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1937年10月到1938年4月,贺巨才所在的344旅一直在晋东和冀西的太行山地区活动。天刚亮就宿营,天快黑了就出动打击日寇,从日军手中夺回大片失地,打了很多胜仗。八路军对日作战的胜利,严明的纪律使八路军深受老百姓的拥护,人们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37年年底344旅由原来的两个团687团和688团扩编为三个团,贺巨才所在的二营集体调到新成立的689团,689团团长是韩先楚。贺巨才任689团二营五连一排排长。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撤离,八路军所到之处都是无政府状态,为了便于部队活动,便于打击日本鬼子,成立抗日政权成为部队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上级指示,依照红军的传统部队每到一个村庄都发动群众组织“自卫会”,以“自卫会”的形式对抗日寇的“维持会”。成立“自卫会”一般是召集村民开会,会上组织大家控诉日寇的暴行,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选出自己最信任的人组成“自卫会”。一般由五人组成,一个主任,其余有管青年的管妇女的管武装的。
有了“自卫会”部队的活动就更好开展了,“自卫会”收集日寇情报给部队,帮助部队打击日寇。八路军对日作战不断取得胜利,“自卫会”的活动更加积极,使得日寇的“维持会”维持不下去了,不少“维持会”在白天日本人来了就打太阳旗应付日本人,暗地里向抗日政府和八路军提供日寇活动的情报。还有的“维持会”本身就是我们的“自卫会”。
对那些死心塌地为日寇卖命的汉奸,抗日政府根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规定坚决打击。在广灵和繁峙县就处决了几个汉奸。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政府成立了,八路军建立了自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频繁的对日作战,大小胜利不断,收复了不少失地,使得日寇不再小看八路军的力量。1938年的4月,日寇组织了数万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九路围攻。
有一路日军占领武乡县城后又向马庄方向侵扰。八路军344旅689团奉命追击到马庄,在一个山头上和日军对峙。在八连进攻失利,八连连长马文波(北京人)牺牲后,上级命令五连接着进攻。五连长潘军发(河北人)命令二排向左,三排紧随插到日军右侧,对日军进行右侧射,把日军的火力压住。这时,有一小股鬼子向五连阵地运动,贺巨才从身边的战士手里拿过一支枪就向这股鬼子射击。
“排长,五个,打倒五个!”
“注意隐蔽!”“怎么没听到连长的叫喊啦!”潘连长平时打仗喜欢大喊大叫,现在怎么没声音了。
“去,看看连长,有什么情况回来讲!”
不一会儿,战士回来了,“排长,连长和指导员都牺牲了。营长说这边由你指挥,坚决把这股鬼子消灭掉!”
“打!狠狠的打!给连长和指导员报仇!”
枪声更加激烈,打得鬼子连头都不能抬。终于在两面夹击下鬼子退了下去。没多久,又有一队鬼子在炮火掩护下,攻了上来。就这样反复多次,在天黑时鬼子除一部分逃走外,大部分都被歼灭。
这次战斗我们牺牲也很大,二营长阎东山,五连长潘军发,五连指导员,八连长马文波,副排长赵红云,副班长高占胜,贺巨才的入党介绍人刘国治都牺牲了,四连副连长张万英被鬼子的炮弹炸得连尸身都没了。他们都是红军老战士。还有很多记不起名字的同志都牺牲在这里。
这次战斗是胜利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最后一仗。战斗结束后,朱总司令给战士们总结了平型关战斗和这次粉碎九路围攻战斗胜利的重大意义,还讲了今后对日作战的方法和策略。
由于689团在这次战斗中伤亡太大,总司令把689团调到129师后方司令部驻地河北南宫修整补员。经过连夜急行军在5月初689团到了南宫,归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直接指挥。
距离南宫不远有个县城叫威县,被日本鬼子占领着。这对我们八路军开辟冀中冀南根据地妨碍很大,上级决定把威县的日本鬼子赶走,能消灭掉更好。攻打威县的任务交给了115师689团。689团有3个营,三营安排埋伏在城外公路旁,准备打援兵,一营主攻,二营做预备。
五月九日晚,团长下达了攻城命令,一营在营长王德云带领下很快攻上城墙,消灭了敌人的巡逻队,占领了东门,很快又打到了北门。大约十点多钟,团长命令贺巨才所在的二营加入攻城作战,接着团特务连也攻了进去。
战斗打的异常激烈,一直打到第二天天亮,敌人还在顽强抵抗,团长命令把队伍撤回。
日军驻威县的部队受到严重打击,三天后偷偷的离开威县,同时附近七个县城的日军也撤走了,战斗的目的达到了,不过,我们也付出大的代价。
威县战斗我们八路军115师689团一共牺牲了114人,其中有才调来不久的二营营长,五连副连长,五连只有12人没负伤,贺巨才排只有2个人没牺牲。贺巨才在城墙上被打伤后摔下城墙。韩先楚团长在战后的大会上难过的话都讲不出了。
