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哼,书生之言。”李志高还没说话,在旁边过来偷听的杨度却先插嘴了,“我北洋岂是那么容易被人打败的?更何况,袁公跟李公私交甚好,双方早有互不侵犯的约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神州大地少些生灵涂炭。多保留一丝元气。偏偏你这偷偷窃取国权的革命党分子在此挑拨,黄兴,你到底是何居心!”
说完,杨度转过身,对依旧笑眯眯的李志高一抱拳:“李公,万万不可听信黄兴的一派胡言。他们同盟会就是希望你我两家能早日互掐,好方便他们渔翁得利,因为只有我们打起来,他们才有机会,您一定要明察啊!”
“怎么,杨度,你怕了?”黄兴在一边插嘴,“否则以你的风格,又怎么会急急忙忙的说这些话?看来。你还没糊涂到底,总算是知道你们北洋军挡不住现在的江南军,想要来个缓兵之计,只可惜,未必能成啊。”
“黄兴!你!”
“好了好了,都别说了。”看见杨度要回过头继续跟黄兴理论,李志高连忙摆摆手,“今天我们不是来讨论这个的。大家都少说点吧。”
“文青。”黄兴正色的面对李志高,“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要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是为国为民,真的想让这个苦难的中国少些折磨,让国家早日崛起,你就应该早日挥兵北上。趁着北洋军实力还不强的时候,彻底扫灭北洋军,进而统一北方,然后通电全国,统一全中国。统一全国之后。再坐下来跟全中华的有识之士一道,把中华建设成世界强国,文青,这样做才是正道,如果你肯这样,我会去说服同盟会的人,让他们放下成见,全力辅佐你,你要三思啊。”
“都说了不说这个。”看见杨度又想说话,李志高果断的摇头,“克强兄,你说的这番话,今天我就当没听过,以后有什么,你可以私下跟我说,今天么,我们来的目的不是这个,其实我今天……”
“可是你明明有能力统一全国,为什么不做?”黄兴打断李志高的话,目光炯炯的看着他,“你到底想干什么?不管是为了你自己的野心还是为了国家民族,你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全力北伐?”
“因为打仗不是儿戏,更不是演习,没有你说的那么简单。”李志高发现对方似乎是铁了心要说这个话题,只能是继续摇头,“我们,都没准备好。”
其实,黄兴说的那些,李志高何尝不知道,他自己很清楚,单纯从军事力量来说,自家的部队哪怕人数还少,但装备、纪律、士气等方面都是全国最强的,而此时自家的对手呢,承袭自清末时代的北洋军,却还没有扩张完毕,没有历史上那么强大,各方军阀也一样没有准备好,如果此时趁机北伐,打败北洋军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而其他督抚趁机趁火打劫的可能性却很小。
从力量对比以及时机来说,黄兴说的那些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李志高就算能靠军事手段迅速统一北方,可他没有足够的行政人员,一旦迅速吞并了全国,只能用原先的官僚,这些官僚的**程度,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到时候再扯皮,要麻烦的多。
而且,灭了袁世凯,只能是名义上统一中国,其他割据的军阀依然存在,如果继续一一剿灭,要牵扯许多精力,更何况快速统一的话,各种问题都会压在李志高头上,反倒不如让袁世凯做大,就好比这次同盟会风波一样,让袁世凯先去当一段时间的军阀,让他继续在压力下卖国求荣,让老百姓看清他的嘴脸,让自家领地跟对方有一个明显的对比。
养袁世凯的策略,是既定策略,因为无论袁世凯怎么发展,也斗不过有整个现代社会做依靠的李志高,到时候袁世凯的治下越来越差,李志高的治下越来越兴旺,有了这么一个明显的对比,就会降低人们的期望,让人们更向往被李志高统治。
也就是说,袁世凯是独裁,李志高也是独裁,两个独裁者同时在,大家就会对比谁的统治更好,但如果都是李志高的,大家的预期就会过高,会对李志高提出过高要求,对李志高的统治反而不利。
李志高其实是想跟袁世凯进行一种冷战式的军备竞赛,放袁世凯这个标靶给别人看,在李志高不停扩军的压力下,袁世凯也只能不停的扩军,而袁世凯没有李志高的优势,扩军的结果就是加大财政负担。只能跟历史一样,靠压榨人民以及借款来养兵,一旦他再跟日本搞什么二十一条之类的,自己正好有了打他的借口,并堂而皇之的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另外,就李志高本身来说。他也没准备好,毕竟他来这里的发展时间还短,工业教育还有其他方面等都刚有起色,此时如果把重心放在统一全国上,必然要把资源平摊到其他地区,为这个那个的赈灾以及兵祸头疼,这样就失去了集中力量搞现代化升级的优势。
