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成为崇祯以后1-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皇帝口出粗言,刘鸿训等都是惊愕非常,可他们谁也没往心里去,以为是崇祯面对这些压力的发泄之语,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崇祯”在后世的时候,粗口那是出了名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后他们恐怕都得面对粗口皇帝了。
大学士钱龙锡见崇祯皇帝不说话了,马上接口道:“皇上,地方官治民不利才酿成了这场祸事,微臣以为事情远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自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全力赈济灾民,不光是陕西一带的灾民,畿辅地区也不能怠慢,万一在畿辅地区造成民变,后果更加严重,皇上现在当选派一位能臣赶赴陕西,大幅改组陕西的官吏,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鸿训马上接口道:“皇上,左副都御史杨鹤为官清廉,颇有才干,能为皇上排忧解难,臣保举杨鹤治理陕西。”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觉得历史到了此时似乎回归了原本的轨迹,历史上不就是杨鹤首先治陕的吗!不过杨鹤的政策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这个政策经历史检验是不正确的。
此时的我被胡蝶效应弄的有些心虚,因为事实证明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上的1628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一旦走错了一小步,别说跑路,有没有命跑路都成问题呀!地震不就是一个预警吗!
“传朕的旨意,杨鹤挂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军政大权,对未造反的饥民要从优赈济,对那些草寇,一定要全力镇压,一个不留。”作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我虽然没干过“这么大的买卖”,可总听闻过,对待这样的事,还是以剿为主比较好,另外就是要对其他未造反农民的优待,方能凸显以剿为主的作用。
崇祯君臣正在商量怎么处理陕西农民起义的时候,王承恩来到崇祯一旁道:“皇上,孙承宗孙大人在外面呢。”
“让他进来吧!”
我暗责怎么把孙承宗给忘了,都怪这死板的内阁制度,因为孙承宗不是内阁大学士,所以无法列席,我也有些疏忽了,早就应该让孙承宗入阁啊!
孙承宗一脸严肃的走了进来,没等崇祯问话,先说道:“皇上,陕西有变。”他的一句话把崇祯等人说的都绷紧了精神。
我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蹦出体外了,陕西有变,该不是又超出了历史的发展范畴了吧!我×它奶奶的。
“日前草寇王嘉胤、王左桂一伙斩杀了陕西商洛道刘应遇、督粮道洪承畴,贼势由此壮大。”
“你说什么?洪承畴死了?”
听了孙承宗的话,我如坐针毡,苍天啊!大地啊!这不是玩我吗!大的历史事件弄完了,这又轮到具体的历史人物了,洪承畴后来虽然投靠了满清,可历史证明他确实是个人才,对满清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作用不可低估,现在倒好,被农民起义军给干掉了,那还是啥历史了呀!下一个是谁?难道是我吗?
孙承宗等人对崇祯的反应面面相觑,不明白洪承畴的死怎么能让崇祯如此失态,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督粮道嘛!
如果他们也都知道“真实”的历史,估计也会和此时的崇祯一样吧!
我长叹了一口气,终于弄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所来到的1628年,跟历史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能说这是一个梦,或者是游戏吧!当然,是非常真实的那种,真实的把脑袋丢了会喷出热血,真实的让人心惊胆战,可我已经没有了选择,不是吗?
正文 第八章 歪脖子树
真正的崇祯登基伊始,形势还算不错,如果不杀袁崇焕自毁长城,仍然大有可为。
可当我的灵魂取代了崇祯之后,却没能继承原本的运势,坐龙廷不到三个月,不是地震就是民变,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也被干掉了,眼看有陷入绝境的苗头,最后的归宿很可能还是景山上的那颗歪脖子树。
不!我既然到了这个时代就不能束手待毙。
虽然历史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我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用玩游戏的术语说,在这个真实的游戏中,我就是大boss。
我有先天的优势,不管环境怎么变换,崇祯皇帝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天子,天下万民名义上的君主,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优势,只要运用的好,任何困难都会克服。
对,既然老天玩我,那还有什么可商量的,奋起抗争,作出一点成绩给老天看看,给老天一点颜色看看,让它知道老子不是好戏弄的。
刘鸿训孙承宗等人突然发现一副颓然无奈模样的崇祯皇帝一下子变的精神焕发起来,脸上的阴郁神色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坚毅和镇定。
“孙爱卿,从现在开始你就入阁吧!朕需要一个知兵事的人,身边少了你不行。刚才朕和刘大人等人商量了一下陕西方面的处理方法……孙爱卿以为如何?”