贺巨才和所有负伤的战士都送大一二九师驻南宫的后方医院养伤。在医院,地方机关团体纷纷来慰问,韩先楚团长和其他团首长更是一一握着伤员的手对大家进行慰问鼓励。
贺巨才在医院住了三个月,没等完全痊愈就要求出院回到部队,在689团三营任排长。不久又投入新的战斗。
贺巨才回到部队后不久,就又开始战斗了。连续几个月都是和伪军作战;活捉了苏明其。十月又在庙口战斗中消灭了胡全楼的伪五军。战斗中689团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十月底,689团和688团会合后又回到山西太行山区活动。
贺巨才因伤没有完全痊愈,被调到旅教导营边学习边休养。学习了六个多月,调到政治连当排长。1939年秋天,由教导营学员和抗大学员组成干部游击大队,贺巨才被任命为二大队十一连政治指导员。
游击大队由旅参谋长鲁少武(大队长)带领经过四十多天的长途行军到达冀鲁豫根据地和崔(田民)杨(得志)支队会合。
1940年正月打退石友山的进攻,接着又消灭了丁树本。队伍扩大后成立了二旅,贺巨才所在的五团就随黄克诚司令员南下,到六、七月部队到达淮北。
在几千里长途行军中,部队战斗减员不少。首长得知当地抗日政府盱凤嘉县有个独立营,缺干部,就派一营副营长李成东,三营教导员张家志和贺巨才到这个独立营工作。李成东任独立营副营长,张家志任政委,贺巨才任新成立的三连指导员。
00、八路军344旅大扩建
第344旅(1938年2月24日奉集总命令;由正太路北到晋东南;归第129师指挥)
旅 长 徐海东 杨得志(代) 政治委员 黄克诚 副 旅 长 杨得志
参 谋 长 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副 主 任 谭辅仁(谭甫仁)
第687团
团 长 田守尧 政治委员 吴信泉 政治处主任 李雪三
第688团
团 长 陈锦秀 韦 杰(后) 政治委员 何柱成 刘 震(后) 副团长 覃 健
参谋长 张赤民 政治处主任 刘昌恒
第689团
团 长 韩先楚 政治委员 康志强 政治处主任 黄惠良
独立团(1938年12月成立)
团 长 刘 震 政治委员 高农斧
挺进纵队(1938年12月与其他部队合编为特务团)
纵 队 长 韦 杰 覃 健(后) 政治委员 常玉清
1939年6月
第344旅
旅长 杨得志 政治委员 黄克诚 副旅长 田守尧 参谋长 韩振纪 政治部主任 崔田民
第687团
团长 何振亚 政治委员 吴信泉
第688团
团长 韦 杰 政治委员 何柱成
第689团
团长 韩先楚 政治委员 康志强
晋冀鲁豫支队(1939年3月,将1938年12月成立的第344旅独立团、特务团和黄河支队等地方武装合编组成冀鲁豫支队,下辖五个大队,建制属第115师。1939年底增建独立大队和豫北大队,另辖有清丰独立团和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
司令员 杨得志(兼) 政治委员 崔田民 参 谋 长 卢绍武 政治部主任 唐 亮
第1大队
大 队长 刘 震 政治委员 李雪三 参 谋 长 耿良太 政治部主任 周正华
第2大队
大队长 覃 健 政治委员 常玉清 副大队长 冀炳南 参 谋 长 张赤民 政治部主任 南偕池
第3大队
大队长 鲍其祥(鲍启祥) 政治委员 刘诗松 副大队长 张耀汉
第4大队
大队长 吴大明 徐茂礼 政治委员 王石均
第5大队
大队长 胡继成
1940年2月6日,我八路军第二纵队奉命于山西省陵川、平顺地区编成。原第三四四旅旅部编为纵队部。纵队司令员由八路军左权副参谋长兼任(5月以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下辖新编第一、第二、第三旅和第三四四旅(旅部由原三四四旅机关部分人员扩充而成)及纵队教导营。
新编第二旅(简称新二旅,下同)由冀鲁豫支队的第—、第二、第三大队编成。旅长田守尧(当时在延安学习,8月到职,先由杨得志兼)、政治委员崔田民(兼,后为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供给部部长刘炳华、卫生部部长刘胜望。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团长傅春早、政治委员周正华;五团团长覃健、政治委员贺大增;六团团长胡继成、政治委员的鲍启样。
第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唐亮(后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所辖团原编制、番号不变。第六八七团团长张天云、政治委员张池明;新组建的第六八八团由六八七团二营(六八七团所缺的二营由晋东南扩大的地方武装编成)和冀鲁豫支队五大队及内黄县大队编成,团长盛世坤、政治委员朱士金;第六八九团团长王德荣、政治委员王德贵。
1940年7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电今,我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两部的司、政、供、卫机关合并为纵队领导机关。吴芝圃任纵队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
