宋兴儿高声引差人抓自己打官司,抽了少年一个大嘴巴让他收声。其实,这个人头,正是流氓刘彪慌忙逃跑途中扔入锅内的。左思右想,刘公道怕宋兴儿把此事说出去给自己惹祸,竟然用斧头劈死少年,抛尸于枯井。
明武宗戏剧人生的终结(3)
早晨时分,孙寡妇发现弟妇夫妇二人被杀,忙入眉县县衙报案。知县赵廉不是贪官,但是个固执的自以为是的人。他实地勘察后,发现了刘彪丢弃当地的孙玉姣绣鞋一只,便认定谋杀案与奸情有关。于是,他先严审孙玉姣。孙姑娘见此“信物”,也以为是傅公子夜入自己房间,就把拾玉镯定情之事和盘托出。
不必讲,赵知县立刻派人抓来傅公子。大刑伺侯之下,傅公子屈打成招。问他人头何在,傅公子只得说自己抛入渭水之中。至此,案情虽“大白”,但“尸首无对”。
刘公道方面,怕宋国士日后找自己要儿子,就恶人先告状,声称宋兴儿昨夜盗物而逃。赵知县一听,联想丰富,又马上揣测是宋兴儿昨夜入户杀人,便命人马上抓宋国士父女来堂受审。
宋国士书生,很怕见官。他进到衙门后,见县官大老爷威赫声声,衙役们如狼似虎,吓得张口结舌。这种神态,使得赵知县认定他把凶手儿子匿藏起来,便狂拍惊堂木,非逼他交出人来。一旁的宋巧姣虽是女儿家,见父亲冤曲情状,心有不忍,抗言力辩,一连串反问赵知县,使得这位县太爷恼羞成怒,喝令宋国士回去凑十两银子先赔偿刘公道失误。然后,他下令先把宋巧姣当人质收监。
宋巧姣在监狱,由于不是人犯,比较自由,狱吏们也多对她抱同情、保护态度,得以随意行走。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被押于死牢、浑身是伤的傅公子。细问情由,宋巧姣才知刘媒婆之子刘彪持绣鞋勒索这样一个关键情节,便决心找机会越衙上告。
可巧的是,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在大太监刘瑾陪同下在扶风县法门寺上香。宋巧姣知道后,手持诉状,跪于寺外称冤。张太后仁德妇人,命刘瑾把小女子带入堂内详细询问情由,下令刘瑾根据宋巧姣诉状细审。
刘公公得旨,马上把眉县知县赵廉叫来,先劈头盖脸大骂一顿,然后让他重审案件。
有了刘彪这个新“线索”,案子很快水落石出。刘彪供出他把人头抛在刘公道的粽子锅中。由此,刘公道杀宋兴儿一案自然也得查出。赵知县方知审错案子,愧恨交加。他忙命人放出蒙冤入狱的傅公子和孙玉姣。然后,他亲自押解刘彪、刘媒婆以及刘公道三人来法人寺复命。
刘瑾亲自坐堂鞠讯,判刘彪死刑。同时,他撮合姻缘,命傅公子娶孙玉姣、宋巧姣,两头大,皆是正妻,三人完婚。张太后闻知,也非常满意。所以,在这场人间大戏中,刘谨大公公,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善事。
在戏剧中,见佳人才子携手而去,刘公公还唱道:
“少年为官粉面郎,二位佳人交凤鸾。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透鼻香!”
值得大提特提的是,以此故事蓝本,自清朝中叶起,秦腔《宋巧娘告状》、《法门寺降香》、《双玉镯》、《双姣缘》等不少折本在民间演出,后来又纷纷被搬上京剧及其它地方剧种的舞台上演出,流传甚盛。但这个故事的原型,绝非文人写的传奇剧本,而是发生在眉县的真实故事。
民国三十二年,当时的县教育局职员还发现过明朝时期眉县县衙的宋巧姣原状实物,但当时的县令真名是李镒,其人也确是清官,他平生只审错过这一件案子。至于傅朋公子与宋国士及其宗族家人,一行数人随刘瑾入京做官。可惜,好景不长,刘公公得罪皇上,最后倒台完蛋,这两家人也跟着倒霉。傅公子本人也被杀头,二位夫人的命运不知下落。
人生有时真如戏,福兮祸兮,波谲云诡。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严嵩的历史机遇与一生浮沉
无端世路绕羊肠,偶以疏慵得自藏。种竹旋添驯鹤径,买山聊起读书堂。开窗古木萧萧籁,隐几寒花寂寂香。莫笑野人生计少,濯缨随处有沧海。
如此一首好诗,疏朗,散淡,恬适,自然,用典熨贴不露痕迹,于精简处现典雅,在随意间显大气。此诗名为《东堂新成》,作者乃明朝大名鼎鼎的大学士严嵩。然而,正像电影《天下无贼》中刘德华的那名台词:“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写好诗的,当然更不一定是好人!