孙承宗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进入决策层,领兵在外总是受权臣的掣肘,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就把他的遗憾弥补了,可他却没有多大的欣喜,面对眼下的局势,怎么能高兴的起来呢!
“皇上,杨鹤为官清廉不假,可陕西民变,光靠一个清廉的官员恐怕不能成事,皇上又以剿灭为主,文官多不懂打仗,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孙承宗对杨鹤本人没意见,可对杨鹤总督陕西军政颇不赞同,杨鹤能打仗吗?他很怀疑。
我沉吟了一声,觉得孙承宗的话不无道理,既然历史都跟我开了如此大的玩笑,那我再遵循历史的发展,很可能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孙爱卿,你有何见解?”
“微臣不才,愿意亲自前往陕西为皇上分忧。”
孙承宗之所以请命处理陕西之事,有两个原因,第一,他很清楚陕西为什么发生民变,而且预测到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什么后果;
第二,不是他自负,当今朝廷之上,能打仗的文臣武将没有几个,首推第一的袁崇焕身在北疆,而且北疆兵马点滴不得调动,否则后金难以抑制。
这个情况之下,他不挺身而出,实在说不过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孙承宗自请赴陕,这让我有些意外,当然也十分高兴,如果有孙承宗坐镇陕西,想必民变很快就会被平息。
“爱卿花甲之年却仍然要为国劳顿,朕深感不安,甚感疼惜,可陕西事关全国,一旦草寇流窜为祸地方,肯定会难以收拾,朕把陕西托付与爱卿了。”
我也没拖沓,当即任命孙承宗总督陕西,之前任命的杨鹤则随同前往,听命孙承宗调遣。
说实话,陕西这么处理已经是最好的方案,政策以剿灭为主,具体由孙承宗总督军政,杨鹤从旁辅助,减免赋税体恤百姓,改组陕西地方政府,凡此种种如果再出什么差错,那绝对是命运的阴谋。
处理完了陕西的事,接着该办理眼前的难题了,北京大地震造成的破坏不能不管,我马上找来王家桢询问此事。
王家桢此时的脸色蜡黄,户部现在由他主事,几天来繁重的工作让他精神极其萎靡,夸张的说,站着都能睡着。
“皇上,初步的统计已经出来了,此次地震造成将近二十万人死亡,倒塌的房屋无法计算,受灾的人口多达七十万……。”
看过地震记录片的我对情况有过推测,可听了王家桢的报告,仍然感到事态严重的难以想象,二十万人死亡,七十万人受灾,等于是在大明帝国的心脏打了狠狠的一拳啊!
“大灾之后防大疫。”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才记起这是后世的时候,某些领导干部面对自然灾害的头一个嘱咐,看来我是被潜移默化了,“马上把北京地区的所有郎中大夫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免得发生瘟疫。”
王家桢愣了愣,没料到崇祯皇帝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随即点头道:“皇上英明,微臣马上着手办理此事。”他还真没想到这个,而防疫工作委实重要无比,现在天热,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瘟疫,死多少人可就没数了。
“户部暂时还有些银子吧!马上遣人下江南购买粮食,越多越好,不光是粮食,只要是能吃的,容易储存的,都买。”
王家桢点头称是,之前虽然已经在购买粮食了,可眼下多储存粮食没有坏处,多准备一些十分必要。
“赈济畿辅灾民的工作由王爱卿亲自来做,不要有丝毫的闪失,朕现在就去灾区看看。”说是灾区,不夸张的说,一出北京城就是灾区。
刘鸿训等人听说崇祯皇帝要去灾区看看,吓的极力劝阻,他们倒是知道身为天子的崇祯应该去看看受灾的百姓,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啊!外面遍地是死人,尸臭味道呛人的鼻管子,要是把崇祯呛个好歹,谁负责,谁为大明帝国负责呀!因此包括王家桢在内都反对崇祯出城。
不管刘鸿训等人怎么反对,我都坚持要出去看看,这些也都是被后世潜移默化的结果,作为一个国家的首脑,发生这么大的灾害,不去老百姓身边看看,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怎么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啊!
再说我来了这么久,还没有跟普通的老百姓接触过,对真正的民生问题一点了解都没有,不了解就不能作出准确的决策,为了自己的未来着想,也得做到心中有数啊!
