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光绪之死大揭秘-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说纷纭(1)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酉刻,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皇太后——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仪鸾殿病逝。
  一个是当今皇帝,另一位则是操纵朝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太上皇”。
  事情来的太突然,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以致一切后事都显得那么匆忙,没有章法。
  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按照从雍正年间传下来的规矩,每一位继承大统的皇帝,都要于其在位期间,预先写下继位的皇太子名姓,置于密封匣盒之内,藏在故宫乾清宫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这块匾额是顺治皇帝亲自书写,为宫中最高之处。当皇帝重病不治时,在朝廷重臣共同看视下,宣布匣内诏书内容。这就是清朝所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都是由这个方法,立嗣继位的。
  光绪没有子嗣,但是大臣们知道,皇帝也没有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在皇族中选择继任者。这大概是皇帝正值壮年的缘故。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溥仪与光绪有着极近的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溥仪的伯父。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承袭了他们父亲醇亲王的爵位,并在前不久当上了摄政王。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依照清朝祖上的惯例,为宾天的皇帝组建一个以满洲文武亲贵大臣为成员的办理丧事,赞襄政务的班子。
  第三道懿旨中说: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摄政王载沣首先向中外宣示了光绪皇帝的遗诏,同时以嗣位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褒扬光绪帝生平伟迹,痛悼他的突然故世,并表示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丧礼。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去世的第二天,年仅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皇叔宾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亲临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小殓。然后在众朝臣的簇拥下,护送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
  在这里,小皇帝按照清朝丧礼仪俗,剪去头发,穿戴起孝服。亲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员,也全部穿上了白色丧服,各按品级位次站立,齐集举哀,并看视为光绪皇帝大殓。
  大殓毕,灵柩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小皇帝溥仪又随众臣在乾清宫举行了隆重的殓奠礼。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稍有心计的人都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
  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众说纷纭(2)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
  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封建皇帝如同珍视其活着时候的奢华生活一样,对死后的安排,也都极为重视。尤其是陵寝的建造。清朝的习惯做法是,皇帝在他们还非常健康的时候,有的甚至尚在中年,或者刚刚继位,即开始为自己大事营造陵寝。
  譬如雍正皇帝,他在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四年,即迫不及待地着手兴建陵寝。他派出大学士、工部及内务府官员,到安葬其父祖顺治、康熙帝的今河北遵化一带察勘选址。但因土质疏松,雍正决定放弃已经选好的地点,改换地方。雍正七年,在今河北易县确定陵址。翌年动工兴建。
  光绪的爷爷道光皇帝,还曾经将已经修造好的寝宫,推倒重建。
  道光的“慕陵”,最早建于清东陵,即河北遵化县境内。地宫建好后,偶然发现墙壁渗水。道光皇帝在重重处罚了主持修建寝宫的官员之后,又改在易县,重建陵寝。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在许多地方是讲不通的。
  疑点之二:难以置信的巧合。
  光绪皇帝的死与慈禧太后的死,几乎是连续发生的。如果细分析起来,前后相隔还不到一天时间。
  光绪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酉刻。按照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酉刻,即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至七点之间。也就是说,光绪是死于十月二十一日的傍晚。
  慈禧太后则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未刻,病死于仪鸾殿。未刻,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下午一点至三点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慈禧是死于十月二十二日中午过后。
  由是我们可以推算出,两者之死,前后相差仅二十个小时左右。
  事情发生得如此巧合,这是很难叫人相信的。如果考虑到两位死者生前的长期矛盾,以及特殊的政治背景,自然使成的可能性将更小。
  疑点之三:令人深思的政治安排。
  我们前面曾经讲到,在光绪死去的当天,曾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鸾殿,很快传出懿旨,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如果我们将视线再向前推移,那么就会发现,溥仪是在光绪临死的前一天,也即十月二十日,由醇亲王府被接进宫的。载沣也是在同一天,被封为摄政王的。
  细想起来,这里面似乎大有文章。
  究竟谁下的命令,谁让这样做的呢?