原来有个清朝的时候,怎么说还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清政府每年都在为各地灾害头疼的要命。每年光为了赈灾,就要拿出一大笔的财政收入去填,特别是最近十年,每年都有重大灾害,造成流民遍地。
因此后世有人说,清政府在辛亥年前后,最怕的不是革命党,而是饥民流民。1910年前后,当时的隆裕太后最关注的也不是革命党反叛。而是各地的灾害、流民与粮食危机,因此清政府也不是毁在辛亥革命的起义军手上,那只是个导火索,清政府其实是毁在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手上。就是连续的自然灾害,牵扯了清政府大量的精力与财政收入,以至于没有财力重新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同时也因为这样,让清政府在财政上逐渐铤而走险,走上了投机的道路,一旦投机失败,财政面临破产。最终给政府也就跟着破产。
所以说,虽然清政府灭亡了,但清政府遗留下的摊子还在,这个时候谁一旦成了中央政府,在获得名誉的同时,还要承担起举国衰弱的重担,到时候各地的灾害兵祸是不会停的,各地肯定会继续跟你伸手要钱,到时候你给钱吧,就自己不够花,不给钱吧,就失去威信失去民心,弄的离心离德。总之你给钱也不对,不给钱也不对,最后还是要失败。
比如另外一个时空,袁世凯为什么败亡?跟他称帝不称帝没有太大关系,归根到底是他没钱了。都说他的北洋军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他那支军队是靠钱堆出来的,一旦没钱了,整个军队也就散了。袁世凯为什么跟日本搞合作,弄什么二十一条?他难道不知道这是卖国?更何况他之前就反对过日本,可他当时已经无法从其他地方借到钱了,一旦没钱,他的手下就会反他,所以他才被迫当卖国贼。
可想而知,一旦袁世凯会搞经济,有足够的金钱,那他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不是卖国贼,而是伟人了。
总之,此时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匆忙统一全国,坏处大于好处,因为你要为全国的灾害以及各种麻烦事儿头疼,牵扯你大量的精力与财力,相反,如果只是地方政府,那么李志高只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至少其他地区发生灾害后,要钱也要不到李志高头上,李志高给钱是人情,不给是义务。
如果说一开始,对于灾害等事情李志高还没有直观的感觉,那么来这里一年多之后,李志高对灾害以及中国的农业社会现状也算深有体会了。
李志高现在控制的地区,基本上就是全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也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可以说是全中国的精华所在,但就是这么个富裕地方,像安徽江苏等地,各种大小灾害也是从来不断,各地的农业水平也十分低下,农药化肥想也别想,就连基本的水利设施,也普及很少,这就造成粮食产量低下,承受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有个天灾**,粮价立刻就飙升上去,粮价飙升,就会有大量老百姓吃不上饭,百姓吃不上饭,没有工厂军队等途径吸收这些饥民与剩余劳动力,只能是选择闹事儿造反一途。
李志高来到这个世界也就一年多,在这大部分的时间里,其实大都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太平府,就是这一个小地方,过去也是灾民饥民遍地,工业基本没有,农业普遍低下,李志高过去为了让大多数人吃饱饭,为了安抚这部分饥民与剩余劳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也就是温饱问题,对此,李志高的办法就是鼓励开荒,发展新农业,用现代的种子跟农药化肥,从根本上增加粮食产量。
但增加粮食产量需要时间。所以短期内,李志高为了遏制粮价,让老百姓能吃上饭,在太平府实行粮票制度,还成立了粮食局,再加上一定的行政手段,去强制性的平抑粮价,而对于粮食缺口,也都是通过从现代购买粮食过来。
同时。为了不浪费劳动力兼怕养出麻烦闲人出来,李志高没有采取单纯的施粥赈济的方式,而是招纳了大量建筑工,搞了个建设兵团,让这些低级劳动力有个工作,让他们靠出卖劳力赚钱消费,再加上开办了许多免费学校,让大量没有多少劳动能力的学生都进入免费学校就读。还有陆陆续续开办的矿场、工厂,扩招军队。这多种手段齐出,才稳定了太平府的情况,把太平府搞的蒸蒸日上。
别人不知道,只看到太平府在李志高的治理下逐渐成为人间天堂,但李志高自己却知道,这一切都是钱闹的。李志高是自己掏腰包补贴政府,用自家的钱当政府财政,搞了个政府性投资,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支撑李志高能这么大比花钱的手段,就是靠李志高来回倒腾现代物资在民国卖!
