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刀剑相投几时休-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他视为心腹大患的太原余孽李克用大猖獗了,闹得他寝食不安。出于战略上各种原因的考虑,朱温逐下令开封府的权贵富商随他一起迁都,重返唐朝洛阳旧都居住。(风水之说也够累人,搞得朱温一年两次搬家,来回折腾。)皇帝迁都,后梁权贵当然跟着搬家。行商坐贾,愚夫俗妇,照葫芦画瓢,起哄相随。朱龙飞也不能免俗,就把汴州的碧溪堂迁到洛阳皇城东街夫子庙附近。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后梁皇帝朱温在在开封府的龙椅还没捂热,又匆匆搬家,劳民伤财,当时很多人因此怨声载道,把朱温骂得狗血淋头。即使朱氏权贵内部,也很有些人反对迁都,对迁都这事颇有微词。
对于汴州开封府是否是个不祥之地,后世堪舆家也有些说法,比如后来北宋定都开封之后,国运一直不兴,受尽外族的欺侮,国土沦陷,丧权辱国,最后甚至被金国一窝端掉。事实胜于雄辨嘛,也不能怪这些方术士们胡说八道。
………【(七)千寻楼】………
朱龙飞雇了一个马帮,把开封府长安街碧溪堂一切动用家伙都搬到洛阳,连霸王山君也拉到洛阳饲养。一行人住进由朱龙飞师姐朱凤舞在皇城东街夫子庙附近经营的碧溪堂中。于是开封府长安街的碧溪堂和洛阳碧溪堂便合为一体,无分彼此。只是到底朱龙飞是头,还是朱凤舞是头?眼下还没有确定下来,但谁能赚大钱,谁有本事,谁就是龙头。这是江湖永恒不变的潜规则。朱龙飞和朱凤舞谁是老大,似乎用不着争。
洛阳皇城东街夫子庙是个喧哗和热闹地方,大小的酒楼和各种消遣乐坊、钱庄、商铺到处都是。小摊贩和江湖艺人凌乱的叫卖声音此起彼伏。
夫子庙前头还有一座千寻楼,这座酒楼跟开封府长安街的百尺楼大同小异,是个集酒搂、客栈、赌博、卖春、杂耍、弹唱和说书的综合休闲娱乐场所。说也奇怪,千寻楼最火红的生意不是酒搂,也不是倚门卖笑招揽哥们的怡红院,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的地方居然是说书场,生意好的跟字花赌场有得一拼。洛阳街坊们为了听评书先生演说《《东周列国记》和《三国志》,经常为一个座位争得头破血流。
开封府长安街的碧溪堂搬到洛阳开张贸易,是件大喜事,朱龙飞不免择日在千寻楼预订几桌酒席,邀请同行和四邻八舍,庆贺一番。
在千寻楼预订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的人很多,即使朱龙飞愿意花钱,也没能订到独立的雅座,只能由千寻楼的掌柜朱自强安排在藏龙厅上摆酒请客。
此日,藏龙厅鱼龙混杂,除了朱龙飞他们之外,还有几伙在这里摆酒请客吃饭的江湖好汉。这些人不仅能大碗吃酒,大块吃肉,而且口没遮拦说粗口骂人。他们中间也有人对朱温挟持富商,强迫民众搬迁洛阳这件事很有意见,他们把朱温骂得狗血淋头。有人说朱温不配叫朱全忠,因为他既不忠于大齐黄巢的政权,又不忠于李唐王朝,可谓全不忠,唐昭宗给他赐名“全忠”,大错特错;有人骂朱温是移诈兵枭,狡猾奸诈,无义无信,比起三国时代的三姓家奴吕布还无耻。甚至于比汉贼曹操还等而下之。
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吵嚷起来。害得坐镇藏龙厅柜台旁边,以耍嘴皮谋生的说书先生陈宣科直翻白眼,无话可说。陈宣科眼见那些江湖豪客抢了他的风头,搞到他没法做生意,很不服气,就把梨花木一拍,插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我所知,当今皇上根本不是你们想象那样坏!”
