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虚道德天尊-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武则天命令皇太子、相王和众宰相一起上朝,共听魏元忠与张易之对证。由于张易之的态度蛮横坚决,尽决大家都说没有这事,可也没有证据,几次对质都定不了案。张易之见硬诬不成,便找到年轻的凤阁舍人张说,许予高官,让他做伪证。张说是奉宸府的成员,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很好,加上有高官yin*,就同意作伪证。

    张易之告诉女皇,张说知道魏元忠谋反的事。于是,又让张说对质。在张说要进朝堂时,凤阁舍人宋拦着他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当叩阁力争,也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张廷也走过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也说:“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就是说:“千万别在青史上流下骂名,让子孙后代跟着挨人的骂啊”这些官员你一言我一语,使张说大受刺激,心里忐忑不安,不知怎么说好了。

    他只好走进朝堂,皇帝让他谈谈所知情形,他一句话敢说不出来。魏元忠见张说来对质,心里知道活不成了,因张说平时同张氏兄弟关系好,也是皇帝闲下来喜欢的人物。但他终究是性情刚烈之人,便大声说:“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张说一听,也大声斥责魏元忠说:“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苍小人之言”张昌宗逼令张说快点说。张说便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宗昌逼臣使诬证之耳”张易之、张昌宗一听可急了,赶紧大呼小叫:“张说与魏元忠同反”武则问其原因,张氏兄弟说:“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意思是:“张说曾说魏元忠是伊尹、周公。伊尹曾流放太甲,周公曾摄王位,这话不就是要造反吗?”张说听了又可气又可笑,乃慷慨激昂地反驳他们:“张易之兄弟啊你们这些无耻而无知小人,你们只听过有伊尹、周公的名字,哪知道伊尹、周化的品质呢?魏元忠初为宰相时,我是他手下的郎官,前往祝贺,魏元忠向我们说:‘无功受宠,不胜惭愧’。我当时的确说过:“明公位当伊尹、周公之任,怎么当了三品官就觉惭愧呢?伊尹、周公都是作臣子最忠心的人,人人都仰慕他们啊”然后又转向武则天说:“当今陛下任用宰相,不让宰相学习伊尹、周公,还要他们学习谁呢?臣哪能不知道,今日附于张昌宗便可马上升官,若附魏元忠则立致灭族但是臣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资治通鉴》,卷207,长安三年九月。'(末段未引原文,直译。)

    武则天生怕案子里仍有阴谋存在,对众人说:“张说反复无常,称魏元忠为伊、周,在张易之面前又说他谋反;先说魏元忠反,又说张易之诬陷。应该把张说押起来一起审讯。”第二天,武则天再问张说,张说仍坚持张易之等诬告魏元忠。武则天命宰相们与河内王武懿宗共同审问张说。但是,怎么问张说还是坚持说魏元忠不反,是张易之等诬陷。

    其他几位宰相不敢替魏元忠说话,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则抗疏为魏元忠鸣冤,说:“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今抵罪,失天下望”当时有冀州名儒苏安恒,曾数度投书武则天言事,武则天很重视他,此时闻魏元忠遭陷害,也上疏说:“陛下**之初,人以为纳谏之王;暮年以来,人以为受侫之主。自元忠下狱,里巷恟恟。皆以为陛下委任奸宄,斥逐贤良,忠烈之士,皆抚髀于私室而箝口于公朝,畏忤易之等意,徒取死而无益。方今赋役繁重,百姓凋蔽,重以谗惹专恣,刑赏失中,窃恐人心不安,别生他变,争锋于朱雀门内,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以谢之,何以御之?”'《资治通鉴》,卷207,长安三年九月。全文载:《全唐文》卷第3031—3032页。'张易之等见奏,都劝武则天杀死苏安恒。武则天虽未听,但苏安恒奏折实际未起好的作用,他把问题说的太严重,尤其从武则天的统治根本入题,认为她听信、依靠奸人,陷害忠良,已经弄得人们不敢说话。而且赋役繁重,百姓饥寒交迫,刑赏失当,人心不宁,人们就要造反打到宫殿里去了……。这是根本否定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已变成了暴君了。这那还是只想解救个魏元忠呢?如此一说,魏元忠真就成了一个造反的领袖了。

