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是宋朝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历史上的皇帝既有能干的,也有窝囊废,形形色色,各种类型都有。但是像赵光义这样一生事迹大都不实,基本上是靠包装,靠造假造出来的,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
如果说,史书上所记载的赵光义的一生功业大都不实,都是他自己命令御用史官弄虚作假造出来的;那么《宋史纪事本末》中专门有一卷记载的“金匮之盟”一事,又是不是真的?现在我把此事扼要介绍如下。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做了皇帝,他母亲杜氏就当了太后。杜太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名叫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其中匡济和匡赞早死,陈桥兵变之后在世的,只有匡胤、匡义、匡美三人。对于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的规定实在麻烦,赵匡胤既已称帝,匡义就只能改名为光义,匡美就只能改名为光美。16年之后,赵光义又当了皇帝,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为廷美。
公元961年6月,也就是杜太后当了一年多的太后之后,生了重病,危在旦夕。有一天,她把匡胤和赵普都召到病榻前,问匡胤:“你知不知道你是怎么得到了江山的?”匡胤答:“都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太后说:“不是。正因为柴家让幼儿做皇帝,才丢了江山。为了后代不出幼君,你百岁以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德昭(匡胤的长子),这样,赵家的天下就万无一失了。”匡胤说:“遵照母亲的教诲。”太后又交代赵普:“你要记下我的话,以后不能违背。”于是赵普就在病榻前写下这份遗嘱,并且在纸尾写上“臣普记”三个字。匡胤把这份遗嘱装在一个小金盒子里,交给一个老成的宫女小心保管。因为这份遗嘱保存在一个金盒子里,所以称为“金匮之盟”。。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4)
我认为:《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中所记载的这件事整个就是假的,是由20年后的赵普伪造出来的。因为在当时,这件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
如果说,杜太后是害怕赵家以后会出现幼君,丢了江山,才留下这样的遗嘱,其实赵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赵匡胤34岁,赵光义22岁,赵光美14岁,匡胤的大儿子德昭10岁。匡胤以下,兄弟叔侄,每个人只差几岁,几乎成了一种阶梯形,不管匡胤什么时候死掉,都不会出现没有成年人接班的情况。杜太后完全是过虑。退一步说,即使杜太后顾虑太多,在家里人中间啰啰嗦嗦多说几句,那也可能。那就只能是说的说,听的听,只当耳边风,不把他当回事,如此而已。
在中国三代时期,在边疆的游牧民族之中,由于国王常常要兼任军事领袖,不能由幼儿担任,所以王位的继承,既有父子相承,也有兄终弟及。但那是国家大事,需要通过公议,不可能由太后一个人说了算。自从秦汉以后,帝位的继承只能是父子相承,如果说由一个太后来改变帝位继承的办法,变父子相承为兄终弟及,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六月的记事记了太后之丧,但是没有提金匮之盟这件事,足见官方从来没有认账。
家族中的这些传言,这些议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闲话,完全不值得注意。只有赵光义才把这些并无根据的传言放在心里,做起了一厢情愿的皇帝梦。赵匡胤虽然对人宽厚,但是家教很严,赵光义做皇帝梦的事,一定不敢让他知道。将来传弟还是传子,只有匡胤自己心中有数,别人是做不了主的。
在匡胤做皇帝的这16年中,光义能够继位的希望很小,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赵普。北宋初期,赵普受到匡胤的重用,独任宰相10年。他老奸巨猾,目光锐利,常常一眼就能看破光义所作所为的真正意图,不客气地加以揭破。在他面前,很难说假话。匡胤对光义虽有回护之意,但是出于对赵普这位开国元勋的尊重,又不能不采纳他的意见。因此,光义要办的事,一遇赵普过问,就必然受到阻挠,感到无可奈何。