谁也没料到朱温快被世人悠悠之口吐唾沫淹死的时候,居然还有人替他辩护。
一个江湖豪客拍案而起,厉声向陈宣科质问道:“朱阿三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赖兵痞,净干坏事。看他搞那桩‘清流之祸’,把大唐朝最后一批文化精英绑成粽子模样,投入黄河,那是人做的事?还有恩将仇报,他当年被尚让叛兵围在汴州,李克用好心替他解围,他却企图在上源驿谋杀李克用;还有抢夺曹州节度使朱碹、朱瑾兄弟地盘的时候,设阴谋,使闷棍,无所不用其极……”
陈宣科冷笑道:“如果你用这些事情攻击朱温为人,不如直接骂他夫人张惠更好,因为这些坏主意都是张惠出的。这些事情幕后的主谋是张惠,朱温只是一个站在前台的执行者。”
那个江湖豪客吃了一惊,嚅嗫道:“我听人说,张惠是个活菩萨,朱温杀人的时候,张惠忙救人,平生救人无数,你怎么把这黑锅栽到张惠头上?”
陈宣科把梨花木一拍,非常自负地扫了众人一眼,清清嗓子,然后说道:“他俩夫妻演那一出哩,朱温唱白脸,张惠唱红脸罢了。先说那出一呢?俺就跟你说说‘清流之祸’是怎么回事吧!”
“当年朱温还是宣武节度使的时候,搞出一桩‘清流之祸’。事有经由,绝非偶然。与其说这件事是强盗滥杀无辜,还不如说这是新兴庶族地主阶彼跟士族门阀集团之间斗争冲突的延续。
却说朱温原是个强盗出身,随王巢起兵谋反,夤缘升职,官至大齐同州防御史。他的发迹经过说来话长,暂且不提。当初黄巢攻陷长安,伪称大齐,做了皇帝老子,也坐拥唐朝半壁江山,手上有数十万大军,要他顷刻之间灭亡,便是神仙也恐头皮发紧,谁有能力在须臾之间教大齐政权冰消瓦解?当然有这个能人,这个本事通天的人就是朱温。这个说法或者令大家感到有些错愕,不会吧,这怎么可能?
当初唐僖宗为避黄巢大军锋芒,举朝入蜀,遁入深山老林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大唐朝能否反攻,能否恢复社稷宗庙?一切都是未知数。各路勤王兵马云集长安附近,与黄巢大军攻杀往来,互有胜负。例如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迫于形势,早已归附黄巢,后来又忽然反正,叛齐归唐,说到底是他对时局狐疑观望,那一方得势他就投入得势一方怀抱之中,随时变节,那里是什么匡扶社稷的忠贞臣子?又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流,勇气有余而谋略不足,只知与黄巢大军硬拼死战,徒然损兵折将,劳而无功,不要提把黄巢大军逐出长安,说不准他们被黄巢大军消灭掉呢!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温忽然被人说服归唐,人们说这是他手下幕僚谢瞳的功劳。当时朱温正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在渭河交兵对峙,战事有些吃紧,逐遣使长安要求增援,凡十奏而不准。朱温未免感到有些郁闷,及探明底细,才知是伪齐中尉孟楷从中作梗,喑中谗间。黄巢战略转移南下,朱温留守山东,官兵围曹州,朱温向孟楷请求增援,孟楷遣部将参战,据说孟楷部将中间有些人贪生怕死,临阵退缩,惹恼朱温,大动干伐,杀了几个示众,于是朱温与孟楷因此结怨。
谢瞳替朱温分析形势,力陈黄巢不可辅助,理由是黄巢并非有德望的人,乘唐室衰落起兵,伺隙入关,偶得天下,现在又听信庸奴蛊惑,疏远大将,加上唐朝诸镇兵马闻命勤王,云集长安,协谋恢复,道是唐祚虽衰,而人心仍在。朱温其实也茫然不知所归,后得其妻张氏晓谕大义,逐下决心弃伪齐归顺大唐。
据说唐僖宗听到朱温归唐的消息,曾对左右侍从道‘朱温投诚,真是上天眷顾我呀’,逐下诏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同时赐名‘朱全忠’。唐僖宗为啥如此看重朱温归唐?彼时归顺唐朝的起义军将领也很多,何以独对朱温刮目相看?可见朱温并不是个可有可无的等闲之辈。朱温在大齐政权的去留是绝对能左右交战双方两股军事势力角力的结果,促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朱温附伪齐即黄巢兵势溢涨,朱温归唐即伪齐势力由盛转弱,形势的天平开始倾向唐朝,这一点当时许多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便是唐僖宗本人心里也相当清楚。