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安庆的太平府叛军。只等荫昌的部队剿灭南京后。再开始配合着荫昌的部队。一举扫灭太平府的乱党。

    除了陆军,清廷还派出了以萨镇冰为总指挥,以两艘巡洋舰为主力战舰的海军。先到海州港(现在的连云港)集结,到时候陆军一旦完成集结,就从海上入长江,到时候直趋南京,配合陆军向南京发起进攻。

    很显然,清军反应相当迅速,而且这番布置也比较完善,就力量而言,比李志高记忆中的辛亥革命时期还要强大。

    不过,这番布置也能看出来,清军对南京是志在必得,对李志高却是心存忌惮,要不然就不会让瑞澄率军牵制李志高的安庆部队了。

    这是因为李志高的部队虽然具体人数跟武器装备还不为清廷所熟知,但之前李志高的一番蝗虫式出击,算是打出了李志高那支“团练兵”的威风,所以他们才对李志高的部队战斗力高看几眼,打算先集中力量消灭知根知底的原第九镇叛军之后,再集中力量消灭李志高的部队。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时期的通信不发达,如果他们知道李志高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或者说肯相信那些逃跑人员的“夸大其词”,就不会这么托大了。

    总之,搅动了一番风云后,李志高继续回到太平府安歇,甚至警戒级别都降低了,让学生安心上学,工人安心做工,唯有部队方面,李志高在抓紧训练的同时,又开始了新一番的大招兵。

    通过这次蝗虫式扫荡之后,李志高发现,自己主力部队的作战力虽然不错,但还是有兵力不足的缺点,因此必须招纳足够的地方守备部队,毕竟预备役部队只能一时,不能长时间使用。

    当初是为了省钱,集中力量培养基层干部,先养一支骨干模范部队,这才没有大肆招兵,而是搞了个主力部队加预备役,现在么,是时候继续招兵买马组建守备部队了。

    这次,李志高也不打算多招,只打算招六万人,组成五个地方守备师。

    这五个地方守备师,薪水略低于主力部队,跟新军的薪资水平看齐,装备则比照预备役师。

    地方守备师的士兵,主要装备自家生产的新中正步枪,连级单位会配备四挺10式轻机枪,营级单位会配备6门92步兵炮,团级单位会装备一个18门90毫米迫击炮的迫击炮营。此外,为了加强火力,还会给每一个守备师加强一个师直属的75毫米炮的野炮营,暂时使用跟德国人购买的克虏伯75毫米炮,以后会使用自家制造的仿m1式75毫米榴弹炮。

    这五支地方守备部队,会分别在南京、太平府、安庆、宣城以及泸州的当地招募,招募的当地人就会成为当地的守备师,其目前的主要作用,就是守备本府。

    到时候,这些守备部队会用来守城,李志高的主力机动师则用作战略打击力量,再加上预备役,想必守住李志高暂时打下来的核心地盘,应该是没问题了。

    虽然现在才招兵,看起来有些晚,不过李志高有钱有枪,拉人头一点都不慢,甚至因为他的待遇好,加上之前的长征式的“赫赫武功”,慕名参军的人十分踊跃,不到两周的时间,六万人就招好了,接下来就是就地训练,以求尽快形成战斗力。

    当然,李志高也没闲着,他这段时间也不去当老师讲课了,不停的四处奔波,一边去各地演讲鼓劲儿,一边当他的运输大队长,靠自己的作弊戒指,给前线城市偷偷的运送作战物资。

    而就在李志高继续在各地奔波的当运输大队长的时候,清军的一二三军终于集结完毕,开始兵临南京城下!第四第五军也来到安庆城外扎下大营,对安庆虎视眈眈!

    此时,已经是1911年2月22日,大战一触即发!(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燎原之势
    “我真是不明白,校长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居然让我们按兵不动!”

