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团长李刚决定把七连派上去,把卡在公路上的一个制高点拿下来并且守住。 

  控制了这个制高点,英军就等于被关注了这釜谷里的洼地里。 

  七连连长厉凤党和指导员张鼎先带领部队首先控制了公路边上的那个小学校。他们俩爬上学校的墙头往公路上打,公路上黑压压的一大片汽车。厉凤堂知道,汽车是敌人的命,逃跑全靠这玩意儿,守住公路和守住汽车,敌人就绝对跑不了。于是,他带领战士迅速抢占公路边的小高地,刚刚把这个高地占领,还没喘口气,英军就攻上来了。 

  七连,这支由中国工农红军发展至今的连队,它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到了。 

  因为对于英军来讲,这个高地也关系到他们的生死。 

  英军的炮火极其猛烈,高地上的一尺多厚的雪立即变成发烫的泥水。没有办法修筑工事和掩体,中国士兵们就在泥水中抗击着英军士兵的一次次的进攻。弹药很快打完了,指挥所派出的送弹药的士兵全部死在路上,英军密集的火力把高地通往 

  团指挥所的路严密封锁了。 

  很快,措导员张鼎先牺牲,接着,排长们也全部牺牲。当重机枪被打坏时,连长厉凤里负重伤倒下。阵地上没有干部了,厉凤堂在血泊中看着给他包扎的司号员郑起已说不出话来,但郑起明白连长的眼神,连长在对他说:去指挥战斗。 

  郑起对奄奄一息的连长说:〃放心,阵地由我负责,坚决守住!〃 

  郑起最崇拜的人就是副连长王凤江,突破临津江的前一天,在隐蔽洞里他和他崇拜的人聊了很长时间。从他知道玉凤江牺牲的消息起,他便觉得他永远地失去了什么,心口一直在疼。 

  郑起集合了阵地上的人,一共还有十三人能坚持战头,其中有六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郑起把十三个人分成几个战斗小组。有的人建议指挥员的位置要靠后,郑起不同意,他知道连长就是靠前指挥战斗的,他也要在最前面、井且指定了在他牺牲后接付他指挥的人。 

  英军在数门迫击炮的轰击之后又开始进攻了。公路上的坦克把炮口对准这个高地进行瞄准射击,英军士兵成散兵队形一排排地向高地上爬来。 

  郑起在阵地上奔跑:〃打!打!打胜了明天过汉城!〃 

  在打退英军的几次进攻之后,郑起发现阵地上没有子弹了。 

  他决定去敌人的尸体中搜集子弹。 

  郑起在英军士兵的尸体小爬来爬去。英军的机枪几乎是跟着他的身影来回射击。他不断地跳进弹坑躲避,最后他用树枝把自己的军帽挑起来乱晃,帽子被子弹打得碎片乱一飞。 

  他从敌人的尸体中背回来十几条子弹袋和一堆手榴弹。 

  在他分这些弹药的时候,发现又有六个人牺牲了。 

  高地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寂静。 

  向公路上看,英军的汽车还在那里,汽车上坐满了英军士兵。由于这个高地在中国人手里的缘故,英军仍然无法逃跑。 

  郑起把干粮袋中的最后一点干粮给大家分了,然后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英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六辆坦克参加了向高地上的冲击,而步兵人数是前面数次进攻的几倍。 

  等到已经能把英国人的钢盔看得很清楚了的时候,郑起发出了开火的命令。 

  阵地上仅剩的七名中国士兵几乎是同时站起来开枪了,并扔出手榴弹。郑起一边打一边喊:〃阵地是同志们用血换来的! 

  不能让敌人夺去!〃 

  英军士兵已经拥上阵地,所有的中国士兵都端起了刺刀。 

  突然,郑起跑向阵地上最高的地方,站在那里,举起了自己的小钢号。他拼尽力气,把这把军号的最大音量吹了出来。 

  突然出现的号声令英国士兵疑惑了一下,然后他们立即转身向后跑。 

  正准备迎接死亡的中国士兵感到奇怪:就快占领高地的敌人,听见号声,突然停止了射击,大祸临头似地向下狂奔! 