否则一气的瞎指挥,还不是把自己指挥到歪脖子树旁边。×他妈的,怎么又想到那棵歪脖树了,明天就让人找找,把它砍喽!
正文 第九章 深入基层遭遇兵匪一家
“陛下,真的要出城吗?外面现在很……。”王承恩本想说外面不太平,可一张嘴才想起这样说,岂不是打崇祯的嘴巴吗!
我明白王承恩担心安全问题,北京除了内城还好一点之外,别的地方早已经难民成灾,非常时期铤而走险之人剧增,社会治安就别指望能有多好了。
“朕打算微服私访,有一二十人在身边,安全不会出什么问题,你去安排一下吧!”我随即叫住了转身往外走的王承恩,“给朕找几件寻常百姓穿的衣服,微服私访就要有私访的样子。”
微服私访简称灾害摸底小组,组长由崇祯皇帝担任,组员包括户部的负责人王家桢,工部的负责人张维枢,以及阁臣刘鸿训、钱龙锡,总管王承恩。充当保安角色的则是二十名锦衣卫,全部着便装。
经过外城的时候还好一点,因为房屋损毁的不是那么严重,老百姓的生活还算有序,可出了北京城,我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哀鸿遍野。
村镇大都被整体夷为平地,不时能遇到处理丧事的百姓,那些全家都死光的则无人理会,尸体暴晒在阳光下,隐隐有尸臭的味道冲入鼻管,令人呕意阵阵。
我用手帕掩住口鼻,不适才略微减轻,问王家桢,“这是怎么处理的?朕不是叮嘱你要严防瘟疫吗?这样下去如何防范瘟疫?”
王家桢苦着一张脸,回答道:“皇上,实在是忙不过来呀!死伤那么多人,收尸的全算上才三万多人,而且有些尸体都是半掩埋的,挖掘很困难,估计还得半个月才能处理完,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我想了想,吩咐王承恩,“传朕的旨意,叫李邦华把京营的人马都拉出来帮着收尸,最好是挖掘大坑集中掩埋尸体。”
因为地震的原因,京营的损失也很严重,李邦华正忙着治军呢!可现在显然不是治军的时候,抓紧收尸才是当务之急,再说了,让那些军兵见见死人也好,免得上战场看到死人两腿发软。我这是第一次看到死人,腿已经软了,比任何恐怖电影的恐怖效果都明显。
王家桢听了崇祯皇帝的旨意,心中忧虑重重,想进言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王爱卿有什么话说吗?”我见王家桢欲言又止的样子,问道。
王家桢沉吟一声道:“皇上,让京营人马帮助百姓收尸确实很好,可……可是难免会发生冲突,那些军兵良莠不齐,万一和百姓……。”他觉得说到这个份上,崇祯皇帝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爱卿担心的很有道理,但是眼下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一旦发生那样的事情,就杀几个肇事的人,以儆效尤。”
我说完转头对张维枢说:“张爱卿多看看,你是工部尚书,灾后重建的工作少不得由你负责,掌握第一手资料很重要,”
张维枢点头称是,可心里很不乐观,眼下马上就九月份了,再过一个月天气转冷,这些灾民怎么安置阿?死的不算,活着的七八十万人,光是吃住都成问题,实在是太难了。
刘鸿训跟随崇祯皇帝走过几个地方,心情很是沉重,他也是第一次深入灾区,入眼所见触目惊心,而且又联系到了陕西的民变,京师地区不也一样吗!一旦这几十万人活不下去了,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呀!那个时候,绝对会危及到大明帝国的安危存亡。
“皇上,安抚灾民至关紧要的就是有饭吃,有住所。吃饭问题皇上早有布置,相信即使有困难也会克服,住的问题就要抓紧安排了,再过一个月就会转冷,京师地区的冬天素来寒冷,百姓无法御寒,冻死之人恐怕比地震中死去的人还会多呢!”
我听了刘鸿训的话深以为然,“爱卿说的极是,这个问题就交给刘爱卿和张爱卿来负责,所需人力财力尽管言明,朕会首先安排。”
“小娘子,你就从了我吧!你男人都死了,从今以后跟着我,军爷保证不会亏待你,来,让军爷亲一个……。”
“不要……军爷……救命啊……!”