  慈禧太后。
  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其内容却是在传述慈禧太后的意思。
  根据清代最重要的官方典籍《清德宗实录》的记载,十月二十日这天,光绪皇帝仅向内阁发布过两道谕旨。
  其一:谕内阁,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其二:又谕,朕钦奉皇太后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这是在为光绪的死做准备。
  显然,慈禧太后已经知道,光绪很快就会死去。
  然而,就在慈禧做出这一政治安排的第二天,光绪还曾向全国各地督抚颁布谕旨,意图寻医治病,并不像行将就木的样子。
  在这里,人们很自然地将三大疑点联系起来考虑,发出诸多疑问。产生谜团也是当然的事。
  

母子亲情(1)
在探寻慈禧太后与光绪之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上,慈禧与光绪的关系,曾经有过一段相当长的,比较亲密的时期。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1871年8月14日),光绪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的醇郡王府第,即今天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
  光绪姓爱新觉罗,名载湉。“光绪”一词,是载湉当了皇帝以后命名的年号。
  载湉一出生,实际就已享有扎系“黄带子”的权力。这标志着他在清朝及其皇室中的地位。
  “黄带子”是相对于“红带子”而言的。
  清朝制度,皇族的所有成员,都系以“黄带子”,或者“红带子”。它们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标志。这有点像西欧封建社会贵族家族中盛行的族徽。
  但是,“黄带子”比“红带子”的身份更加高贵。
  在爱新觉罗家系中,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支子孙,被称作“宗室”,全部系以金黄色的带子。努尔哈赤的叔伯兄弟的旁支子孙,被叫作“觉罗”,只许系红色的带子。
  慈禧太后极力主张在“载”字辈中选择,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为帝。
  显然,在由谁入承大统的问题上,清朝亲贵间存在着分歧。
  讨论皇位继承问题的御前会议,是在同治皇帝病情垂危的情况下仓促召开的,因此每一个与会者的心情都非常悲痛和极度紧张。
  当时亲身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翁同龢,后来在日记中回忆:
  十二月初五日傍晚时分,忽传太后急召入宫。当匆匆忙忙赶到宫里时,太阳刚刚落下。随后同惇亲王、恭亲王等进入西暖阁见太后。御医李德立正在奏禀,称皇帝病情急迫。我当即训斥之曰,为什么不用回阳汤。李德立说,已经晚了,只能用麦参散。我说,赶紧灌药。太后那时只是在哭,泣不成声。仓促之间,医生回报说,皇帝牙关紧咬,不能下药。群臣起而奔入东暖阁。只见同治皇帝闭着眼睛,半躺在病榻上。我上前探视,发现皇帝已然弥留。天惊地圻,哭号良久。其时后到之内廷王大臣,也相继进入东暖阁,皆哭而退出。
  决定清嗣统的御前会议,就是在这种极为悲痛的情况下,在紧临同治病逝的地方召开了。
  后来的人们,曾写了不少书或文章,描述这次会议。其中,以两个英国人,名叫濮兰德和白克浩司,所写的《慈禧外纪》一书,记叙最为详细。书中说:
  养心殿内,两宫太后对面而坐于上,凡其他参加会议者,都跪于地下。慈禧首先发言说:
  同治帝的皇后虽然已有身孕,但不知何时能诞生。兵不能久悬,应该马上议立嗣君。
  恭亲王反对道:皇子诞生之期已不远,应暂时秘不发丧。如果生了皇子,自当嗣立。若所生为女,再议立新帝不迟。
  其余王公大臣,好像也认为恭亲王的说法有理。
  慈禧太后接着说:现在南方尚未平定,他们如果知道朝廷无主,局面将更加危急,恐怕会因此动摇国本。
  军机大臣及各大员中,有三位汉人,他们极力赞成太后的主张,认为南方乱事未定,如皇位久悬,其势实不稳固。
  这时,慈安太后发言:据我之意,恭王之子,可以继承大统。
  恭亲王奕闻听,慌忙叩头,连称不敢。
  他随后奏言:按照承袭的正常顺序,应该立溥伦为大行皇帝之嗣子。
  溥伦之父载琪也急忙叩头,称不敢。
  慈禧对载琪说: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是奕的过继之子,你们可以说,从前有这个先例吗?