  在三四七团指挥所一直紧张地观察这个高地动向的人也迷惑不解:这军号声是什么意思?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郑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敌人吹到公路上。 

  公路上已经起了大火,英军的汽车在三四七团主力的打击下开始燃烧。 

  七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在这个高地上守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等到了主力部队,把英军二十九旅的〃皇家来复枪团〃 的一个营歼灭在这里。 

    釜谷里一战,116师毙伤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300余人,生俘60余人,缴获坦克、装甲车、汽车40余辆,还缴获该团团旗(这面绣有绿色老虎图案的团旗现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这也是116师突破临津江之后,在战役向纵深发展时又取得的一个辉煌胜利,但116师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师参谋长薛剑强不幸牺牲,347团团政委任奇智、团参谋长王如庸负伤。


00、突破临津江:一一六师成为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
   

   史载:突破临津江防线的重任,是由四野的精锐39军116师承担的。 
  116师师长汪洋和政委石瑛在进攻前将地形摸个一清二楚,回去后经慎重考虑,决定走一着险棋,将突破点选在临津江对岸易守难攻、弯向敌方的地段,理由是地形对我不利,敌必防范疏忽。 
  更大胆的是,116师还提前一天将7;500人和70门火炮潜伏在距敌阵地前沿仅150~300米的地段,连惯出奇招的军长吴信泉都给这个作战方案吓了一跳。在军作战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后,吴信泉最后拍板:不出奇兵,难以制胜! 
  果然,战斗一打响,防守此处的南朝鲜1师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116师7;500名将士从空无一人的雪原上忽然跃起,仅用5分钟就渡过临津江,大多数南朝鲜士兵几乎未及反应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多年后,在南京军事学院给将官们上战役课的刘伯承元帅对116师突破临津江破天荒地打了满分,总参谋部则将这次战斗作为师进攻的典范,印发材料供院校和部队学习。 
  116师还创造了一个抗美援朝之最。突破临津江后,该部继续向南猛攻100多公里,一直打到了三七线附近的水原,成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往南攻得最远的一个师。 


 12月13日,志司根据毛泽东关于必须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的指示,电令各军在到达8日命令中和、祥原、遂安一线集结位置后休整两天以补充给养,随即继续向三八线以南进军。16日各部陆续到达指定位置,而此时“联合国军”已全部撤至三八线以南。22日志司下达正式战役命令,计划对38线以南处于防御态势的“联合国军”,投入志愿军6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共约30万人,发起第三次战役。具体部署是以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50军及人民军第1军团为西集团,由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统一指挥,攻击永平至高浪浦一线,为战役主攻方向;以志愿军第42军、第66军、人民军第2、第5军团为东集团,向春川、杨口地区进行佯攻,配合西集团作战。——至此,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美韩方面称为“新年攻势”)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了。