    正是从这个奏折里,她才真警觉起来,原来魏元忠等人并不是只想除掉张氏兄弟,他的背后一帮人是对武周朝不满,对她统治不满。魏元忠下狱,这么多人激动,要同他一起赴死,又迫得苏安恒说出这么一顿揭露她的话。所以,她决定绝不可能再把魏元忠留在朝内,就立即下诏把他贬到中国的南边陲高要县做小县尉。同时也把张说和高戬流放到岭南。

    魏元忠向武则天辞行,向她说:“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时。”

    武则天让他说说明白,当时张易之、张昌宗都在武则天身边侍候着。魏元忠指着他们说:“此二小人,终究是祸乱之根”张易之等听了,吓得屁滚尿流,赶紧下殿叩头,捶胸顿首,直叫冤枉。

    魏元忠说罢叩首而去。女皇见魏元忠离去,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踉跄了几步,若有所失地说:“元忠真的走了吗?”

    殿中侍御史王晙还想上殿替魏元忠说理,宗拦住他说:“元忠幸得全身而退,你再多说,引起皇帝震怒,不知该有多狼狈呢”王晙说:“魏公以忠获罪,我以义再奏,即使也被发配流放也再所不辞”宋叹曰:“我不能为魏公申理,深负朝廷啊”

    魏元忠离京时,太子仆(掌管太子车與、乘骑、仪仗官员)崔贞慎等八人为他在效外饯行(因魏元忠兼太子左庶子)。张易之兄弟听说此事,便化名“柴明”投信铜匦,密告魏元忠与崔贞等继续谋反。武则天又令监察御史马怀素调查。武则天进一步认为魏元忠身为朝中首辅大臣,又在太子东宫任重要职务,他们生离死别,急中生变,可能做出不轨之事,因此想查出个水落石出。马怀素查案时,她同时派人监督、催促,以防保庇作弊。

    马怀素很快上奏说:“崔贞等人仅为饯行,并无反状。”并提出让柴明出来与崔贞等人对质,武则天闻奏说:“我并不知柴明何许人,你也不必让他们对质,只要根据密状报的案情审理就可以了。”马怀素说,实情就是送行。武则天大怒,说:“你是想纵容他们造反吗?”马怀素说:“臣不敢魏元忠以宰相被谪,崔贞作为故旧相送,要诬陷他谋反,臣不敢这么做。西汉时栾布上奏敕免彭越,汉高祖不认为栾布有罪。何况魏元忠的罪名实情和贬官的处理都不如彭越重,难道陛下还要杀死送他的人吗?陛下自操生杀大权,欲加之罪,陛下就亲自断案好了。而如今既委臣审理,臣不敢不据实上奏。”武则天听后口气缓和了些,说:“你想一点也不加他们罪吗?”马怀素说:“臣愚昧无知,着不出他们有什么罪状。”

    武则天见马怀素说得句句有理,对答如流,态度安闲,觉得应该是真情,便心中释然,不再审崔贞等人。

    其实,武则天也自知宠幸张氏兄弟不好,但总以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让他们陪着笑笑闹闹,自己愉快,也不影响大局。大臣们一般的劝谏,认为皇帝不该这么做,对张家兄弟看不惯,这她都能理解,也不怎么生气。然而魏元忠一个首辅大臣,自己又多年信任他,非要以死相拼,她也就不能容忍。加上张氏兄弟和密状告他造反,又有这么多人拿性命同他一同争斗,参与人又多是东宫太子的属官,那个苏安恒因魏元忠的事说得那么严重。因此,她才揪住不放,审个明白。魏元忠一国宰相,竟因张氏兄弟而遭贬,实不值也。

    魏元忠因张氏兄弟问题获谴,但这个问题未得解决,“二张”仍为女皇侍幸,接下来仍争斗不止。

    魏元忠是朝臣的领袖,他被贬放之后武则天对中枢班子再次调整。长安四年(704年),提拔韦安石知纳言事、李峤知内史事,二臣是女皇一手裁培的大臣,她放心得下。唐休是西陲老将,因他熟悉边情,用他为夏官尚书、兼幽州和营州等都督,又兼安东都护,也算是一位将相人物。以天官侍郎韦嗣立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他是前宰相韦思谦之子,韦思谦死时将二子嗣立、承庆托之女皇,他们都相继被武则天提到宰相位置,都很有才干。宋、桓彦范用为御史中丞、袁怒为右台中丞。崔玄韦亦为女皇一手提拔,现亦充宰相之列。姚元崇是平定契丹时露出才能,被武则提为凤郎的,后又为狄仁杰推荐,再提为同平章事,又委为相王府长史,并兼夏官尚书事。姚自称不宜任职相王府,任兵部尚书典兵马,更适全自己。女皇同意了他的请求,再授以娄武道行军大总管,再提为安抚大使,以备突厥侵扰。

