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生于1967年,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付庄村人,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亲过土,种过地,养过猪,有些人对自己的农民身份是不齿的,而我却感到骄傲。农村的广袤大地所能教给我的生存技能、交往艺术、生活智慧、投资方法和哲学思想,拥挤和世俗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教会我。我一直以我的农民身份为荣。我以前是农民,现在是农民,将来还是农民,这是我最质朴、最本源的身份,我一辈子都喜欢这个身份。

    我十来岁的时候,感觉自己和同学、伙伴们相比,是比较傻、比较呆,或是比较另类的,似乎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

    和同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他们说到一个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他们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是“另类”,所以常被玩伴们取笑。我也觉得自己就是比他们笨,智慧不如别人。

    慢慢地,我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因为一说话就是错的,就是跟不上“潮流”的,甚至见人都会脸红,走路不敢抬头。

    不过,我内心是个不服输的人,我不喜欢自己那样的状态,我想要比其他小伙伴更优秀,更善于交流,更被别人认可。于是,我默默地观察、学习和模仿我所“仰慕”的大人们的言行举止。比如,我去留意他们见面第一句话怎么说的,“你们家的收成怎么样啊?今年种了几亩地啊?”,一听到这些“有用”的开场白,我就暗暗记下,并告诉自己千万别忘了,以后自己也可以用。就这样我不断学习、模仿,不断体悟、提高,到了我成家立业的年纪时,似乎自然而然都能熟练应用了,村里人也都说我为人大方、处事贴切了。

    我喜欢和老年人沟通,用心向他们学习,因为很多的人生经验和生存技能是他们几十年的生活感悟和成败总结,是他们人生的精华所在。向老年人学习,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年轻人来说都有莫大的帮助。对善于学习、善于吸取经验的人来说,向老年人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成长速度相对快一点,错误少犯一些。

    记得在七八岁时,我听到了司马光的故事,说他从小就是个有心人,擅于思考、懂得向身边的大人学习,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大家都急得不知该怎么办,司马光却非常镇定,抱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了那个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突然有所领悟:要做成事,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所谓的有心,就是指平时看到、听到一些有用的、有启发的事情,就用心去学习、领悟、总结、应用。

    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有心人,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有所体现,就会在他的学习态度、处事方式上表现出来。主动地、持续地、充满热情地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智者”、“能人”学习,并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中成长,这是有心人在学习进步方面的重要特征。

    小时候,我从老年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树立了较多的处事原则,很多当年学到的、总结的处事方式到如今也是适用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小时候就确立直到现在也在运用的处事理念。我从小喜欢听老年人讲话,喜欢和他们聊天,反而不太喜欢和小伙伴们玩耍,直到现在我和同龄人的共同语言也比较少(反而和比我年长很多、比我年轻很多的“有缘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我从十几岁开始,出门从未被偷过东西。因为我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出门要怎么防备,身上带着钱,在表情上、语言上、行动上要怎么表现才能不被“贼人”关注。比如坐公交车,人多的时候别着急上车,让别人先上车,自己最后一个上,用“你挤我退”的方法,不给“贼人”动手脚的机会。多年来,我出门在外也从未中过坏人们骗人的圈套,那时骗子比较多,什么翻牌的、套圈的、撒瓜子的、丢人民币的(一捆假钱,骗你说捡到了钱一起分)、利用健力宝易拉罐中大奖的等。因为我经常听老人讲“想巧就有拙”、“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人不图三分利,没人起个早五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从老人身上学到的智慧确定了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标准。

    在我十五六岁初中还没毕业时,我会攒钱到新华书店和书摊上买书看。那时很多同龄人喜欢看故事书、小说,我则喜欢看一些知识性的书,特别是农业方面有针对性的书。这些书有的是关于种植、养殖的,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或是养猪、养鸡、特种养殖等,也有关于天气、农谚的书。我一般一个晚上不睡觉,十来个小时就能看完一本。这些书对我以后种大蒜、养猪、做期货投资都很有帮助。