 
临津江防线


   
   按照志司的战役计划,志愿军西线攻势的主要战役目标是临津江以南的“大韩民国”首都汉城。临津江是汉江的支流,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其中游横亘在三八线上,这段江面正是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所要突破的地段。临津江南岸均为天然峭壁,高约7…10米,不便攀登。江面宽100…150米不等,深约1…2米,土井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约10…15厘米,但已被敌炮火打破。此时韩军第1师,指挥着上万名“大韩民国”劳工队,正凭借临津江天然屏障,拼命加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已初具规模的防御阵地。到12月下旬,该师已经在临津江南岸形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连续堑壕外,各高地均构筑有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构成环形支撑点式防御。阵地前沿均有2…3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以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构成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在临津江南北两岸,韩国军队还设有大片雷区,混合布设各种地雷,每日上午以排、连小分队渡江向我阵地前沿实施战斗侦察,黄昏前后才撤回江南。按照李奇微的回忆,当时他已经预感到中朝军队会在12月下旬发动一次新的攻势,因此美军航空兵也每日出动,轮番侦察、轰炸、扫射江北前沿和纵深较大的村镇、交通枢纽、桥梁、制高点,尤其对高浪浦里以北高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为了防止志愿军夜间展开,美军和韩国军队在每日18时以后,交替使用照明弹、照明雷、夜航机和探照灯,对临津江以北浅近纵深实施监视。时值寒冬,气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积雪厚约20…40厘米,冻土层60…80厘米,对修筑道路、工事和物资运输、隐蔽伪装都带来一定困难,敌前强渡的难度可想而知。
驻守临津江南岸的敌守备部队为韩国第1步兵师。作为韩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第1师虽经第一、第二次战役打击(损失以第12团为最大),士气较低落,但其兵员装备在11月中旬在汉城都已基本补齐(兵员恢复到了8000人左右),且依托临津江畔坚固的防御工事,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视。该师1950年6月战争爆发时即在临津江一带驻守,并且在初期的防御作战中有过一定表现。在随后的战斗中,该师因1950年10月19日率先进入平壤更加声名卓著。这样一支部队,再加上临津江天险,因此韩国1950年12月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夸耀了临津江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不可逾越”,而极力想扳回自己声望的麦克阿瑟,则又一次大言:“这是关系到我们生命的重要战线”、“决不后退一步”!不但“联合国军”对该师能有效迟滞志愿军下一步行动寄予希望,无可奈何的韩国政权也只能指望第1步兵师能依托天险,挫败志愿军的攻势、保住汉城。事实上,此时韩国方面的政局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名言恰恰相反,韩国政权的政治存在只能依附于美军的军事行动。为此,在进驻临津江防线前,不希望再次逃离汉城的“大韩民国”总统李承晚,亲自主持了表彰大会,为第1步兵师壮行。
   在临津江南岸,白善烨将第11团、第12团作为一梯队,基本阵地设在临津江南岸长坡里、松村、玄石里、斗只里、舟月里、新津浦、马浦里一线,均为中等起伏地,便于运动,而且积城两侧的147。7高地、182高地能控制经积城通往马智里之公路及周围小高地,不便于接近和迂回。于义洞两侧,山高坡陡,绵亘横贯于麻(田里)汶(山)公路以南,山北有1500…2000米开阔地。第11、第12团预备队则在124。7高地、高士洞、180。0高地、235。0高地、白云、217。0高地一线预设阵地展开,同时做好前出至一线阵地或依托现有工事进行阻击的准备。其具体防御态势为:第11团在玄石里、新津浦西侧、弥弛寺地域展开防御;第12团在新津浦、马浦里、纳木里、雪马里东侧地域展开防御,两个团战斗分界线为新津里西侧300米处,馆洞、积城、雪马里之线。
   作为支援火力,该师炮兵阵地设在舟月里、定界、馆洞东南侧地域,并在客岘里部署了81毫米迫击炮、化学迫击炮16门,马智里以西以南、于义洞南侧各有一个榴弹炮连。师预备队第15团阵地在金谷里、大村、武建里、浮石以南地区。在其防御地域内,由积城经马智里至汶山有一条二级公路;由马智里经于义洞、法院里至高阳有一条三级公路;由斗只里经检祥、馆洞、粟浦里至三河里有二条横贯公路;乡村路较多,均可通行汽车,其兵力机动、物资运输均较方便。可以说是工事配系完备,火力布置严密,正以逸待劳,凭险固守。该师在防御中最大的困难,除了尚未恢复的士气外,就是与军战役预备队距离较远,并且韩国士兵对能否及时获得美军的支援也都心存疑虑。
    根据志司作战计划,西集团中的志愿军39军担负着从元堂里到石湖一线突破临津江的任务。
    12月18日,39军抵达临津江北集结地点,12月25日,39军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突破临津江的战斗方案。参加会议的军、师领导有: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副军长谭友林、副政委李雪三、参谋长沈启贤、115师师长王良太、政委沈铁兵、116师师长汪洋、政委石瑛、117师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39军原计划是以116师和117师各配属一个炮兵团,实施并肩突破。但在讨论中,116师师长汪洋提出军突破地段的临津江两岸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主动建议由116师单独担负主攻突破任务,而以117师为二梯队,在116师突破临津江防线后投入战斗,加强向纵深攻击的力量。除地形原因外,汪洋还指出116师最先到达临津江北岸,对敌情和地形已有所了解;当面韩军第1师在第一次战役中是116师的手下败将,116师曾消灭该师第12团和第15团大部,116师熟悉敌人的战术,完全可以担负起单独突破的重任。39军随即批准这一建议,并决定将2个炮兵全部配属给116师,以加强突击火力。
    客观的说,此时的116师经过连续行军作战,实力较颠峰状态有所削弱:全师平均减员28%,其中步兵团减员30…38%。虽然在平壤经过短期休整,对人员、物资进行了调整补充,但物资方面尚未得到上级补充,主要靠取之于敌和就地筹措。尽管在第二次战役中116师缴获的武器弹药较多,但部队枪支型号繁杂,有日式、美式和苏式等,不便于供应弹药。因此116师只能把使用同一种弹药的枪支适当地集中在一个单位,同时把较好的枪支集中配给346团、347团的主攻营、连,并尽量补足弹药,加强其火力。临津江战斗时该师及加强部队总兵力为9840人,各种火炮86门,防坦克武器33门。后勤方面鉴于运力薄弱,为了多带粮食弹药,部队出发前进行了轻装,把背包等暂时不用的物资,全部留在平壤。师、团成立了留守处,营、连指定了留守人员。部队于12月20日到达高浪浦地区集结前,粮食、弹药等主要作战物资均保持运行量。
   在兵力占微弱优势,火力处于绝对劣势(这一阶段韩国军队师一级火炮装备总数大致在150门左右,还应考虑到美军配属火炮及韩军随时可以得到美军航空兵支援)、敌人情报搜集手段又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迅速进行战役集结并跨江突击敌坚固设防阵地,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任务,何况志愿军又是在连续进行两次战役进攻之后,困难可想而知。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韩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并非完全象美国人在后来史籍中所反映的那样一无是处。笔者曾经就此请教过一些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他们普遍的反映是韩国军队有点象国民党军:越是看的到希望的时候,他们打的就越凶猛;越是觉得没指望的时候,他们仗打得越烂。当然,在临津江一线韩国军队的战斗意志不会很顽强,但除了一、二次战役惨败的因素外,李奇微的“滑头”部署对韩军士兵的士气恐怕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第1师的相当一部分军官,既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又在北方都有“不良记录”,因此在溃败前,其战斗精神的当然不会象某些美军将领回忆录中描述的一塌糊涂。