可是唐朝内部一些士族权贵却不是这样想,他们把功劳记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头上。其实朱温降唐,大唐朝因此少一劲敌,李克用才能顺利克复长安,这件事完全有因果关系。但是,掌管舆论并左右视听的士族权贵们却对这事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朱温担任河中行营招讨使时,招降纳叛,收拾黄巢余部,这事干得倒也十分称职。僖宗在日,朱温对李唐实是毕恭毕敬,对唐室之令奉命唯谨,一心一意做个安邦辅国的良臣,东征西讨,为大唐朝扫逆平叛,颇有微功。若说他自始至终便有谋反篡夺之心,那显然不合事实,有失公允。诚然,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士兵的自然想当元帅,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话说朱温效忠李唐,妄想博个忠义的名堂,也是有些实据,并非空穴来风。朱温本人当然不会看重仁义道德这一套,但他的贤内助张氏却很重视这一套。朱温本是文盲,大字不识几个,晓得什么春秋大义。而他老婆张氏则不然,这张氏乃宋州刺史张蕤的女儿,本是大家闺秀,见多识广,因战乱流落民间,后遇朱温于战火之中,逐成患难夫妻,随军做朱温的参谋,每有建议,多能言中,朱温对张氏倚为肱股,言听计从。这张氏也通情达理,没有什么过分要求,打从心底引导丈夫往正路上走,帮他丈夫建立功名事业。江湖上传言朱温怕老婆,是个惧内的贼坯,虽然传闻言过其实,但多少有些根据,也不是完没影的事。你试想,一个敬重老婆的人会坏到家吗?况且张氏也确实力主朱温多做好事,以此笼络人心。
可是唐朝那些把握舆论的士族权贵们却不是这样想,他们对朱温的功劳根本不予认可,诋毁之词颇为不堪。以士族为首的朝中百官始终把朱温看作乱臣贼子,抓住他的过去大作文章,说他是禽畜异类,口诛笔伐,百般中伤。朱温强盗出身,不怕刀枪,反畏清议谤毁,对这帮士族宦官却是诚心实惠,不断地花钱送礼,买他们欢心,恐怕一时批点坏了,不特那人品官声振刷不起,即使是千载之下,那串戏文的也要往他脸上抹上几笔白粉,奈何使尽巴结的机心,也不能便这些士族宦官积点口德,少骂几句。这伙士族宦官过了几天太平日子,手头得几文铜钱肩膀便硬朗起来,全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内,臧否人物,激评时事,今日标榜这个,明日批抹那个,虽是口头喧哗,却也一唱百和,声势浩大。朱温手上便有十万雄兵,权倾朝野,但又如何禁得住世人悠悠之口?偏那些士族宦官又会造谣生非,众口铄金,搞得朱温里外不是人,心头十分窝火,逐破罐子摔掉,转念使坏做起邪事来了。
设使这些士族宦官是个明白人,嘴巴不要那么刻薄,对朱温等降唐盗贼网开一面,不要老在他们的出身血统上做文章,对这些军阀小过失容忍一下,功立不敫其名,交绝不出恶声,完全可以把朱温等往那正路上引导。可事情恰恰相反,这些士族宦官庸人自扰,唯恐天下不乱,不时往朱温等人头上抹屎堆粪,弄得举国妇孺皆知,朱温是无赖贼坯,反复无信小人,早怀篡夺之心,人人得而诛之。本来无仇,非要结怨,这些士族宦官就这样故意制造对手仇人。这朱温也非善男信女,岂肯纵容这伙士族宦官用这薄恶嘴头替他竖牌坊么?双方势成水火,无法调和。朱温打定主意打击报复这伙士族宦官,只是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唐僖宗驾崩,昭宗继位,机会终于来了。却说朝官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不和,彼此争权夺利,都想挟持皇帝专政弄权,各结藩镇为援。当时以韩全诲为首的土族宦官勾结凤翔军阀李茂贞劫持皇帝西行,欲在风翔定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渔利天下。而以崔胤为首的庶族朝官对韩全诲这种做法当然不能容忍。