  慈禧太后命恭亲王回答。
  恭亲王迟疑半晌,回答说,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是这样继位的。
  慈禧对于史事极熟。她立刻说:这个例子不好。英宗的继位,乃是孙妃欺骗其主所为。而且英宗在位时,国家不宁。
  随后,慈禧转而对慈安说:依我的意思,可以立奕之子载湉。应该立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
  恭亲王闻此言,愤怒地冲着他的弟弟奕说:大清朝立长为嗣的制度,可以全然抛弃而不顾吗?
  慈禧说:可以用投写名字的方法来决定。
  慈安表示同意。
  投名的结果,醇亲王等投溥伦,有三人投恭亲王之子,其余都按照慈禧之意,投醇王子载湉。
  于是大位遂定。
  上述《慈禧外纪》的说法,不免有失实之处。
  且不说书中将溥伦的父亲载澂,写成了载琪,单就御前会议在讨论承继大统这样重大的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了投票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一点,就太具西方民主主义的理想色彩,不符合清朝封建社会的实际。

母子亲情(2)
不过书中反映了以慈禧太后为一方,恭亲王为另一方,在选立新皇帝问题上确实存在的对立。
  还是翁同龢的记述比较可靠。
  翁同龢在日记中写到:
  皇帝于酉时崩逝。太后召诸臣入西暖阁。时大臣已尽皆摘去红缨,身着黑褂。
  太后谕云:以后是否应该垂帘听政?
  枢臣中有人说:宗社为重,请先投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太后又谕:文宗(即咸丰皇帝)没有次子,今突遭此变,不宜承嗣年龄长者。应该是年龄较小的,这样比较容易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改。我太后两人意见一致。
  当即宣布,以醇亲王之子载湉继位。
  醇亲王奕闻此,惊惧交加,跪地碰头痛哭,以致昏迷倒地,扶之不能起。
  诸臣承领懿旨,立刻回到军机处拟旨。
  根据翁同龢的记载,清朝最高统治层内,关于入承大统问题上的矛盾,在御前会议上,并没有激化进而暴发。在短暂的时间内,完全按照慈禧的意图,顺利地解决了。
  这真有些出乎意料。
  后世人对此分析道,慈禧太后在这里运用了高明的政治手段。她利用同治皇帝刚刚去世,众臣正处于极度惊惧与悲痛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轻易得手。
  当日发布的,以载湉继帝位的懿旨是这样写的:
  钦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继,特谕。
  懿旨中说的“文宗显皇帝”,即同治帝的父亲,咸丰皇帝。
  在这里,慈禧做了巧妙的安排。
  先将载湉嗣继给咸丰做儿子,然后再继承帝统,登皇帝位。
  由此,载湉就是以咸丰皇帝的儿子,同治皇帝的弟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在皇帝没有储贰的情况下,“兄终弟及”,既不违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又符合了满族的历史传统。
  另外,上面的懿旨中还称,如果“嗣皇帝”,即同治皇帝有了皇子,仍然可以继承皇帝位。这样就使得反对立载湉为帝的人们,无法在同治后代的问题上做文章。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立载湉做皇帝呢?
