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直击华尔街风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扩大政府的银行存款保险范围,为规模高达3。4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担保。
……对799只金融类股票实施卖空禁令,禁止投资者通过压低股价从中渔利,而卖空是股票交易关键的一部分。
……允许或鼓励华尔街两大独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崩溃或出售自身。
……要求国会同意用纳税人的钱从金融机构收购数千亿美元不良资产,以便这些机构能够筹集资本并重新放贷。
尽管信奉自由经济的欧美以谈〃国有化〃为耻,但进入2008年10月份,国有化风暴已横扫欧美这片自由经济的乐土。
BOOK。←虹←桥书←吧←
第27节:新自由主义死了(9)
10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也宣布一揽子银行救助计划。根据计划,英国政府将向各大商业银行注入500亿英镑(约合861亿美元)资金。作为回报,政府将获得银行优先股,并以固定利率获得利息。
9月还在隔岸观火的欧洲国家,现在发现自己已是自身难保了。10月4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做东,召集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首脑举行峰会。会后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将保护他们国家的金融系统。
紧接着的5日,德国出人意料地表示,将对所有消费者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面保证。同时,德国政府还安排了对房地产贷款巨头Hypo Real Estate Holding AG的救助。同一个周日的晚间,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联手,分别对富通集团在本国境内银行子公司实行部分国有化。也在周日,意大利银行业巨头UniCredit董事会宣布,将紧急增加30亿欧元的资本金。
这两个双休日的动作,让整个欧洲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冰岛政府周四决定接管该国最大的银行Kaupthing Bank hf,该行的资产和债务遍及整个欧洲。此举意味着冰岛金融服务管理局现在已经接管了该国所有三大银行。
欧洲国家更大的救市计划在股市暴跌中酝酿,这个计划来自英国。英国政府高达5000亿英镑的空前救市计划发布在8日早上股市开盘前。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公布,政府将向英国最大的8家银行机构注资总计500亿英镑。
作为回报,政府将持有这些银行机构的优先股,这部分优先股没有投票权,不参与分红,但在其他股东获利之前将获得固定利息。英国财政部表示,其他银行也可申请加入该方案。
此外,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将另外提供2000亿英镑的短期贷款,以增加各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政府还将拿出2500亿英镑来担保中期债务,以帮助恢复对银行业的信心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
迟来的欧洲救市路径与美国颇有不同,这让一直在危机中束手无策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深受启发。
此前美国的计划旨在将不良资产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剥离,而欧洲则意在增加各银行的资本和流动资金,使它们可以重新开始放贷,维持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全球信贷危机冻结了银行赖以融资的信贷市场,使得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英国大银行债务达到至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再融资成本不断飙升。
欧洲的救市路径启发了保尔森,欧美救市方式下一步很可能趋向一致。
此前,获得了国会批准收购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一直专注于财政部从难以剥离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手中收购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计划。保尔森周三发表讲话的腔调与以前截然不同。他强调了财政部向金融机构注资的新职权。
虹←桥←书←吧←BOOK。←
第28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0)
美国财政部也正在考虑效法英国向银行直接注资,以便让银行能获得新的资金并开始放贷。而几天前,直接注资还不在美国财政部的考虑范围之内。
国有化救市方式总是让这些欧美国家的政府身背道德风险,上周六峰会时四国领导人就提出要游说放宽禁止政府援助和垄断的欧洲规定。而在宣布救市计划前一天,英国政府已率先颁布该国银行业改革法案。此次银行业改革的核心是一项特别决议机制,该机制授权英国政府在银行陷入破产危机的时候出面进行干预,包括对即将破产的银行实施国有化,或将其转让给私营企业,或成立一家过渡银行来监管其资产。该法案的适用对象包括银行以及建房协会。英国反对党已表示,将支持该法案通过。
欧盟国家首脑们已表达了进行国有化救市的决心:英国首相布朗表示,欧盟国家不会让有偿债能力的银行因缺乏流动性而倒闭。法国财政部长则说,法国政府不会让任何一家法国银行倒闭
美国财政部在10月份则有了更宽泛的权限,根据近期颁布的一项法案,允许政府在财政部长与美联储主席磋商后认为对〃推进金融市场稳定〃有必要的时候买进任何〃金融工具〃。而保尔森还有另一招杀手锏,对来自各方的质疑以不变应万变:不予置评。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我们正在经历历史。
一段没有人愿意经历的历史,一个只有在书本中的〃1929年〃才有过的历史;但如果人们忘记了历史,历史就会重演,让一场同样大的危机复活。
而此时,一个凯恩斯的幽灵也正在全球复活。
70多年前,凯恩斯就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认为由于〃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本身并不能避免萧条,而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发挥作用。全球央行本周的联手救市,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的必要性。
政府的信用,将是最后的信用,人们最后的信心所在。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树立的正是政府的信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大萧条〃起被重新定义,混合经济被各国实践,争论焦点只是市场多一些,还是政府多一些?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被怀疑、被抛弃,更加关注市场的古典自由主义以新自由主义的面貌复活。此后,以〃撒切尔主义〃为代表,欧洲国家开始将大批国有企业私有化。
美国也不甘落后,在〃喧嚣的90年代〃,只要市场不要政府监管的潮流登峰造极,终于导致了网络泡沫、公司重组泡沫、金融泡沫的破灭。
。§虹§桥书§吧§
第29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1)
当历史已经准备重演〃1929〃时,按照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的说法:〃美国人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制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通过美联储不计后果的疯狂降息,〃最后的审判〃被推迟了,但该来的还是会来的,而且会更疯狂。
这一次破灭的是金融体系,是市场体系中最为市场化、最令新自由主义者骄傲和在全球推销的华尔街主义。华尔街死掉了,谁来平复〃动物精神〃?还是要靠政府的信用,一股国有化潮流又调头重来。
10月的第一周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准备接管那些奄奄一息的银行巨头,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终于也低下了头,表示还会有银行死掉,而政府除了出资救命外,不排除直接将银行机构国有化。据《纽约时报》称,美国财政部正在考虑持有美国多家银行的所有权股份,以恢复市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报道引用有关官员的话称,若财政部在解冻信贷市场方面进展甚微,可能采取上述举措。