这崔胤虽然官居宰相,位极人臣,但因出身寒微,始终不为士族权贵所纳,他每每念及士族门阀成见,总是痛心疾首,恨不得把看不起他的士族宦官们赶尽杀绝。崔胤逐传檄朱温讨逆,迎皇帝回归旧都长安,朱温闻讯踊跃响应。这崔胤与朱温素有来往,且同病相怜,两人一拍即合,率领五万大军威慑凤翔。后来李茂贞战败议和,韩全诲死在乱军之中。朱温与崔胤把几百名看不起人的士族宦官缚成粽子模样,一个接一个地投入黄河滚滚洪流之中。崔胤扬眉吐气地对自己的亲信说‘此辈自命清流名士,今投之浊水,让他们与浊流污水为伍,永世不得翻身’。这便是震惊朝野的清流之祸。清流之祸表面上看来好象是一般的宫庭斗争事件,实际上是庶族地主和新晋军阀势力与士族传统力量又一次势不两立的生死较量。”
………【(八)核心智囊】………
陈宣科说完这清流之祸,又道:“朱温是个什么人,我们可根据他娶个什么样的老婆作出判断。朱温跟这张惠的爱情,岂只令张惠深受感动,即使我辈闻之,也起敬起慕。这张惠出身豪门,又是个才女,是所谓大家闺秀,她当初竟然担冒杀头的风险肯委身给一个小毛贼做老婆,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如果给张惠这个选择起个漂亮名字的话,我宁愿相信这种选择叫爱情。张惠随军做了朱温的参谋,对朱温建功立业,助益甚多。朱温最大的成就,是娶对老婆,如果他生命中少了这个女人,这世上就没有朱温这号英雄了。
话说当初朱温与张惠成为夫妻之后,他对张惠的建议言听计从,张惠俨然是朱温的女军师。朱温本是个流氓,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泯有文化。由于朱温年轻时把精力多用在学武艺,并没有怎样用功读书。可他骨子仍然尊重有文化的人,并擅于取长补短,对部下的谏言大体能听进耳朵并分析采用,犹其对他老婆张惠的话更是奉为圭臬。
看看江湖上其他军阀怎样对付部下的建议,象幽州刘仁恭之流,耳朵几乎成了个漏斗,无论部下给他多少好建议,他听过后立即忘掉,更别说听老婆听女人的话。相形之下,你就会发觉朱温气度恢宏,是个难得的好领导。他至少能听进部下正确的建议,修正自己的错误,最后赢得了部下信任并誓死追随。
至于上源驿夜袭李克用,杀河东了三百壮士这件事,我有不同的看法。二十年前,朱温在汴州担任行营招讨使时候,羽翼未丰,自己能否生存下去也是个问题,更别说篡唐谋逆了。他为什么作出过河拆桥的举动,并对他伸出援手的李克用背后捅刀子呢?这跟个人恩怨无关。据说是朱温的随军参谋张惠女士,预见李克用是当世枭雄,是未来分裂唐朝的大军阀大势力,所以力排众议,主张朱温抓住契机,及早干掉这个潜在劲敌李克用。但人谋不及天算巧,朱温最后还是没有杀掉李克用,只干掉河东三百壮士。后来历史证明张惠女士的预见,李克用成为朱温平生最大的对手,并拖住朱温的后腿,使朱温无力南征北伐,帮助唐朝终结分裂,完成统一。朱温其实是仿效曹操而不可得,最后才成为曹丕第二。
另外替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屠灭悍卒,对罗绍威敲诈勒索钱财逾亿,以致罗绍威有九州聚铁铸错之悔的感慨;诱杀兖郓节度使朱碹、朱瑾兄弟等等种种不讲道义的近乎无耻的行径,以乎跟他个人道德修养无关,只要成就霸业王图,必须要通过这条血迹斑斑的杀人之路。江湖上传说这朱温狡猾无信,那是对他的对手而言,对于敌人,兵不厌诈,使用阴谋诡计那有什么不妥。
在那个弱肉强食,一切以丛林法则说话的年代,朱温以杀人树立权威在所难免。但是只要张惠认为那个不该杀,朱温立即俯首听命,言听计从。朱温部下犯错得张惠援救而存活者,不计其数。
朱温是个对他的女人张惠毕恭毕敬的人,他是个“怕老婆的贼坯”,但这个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视死如归的纯爷们,怕老婆什么哩?说到底是朱温怕他老婆的道理,怕他老婆的文化,这样你就看到朱温理性的,甚至可爱的一面,他怕老婆还真有理由。
江湖朋友都认为朱温是个比汉贼曹操更狡猾的人。谁也没料到这个比曹操更狡猾的人不是朱温,而应该是朱温背后的女人,他的核心智囊──张惠女士。”
朱龙飞听了陈宣科对朱温的评价,也禁不住拍案叫绝,拱手致谢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先生的话,真如当头棒喝,让茅塞顿开呀!”