  应该说,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
  当小光绪刚一入宫,慈禧就让他叫自己为“亲爸爸”。
  “亲爸爸”这一称呼,具有双层含义。它既反映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至亲关系,同时又体现被称呼者对称呼者的威严。
  因为“爸爸”一词是对男性的称谓。父亲在子女眼里,一般总是具有非常威严的形象。
  光绪一直到长大成人,也始终称慈禧为“亲爸爸”。
  事实上,连光绪的名字,也是由慈禧太后给起的。
  光绪出生的那一年,奕在朝上向垂帘听政的慈禧,启奏醇王府喜得贵子。慈禧太后当即赐名,执笔在纸上书写一
  “湉”字。这位姨母,还赐给尚未见过面的外甥一把镶嵌着许多珠宝的小金锁。
  “湉”字及金锁,都是吉祥的象征。意为祝小载湉健康长寿。
  慈禧太后不仅仅是在闲暇的时候,照料一下小光绪的生活起居,她更重视光绪的培养与成长。
  光绪住进宫中十几天后,两宫太后就向内务府发出懿旨,要求在小皇帝周围应差的所有太监,都必须是老成持重的人,年轻不守规矩的太监,一律不准接近光绪。
  这种安排是很有道理的。
  新皇帝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来照顾。身边的大小太监,终日形影不离。因此,太监们的品行,对于小皇帝的成长,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为了给光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社会上的积习恶俗侵染,太后决定对内务府进行整顿。
  内务府是清朝所特有的专门管理宫内事务和监管太监的衙门,也就是专门管理皇帝家务的机构。它的最高长官是总管大臣。因此内务府是否清廉,工作是否有效率,对于皇宫内生活秩序以及风气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这时,正巧有人上书弹劾内务府总管大臣贵宝和文锡两人。指摘文锡贪污内廷经费,中饱私囊;贵宝徇私包庇有罪官员。
  慈禧当即下令,将两人一同革职。内廷为之震悚。
  由此,进而对宫内太监,加强管束。在宫内重申清朝家法,森严纲纪,不准太监互相勾串,更不准与内务府官员结交。再发现有违反内廷法纪,勾通作弊者,将照例严惩不贷。 。 想看书来

母子亲情(3)
不过,慈禧最关心,而且下力气最大的,还是光绪的学业。
  清朝入关以后,对于皇子的文化教育、儒学经典的学习,始终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并且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
  所有的皇子,在六岁的时候,都必须开始学习。朝廷给他们指定专门的授业教师,规定课学内容及书籍,并且准备了专门提供皇子们学习的场所。
  皇子们的学习是很辛苦的。
  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学习,另外则是演武骑射。
  康熙皇帝曾经回忆,在他小的时候,每日天不亮,就有太监把他们从床上叫起。简单的梳洗之后,打着灯笼,由太监引导,在黑漆漆的皇宫内,穿过大小院落,走向读书的地方。
  康熙讲,那时的感觉是,似乎若大的皇宫,只有太监和小皇子们起得这样早。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风雨无阻。
  光绪元年十二月,光绪入宫将近一年时间了,而且明年就是六岁,到了入学读书的年龄。
  人们对皇帝的入学读书,有一人专门的称呼:“典学”。
  小皇帝“典学”,这是整个朝廷的大事。
  为此,慈禧太后在整个十二月份,都在做准备。
  她以两宫太后的名义,连续发布了两道懿旨。
  十二月十二日的第一道懿旨说:
  皇帝幼年继位,现已到读书的年龄。著钦天监于明年四月份,选择日期,皇帝任毓庆宫读书。派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授皇帝读书,朝夕教诲,尽心讲读。皇帝学习的课程,及毓庆宫的一切事宜,由醇亲王负责照料管理。国语、清文,是我朝根本,皇帝应予学习。蒙古语言、文字及骑射等,也要典习。著派御前大臣,随时教习。
  懿旨明确规定出光绪入学的时间、地点、教师及学习的内容。并且指定,由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奕,全面负责皇帝的学业,以及毓庆宫的一切事宜。
  毓庆宫在故宫斋宫的右侧,过去曾作为嘉庆皇帝的寝宫。这次被指定为光绪的学宫。
  清朝历代皇子读书,一般都被安排在乾清宫左侧的“上书房”,到了同治和光绪的时候,由于两个人都是做了皇帝以后才“典学”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皇子们所不能比的。因此读书的地方也做了改变。
  同治帝是弘德殿课学的。光绪帝则读书于毓庆宫。
  禀承慈禧的懿旨,钦天监立即选择皇帝入学的吉期。经过繁复的程序,最后择定:
  明年四月二十一日皇帝入学读书。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光绪正式入学授读。
  这一天的清晨四点钟,光绪“典读”的仪式开始。
  皇帝的两位师傅翁同龢、夏同善,首先在“上书房”恭迎光绪的到来。随后,光绪皇帝来到“圣人堂”,也就是宫内供奉孔子的殿堂,在孔子的神像前行礼。礼毕,众人至毓庆宫。两位帝师及随侍大臣,向小皇帝行三跪九拜大礼。光绪赐之坐。
  师生名分既定,简单的“典学”仪式结束。
  授业的第一天,恭亲王传来太后懿旨,说小皇帝近日身体不适,课程不可过长。
  开学的当日,只读了《汉书》四句而止。
  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他入学的第一天,也是草草地读了一小会儿而已。
  看来小皇帝入学第一天的任务,就是进行简短的“典学”仪式,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
  光绪从六岁授读,到17岁“亲政”的这十余年间,学习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汉文典籍:《钦定四书》,这是最主要的课学教材。另外还有《诗经》、《二十四孝》、《孝经》、《左传》、《列圣遗训》等儒学经典,以及记述着清朝历史的《开国方略》。