 
细致的战前准备


   
   某些西方著作,把志愿军的胜利描述为完全依靠无穷无尽的数量优势来获得,这完全是误解或者别有用心;事实上,由于后勤补给的恶劣,志愿军一线部队不可能数量达到某些人所说的5:1的优势。当然,在战略上属于弱势的情况下,要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兵力,形成相对优势,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在国内战争时期,尽管每次战斗红军或者解放军差不多都是以多胜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战场上,红军或者解放军的数量超过了国民党军——能够形成局部优势,这也正是指挥艺术的体现。其次,在火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情况下,弱者一方要取得胜利,必定要占有数量优势,否则在兵力、火力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弱者只有死路一条。有兴趣的读者,在评价志愿军作战效能时,不妨以中美双方在朝鲜的交换比与太平洋战场日美军队的交换比进行对比,其结果不言自明。对于“联合国军”来说,以当时的实力,守住临津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李奇微过于“滑头”的部署,使他们丧失了这种可能性。志愿军建立在精确计算基础上的冒险,与“联合国军”建立在精确计算基础上的稳妥,本身也体现了双方指挥艺术的着眼点,也是在当时的场景下,双方根据实力对比,各自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
   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头等主力,39军受林彪经常挂在嘴边的影响,对《孙子兵法》中“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有深刻得理解(电影《大决战》中在刻画林彪的形象时,这个细节也得到了再现)。在兵力兵器总体优势不大的情况下,临津江畔较量的关键,就首先落在了进攻的突然性和战前准备的充分程度上。为了实现志司迅速撕开敌临津江防线的意图,39军最先开始的,就是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


