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的刀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对此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不禁又唤起了童年的恨意,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他发誓一有机会就要报复。而这次的仇恨对象,除了相国吕不韦,还有母亲赵姬,他觉得母亲淫乱宫闱,实在有失身份太不像话了!
  少年嬴政的心头,灌满了一股难以言说、无从发泄的仇恨与羞辱。联想到童年时所见,就追溯到了母亲赵姬以前曾是吕不韦爱妾这一事实,联想起秦国曾经流传过他是一个小杂种的风言风语,一时间,聪颖的嬴政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于是,他就认真地观察相国那慈父般的眼神,回想仲父这些年对他的恩爱,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顿时,他的心头涌过一股从未有过的亲情与亲切,呵,极有可能,仲父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呢!
  明白了这一点,嬴政的心头就变得复杂起来。
  然而,吕不韦不仅我行我素,执掌着秦国的实际大权,就是对他这个名正言顺的秦王,也根本不放在眼里。秦国一应大事,不让嬴政过问,不与他磋商,做了就做了,气也不给他通一声。这倒罢了,他还反过来要求秦王学这学那、做这做那,大事小事请示汇报,动不动还有可能挨训受斥。
  你吕不韦就是我的亲生父亲,也不能这个样子嘛!毕竟,你只不过是一个臣子;而我,却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主,并有着嬴姓氏族的高贵血统,尽管很有可能只是名义上的,可你仲父也不能太不把我当回事啊!
  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嬴政不得不心里泣血、脸上赔笑地一忍再忍,他是一个狂暴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工于心计之人。忍吧,小不忍则乱大谋,按秦国习俗,等到二十二岁那年就可举行冠礼执掌实权了。于是,他就眼巴巴地盼望那冠礼之日快快到来……
  而此时的吕不韦,在一步步获得巨大成功与走向权力峰巅的同时,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空虚。
  为了秦国的大业,吕不韦真可谓竭尽驽钝日夜驰驱。他做商人时就走南闻北地四处奔波,后来为扶立异人做王又殚思竭虑耗心尽力,而坐稳丞相位极人臣乃至成了无冕之王后,他还是像个螺陀般一天到晚转个不休。当然,他的努力、奋斗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还没有哪个商人像他这样获得过如此巨大的成功。是的,他吕不韦已经达到人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这辈子,他似乎什么都得到了,金钱、美女、权力……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此乐何极?然而,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一切都是空虚,都是幻觉。得抓住点什么真实的东西,做一件传之后世永垂不朽的大事才行。
  那么,又该做点什么才好呢?
  一眨眼,都六十花甲的人了。这一辈子,吕不韦似乎从来就没有空闲、休息与安逸过。他真想就此好好地放松一下自己,享享清福,过几天安逸日子,也就是达到人们常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境界。可是,他不能够啊!这辈子,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嬴政,他所能做的,就是拼将一把残躯燃烧殆尽,把秦国整治得更加繁荣富庶,为统一六国扫清最后的障碍,为未来的天下奠立雄厚的基础……一句话,他要为自己的亲生儿子留下更多有益而可观的东西。可嬴政又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怎样的君王呢?吕不韦想按自己心中的理想改变他塑造他,就表面而言,他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可是,今后的一些实际发展又将会怎样呢?他不能把握,也无法控制,更缺少自信。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1)
看来,要想建立千秋万代永不衰败之伟业,除了立功恐怕还远远不够,得考虑立言才是。
  经过一番思考,吕不韦传来李斯相商。这个李斯,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秦国丞相。而现在,他还不过是投奔到吕不韦门下的三千客人中的其中一位,当然,也是他最为器重的一位。下面就是他们两人的对话:
  吕不韦问:“我想问你,立功与立言,孰轻孰重?”
  李斯回答:“立功重于眼前,立言在于未来。功绩有目共睹,立言深入人心。两相比较,窃以为立言重于立功。”
  吕不韦再问:“要想传之千古呢?”
  李斯道:“功绩易逝,唯有立言,方能成为一块永不磨灭、永垂不朽的丰碑!”
  吕不韦闻言,不觉高声叫道:“好,既如此,我意已决!”
