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伤心无奈的熊心最终送给了项羽“上将军”的称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呼唤英雄的时刻,我们的主角秦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项羽,终于登上了舞台的中心……

    就在项羽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心进行个人表演时,他一些嫡系下属并没能陪在身边,比如那个经常当先锋的龙且,这位仁兄现在正在彭城睡觉呢,因为当初楚怀王根本不愿意他跟来。
第三章 乱世纷争—(六)张耳的痛苦
    就在楚国内部各怀心思,相互使绊子的时候,此时的赵国因一个人叛变而发生了混乱,就是我们上节提到的李良,实际这个人糟蹋了自己的名字,一点也不良。

    就在章邯和项梁纠缠不清时,武臣派李良攻打太原。李良在太原城外吆喝了几天,里边的伙计就是不让他进去,并且王离还指使下属冒充胡亥董事长的口气给李良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对他比较欣赏,希望加入之类的。李良收到书信也知道那是胡扯。决定回去给武臣汇报一下,多派点小弟来,一起闹腾。

    在半路,李良碰见声势气派的一群人过来,以为武臣视察经过,慌忙滚按下马在路边磕头。可等那群人走到跟前,哪是什么武臣啊,只是武臣的一个姐姐而已。向女人磕头,丢人了,这一下可把李良的肺都气炸了。这一生气就干了件很不地道的事情,追过去就把那群人砍死个干净,然后觉得不过瘾带着小弟跑到武臣家,灭了老大的全家,并且还捎带了那个叫邵骚的。

    张耳、陈余比较机灵,一见李良来者不善,扭头就跑。逃了性命的两位仁兄真也不是盖的,立马找个叫赵歇的赵国后裔重新称王。李良一听很生气,带着一群人就来理论,却被那俩仁兄赶的到处乱跑,最终投到王离的怀抱。赵国经此一乱,国力大减,也引来了章邯。

    自从灭了项梁,章邯在他制订的战略规划指引下,开始向北进发,打的打、杀的杀,把赵国上下搅的鸡犬不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时,很有创意地成立了个拆迁办,并亲自兼任拆迁办主任,把几十万秦兵临时组建成拆迁队,开始在邯郸进行旧城改造工作。不过章邯很不地道,很有耐心地把邯郸城拆成一片废墟,但一座新房也没盖,就拍拍屁股走路了。他这种不要脸行为,使得他不停的挨骂,直到他死后多年也没能停下来。

    张耳不愿意让章邯搞拆迁,但自己说的话他又不听,因此很生气,也很无奈,就在旧城改造的前一天,张耳陪着名字叫赵歇的赵王,很不情愿地离开了都城,一口气跑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不成想刚进巨鹿城,屁股还没挨着板凳,拆迁队又来了,带队的是另一个老对手——王离。王离领着二十万人把巨鹿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这一下,张耳没招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哭无泪呀,跑到哪你们跟到哪,这样拆下去,我以后可住哪呀?因此,张耳决定当一次钉子户,管你在外边怎么宣贯拆房政策,我就是不挪窝。

    就这样,拆迁办副主任王离和钉子户张耳,各自带着小弟,在巨鹿城对垒起来。

    双方力量对比:秦兵,二十万;赵军,不到两万。不过这也符合常理,通常情况下,负责搞拆迁的一般都是百八十号人,而钉子户就那五六个人而已。这种对垒方式,合情合理,

    说了半天张耳,大家会问那个陈余去哪了,他俩不一直关系很好,想一样的问题,说一样的话,快穿一条裤子了,张耳在当钉子户,你陈余怎么不来陪着呀?

    事实上,陈余也很忙。就在章邯带领拆迁队到达邯郸之前,他已经在半路拦截了好几次,不过这位兄弟被章邯赶的到处乱跑,四处游逛。章邯到达邯郸时,陈余兄弟根本没进城,跑的远远的看热闹。

    等张耳跑来巨鹿,陈余兄弟也很够意思,硬是凑了三四万人赶了过来。不过这位兄弟没进城,而是远远的驻扎在王离的外围,看着拆迁大队长站城门外吆喝。

    陈余实际也很无奈,王离带了二十万人在前边宣贯拆迁宗旨,章邯随后又带了二十万人跑过来助威,就驻扎在不是太远的棘原(巨鹿南)。陈余手上那点苦力,别说上前阻止了,就是站远远的说个“不”字就可能被敲翻。因此,陈余就这样远远的看着,只是在心里表示对张耳的同情。