    张柬之是狄仁杰一南推荐的人物,武则天见他思想保守未知重用。后来姚元崇又推荐他,女皇听从,授为同平章事。此人已年过八十,果然被武则天料定,他进入宰相班子便在暗中拉人,以女皇年迈企图拥太子上台,逼女皇退位,恢复唐室,是武周王朝的一个掘墓者。

    这些大臣中,以宋对“二张”看法最重,魏元忠被罢他表现也最为激烈。他是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县)人,很有才干,升迁也快。举进士后便出仕为上党尉,寻迁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居官清正、性格耿直,女皇重视他,提为御史中丞。他十分鄙视张易之兄弟,尤其因他们使魏元忠遭罢更为气恼。一次,女皇集宴,张氏兄弟坐在他的上首位,畏惧他的正直,便虚位揖之说:“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不坐?”宋则说:“才劣位卑,张卿以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景忙说:“中丞奈何卿五郎?”宋讽刺他说:“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三有?”在场的官员除武三思外无不大惊失色,怕宋惹出乱子来。武则天也看到了当时的场面,但她深知宋的为人,便也没怪罪他。

    宰相杨再思就不行了,他虽然也受重视,但对张氏兄弟却以谄媚为事。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经常召公卿举宴,一次在宴会上有人戏弄杨再思:“杨内史面似高丽。”再再思为取悦张家兄弟,竟当场反披官服,剪个纸由戴在头上,跳起高丽舞来,举座大笑。有人赞张昌宗漂亮,说:“六郎面似莲花。”杨再思则说:“乃莲花似六郎”

    长安四年七月,张同休和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一起坐赃下狱,他们都是依仗张易之、张昌宗而贪脏获罪。因此,司刑贾正言、御史大夫李承嘉等人上奏,张昌宗被牵入赃案,应一同治罪。御史中丞桓言范又上奏:张同休、张昌宗共贪污赃款四千余缗,张昌宗免官。张昌宗奏说:“臣有功于国,所犯不致免官。”女皇问宰相们:“昌宗有功乎?”杨再思说:“昌宗以往合炼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实莫大之功”女皇大悦,遂免张昌宗罪,官职照旧。张同休贬为歧山丞,张昌仪贬为博望丞。左补阙戴令言见杨再思谄媚,乃作《两脚野狐赋》讽刺他'《唐书》,《杨再思传》,记为《两脚野狐赋》,《资治通鉴》,卷207记为《两脚狐赋》。'。

    到了年底,女皇病得颇重,一直住在长生院。宰相们一直见不到女皇,朝政大事也无法处理,病床边只有张氏兄弟陪侍。有一天病稍微好了点,宰相崔玄韦入奏建议:“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女皇仅表谢意'《唐会要?识堂上》,卷51,长安四年八月。'。大臣们皆知女皇病重,应以太子侍侧、大臣视疾,而仅让近侍幸在侧,易成大祸,心甚不安。

    张氏兄弟也见形势急迫,女皇病重,一旦有变大臣们必然会杀害他们。于是,也于同党联系,准备利用侍侯之机谋乱。他们的行踪被大臣们觉察,有人便写出招贴,以示相警。大街上出现“易之兄弟谋反”的飞书。女皇仍不相信,也不理睬。到十二月十九日,许州人杨元嗣上书,说:“张昌宗曾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资治通鉴》,卷207,长安四年十二月。'女皇听后,命宰相承庆、司刑崔神庆、左台中宋共同鞠讯。

    鞠讯后,宰相韦承庆上奏说:“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自首者原其罪;弘泰妖言,请收行法。”意思是,虽有此事,张昌宗已经自首了,可免治其罪。