下辖四个旅,即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
原二纵新二旅编为四纵二旅,下辖第五、第六团,干部任职不变;
原二纵三四四旅编为四纵四旅,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干部任职不变;
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团编为四纵五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下辖第十三、第十四团;
原新四军六支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三团编为四纵六旅。旅长谭友林、政治委员赖毅。下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纵队直辖涡县独立团、特务团和睢、杞、太各独立团。
另设有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政治委员吴芝圃(兼)。
1940年7月中旬,八路车第四纵队重新整编。以第四旅(欠七团)、第五旅和第六旅编成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8月20日,黄克诚所部奉命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及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合编为人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同时仍兼第四纵队政委)、韩振纪任纵队参谋长。 原八路军第二纵队领导机关改为第五纵队领导机关。下辖三个支队:以苏鲁豫支队(原人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编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参谋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供给部部长郑善康、辖第一、第二、第三团; 以四纵的二旅和四旅七团(即六八七团)编为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下辖第六八七团和第五、第六团。以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一部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副支队长孙象涵、下辖7、8、9团。
1941午9月9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决定,四师十旅与三师九旅对调,其旅、团编制、番号不变。九旅旅长张爱萍升任三师副师长。为充实十旅,将四师十一旅三十三团千余人编人十旅。同时,从十旅调出红军时期入伍的战斗骨干千余人(内有营、团干部16名)留在四师工作。20日。我十旅到淮海区。至此,我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各部队全部归建,为创建苏北抗日报据地准备了力量。
1942年8月盐阜区反“扫荡”结束后,为了加强和扩大地方武装力量,新四军三师以二十四团的一营、三营实行地方化;一营和建阳地方武装合编,组建建阳县大队,三营和涟东地方武装合编,组建涟东县大队。二十四团—营、三营由阜宁县大队和二十二团十二连、师特务营二连补充。
1942年12月,新四军三师决定将十旅全部和七旅部分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二十九团和二十一团一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三个小团。
第一支队活动于东灌沭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九团团部组成,辖第一、第二、第三团:一团由旅特务团二连、三连编成,团长惠占彪(后叛变)、政治委员刘镇山,活动于沭阳地区;二团由滨海大队编成,团长汪洋、政治委员吴书,活动于灌沭地区;三团由二十九团二营编成,团长陈大海、政治委员汪兴民。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灌沭地区。
第二支队活动于沭宿泗地区及运河特区,支队部由淮海军分区机关一部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四团由泗阳独立团编成,团长王业奎、政治委员李干城(兼)。活动于泗沭地区;五团由沂河大队和原二十九团三连台编而成,团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晃福祥(兼),活动于宿迁地区;六团由二十九团的一连、二连、十连、十一连和一个重机枪排编成,团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该团为支队的机动部队,主要活动于泗沭、宿迁地区。