    可就在此时,张耳顶不住了,因为断粮了。张耳很着急,可人家王离却不急,因为章邯虽然在邯郸进行拆迁后没搞过一项工程建设,但到棘原还是做了一个项目开发的,因为修了一条甬道(两旁筑有墙垣的通道),从棘原修到巨鹿,将粮草源源不断地送了过来,张耳一边喝风一边看着别人吃饭,心里很是伤感,因此派人偷偷出去叫陈余过来助阵。

    陈余不是傻子,就这么三四万人,跑进去如同往锅里撒了点胡椒面,找都找不到个影,现在让我往里冲,那不是要我的命?因此,陈余拒绝了。

    这一下张耳的火大了,因此打发儿子张黶和一个叫陈泽的军官又跑出来找陈余,张黶还替他爹给陈叔叔带了一句话,“始吾与公为刎颈之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这句话看起来麻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冲进秦军咱们一起死。

    陈余一听这话也生气了,你都还活着呢,就要让我冲过去先死,咋能这么缺德。生气归生气,还是说了一句实在话,“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惧秦,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

    你们俩个要死,抹脖子就行,哪有要这么麻烦,还捎带着让小弟们陪葬?张耳你在里边饿几天肚子,就要我冲过去,你还没死我都得成仁,这不是坑人嘛。

    可这一次站在他面前的是张耳的儿子,陈余在几经思忖后,最终给了他五千人。张黶是个老实人,为了救爹,二话不说带着兵就冲进了人群……

    张黶算是尽了自己的本份,说起来还是被他爹和陈叔叔合起伙坑了一把,因为那俩仁兄最终都没死,可他死了。张黶,你还是太嫩了。你爹给你陈叔叔刨了个大坑,不成想陈叔叔都还没跳呢,你却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这一下可好,你爹和你的陈叔叔成了世仇。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张耳和陈余明显是对冤家,至此,这对冤家开始无休止的争斗,直至一方彻底缴械,方才结束。

    事实上,陈余还是帮张耳做了不少工作的,派了几拨人马到处通风报信,磕头叫奶奶地请人来帮忙,并成效显著,各路诸侯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前来凑热闹的也不少。

    张耳另外一个儿子张敖领了一万人来了;燕国派臧荼带了两万人来了;齐国的田荣虽然不愿意救赵,但是齐将田都背着田荣带了万余人。

    这些乱七八糟的人数凑一起,还不够人家王离的一半。更重要的是鉴于章邯曾经一战杀了两个大王,还捎带一群喽啰的辉煌战史,诸侯们也没什么人敢上前较真,只是远远看着,呐个喊、助个威而已,要说起点作用的话,只是能在精神上提供些支持罢了。

    陈余做工作是他自己的事,张耳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根本不卖他的账。张耳只知道陈余还没有死,他没死我也不能死,纵然他死我也不能死。因此,张耳操着文言文把陈余全家骂个遍后,还得接着饿肚子,肚子饿狠了,还是接着骂陈余。最终他的文言文骂人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陈余听说张耳骂他,也很生气,陈余一生气就骂那些不办实事的诸侯们;诸侯们一听也很生气,你骂我,我就更不办事。这群人开始操着文言文互相对骂,在这一片哄哄闹闹的骂声中,张耳是最痛苦的,因为他还在饿肚子。

    在谩骂声中,诸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二十万大军包围不到两万人的城池,这是一次实力极为不均衡的较量,然而秦军却停了下来,任由让张耳派人出去游说,不管不问。

    张耳现在顾不上想这些问题,而章邯正眯着双眼盯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钓饵做好了,鱼也近前了,但还没咬钩。

    咬没咬钩是章邯的事,可鱼饵有点受不了了,张耳无疑是最痛苦的。
第三章 乱世纷争—(五)章邯的战略
    由于这个时期的人物太多,很难理清事件的脉络,我曾试图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理清各个环节的前因后果,可后来发现,这个真的很难。因此,为了给读者展现每个人的全貌,在很多时候我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介绍。