  二、满文及蒙文典藉:满文的《满洲实录》,这是记载清代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政策,以及历史事件的重要书籍。顺治皇帝御制的《劝善要言》,也是用满文书写。还有一些蒙古语言文字的书籍。
  三、骑马、射箭、刀、剑、枪、棒等军事技能。
  光绪的课程和内容,都是按照培养一个封建皇帝的要求设计的。
  清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大都是由满洲贵族组成,但是他们却不因为自己是满族人,又是国家的主宰者,而轻视汉语以及汉族的传统文化。从康熙皇帝时起,不仅皇帝本人认真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而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儒学家说,宣扬孔孟思想,弘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母子亲情(4)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想真正统治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就不能割断和抛弃她的灿烂文化和悠久传统。
  学习满语,则是为了要牢记自己的祖先,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增强种族意识。时刻想到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与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之间的差异。保持本民族的优越地位,提防汉族人民的反抗。
  掌握蒙语,更是出于实际统治的需要。早在入关之前,蒙古王公就与满洲贵族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以后,蒙古骑兵又成为了八旗兵的重要组成部分,驾驭蒙古贵族,统治大草原,不能不懂得一点蒙语。
  演武骑射,始终为清朝历代统治者所提倡,不仅对正在学习中的小皇帝,对普通的旗人,也是这样要求的。清朝在马背上得到天下,同样还要依靠武力统治天下。最高统治者不断地谆谆告诫,必须保持满洲贵族在关外时候的那种尚武精神。
  出于封建统治需要的考虑,不仅光绪的学习课程如此,皇子们的课都内容,也都是按同一模式进行的。
  在任何一种教育中,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除要有理想的教材外,施教的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慈禧为光绪选择老师,可谓煞费苦心。
  她所指定的光绪授业师傅翁同龢和夏同善,都是在朝廷内众多的文臣中,经过精心挑选的。两人都是通过科举正途,成为清王朝的高级文职官员,都具有很深的封建文化思想修养。
  特别是翁同龢,他后来任帝师的时间最长,对光绪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晚清的历史上,也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翁存心,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大学士。
  翁同龢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的科举考试中,成绩第一,以状元的身分,授修撰,入翰林院。同治元年,又被 慈禧太后命为“弘德殿行走”,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
  作为同治皇帝的师傅,翁同龢时常参预朝廷机要,办事议事,思路敏捷,稳健扎实,很得两宫太后赞赏。由此官职不断升擢,历任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曾经两入军机处,兼管理各国事务,在清廷是个显要的人物。
  但是翁同龢又同朝廷中掌握大权的满洲贵族亲王,像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或者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地方实力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不同。前者具有顽固的政治保守性,而后者则表现出较鲜明的买办性。
  翁同龢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封建传统文化熏陶,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颇具封建知识分子气节。进入官场后,又多次兼理外国衙门事务,接触一些西方人士,了解不少世界情况。比较开明。
  翁同龢身上所具有的这种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了解世界的精神和思想,对于他的学生、少年皇帝光绪的成长,及观念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光绪没有辜负慈禧的期望和翁同龢的教导。
  光绪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很好,天性喜欢读书。所以无论是答复翁同龢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背诵已经念过的课文,都能应付裕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11岁时,开始授读《开国方略》。12岁,即讲读《左传》。后来又请来两位同文馆的先生,教习英文。
  每天要不断地朗读文章,不停地书写楷书。课程非常繁重。
  光绪对慈禧太后一直很尊敬,不管功课多么忙,每日必要到太后宫里请安。这个做法,以后始终没有改变。
  及至长成,光绪仍然对慈禧太后非常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