赵普长期压制光义,这个铁的事实就足以说明根本没有“金匮之盟”这么一回事。如果真有此事,这份盟书又是赵普亲手写的,他明知道光义日后有当上皇帝的可能,那他又何必一直压制着光义,这不是给自己树敌么!赵普防范光义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他是匡胤的心腹,凡是对匡胤不利的事,他都会时时加以注意。光义阴险狡猾,在匡胤的庇护之下,经常不忘在开封培植个人势力,但都逃不过赵普的锐利眼光,受到压制。以后赵普自己屡次受贿,被匡胤发觉,贬出京师,到外地去当了节度使。光义没有人监视了,放手发展个人势力,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终于暗害了赵匡胤,造成了一场大悲剧。
赵光义当上了皇帝,赵普不禁捏了一把汗,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完了。因为赵光义是个报复心很强的人,过去自己把他得罪够了,冤家路窄,这时又落到他的手里,穿小鞋的日子肯定是有的。果不其然,以后赵普被调回京城,任个闲职,不仅自己备受冷落,他的妹夫与儿子也接连受到打击,先调到南方的邕州与潭州,不得回乡,妹夫侯仁宝并且战死岭外。心胸宽阔的人可以不计得失,不怕冷落,赵普是个非常看重权势的人,虽然年过花甲,还在窥探机会,总想升官发财,不甘心长期被人冷落。
赵光义也是个沉不住气的人。他如果自认为应该继位,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心中无鬼,就应该表现得正常一点。但是他做不到,他知道自己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对于能够威胁他的帝位的人,包括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和弟弟廷美,总是心怀忌刻。这些人活在世上一天,他心里就不安一天。公元979年,德昭被逼自杀(实际上是谋害),981年,德芳又无缘无故死亡(当然也是谋害)。这样一来,一方面,威胁解除,他虽然是放心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舆论大哗,大家对他的议论,对他的攻击又热闹起来,他反而更不安心了。对于自己来得不正当的这个皇帝宝座,他更急于找个根据。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老对手赵普的头上。如果能由开国元勋赵普出面证明过去确有“金匮之盟”这么一回事,议论大概就可以平息了。此外,德昭、德芳的死,都死得不明不白,所以舆论哗然。对于廷美,可不能再这样草率行事了,最好由赵普带头,组织一班###重臣,罗织一些严重罪名,公开处死,才能服人。赵普肯答应么?估计这个老贪官只要有利可图,是愿意出卖良心的,事实证明,赵光义的这种估计一点也不错。
公元981年夏天,这一对老对头秘密见面,迅速地谈妥了这笔交易。他们是怎么谈的,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赵普的脸皮是够厚的,心也是够狠的,赵光义的计划是够阴险的,他们这笔交易也是够肮脏的。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这两个小人在有了共同利益的时候,马上勾结起来,过去的深仇大恨,立刻抛在一边。
交易谈成之后,赵普立刻站出来说话:“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当时是由他执笔写的,一式二份,一份放进杜太后的棺材,一份留在宫中。留在宫中的这一份,现在已经找到了。赵光义也马上站出来应答,说是不错,宫中的一份已经找到了,这样两赵在朝廷上一唱一和,等于在向天下后世宣布,赵匡胤临终传弟不传子的根据已经找到,请大家不要再议论了。赵光义多年的心病,一下子就除掉了。为了回报赵普的支持,就在公元981年9月,已过60岁的赵普第二次当上宰相。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5)
如果赵普只拿那一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金匮之盟”来作交易,那也不过是对皇帝拍马而已,后人还不会怎么骂他。后人最看不起赵普的事,就是他为迎合赵光义的需要,积极参加迫害廷美的活动,屡次策划、布置,并且组织力量诬陷、攻击廷美,绝不手软,一直迫害至死。赵普甚至八方奔走,联络老宰相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认为廷美拉拢了一帮人“怨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不久,开封府尹李符又上告:“廷美不思悔过,言语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光义就势把他降为涪陵县公,湖北房州安置。廷美在短期之内,遭受一连串的打击,惊悸成疾,两年之后,就以38岁的壮年,死于房州。