………【第四百三十六章。wukan】………

    第四百三十六章。wukan

    神龙元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大周王朝最后的一年,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去世的一年。(顶点小说手打小说)这年,因女皇病重不能视朝,张柬之复辟势力乘其不奋发动军事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宣告大周王朝结束。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年时补进太学,后擢进士第,补青城县丞,但一直很不得志。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征召贤良,同时受举者千余人,张柬之是其中之一,这年他已65岁。入仕后被女皇授以监察御史,后迁凤阁舍人,时因突厥默啜以女向大周求婚,女皇以武延秀娶默啜女,以解决民族纠纷。而张柬之思想顽固不化,也不懂民族关系,以华夏夷狄观念阻止之,被女皇放远州刺史。后迁为荆州都督长史。狄仁杰生前,女皇曾让他推荐宰相,仁杰一再推张柬之,称赞他“其人虽老,将相才也”因女皇未马上拜之为相,反被狄仁杰所怪。但把他调回中央,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长安四年九月,宰相姚元之出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行前女皇要他推荐可为宰相者,元之也推荐张柬之,称赞他:“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唐会要?杂录》,卷第919—920页。'当天便被召见,不久便拜他为相,张柬之已是八十老人。

    然而,张柬之久有复辟之志。在接任原荆州长史杨元琰此职时,二人泛舟长江,言及武周**,议诸武封王之事,以匡复唐室为志,意气相投。杨元琰是虢周阌乡(今河南灵宝县)人,曾历任县令、刺史和都督等职,也深受女皇信任,曾累次玺书褒美。

    张柬之做宰相后,就推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军将军,对他说:“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接着又以桓彦范、敬晖和右散骑常侍李湛为左、右羽林将军,使他们控制了禁军。张柬之一拜相即迅速进行复辟搞政变的准备。

    桓彦范是润州人,以门荫调补三卫之一的右翊卫,狄仁杰曾说他“才识如是,必能自至远大”。为官历任监察御史、司刑少卿。以前文所述,当宋奏请将张昌宗治罪,女皇不许时,批评女皇“纵成其乱”,要求把张昌宗交付三司审判。又曾先后上十疏,奏请女皇赦免所有的政治犯,辞气激切,被女皇采纳。张柬之发动叛乱,他是一员干将,密谋先行控制军权,调为左羽林将军,共举政变。

    敬晖也是狄仁杰向女皇推荐的官员,他出身于绛的明经,任为刺史。在突厥侵扰时,以保护卫州有功,被提升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后又迁升洛州长史。他也深为女皇器重,女皇巡狩西京时,以他为神都副留守,曾多次受到女皇的褒奖。长安三年迁升中台(尚书省)右丞,也是兵变的密谋等策划人,兵变前被张柬之迁为左羽林将军。

    崔玄韦是博陵崔氏高门大姓,明经出身,历任尚书省库部员外郎、天官郎中、凤阁舍人等要职,长安元年超拔为文章左丞,是武则天晚年的宰相。此人异常清介,升任宰相后官员们都设斋庆贺。武则天曾因此以为他们要做什么坏事,赶紧又把他调回天官侍郎旧任。但见他居官清正廉明,再拜为相、兼太子左庶子。他建议斥逐“二张”,让太子、相王侍疾女皇。其弟玄升为司刑少卿,亦主张诛“二张”者。“神龙**”,崔玄韦亦谋其事者。

    其首者乃张柬之,他大约在这五六年前就企图“匡复唐室”,入廷拜相后便专事谋叛。此人老而弥奸,他从控制兵权入手,当羽林军被控制后,又去策动靺鞨族的在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他问:“将军在此间几年了?”答曰:“三十年矣。”张柬之马上激励他:“将军击钟鼎食,腰悬金紫绶,贵宠当代,位极武臣,岂非大帝之恩?将军既盛大帝殊泽,能有报乎?大帝之子见在宫中,逆坚张易之兄弟擅权,朝夕危逼,宗社之重,在于将军;诚能报恩,正属今日

    李多诈被其恶意蒙骗煽动,遂说:“苟缘王室,惟相公所使,终不承妻子性命”因即引天地神祇为誓。'《唐会要?京城诸军》,卷第1292页。'张柬之把他们找到一起秘谋,又进一步为桓彦范、敬晖、李湛鼓志,分别控制禁军各部、渐渐进入政变状态。

    接着,已调为左林军将军的敬晖又问计于冬官(工部)侍郎朱敬则,朱敬则教他说:“公告假皇太子之令,举北军诛易之兄弟,两飞骑之力耳”叛乱者果取此策。北军是驻屯是玄武门的左右羽林军等禁军的统称,要兵变成功,必先控制北军。