也是在这一周,中国的招商银行在纽约开分行了,招行行长马蔚华说,〃华尔街裁人,我们招人〃。金融风暴眼之中,外汇储备丰裕的中国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反而成了全球市场的的救星。有意思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避免了这场危机的直接打击,正是因为没有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度开放资本市场。
新自由主义死了,凯恩斯主义复活了。
国有化、政府干预又重新回到大家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位关键人物的重要言论,就可以知道大家对政府的青睐。
让我们共同行动,重新构建一个受到监管的资本主义,它的各种金融活动将不再全都交由市场操作者来评判。
……法国总统萨科齐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如何被告知绝不要救助倒闭的企业。但在最近的这一年,Fed救助了数十家倒闭的银行、按揭机构和其他公司。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
过去20年的情况显示人们实际上只是嘴上说说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市场。我们曾把这当作自由市场的纲领:里根总统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但现在人们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
……纽约大学研究金融业历史的学者西拉(Richard Sylla)
历史总是在走回头路,因为以前的路走得太极端;但是,最终平衡的力量会占到上风,因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只有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平衡,才能让社会得以生存和繁荣。
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虹桥书吧BOOK。
第30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2)
跨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对于华尔街的这次〃金融海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曾称,它引发的连锁反应〃有可能动摇美国的国体〃。而对于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的〃大手笔〃,美国舆论则称这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美国彭博社9月22日发表了专栏作家威廉·白赛克(William Pesek)一篇题为《亚洲思考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的文章,文章提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亚洲遭遇金融危机时,美国提出了〃减少政府支出和债务〃、〃放任房价下跌〃等建议,不过在美国遭遇同样金融问题时,它却立刻抛弃了这些建议,提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方案。文章说,某些亚洲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还开玩笑讨论美利坚合众国(USA)是如何演变成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USSA,the United Socialist States of America)的。
英国《泰晤士报》经济专栏作家安纳图·凯尔斯盖(Anatole Kaletsky)称,〃曾经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国家的最资本主义化的政府,已经决定铲除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私人金融企业的老板,以政府任命的官僚取代之。〃欧元太平洋资本(Euro Pacific Capital)总裁施夫(Peter Schiff)说:〃这项行动代表着这个国家迈向社会主义最大的步伐,标志着美国曾经引以为自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对此也评论说,正如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一样,美国也在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前德意志银行高管罗杰·依伦伯格(Roger Ehrenberg)用〃我们已经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来评论美国政府对这次华尔街危机的反应。依伦伯格说:〃美国政府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的反应将我们置于一个几代人也没法看清的一个位置。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正式地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有关资本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太多你需要一点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的争论,在我看来只具有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那些反对布什政府救市计划的议员也给救市带上〃社会主义〃的帽子,参议员吉姆·邦宁(Jim Bunning)就危言耸听地说,财政部提出的计划将驱走自由市场,在美国建立社会主义。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0年一轮回,世界向左转?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步调一致地同时降息,而没有降息空间的日本央行也表态强烈支持这次联合行动,堪称〃史无前例〃。这至少说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经济体的货币监管当局已经就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下一步应对举措达成基本共识:通过注入流动性来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与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危机发生国之间喋喋不休的争执形成了鲜明反差。
◇欢◇迎访◇问◇。◇
第31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3)
更大的反差体现在对上述两次本质相同的危机开出的不同药方上,说起来,两次危机的根源都在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当时,发达国家的主流观点是要求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加快〃市场化〃的结构改革,而它们提供资金援救的前提是这些国家最大限度地撤除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星期前刚刚获得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核心恰恰是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实行暂时国有化,也就是说,加大而不是放松管制。
相同性质的病,截然相反的药方,仅仅说明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私本性吗?恐怕不那么简单。如果将视野拉得更宽更远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创造了30年经济繁荣〃黄金期〃的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2008年注定要成为转折年的话,是不是从这一刻起,世界的钟摆向右已经摆到了终点,将掉头向左了呢?