    我岳父是个懂天文、历史的人,在第一次见他之前我留了个心,在几天时间内看了好几本历史方面的书,这样和他聊天才会有共同语言,才能获得他的好感。我正因为知道自己笨,才迫使自己提前准备、提前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养成了把事物研究透彻的习惯,这对我以后的生活、性格、处事、做生意、做投资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父亲对我的影响
о米о花о书о库о ;http://www。7mihua。com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个能人,他在村里和周边小范围地区有着很好的声望,大家都愿意和我父亲聊天,遇到事情愿意听我父亲的意见,做生意愿意和我父亲合作。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很早就开始“做生意”了,在毛主席时代,他就贩过鱼、宰过羊(我从小没少喝羊架汤),后来就去做贩卖皮毛、买卖金银器等生意。

    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很能吃苦、敢于闯荡的人,在他同辈人当中,算是出去闯荡比较多的了,父亲除了把地种好,还有一定的生意头脑,很多“商机”他总能先人一步看到,并且敢想敢做。父亲也非常节俭,能花一块钱办的事情,绝不会花两块钱,能自己做的事情,绝不会花钱请人做,我们一家在父亲的“经营”下,生活水平上在村里算是比较领先的。

    父亲这一代人,是伟大的。在国家苦难的时候,他们默默地自我坚强,在国家需要发展的时候,他们辛苦劳作,为国家创造财富。在他们的心目中,劳动创造是光荣的,好逸恶劳是可耻的。他们为这个国家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过分的要求,甚至连一些合理的要求都不会向政府提出,他们只是默默耕耘,至于回报,能有一些就满足了。他们的劳作,几乎是停不下来的,如今父亲已经70多岁了,还在干活。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的生意思维、勇敢果断都是从父亲身上耳濡目染学到的。只是父亲的节俭我没有继承,在父亲眼中我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为此父亲经常会“教训”我。

    我感觉自己从小就有“投机”思想,能花一个小时就做好的事情,就不愿意花两个小时,能花点小钱请别人做好的事情,就不愿意自己做,能不通过劳动只通过投资买进卖出就赚到钱的事情,就不愿意用劳动去换取财富。在父亲眼中似乎我不愿意好好“干活”,有时候他会说我生性懒惰,认为我不脚踏实地。我的“投机思想”和“投机行为”,父亲是看不惯的,他经常会反对我的一些“不务实”的想法和做法。

    我是一个好自己做主的人,父亲也是一个喜欢做主的人,这一点我是从父亲身上遗传的。但两个喜欢自己做主的人在一起,就难免会有点小矛盾。我做的某件事情如果他看不惯,可能会教训我。

    不过,总体上父亲还是开明的。我很感谢父亲给了我自由思考的环境,让我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很感谢父亲给我相对自由的空间,让我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在意见不合时,父亲会和我争论,甚至明确反对我,但这些都只体现在语言上,一旦我决定要做的时候,他还是会支持的,至少不会在行动上干预我、反对我。
父亲口中的韩信 给我很多启发
    父亲这个人是个朴实、沉稳的人,他只是闷头做实事,很少和我聊聊天、讲讲故事,但还是给我讲过一个关于韩信的故事。

    后来我长大了,对楚汉相争时期的韩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父亲给我讲的这个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的,不过我没有去深究,因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的意义在于它能给后人多少启发,而不是它的真假程度。

    父亲说,韩信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他们家地有千顷、楼有百间、银子压塌了楼板、骡马成群(意思是说韩信家是大户人家,家大业大,有很多财富)。在韩信“高不过膝、粗不过掐、黄皮寡瘦、抠了着个眼”的时候(这是夸张的说法,说的是在韩信年纪很小的时候很瘦弱),就很聪明、很有智慧。1米1花1书1库1 ;__

    有一次丫鬟叫他吃饭,他不吃,躺在床上。丫鬟叫不起来,就去禀告他父母。父母叫他,他还是不起。父母就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他说“让我吃饭也可以,得让我当家一年”。

    父母听了,心想“这小孩,又瞎闹了”,以为他在玩耍、胡闹。

    可韩信说“不让我当家,我饿死不起!”,父母看他是认真的,怕他饿坏了,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也就答应他了,想着家里反正有钱,一年当家当坏了也损失不了多少,无大碍。

    韩信就真的当起家来了。到了开春种地的时候,管家问。“小少爷,咱今年地里种什么呀?”