    说话的是南京镇守使赵长天,而他说话的对象,则是他的副手,一个名叫钱世德的中年人。

    这个钱世德今年已经四十六岁,绍兴人,原本是给芜湖知县做参谋的师爷,但后来因为芜湖知县反对李志高的新政,阳奉阴违,就被内部调查局以贪污**的名义给法办下去,之后,为了政局稳定,就把芜湖知县的师爷钱世德提上来,当了芜湖的代理知县。

    当代理知县期间,因为钱世德手段不错,加之对李志高的政策执行不误,所以被看在眼中,当时已经成了光荣党的预备役党员,后来合并光复会,成立新光复党,他又自动成了光复党的预备役党员。

    再后来,打下了南京,李志高不放心赵长天的能力,就派了老成持重的钱世德过来,当赵长天的副手,顺便当南京市的代理市长,处理南京的政务。也就是说,南京的武装总司令是赵长天,而钱世德则是南京市的代理市长,至于那个名义上的南京总督徐绍桢,不过是个傀儡。

    看到钱世德不吭声,只是闷着头喝茶,赵长天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这才在墙上的大地图面前停下来,摇摇头继续道:“哎,大好的形势啊,首义的名头给了那姓徐的也就罢了,反正是我们手上的傀儡,不怕他翻天。可现在清军大兵云集城下,我们正好集中力量,一鼓作气灭掉清军主力才是,怎么能瞻前顾后,让我们呆在城里按兵不动?还不得让我们擅自出击?这算什么?”

    “这个。主席不是在电报里都说了么。”钱世德只是笑着摇摇头,“这叫以拖待变。”

    “以拖待变?为什么要以拖待变?明明我们的实力要强过清军好不好。”赵长天再次摇摇头,伸手指着地图上的三个红色箭头,“你看,我们当面之敌的清军虽然人数众多,虽然看似兵分三路把我们给包围了。但根本就是自取其辱!

    清军来人虽多,但战斗力不如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抱成一团,靠雄厚的兵力来跟我们对峙。可现在他们分三方包围我们,是最最愚蠢的办法,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要包围南京城,最起码要有我们的十倍兵马。但这根本做不到,更何况他们的火力不如我们,又是外线作战,不像我们,内线作战,更有主动权。所以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火力优势以及内线作战优势,主动出击。把他们逐一击破!

    总之,清军都是土鸡瓦狗。不用校长出手,也不用守备师,甚至轰炸机也可以不用,我只用这一个团的兵力,就敢出城跟他们硬碰硬,而且我有八成的赢面。

    要知道。我虽然只有一个团,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求战心盛。而对面的清军据我所知,轻武器不如我们,重武器也不如我们,只是靠着人多而已。且如今是冬天,他们只有七成的人有冬衣,这么冷的天,呆在城外,他们早就没了当初的心气。

    这时候,我们应该先打最弱的第一军,再打第二军,只要击破这人数最多,战斗力却最差的两军,张永成的第三军必然撤退。哎,大好的机会,为什么要白白浪费?难道等着清军一起攻打过来?那不是白白消耗了我们的优势么?”

    “长缨,少安毋躁。”钱世德笑了笑,又慢悠悠喝了口茶,这才道,“主席在电报里说了,清军只是做做样子,不可能真的打过来,就算真的打过来也不怕,主席的军队已经秘密埋伏在城外,清军不打则罢,一旦开打,只能是自讨苦吃。按兵不动,不是我们怕了他们,是要放他们一马。”

    “这我也知道。”赵长天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校长做事太瞻前顾后,明明痛痛快快就能解决得事情,非得搞这么多门道。为啥要放过这支清军?就此在城外歼灭清军主力不是更好?”

    “你啊,还是太年轻。”钱世德笑了笑,“打仗是痛快了,可打仗要消耗多少钱粮物资,损失多少人命,这你想过么?既然有不打仗就能获取好处的办法,干嘛非得打?如果我所料不差,主席的意思,是暂时留着这支清军,甚至跟他们讲和,然后让他们先去对付那些正在杭州开会搞什么临时政府的同盟会革命党,我们自己呢,则在外面做壁上观,先一边自己发展,一边看他们斗个你死我活,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然后再一起收拾了。”

    “清军有这么好说话?或者说清军有这么傻?”赵长天撇撇嘴,“清军凭什么要顺着我们的意思来?而且绕过南京,去直接打杭州?不是我看不起这些清军,他们敢么?敢放着后路的我们不打,先去打南边的杭州?”