崇祯皇帝一行人走了一上午,都有些饥渴难耐,看到前面有个村镇还有几所矗立的房屋,便想过去歇歇脚,吃点东西,没想到刚进村口,就看见一个军人打扮的人在追一个女人。
军官的身手甚是敏捷,不一会就把女人追上并且按倒在地。他把女人按倒在地后才发现身前站着一伙人,还有二十多匹马,一下子愣住了。
刚才的对话我都听见了,看了看被按倒在地的女人,很有几分姿色,觉得眼前愣着的人很像是占领了伊拉克的美国大兵,真是可恨至极。
“救命啊……!”女人忍痛高呼,之后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力气,竟然掀翻了军官,跑到了崇祯皇帝等人的身后,身体瑟瑟发抖。
刘鸿训为人刚正,伸手点指已经站起来的军官,“你好大的胆子,天子脚下也敢如此作为,脑袋不想要了吗?”
军官已经从最初惊愕中恢复过来,虽然看出眼前这些人与众不同,可能有些来头,但是他也没在乎,冲身后大喊了几句,不一会就从里面出来了二三百人,都是军人。
“娘的,脑袋要不要还用你来管吗!你他娘的算老几?军爷我今天心情不错,你们别找不自在,滚!”他虽然不在乎,但是也不想找麻烦,准备吓退眼前这些碍事的家伙就行了。
“把总,这些人哪来的?看起来挺肥呀!”一个军兵走到了军官身后,眼睛盯着崇祯皇帝等人装干粮的包袱说。他还以为那里装的都是银子呢!
我听着这话怎么像土匪的语气呢?看来这些人平时也不干好事,而且这些军兵看起来就是京营的人马,真不知道李邦华是怎么弄的,这样的败类还留着?
把总的目光落到崇祯皇帝等人的包袱上,嘿嘿笑了几声道:“是够肥的,咱们转悠两天了,才遇到一点油水,弟兄们,干活。”他的话音一落,二三百人一下子拥了过去,直奔崇祯等人。
正文 第十章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说起来真够丢脸,看到二三百人涌来,我的第一反应是撒腿就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别说搬出我是皇帝的身份不管用,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也得跑路。
在这个关键时刻,锦衣卫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二十个人面对二三百人没有退缩,而是将马匹迅速打惊,把涌来的军兵冲散一些,努力的制造一点点缓冲的时间,让崇祯皇帝等人快跑几步,免得陷入人潮之中,一旦被这些兵匪不明的人给拿下,后果肯定非常严重。
不管是我的前世,还是我的今生,从来没有为生存奔跑过,最惨的一次是上大学的时候搞的军训,可大学里的军训跟生存赛跑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鼻子首先感到吸气困难,而后整个肺部像是起火了,烧的难受,最紧张的还是精神上,身后追着十几二十个“土匪”,“鞭策”着你不得不跑,真他妈的惊险,我连鞋子都跑丢了一只。
光着脚跑路非常辛苦,我一不留神就被一块石子给扎到了,身体不受控制向前扑去,来了一个标准的狗啃屎姿势,嘴里啃进了半口泥土。
回头一看,追着我的人此时已经减少到了四个,这让我心下稍安,可随即又绷紧了起来,因为他们四个手里都拿着腰刀,气势汹汹。
“干你娘……你跑的那么快……累死我了……。”一个军兵拎着腰刀跑到崇祯皇帝面前,呼呼喘气。
他们几个跑了将近六里地才追上崇祯,累的脸色通红,呼吸急促,其中一个还干呕了起来。
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有,腿跑的像是灌了铅,不过大脑还没坏掉,飞速运转着思考怎么度过眼前的危机。
“几位军爷,都是小的不好,看把几位军爷累的,这么着,回头一定好好给几位军爷犒劳犒劳。”
“干你娘!你小子挺会说话呀!把身上的东西都交出来,快点。”军兵们经过短暂的休息,把目光都盯到了崇祯皇帝身上。
“几位军爷要失望了,小的刚才跑的太急,身上值钱的东西都跑丢了,你们看,我的鞋子都没了一只呢!以后……以后保证给几位军爷补上……。”我越来越觉得势头不妙,因为几个当兵的眼神越来越不对。
“干你姥姥!”一个军兵搜了搜崇祯皇帝的身上,确实什么都没有,气的横起腰刀,恶狠狠道:“玩老子呢?先废了你再说……。”他说着一刀劈向崇祯皇帝。
我一扬手,从地上抓起的两把干泥脱手而出,猝不及防之下收效甚大,有两个军兵立即蹲下来捂着眼睛,表情痛苦,我也借着这个机会蹦起来,继续为生命奔跑。
“我叫你跑……你等着……抓着你把你剐啦……!”剩下的两个军兵一看崇祯皇帝又跑了,抬腿就追,一边追一边喊,殊不知这样只会激发崇祯的潜能,让崇祯拼命的跑。
人类的身体有一个运动极限,我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所谓的运动极限,因为再也没有一点能量,两条腿现在似乎不是我的了,跑着跑着软绵绵的跌倒在地,连动一下都办不到了。
“你……跑……我叫你跑……!”追上来的两个军兵也不比崇祯皇帝强到哪去,准备提刀砍崇祯,可是看拿刀的架势,真怀疑那一刀能否砍透崇祯身上的衣服。
我一闭眼,心说这下算是完蛋了,我真他妈的贱骨头,当什么劳模皇帝呀!要是不出城哪能遇到这事,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咦!这词怎么这么熟悉呢?