    张柬之还活动了许多人。如成王李千里,他也在张柬之的动员下“附会(陈)平(周)勃,竟兴明命”,“协谋宰相(张柬之)”。女皇的孙女婿、任典膳郎的王同皎,也参与其事,使其岳父升位。女皇的表外甥杨执一,时任右卫郎将也在张柬之的组织下“协心五王(指张柬之、崔玄韦、敬晖、桓彦范、袁恕已五人),戡剿二竖(指张易之兄弟)。奋飞北落,推戴中宗,嗣唐配天'《全唐文?(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卷第2923页。'。太子婿右卫郎将杨慎交,也预闻兵变之事'《全唐文?(张九龄)故特进赠兖州都督驸马都尉观国公杨公墓志铭》,卷第3751页。'。

    此外,武则天长安年间两度为相的姚元之,前固出使灵武,于神龙元年正月还京,张柬之等人一见便说:“事济矣”他是兵部老长官、资深望重,还朝即入兵变领导班子。

    此外,尚有羽林军将领赵承恩、司刑详事冀仲甫、检校司农少卿翟世言等人,也皆参与政变。'《新唐书》,卷4,《则天纪》,长安五年正月。'

    以张柬之为首的政变者采取兵变形成发动叛乱,密谋组织已久,打的旗号是“诛二张”,即谓“二张”“擅权,朝夕危逼,宗社之重,在于将军”,这是张柬之蒙骗李多祚的话。实际上张易之兄弟是两个小儿,虽然史书上也有“谋乱”的字眼,但他们既无兵权,又无依靠,拿什么去“危逼社稷”了飞书上说的“易之兄弟谋反”也却是有人在捣鬼。

    总而言之,是张柬之以除“二张”为号召,发动军事政变,以恢复李唐天下,成就他的“匡复之志”,以便青史留名。

    连他们自己也说:“诛易之兄弟,两飞骑之力年”怕是两个骑兵也不须要,张易之兄弟只会唱歌、写诗文,去一个披甲戴铠的武士,捉拿他们也足够了,何劳张易之这么兴师动众的。他所以兴师动众,是要推翻武则天政权,打倒武则天这位姓武而不姓李的女皇帝。她怕的是武则天,如果武则天不在重病之中,十个张柬之也难以成功。

    神龙元年的大年初一,女皇已病卧不起,还下令赦天下,改元,这是女皇一生的最后一次以皇帝身份下达的诏令。他已多日不视朝,那个首辅宰相张柬之真是负恩之徒,女皇病重他不来看视,却鼓捣着搞变天游戏。张柬之看的很准,要的就是女皇帝卧病不起,女皇帝不知道他们的鬼蜮行动。

    正月二十二日是张柬之发动政变的阴谋日。为此,他们还组织三路叛乱军:

    第一种是主叛军。由张柬之亲率,崔玄韦、杨元琰、薛思行协从。率左、右羽林军及千骑五百人直至玄武门。目的是攻入皇宫,挟持女皇,如有抵抗,杀死也不足惜。

    第二路是迎太子的叛军。由李多祚、李湛、王同皎率领,去东宫迎太子后,后到玄武门会合第一路。

    第三路是警戒叛军。由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袁恕已率南衙兵仗,以备非常。即在中央机关所在地的皇城警戒,临界控神都。

    第二路军达东宫,太子李显闻兵变,疑惧闭门不出。女婿王同皎力劝:“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衙同心协力,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速至玄武门以副众望”

    太子李显以惊吓母皇为理由拒绝,他说:“凶竖诚当夷灭,然主上圣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李湛也说:“诸将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纳之鼎镬乎”并要求李显出来,自去阻止那些叛乱者。

    太子只要出来,王同皎抱太子上马,至玄武门同张柬之会合。然后叛变女皇者拥着太子直趋女皇所在的迎仙宫,斩关而入。张易之、张昌宗在那里侍奉,听见动静出来看时,被张柬之命人拖到庑下(即宫门外小屋里)杀死'迎仙宫:即洛阳宫内元集仙殿,因有迎仙门,故又称该名。'。

    然后众人又拥着太子进至女皇的卧室长生殿,张柬之又命叛军包围了起来。女皇闻声惊醒坐了起来,问:“乱者谁耶?”