  李斯问道:“不知相国如何立言?”
  吕不韦站起身来, 激动地在室内走来走去道:“我要编著一部大书,书的名字就叫《吕氏春秋》。我要吸取诸子所长,扬弃百家所短;既要保存远古的重要史实,又要反映当今战国七雄之争;既要立足于秦国,还要让它成为一部未来天下一统后的建设蓝图与施政大纲。”
  吕不韦决心根据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实践经验,从哲学、思想、政治、谋略、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将它们上升到一种抽象与理性的高度。他先列出《吕氏春秋》的编纂宗旨,拟出一个编著框架,然后挑选门客中有才有识之士分头撰写。写法不定,长短不拘,但要求篇篇非凡,字字珠玑,决不可滥竽充数。
  吕不韦从经商赚钱到掌权立功而又著书立言,通过这一脉络清晰的追求转变,我们多少可以窥见那一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今日改革开放之中国,其价值观念的变化曲线也可清晰地描述为:由当官掌权而经商赚钱,又慢慢地向崇尚知识转移。如果我们将现时代的权力转移与战国时代做一比较,将会从中发现许多富有深意的“转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吕不韦一声令下要编书,那些早就跃跃欲试的门客一个个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前来投奔吕不韦的目的就是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当然也不乏受了恩惠倾心报答之意,如今机会来了,谁不竭尽才智踊跃效力?
  群策群力,《吕氏春秋》很快就完稿了。为了使之达到字字珠玑、篇篇非凡,可以流传千古的高度,又数易其稿,经过几番修改重订,直到吕不韦感到满意为止。书稿编定后,吕不韦大概从商鞅的“移木赏金”中受到启发,又演绎了一出著名的“一字千金”之史事。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吕不韦命人将业已完成的《吕氏春秋》书稿近二十万字悬于国都咸阳城门,延请各国学者、宾客、使节前来观看,并向世人宣布,若有高人能够修改一字,即赏千金。
  千两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那黄灿灿的光亮肯定吸引、诱惑了不少前来围观的饱学之士。然而,直到挂在城门的《吕氏春秋》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吕不韦觉得兴意索然将它摘下为止,都没有一人上前指点或增删一字。其中不乏人们畏慑于吕不韦那炙手可烫的权威之故,但你不得不承认,《吕氏春秋》确是一部光彩夺目的大书、奇书!该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分为二十六卷,共计一百六十篇。每卷都有一个总的主题,卷下各篇既在这一总题的统辖之下,又游刃有余地发挥着自己的篇旨;而每篇之间,并不是一些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有的还具有层次关系。就全书结构形式而言,如此系统划一并具总体规制,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独一无二,也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若以内容而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吕氏春秋》称得上那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从浩瀚宇宙中的天体运行到农业耕作的沟垄尺寸,从远古时代的先民生活到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举凡哲学、政治、军事、伦理、道德、天文、地理、农业等先秦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学派理论兼采儒、法、墨、道、阴阳五行诸子家……几乎全被《吕氏春秋》网罗其中,简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更为难得的是,它虽博采众家之杂,但本着“以中义为品式,以无为为纲纪,以公方为检格”的取舍标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2)
《吕氏春秋》虽然不是篇篇出自吕不韦个人之手,但它反映的观点,却是吕不韦思想的阐释。
  吕不韦雄心勃勃,并不满足于秦国的霸业,他要将这种霸业推向王道。也就是说,他希望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国能够成为一个典型的王者之国。吕不韦虽然煞费苦心地向嬴政灌注儒道墨的思想体系,但他内心也相当清楚,嬴政推崇、信奉的却是法家的霸道之说,且为人张狂、乖逆、变态、残忍、极端……因此,《吕氏春秋》就花了不少篇幅与笔墨在自然原理方面贯穿道家之言,在社会秩序层面体现儒家学说,以此来清除秦国唯法主义影响,转变嬴政唯法是崇的观念。