    可就在一件大事即将发生之前,我犹豫了一天,觉得应该给大家做一个整体的背景展现。因此还是补充了这一节,如果这个环节不弄明白,读者也很难了解那件大事发生的背景。

    大秦帝国从来不缺少武将,从白起到王翦,再到蒙恬,代代精英辈出,将星云集。而章邯只是个文官出身,前边我们介绍过的。但自从陈胜发难到诸侯兵起,几十万大军兵临函谷关时,承担起大秦命运的却是我们这个文官。靠组织犯人起家,一战挫败周章几十万大军,灭吴广、杀陈胜,然后追的各路诸侯无处藏身,虽被项梁赶着跑了一段,最终也顺利拿走了项梁的脑袋。至此,章邯无疑是最为牛逼的人物,可谓功绩显著、战果累累,似乎有章邯的存在,重振大秦军威已无可争议。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章邯基本是谁闹腾的狠就打谁,没有制订个几步走战略规划。周章折腾打周章,周巿闹腾打周巿,项梁硬气打项梁,就这样一路打来,杀了三个王,灭了一堆将。可就这样四处救火,攻城略地之时,全国造反形势仍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灭了项梁,周章准备制订个战略规划。

    就在项梁死时,关外之地的造反环境并不怎么轻松,因为此时的胡亥已清楚知道各地局势已经乱的是个什么样子,因此调集各路人马,甚至将在长城上站岗的兵士都抽调回来对付各路诸侯。

    此时关外,黄河南边布满秦军势力,只有少许魏国的残余力量。就在章邯敲打项梁之时,胡亥命令守长城的王离带领十几万边军南下,进攻赵国和燕国。齐国由于刚被秦国打败(田儋战死那次),更重要的是后继的田荣痛恨楚国不杀田假,赵国不杀田角(拥立田假称王,当时逃跑到赵国),因此拥兵自守,龟缩齐国。

    在此背景下,做了一个大的战略调整——北合王离攻取赵国。

    也许你会问,楚国已经被他打的稀里糊涂,为什么不一举灭掉。事实上我告诉你,章邯也不是不想灭掉楚国。章邯虽然杀了项梁,威震楚国,但其有生力量仍然比较可观,并且项羽、刘邦等各路人马已退到彭城,而且进退兼备。虽然楚国正在内讧,楚怀王在此时到处发飙,架空项羽,但整体实力还是有的。如果章邯逼的太急,难免会携起手来,同仇敌忾,那也不好收拾。更重要的是章邯也没有一举灭掉楚国的信心,如果再吃败仗,那将万劫不复。

    也许你可能会问,如果失败怎么就万劫不复了呢?

    因素一:此时的秦朝内部也正在权力倾轧,为了座位摆放问题生死相搏,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腰斩,嬴政留下来的能臣武将彻底清洗,没牵扯到章邯是因为他正在当救火队长,秦廷内部是顾不上和各路诸侯叫板的。因此消灭诸侯的任务就交给他这个救火队长来干。

    更重要的是,胡亥和赵高的杀人功夫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真是随心所欲、见血封喉。一旦自己兵败,那将丧失最后的底牌,失去工作的章邯将会是案板上的鱼肉。

    因素二:彭城远离关中,对秦国威胁稍小,而赵国却很近。不幸的是王离和赵国拉了几个月锯,没弄出一个结果来。如果不先结束了赵国,而攻打彭城的话,那将是孤军深入,粮道很难维持,也难免会被了包饺子。分兵不如合兵,北上和王离一起攻赵,灭掉赵国,以解后顾之忧。

    因素三:就在此时赵国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坚定了章邯北上的决心。具体事件是赵国有个叫李良的杀了武臣,并投靠了王离。武臣死了但赵国没有投降,经过一阵混乱过后,一个叫赵歇的当上了大王。但赵国经此一乱,国力大幅下降,此时灭赵可谓是良佳时机。

    因素四:还有第四个因素,应该说这一条不应该是因素,而是此次战略规划的最终意图。会合王离军团围城打援,以赵国为诱饵钓天下诸侯来争食,诸侯不救则灭赵国,诸侯来救则定天下。如果这个规划实现,应该能为摇摇欲坠,满目疮痍的大秦王朝迎来了一线胜利的曙光。

    因此章邯北上了。而领章邯想不到的是,他制订的这个天才的战略规划,直接宣判了秦朝的死刑。因为你的赌注投的太大了,章邯和王离两个军团几乎是秦国现在能拿出手的最后的本钱,一旦赌输了,则再无翻身的机会。