如果没有附加值巨高的现代物资。比如那些价比黄金的药物以及其他高价日用化工等现代物资,导致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商人与资金都往太平府这个地方投,外加在橡胶风波中大赚一笔,李志高根本就玩不来他这种行政模式。
也就是说,太平府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就推广出去,只能暂时成为一个特区,你看李志高现在出兵占领了那么多地方,不也只是进行了部分改革,根本没法按照太平府那样来么?
这就是富裕地方占领贫穷地方的结果,比如当年东西德合并,西德就拿出大量资金扶持东德,导致一段时间经济反而没有起色,同样,韩国也为统一做过推测,说如果统一,韩国的经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所倒退,只有消化掉了,才能继续腾飞。
李志高别看现在吞并了安徽、湖北、浙江、江苏南部、江西北部等大量地盘,可实际上他只是占领了几个大城市,就是这些地方,李志高每个月都要倒贴大量资金进去。
这笔倒贴的资金主要是为了领地内的饥民与灾民,为了照顾这些因为天灾与兵祸而吃不上饭的可怜人,这些人在过去的时候没人管,都是自生自灭,但李志高占领了后,可不能当做没看见。
为了照顾这些衣食无着的人,李志高在占领区的各个主要城市都设置了招工点,招纳大量流民与饥民做工,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养活这些饥民,同时呢,这些劳动力虽然比较低级,但组织起来后,也可以帮着修缮道路设施与水利设施,还能减少当地的暴乱指数,等时间长了,也可以像当初的建设兵团一样,进入预备役军队序列,也算是一举多得。
李志高这套方法,有点像北宋的制度,就是在灾荒之年招纳健壮之人入伍,减少暴乱的发生。这个办法其实是个好办法,无非就是对财政有些压力罢了,但只要安排好这些人以后的出路,比如说让他们成为建筑兵团或者农场建设兵团,能够在自己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再创造价值,那就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跟北宋那样,只是当兵养起来。
目前,这个以工代赈的救济计划刚刚开始实施也没几个月,按说计划推行的还不错,挺顺利,已经有许多地方的大小建设团在陆续开工修缮道路了,但因为这种事儿跟过去的官府发劳役有点相似,没有太大的轰动性,特别是这些人大都是苦哈哈,连兵也不是,不入同盟会等精英的法眼,所以都没怎么去报道,再加上同盟会刚刚趁机搞了个临时政府,正在不断摸黑李志高,而李志高控制的媒体呢,也在趁机摸黑对方并大肆宣扬独裁的好处,都忽略了这些事情。
这个世界本来生活节奏就慢,信息传播不发达,普通人对于外界消息的获取,基本靠报纸,如果报纸不报到这些,普通人也就看不到各处忽然出现大量由灾民跟饥民组成的建筑工队伍这个事情。
同样的,黄兴虽然是一个难得的有识之士了,可他身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看不到这些,所以他才觉得李志高机会难得,应该趁机北伐。
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孙文在当了临时大总统之后,曾经力主北伐袁世凯,统一全中国,但反对最激烈的就是黄兴,黄兴的反对是基于财政以及军事实力。当时,临时政府没钱,连起义的部队都在闹哗变,饭都吃不上了,又何谈北伐袁世凯?那就是孙文在不自量力的一意孤行罢了。
从这个事情看出来,黄兴其实是有眼光并且很识时务的,但由于他的局限性,他主要是看在财政以及军队上,而在这上面,李志高好像都不缺。
“都没准备好?”果然,听到李志高的那番话,黄兴笑了,“这是我今天听到最好笑的借口。如果说袁世凯他们没准备好我还相信,可你没准备好,这是骗谁来?你看看你现在,手底下是兵精粮足,而你的地盘是全中国最有钱的地方,连上海都是你的,你自己还是大老板,掌握了多条天天生金蛋的贸易线,可以说手底下从来都不缺钱。你不缺兵来不缺钱,那你何来的没准备好?”(未完待续。。)
第一一四章 李氏新政
对黄兴的这番责问,李志高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
难道跟他说,大哥你别看我赚钱很多,但花钱的地方更多,占领的地盘越大,花钱越大,事到如今手底下其实也没啥钱了,要不然我这次也不会邀请这么多商界名流过来了?这不是自爆短处么?李志高只要不是傻到无可救药,就不可能这么说。