    “这个么,我就真不清楚了。”钱世德摇摇头,接着眯了眯眼,“我刚才那些,也只是私下揣摩而已,当不得真。不过虽然主席的真实意图我不太清楚,但我却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要干什么,终归要靠实力来说话!我们的实力在那摆着,不管是谁上台,不管在台上唱的多欢实,只要我们的实力够强,那最终还得听我们的!”

    就在赵长天还想继续发问的时候,忽然一个传令兵过来,给了赵长天一个让他更加郁闷的消息——清军退兵了!

    的确是退兵了,本来清军来势汹汹,云集南京城下,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样子,世人都以为南京城下要爆发一场大战,可终于还是没打成,最后因为清军的不战自退而消解。

    清军的退兵,并非是一起撤退,而是分批次的,首先退兵的,是由新军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之后就是第二军。由禁卫军以及新军第一镇组成的第一军则是最后撤退的。

    清军撤退后,重新集结在淮安,然后就呆在原地不动了,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让外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除了陆军。清廷的海军动向也让人奇怪,萨镇冰统领的以两艘巡洋舰为主力的清廷海军早就赶到了上海,可却没有继续进兵,而是在上海停了下来,怎么也不前进一步,直到一二三军撤退,萨镇冰的海军还是依然停在上海港,没有丝毫动弹的迹象。

    这一下子,举国哗然。大家都知道不打就撤这种事儿,绝对不可能是清廷的命令,而是清军的自行撤退,很明显,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清廷已经无法完全控制这些部队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撤退的命令并非来自清廷,而是新军自己的命令。确切的说,是袁世凯的命令!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初李志高夺了南京,又来了一趟孤军突击,顺势灭了江南地区的清军,把整个江南都给打乱了,之后他虽然回到了太平府,继续招兵买马休养生息。没有继续进兵,但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清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也就是说,李志高虽然把首义的名分给了徐绍桢,生生硬编了一个南京起义,但清廷不是傻子。他们都知道最大的敌人是李志高,而不是那个知根知底的徐绍桢。李志高那套让开首义的花活,纯粹是没必要的行为,顶多骗骗老百姓,只能说李志高是受原先历史荼毒太深,甚至有点迷信首义不吉的话了。其实,不管他是否让开首义的名号,他后来带兵突袭江南地区的行动已经把他的实力暴露无遗,已经无法继续隐藏下去,特别是占领南京之后,他跟清廷的碰撞,已经是首当其冲,再也不可能有调和的机会了。

    李志高当时打了南京之后,已经明白了这点,正是因为明白,他才带兵搞了个蝗虫式突击,就是为了尽量把局势搞乱,给自己赢得时间与财富。之所以李志高后来停下来,没有继续进攻,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管理地方,如果一下子吃太多,会消化不良,如果继续盲目出击,打下的地盘越大,事情就会越多,自家行政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启用旧官僚,那早晚会拖自己的后腿。

    第二,是李志高这番突击看似痛快,看似掠夺了大量财富回去,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但却消耗了他大量的弹药储备,短时间内不可能补充完全。要知道,李志高的部队虽然很多现代武器,火力十分强大,但火力强大的代名词,就是消耗强大,因此这么一番打下来,李志高之前储存的弹药已经消耗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还得留着应付突发事件,因此才停下脚步,不再玩主动出击,而是要玩防守反击。

    特别要说的是,因为性价比以及弹药的敏感性,李志高的弹药主要不是从现代购买,而是自家兵工厂生产的。虽然自家兵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在生产弹药,但毕竟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生产力有限,要把李志高之前消耗的弹药补充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时间拖得越长,李志高的弹药越充足,实力自然也是越强。

    原本李志高的目的跟赵长天的想法一样,就是呆在南京,等着清军自己送上门来,然后在南京城下一举歼灭清军主力,而清廷也的确很快做出了反应,派出主力部队汇集淮安,还派出一支军队去牵制安庆,一副气势汹汹,要一举剿灭叛军的样子。