    韩信答,“种黍子。”

    管家又问,“种多少啊?”

    “所有的地全部种上!”

    管家心想“这小孩当家,尽会胡闹。”(黍子这个作物单产低,只是在一些地力不好的地块稍微种一些,当做杂粮,换换口味。)

    不过既然老爷已经允许他当家了,也拿他没办法,管家只好让雇工们把所有的地都种上了黍子。

    黍子种上后,他不让家里的雇工们下地干活,进行田间管理,却让他们去喝茶,到树荫下休息。

    浇水、除草等下地劳动的事情,韩信全部让家里的小姐、姑娘们去干,不去干活就不让吃饭,还得挨罚。小姐、姑娘们心里对他是咬牙切齿“你这小鬼,发神经,整我们干嘛!”。村里的人也都笑话韩信。这让家里的大人们哭笑不得,搞不懂他想干嘛,对他的做法都无法理解,但因为答应让他当家在先,也只好由他了。

    小姐、姑娘们原本一个个不下绣楼、细皮嫩肉,哪里经得起风吹日晒,没过几天,一个个脸上都晒得崩起皮来。一两个月后,她们都变成了又黑又瘦的“丑小鸭”。

    到了秋天,黍子收获的季节。朝廷发下榜文,比往年高了很多的价格大量收购黍子,民间的黍子价格涨了好几倍,韩信家由此赚了不少钱。这时人们开始对韩信有点佩服了,“这小孩真神,他怎么知道朝廷会收黍子,黍子会涨价啊?”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派人来选美,到了韩信家,一看家里的小姐、姑娘们一个个又黑又瘦、都不美,一个也没被选上。

    话说当时的皇帝是个昏君,喜欢在旱地上放黍子,然后在黍子上面走船玩,选美过去的女孩有的拉船,有的陪他玩,他喜怒无常,很多女孩都受罚、受罪。这下韩信家的小姐、姑娘们开心了,多亏韩信让她们躲过一劫。人们都说韩信能掐会算,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过了一段时间,韩信当家的事情越传越远,有一天传到了朝廷,皇帝一听,这小子厉害大了,我心里想的他提前全知道了,这还了得,要是他长大了造反怎么办,我不是他的对手啊!于是派了一员大将去杀韩信。这大将就骑着大马、拿着大刀来找韩信了。

    有一天,韩信起床后,走到父母身边,给父母跪下磕头,说,“我以后不能在二老身边行孝了,你们要多多保重,我要走了。”

    父母追问原因,韩信摇头不语,只是说,“你们别担心我,也不要打听我的去处,我没事。”父母不知为何,也舍不得他走,但是“管不住”他,只好由他走了。

    大将到韩信家,一看韩信已经逃走了,就马上去追他。韩信还小,跑不快,眼看就要被大将追上了。于是他心生一计,在一个坟头下边拉了大便,还在大便边上撒了一泡尿,然后头枕着大便,脚搭着坟头,头朝下,脚朝上,睡了。

    大将追上了韩信,一看,原来是个傻子,杀他何用,传言不实。就决定不杀了,走了。

    大将回朝廷复命,军师说,“你被韩信耍了,这是他的计谋,现在你赶紧去,这次一定要把他杀了。”