比如说,《吕氏春秋》反对君权专断,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主张民为先、为重、为本,大书“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否定严刑重罚,“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吕不韦还坚持无神论,提倡节制崇俭,讴歌禅让,实行仁义礼治,赞成递级分封……而这,与秦始皇日渐形成的主张专制统治集天下大权于一身,实施严刑峻法,建立郡县制,沿守秦人多神世界的原始信仰以及挥霍享乐等观念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关于秦始皇与吕不韦思想政见之对立,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从世界观、政治主张、一般倾向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比较,并列有一张对照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照一阅。
  《吕氏春秋》抛出之时,正是嬴政举行冠礼、执掌实权的前夕。
  然而,吕不韦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他与嬴政之间的矛盾。
  嬴政躲在深宫一字一句地捧读刻有《吕氏春秋》的简册,读着读着,他忍不住拍案而起、大声斥骂,愤怒地将简册摔得七零八落。一番发泄过后,嬴政犹不解恨,又将这些竹片码在一起,焚之一矩。
  他与仲父的矛盾,已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旦时机成熟,吕不韦就不得不吞咽自己种下的这枚苦果。
  五
  现在我们该看看太后赵姬怎样了。
  赵姬是一个极端注重感官与享受的女人,自从嫪毐进宫,每日与他淫乐,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也就慢慢地将吕不韦忘了。而这,正是吕不韦希望的结果。可是,吕不韦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难以控制的事情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赵姬与嫪毐的媾和不可避免地有了“结晶”。
  赵姬发现怀孕的事实后,非常害怕,为了避开耳目,就说宫中闹邪,只有躲到两百里外的秦国故都雍城方可免祟。嬴政知道母亲与仲父有染,自然希望她离得远远地,而吕不韦更希望赵姬躲开免得宫闱丑闻爆发。于是,赵姬与情人嫪毐很顺利地就搬到了雍城大郑宫里住了起来。
  大儿子出生了,就筑了个密室偷偷地养着。很快地,他们又弄出了第二个。如果没有发生变故的话,他们俩说不定还会接二连三地弄出一长串。
  作为那一时代的女人,赵姬不可能有什么追求与理想,她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也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性情中人。嫪毐对她好,给了她难得的人生乐趣,她也就将心中对吕不韦的深爱转移到嫪毐身上,并恳求儿子秦王嬴政及过去的情人吕不韦给他封了个长信侯。
  封侯令一下,嫪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暴富。慢慢地,就开始蓄养僮仆、招纳舍人,达数千名之多。嫪毐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他的得宠与得势,主要在于外表英俊,阳具突出。说到底,他只能算是一个近似于无赖的小人。而小人一得志,就会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忘了自己受恩于吕不韦的推荐才得以发迹的事实,开始与他争权比富;野心一天天地日益膨胀着,竟发展到觊觎王位的地步:他动用太后赵姬的玉玺颁发命令,趁嬴政举行冠礼之时突然发难,企图杀掉他,然后扶植他与太后的儿子登上宝座。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3)
智慧超常的吕不韦虽然老了,但他绝对还不至于昏迈到对赵姬与嫪毐一连串反常的行为视而不见、见而不动的地步。大郑宫内那两个秘藏的孩子,他早就知道了;赵姬是什么样的女人,她会对嫪毐狂热到什么程度,他心里自然清楚;他们将要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手段对付嬴政,他也心明肚亮。吕不韦之所以潜隐未发,一是在寻找机会,二是对赵姬多少抱有一定的幻想。不管怎样,嬴政也是她的亲生儿子啊!尽管她曾劝说过要他夺位,但他心里一直自信着,他在赵姬心中的地位一定重于嫪毐;嬴政的分量也会重于那两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孽子。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真的发兵动武。直到他长期布在太后身边的密探将这一消息告知于他后,他还是将信将疑,没有先发制人。当然,老谋深算的他也多了一个心眼,做了一手准备,那就是赶紧组织军事力量,调兵遣将,以确保儿子嬴政冠礼的如期、顺利举行。
  没想到赵姬与嫪毐真的动手了!短暂的惊异过后,吕不韦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反击。若论带兵打仗,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嫪毐与他可就相差太远了。没有几个回合,嫪毐所率领的那群乌合之众就溃不成军了。吕不韦肯定会感到一阵遗憾,觉得这一仗打得太不过瘾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是昌平君与昌文君指挥了这场平叛战争,并没有提到吕不韦。然而,我们从实情推断,幕后的军事指挥者肯定会是相国吕不韦。当时,军权仍在他手中执掌,没有他的参与谋划,谁也调不动一支像样的军队。不论是谁,只要觊觎、染指儿子嬴政的王位,吕不韦定会毫不犹豫地挥舞铁拳坚决镇压。