   12月11日,39军军长吴信泉命令116师师长汪洋,派348团提前两天,从平壤出发到九化里以南地区,执行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侦察任务。汪洋遂加强给348团山炮、工兵、侦察各一个连组成先遣团,由师参谋长薛剑强带队。薛剑强(后来的1月3日的釜谷里战役中壮烈牺牲)到348团团部后,立即传达了军、师首长的命令,要求348团行动迅速但要隐蔽,查明敌情但不要吃亏,离开军、师主力,单独执行任务,一定要注意防止敌人袭击。为此,师首长和348团一起研究了战斗侦察任务的行动方案。根据这一行动方案,348团由平壤出发急奔三八线。经过7天行军,到达临律江北岸九化里以南的青连里、下高密地区,立即展开6个连的兵力,进行战斗侦察,驱逐了韩军第1师11团、第12团战斗警戒分队,控制了北岸的制高点,随后打退了敌派到江北岸的8次战斗侦察,俘敌5人,经过审问基本了解到敌各团的部署、战斗编成和阵地火力配备等情况。
   13日,116师主力由平壤向高浪浦里地区开进。20日,全师主力经过急行军到达临律江北岸集结地域。第348团位于上高密洞、沙岩、禹勤里地域;第347团位于防筑洞、木果、梧谷地域;第346团位于后谷、冷井、梧村地域;师指挥所位于店村东南侧无名高地。师后方指挥所在下勿闲;师伤员收容所在上勿闲;师弹药库在上勿闲东北侧;师军需库在下勿闲东北侧。116师的集结待机地域里,由青廷里经基谷里、贵存里至朔宁有纵向公路一条;由青廷里经小斗日、松岘至麻田里,由基谷里经高旺里、鸡鸣里至涟川有横贯公路两条。此外,纵横的乡村路较多,便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师长汪洋、政委石瑛在听取了参谋长薛剑强和348团团长高克对先遣团的情况汇报后,命令各步兵团和师山炮营,在江北岸设立4个观察所,开始对当面之敌进行观察监视,要求日夜不间断地观察,随时将观察的情况登记上报师部。
   全师进入集结地区后,师长汪洋率领团以上指挥员对元堂里到石湖全长约65公里的预定突破地点进行了长时间反复观察、分析,认为整个预定突破地段按照地形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地形上看是各有利弊:

   临津江横贯敌防御阵地之前。舟月里北、新岱南、土井对岸均为天然峭壁,高约7…10米,不便攀登。砂尾川、新岱地段的江面均未结冰,江面宽100…150米,深约1…1。2米。土井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约10…15厘米。敌基本阵地内,均为中等起伏地,便于运动,但积城两侧的147。7高地、182。0高地能控制经积城通往马智里之公路及周围小高地,不便于接近和迂回包围。于义洞两侧,山高坡陡,绵亘横贯于麻(田里)汶(山)公路以南,山北有1500…2000米开阔地。临津江北岸地势平坦,距江岸2000…2500米以北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有数条自然沟,深约1。5…2。7米,稍加改造即可作为冲击出发阵地。纵深地势较高,田屯东北侧高地、芦谷里西侧高地、196。5高地均能俯瞰敌基本阵地,且有部分松林,便于兵力和物资器材的隐蔽配置。敌防御地域内,由积城经马智里至汶山有一条二级公路;由马智里经于义洞、法院里至高阳有一条三级公路;由斗只里经检祥、馆洞、粟浦里至三河里有二条横贯公路;乡村路较多,均可通行汽车,敌兵力机动、物资运输均较方便。
    
    第116师待机地域内,由青廷里经基谷里、贵存里至朔宁有纵向公路一条;由青廷里经小斗日、松岘至麻田里,由基谷里经高旺里、鸡鸣里至涟川有横贯公路两条。此外,纵横的乡村路较多,便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作战季节正值严冬,气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积雪厚约20…40厘米,冻土层60…80厘米,对修筑道路、工事和物资运输、隐蔽伪装都带来一定困难。