“啊!”
我发昏过后,很是纳闷那把刀怎么还没下来,难道是真的要给我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嘛?刚才那声惨叫不是我发出的?
睁开眼睛,才发现事情已经有了转变,刚才还准备拿刀砍我的两个混蛋现在已经倒在了地上,脑袋上还插着两个草标。不,是利箭。
“小兄弟,你不要紧吧?”
崇祯皇帝正呆愣的时候,一个人走到了他身边,伸手把崇祯搀扶了起来,关心的问崇祯有没有受伤。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算命先生所说的,命中有贵人相助,还是我这个冒牌的崇祯沾染了一点真龙天子的运气,总之一句话,我没死。
看了看救命的恩人,我才知道古人所说的白衣侠客果有其人。眼前的人三十不到,一身白衣显得他无比潇洒,浓眉大眼,鼻直口阔,手中拿着弓箭,真他妈的太帅了。
“大侠……你不怕救错人吗?他们……可都是官军呢!”我喘息一阵后,越发觉得眼前的人不错,非常的不错,光凭他救了皇帝这一条,就应该大加提拔,当然现在不能让他知道我的身份,免得横生枝节。
“这一路我起码遇到五起这样的事情了,都是官兵欺压百姓,小兄弟手无寸铁,跌倒在地而官军仍然不放过你,可见错在他们,虽然亡他们于箭下有些不妥,但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大侠果然是大侠。”我拍着不太高明的马屁,问道:“不知大侠怎么称呼?”
“哪里是什么大侠,在下宜兴卢象升,不知小兄弟怎么称呼?”卢象升也觉得眼前的小青年挺有意思,一上来就问他救没救错人,跟他以前救的那些百姓很不一样。
我啊了一声,傻傻的看着面前的人,“你……你就是卢象升?那个小时候喜欢读兵书,喜欢学习骑射的卢象升?”卢象升可是我看明末史料时很喜欢的一个人物,所以听说对方是卢象升,心情有些激动。
卢象升也被崇祯的样子弄的发愣,道:“小兄弟……认得我?”他觉得眼前的小青年眼生的很,可对方知道他小时候的兴趣,真是奇怪的很。
“啊!这个……哪个……建斗之才广播于河北,谁不知道啊!”我记得卢象升字建斗,而此时应该是官居大名府知府,至于其他的,就得瞎蒙了,因为历史已经改变,不过我很纳闷,早就下圣旨让卢象升进京了,怎么现在才到呢?不过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否则我岂不没命了。
正文 第十一章 将被载入历史的对话
卢象升听了崇祯皇帝不着边际的话,越发糊涂,但看出眼前青年不是歹徒,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
“老爷……快走吧……那边有大队官兵过来了。”
卢象升和崇祯交谈的时候,从远处跑过来三个家仆打扮的人,他们三个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原因只有一个,卢象升这一路杀了不下十个军兵,一旦落到军兵手中,那还有好嘛!
卢象升刚才让三个随从在原地望,他好前来救人,听家仆说有大队的官兵过来了,马上拉住崇祯的手,道:“小兄弟,我们快走,先躲避一下。”
我现在心里也没有底气,谁知道来的官兵是干嘛的,万一跟刚才遇到的那些一个德行,我还得倒霉,因此跟着卢象升主仆,躲进了远处的小树林中。
我跟卢象升席地而坐,笑着对他说,“建斗兄不是觉得我知道你有些奇怪嘛!其实我知道的还有一些呢!