    韩信知道大将又来追杀他了,逃到大江边的一颗大树下时又心生一计,咬破手指,在这棵大树上用血写下“某某死于此树下”,树下有很多蚂蚁,蚂蚁过来吃血,爬满了这些字。

    韩信找了一条小船,过江而去。

    大将到这棵树下,看到很多蚂蚁,而且这些蚂蚁刚好排成了“某某死于此树下”,心想韩信应是上天指派的人物,现在上天要我死,天命不可违,我就死吧。于是就拔剑自杀了。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诞?估计父亲也是听说书的人说的),但它却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故事中韩信的智慧如此之高、预测如此之准,真是神奇。这个故事对我人生的指导、投资的指导也有一定的意义。韩信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通过这个故事,我为韩信总结八点:第一是熟悉环境,第二是了解对手,第三是用心观察,第四是准确预测,第五是巧用谋略,第六是沉着应对,第七是临危不乱,第八是进退自如。
人小胆大收黄金
θ米θ花θ书θ库θ ;http://www。7mihua。com
    我小时候不聪明,学习成绩不好,1985年八年级后(当时小学五年制、初中三年制,八年级念完即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又是在农村,也就没有再读书了。

    我在念初中时,家里做买卖金银器的生意(改革开放后,银行需要金银,而百姓则有了做生意的许可和勇气,便把家里藏着的银币、银器、首饰等卖出去,获得一点收入用以改善生活或投入生产、生意),父母把银器从周边的农户手中收购起来,卖给银行。记得当时质量、含量不等的银器只有30元…100元一斤。

    因为家里做金银器买卖,我从小就对金、银、铜、锡等比较懂,一般拿在手里看一看、捏一捏、掂量一下,就知道真假和大概的成色。

    父母经常会出去收购金银器,很多时候,放学后就我一个人在家。父母做金银器买卖的生意在我们村和周边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所以也有一些上门客户带着家里的金银器“慕名而来”,放学后我就在家里接待客人,有时候也就自己做主收下一些金银器。

    我虽不聪明,但从小就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也喜欢做生意,感觉在父母的熏陶下,在自己的学习、模仿和摸索中,有了点生意头脑、有生意敏感度,也由此,我对有把握的事情会充满自信,甚至过于“大胆”。

    有一天,父母都出去了,我刚好放学在家(初中),李屯村来了一个卖“金克子(音)”、“银垛子(音)”的人,所谓的金克子就是一小两(十六两一斤,31。25克等于一小两)一个小金元宝,所谓的银垛子就是各种式样的银块。那个金银贩子因为知道我家是做金银器生意的,主动找上门来推销。

    当时我十六七岁,一个人在家,既然这个金银贩子来了,我就招呼他。我手里拿起他想要卖给我们的金克子,看一看成色,掂一掂分量,摸一摸质感,我就知道这是真的金子。于是就和他谈价格,谈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我就自己做主买下了。

    这个金克子,重一小两,就是31。25克,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要上万块钱,当时只要几百块,但即便是几百块也是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我一个“小孩”就做主把它买下了,还真让那个金银贩子吃了一惊。

    我当时为什么敢买下这个金克子,一方面是因为家里本来就是做金银器生意的,常看常摸,也就知道真假了,之前父母在整理、处理金银器的时候我经常在一边看着或者帮忙;第二方面我还算比较好学,特别是和“做生意”有关系的事情,我很愿意学,父亲做了多年小生意,我也跟着学了不少“商业知识”、“交易逻辑”和“谈判技巧”;第三方面,我觉得可能也有一点自信的因素,甚至是自负或者说是虚荣心的影响,我想证明自己是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谈价格,有能力做生意的人。

    父母回家后一看买的是真的金克子,价格也合适,就没说我什么。

    不过我后来想想这个事情,是稍微有点后怕的。如果当时买的是假货,会给家里造成不小的损失,估计要被父母大训一顿。
买卖银器比年长者做得好
    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从城市吹到农村,当时的社会,工作机会变多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时正处在商品奇缺的阶段,几乎贩卖任何商品都能赚钱,如今很多的知名企业家,都是从那会儿的摆地摊、贩小货开始的。而我,一个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毛头小伙”,在父亲的熏陶下,在自己“商业理想”的引领下,也成了“小贩大军”的一员,开始了我至今都历历在目的“商业旅程”。