第三支队活动于潼沭海地区辖第七、第八、第九团:七团由沭河大队三营(原东海大队)编成,团长宋耀南(兼)、政治委员李登云,活动于东海地区;八团由沭河大队一营(原沭河大队)和原二十八团二营五连编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郭水昌,活动于潼阳地区;九团(后)由马陵大队编成,团长张德胜、政治委员李石清,主要活动于宿北地区。 第四支队活动于淮涟地区,支队部由:二十一团机关一部及该团一营和地方武装组成。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十团以淮阴独立营为基础编成,团长周良贵、政治委员李启明(兼),活动于淮阴地区;十一团由涟水独立团编成,团长陈书同,政治委员龙光瀛(兼)。活动于涟水地区;十二团(后)由涟水县总队编成,团长白辉先、政治委员李振山,主要活动于淮涟地区。
1943年1月七旅二十一团率团直一部和三营与建阳县总队合并为建阳县总队,二营与盐城大队合编为盐城县总队,马仁辉任总队长;该团另两个连到射阳县扩编为射阳县总队。
1945年4月为增援皖江地区。师首长当即决定抽调淮海第二、第三支队和一部分地方武装编成。任命淮海军分区副司令员覃健任旅长,淮海二支队支队长冯志湘任副旅长,该支队政治委员石瑛任族政治部主任。独立旅机关由十旅抽调部分机关于部组成。旅直设特务连和通信等分队。下辖第二、第三两个支队:第二支队支队长喻和坦、政治委员蔡永、第三支队支队长张竭诚、政治委员李少元、副支队长惠占荣、参谋长王志增。支队下辖团(小团)。全旅共5000余人。
为补充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师决定抽调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各一部组建淮海军分区新一团和新二团。新一团由淮海一支队各团和军分区警卫营抽调一个建制连和泗沭、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抽调一部组成。团长肖志松、政治委员显福样、副团长陈大海、参谋长王潭、政治处主任陈绍昆。下辖三个营;新二团由淮海四支队各团抽调一个连和谁阴警卫团一个营、一个警卫连以及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一个连组成。团长吴大林、政治委员吴书、副团长陈玉才、参谋长侯才智、政治处主任刘赞洲。下辖三个营。独立旅南下后,新一、新二团担负起原第二、第三支队坚持的泗沭和潼宿海两块根据地的斗争任务。
1945年8月十旅恢复团建制:以淮海四支队改为二十八团,淮海一支队改为第二十九团,淮海新一团收为三十团,新二团留驻原地。
00、黄惠良担任689团政治处主任
1938年1月,黄惠良被提升为旅政治部组织科长。他到职不久,部队在经正太路南移途中,发生了“张绍东事件”。张绍东是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团长,八路军出师抗日后,他在思想上犯有严重的“恐日病”,暗地里参加了青红帮、哥老会等封建帮会组织,平时经常散布悲观失败情绪,这次乘部队南移之机,他带领数十名干部集体逃亡了。事件发生后,对部队影响很大。在旅首长的领导下,黄惠良积极参加整顿和健全党组织,在干部战士中开展以抗战前景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教育和调配干部等多方面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很快就稳定了部队,巩固和加强了士气。通过参与处理这次事件,黄惠良体会到在紧急事件中的冷静沉着,分析和判明情况,有条不紊地采取有效的办法,是扭转局面的可靠保证,积累了处理紧急事件的经验。
同年4月9日,日寇集中3万多人的兵力,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等地,兵分九路进攻晋东南根据地。在第一二九师指挥下,三四四旅参加了反敌九路围攻战役,黄惠良随六八九团行动。4月15日,六八九团与一二九师各部,突然向由沁县进至武乡之敌第一○八师团的第—一七联队发起进攻,敌3000余人在我军的勇猛突袭下弃城仓皇逃窜。16日,敌第—一七联队被我军围攻于马家庄、长乐村一带,由于敌大量援兵到来,我军在歼敌220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这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各路敌人纷纷回窜。我军旋于18日至27日相继收复武乡、榆社、和顺、辽县、沁县、沁源等多座县城,并歼灭南退之敌1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九路围攻。黄惠良在历时16天的战斗中,随六八九团连续作战,他既是团里政治工作的指导者、鼓动者,又是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军事指挥员和战斗员,表现得很出色。