  于是,叛军被一网打尽。嬴政简直气昏了头,他跑进大郑宫密室,将那两个分别只有五岁、三岁的异父同母弟弟装入皮囊,恶狠狠而又轻飘飘地吐出了两个字——扑杀!一瞬间,两条活活的生命就变成了两块肉饼。然后,又将嫪毐捉拿,处车裂之刑,暴尸示众,诛灭九族,对其门客一一严惩。他还不解恨,又将母亲赵姬流放幽禁。
  在狂热中做完这一切,嬴政就开始冷静地审视、对付仲父吕不韦了。冠礼一行,王权就全部交归嬴政了,这时的吕不韦,再也不是无冕之王,而是王位下的一名丞相。尽管位居人臣也罢,但总是国王手下的一名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形势倒过来了,嬴政再也不必畏畏缩缩俯首帖耳曲意逢迎了。他要发泄,要报复,时候终于到了。然而,总得找上那么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给秦国官民人等一个说法才是。于是,就在嫪毐事件上做文章,三查两挖,发现嫪毐是经了吕不韦的举荐才入宫侍候太后的。将一名正常男子冒充宦官,这不是欺君之罪又是什么?
  这时的秦王嬴政,心里肯定冒出过杀死吕不韦的念头。然而,不管怎么说,他可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啊!再则,吕不韦这些年对秦国确曾有过大功,对他也还有着一层说不清楚的特殊而复杂的感情。思来想去,人性暂时占了上风,举起的屠刀又放下了。嬴政决定留下仲父,但得踢开这块恼人的绊脚石才是。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谪贬封邑河南洛阳。
  吕不韦贬居洛阳后,其威犹在,“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纷纷赶来看望、问候、请示。人们都知道他跟秦王政之间的特殊关系,并预测他早晚都会复出的,只不过是时间迟早罢了。若谓不信,嬴政一怒之下贬逐母亲赵姬,不很快又将她召回了吗?当然,这些人中,也不排除或是出于对吕不韦的崇拜,或是受其大恩后前来报答者。纷至沓来的人众却引来了儿子嬴政的猜忌,他“恐其为变”,要将吕不韦踢得更远,让他远离中原,远离权力中心,最好是能够远离这个世界。于是,一年后,秦王嬴政又下达了一道旨令,原文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载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接令,心中存有的最后一丝幻想不禁像个肥皂泡般彻底破灭了:巴蜀崇山峻岭,天远地塞,毒瘴弥漫,一个六十多岁的衰迈老人将何以自处?这不是活活要他的命吗?与下令处死又有什么两样?几十年来,他奋斗,拼搏,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可是,没想到就在他走向顶峰的同时也正一步步地滑入失败的深渊。这些年,无形中他总觉得有一张网在等着他,他挣扎、躲避、反抗,到头来,没想到这撒网之人会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儿子的血管里流着的就是他的血液,他无法对付自己的血脉,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怪圈之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4)
人生至此,除了体面而高贵地死去之外,吕不韦已是别无他路可走了。
  于是,他找出一个精致的酒爵,将毒性强烈的鸩酒注入其中,倒得满满的。
  此刻,吕不韦对自己的一辈子人生、对秦国、对嬴政,是否有过什么后悔之念?他是否后悔不该放弃珠宝之赢而转向异人之赢,是否后悔没有听从赵姬劝说而夺下嬴政王位,是否后悔不该编著一部《吕氏春秋》,是否后悔自己亲手平叛又拱手交权?……一瞬间,他肯定想了很多很多,但我以为他绝对没有后悔。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算得上的有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除了遗憾外,应该说不存在任何后悔!就是嬴政要他的命,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照说也是一种心甘情愿,儿子的事业与人生,不就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与特殊表现吗?当然,他肯定会斥骂嬴政具有虎狠之心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不肯放过,会为秦国的未来发展走向担忧;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赫赫功绩自豪,为《吕氏春秋》的万古长存而欣慰……
  吕不韦慢慢地举起了酒爵,凝视良久,突然仰脖一饮而尽。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吕不韦的一生就这样在悲壮的瞬间落下了帷幕。众门客感念吕不韦的恩德,冒死避开秦王眼线盗出尸体,这才葬在了芒山脚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曾经何等风光的吕不韦结果只留下个一堆荒冢,连块墓碑也没有。衰草丛丛,长风习习,斜晖脉脉,实在令人感慨不已。