听人说你小时候养了许多蟋蟀,经常挑出青色的蟋蟀和黄色的蟋蟀,把它们放到一块大方盘上,青色蟋蟀在左面,黄色蟋蟀在右面,你拿着小旗,一挥动小旗,两队蟋蟀便开始搏斗,直到分出胜负,你才挥动小旗收兵,青色蟋蟀和黄色蟋蟀各自回归本队,一点都不混杂。
那时候乡亲们还十分惊叹,说你的蟋蟀兵练的像模像样,长大了可能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
卢象升瞪大了眼睛看着崇祯,这小时候的趣事在他的家乡流传十分广泛,没想到连北方遇到的一个小青年都知道,真是意外啊!
“建斗兄没当上智勇双全的大将真是可惜啊!不过建斗兄进士及第,倒也不错,本朝一直重文轻武,将来建斗兄出相入将,倒也成为一段佳话。”
按照历史的发展,卢象升最后确实做的不错,如果没有杨嗣昌的多方掣肘,他也不会饮恨沙场,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当然了,历史已经被改写了。有句话说的好,历史有无数个选择,但是选择权却在某个人手里,远的有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朝的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近的有明末的吴三桂,为了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朝的袁世凯,卖友求荣,颠覆共和。
现在,选择权就在我的手里,看着面前的卢象升,我心中暗下决定,一定要把卢象升打造成为有明一朝难得的军事家,成为我最得力的助手,最坚实的班底。
卢象升本来没把崇祯放在眼里,可他听了崇祯的话,一下子引起了共鸣。当然了,如果他知道面前二十岁不到的人是当今皇帝那又另当别论了。
“小兄弟说的对极了,太祖开国的时候还好些,有中山王徐达和开明王常遇春等等青史留名的将帅。
可洪武末年到如今,放眼大明,哪里还有绝世猛将啊!原因就是朝廷一直重文轻武,每有武将领兵在外,必有一文臣位在其上,还有诸多的监军太监,那些人根本不懂军事,致使将领遭受掣肘,常尝败绩,有的饮恨终生啊!”
卢象升本来谨慎的很,这样议论朝政是不应该的,可他今天觉得救的这个小孩子挺不凡,而且极有见地,说的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了,所以一激动,嘴巴就没了把门的,当然,崇祯那个拍马屁般的小故事也起到了作用。
我点点头,想要看看卢象升到底有多少能耐,询问道:“建斗兄说的对,可是有句话说的好,以史为镜,本朝以文官挂帅也不是全无道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避免了内部的军事冲突。
建斗兄请想,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不世雄才,能够统驭部下的将领,可之后呢?如果宋太祖不杯酒释兵权,那么有宋一朝,可能早就覆灭了,再说唐朝的藩镇之祸,最后大唐不就是毁在了领兵自重的朱温手里嘛!所以说重文轻武也是有好处的,建斗兄以为如何?”
卢象升没想到崇祯先是拿出本朝重文轻武加以批评,现在又反过来维护这个政策,把他弄的有点晕,但是仔细琢磨那些话,又句句在理,让他沉思起来。
卢象升思索良久,以掌击地道:“听小兄弟的话,让人深思啊!建斗不才,以为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并济,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啊!”
“建斗高才啊!象秦朝元朝,武力强大,谋臣名将辈出,但是却迅速的灰飞烟灭;两宋的文化何其鼎盛,文臣更是当道,可却屡屡遭受外族的欺凌;只有开国时的汉朝唐朝,文韬武略并重,才传承了三四百年。”
这个道理在后世的时候是浅显易懂的,和谐社会还需要武力保障呢!可在这个时代却很难以理解,因为思想都被束缚住了,卢象升能一下子就明白其中的精髓,可见为人极其聪明。
“惭愧,实在是惭愧,山野遗明珠,有志不在年高,小兄弟才是高才啊!”卢象升对崇祯很佩服,崇祯的一席话使他的心境一下子开阔了不少,足以成为他的老师啊!
我微微一笑,道:“其实强兵才是最好的办法,一旦士兵个个勇悍有度,那么无论是谁指挥他们,攻城略地都会无往不利,所以说兵贵精,而将贵智,当然了,将领智勇双全就更好了,打胜仗的机会更大。”
卢象升刚想说话,就听见树林外面传来马匹的嘶鸣声,他转身往外看,一大队官兵由远而近,看其队列就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心中大为安定,这表明前来的队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