曾经有一本书非常火热,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个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的世界。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曾一度成为美国国内的焦点话题,但最后,消费者和企业似乎达成了一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中国和部分前苏联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缓解了通货膨胀,开放了新的市场,并且增加了数以10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美国人无比怀念那个时代,那时美元强势着,这个世界对美国而言,确实是〃平的〃。
现在,一本新书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弯的:全球经济中潜藏的危险》。作者戴维·斯米克在书中开始反思,为什么美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日渐落于下风。随着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开始崩塌,曾经无比荣光的〃华盛顿共识〃,连带显赫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派,现在似乎已经破产了。全球化即美国化的道路,似乎再也走不通了。
专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避免自身的经济危机周期,现在可以说英美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而奉行〃老欧洲〃式资本主义的德国,情况相对较稳定。
1929年大萧条催生了民主党人罗斯福的〃新政〃,强调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所尊奉的哲学,加上刚刚在一战硝烟中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最初两个〃五年计划〃的眩目成果,当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强大效果,整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从上世纪30年代起……期间还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到60年代,大约用了30年时间,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在美国,凯恩斯革命所开创的福利资本主义的崭新繁荣也随着年富力强的肯尼迪总统的魅力登场而绽放到极点。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4)
然而,对〃国家〃的过度依赖最终还是带来了问题,凯恩斯主义一手造成了1970年代弥漫整个西方世界的〃滞胀〃,欧洲的福利制度也越来越难以维系。与此同时,在东方,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
如今回头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一是里根和撒切尔〃革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管我们将共和党总统里根和保守党首相撒切尔的变革称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还是依据其经济哲学称为〃供应学派革命〃,总之,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放松国家管制,激发社会中个体的创造力,从而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率。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对10年文革的〃极左〃路线的否定,在又延续了将近20年以后,苏联和东欧体制也宣告解体。至此,自由市场经济似乎宣告大获全胜。实际上,弗里德曼和哈耶克这两位深刻的思想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抨击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然而,直到7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发现〃并热捧,这其中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思潮变迁。
西方新一轮自由市场经济的30年繁荣与中国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几乎正好重合,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转变和创新活动与中国改革所释放出来的无穷的廉价生产能力和广阔市场,以及俄罗斯源源不断提供的以原油为代表的廉价原材料形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优势互补。这造就了几乎2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到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繁荣达到了高潮,所谓〃全球化〃也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的,甚至有人宣布〃历史已经终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又一个30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西方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都没有让世人清醒和警觉,相反,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金融监管者以进一步放松管制、吹大泡沫的新自由主义药方〃成功〃地化解了那次程度较轻的危机。而现在,泡沫彻底破掉了,海啸终于爆发……
未来整个世界是否会再度向强化政府管制的〃左〃转,暂时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过去两个30年的轮回历史中我们应该得到一点教训: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任何真理也好,政策也好,走过了头,就难免折返回来。不过,矫枉过正的过程有时是非常痛苦的。
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警惕〃醉汉式〃的发展方式
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国有化,这对于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虹←桥←书←吧←。←
第33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5)
对于金融自由化,人们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次贷危机恶化,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接管〃两房〃,华尔街继续为自己制造的危机付出惨重的代价。占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半壁江山的〃两房〃的国有化,释放了华尔街次贷危机最大的风险。虽然次贷危机有望在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得以最充分释放,但是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更痛苦的是,全球或许还要准备面对长达几年的经济低迷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某些价值观的痛苦否定。
当国有化成为拯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危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对于一贯以最市场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无故受伤而成为次贷危机埋单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则非常有必要在次贷危机中悟出一些什么来,否则学费就白交了。这里,我们暂就金融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重新思考。