    谁知道就在这时,一个被人所忽略,但却不应该被忽略的人登上了舞台,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早在清军开始在淮安集结的时候,李志高就迎来了一个袁世凯派出的秘密特使,这个人就是杨度。

    杨度亲自面见了李志高,并提出了袁世凯的建议,那就是跟李志高签订一个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彼此之间互不攻击,就算这次清军出动大军,但袁世凯保证约束住攻打南京的部队,保证让清军只是来到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下来,绝对不会攻打南京,同样的。李志高也得约束好自家部队,别袁世凯那头控制好了,你却擅自攻击,那就闹笑话了。

    说白了,袁世凯的意思就是,攻打南京只是做戏。是做戏给别人看的,咱们彼此之间还是互不侵犯。

    对杨度提出的建议,李志高倒是挺相信,因为袁世凯虽然现在已经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只在家赋闲,但清廷的新军将领,几乎都只听袁世凯的命令,荫昌虽然是名义上的总统制,但却根本指挥不动手下的各个将领。

    也就是说。新军,至少攻打南京的那几支新军,其实还都是听袁世凯的!

    就因为袁世凯派杨度来传了信息,加上李志高也没准备好,不想继续顶在前面跟清军死磕,浪费自己的物资弹药,于是这才命令部队在南京城按兵不动。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李志高也早早率领主力部队,带着杨度来到南京城外的牧龙镇驻扎。就是怕清军万一真的背信弃义攻打南京城,也好及时有个照应。

    之所以不事先把这事儿告诉赵长天,是因为这事儿毕竟隐秘,不好明说,并且也不确定,因此才没跟赵长天明说。

    除了这个因素外。就战术层面而言,防守肯定比主动出击消耗更少,而且防守的话,还能造成紧张气氛,恐吓其他想过来摘桃子的同盟会革命党。

    要知道。自从南京起义之后,革命党分子就开始狂欢雀跃,不但孙大炮立刻启程回到中国,就连原本被打压的革命党分子,也纷纷赶来南京,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这就是黄兴,黄克强!

    应该说,黄兴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志士,至少比孙大炮要强的多,起码敢于事事都顶在第一线,能够以身作则,算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真汉子。

    原本,黄兴已经秘密来到中国,打算搞他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后世的黄花岗起义,不过就在他筹备起义,准备枪械的过程中,南京却最先爆发了革命。这让他十分振奋,并且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就带领林觉民等其他青年才俊,辗转来到南京。

    黄兴带人来到南京,除了要参加战斗保卫胜利果实,也有点抢班夺权的意思,只可惜,虽然明面上,南京是第九镇起义夺城,但来了之后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微找原来第九镇的官兵一问就能知道真相如何,而整个南京城,也都是牢牢把握在赵长天手上。

    就实力上来说,赵长天是南京城当之无愧的老大,他直接统领李志高的一个主力团以及已经编组完毕的南京守备师,间接统领原第九镇的反正官兵,手底下的官兵超过两万人,且武器先进,物资充足,而革命党呢,陆陆续续来的只有不到两千人,其中大半是想过来讨好处的。

    赵长天是个纯粹的军人,他才不管你什么同盟会不同盟会,他只认首领李志高一个人,因此革命党分子要来南京,他不拦着,你要开你的什么大会,他也不搭理,但你要是插手军务政务,那是绝对不行的。

    就为了赵长天的这些做派,这些动手不行,嘴皮子却很厉害的同盟会成员整天对赵长天口诛笔伐,什么独夫,什么窃贼,要不是黄兴还有所克制,事态恐怕还会更加恶劣。

    然而,就在清军大兵压境之后,这些慷慨激昂的同盟会成员都偃旗息鼓了,很多人都害怕了,借口去联络其他革命志士,匆忙离开了南京。这些人离开南京后,大半都去了杭州,在杭州搞起了临时政府的预备会议,整天不停的开会,幻想着成立政府以后,别人都听他们的。