    但就当时来看,这个战略规划是完美的。直到那个狂人的真正亮相,才知道这个规划到底有多么蹩脚。
第三章 乱世纷争—(四)博弈
    项梁死了,这个猛人不再有什么意见可以发表了。这下轮着熊心有发言权了,因为项梁一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能不叫自己说话。可熊心现在顾不上说话,定陶的失守,几乎将自己暴露在章邯的眼皮底下。因此这位仁兄一路小跑,直到彭城方才停住,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当成了新家。

    与此同时,项羽、刘邦还有吕臣三个人正围着陈留敲打,安排小弟用长矛在撬墙砖。撬的正有心得时,传来了项梁战死的恶讯,项羽气的当场吐血,咬牙切齿地把章邯祖宗八代招呼了一遍,然后命令收兵。在项羽军营,三个人商量一阵,项羽主张追上章邯打,刘邦倒没说话,吕臣首先反对,因为现在的章邯实力过于强大,现在咱们三个加起来还不是对手,原因很直接,人家兵多。胡亥大手笔,动不动就从集团公司里调拨几十万人马送过来。和人家比,咱只能算是个体户,和人家对砍简直是找死。

    俩人争执不下,吕臣提出请示大王。

    大王?项羽从来没把那个人当过领导看待,现在竟然有人要征求他的意见,他懂个屁。他不过是我叔父弄来装点门面的,现在竟然成领导了。怒火上冲,站起来就想去揍吕臣。刚站起来就有人按住了他的胳膊。

    要是一般人拽他,项羽肯定把他甩出老远,可这一次没有,因为这不是一般人——亚父。要说这个称呼不是胡来的,项梁在世时,对这个七十多的范老头礼遇有加,相约兄弟,并拉项羽过来磕头认亲,称为亚父。也就是要他把此人当父亲看待。项羽虽是个赳赳武夫,却对叔叔的话言听计从。要说范老头真没白活这七十多年,简直是人精里边的数,每次说话都能点中要害,让这叔侄俩无比诚服。因此项羽在心里实实在在把此人当老爹看待。

    范增说话了,“将军稍安勿躁,且听吕将军无妨。”

    项羽又坐了下来,可吕臣却适时起身告辞。吕臣刚迈出大营,刘邦说话了。“将军如要起兵,我刘邦定会义不容辞。”说完也告辞而去。

    “亚父刚才为何拦我?”

    范增看着项羽,“两个原因,其一老将军刚死,此时军心不稳,如若发生变故,章邯复来,楚国休矣;其二吕青在大王身边,现在得罪吕臣,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范增顿了一顿,“将军目前需拉拢刘邦。”

    项梁死了,重新洗牌的机会来了。

    范增说的吕青就是吕臣的亲爹,吕臣当初被章邯赶出陈县,父子俩结伴跑到项梁手下,他爹管内勤,儿子管打仗,父子俩配合的非常默契。不过项梁在时,吕青基本在跑龙套,想放个屁还得看项梁脸色。而现在大不相同,唯一的阻力被章邯轻易搬开。

    项梁战死,吕青拉着熊心抬腿就跑,刚到彭城,芈心就准备招项羽回来,因为他叔死了,怎么着也得慰问一下,并且还需要一个替代项梁的角色。

    就在熊心准备把这个命令发出去的时候,吕青说话了,“大王难道要让项羽成为第二个项梁?”

    对,这些天我虽然被称为大王,事实上只是起了这么个名字而已,人家根本没把自己领导看待。熊心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吕青。

    “大王,令犬子以防项羽,诏抚刘邦,笼络楚将,孤立项氏,方可真正面南称王。”此时的刘邦把混混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成了两边争相拉拢的对象。

    吕青的话说完了,熊心陷入了沉默,开始回忆几个月来的不快。最终他给吕臣下了一道命令,“安定军心,监视项羽。”

    当然,项羽和吕臣谈心时,并不知道吕臣已经有了旨意,其中旨意的下半句就是针对他的。

    第二天,项羽和范增带领几个长随来到刘邦军中。几句场面话过后,范增开口了,“沛公英勇神武,和项将军一般无二。”

    刘邦一听很高兴。项羽的想法自己很清楚,而自己的想法他却一点也不了解。但项羽的确是个人物,刘邦在心里是佩服的,他的身手和气魄,足以让任何人为之低头。但刘邦没有低头,因为项羽有气魄,而刘邦更有雄心。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刘邦是看好项羽的。