陈宣科也回礼说:“承让,承让。小弟胡说八道。”
当朝皇上朱温是个怎样的人啊?英雄,还是魔鬼,朱龙飞对朱温越来越感兴趣了。
………【(九)朱友文】………
朱龙飞赶到洛阳建昌院,参见建昌院长朱友文。
这朱友文是朱温的养子,本姓康名勤,因为在劝课农桑,发展经济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一向甚得朱温宠爱,视为己出,改赐姓名,并排入族谱亲子行中。朱温代唐建立后梁,特设建昌院作为管理国家财赋的部门,即令他养子朱友文知院事,总揽全国财政大权。朱友文在建昌院主管工作期间,跟这民间贩夫走卒打成一片,完全没有一点公子王孙架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朱龙飞跟这朱友文在汴粱百尺楼酒店相遇,说些江湖见闻,交换商道的经营心得,逐成知心朋友。
朱龙飞走进建昌院衙门,却见建昌院高朋满座。张氏五常、紫灵光、王妙手、妙通、何素妙等江湖豪强俱列坐其中。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大家都没有料到在这种场合中见面。
朱友文降阶相迎,张开双臂作出迎接朱龙飞的姿态,并热情招呼道:“兄弟,别来无恙,想煞哥哥了。来,咱们今日把盏谈心,一醉方休。”
张氏五常他们听见朱友文与朱龙飞以兄弟相称,吓得脸皮变色,乱了手脚。张虎啸不等朱友文介绍引见,早就急不及待上前跟朱龙飞寒喧客套。
朱龙飞也只得硬着头皮跟这张虎啸虚应故事。
张虎啸拍拍朱龙飞的肩头,似笑非笑地小声说道:“天下没有永远的敌人!向日多有得罪,不知不怪。希望朱兄以大局为重,勿计朋友小过。”紫灵光、王妙手、妙通等人也好象患上失忆症一样,向朱龙飞展示出温情脉脉的一面。大家都对朱龙飞毕恭毕敬,双方好象从来没有过冲突一样。
张归宗早些时候也对朱龙飞的后台是谁,作过一番评估,但他还是没料到朱龙飞的挚交竟会是建昌院长朱友文。朱友文是当朝最有实力权贵,原因是他在经济上有办法,朱温维持他的军队庞大的开支,离不开张全义和朱友文等能人的支持。而张全义和朱友文他们发展山东河南的经济,也离不开张氏五常及朱龙飞等行商坐贾的大力支持。原来大家都是同一个主子的走狗,这件事确实是让张归宗大跌眼镜。
朱友文拉着朱龙飞的手,让朱龙飞跟张归宗他们并排而座。当时大摆筵席,高谈阔论。无非是说怎样把生意做大,增加官府财赋之类的豪情壮志。
酒足饭饱,张归宗等人相继告辞。朱友文递给朱龙飞一张请柬,说道:“兄弟,过几天,是皇上的万寿节,皇上在九曲湖文华殿上大宴群臣,你也来凑凑热闹,随喜同贺吧!顺便参见当今皇上。”
朱龙飞闻言精神一振,乐呵呵地接过朱友文递给他的请柬。然后他也把摩尼教陈佳丽的密信转交给朱友文。两人会心一笑,挥手而别。
朱友文陈佳丽拿的密信,走到书房揣摩推敲,很快便领会字里行间暗示的意思,取来朱砂笔在信纸上写上一个大大的“灭”字。
朱龙飞在回家路上,也仔细揣摩“猜错一半,玉带格。”字里行间暗示的意思。走到半路,朱龙飞突然跳了起来,大叫道:“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个意思。”原来陈佳丽委托朱龙飞传递给朱友文的密信是迷语暗号:猜的前一半是“犬”部,错的后一半是“昔”,合并为“猎”字;王带格是“国”字。就是猎国的意思。陈佳丽向后梁朝廷权贵报告摩尼教碧空教主发展摩尼教是有政治诉求的,这个邪教的最终目的就是猎国。