    只有黄兴坚定的留了下来,并且把其他志愿留下来的革命志士组成了一支志愿军,协助赵长天的部队守城。对此,赵长天也不废话,遵照李志高的指示,给了这支人数不过八百多人的部队每人发了一支新中正步枪,子弹若干,并且还包吃住,算是仁至义尽。

    不管怎么样吧,清军终于是来了,但果然在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之后就按兵不动,怎么也不肯发起进攻。

    毫不客气的说,当时赵长天如果真的肯率领部队出击,赢面很大,因为此时的清军根本就没有作战的心思,只可惜赵长天当时也被李志高约束着,无法自由发挥。

    之后,按兵不动的新军将领开始联名向清廷提出要求,说如果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就不动兵,要想收复南京,就得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总统制荫昌听到这里,自然是大怒,开始再次催促,谁知道催促的急了,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张永成为主的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干脆率先自行退兵,此后第二军也跟着撤退,荫昌统领的第一军独木难支,士兵也没了打仗的心思,也只好跟着撤退了。

    三军撤退到了淮安,就再次不动弹了,明显是等着清廷的答复。

    一开始,清廷还很硬气,就是不肯启用袁世凯,反而派人对新军的部队主官不断的进行说服拉拢,然而等到在安庆牵制的第四军第五军在安庆城下全军覆没,武汉三镇被李志高叛军顺势占领,四川、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的噩耗传来,他们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原来,当清军攻打南京的主力撤退回淮安的时候,天下就已经深受震动,到处都开始不稳了,特别是安庆的新军,位置十分尴尬,走不是,不走也不是,而里面的革命党分子更是越来越活跃。

    之后,就在清军第一二三军撤回淮安的第三天,在安庆牵制李志高第一预备师的第四第五军同时发生了哗变。

    一开始,是新军第八镇十五协在阵前起义,紧接着第二十一混成协也立刻响应,一时之间,清军大营立刻大乱。而发现这个情况后,周大强也当机立断,留下一个团做预备队继续在安庆防守,其余部队顺势攻出去,跟新军起义部队里应外合,在安庆城下把第四第五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并趁势继续进攻,一直打到武汉三镇,最后因为李志高的命令而停下脚步。

    第一二三军不打自退,第四第五军全军覆没,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其他省份看到这个情况,立刻就知道清廷没戏了,自然都忙不迭的通电独立。

    至此,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的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后,这才不得不启用了袁世凯,让袁世凯就任两江总督,派他先去淮安收拾部队,然后重新南下收复南京。

    在清廷看来,只要打下南京,只要灭了李志高,其他地方自然可以慢慢收拾,只可惜,清廷的上层分子还没看清局势,不知道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包藏祸心,也不知道其实整个天下从南京起义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是清廷所能控制的了。

    用句俗话说,革命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再也阻挡不了了。(未完待续。。)
终于被解禁了,明天回复更新!(都看看吧,本章不花钱)
    最近的无端被禁,让老庄无语泪花流,话说老庄之前已经被迫改了很多的说,还不放过偶。本来以为永无出头之日了,都准备开新书了,谁知道忽然又解禁了,真是让老庄情何以堪……

    虽然被禁了半个多月,收藏订阅都掉了不少,心疼的要命,不过看到还有那么多人还喜欢看老庄的书,加上写了那么多,花费了老庄很多心思跟心血,不忍就这么放弃掉,所以决定继续更新,这不光是人品问题,还有一个可惜不可惜的问题。

    不过毕竟很长时间没更了,思路断了半个多月,因此要重新梳理一下,不能随便乱写骗字数,要知道今天硬写凑字数也没问题,但那样不但是对读者不负责,也是对我自己不负责,反正都被封禁这么多天,也不在乎多一天了。

    在这里说句实在的,咱也不敢说什么本书以后绝对不太监的话,毕竟封禁杀器还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来,我只能说,只要别再来一轮封禁,或者成绩差的离谱,连电费也赚不回的话,老庄都会把这本书写完。