赵普实在做得太显眼了,也太过分了。从当时直到后世,一千多年来,略有正义感的人无不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他害死廷美,在情节上比秦桧害死岳飞更加恶劣。赵构、秦桧迫害岳飞,时间不过两个多月,而光义、赵普对廷美却反复迫害,反复折腾,直至几年之久。光义一心要想传位于子,那就必得把德昭、德芳、廷美这几个人统统害死,才能放心。如果说,只以害死为目的,也可以换一种形式,让廷美少受一点罪。他和赵普这样穷凶极恶地去迫害廷美,反而更使人发生怀疑:如果你继位合法,你并未抢夺匡胤的帝位,那又何必如此迫害德昭、德芳、廷美这几个人!赵光义还有一件事做得太无聊了,凡是听说此事的人无不摇头。他和廷美都是杜太后生的,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这是人所共知,许多史料上也记载得清清楚楚。但他在把廷美迫害至死之后,立刻亲自出面,制造流言,说廷美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中说:“(赵光义)从容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
赵光义为了侮辱廷美,竟然亲自出面,在宰相面前编造这种谣言,把亲生父母说得一塌糊涂。元代编《宋史》的史官对这种流言落不了实,深感为难,觉得宋代的皇帝竟然如此卑劣,大吃一惊。
“金匮之盟”这件事情是在杜太后去世20年之后,由赵普为了巴结赵光义而蓄意伪造出来的。《宋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陈邦瞻是明代人,是在事情发生600年之后根据史料编撰出来的。他是受了史料的骗,自己没有责任。
赵光义为自己的杀兄夺位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他害死德昭、德芳,特别是廷美,目的是阻止以后有人劝告他传弟。他把弟弟害死了,别人总不能再劝他传弟了吧!他原先是想把帝位传给长子元佐,但是元佐是个比较正直的人,看不惯他对廷美的迫害,多次和他力争,一直想保廷美这个小叔叔的命,父子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后来元佐照样受到他的迫害,最后被逼疯了,废为庶人。他最欢喜的第二个儿子元僖,在27岁时被小妾下药毒死。这事与他的杀兄夺位一事虽无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因为他这个家庭就有以毒药杀人的传统,跟样学样,何足为怪!
宋代积贫积弱始于何时
赵光义这个皇帝是个冒牌的皇帝,历史书中记载他的一生功业大都是他自己伪造,然后通过御用史官,偷偷塞进史书里去的。真相万万揭不得。一旦揭开真相,他首先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是以臣杀君,以弟杀兄,更以各种毒药在言谈欢笑中杀人无数的惯犯。
暂时不提他杀人的罪恶,只就史书上所提到他的文治武功,看看真相究竟如何。先说文治,宋代重文治,礼遇文臣,把文臣的地位提在武将之上。这是从赵匡胤时代就开始的。赵光义为了表示自己是赵匡胤合法的继承人,对于赵匡胤时代重文治的政策完全继承,推崇备至,丝豪不加改变。为了收买人心,赵光义放手实行两项政策,一是大量进人,尽量组建自己的班底;二是提高待遇,使得许多官僚乐意为自己所用。整个赵匡胤时代,一共才取进士188人,整个赵光义时代,就取了进士1487人之多,约为赵匡胤时代的8倍。这种大量进人,提高待遇的做法,培养了一大批高谈阔论的官僚,成为宋代养活一大批冗官的开始。
赵光义在文治方面并不夸口,不说自己超越了前人;但是在武功方面,他却觉得自己建了大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他不仅超越了赵匡胤,而且超越了周世宗柴荣。理由是:他有统一全国之功,柴荣和赵匡胤都未能完成统一,只有他赵光义才统一了全国。从外行看来,事实的确如此,但是从内行看来,他是给国家闯了大祸,造成了宋代300年积贫积弱的恶果。