摩尼教碧空教主将会造反,带领摩尼教信徒跟其他藩镇割据逐鹿中原,争夺天下。
朱龙飞拍拍额头,自言自语地道:“咦,我究竟干了什么蠢事?我怎么莫名其妙就做出向后梁朝庭通风报信的勾当?”他很快又安慰自己,嘀咕道,“其实我就算不接手这件事,也有其他人替陈佳丽传递这个消息给后梁皇朝。后梁朝廷早就预见摩尼教碧空教主图谋不轨,派出陈佳丽作卧底,暗中监视碧空教主的一举一动。我就算不接手替陈佳丽传递消息,也有人替他们干这件事,摩尼教始终逃不出朝廷的监控。谁是谁非呢,天才晓得。不过,我还是跟碧桃花打个招呼………”
………
………【(十)剑气】………
洛阳西郊,深秋子时,碧空如洗,一条道紫气直冲宵汉。
传说山藏美玉,光照廊庑之间;地蕴神剑,气浮星汉之表。
家藏宝石,满屋增辉,特别是荧石夜明珠之类的玉石,它的光辉看得见摸得着,古人可没有危言耸听,夸大事实。
神剑深藏地下,它的灵气却升浮于银河之上。据神剑:《晋书…张华传》载,东吴未灭亡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吴国灭亡后,紫气愈明。豫章人雷焕,精通天文,对张华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后张华派雷焕为丰城令,于狱屋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这龙泉、太阿是皇帝号令天下的宝剑,皇帝用龙泉、太阿对付乱臣贼子,谁敢犯上作乱,不臣服于皇帝,皇帝就用龙泉、太阿宝剑取那些乱臣贼子的人头。龙泉、太阿以王命君临天下,谁敢不从,唯有试剑饮血,看看这龙泉、太阿宝剑锋不锋利。
隋未天下大乱,唐太祖李渊以一族羸师振起太原,挥麾长安,开始逐鹿中原。时李世民还是太原地方军阀一个小头目,得龙泉宝剑于民间,以为自己有帝王天资,后来果然天命独归,成就霸图王业。
据传朱温也从江湖获得太阿宝剑,于是“太阿倒持”,反客为主,犯上作乱,以臣子颠覆皇权,代唐自立为王,是为五代十国第一个帝国──后梁皇朝。
朱龙飞把汴州的碧溪堂迁来洛阳之后,这晚正在碧溪堂后庭吃酒赏月,忽见皇城上空紫气东来,所谓紫气就是仙气,古人把紫气视为景云,代表吉祥。朱龙飞看见这个奇异怪象,十分郁闷,后梁暴政倒行逆施,没干几件好事,皇天怎会如此庇佑他?他仰观俯察,只见这缕云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青中带紫,变幻莫测。又回房取出罗盘,左摇右摆,屈指心算,推理半天。突然拍额惊呼道:“是宝剑精光外显,是剑气呀,在皇宫九曲湖那边……”朱龙飞说到这里,急呼道:“乌孙、阿保,快取绳索磁石,咱们赶紧到那边去看看,越快越好,可不能让羊肉落入狗口啊!”文人爱书画,武士爱兵器,自古惯例如此。除非朱龙飞没有遇上这档事,遇上这种好事怎会袖手旁观。
朱龙飞带着乌孙、阿保赶到洛阳东面的皇城附近,却见皇宫乱作一团,卫士、太监、宫女大呼小叫,嚷着抓刺客。朱龙飞眼见九曲湖那边人仰马翻,闹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嫌,只好暂避风头,撤退回家,免被卫士逮着百口难辩。