事实上,对于金融自由化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一个误区。
支持方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候, 比较多的说法是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论,强调金融自由化推动资本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强调对资本流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这里的似是而非之处在于,国际贸易理论支持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多赢的结论,是基于实业投资资本,也就是〃直接投资〃资本,不是指任意类型的资本,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应该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笼统地用〃资本〃流动的概念,或者借用直接投资概念作为抽象的资本全球流动的理论支持,而没有十分清楚地区别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偷换概念之嫌。
而反对派确实看到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负面外部效应,但这些不同观点往往被扭曲成反对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非主流的声音,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更广泛的讨论。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能够拥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34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6)
事实上,这种高风险的游戏,哪怕在是发达国家也不能玩儿得过分。比如此次在美国华尔街,最成熟的市场,最强势的金融业,金融资本的过度追逐风险,最终弄出个几乎玩火自焚的次贷危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更应该根据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来逐渐扩大金融投资资本的规模。金融资本的流入要匹配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服务业水平,不同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要与当时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广度、强度和成熟度相适应,不能超越发展水平。而在谈论全球资本自由流动时,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全球实业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坚持即使是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也不能把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以金融服务业的绝对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单边推进,以同样的程序、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标准推进,这都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危险的。以次贷这样爆炸式的方式来推动新兴市场的金融自由化,显然是不符合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规律,也是非常不安全的。
用美国总统布什形象的说法是,酒本是好东西,但华尔街喝醉了。而〃醉汉式〃的发展方式对于众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也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
【背景资料】〃两房〃国有化风波
2008年9月7日美国房贷证券双寡头〃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成为次贷危机2007年2月爆发以来的一个顶峰。
这一天,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面色凝重地宣布,美国政府将正式接管两艘正徐徐下沉的金融〃泰坦尼克号〃……房利美 (Fannie Mae) 与房地美 (Freddie Mac)(本书简称〃两房〃)。
保尔森的这一决定,为世界经济史增添了历来最大的政府金融援救案例之一。这一年来,美国房市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越演越烈的恶性循环。美国房市的大跌使〃两房〃首当其冲,陷入了金融风暴的最中心,其资产不断减值缩水,亏损日益增加,资本急剧下降,投资者的信心几已丧失殆尽。在〃两房〃山穷水尽之际,除了被政府强行接管,已别无他途。
〃两房〃从诞生之初就带有非常浓厚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基因,在〃两房〃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又感染了资本金融市场的贪婪病毒。
房利美(Fannie Mae)由罗斯福总统于1938年推动成立,旨在重振大萧条的美国经济,是一家鼓励银行向民众提供住房按揭的联邦机构;1970年成立的房地美(Freddie Mac),一方面为了打破房利美的垄断,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大对经济实用房和政府廉租房的资助。〃两房〃尤其是房利美存在的前30年里,本质上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附属机构,尽管〃两房〃在发展中分别上市,但它们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的定位本身就相当微妙。它们并非国有企业,却享受着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享受联邦以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享受来自财政部的信贷支持。最为关键的是两家公司给市场的隐性国家担保信念,让〃两房〃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迅速发展膨胀到如今足以〃祸国〃的规模。
§虹§桥书§吧§。
第35节:新自由主义死了(17)
〃两房〃目前估计持有或担保高达5。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占全部约1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的44%,几乎相当于美国2007年GDP的40%。正如布什坦言,美国金融市场难以承受〃两房〃倒闭的风险。其实全球经济都经受不起这个风险。〃两房〃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CMO等)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其中除了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拥有,约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人拥有。
然而,美国一向被认为是最自由的市场经济,此次政府直接接管企业,实在犯了自由市场理念的最大忌讳。按照9月8日 《华尔街日报》社论的话来说,〃是我们这个岁月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佩林抢先发表声明,〃接管两房,下不为例!〃可见美国国内对政府接管〃两房〃存在巨大争议。有人质疑,国有化是解决〃两房〃危机的唯一出路吗?
在多数美国资本市场分析人士看来,虽然〃两房〃自7月后一直身处困境,股价较去年下跌了90%,却暂时还没有立刻崩溃的危险,资本储备比法定要求高出许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