在围歼长乐村敌人的战斗中,敌人为解救被困之敌,向第一二九师七七二团之左翼戴家墒阵地猛攻,防守阵地的我七七二团第十连与敌激战四小时,多次击退敌人的疯狂冲击,其中一个排在残酷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敌人攻占了阵地。在此紧急关头,黄惠良带领部队赶到戴家垴,他高喊着:‘同志们,决不能让鬼子突破阵地!冲啊!”战士们如同猛虎般冲向敌人,展开猛烈反击,迅速夺回了阵地。接着,他率部转入打击敌援兵的战斗。战后,黄惠良及时总结作战经验,他说:“认识到我军虽然装备不好,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执行了党的政策,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援,可以打败敌人,可以建立并坚持敌后根据地。”刘伯承师长曾在战后召开的参战于部会上风趣地说:“有钱人吃鸡吃鸭,没钱人吃青莱也有办法。”这个生动的比喻给黄惠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斗结束没几天,黄惠良便奉命调到六八九团任政治处主任。
1938年夏,第六八九团奉命进抵平汉路以东平原地区开辟工作,驻地滑县。这一带地区虽然尚未沦陷,但由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地方反动兵匪的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加上洪涝等自然灾害,群众生活极为贫困,时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对此,黄惠良一方面要求干部战士树立开展平原斗争的胜利信心,另一方面把开展群众政治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教育部队要把密切联系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处处爱护群众、关心群众、发动群众,尽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干部战士协助建立地方抗日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坚决打击敌、伪、顽和反动地方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时任三四四旅副旅长的杨得志,后来回忆他1938年9月从晋东南到滑县会合六八九团的情况,深有感触地说:“沿途我们经过的许多村庄,老乡们也都是把围子门关得紧紧的。大人们躲着不照面,只有一些面黄肌瘦的孩子,瞪着一双惊恐好奇的眼睛,远远地望着我们。但是到六八九团驻地,情况却完全相反,群众们的衣着虽然也相当破烂,但情绪高涨。他们欢迎我们,送茶送水,问长问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快来看啊!又来了八路军的大部队啦!’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部队受到很大的鼓舞”。一见面,杨得志就对六八九团团长韩先楚赞扬道:“你们的群众工作搞得很好呀!”并要求六八九团介绍经验。
1938年9月,在杨得志副旅长的指挥下,六八九团歼灭了由冀南地区逃窜的伪军扈全禄部,俘敌1400多人,解放了滑县县城。随后,又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基本上肃清了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内的伪军和土顽部队,建立了安阳、汤阴、内黄等县的抗日政权,开辟了大片根据地。在战斗中,黄惠良不幸负伤。伤愈后,他随部队返回晋东南,在长治一带开展冬季练兵。这时,六八九团已由原来的10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
1939年1月,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六八九团了解工作,黄惠良汇报了团里的政治工作和思想情况后,朱德总司令对干部问题作了指示。总司令指出,对于有错误或有缺点的干部,要耐心帮助,不要轻易“开展斗争”,对于实在不可救药者才应开展斗争,而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总司令的指示,成为黄惠良此后在处理干部问题时始终不忘的指针。
是年2月,黄惠良奉调到新组建的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任政治部主任。
00、
1938年9月,杨得志、崔田民奉集总的命令,率领一个工兵连及一个炮兵排,翻越太行山,经过十多天的连续行军,从淇县、汤阴之间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到达冀鲁豫。
滑县某村,八路军六八九团驻地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涌向村口,把一个八路军小战士团团围住,焦灼地问:“叔叔,八路军大部队啥时间到?”