李志高别看可以两个世界来回倒腾物资,赚钱赚的不亦乐乎,但先不说他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就说他赚钱的速度,到了如今这个时候也到了一个瓶颈了。
过去,李志高主要的赚钱手段,都是从现代社会淘换一批廉价工业品过来,然后依靠这些轻工业品的高附加值卖高价,利用世界通行的金本位制度,来淘换黄金,然后拿回现代社会,继续购买各种物资。
但这种情况无法持久,首先李志高的立足点是在清末的中国,而中国此时一向很缺黄金,所以才实行银本位,所以李志高在前期搜刮了当地的民间黄金储备后,基本就很难再在短期内获得黄金了,后期虽然陆续有外来的黄金输入,但因为列强各国对黄金出口也有各种限制,总起来看也不多,时至今日,李志高陆陆续续用各种手段搞到的黄金,总共也就是两百多吨!
两百多吨黄金啊,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黄金数量算作储备,那李志高个人,在现代社会就能排在菲律宾之前,单纯从国家黄金储备量来算,他最少能够排在前三十名上,中国不说了,就连李志高所呆的整个南非。官方的黄金储备也就124。7吨,也就是说南非的官方黄金储备还不如李志高的多。
如果说这还不算直观,那么把两百吨黄金换成现代社会的货币的话,那么按照李志高那个现代世界中当前普遍一克340元人民币来算,那么340*1000*1000*200——好家伙,那就是六百八十亿人民币啊!折合美元就是一百零八点八亿美元。这要暴露出去,绝对是百亿富豪俱乐部成员!
但是,先别急,黄金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正常的流通货币了,而且这些黄金属于来历不明,李志高在现代社会的实力也不强,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花出去,也不可能大量花出去,因此李志高基本都是把这些黄金储存起来。只是利用珠宝公司的身份以及洗钱的方式,再加上倒卖珠宝玉器,陆陆续续换了五十亿美金左右。这五十亿美金基本都变成了各种精密机床、自动化设备、零配件、工业设施、原材料等现代物资,其他部分则换成了军火。
也就是说,李志高目前花出去的黄金,总共不到五分之一,其余的五分之四都被他囤积起来,不是他想囤积。实在是不可能一下子放出去这么多黄金,就是这。他已经被不少人盯上了,先前跟波特曼家族的事儿,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这些。
除了两百吨黄金,李志高还有三千多万银元的资产,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了自家独资的工商银行里面,只有少部分当作私人以及行政开支。而且他还有自己的现代造币机。利用从现代社会购买的白银,在这里私自铸造银元,在自家银行流通,来赚取高额利润,再加上占领地内还通行他私自发行的银元卷这种纸币。财政上他其实一点不缺,不但不缺,如果把他的财富暴露出来,就算在这个民国,他也是绝对的首富,什么盛宣怀等人的财富,在他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过去,李志高一直是对资金没有一个详细的概念,只知道多赚钱少花钱,加上胆子小,所以只想有了更多士兵,更多武器之后再北伐统一中国。
然而,在跟赵嘉怡商量过后,赵嘉怡却觉得李志高过去的赚钱与花钱方式太过保守,基于目前的形势,于是又给李志高重新设计了四个新的花钱计划,分别是大修路计划、农村改造计划、工商业扶持计划以及大扩军计划。
大修路计划,就是利用中国的人力优势,让李志高自己掏腰包,花大价钱搞投资,利用投资跟建设来拉动gdp,让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
具体点说,就是在李志高占领地大肆扩张建筑队的规模,在各地大兴土木,增加以工代赈的规模,要在一到两年内,修好包括三千公里铁路以及相关的电线、电话线路跟车站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并且还要制造或者购进足够的火车,用铁路、公路、电线、电话线把主要城市都连接起来,以保证占领区主要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并实现几个大城市的基本电气化改造。