    初中毕业后,我就骑着自行车,和父亲的两个朋友,三个人一起出去做收购银器的生意。当时,父亲还不放心我一个人出去,一方面怕我涉世未深被人哄骗,另一方面也担心我的人身安全,所以和两个朋友商量了带我一起出去,这样好有个照应,也希望我多向长辈们学点东西。

    但收银器的事情,虽说是两个长辈带我出去的,实际效果却是我做得更好一些。每次出去,似乎我的收获要比他们多一些,收到的银器质量也要比他们好一些。这可能是我家里原本就是做金银器生意的,我跟着父亲学习摸索,有了一点基础;第二我肯吃苦,他们跑10公里,我愿意跑20公里,他们拜访100户人家,我愿意拜访200户人家;还有我的胆子比较大,主见也比较大,自己心里确定了,就敢尽快做主把生意做成;另外就是我比较用心,和别人谈生意讲策略,人多的时候,我就先发一圈烟,然后再和卖家谈价格,这样生意容易谈成,人容易站在我这一边,帮我说好话,哪怕不说坏话也好,不然人多嘴杂,说什么的都有,一句不好的话我的生意可能就吹了。

    收银器的一年时间里,我骑着自行车几乎走遍了周边的乡镇,也去过曲阜、临沂等地。刚好那个年纪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骑自行车几个小时也算是锻炼了,这也为我虽然不算高大却比较健康的身体打下了基础。

    我记得在山东曲阜收到过一个德国老怀表,这块表有个银链子,表的里外也有银,德国货的质量就是好,我估计那东西有年头了,还在正常走字,当时我一眼就看上了,摸在手上就知道是真的,就和卖家谈价钱,最后几块钱就买进了,卖出的时候赚了不少钱。

    我还记得当时卖过手镯,是铜镀银的,很受农村妇人的欢迎。

    关于买卖金银器,还有一件说得上危险的事情。

    由于各地白银的价格不同,就产生了很大的盈利空间,记得当时在山东收银币是5元一个,而拿到福建福州去卖给当地的银贩子则是10元一个(福州的银贩子再卖出去则更贵),整整一倍的利润,这是巨大的盈利,虽然当时国家不让跨区域卖,但面对如此之大的利润诱惑,还是有人愿意冒险的。当时,有些贩卖银器的人一次性在山东收2000元,然后去福州卖,一个来回就能赚2000,我感觉这2000元(1980年前后)比现在的20万还值钱。

    当时,我父亲和他的合伙人就做过把银器从山东贩卖到福州的买卖。他们把银器贴身缠好,再穿上衣服。从山东坐火车到福州下车,和那里的银贩子接头。如果成功了,就赚一大笔,如果被公安抓住了,则亏一大笔。福州的公安抓得比较严,在火车站看谁眼神不对,看谁闪躲,就查谁。据说当时福州火车站有个“杨‘鹰眼’”,一抓一个准,一般人逃不过他的眼睛。我父亲没有被抓过,可他的合伙人被抓过一次,亏了钱,所以后来他们就不敢去了。

    我当时还在上学,没有参与,但听我父亲说起的时候,我就说,“既然福州下火车可能被抓,那就不要从福州下,先坐大巴到江苏徐州,转小巴到南京,再坐大巴到温州,再转车到福州周边的汽车站,然后下车骑自行车到福州,这样就不会被公安抓到了,即使公安查,拿出车票给他看,也看不出是从山东过来的。”不过我父亲因为亏了一次,就没有再参与了。
一心想着办大事、赚大钱
    一个人有理想、有目标,不一定能实现,还需要不断地努力,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坚持、去克服、去创造,才可能达到目标。