小战士回答:“马上就要到了。”
孩子们乐成一团,乱哄哄地叫着:“啊,大部队马上到了!”一些孩子踮起脚尖,抻直细长的脖梗,向远方眺望。
几个较大一点的男孩和女孩,干脆爬上村头的大树,成了名副其实的“了望哨”。
天色黄昏时,一排穿灰军装的队伍,终于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焦渴的视野里。
“快来看啊!又来八路军的大部队了!”
喜讯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全村。八路军六八九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康子祥等官兵及全体村民,纷纷涌到村口,夹道欢迎。
杨得志刚下马,韩先楚就抢上前,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听说咱们的大部队要上来,可把咱们想坏了!就连这些小孩子们,也是天天盼夜夜等,这不就把咱们给等来了嘛!”
杨得志说:“老韩啊,我们走了十多天,走了近千里,所到之处,大人孩子都远远躲着我们。这里就不同了,你看看——”
满街的群众情绪高涨,几乎沸腾了,争着给战士们送茶、塞吃的,有的人家已给布置好了房子,硬是拽着战士到自己家里住……
杨得志很受感动:“你们的群众工作搞得很好呀,有什么经验,给我们新来的同志们介绍介绍!”
韩先楚爽朗地笑道:“什么经验?还不是咱们红军的那老一套——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爱护群众,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再加上一条,就是对敌、伪、顽和土匪不客气。打几个大胜仗,解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这不就行了!”
杨得志与夹道欢迎的军民们握过手,在韩先楚等人的陪同下,走进六八九团团部。
韩先楚指着冀鲁豫地区作战地图说:“咱们党的直南特委成立以来,陆续在各地成立党组织,发动群众武装抗日。但由于这一带反动势力比较大,社会成份复杂,咱们党的活动暂时还处于秘密或半公开的状态。目前,虽然有几支游击队——在井店一带,有我党刚刚收编的滑县县长陈曙辉和刘汉生组成的二支队;在卫河一带,有卫河支队;在濮阳沿黄地区,有鲁德明、张炜同志领导的黄河支队……这几支游击队,武器装备都很差,成份也比较复杂,思想政治工作又没有跟上去,战斗力不强。该地区,曾经有一支四支队在活动,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受到丁树本等人的排挤,直南特委为维护统一战线,将其编入吕正操部,转移到河北。目前的几支游击队,也都不同程度受到丁树本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排挤,生存状况很差。最主要的问题是党的统一领导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坚力量不强。不过,你们来了就好了,这一地区局面是会改变的!”
杨得志:“你们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工作做得不错。我看,关键问题还是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就我们而言,就是多打几个胜仗,煞煞敌人的气焰,鼓舞群众的情绪。一句话,局面已经初步打开,经过大家的再努力,形势会越来越好的!”
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
正在杨得志、韩先楚酝酿着如何打击敌人的时候,直南地区第一个大规模的战役——漳南战役打响了。
漳南战役,局部
1938年8月底,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三八六旅政委王新亭,指挥一二九师东进纵队、青年纵队、新一团及一一五师韩先楚六八九团部分战士,将伪军郭青、李强、王自全、扈全禄等部包围在漳河以南临漳、安阳和内黄等地,打响漳南战役。到9月10日,郭青、李强、王自全等部共四千余人侥幸脱网,向滑县方向逃窜。根据集总指示,陈再道部返回河北,王新亭、杨得志、韩先楚所率一二九师青年纵队、新一团及一一五师六八八、六八九团共同组成漳南兵团,继续追歼扈全禄。
接到集总命令,杨得志兴奋地对韩先楚说:“有王新亭在后面追击,扈全禄已成了惊弓之鸟。你我攻占道口镇、滑县县城,截断他逃过黄河的去路,扈全禄就成了瓮中之鳖!”
杨得志、韩先楚随之出兵滑县,分别解放滑县县城及道口镇。在滑县城,许多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