赵匡胤在位16年,主要的外患是辽国。国内割据势力北汉只是个小国,地方很小,兵力不多,但他们却是辽国的傀儡、附属国,一打北汉,辽国就会来帮忙。所以赵匡胤不但长期不打辽国,也长期不打北汉。在军事上,他是个内行,他知道长城险要都控制在辽国手里,以宋的步兵去打辽的骑兵,形势不利,要想打胜,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轻易言战。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大笔财富赎回燕云失地。宋辽邦交正常了,对北汉这个小国可以不战而胜,通过谈判就能完成统一。赵匡胤被害之前,正在积极进行这一工作,迁都洛阳,就是为对付辽国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他最后统一全国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至于东南还有个吴越国,福建还有漳、泉二州没有纳土归降,这些都是在赵匡胤生前就谈判好了的,所以后来未动干戈就归降了,算不得是赵光义的功劳。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6)
赵光义在建国之前没有做过官,建国之后只当文官,对于军事,他是个大外行。杀兄夺位之后,他为了急于建立自己的威信,积极筹备北伐,既打北汉也打辽国,希望一鼓作气打赢这一场战争。
在后周时代,柴荣和北汉、辽国作战,都是御驾亲征。柴荣身为皇帝,直接带领军队作战,身先士卒。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与赵匡胤都战斗在最前线,夜间露宿于战场。赵匡胤勇冠三军,扭转局势,一举击破北汉军队,逼退辽军。他们在收复关南失地时,全军层层节制,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在水陆并进中,互相配合,丝毫不乱。柴荣因病班师,队伍全师而退,敌人不敢追击。军中不准携带妇女,军令如山,谁也不敢违反。这才像个打仗的样子,他们能够打下一片基业,并非偶然。
过去赵匡胤与北汉、辽国也打过仗,其作风是小心翼翼地打,步步为营地打,形势有利则攻,形势不利则守,一开头并不说非得打胜不可,并不把自己拴死。而赵光义去打北汉、辽国,其作风是大张旗鼓地打,是大手大脚地打。他为了要在夺位之后站住脚跟,树立威信,就先放出话来,非得灭亡北汉,击败了辽国收复失地不可,非得为柴荣、赵匡胤雪耻不可。其实柴赵两人过去对外作战并没有丢过脸。
过去柴荣、赵匡胤带兵作战,将领们层层负责,谁打败仗谁负责任。这时赵光义自作统帅,御驾亲征,为了表示自己是个内行,出征时向将领们颁发阵图,要求大家按图布阵。你们不按我的命令作战,将受严惩;如果按图布阵,打了败仗不要你们负责。将领们听了这话,表面紧张,内心轻松,大家知道,只要处处听话,打了败仗也不怕。
公元979年2月赵光义宣布御驾亲征###北汉,发动全国数十万大军,倾巢而出,迅速包围了太原城。自春到夏,久攻不下,所耗粮食武器,数量惊人。主将潘美担心消耗过大,后援不继;赵光义则觉得自己夸了海口,不能破城,面子难堪,所以暗地里商量,破城之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军纪稍加放松。放纵军队烧杀淫掠,是五代时期那些军阀鼓舞士气最有效的办法。凡是围攻一城,只要主将松口,破城之后,可以放手大抢,几天之内,金银财宝和花姑娘都是你的。那些士兵一听这话,立刻勇气百倍。破城之后,城里的老百姓必然遭殃。当年赵匡胤最反对的,就是这种坑害老百姓的军阀混战。想不到在他死了三年之后,这样的悲剧又上演了。赵光义为了急于打下太原,居然同意放松军纪,让宋军在城里大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抢女人,玩了不算,还要带走。《烬余录》甲编中说:
“(太宗既平太原)所得北汉嫔妃皆随御(得了刘继元的嫔妃,赵光义带在身边听用),诸将亦掠北汉妇女充军妓(跟样学样),宋代军妓即始于此(这就说明赵匡胤在位时还不许发生这样的事)。”
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了,太原城打下来了,事情还没有完。《宋史纪事本末?平北汉》中说:
“诏毁太原城,改为平晋县,以榆次县为并州(首府)。遣使分部徙太原民居之,纵火焚太原庐舍,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
赵光义是一个迷信得可怕的人物。他自己心中明白,这个皇帝宝座来之不易,惟恐有人来抢他这个位置,对于在五代时期一连出过3个皇帝的太原城非常忌刻,他倾全国的兵力去打北汉,主要目的就是想平毁这座太原城,消除此地的帝王之气,心腹之患。在打进太原之后,他下诏毁掉太原城,改以榆次县作为并州的首府,把太原百姓全都赶到榆次去,纵火烧毁全城,百姓中的老弱逃避不及的烧死不计其数,烧焦的尸骸布满全城。为了消灭这种惨象,他又下令决汾河之水淹掉全城,以后重建太原城时,不得不从汾河西岸移到东岸(现在的太原城就在东岸)。历代的志士仁人要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他这个皇帝却硬要把老百姓推进水深火热中去。因为痛恨赵光义的这种暴行,太原遗民就把他所立的纪功碑上的文字一起凿平,成为出了名的无字碑。