    至于事情做成了能赚多少钱,则要看这个人的心胸有多开阔,如果心胸不够开阔,要么赚不到大钱,要么赚到了大钱也要“吐回去”。

    我似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目标,十几岁就有了明确的创业梦想和模糊的投机思想,想着自己长大后要去做很大的事情,要去赚很多的钱。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在后来的实践中做了很多“生意”,从很多层面去寻找做大事、赚大钱的门道,要是看准了,别人养几头猪,我就养几十头,别人种一亩大蒜,我就种五亩,只可惜自己的出身、环境和本钱都有很多限制,很多大机会要么无法参与,要么只能少量参与,根本就不可能做大(当大蒜从3毛涨到1块5的时候,我只能光看着;当大豆、绿豆、红小豆价格大涨的时候,我都无法参与)。而我后来做期货则是看中了它的杠杆,并一开始就重仓交易,我觉得期货的放大功能把我的很多制约都解决了,我只需在期货市场放手一搏就相当于把现货市场很多不能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只不过期货这个游戏赚钱的速度快、亏钱的速度更快,对人的考验程度提高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所以做期货承受教训和挫折是难免的,甚至是经常的。9米9花9书9库9 ;http://www。7mihua。com

    从小到大,我的理想是坚定的,目标是远大的,也足够努力,足够坚持,足够自信,从不放弃,但在2009年之前始终没有赚到大钱,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我在2009年之前的“心还不够大”。心胸的开阔,是靠磨练出来的,我一开始“心不够大”,因此做小生意、养猪、种大蒜都赚得不多,做期货更是赚不到钱,即使赚到了也还了回去,从2000到2009年初,花了9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在期货市场获得成功。

    到了2009年,之前无数的失败、屈辱、煎熬没有把我打倒,我的心被这些失败、屈辱和煎熬慢慢地撑大了,钱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所谓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坚持就是胜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功力到了,方法得当,总有一天会成功。
每个人都可以打破局限
    现在想来,我儿时原本是一个沉默寡言、智慧和见识都低于玩伴、不善于和别人交往的人。正是少年时有着隐约而远大的目标,并且经常用心去感悟丰富繁杂世界蕴含的简单之美,让自己从年长者的行为和交谈中观察、学习、模仿,然后逐步衍化变成自己的生活技能。而青年到现在,我竟成为村里较受欢迎的人,大家都喜欢和我交往,认为我识大体、明事理,大家对我的看法和反应又反作用于我,正向激化我,让我进一步学习更好的为人之道。

    任何人的外部成长环境必然有相关局限和不利因素,只是每个人遭遇的局限和不利不尽相同而已、或多或少而已。贫困的人有物质的烦恼,富裕的人有精神的不快,农民有农民的局限性,市民有市民的冷漠感。任何人就他自己这个个体本身,也必然不是完美的,即使美,也是有缺陷的美。所以每个个体都必须用心去体悟,努力去学习,坚定去改变,积极去提高,才能适应当下环境及其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s米s花s书s库s ;__

    人生在世,赚大钱很难,而做好人更难,做好期货则是难上加难。做人应是人世间最难的事情了。若人没有做好,即使取得一时的小成绩,最后终究是成不了事的。只有把人做好了,事情才能做好,才华才有用武之地,财富才会来。

    若我少年时不用心体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不用心向长者学习为人之道,那么我后来投资大蒜、棉花去陌生的地方实地调研时,恐怕也难和素未谋面的蒜农、棉农、贩子等打成一片,不打成一片,便不可能获得真实、深入的第一手信息,也就无法形成坚定的投资方向。所以,回头来看,2009年大蒜的翻身之战,2009…2010年棉花的亿万盈利,若没有少年时打下的“为人”基础,倒也是成不了的。
贩卖皮毛 辛苦不赚钱
    银器生意做了一年,生意就大不如前了,当时做买卖银器生意的人应是把周边地区农户家里的金银都收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开始了五年“小生意人”的生涯,当时我买卖过皮毛、皮鞋、塑料桌布、服装,期间还养过羊。做生意去过的地方不少,比如山东郓城、巨野、菏泽、江苏徐州等。

    1989年,22岁,我结婚了,第二年生下女儿。我们那个年代,在农村,一般只要到了法定年龄就会结婚生子。当时我也是等满22周岁去领结婚证,结果民政局的人一看我的户口是1966年的,比我实际出生早了一年,可能是当时登记户口的时候父亲有意多报了一年,或是农村里一般报虚岁,当年登记户口的人弄错了。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