    就在刘邦高兴的时候,萧何说话了,“两位将军何不结为异姓兄弟,双剑合璧,足可傲视天下。”

    项羽一听双手赞同,此行的目的达到了,并且还超额完成任务。也不用看日子、定时辰,刘项二人当庭结拜。根据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是同舟共济,紧接着就会同室操戈,现在上演的是剧情的上半部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很守规矩地按下半部分剧情有序的展开。

    几天后,项羽收到了一封诏书,诏书内容不长,晋封他为“长安侯”。与他同时被封的还有几个人,吕青为令尹,吕臣为司徒,刘邦为“武安侯”,黥布为“当阳君”……

    项羽虽然被封了个称号,但同时很多人都升了官,大家一下都平起平座了,你项氏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了。这是熊心的小九九,最起码他现在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还太不了解项羽的为人了。在这一串职务或称号公布过之后,项羽就来彭城住着吧,军队的指挥权就和你就没什么关系了。

    就在熊心做这项好人事安排,准备去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时光时,赵国来求救了,此时的赵国正被章邯围着欺负。因此芈心准备出兵,可由谁当主将呢?熊心犹豫了,这个人选如果不安排好,这一阵的辛苦就白忙活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说话了,说话的也是我们的老熟人田显,就是前边和宋义聊天的那位仁兄。这位老兄在半路住了一段时间,等得到项梁战死,章邯北去的消息后,才慢悠悠来到楚国,刚住下没多少天,就碰见熊心在抓耳挠腮的想心思,因此一激动就说了一句话,“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可谓知兵。”

    熊心笑了,是很满足的笑。领兵的人找到了,让人很满意,也很放心,不用再挠头了。可事实上如果熊心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的话,相信他还会接着挠头的。

    高兴了的熊心立马派人召宋义回来,因为这位仁兄到齐国出差至今未回,正在很努力、很辛苦也很有效地拉拢关系。宋义认为这些关系对自己很有用,事实上他一个也没用上,不是人家不让用,只是自己根本没机会用。

    宋义回来了,熊心通知大家开会。项梁、刘邦、陈婴、黥布等一干人都来了,自从赵国求救的信使到来,这一帮人就没少请命,可芈心就是不发话,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等的那个人还没回来。今天这个人终于到家了,熊心很满意,准备开个会,确定一下这个人的身份,当然展现一下自己的领导风采。

    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打秦兵,但具体套路有两个。

    套路一:派兵西进,直奔秦都,并约定谁先攻下咸阳,就封谁当汉中王。

    应该说这个激励措施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但敢付诸实施的也没几个人,因为难度系数太大。以往周章他们尝试了一下,结果把命都放那了,因此愿意去的人也不多。

    但还是有人愿意去的,项羽是一个,刘邦是一个。

    项羽敢去,但自己不愿意去,因为章邯不在咸阳,项羽现在找的不是秦兵,而是章邯,因为现在的他,报仇是第一位的。

    更重要的是熊心也不愿意让他去。因为项老兄太过生猛,每到一地就爱屠城,一旦开杀就不留一人。你说派他去咸阳,先不说能不能打赢,纵然攻下咸阳,如果他把城里的人杀光,那占的城还有啥用?

    熊心不愿意让项羽去。剩下愿意去的也只剩下刘邦了,并且刘邦人缘也好,还有不少人替他说话。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秦强楚弱,跑去人家腹地,很有可能成为肉包子打狗,可就这么个差事让刘邦高兴的不得了,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就这样定了下来,刘邦向西进军。

    套路二:派兵北进,解救赵国。

    此路人马的目的很明了,不需做过多的宣传鼓动工作,关键是合理的人事安排。在审视了大家一会,熊心胸有成竹地道出了自己考虑多日的人员配置方案。这个自认为堪称绝佳的人员配置方案,最终将把自己打回原形,事实证明,你真的什么都不是。

    这支人马的一把手是宋义,而二、三把手分别是项羽和范增。应该说熊心还是比较认可项羽的,他也知道这位老兄比较能打,不用也不行,但也不想着意用,因此很有创意地给他按了个领导。而宋义也没有掂清自己的分量,煞有介事地给自己起了个称号“卿子冠军”。