毁掉太原城之后,赵光义随即下旨移师进攻辽国,希望以得胜之师一鼓作气把辽国灭掉。与身经百战的赵匡胤相比,赵光义在对付辽国的问题上肯定是个大外行。赵匡胤知道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好对付,光是收复失地也得准备多年,要想一口气把辽国灭掉谈何容易。赵光义打下了太原已经筋疲力尽,更何况他带的那支队伍当官的拖着女人,士兵们身上装满了金帛。他自己不仅拖泥带水带着北汉主所献的上百嫔妃,还拖着从开封皇宫带出来的一大批女人。这样的军队能够打仗吗?宋军在打幽州的时候,公元979年7月高梁河(今北京西郊)之战一败涂地,完全是可以预料的事。当时赵光义身为全军统帅,负有指挥全军之责。但是他指挥的本领完全不行,以优势兵力围攻半月,纹风不动,辽军一旦反攻,宋军立刻崩溃。这个统帅居然把几十万大军丢下不管,自己先逃,股上中了两箭,不能乘马,换上驴车,向南狂奔,“仅以身免”。当时德昭也在军中,大家找不到赵光义的时候,误以为他是打死了或者失踪了,就想推戴德昭为帝。这个想法本来很正常,你赵光义如果不在了,宋王朝还得有个人来主持,国不可一日无君嘛!可是这个信息把赵光义吓住了,他只想迅速地把德昭铲除掉,这是头等大事,至于对辽国打仗,打胜打败都是小事一桩,数十万大军的溃败,更不值得他去关注。果然,高梁河之战的次月,德昭死了,年仅29岁。怎么死的,说法不一,《宋史》的记载是被赵光义逼死的(被逼自杀),《东都事略》则说是“暴死”,也就是被整死的。
杀兄夺位的惊天大案(7)
公元979年的对辽之战虽然全军覆没,几十万大军一朝瓦解,赵光义并不认为这是自己打输了,为了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他还想卷土重来。在经过几年的筹备之后,公元986年之初,他又发动了一次有名的“雍熙之役”(时间为雍熙三年),当时兵分3路,东路军攻幽州,由曹彬指挥;中路军攻蔚州,由田重进指挥;西路军攻云州,由潘美指挥。总兵力实数在30万以上。赵光义先还说要御驾亲征,经过臣下劝阻,他也就放弃了亲征的打算。因为上一次负伤逃命记忆犹新,他保老命要紧,不敢再冒险了。
宋军作战,规模越大,人数越多,自己的弱点暴露得越明显,因为赵光义是个大外行,他自己又不在前线,只按图纸遥控指挥,不给将领们一点自主权,不知这个仗是怎么个打法?曹彬这些老将小心谨慎,只按图纸行动,喊进则进,喊退则退,明知不对,照样服从指挥。东路军是主力,接近20万人,在平原上向北推进,刀枪炫目,衣甲鲜明,听说进展神速,光义非常高兴,但是过了几天,形势就不对了,辽军在前线坚壁清野,宋军粮尽,又不能乱抢,只能在敌人面前退兵就粮,结果被辽的骑兵冲垮,还没有打仗,成千上万的人就被挤死,踹死,逼到河里淹死,一时传为笑谈。西路军潘美部下的老将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老令公)在山地里机动灵活地作战,敢以几百人奇袭辽军几万人的大队伍,屡立奇功。因为他不照宋军规定的那种打法,不受重视,潘美不予接济,最后受伤被俘,壮烈殉国。总而言之一句话,雍熙北伐,宋的30万大军不是被辽军打垮的(辽军不及宋军之半,相对处于弱势),是被赵光义手里那几张阵图打垮的,是因为缺粮而仓皇退兵时被挤死的、踹死的、淹死的,老将老兵心里都很明白,跟着柴荣、赵匡胤打仗,绝没有这种打法。
公元979年与986年赵光义两次伐辽,两次大败,从此兵连祸结,辽军经常出兵南侵,北方边境就没有太平日子可过。赵光义的威信不但没有抬高,反而威信扫地,从此龟缩在开封,再也不敢谈北伐与收复失地的事了。因为要北伐,就得用兵,他实在没有带兵的本事,这一辈子也学不会了。要是把兵权交给别人,他不放心。因为恨他的人太多,不满意他的人太多,兵权交给别人,随时都会发生兵变。为了安全起见,宁肯忍辱偷安,这个仗是不能再打了。
后人评论说,宋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总的说来,这话不错。但是说细一点,积贫积弱的现象不是从赵匡胤时代开始的,而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的。赵光义接手军事指挥之后,表现为一个大外行。他以为兵多则强,就大量募兵、增兵。赵匡胤时代,兵员在22万到30万人之间;赵光义时代,兵员在60万到100万人之间(两次大战,被打垮了的溃散的队伍在30万人以上),养了这么多兵,国家安得不穷!养了大量冗官冗兵,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很快就出现了积贫现象;外敌入侵,不敢应战,不仅辽国一再犯边,在赵光义时代又出现一个西夏割据政权和辽国勾结起来,共同与宋为敌,这就出现了积弱现象。
张其凡所著《宋太宗》一书说:“宋太宗时期,既是中唐以来乱世的结束期,又是宋代积贫积弱的开始期……太宗集中主要精力防止内部有变,汲汲皇位的保持与传子,对外则甘作弱国,不以为辱了。宋代的积弱之势,由此而愈演愈烈。”