  几千年来,吕不韦在正经史书及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与口碑都不甚佳,认为他耍阴谋不地道不正派不光明不磊落。这,恐怕与吕不韦低贱的商人出身,与他的钻营谋略、不择手段,与上述我们所列的那些难解之谜密切相关。可是,如果吕不韦在他那作为无冕之王的漫长十年间,干脆一脚蹬开嬴政,冠冕堂皇、正儿八经地坐上王位,情况又会怎样呢?胜者王侯败者寇,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只崇拜那些成功的英雄与帝王。如此一来,后人对吕不韦的评价当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也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有关吕不韦的史实与传说就会罩上一层炫目的光环,那些所谓不地道的谋略也会重新改写,变得堂堂正正、光明耀眼,受人称道。那么,不仅秦国的历史将要重写,整部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也将大大改观:秦国照样会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只是绝对不会出现像秦始皇那样的暴君与专制集权。于是,中国的今天,也该是另一番光景吧?
  应该说,历史对吕不韦实在是太不公平太不公正了。其实,他的失误就在于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彻底。而这,正是那不可更改的商人本性害了他。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实利,却不知道中国的传统与社会最讲究的却是名义。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对儒家有着独到研究的吕不韦似乎对这句话的认识不深,颇有点视而不见、见而不行的意味。他搞了阴谋,又装出没搞的样子;他成了无冕之王,却没有将国王的王冠戴上一天;他改变了秦国的嬴姓血统,却又装成原封未动似的没有更改……他太重实利,又太讲究人格、人性、尊严之类的东西了。而中国封建政治的支撑与基础就是虚伪,吕不韦直到临死的前一刻恐怕也没有领悟过来。
  然而,吕不韦对历史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这种改变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那么表面与直接,而是一股深深的潜流。吕不韦在世时,他的改变是假他人之手一步一步地施行;他死后,是其儿子嬴政在霸道地改写江山挥霍皇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是以其不甚光彩的形象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及审美观念……
  我们不得不承认,吕不韦曾极大限度地改变过中国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走向,如果没有他的主动放弃,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多,改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然而,中国历史发展到吕不韦的战国末期,一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演成了一种模式;不少事物受中华本土的地理气候、生存环境、传统积淀等方方面面的束缚与制约,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5)
比如重农轻商的观念。吕不韦以商人身份登上权力的峰巅,按说应该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为经商提供自由,除掉商人卑贱的标志,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鼓励人们经商……可是,就史书所载,这些他似乎从未做过。相反的,他的一些立功都是在以农为本,像修建郑国渠就是。而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他所提倡的也是将农业放在首位,将商业视为末节支流。这是中国的传统与国情、事实与惯性,对此我们已在前面有所论述,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左右、改变的。
  比如哲学思想的凝固。诸子百家争鸣至吕不韦时已近尾声,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黄金时期。一个激烈竞争、风起云涌的特殊时代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潜能,激活了社会的内在机制,诞生于中华本土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潮犹如一朵朵争奇斗妍的鲜花,百花盛开,似云霞翻卷,蔚为壮观。然而,自此以后,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日渐萎缩了,没有进化与超越,只有变化与修补。直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思潮引来外国“火种”,移植嫁接,才多少有了些本质的突破与改观,惜乎这一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潮却因为救亡压倒一切的革命运动而阻碍、延宕,未能彻底完成。吕不韦时,诸子百家已然定型,一定型就有了凝滞的倾向,即以他超常的智慧及众门客的超常报效、超常运转、超常发挥,也只能弃百家之短融百家之长,而不能创立新的具有原生性质的哲学思想了。