    就这样,这支各怀心思的军队向北进发了。
第三章 乱世纷争—(三)项梁之死
    刘邦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因为项梁的能力真不是盖的。项大叔有策略、有步骤地办完几件事后,就功德圆满了。

    杀了景驹和秦嘉,现在没人敢随便称楚王,项梁无疑使目前的强者。那个七十多岁的范增说话了,“现在你起兵江东,楚地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归附,是因为项家世代楚将,认为能再立楚国后裔。”项梁脑子比较灵活,范增发表完言论后,立马派人去找“后裔”。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成效颇丰,竟然真的让项梁淘出了个“后裔”来。项梁找到“后裔”时,这位仁兄正在放羊呢。放羊的仁兄叫熊心,就是那个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做客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这娃也的确不容易,嬴政灭掉楚国后,也没给他安排工作、食宿什么的,断这个大少的经济来源,只得自谋生路。在为找个工作碰了一鼻子灰后,最终只好给别人打长工。可长工需要力气,膀大腰圆才行,可不幸的是熊心瘦不拉几不适合从事这个很有价值的职业。但还得吃饭呀,汨罗江的水虽多,但只喝水也喝不饱啊?万般无奈之下,这位仁兄只好把自己卖了,替人家放羊。

    现在的熊心是没有什么奢望的,能混口饭吃就很知足。可这天熊心正在很惬意地薅羊毛,突然来了几个人,拽着就走,差点没把熊心吓尿裤。胆颤心惊的熊心被拉进一个豪宅还没坐下,就进来一个器宇轩昂的大个,查户口一样问了几句就纳头便拜。

    腾云驾雾半天的熊心终于弄明白了,又有人替他找好工作了。不过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不管是自己给别人磕头还是别人给自己磕头,只是为了能吃饱而已。

    熊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大王,还莫名其妙的被起个楚怀王的名字,熊心真的好无奈,连起名字的权力都没有。要说和爷爷重名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项梁太注重名字的宣传效应了,竟然把爷爷的谥号用做了自己的王号,这让熊心有些不怎么适应。

    项梁给熊心起过名字后,也淘神费心的给自己起了称号——武信君。我真不知道项梁是怎么想的,纵然起名字也不需要扎堆呀,那个叫武臣的当初就起了这么个名字,结果没多久就被歇了菜,你起啥不行,非的起个死人名字。看来项梁真的好这口,就爱在死人身上做文章。

    不过,项梁现在顾不上分析名字的好坏,因为有人求救了。求救的人就是前边介绍的那个魏咎,接到魏咎的求救信,项梁很够意思的派了个本家(就是那个叫项它的)跑去凑热闹,可没想到刚到开封就被章赶了回来,并且还带回来一个人,就是魏咎的弟弟——魏豹,俩人把原路丈量了一遍。

    项它回来了,项梁很生气,因此领一群小弟马不停蹄地向北进军,到亢父(山东济宁)时不用再跑了,因为章邯正在殴打那个叫田荣的兄弟。因此项梁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冲了上去。章邯正专心致志地欺负田荣,不成想突然背后有人踢他屁股,一慌神扭头就跑,这一跑不打紧,破了自己出兵来全胜的记录,也免费为项梁做了一次义务宣传。

    被救出来的田荣没顾得上说声谢谢,领着小弟扭身就向老家冲去,回到老家后二话不说就把田假赶跑,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不过那个田假很有意思,他竟然从田荣的来路上一照向南直奔项梁手下。项梁也挺够意思,你向荣不道谢,那我就养着田假恶心你。项梁恶心他,但田荣也不买账,十足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项梁赶跑了章邯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此领着兵直追秦军,并且还捎信给田荣让他也过来凑凑热闹。可田荣没那么多政治眼光,十足一个生意人。生意人就爱谈价码,他这次就提出了价码——田假的脑袋。

    这一下项梁不愿意了,刚把你小子在人群中捞出来,怎么翻脸就不认账了,十足一个白眼狼;再说人家刚到我这里,要是杀了以后谁赶来投奔我?因此项梁拒绝了。

    这一下田荣动真格了,你不杀他,我就不出兵。田荣这种提起裤不照帐的态度,让项梁极为恼火。缺了你小子,老子照样打仗,先收拾了秦军再揍你。因此项梁派项羽和刘邦各自带着小弟,追着秦军一路穷追猛打,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