第二天,朱龙飞向熟人问询皇宫昨晚发生什么怪事?据说后梁皇帝朱温遭遇刺客,宫中被盗,丢失了一把宝剑。
朱龙飞暗暗纳闷,莫非弄丢那把宝剑是太阿宝剑?谁得到太阿宝剑,谁就可以向皇帝叫阵,取而代之,这是多少江湖枭雄的梦想啊!朱龙飞也心中痒痒,跃跃欲试。
朱龙飞走到街上,只见官差到处张贴布告榜文,画像描形,通缉火焰花。看来这刺客是火焰花,昨晚是她大闹皇宫,皇宫中的太阿宝剑丢失跟她脱不了干系。这火焰花原名叫李黄莺,据说是李唐后人,公主帝姬,因为朱温篡唐夺权,她对朱温等强盗起家的藩镇军阀恨之入骨,据说火焰花在秦岭一座深谷占山立柜,是为白虎寨健妇村,对抗强梁暴政。她已多次刺杀朱温,始终未能逐愿,不过倒是把朱温吓坏了。
“火焰花又重出江湖。”街上群众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火焰花重出江湖这件事,不仅后梁权贵们很纳闷,甚至朱龙飞也感到不可思议。他有点不敢确信地专门打开碧溪堂的密室,看到火焰衣和圣火令牌端然不动时,吁了口气,苦笑道:“原来是假的。”谁假冒火焰花,假冒火焰花根本没有好处,被人当作过街老鼠一样满地追打,若给官府逮住还得掉脑袋。
朱龙飞又到街上打听消息,据说官府已捉住几个假冒的火焰花,都砍头了。但有一个漂亮的妞儿没有杀,被发配到大家乐教坊做官妓去了。
大家乐教坊在皇城西街,朱龙飞没费多少劲就摸到大家乐教坊门前。
………【(十一)大家乐教坊】………
所谓教坊就是古时候皇家经营的妓院,皇室权贵把政治犯或贪官污吏的子女抓到教坊服役,替皇家或各类大官提供娱乐服务,比如跳舞、唱歌、弹琴和陪酒等等,当然也包括提供性服务。
大家乐教坊楼高五层,是仿效洛阳千寻楼模式的建筑物。立柱回廊,飞檐走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每一层楼面都有主厅大堂,东南西北四周几十个雅室如众星拱月围绕大厅分布。每层大厅都设有卖酒卖茶的柜台,当然也少不了也有个厨房,为来客提供各式各样荤素酒食。
教坊内的女孩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一等叫花魁或行首,只对客人陪酒唱歌吟诗作对。二等叫小姐,吹打弹唱兼陪花酒。三等叫粉头,什么都干,包括上床。这教坊的女孩在教坊卖唱卖笑卖淫,备受凌辱。当然,如果遇上有钱的大爷愿意花钱替这些女孩赎身,那些女孩立即可以从良,恢复自由。但赎身银子的定价通常高得离谱,例如要三五万两银子。这笔钱若按当时的物价计算,对这些女孩来说将是一笔天文数字,能赎身脱离教坊的女人实在不多。
到教坊娱乐的客人也分等级,没钱的人只能大厅找个粉头陪侍。有钱主儿包个雅座享受更高水准的服务。一般到教坊找乐的人都是官员,也有立功的将士允许到教坊消遣一两次,寻常百姓无权进入教坊消费娱乐。
朱龙飞来到大家乐教坊的门前,却不得其门而入。教坊门口布满守卫,来客经过身份验证才允许入内。朱龙飞手头没有后梁朝廷特许他进入大家乐教坊娱乐的通行证,只能绕路而行,走到教坊后院一个所在,施展轻功,强行闯关。进入教坊,他向管泡茶和说书的茶博士打听那个冒通火焰花被官府发配到这儿当官妓的姐儿在什么地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