    嗯,暂时就是这些话了,新章节已经开写了不少,但为了连贯性,所以决定从明天起,也就是五月一日正式开始更新,请大家继续支持。(未完待续。。)
终于解禁了,明天恢复更新
    最近的无端被禁,让老庄无语泪花流,话说老庄之前已经被迫改了很多的说,还不放过偶。本来以为永无出头之日了,都准备开新书了,谁知道忽然又解禁了,真是让老庄情何以堪……

    虽然被禁了半个多月,收藏订阅都掉了不少,不过看到还有那么多人还喜欢看老庄的书,加上写了那么多,花费了老庄很多心思跟心血,不忍就这么放弃掉,所以决定继续更新,这不光是人品问题,还有一个可惜不可惜的问题。

    不过毕竟很长时间没更了,思路断了半个多月,因此要重新梳理一下,不能随便乱写骗字数,要知道今天硬写凑字数也没问题,但那样不但是对读者不负责,也是对我自己不负责,反正都被封禁这么多天,也不在乎多一天了。

    在这里说句实在的,咱也不敢说什么本书以后绝对不太监的话,毕竟封禁杀器还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来,我只能说,只要别再来一轮封禁,或者成绩差的离谱,连电费也赚不回的话,老庄都会把这本书写完。

    嗯,暂时就是这些话了,新章节已经开写了不少,但为了连贯性,所以决定从明天起,也就是五月一日正式开始更新,请大家继续支持。(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 清廷退位(求订阅)
    大年三十,也叫岁除,是指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的晚上,就是除夕,而过了除夕,就是农历的新年。

    历史上,阳历,也就是西元纪年法传过来之前,中国人一直是过农历年,自从汉武帝把农历的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之后,此后的中国人一直沿用下来,都统一把过农历年叫做过元旦。

    也就是说,元旦原本是农历的新年,后来清朝覆灭,民国开始,才第一次把西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而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定为春节,此后到了共和国时代,才重新把西元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一月一日定为春节。

    当然,那都是后话,因为大清朝此时还没有灭亡,因此大年三十这一天依然是叫过元旦。

    往常,大年三十这个日子,都是大清朝一年中最喜庆的一天,往年里,一般都是从早晨起来开始,北京城里就会鞭炮不断,但是今年的年三十,北京城的喜庆意思却少了很多,白天虽然也有鞭炮声,但却没有往常那么密集了,反倒是稀稀拉拉的,更添一份萧索。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往年燃放鞭炮的主力军,那些王公贵族以及豪门巨贾等都不放鞭炮了,只剩下一些小门小户的老百姓在放,那效果自然就差了不少。

    至于为什么那些有钱人都不放鞭炮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人的消息都比较灵通,虽然宫里面没有明确的消息传来,但都知道大清朝如今的形势不妙了。

    “徐世昌!”紫禁城里的隆裕太后此刻正满脸悲愤,指着对面大臣的手指都有些颤抖,不知道是气的,还是怕的。“你,你,你好啊!这就是你举荐的好贤臣!你,你们这些人,当初一个劲儿的说袁世凯的好话,说只要他出马。一切就可以搞定,而且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可结果呢?现在居然要逼迫我们退位!这,这……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反贼,逆贼!大逆不道!大……徐世昌,人是你举荐的,你说说。我该拿这袁世凯怎么办?嗯?”

    被隆裕太后这么一番没头没脑的责问,徐世昌叹了口气,只得行了个跪拜礼,然后跪在地上低着头一言不发。

    看见他这样子,隆裕太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徐世昌,我问你话呢,你到是说啊!”

    “臣……无话可说。”徐世昌摇摇头。

    “你!”看到他这样,隆裕太后反倒是也没话了。

    是啊。他无话可说,难道隆裕太后就有话了么?事到如今。就算把徐世昌杀了,又能如何?

    想到最近的形势,隆裕太后又是一阵悲从中来,也不顾军机大臣在前,直接就开始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的确,大清朝如今的情形。已经坏的不能再坏了!

    自从新军的一二三军在南京城下不战而退,第四第五军在安庆城下全军覆没之后,大清朝就好像一个被剥光了衣服的少女,已经把最后的遮羞布也给扔掉了,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清廷的虚弱。自此以后,清朝各地督抚的独立风潮此起彼伏,再也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