在此基础上,以铁路干线为依托,在城市附近的乡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跟电话线建设,就算还做不到村村通公路,也一定要争取做到乡乡通公路跟乡乡通电话。也就是说,铁路是干线,公路是支线,通过铁路、公路、电线、电话线,把每一个乡镇都连接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大修路计划,计划一旦完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先不去说,光一个行政命令的传达速度跟统治效率,就都会提升好几倍。
要想达成这个大修路的计划,初步估计得最少雇佣超过五十万人的劳动力才能做成。
农村改造计划,就是在统治区的各乡镇农村里,让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政府,或者说李志高自己掏腰包花钱雇佣这些农闲的农民,再加上李志高派出的部分工作队,让他们一起去在各地兴修水利跟道路。这个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不用非得壮劳力去修,农村妇女也可以去参加水利工程的修筑,而且跟过去只是劳役不同,是李志高掏钱雇佣,工钱还不会少,这样一来,整个计划实行下来。雇佣的人可能会超过一百万人。
一旦这些包括水库在内的水利工程相继完成,那对整个农业的存进作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由于大规模雇佣农民,也可以更方便的宣传政府的方阵政策,让农民更加的倾向政府,更容易理解政府的政策。整体而言是个大好事儿,就是花钱多了点而已。
工商业扶持计划,这是要利用自家的工商银行,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尽快把银行里积累的资金放出去,去扶持中小商人这个群体,活跃民间的商业气氛,增加商品流通速度。
而对具有一定资本跟实力的少数大资本家呢,比如张謇等人。则利用自家的设备加技术,跟那些资本家以合股经营的模式去组建新公司,以快速形成利润以及增加对大资本家的控制力度。
也就是说,对中小商人是纯粹资金扶持,对大资本家则是用技术跟设备去合股,同时呢,也不放松自家的重工业建设,在这方面。赵嘉怡也不同意放高技术行业给民营资本,这不但有保密的因素。也有此时中国的民族资本还不强大的因素。
至于最后一个大扩军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扩充军队,特别是扩大预备役的规模以及雇佣兵的规模。简单说,就是依托大修路计划跟农村改造计划,在全占领区内,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争取把所有农民都重新登记造册,逐步完善原先的动员兵机制,以备能在关键时刻动员起一只庞大的军事力量。
对于动员兵,还是原来那种制度,平时务农。农闲时候则统一练兵,不过不同的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所以二三级动员兵基本不需要训练,参加军事训练的只需要一级动员兵,也就是那些青壮参加就行,在参加军事训练的时候也会给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就是薪水。而那些二三级动员兵成员,可以去参加农村改造计划。
也就是说,农闲时候,让青壮去参加军事训练,让中年男子以及壮年妇女去兴修水利,由于兴修水利会加派建筑队,重活、技术活都由建筑队负责,所以就算兴修水利的不是青壮,也可以做的比较好。
初步估计,如果动员兵全部发动起来,只是李志高的辖地,就算只招收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一级动员兵,也可以招到超过一百万人,这一百万人要在农闲时候给他们提供吃喝薪水外加服装跟武器弹药,每年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然,动员兵只是为防意外,主要还是靠雇佣兵,也就是志愿兵。根据新计划,将会在一年内,再陆续组建三个甲种野战师,十个乙种守备师。其中甲种师以后将会变更为1。2万人一个师,乙种师为1。5万人一个师,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这样算来,就要再招收二十万人,加上目前现有的部队,到时候将会建立一支总人数达三十万人的近现代化正规军职业部队。