国人因意识形态的教育简单化,总爱唐突古人,往往对任何历史人物均以忠奸或者好坏来框定。说起严嵩,人们肯定会脑海中浮起京剧中大白脸、耸端肩、斜阔步一个大奸臣面目。其实,真正的历史人物严嵩,绝非是能以好坏忠奸来区分那么简单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绝对脱不开那个时代的环境,如果把历史中的“这个人”从历史复杂的关系上加以抽离,人,其实也就成为呆板的、符号化的空洞名字。其实,真正的严大学士本人,风神像秀,长身玉立,眉目疏朗,音声宏阔。放在如今,也是让人一见倾心的“人样子”。
严嵩大学士的一生,跌宕起伏,值得大书特书。嘉靖皇帝一朝,宦官弄权情况几近绝迹。所以,严氏父子当政握柄,自然为时人侧目,失去话语权后,代代流恶,成为巨奸大恶。特别是经过戏曲、话本和说书人的渲染,严大学士完全沦为“遗臭万年”的悲惨角色。
名号纷争引致的党争(1)
明武宗好色荒唐这么多年,竟然颗粒无收。临崩时,他自己没有儿子,只能遗诏让在安陆的堂弟兴王朱厚璁继承皇帝位子。这位小爷时年十五岁,乃明宪宗二儿子兴献王(谥号)朱祐杬的独子。由于兴献王是孝宗亲弟,明武宗死后,朱厚璁以堂弟身份“兄终弟及”,也合乎帝王承继的传统。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朱厚璁由安陆入京。其生父兴献王早死,只有寡母蒋氏与其辞行。蒋氏乃一藩王妃,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她当时很谨慎,嘱咐儿子说:“吾儿此行,荷负重任,不要随便说话。”朱厚璁跪答:“一定遵奉您的教诲”。
朱厚璁不比当年继位为帝的堂兄明武宗,他在藩地时受过极其正统的儒家教育,少年老成,本性阴沉,又不喜动,属于那种生来就是搞政治的材料。行至良乡,接到礼部公文,见上面有让他入宫先为“皇太子”的安排,朱厚璁很不高兴,回复说:“遗诏让我当嗣皇帝,怎么又出来这种事?”显然,明廷大臣们是想他以“皇太子”身份继统为帝。
给死去的堂兄明武宗当“儿子”,朱厚璁当然不干。所以,到了北京城以后,这位心思缜密的少年坚持不入城。阁臣杨廷和依旧希望这位“嗣皇帝”按礼部规定办,朱厚璁坚执不可。由于明武宗遗诏中的“接班人”人选天下皆知,再怎样也不可能另外推一个“嗣皇帝”出来,杨廷和等人拗不过少年朱厚璁,只得授意群臣劝进。
朱厚璁这才答应入城。他由大明门入宫,拜谒大行皇帝(明武宗)梓宫后,又见宫内的皇太后(武宗生母),然后出御奉天殿登上皇帝宝座,改明年为嘉靖元年,这位就是明世宗了。
即位后,同几乎所有新帝登基后都样象征性做的一样,明廷以皇帝名义下诏,尽革明武宗时期弊政,在平反昔日蒙受不白之冤官员的同时,处决、惩治了前朝许多跋扈的文武官员。
身登九五龙宝座,嘉靖皇帝一面派人往安陆迎取其母的同时,一面下令朝廷礼部官员集议如何崇祀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在当时的继位诏书中,有“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一语。这位少年皇帝,乃大孝之人,总觉得这句话显然是给堂兄当儿子继承人的意思。为此,他费尽心思要尊崇自己的本生父母。这种宫廷礼仪,现代人可能不太明白,可能不少人会以为:你小王八蛋皇帝都当了,怎么还惦记着如何让死去的亲爹再风光一场,没意义吗!不少当代“大儒”也不时讥讽为“大礼仪”拼死廷争进谏的官员,说那些人死脑瓜子,人家小皇帝爱干啥干啥,爱封死爹为皇帝关你们屁事,豁出身家性命争这些“细微末节”,傻呵。不!当时的这些事情,在古代皆属“四项基本原则”,是天道大经,为臣子不争这些原则问题,就是不忠。所以,大臣们才如此纷争嚣嚣,数年不绝。
大学士杨廷和官场老人,熟谙史籍,对礼部尚书毛澄说:“此事以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二事为依据,敢有异议者皆为谀奸小人,依法当诛!”也就是说,根据前代外藩王入继大统的事例,新皇帝应以明武宗为皇兄,以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嘉靖的伯父)为皇考。这样一来,就只能让新帝以其生父生母为皇叔父、皇叔母。为了弥补兴献王“无后”的“遗憾”,廷臣们建议让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死去的兴献王为“儿子”,代替现在给明孝宗当“儿子”的嘉靖新皇帝,这样一来,那个朱崇仁就只能称他自己的亲爹益王为“叔父”。
看到这种“编排”,少年嘉靖皇帝老大不高兴,“父母岂有能更换的,再议!”
杨廷和等大臣六十多人上疏力谏,希望新帝以大局出发,兼顾“天理”“人情”,不听。
新帝登基之际,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投机分子,他先透过老乡、时任礼部侍郎的王瓒当众散布消息,表示新皇帝入继大统,并非是以别人“儿子”的身份嗣承帝位,与旧日汉哀帝和宋真宗时代之事不同。杨廷和很讨厌王瓒这种卖巧行为,指派言官劾其过失,把他贬往南京,当那里的摆设“礼部侍郎”。
名号纷争引致的党争(2)
张璁见势不妙,沉默了一阵。之后,他听说新帝不停让礼部集议对其生父的尊崇之礼,便投石问路,呈上《大礼疏》一篇文章,把“继统”和“继嗣”问题抛出,论点论据颇有可采之处:
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王妃为皇叔母者,不过拘执(于)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耳。夫汉哀(帝)宋英(宗),皆预立为皇嗣,而养之于宫中,是明为人后者也。故师丹、司马光之论,施于彼一时犹可。 今武宗皇帝,已嗣孝宗十有六年,比于崩殂,而廷臣遵祖训,奉遗诏,迎取皇上入继大统,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陛下)为孝宗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