  ……
  悠悠千古事,任由后人说。
  两千多年来,有关吕不韦的评说——正面的反面的、褒扬的贬斥的、恶毒的善意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此我们没有必要重复与唠叨。在本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只想说,吕不韦身上最为难得的,就是他那不时闪光的人性。在言利逐利的商场奔走,他的人性未被铜臭湮没;在争权夺利的漩涡中心,他时刻保有着清醒而独立的人格;在权力的顶峰,他不滥杀生以民为本;即使他走向生命终点的方式——自杀,其实也是对人生尊严的一种独特而别致的捍卫……不论其人生的哪一阶段,自始至终,我们都可在吕不韦身上见到人性的可贵。哪怕你误解他否定他诋毁他诅咒他,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至少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在扭曲变态、封闭异化的几千年漫漫中国封建社会里,能够真正配得上人这一高贵称号的又有几何!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1)

  嬴政生在赵国都城邯郸,那呱呱坠地的第一声长啼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将与赵国凝成一股纠结不清、层层缠绕的不解之缘。嬴政的生命在赵国萌芽,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西进秦国为王;然后又以俯视天下的雄姿狂飙般回身东向横扫六国,并以一统天下后的秦始皇身份多次踏上漫漫的巡行之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地游遍了版图辽阔的秦国大地,结果在第五次巡行途中身染重病,死于赵国。嬴政以赵国为始,经过一番漫长的奋斗与挣扎,最后又回到生命的起点,悄然无声却又颇有意味地地画上了一个怪圈似的句号。
  在《千古奇商吕不韦》一文中,读者对嬴政的奇特身世童年生活、成长历程等情况已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将循着前文有关勾勒而展开笔墨,就嬴政个人性格的形成及对秦国乃至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进行一番描述与探讨。
  嬴政最初姓赵,到秦国后才改姓嬴。还没出生时,在娘肚子里就遭到了子楚对他一番无法言说的折磨与虐待,先天性地打上了残缺与压抑的阴影。
  当妊娠的剧烈疼痛过后,赵姬第一眼打量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时,竟发现他长得尖嘴猴腮,其丑无比,兴奋与喜悦不觉暗暗消失,那注视他的眼神于一瞬间就变得相当地复杂起来。
  直到二十二岁行冠礼之时,这位名副其实的秦王,中国未来的第一个皇帝的长相也没有发育到令人值得半点恭维的程度。据《史记·本纪》所述,尉缭子对嬴政的形象及性格描绘如下: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蜜蜂形状的马鞍鼻子,眼睛细长像马眼露出怪异的目光,胸部平坦瘦瘠如挚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鸡胸,说话气喘不匀嗓音嘶哑似豺声。这便是嬴政的青春肖像,那么,其孩提时代又会强到哪儿去呢?
  丑陋的形象,是导致嬴政“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等怪戾性格及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姬后来在秦国劝吕不韦踢开嬴政为王,又动用太后玉玺调兵帮助嫪毐夺其王位,说明她对嬴政一直就不怎么喜欢。儿子不明不白的身世让她无所适从无以自处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嬴政之丑。赵姬怎么也不明白,她长得如花似玉,吕不韦也生得高大英俊,弄个儿子出来怎就变成了一个丑八怪呢?其实,只要想想子楚在她身怀有孕时,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趴在她的肚子上翻来覆去地“耕耘”不止,她就应该一清二楚了。可是,只知感官享乐、只图平面生活的赵姬绝对不会去想那么深。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弄出一个歪鼻斜眼的儿子,母子俩肯定会遭到周围人们善意的议论或恶意的嘲笑。于是,赵姬的心头就会时不时地涌起一种本能的反感,当然,导致这种反感的缘由还有嬴政性格从小古怪的因素在内。
  长相丑陋,嬴政肯定相当自卑。加之父亲子楚逃归秦国,将他与母亲抛在了赵国邯郸城内一个偏僻的所在,他的童年不仅缺少母爱,也缺少父爱。那么,就跟周围的小伙伴一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