有了三十万全副武装的正规军,外加百万动员兵,到时候吓也吓死那帮军阀了,要想统一全国的话,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哪怕袁世凯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对付的了这么庞大的一股力量。
毫无疑问,赵嘉怡的这四个计划一旦实行,那消耗的资金将会是海量的,别的不说,光一个大修路计划,赵嘉怡计划在一到两年之内,在江南地区修筑三千公里铁路,就这个计划要是说出去就会让人吃惊不已。要知道,此时的美国太平洋铁路,也是三千公里,一共用了七年,自己要用一年修完,虽然不是不可能,但肯定要增加人手跟机械设备了,至于其他几个计划,也是耗费巨大。
很显然,这些计划的核心就是一个,那就是使劲儿花钱,用花钱的方法把辖区内各阶层人士的生产积极性都给调动起来,让他们都在资金的刺激下活动起来。
可以想见,一旦当资金陆续到位,当这些计划开始实行,那么李志高的占领区将会变成一个大工地,城里还好说,但是在城外,肯定到处都会是一片热火朝天热热闹闹的景象,加大对生产环节以及流通环节的刺激。
一旦这种情况形成,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增加整体的财富创造力,而在短期内投入这么高,还会造成一种群体效应。给人造成一种不亚于大**跃*进时期的癫狂。
对于李志高的担心,赵嘉怡也说了,这就是变种的大*跃*进计划,不过,跟另外一个时空的大*跃*进不同,这是在一个可控的。小范围内的,并且有技术支持的大*跃*进,因此叫做可控式大*跃*进。
这个新的大*跃*进不会让你去搞大炼钢铁那种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强人所难的事儿,而是让你大修道路大修水利,也就是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严格的说,这更像罗斯福新政,充分发挥低素质劳动力的的力量,让资金在劳动中流动起来。创造更高的价值。只不过,罗斯福新政是政府掏钱,而这个新政是李志高自己掏腰包,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李志高个人享有。比如说修建的铁路,公路,还有那些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最后都会归李志高个人所有。因此,如果嫌弃大*跃*进不好听。也可以叫做李氏新政。
反正李志高有大量赚钱的办法,比如那个用现代白银去套购这时期黄金的计划就正在展开,再加上自己增发银币跟纸币的低通货膨胀政策,都会让这些计划运行的更顺畅。
按照赵嘉怡说的,既然民国还是银本位,而白银在现代社会便宜的快成大白菜了。你有大量白银做后盾,银元卷那种纸币也逐渐建立起信用了,什么时候缺钱了,自己开动机器铸造银元跟印钞票就是。以目前江南地区这种农业社会的态势,稍微增加一点通货膨胀。反而能够刺激经济的运行,可以更快的建立起必要的工业基础。
当然了,虽然这些计划都很美好,也很庞大,但具体实施起来,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全铺开,得一点一点来,而首先要做的,毫无疑问就是开源,也就是交好大资本家,把李志高手上的一些民用技术跟自己能制造的机械设备放出去,用技术、设备以及政策,去跟这些资本家搞合作。
这次举行军事演习为什么要请这些商人过来?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跟他们谈合作的事情,之所以先让他们看军事演习,就是先敲打他们一下,顺便给他们吃个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跟政府,或者说跟李志高合作保证没问题。看,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你还怕什么?
果然,接下来,李志高不再理会黄兴,而是按照既定的流程,招呼那群大小商人下了观测楼,到了另外一个早就预备好的大型板房车间内。
板房内部,正摆放着一架架或大或小的机器,机器旁边有铭牌说明,此外这里还有不少穿着蓝色工人装的年轻人,这些人就是解说员,负责等下给这些特意招来的企业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