也就是说: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是从赵光义时代开始,与开国之君赵匡胤没有关系。而且这种现象是赵光义有意为之。只要自己能做皇帝,只要能把帝位传子,他就“甘作弱国,不以为辱”。那么,我们对他的评价就应该和对赵匡胤的评价区别开来。赵匡胤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其一是他结束了五代以来53年的一个大乱世,打开了长达320年的一个治世。其二是赵匡胤倡导了一系列相对宽容的政策,对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生产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赵光义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造成整个宋王朝积贫积弱,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张其凡《宋太宗》一书中对赵光义的评价是:
“宋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1)
宋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一辈子所做的惟一的一件大事,就是在公元1004年的冬天与辽国签订了一个长期的和平友好条约——维持了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
澶渊郡是个古地名,后来叫做澶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当时澶州地跨黄河两岸,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所以“造舟为梁”也就是用船只建起了一座永久性的浮桥,连接南北两城。在这里签订的条约,就被称为“澶渊之盟”。当时两国不是在打仗么,怎么能说是订立“和平友好条约”呢?不错,两国是在打仗。如果从五代时期辽国立国算起,这个仗已经断断续续打了90多年;从宋朝开国算起,也已经打了40多年。但是从订立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始,两国之间维持了百年以上的和平局面。在这个条约里,又规定了两国的皇帝互称兄弟,以宋为兄,以辽为弟,两国成为现代人所称的“兄弟国家”。既能长期维持和平,又能保持兄弟关系,这不正是“和平友好”么!
寇准全力推动御驾亲征
在宋以前,历代专制王朝大都重武轻文,认为打江山与保江山都是武将的事,文臣不过是抄抄文书,记记账目而已,没有多大用处。宋代开始重文轻武,但是文臣立了大功的还不多见。这一次“澶渊之盟”的订立,是寇准以一介书生拍案而起,说服了皇帝,成了御驾亲征的实际指挥者,击退强敌,签订和约,一举赢得了百余年的和平,使人耳目一新。
宋真宗赵恒能够当上皇帝,也和寇准为人心直口快颇有关系。宋太宗赵光义原立长子元佐为太子,后因狂疾被废,次子元僖又被人投毒害死,太子这个位置久悬不决。当时寇准是左谏议大夫。有一天,太宗为了立太子的事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请陛下自己选择一个最信得过的儿子。”太宗考虑了很久,才又问他“襄王(就是赵恒)如何?”他随即直言回答:“知子莫如父!陛下既已认准了,就不要再犹豫,请早定大计。”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襄王被立为太子。赵恒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对于寇准就一直保留了一个好印象。赵恒即位之初,颇有一副奋发有为的样子。对抗辽的事十分关心。对将领们的赏功罚罪,一点也不含糊。公元999年冬,辽军大举南侵,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傅潜拥兵八万,闭营自守,不敢应战,听任辽军在国土上来回驰骋。部将请求应战的,他把人家痛骂一顿,竟然说“你们想去找死吗!自家脑袋好好地长在颈子上,何必送给人家去砍?我不主战,是为保全你们的性命,你们何以不知道好歹!”部将范廷召反骂他:“我看你胆子小得不如一个老太婆!”后来宋廷下令出战,傅潜不得已,才分兵八千给范廷召,要他出战,并且答应到时候派兵支援。范廷召觉得兵员太少,出战没有把握,就向另一位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是一名勇将,祖父和父亲都是为国牺牲的。他慷慨地答应前来支援,准时到达大家约好的地方,但是傅潜这一方的队伍失了约,迟迟不到,以致康保裔陷入了辽军的包围。虽然形势非常不利,康保裔绝不后退,最后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