    谋乱者回答:“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

    女皇明白了,见到太子李显就说:“乃汝耶?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桓彦范说:“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太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女皇又看到了李湛,他是女皇早年心腹李义府之子,便说:“汝亦为诛易之将军耶?我于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李湛羞愧地说不出话。又看到宰相崔玄韦,质问他:“他人皆因人而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耶?”崔玄韦答道:“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说了这些话后,女皇已疲倦,便躺下复又入睡。

    当日,张易之的兄弟张昌期、张同仪、张同休也被抓住斩首示众。

    第二天,女皇下诏太子监国。诏书言:因身体不好,不料有人趁机谋反,因染风疾执政倦勤,故令太子监国云云'全文见《大唐诏令集?则天太后命皇子监国制》,卷第111—112页。'。是日,太子分十使到各州宣慰。

    第三天,即二十四日,女皇下诏传位太子。第四天,李显即皇帝位。此时国号尚未改。以相王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李姓皇族被配没者,子孙皆酌量叙官。

    第五天,女皇徒居上阳宫,由李湛守卫。女皇迁居,宰相姚元之痛流涕,张柬之说:“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回答:“事旧主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悲不能忍。且日前从公诛匈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的甘心”'《新唐书》,卷124,《姚元之(崇)传》。'当日,被贬为毫州(今安微毫县)刺史。

    政变后,张柬之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韦为内史,袁恕已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皆赐爵郡公。李多祚赐辽阳郡王爵,王同皎为琅琊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其余参加政变的,都升官获奖。

    政变的第六天,中宗皇帝李显率百官,到上阳官拜见女皇,给女皇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此后,中宗每十天往视一次女皇的起居。

    女皇退位、中宗复辟,一切改归复原样。这就是《资治通鉴》所说的:“复国号曰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皆如永淳(元年为682年,高宗在位)以前故事。复以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老君为玄元皇帝。”这就是张柬之等人所要的结果,即把女皇太位的所有皆抹灭。他们打算踌躇满志。辅佐正统的真龙天子中宗,复兴大唐,建功立业。

    然而,张柬之等人的政治眼光短浅,自以为推翻女皇,咸于复旧,一发就会平安无事。孰料,没过几天,形势变化,便令他们欲哭无泪。

    张柬之发动“神龙**”拥戴复辟的中宗李显,是被女皇定论为不可造就的庸才,因此果断黜贬。如今被他们推为中兴皇帝。期待着他能有所为。

    中宗上台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追尊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王妃。李显所以被女皇黜贬,就是因为他初为皇帝,便提拔韦玄贞为纳言,还要把天下让给韦氏。所以,他这次复辟后,接着二十年前的未竟“理想”,追赠死了的岳父大人为王。

    他的荒唐举动立即遭到大臣反对,左拾遗贾虚已上疏:“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今中兴之始,万姓喁喁,以观陛下之政,而先生后族,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也。……若以恩制以行,宜令皇后固让,则益增谦冲之德矣”这个贾虚已想得太美,他还给中宗出主意,让韦后出来“固让”,会更增加美德。

    他哪里晓得,正是那个韦皇后让李显这么做的,她们要把二十年的损失全补回来。这二十年被贬,终日担惊受怕。韦氏所生一子郡王李重润曾封皇太孙,被女皇鞭毙。长女宁公主下嫁参与政变的王同皎。次女安乐公主,生于李显被流放的途中。在房陵二十年,两人倍尝艰辛,李显每闻有朝廷敕使至,辄惶恐欲自杀。韦氏就会说:“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中宗向韦氏私誓:“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二月。'

    因此,中宗果然复辟,韦后“所欲”,首先是加封其父母封号,接着就要参预朝政。他们也学者当年“二圣”时的样子,对坐听朝。韦后野心勃勃,俨然武则天第二自居,大臣们上朝都能听到男女两个声音,韦后也把自己隐于帘后,坐听朝政。

    那几个搞政变出身的宰相一见傻了眼,于是纷纷劝谏,把以前顽固大臣骂武则天那些话全搬了出来。什么“牝鸡之辰,惟家之索”,“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陵夫,违人也”。极力谏皇后“勿出外朝,干国政”。'《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桓彦范上表》。'中宗、韦后根本不听他们那一套,照常一同上朝。

    韦氏干政,她想以武则天为榜样,这也是唐朝的女性开放的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