   西段元堂里至戊浦段,正是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岸向北弯曲,形成一个明显的突出部,使守敌防御侧翼暴露,江面宽江水浅,地势平缓,简直完全符合军事理论上江河进攻作战的理想选择,而且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就是从这一地段成功强渡临津江的。也正因为对进攻方有利条件如此明显,该地段为敌防御重点地区,投入防御力量也强,工事构筑也坚固。此外该地段两岸地形都很平缓,这既是有利的,也是不利因素,平坦的北岸不利于部队隐蔽,南岸平坦地形更为宽广,在敌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也不利于突破江防后继续向纵深发展。而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有利于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10米左右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江北岸则是小起伏地貌,还有几条大体上与临津江平行的自然沟,这些自然沟深约1。5米至1。7米不等,稍加改进就是部队隐蔽的绝好场所,而且纵深地势较高,田屯东北侧高地、芦谷里西侧高地、196。5高地均能俯瞰敌基本阵地,且有部分松林,便于兵力和物资器材的隐蔽配置。任何事情都具有辨证性,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利的自然条件反而使敌在该地段防御比较轻视,无论兵力还是工事都较西段薄弱。——这东西两段的情形,倒是与二战期间盟军突破大西洋壁垒时很有几分相似,加莱自然条件表面上有利却是敌重点防御区域,诺曼底地形表面不利又是敌设防薄弱之处。116师经过认真研究,最后选定东段为突破地区。
   不过东段南岸的悬崖,此时却是116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部队在渡江后无法迅速控制悬崖顶端的韩军防御,那么在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最佳猎物——正如1944年6月6日晨发生在奥马哈海滩上的一幕,所不同的是,炮兵和航空火力的优势,此时都在守军一方。为此,汪洋一连三天趴在江岸前沿阵地,对悬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次进行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这片悬崖并不是铁板一块,上面有很多大小长短不一的雨裂沟,而高低不等的雨裂沟无疑就是天然造就的“台阶”,完全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利用。有了这一发现之后,116师随即组织各团进一步对悬崖进行观察研究,确定了4个突击连可以利用的4条攀爬通道,其中3条全部是由雨裂沟自然接力而成,最后1条则是利用敌取水时的小路,但是守敌对这条小路也是比较重视,不仅在小路两边布满地雷,只留下中间两三人并行的空隙,而且路上还浇水成冰,极大增加了攀爬困难。116师最后想出了对策,在总攻打响后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密集轰击,一方面引爆路边地雷,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道。就这样,116师群策群力克服了悬崖难题。
   12月27日,116师召开作战会议,确定了突破临津江的作战部署,以346团和347团为第一梯队,在新井以南300米至土井以南800米全长2公里地段实施突破,每团均分为两个梯队,以两个营为第一梯队,每营各以一个连为突击连,也就是说全师第一攻击波为4个突击连,这4个连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消灭敌前沿火力及守军,后续部队过江后立即向马智里、直川里发展进攻,打开向纵深推进的道路,保障军主力向纵深攻击。348团为二梯队,过江后以一个营向舟月里进击,策应115师渡江。部署一定,全师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
   为了加强指挥,副师长张峰、师参谋长薛剑强分别下到346团和347团参与战前准备,不仅团营连干部,甚至班排干部、战斗小组长都去江边看过地形,各自具体的攻击目标、突破路线、地形水深、悬崖情况、攀爬线路,全部都了解掌握清楚。随后发动群众采用“提问题,想办法”的方法讨论解决完成任务中可能的困难,如想出用雨布改制成“水袜子”(一种徒涉工具,可耐浸15分钟)解决在徒涉时的防水问题;用鞋底绑草绳、梯子上绑草捆解决攀爬时的防滑问题;用凡士林和猪油涂抹手脚解决防冻问题;工兵事先偷渡过江剪开铁丝网并卸掉一些地雷引信,总攻开始后再以炮火进行轰击以打开通道解决破障排雷问题等。准备工作甚至细致到派人实际探察各处江水深度,有冰凌的江面还把冰凌带回来查验厚度。此外还特意组织突击部队在类似地形上进行逼真的模拟训练,在尽量接近实战条件下演练徒涉、渡江冲击、排障、攀爬、打开突破口、扩大巩固突破口等战术动作。临战前,第一梯队团从班长到团长各级干部还进行整整三晚上的观察,以进一步熟悉地形敌情,做到每个战斗小组都清楚各自任务,甚至细致到了哪里架梯子,从哪里攀爬悬崖等。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构筑进攻出发阵地,鉴于敌掌握有制空权,一旦作战企图暴露,后果就是灾难性的。所以,116师决定攻击前利用江北岸自然沟改造构筑隐蔽的出发阵地,在攻击前一天夜里一梯队就进入出发阵地,经过一天的潜伏于攻击日黄昏发起战斗。虽说土工作业是116师的老传统,解放战争中的116师就是以土工作业近迫战术成功地组织了靠山屯、昌图、彰武、义县、锦州等攻坚战,这一战术也因此成为116师攻无不克的法宝利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